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辽国才派斥候前去六州河告急。

从柳河到辽国中京不足四百里路,若拉成直线仅有两百余里。而且沿途很少有高大的山区,对于一支轻装骑兵来说,不过一天半的行程。

如果不是兵力还有点多,甚至一天就可以赶到中京。

就在辽国中京接到消息,耶律隆庆接到消息时,宋军已抵达到三肤河。

耶律隆庆疯掉了,辽国中京留守大臣疯掉了。

他们匆匆忙忙下令中京急备,没有办法分兵援救了,来不及了,来得及也不行,只要分兵,相信河对岸无数宋军就会渡过六州河,向他们发起猛烈的进攻,那个后果更糟糕。

第二天中午,就在辽国上下乱成一团时,曹玮兵临中京城下。

没有扎营,马上就发起进攻。

时间就是生命,这时候辽国中京兵力抽之一空,正是最虚弱的时候。一旦拖晚了,辽国派出大军来援,不怕他们来援,而是害怕他们保下中京城后,再度逃向上京,逃向茫茫无际的西北,那是宋朝最不想看到的。

毕竟辽国如今在北方威望很高,一旦让他们拢起诸族,辽国上京与中京地区并没有多少险要可守,那么北方战事不断。要命的又没有大的河流可以将供给运到上京,大规模的供给会很困难,在哪里大会战将是一场恶梦。

灭国在即,中京军民顽强拼搏,一度让宋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不过中京城毕竟不是辽国的原先幽州城,虽然它仿照宋朝汴京而建,可是城墙远不及幽州城墙高大。日落时分,宋军源源不断地攻上城头。

中京留守的辽国大臣耶律盆古与翰林学士杨佶率群臣出降。

消息传到前线,耶律隆庆真的疯掉了,不顾后果,下令三军撤兵。

曹玮让雷有终率领一支兵马驻守中京城,自己率领近两万咸平军,向南杀出。

第三天,两军在小凌河川碰上,开始会战。

这支辽军士气基本垮掉了,尽管他们丢下了一支后军,将宋军主力部队拖住,自己没有被宋军主力部队缠上,然而连王都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士气?

曹玮甚至从容地演练着在西北操练的那些狼群战术。

就是派一些最精锐的兵士骑着最好的战马,当成斥候,不停地骚扰,反正这里离中京还很远,当辽军乱掉的时候,大军杀上。

然后再撤返,再骚扰,再杀上。

辽军苦不堪言,被宋军拖得寸步难行。

终于让宋军主力部队在大凌河边追上。

随着火炮声,宋军背嵬军先行冲入辽军大营,然后骑兵再行冲上。随着茫茫无际的步兵随后杀出。曹玮也将咸平军一分为三,从北边杀向了辽军。

只战了不足两个时辰,辽军大溃,有许多兵士被杀得晕头转向,居然向大凌河里跳。

日落时分,辽军全军覆没,耶律隆庆被生擒活捉,战后赵恒封他为逆命候,还是给他面子的,否则有的宋朝大臣提议封他为篡国候,凭什么篡哥哥的皇位,不遵从大哥的诏命?

两军于大凌河边休息一天,继续分兵,孙全照在辽河河畔被两支辽军缠住,危在旦夕,必须要派兵前去援救。事实援兵刚到,听闻辽国新皇帝再次被捉住,大军于大凌河前全军覆没,两支辽军相继投降。还没有打,就降了,再打也没有了意义。

然而行军最快的咸平军由曹玮率领,继续杀向兵力空虚的上京。

七月,上京被拿下。

宋军仍没有停下来,如北方栲栲泺(呼伦湖)边静边城,如胪朐河畔董城的乌古敌烈军司,如乌鲁古河上游的西北招讨司,还有辽东各地,依然有辽军驻扎。

不过那些军队数量并不多,即便多者也无心应战。只要小心一点,即不会有大败发生。因此从七月初六得到上京城,辽国意味着被灭国了。

第五百三十四章 选择题(上)

