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恶汉-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那魁梧的少年更是满身的伤口,却毫不退缩,顽强的挥舞宝剑阻挡敌人。
场中的情况看清楚了,董俷不免着急。贼兵再次围了上来,这些人的意志,显然要比院子外面的那些人要坚强,而且也颇有勇力。斩马剑一颤,幻出了数十道剑光。
董俷的刀法并不算特别出众,但和这些黄巾贼一比,却高明了百倍。
剑光闪闪,一蓬蓬热血喷溅在空中。十几个围困董俷的黄巾贼被瞬间砍得七零八落。董俷不但招数比他们精妙,更兼那一身天生的古怪力量。他的斩马剑,是蒲师傅专门打造,重四十八斤。而那些黄巾贼手里的兵器,根本无法与董俷相提并论。
一剑砍掉了对方的脑袋,鲜血喷溅在董俷的身上。
董俷有点兴奋了,哇哇大叫起来。对手不敢在上来,他冲到围困蔡邕的黄巾贼身前,手起刀落,把一个黄巾贼砍翻在地。凶猛的砍杀,令黄巾贼也感到了恐惧。
魁梧少年带着蔡邕刚冲出火场,身后的房屋哗啦一声就塌了。
“伯喈先生,您没事吧!”
“没事,没事……”
“你,保护好伯喈先生,其他人交给我!”
董俷冲着魁梧少年叫喊了一声,转身就冲向了其他人。院子里也只剩下十几个黄巾贼,根本不够董俷杀的。一会儿的功夫,就只剩下一具具残缺的尸体。而董俷瞪着眼睛,向四处张望。那张丑脸上沾着血污,在火光中更显出恐怖的气息。
看到董俷的模样,魁梧少年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
院子外面,有马蹄声传来。
蔡邕和少年本就惊魂未定,听到马蹄声,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幸好,来人在外面高喊道:“主公,贼人已经杀退,主公可无恙?”
“我没事,没事……给我搜查战场,看看有没有活口。”
“喏!”
董俷这才走到了蔡邕面前,也不理那少年一脸戒备的模样,躬身一礼道:“先生受惊了!”
只要是人,总会怕死。
在没有希望的时候,蔡邕可以大义凛然,毫不慌乱。可是当危险过去之后,强撑着他的那一口气立刻松懈下来。脚一软,险些就瘫在地上。若非少年搀扶,这脸可就丢的大了。
不过,蔡邕并不觉得难堪,相反自嘲的笑道:“当年王越让我练剑,我还死活不听。今日才知道,这世道艰辛……有些事情,不是靠着圣贤书就能够解决掉的。”
他站稳身子,“董家小哥,这次多谢你了。若非你及时赶到,邕几乎丧命。”
“先生客气,先生在颍川替俷求情,这份恩情俷如何能忘?有道是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区区小事,可足挂齿,再说了,能再遇先生,也是俷的服气。”
这番话说的是条理分明,特别是那一句‘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更是让蔡邕眼睛一亮。忍不住笑了起来,“元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你可信了?”
那少年也在上下打量董俷,闻听蔡邕的话,也笑了,“学生受教了!”
眼角的余光,看到有人影贴着墙边晃动。少年定睛看去,立刻大吼一声,“贼子,休走!”
他喊的快,可董俷的速度更快。
一道乌光呼啸射出,蓬的就没入了院墙,挡在那人的面前。
纵身上前,斩马剑搭在那人的脖子上。董俷还没有来得及开口,那个人就扑通跪在了地上。
“巨魔儿饶命!”
董俷不由得一怔。巨魔儿这名字是韩遂对他的称呼,在西北或许有些名声,但在中原……想那韩遂,总不可能把这种事拿出来炫耀。可这个人,又是如何知道?
心中疑惑,脱口问道:“你认识我?”