车驾抵达上阳府。

上阳府就是辽国的上京。

当然,赵恒肯定不会保留这个京字,辽国五京只有一个地方是京,那就是幽州,然而幽州成了北京,景德城。这还是幽州乃是汉人聚集地,否则这个京字同样去掉。

中京改成中平府,东京改成东阳府。

改的还有许多州名称,因为有许多州府与中原太相同了,如银州,苏州,通州等等。景州重新改成了遵化,平州改成了卢龙,润州成了秦皇岛,隰州成了绥中,松山州改成赤峰,原营州现在的兴中府改成朝阳,成州为成昌,宜州成了义县,北安州兴化成了承德,榆州改成了凌源……

上至馒头山、永安山,也就是下方临潢府上京一带地区,一直到馒头山东面的长春州,以及混同江北侧向南,西达大水泊、赤峰、松山以及柳河上游一直到炭山,接古儒州古长城突出的那部分,七成以上的州县名称全部改掉,而且这些名字改得莫明其妙。

原因嘛,只有宋九一个人清楚了。

不过大家也能理解,第一个是要抹去辽国的印记,便于统治,例如辽字没有了,改成巨河。

其次辽国的各州各县名字与宋朝多重叠,而且州也太密集了,有的不满千户也成了州。州县密集无所谓,主要以后就要派知州来管理,无疑会增加宋朝的官员费用开支,因此许多州也并成县。

这个必须要重新改。

那个有这个细致的心思改那么多名字,于是宋九按照后世的记忆,换成后世的名称。实际有的不对,如现在的赤峰,离后世的赤峰还有很远距离呢。

不过大多数让他蒙对了。

蒙对蒙错问题不大。

主要就是州县重组。

这会让辽国印记淡化,若是用辽国官员,会让他们头痛,但以后多是宋朝官员,反正是新地方,对他们来说一个样,于是宋九花了一个时辰便在地图上完成“壮举”。

大家看着地图上的新名字,有些啼笑皆非,不过最终还是默认了宋九的做法。

如赤峰,不叫赤峰又叫什么呢。莫要忘了,秦州西侧还有一个松州。不过出现了许多阳,上阳,东阳,河阳,朝阳,吕阳。阳光普照嘛。

但往西往北,基本就不问了。

略略动了一些名字,也不过动的是原来辽国各驻军的名称。

有诸多原因,在这个圈子范围内,包括现在的上阳,辽国的临潢府地区,都开始有人定居与耕种,本来女真那边情况最恶劣,在史上包括明朝都没有办法治理那个辽东深处。

然而因为几十年前宋九带着诸多文吏与将士前去指导,又在辽国压力下,乌玄明主动配合,反而哪里情况比历史上很多时候都要好,可能接近于十九世纪山东百姓闯关东的初期。

后来萧燕燕凶残地镇压了女真独立,不过依然继续保留着宋九推广的先进措施。定居了,对于辽国来说也利于治理。

而且还有数条大河,现在通航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鸭绿江,混同江,主要大多地区仍然很落后,没有政府去认真的梳理河道,就象鸭绿江通航是十分危险的,河道里有许多礁石,若无当地人带领,随时能船翻人亡。不过稍做梳理,辽河、鸭绿江与混同江三大河流,便能通航到许多地区,幅射辽东七成区域。

虽然有漫长的冰封期,但在春天到来时,多半地区有半年以上的通航时间。

朝廷暂时不指望这里的税收,不过通航了,就能繁荣这里的商业,加强与中原的来往与联系,互补有无。

不指望这里的税务能保障官兵以及其他的支出,然而与如同西北一样,这里可以会练兵,可能发陆续发生一些战事,因此在前期不仅不指望税务,朝廷还要运送一部分物资来此。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必须先将人心拢住,那么先开始就必须要执行低税政策,除了辽南与沿海部分地区人口密集,自现在的铁岭,以前的银州向北,因为辽国将渤海国人口大多数强行迁向辽南或者中京一带,许多地区还是人烟空旷的所在,必须要有一个长时间的休生养息发展阶段。