第一部 少年游 第五十三章 追悔莫及
更新时间:2008…5…23 21:25:01 本章字数:3744
那人一身文士打扮,只是头上的高冠已经不见,头发散乱不堪,正是黄劭。
董俷打量了半天,却不记得在何处见过此人,于是问道:“你是谁,如何知我?”
“在下黄劭,益州巴西人,曾在金城见过将军大展神威。”
董俷更加奇怪,“你既然是益州人,为什么跑去金城?今日为何又要来劫杀先生?”
“我……”
蔡邕在少年的搀扶下走过来,“董家小哥,他是奉中常侍封谞等人的命令,前来杀我。”
封谞?中常侍?
董俷自然听说过封谞的名字。他老子董卓,在暗地里贿赂十常侍的事情他也知道。
再者,十常侍之名,可说的上是天下皆知。
只是董俷不明白,十常侍为什么要杀蔡邕?而且,既然是十常侍要杀蔡邕,为什么会让这些人出面?看这些人的打扮,分明就是黄巾贼,太平教徒。十常侍和黄巾贼走到一块了吗?可惜,那评书对黄巾之乱的讲述并不多,董俷也想不起来还有这么一段情节。
迟疑了片刻,董俷的手上猛然用劲,冰冷的刀锋贴在黄劭的脖子上,留下一道淡淡的血痕。
黄劭身子一软,就瘫在了地上。
董俷问道:“我问你话,你要如实交代……你可是太平教徒?可认识大贤良师?”
黄劭目露惊恐之色,失声道:“你……”
“我再问你,此前你去金城,可是要和那韩遂勾结,共同起事?”
“你怎么知道?”
“现在是我问你,却不是你来问我!”
蔡邕骇然的瞪大了眼睛,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董俷,看着黄劭,最后和少年的目光接触。
“我再问你,那中常侍封谞,可是和你们勾结在一起了?”
黄劭没有回答,但眼中流露的惊恐之色,却足以说明了一切。董俷没有再问,因为随从在搜索完毕之后,前来报告说,没有活口留下。有没有活口都不再重要,这个黄劭,应当是太平教中的重要人物,想必知道的事情,也绝不会让董俷失望。
命随从把黄劭看管起来,董俷想要开口询问。
蔡邕却先开口,“贤侄,你怎知道,他是太平教徒?你又怎知道,太平教要起事?”
言语间已经亲近了许多,从小哥到贤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说明蔡邕认可了董俷。
董俷暗自叫苦,总不成说他是穿越来的,知道要发生黄巾起义之类的话语。
犹豫片刻,他说:“不瞒先生,去年初,太平教曾在临洮传教,因我觉得他们居心叵测,故而想要把他们驱散,却不想引起了他们的反抗。那些人,也是发髻披散,以黄巾抹额,故而……此后我护送姐姐前往金城,不想遇到韩遂暗中陷害。”
他把在西凉的遭遇说了一遍,听得蔡邕和少年不停倒吸凉气,看董俷的目光又不一样。
最后,董俷说:“我从金城逃回临洮后,才知道朝廷已经任命韩遂为金城太守,西部都尉。父亲劝我不可以意气用事,可我却不甘心。善良之人含冤而死,作恶之人却逍遥自在,我不甘心……故而我命人打听消息,这才对太平教知道一些。”
听上去很合理,没有任何破绽。
蔡邕迟疑了一下,突然发问:“贤侄,你观这天下大势又将如何?”
董俷顿时傻了……
天下大势,天下大势和他有屁关系?他自然知道天下大势,可要是说大汉将亡之类的话语,只怕蔡邕二话不说,立刻就要揪他去官府问罪。他疯了?傻了?但蔡邕问出这话,却也未尝不是一个机遇。回答的好,说不定还能得到蔡邕的帮助。
董俷想了想,“天下大势,俷并不知道。只是太平教乃是一剂毒药,迟早会对朝廷造成威胁。若朝廷不能及早防备,只怕这些人会成为害群之马,令江山动荡。”
“那会如何动荡?”