当然治理好了,朝廷就可以征税了,如同宋九在岭南所做的那样,当然北方人更强悍,人烟更稀少,基础更差,朝廷想得到收益,会比广南更慢。

但现在朝廷也不急,若没有战争,或者将宋辽战争的费用节约下来,那就非常惊人了。

例如澶渊一战,就花费了几千万缗钱。

将这个费用节约下来,用在治理北方,会达到如何惊人的效应?

而且宋朝财政现在依然很健康,可能接下来三四年里会很难,但难就难在这三四年。并且书院开始尝试着将蒸汽机放在船上,利用螺旋桨推动船只前进。

这个技术可能还要几年才能成熟。

它不是使船只变得更快,但它意味着一旦成功,便不需要借助季风航行,若是远可能技术跟不上,但辽东不是太远,那怕是绕道混同江入海口,一路有海岸线,有供给,相信高丽人会听话的,况且也会给他们带来收益,那么就不需要季风,来回通航。

但这是能治理好的情况才投入这些钱帛与人力的。

往北就不行了,天气更寒冷,人烟更稀少,往西同样又不行了,大漠地带,人烟稀少不算,没有河流通达,有河流通达也不能让船航行到哪里。在这时代,船只仍然是运费最少的交通工具,没有船,用车子推到大漠深处,想也不要想哪!

这依然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赵恒到达上阳府。

诸多部族酋首来朝拜。

辽国当初多么强大,在萧燕燕带领下,差一点将高丽灭国,连高丽人的开京城都攻下了。乌玄明当初闹得那么大,最后也被灭国,逃到宋朝郁郁寡欢之下去世。阻卜多次叛乱,也被镇压。

然而宋朝大军来了,两个月即将辽国灭亡了。

这样想是错误的,实际辽国灭国应当从去年九月总攻宋朝就开始了,若非所有精锐军队一起丢在宋朝,萧燕燕、韩德让等人也丢在宋朝,那结果又会是两样。

就是五月宋朝开始再度进攻,若是耶律隆庆不将军队集中,于锦州南部与宋朝决一死战,那么这次宋朝进攻还会发生许多麻烦,可能收复辽国最少还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其实一旦拖长了,宋朝惫于战争,困于财力,最后能不了了之。

不过表面上宋朝确实只用了五十来天,便将上京中京一起拿下。

并且几场大会战,宋军杀伤了无数辽军。

在北方,素以强者为尊,当然也颠覆了宋朝大多数官员的观念。

于是“万族”来朝,既然北方诸族奉行强者为尊的理念,于是赵恒起驾去了上阳府。

在上阳府接见诸族酋长,但呆的时间不会太长,到了上阳府供给就困难了。若随行兵力带得少,大臣们不放心,带得多,无疑会有很多困难。

可能因为是高兴,可能是试探,赵恒在宋九一长串官职,如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同平章事加昭文馆大学士权幽州路安抚经略营田大使兼兵马都部署、上柱国赐紫鱼袋食邑XX户实封YY户,后面又结上幽州郡王充卢龙振武节度使。

能不能得到这两个职务呢?

应当说能。

若找,在宋九身上能找出一大堆毛病,不过论功绩,平下辽国后,宋九的功绩足以让他能名列这个时空历史上十大宰相之一。

即便房杜也稍逊之,文治上稍仿佛,在吏政上他们做得更好,不过经济上做得略差,然而武功上却远不及。当然有人能与之相比,如萧何,或者赵普,李斯,不管怎么说,人家是匡护立国之功。

或者管仲、诸葛亮、王猛、谢安、郭子仪,这几人功劳应当来说还要更大点,不过他们未统一天下,或者未消灭藩镇,使得功劳稍逊一筹。

但几人拥有过这么多高官要职?

况且振武节度使在哪儿,便是原来唐朝的朔方地区,同时兼领着绥、银、麟、胜等州、东中二受降城、及振武镇北等州军。

卢龙节度使便是指幽州。

尽管它是虚职,可配合宋九的业迹,就有着无比浓厚的象征意义,若再配上幽州郡王,象征意义更厚。

上京辽国皇城大殿里诸大臣喘着粗气。

宋九苦笑道:“陛下,平东北难,治东北更难,所以臣才请救留在东北呆上一两年时间,打下基础,臣就致仕了。如果陛下不喜,臣这就致仕。”

赵恒“醒悟”:“朕失误了,朕失误了。”

可能是失误吧,宋九又说道:“陛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朝中不乏能治理的文臣,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还是不多,最少在这几年有许多地区要备有名将驻守,等到辽东安定,才可以重做将领调动。一是云中路,必须以李继隆为兵马都部署,文臣治理政务,李继隆掌管军务,朝廷节制,这样云中有变才不会骚乱,迅速平定,同时以防北方游牧民族,有李继隆在,便能与幽州路形成良好配合。其次曹玮必须重新回秦州督掌秦渭路,马知节去巴蜀,掌管巴蜀军务,丁谓那种策略虽替朝廷省了心,终是治标之策……”

还有一个用意宋九就没有说了,曹玮去秦渭,还有经营吐蕃与河西走廊之意,那要看国家情况了。

马知节去四川,若是国家情况好,那可以兵临大理。

为什么川南各蛮部乱乱平平,正是因为有大理让他们两边倒。而且得到大理,就可以对交趾形成两面夹攻之势。

而且马知节才五十岁,曹玮才三十来岁,两人若没有意外,能用很长时间。

至于他们之后的人选?宋九能说得清楚吗?

知道,狄青,可几十年后还有没有狄青存在,都说不清楚了。

当然,现在的情况比较好,经过这大半年的多次大会战,诸多将领得到进一步的成长,虽不能说是名帅,然而督掌几千军队作战是没有问题的。

并且用将用得广泛,有六十多岁的老将,也有二十几岁的小将,数次战役打下来,孰优孰劣就能看出来了,如王超大家包括宋九之前都看好的,但此次表现很不好,还不如他的儿子王德用。

如魏能,有人说不好,但这次表现却十分出色。

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不用宋九说,大家都清楚,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议论各将的所长所短,以便运用,包括赵恒耳朵都听出老茧了。

主要是赵恒这个反常的授职,让宋九担心,也会让李继隆担心,作为主帅,此次他也拜了使相,封了几个节度使在身上,若是以为赵恒对他们不放心,李继隆即便呆在云州,也不敢有所作为,那就失去了其意义。

赵恒默默地点了点头。

别的不说,只说唐朝,突厥被李世民灭了又灭,但灭完了又有一部突厥崛起,直到回鹘人配合,才将突厥危害削弱,可是回鹘人又来了。还有当初的吐蕃在唐朝时又有多强大呢?文成公主一嫁,吐蕃北下吐谷浑了。

除非象汉武帝那样不要命地攻击。

不过西羌一直还困扰着汉朝,匈奴并没有完全失去威胁,只是危害一下子留到西晋时发作。

只能说宋朝头号强敌被灭了,不能说边患就没有了。

宋九却在心里叹道:“幸好自己急流勇退啊,难怪以前那些功臣没有好下场,赏无可赏时,要么就是被杀,要么就是起反谋反!”