“这个……也许会让朝廷衰落吧。俷乃一介武夫,对此并不是非常清楚。”
蔡邕饶有深意的看了董俷一眼,“贤侄,你当真是小心谨慎啊……呵呵,与你父亲一样。”
“我父亲?”
“你父亲董河东,身为司隶校尉,河东太守,说话做事也是非常小心。其实,太平教之危害,邕也能觉察,朝中不少有识之士都能看出,只可惜皇上被宦阉所蒙蔽……邕其实也很奇怪,那些宦阉为何要替太平教说话?如今,算是知道了答案。”
“什么答案?”董俷忍不住询问。
“太平教和宦阉勾连,所图谋的事情,恐怕不小。”
董俷还要请教,突然听到外面一阵人喊马嘶。紧跟着就见刘望、董铁匆匆进来。
“贤弟,伯喈先生可无恙?”
蔡邕一看,不认识这说话之人,忍不住向董俷望去。
董俷连忙介绍说:“先生,这是我在离开颍川后结识的朋友,刘望刘大哥,也是陈留人。”
“哦……多谢壮士挂念,邕一切都好。”
哪知刘望看到了蔡邕,却不禁热泪盈眶,紧走两步跪在蔡邕面前,“久闻先生之名,望只恨出身卑贱,不能听先生教诲。今日能见先生,望此生足矣,此生足矣。”
没想到这刘望,居然还是个追星族。
董俷知道蔡邕很有名,可是却没想到,会有如此可怕的名望。和刘望相识,时间虽然不长,可也知道此人是有铮铮傲骨。见到蔡邕,居然做如此反应,真是出人意料。
同时又不得不感叹:士大夫之威名,果然是不同凡响。
蔡邕连忙搀扶起刘望,连声道:“壮士请起,壮士请起……”
“来人,把先生的物品送过来。”刘望大喝一声,然后对蔡邕道:“望在路上,拾得先生的物品,这才知道先生有了危险。可惜望不似董贤弟这般勇武,故而只能将那些散落山道上的书简收集……都在这里,请先生清点,看看有没有少什么?”
蔡邕喜出望外,也不顾的礼数,冲上前去查看。
董俷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已经变成火海的驿站,忍不住说:“先生,我们还是先离开这里。找一安全之所再细细详谈。俷担心,那些人贼心不死,又卷土重来。”
少年也赞同董俷的话语,“老师,董壮士说的不错。”
之所以称董俷壮士,是以为董俷至今没有任何功名在身,还是一介白丁。蔡邕这才从失而复得的狂喜中醒悟过来,连连点头道:“贤侄说的不错,我们先去管城。”
说着,蔡邕忍不住看了一眼火场,露出黯然之色。
“只可惜我那些随从……”
是啊,跟随蔡邕的人,除了少年之外,全都葬身火海之中。
虽说人命卑贱,但蔡邕还是感到非常难过。站立片刻之后,这才和少年登上车仗。
董铁、马嵩带着三十个亲随在前面开道。
刘望则在车仗旁侍奉蔡邕。董俷和成家的二十个亲随在后面压阵,一行人在夜色中,朝管城行去。
路上,那少年和董俷策马同行。
“在下顾雍,字元叹,吴郡人,是老师的学生。”
董俷本来在马上好好的,听得少年开口,险些一头从马上栽下来。
牛人,居然是牛人!
他瞪大了眼睛,看着那少年,“先生,先生就是顾雍顾元叹?”
殊不知,这少年也就是比他大两岁。而先生一词,都是对才学出众,有名望之人的称呼。顾雍一怔,确认了董俷并不是在嘲讽他之后,不禁笑道:“雍实不敢当先生二字。”
顾雍,顾雍……
评书里可是有提过此人,那是东吴的牛人,更是江东望族。
如果说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名人,这顾雍可称得上是真真正正的三国牛人。董俷的脑袋有点发木,心道:真是好运气,没想到居然会在这里,遇到这么一个牛人。
突然想起来一件事,“顾……”
董俷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顾雍笑道:“贤弟莫要客气,说起来你是雍的救命恩人,不妨就称我的字,元叹。”
“元叹兄长,俷有一事请教。”
顾雍说:“什么事?”