但总的来说,还好,他挂着的是文臣称号,赵恒疑心终不及赵匡义,当然,做为皇帝,换成自己,想一点儿疑心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宋九又说了第二个问题:“如今燕云收回,头号强敌歼灭,国家不需要那么多禁兵了,就此为止,数量刚刚适中。”

说到这里他一声叹息,赵恒也是一声叹息。

虽然灭掉辽国,然而宋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首先是经济,多年来的盈余挥霍一空,还得要花钱,虽然从辽国得到一笔可观的财富,甚至刻意处执了一批强硬的贵族,查抄其家产财富,只能说这些钱将眼下的费用应付过去,未来辽东可能还有零星的叛乱战事,还要建设,花的钱帛太多了。

几十起会战打下来,也死了许多将士,伤亡的数量达到十几万之巨。重伤的要退伍了,死亡的更要抚恤其家属,整个军队整减员四分之一兵马。

不过这一来,正好只剩下四十余万禁兵,那么国家一年将会节约大量军费。

还有其他一些举措,例如乡兵制向北方转移,未来在陆续将河北河东的乡兵转兵为民,让两路迅速恢复发展,而在幽州路与云中路设置一些乡兵。

这个问题不大,原来辽国就在这里选拨了诸多兵士,现在只不过将正规兵转为乡兵罢了。至于北方大漠,宋九也说得很清楚,不扶持代理人。

就象唐朝扶一个反一个,不值得。

而是继续分化,让其自生自灭。

朝廷的政策只是鼓励他们通商,学习宋朝官话与文字,推广一些定居定牧措施,余下的不干涉不参与,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麻烦与纷争。或者稍派斥候留心,防止某一部独大。

赵恒也额许。

然而就在赵恒准备离开上阳府时,李神佑私下找到宋九。

王钦若进宫打小报告了。

说实话,王钦若也有功,守大名府有功,随后在策划治理燕云时也立下诸多功劳。平天下难,治天下更难,他的功就在治字上。

但在最初辽国大军南下时,他一度因害怕进劝赵恒逃向南方,一丑遮百俊,因此招来许多人的嘲笑,也遮蔽了他这些功劳,于是心中常常怏怏不乐,昨天悄悄觐见,与赵恒说到诸人功劳时,他说了一句:“陛下知道赌博吗?博者输钱欲尽,于是尽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宋九寇准之孤注也,实际当时情况危急,一旦辽军冲破澶州城下防线,几路兵马来不及救援,陛下危矣。以陛下之性命来博千秋万世之功业也。”

第五百三十五章 选择题(下)

王钦若与寇准的矛盾激化,不用说了。

可他对宋九也不快活,主要就是那么大的计划安排,宋九居然一声也不吭,让他出了一个大糗。然而他性格属于那种黑暗的,不象寇准不快活了马上叫出来,他却象一条毒蛇那样一直隐忍不发。

直到赵恒弄出一个幽州郡王,他才悄悄打了一小报告。

当时被赵恒轻斥一通。

不过赵恒对王钦若一直喜爱有加,第一个确实有本事,第二个对他有功。

呵斥了几句便放过了。

然而王钦若忽视赵恒身边的一个太监,李神佑,李神佑还有一个哥哥也在做太监,叫李神福。

宋九很少与太监来往。

但因为宋朝太监不是很恶劣,即便童贯,也要一分为二看待的,在宋徽宗六贼中,童贯算是比较好的。因此他对太监也不是很讨厌,况且得罪太监干嘛?

还有宋九对武将不恶,李神福随赵匡义出征过太原,因此对宋九印象很好。而且赵匡义在背下里一直对宋九持以很高的评价,这种评价便影响了李神福与李神佑兄弟俩。

寇准那就罢了,关健他认为宋九是好人哪,大宋第一良臣,又从来持功居傲,这与寇准是两回事的。

赵恒虽不支持王钦若的小报告,可王钦若这句话说得颇为恶毒,多少会对赵恒心理产生一点影响,因此悄悄将这件事告诉了宋九。

宋九听后,眉毛拧了起来。

王钦若可能不快活,可是他就要下去了,王先生来搞他,宋九更不快活。

不过想找机会还是有的。

车驾南返了,随行的还有各部族酋长,一道拜祭闾山。

严格说不能称为封禅,到泰山才能算得上封禅,此次只能说是一次祭镇,祭祀北镇闾山。

祭镇时会给这些酋长们一些赏赐,封赏一些不要钱的官职,然后赵恒便要从幽州返回京城。

自隋末起就在这里建设了一些建筑物,辽国更是时常来拜祭此山,赵恒虽来祭镇,倒也没有额外花多少钱帛,仅是将主峰望海峰石径修葺了一下,又重修了李渊建造的北镇庙。出手有些小气,但大臣们倒是很欢喜,在宋九带动下,这时宋朝上层务实作风比史上更重。

登上峰顶,一系列礼仪结束,当天在辽国建造的望海堂休息。

明天赵恒下山,到了这时候宋九就要与赵恒分别了,幽州路首府在幽州,但他不能呆在幽州,实际安定以后,幽州路必然还要划分,一切为二,一切为三,否则幽州到混同江太远。

因此宋九将会去东阳,以及长春,改成吕阳的兀惑城。

赵恒将宋九喊来,平易治难,不以为将辽国灭掉,东北就真拿下来了,在历史上关外得而复失的例子不要太多。

宋九将心中想法一五一十说出。

赵恒也认同了。

宋九忽然问道:“陛下,我朝现在可如秦汉唐之时?”

按理说宋朝灭了辽国,几乎达到了巅峰。

不过赵恒细想了一下,却沉吟起来。

宋九替他做了回答:“秦朝一统天下,横扫八荒,气吞六合,我朝不及。”

“光武后汉朝游牧民族几乎都不形成致命的危害,所谓的用兵,不过是扫除身上的疥癣之疮罢了,我朝不及。”

“唐朝巅峰时兵力达到了小海,西边翻过葱岭,一度到达河中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吐库曼斯坦一带),李白的家乡就在葱岭以西。”

“可是我朝兵力不敢越过兰州,交趾名为进奉,实为阴违,大理都懒得派使者来进贡。与他们相比,我朝还经过两代英明的先帝大治,甚至周世宗还为我朝打下了好底子,仅能做到这一步,因此我朝还不能称为盛世王朝。”

“这个……”

“臣知道,我朝因为顾全百姓,豢养兵士,由是用兵成本很高,然而与汉唐相比,我朝收入达到了多少?”

“朕知道了,不能骄傲自满。”

“臣要说的正是此意,陛下要知道外面还有广大的世界,几百年前契丹还只是一个一千余帐的小部族,然而差一点危害我庞大的中原王朝。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人口,若是以为我朝就是世界中心王朝,后代子孙必然骄傲自满,一旦产生这个心理,安于享乐,不用等外部诸国清醒过来,迅速发展跟上,从内部我朝就能灭国了。陛下应当继续保持咸平数年时的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即便是后世子孙,也要以陛下为榜样……”

“臣伴随陛下祭镇,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李斯,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说得多好啊,但是他后来畏于秦始皇威严,不敢进言,甚至默视二世非义登基,于是秦国二世而亡。”

“以前臣也重视过寇准,重视他的人很多,赵普相公,大宋第一三司使陈恕,陛下的半个帝师毕士安。实际寇准的唯我独尊,过份享乐,臣多少看得不习惯。说到寇准,臣又想起两个故臣,田锡偁,对他们臣也有些不习惯。不过来到望海峰上,眺望东方天际处,臣忽然醒悟。虽然他们有时进奏说得片面,不过正是他们敢于进言,带着朝堂大臣敢于发表自己的议论。”

“陛下,帝权独大,同样需要监督,就象赵普与太祖,赵普生活糜烂奢侈,然而太祖想要一个花蓝子却要不到。为何太祖还不动怒也?因为这是隐形地对帝权掣肘,以免国家出现隋炀帝那样的昏君。然而掣肘不仅是各种制度,制度是人制订的,也是人去执行遵从的,关健还是人。因此朝堂必须要有声音,当然,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能抱成团,不能结党,所以朝堂需要寇准。”