“昨日在颍川相遇时,我曾见先生身边还有一人,怎么不见了?莫不是,刚才出了事情?”
顾雍一怔,旋即反应过来,哈哈大笑。
“贤弟说的,可是我那小师弟?呵呵,放心,他没事的……奉孝本是颍川人,老师让他留在颍川侍奉双亲,顺便在书院求学。不过说实话,我那小师弟头脑聪慧,若是他跟着的话,可能……贤弟这番情意,我将来定会转告奉孝,多谢了。”
奉孝,奉孝,奉孝……
这名字怎么听上去那么耳熟?
董俷战战兢兢的问道:“元叹兄长,您那小师弟,又叫什么?”
“哦,他姓郭,单名一个嘉,字奉孝。郭嘉郭奉孝……贤弟,你怎么了?贤弟!”
顾雍发现,董俷在马上双目发直,久久也不说话。
不免心中奇怪,我那小师弟声名不显,怎地会有如此威力,让这个好像魔王似的人脸发白,和傻了一样呢?推了一下董俷,这才让董俷清醒过来。
“冤,冤死我了!”
董俷捶胸大声吼叫:“我真是有眼无珠,竟然,竟然眼睁睁的看着鬼才从身边溜走,悔,悔死我了……”
第一部 少年游 第五十四章 分道扬镳
更新时间:2008…5…24 8:59:56 本章字数:3681
管城是个小县,不过由于地处睢水和颖水交界,而且又靠近河南尹,倒也非常繁华。
人口近四万,有过往的客商往来,很热闹。
清晨,天刚刚亮,就有一队车马驶入了管城。来到县衙,有人拿着名剌递了上去。不一会儿就听县衙中一阵锣鼓声响,紧跟着县尉身穿官服,慌张的跑了出来。
“学生恭迎老师大驾光临。”
蔡邕从车仗里走出来,已经恢复了往日的雍容姿态。
“邕一介草民,怎敢劳大人亲自相迎?”
董俷在后面看到这一幕,心里只有两个字:虚伪。有时候,圣人也要学会这种场面上的礼仪。好像蔡邕,其实挺和蔼的一个人。明明可以先走出车仗,却偏偏要等那县尉出来,还要草民长,草民断……说好听了,这叫派头。说难听了,这叫显摆。
可如果蔡邕不这么做,只怕又会被人批驳。
反正啊,做名士累,做一个妇孺皆知,还当过帝师的名士,更累。
有心和顾雍说话,却发现顾雍早已经跑到了蔡邕的身旁。也难怪,董俷在路上发疯一样,揪着顾雍的衣服不停的问:那个人真的是郭嘉?那个人真的是郭奉孝?
那模样活脱脱是走火入魔的前兆,别说是顾雍,就连董俷的那些亲卫都躲得老远。
自有县衙中的人,安排董俷一行。
直到过了晌午头,快到午饭的时候,顾雍才小心翼翼的敲响了董俷的房门。
“贤弟,老师有请。”
董俷连忙整理衣衫出去,跟在顾雍身后,轻声问道:“元叹兄长,先生可好吗?”
“呵呵,此地县尉曾听老师讲过课,礼数倒是也很周全。不过老师急着想要回家,故而有几件事要和贤弟交代。主要是关于太平教的事情,你去了就明白了。”
太平教?
董俷心里奇怪:这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
也难怪他这么想。在董俷看来,他的任务已经结束了……黄巾之乱是否还会爆发,太平教会不会造反,自有蔡邕做主就好。凭他的威望,想必也不是一件难事。
想不出个头绪,这边却已经到了蔡邕的房外。
董俷唱了个喏,然后随着顾雍走进屋内。屋子里有三个人,除了蔡邕之外,还有刘望。而剩下的那个人,倒是出乎董俷的意料之外,居然是那个被俘虏的黄劭。
黄劭跪在地上,看到董俷进来,下意识的缩了一下身子。
董俷倒是没有管他,径自向蔡邕深施一礼,而后问道:“先生找俷来,有何吩咐?”
“贤侄,你且先坐下。”
蔡邕摆手,示意董俷坐在他的下首,和顾雍并排。对面,刘望不无羡慕的看着董俷,让董俷更感莫名其妙。
“贤侄,我这里有三封信,是关于太平教的事情。一封,我会让管城县尉呈报雒阳……只是我不能肯定,会转到皇上的手里。这一封,也会由此地县尉送往雒阳,我好友手中。但我一样不能确定,皇上会接纳我的建议。还有一封信,我想拜托贤侄送给令尊董河东。我知董河东结交很广,说不定能送到皇上的手里。”
那言下之意是说:我知道董卓不但和大将军走的近,而且和宦阉也有联系。
不过,蔡邕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神态颇为诚恳,没有丝毫轻视或者讽刺的意味。
董俷犹豫了一下,起身从蔡邕手里接过了信件。
“俷定会立刻派人把这封信送往河东,交给我父亲……”
“那就好,那就好。若此信能交给皇上,董河东定能成为我大汉江山的不世功臣。”
蔡邕长出了一口气,“邕还有一事,就是关于黄劭,该如何处置?”
董俷扭头看了一眼黄劭,“这个……俷自当听从先生的吩咐。”
黄劭眼巴巴的看着蔡邕,目光中带着无限的求生欲望和祈求之意。蔡邕闭目沉思片刻,轻声道:“贤侄,黄劭虽有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其也不是不明事理之辈。刚才他很坦诚的把太平道的事情都说了,我想……放过他,不知贤侄意下如何?”
董俷的眼睛,不由自主的眯缝起来,盯着黄劭看了半晌。
那黄劭吓得是额头冷汗之流,更感到口干舌燥,喉咙里好像有一团火在燃烧似的。
“先生若说放了,那就放了!”
“可若放了他,他又回到太平教为非作歹,怎么办?”
“那就现在杀了他……”
黄劭打了一个哆嗦,目光再次移到了蔡邕的身上。蔡邕笑了,“贤侄,可我刚才说了,放他一条生路。”
董俷愕然的看着蔡邕,心道:你这老头玩儿我不成?
蔡邕说:“元叹,你且带黄劭下去,我有些话,想要和董贤侄说。”
顾雍应了一声,压着黄劭往外走。那黄劭走一步,停下来向后看一眼,带着无尽期盼。
“望贤侄,你也留下。”
刘望准备出去,却被蔡邕留下。他和董俷站在一起,心中很茫然,不知道蔡邕这喉咙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蔡邕沉吟了一阵后说:“贤侄,论罪名,那黄劭是罪该万死。可我和他谈论了一会儿,发现此人倒是颇有些才能。只可惜他出身卑贱,虽有本领却得不到赏识。放他离去,我实担心他会回到太平道助那张角。那样的话,邕真是百死不能辞其罪。”
董俷听出了一些门道,犹豫道:“先生的意思,莫非是……”
蔡邕微笑着点点头,“贤侄果然聪明。我视贤侄为自己人,故而也不说什么客气话……董河东虽为河东太守、司隶校尉,看上去是位高而权重,可并不为士大夫所接受。贤侄若想招揽人才,只怕这里面的困难会很多。除非他日董河东能似今日大将军一般的风光,或许还有希望。否则,想要得士大夫承认,难!难!难!”
蔡邕一连串说了三个难,却把董俷说的也是心里冰凉。
虽然知道这种情况,但还抱着一些希望。可蔡邕的这番话,彻底绝了他的念头。
低着头,董俷久久不语。
蔡邕也不出声,只是用悲悯的目光看着董俷。
刘望拍了拍董俷的肩膀,“兄弟,你莫要灰心丧气。昨日你不是说过,事在人为嘛?”
董俷抬起头,努力一下,“兄长莫担心,我没事。”
扭头对蔡邕说:“那先生呢?先生可看得起董俷这个鄙夫?”
蔡邕笑了,“贤侄,邕虽略有薄名,却也不是迂腐之人。若无贤侄,邕出身再高贵,如今也都成了一个死人。这卑贱高贵之说,莫要再提。但以浩然正气养身,胸怀坦荡,虽出身低下又能如何?邕若存轻视之意,今日必不会与贤侄说话。”
董俷深施一礼,“多谢先生!”
“在贤侄未得士大夫所承认之前,不妨多用寒门之士。那黄劭倒也可用,不如让他跟随贤侄,说不定将来也能谋个出身。对贤侄而言,也是个帮手,你可如何?”
董俷想了想,“俷倒是无甚异议,但不知那个黄劭……”
“呵呵,这个贤侄放心,老夫自会劝说与他。”蔡邕似乎是了了一件心事,神态也轻松了很多。他摆手让董俷和刘望坐下来,“望贤侄,你我乡亲,老夫观贤侄也颇有求学之心。此次老夫回圉,要停留些日子。贤侄若有时间,不妨去我那里呆些时日。”
刘望闻听,喜出望外。
“望,求之不得。”
董俷突然插嘴说:“先生,您什么时候启程?”
“今天下午,我就动身。”
董俷犹豫了一下说:“先生,俷担心十常侍贼心不死,那太平教徒说不定还会前来骚扰。若先生不嫌弃,俷愿毛遂自荐,护送先生回家,不知先生可愿意否?”
没等蔡邕回答,那刘望就连连称是。
“贤弟这话说的不错。先生,从管城到圉,一路也颇多险要之地。董贤弟勇武过人,其麾下之勇猛,更比之官军不遑多让。不如让他护送您一程……望若非是有要务,定要送先生一程。可惜……就让董贤弟代我护送,望多少也能放心。”
蔡邕一皱眉,“只是这样就麻烦贤侄了!”
“不麻烦,不麻烦。”董俷笑道:“俷也想在先生身边多呆些时日,好聆听教诲呢。”
“既然如此,那就请贤侄辛苦一趟。”
蔡邕答应下来,却是让董俷高兴万分。他和刘望出门,开始收拾行礼。突然又想起了一件事情,对刘望说:“兄长,原本想和您一同回已吾,没想到……俷可能要失约了。”
刘望说:“贤弟,话不能这么说。伯喈先生是天下尊敬的名士,你能护送他老人家,是福气,当哥哥的只有开心。真的,如果不是离家太久,我怕家里人担心,真的是想和你一起护送先生。再说了,圉城到已吾,不过两天的路。等我安顿了家里,最迟七八天,就去圉城和贤弟相聚。呵呵,到时候我再带上典韦兄弟,让先生好好评价一下,你二人谁是天下第一。”
这天下第一,自然是天下第一丑。
如果是别人说这话,董俷定然会非常生气。
可刘望说这话,他心里倒是很高兴。当下点头说:“那我就在圉城恭侯兄长到来。”
第一部 少年游 第五十五章 行路难
更新时间:2008…5…25 9:30:20 本章字数:3804
董俷并不死心,虽然他明知道,那件事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忍不住要试一试。
毕竟,机会不是天天都能出现,像顾雍这样的未来牛人,更不是董俷经常能遇到。在往圉城的路上,董俷和顾雍旁敲侧击的交谈起来。言谈之中,了解了一些顾雍的情况。
顾雍出身很好,家族在江东也是少有的世家大族。
早几年似乎是在家里惹了祸,跑到雒阳躲避风头。后来经人介绍,拜在蔡邕门下。
如今,家中的祸事已经消弭。
而顾雍也马上就到了弱冠的年纪,经家中的努力和地方官员的推荐,将会担任合肥长。
此行送蔡邕回家之后,顾雍也要马上回家赴任。
董俷的问话,可说是很隐晦。但那顾雍是何人,又如何听不出董俷话语中的意思。
“阿丑兄弟!”
顾雍和董俷也算是熟悉了,彼此的称呼也就显得随意了很多。董俷还没有取字,故而顾雍也就直呼他的小名,算是对董俷的一种认可。当然,董俷对此也很高兴。
顾雍说:“你的心意,雍非是不明白。说起来,伯父如今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在朝廷中颇有身份……只是,你应知道,雍出身大家族,所要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首先要考虑家族的利益。伯父虽然位高,却恐无法令雍之家族获得重利。”
这话语说的已经非常明白,董俷不仅黯然。
顾雍的意思就是说,你老子的官位虽然高,不过在世族的眼中,什么都不是。要想让我效忠你,也不难。首先你要你的父亲得到我家族的认可,同时还要为我的家族带来足够的利益。否则,哪怕你是大将军,我和我的家族,还是不会甩你。
董俷强笑一声,“多谢兄长的指点。”
说完,他忍不住向后看去。只见黄劭正策马跟随在董铁的身后,脸上也看不出什么表情。
董俷还没有发现黄劭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地方,之所以收留他,还是看在蔡邕的面子。也许黄劭真的有些本事,可要和顾雍这等未来的牛人相比,差距定不会小。
一种失落感,在心头升起。
顾雍叹了口气,“阿丑兄弟,雍虽然不知道你为何如此看重我,但雍还是非常感激。老师曾说过,寒门之中藏龙卧虎。那黄劭……也许真的能给你增添臂助。另外,我那小师弟,还请兄弟暂时不要去打搅他。奉孝的学业正是关键时刻,冒然去寻找他,只怕会给他增添很多的困扰。他日若有缘,你们一定会再相聚。”
董俷如何听不出顾雍的话中之意,分明是不看好他,更不看好他背后的家族。
“俷记下了!”
说完,他两脚轻轻一磕马肚子,象龙骤然提速,跑到了队伍的最前方。
顾雍看着董俷的背影,轻叹了一口气。待董铁、黄劭两人带着队伍从身边超过后,他放慢了马速,来到车仗边上。在马上微微躬身,轻轻的叫了一声:“老师。”
车帘一挑,露出蔡邕的面容。
“元叹,你观此子如何?”
顾雍想了想,“阿丑兄弟虽相貌丑陋,但性格豪爽,更兼有亲和之气,颇有风范。若他是老师膝下,或江东世族之后,学生定会追随。可是……阿丑兄弟最大的问题是在于,他并无甚追求。学生虽对他颇为赞赏,但还不足以将身家托付。”
蔡邕一笑,“也许是他没有野心,也许是还不到时候……罢了,个人有个人的缘法,既然元叹如此想,想必已经有了决断。此事不必再提,元叹回家后,可有什么计划?”
“学生希望能有些历练,从最基础的做起,把老师这些年教给学生的东西融会贯通。”
“元叹有此打算也好,雏鹰终归要长大搏击长空,如今正是好时机。”
蔡邕说完,把车帘放下。师徒两人不再交谈,车队在官道上飞快行驶,愈行愈远。
圉,在古时有放牧之地的意思。
位于睢水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许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中原最好的牧场。但随着农耕之术的进步,人们依水筑城,渐渐的就放弃了游牧,变成今日的圉城。
蔡家是圉城的大家族,世代书香,声名彰显。
而如今,蔡家数百年来最结出的名士蔡邕回来了,自然也收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不仅仅是官绅,还有许多当地的士子名流都在圉城外迎接。
蔡邕早年是出名的傲气,但经历了这多年的宦海沉浮之后,也明白了与人相处之道。
早早的就走下车仗,和前来迎接他的人们把臂相谈。
这一相谈,自然又是一番风花雪月事,车仗驶入了蔡家整整三日,竟然都没有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