赵恒额首:“朕也知道寇准是一个贤臣。”

“不仅是寇准,张齐贤对军事精通,国家也要倚赖他。不过处理公平,择人公正,还是东京城留守的王旦。王钦若有才干,不过其人过于谄媚,重用则能迷惑君上。请陛下切记。”

宋九一口气说完,心中叹了一口气。

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一道选择题吧。

原来前来议事时,想趁机将王钦若弄下去,但最后还是高拿轻放,放过了王钦若。

以他现在的地位与威望,足以能让王钦若十年内不得起用。

不过生气归生气,临到头来想一想朝堂,大家还不是一样,难道寇准做事用人就能称为公平?

让他们以后慢慢斗去吧。

然而宋九却没有想到,这不是最后的选择题,选择题无处不在。

第二天赵恒起驾回京。

离开京城很久了,幸好王旦做得真不错,否则赵恒御驾亲征这么长时间,可能后方就会出现许多小麻烦。

宋九则是去了辽东。

尽管朝廷同意了宋九的归化政策,以及几个新路的划分。

然而还有的大臣表示了反对,幽州路面积太大了,它几乎囊括了辽国原来八成直辖面积,近百万户人口。

因此整个幽州实际变成了六大部分,第一便是幽州附近各州县,北达燕山,东临大海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山海关,南到宋九原来建议竖立起来的绿色长城。

那道长城依然保护着,禁止百姓砍伐,不仅是因为可以做为一条紧急防线,中原的最后屏障,对水土保护也很有利,不仅是黄河,如今拒马河也从太行山带来滚滚泥沙。

其次便是中平府,辽国的中京地区,南接山海关燕山,管理着原来辽国中京范围,然后是上阳府,就是辽国上京一带,不过直接管理的范围变小了,从西南的大水泊开始,到永安山、兔儿山与馒头山,东接大兴安岭,就是金山。再次便是长春府,北到鸭子河上游的金山城,突吕不室韦部,铁骊部,南到重新改成四平的原辽国通州,上面还有,室韦部与室韦王府,然而太远了,而且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宋朝对之只采取了羁縻政策。东部一直到大海,这片广大的区域便是吕阳府治辖范围。仅是一个吕阳府管辖的面积就可以相当于宋朝以前最大一路的两倍面积!余下的辽南地区便属于东阳府治下。

六个区域,宋九请求留下六员大将,杨延昭,魏能,杨嗣,张凝,田敏,李继宣。

另外就是吕夷简等五名官员,看守五府,协助宋九治理幽州路。

吕夷简顶在最前线,上阳府,这里情况很复杂恶劣,而且交通落后,好在萧燕燕治理下,也出现了农耕方式。

然而相比于其他五府,上阳府最让人头痛了。

吕夷简是官二代,可能官二代是一个贬义词,在宋朝就有人认识了,因此不断提拨寒门子弟,不是寒门子弟会出众,相反的许多寒门子弟做官后十分贪婪,这主要就是不让朝廷形成各种各样的官宦世家,从而影响朝廷的统治。

然而官二代除了一些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不孝子弟外,也有一些好的,比如他们对金钱不那么渴望,比如他们在父辈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一旦成为官员后更富有经验。

吕夷简就是后者,上阳府最头痛,可也是最容易出政绩的地方。

大家争的便是东阳府,这里汉人多,基础好,而且多是富裕之处。争来争去,寇准发威,用人不避亲仇,让王曙去了东阳府。

余下的吕阳府要好一点,宋九以前去过女真,虽然渤海国灭了,但哪里的百姓与宋朝很亲近。余下的两处就头痛了,长春府北部各族,包括一些女真部,一些室韦人,以及其他诸族,与辽国十分亲近,并且暗下收留了大量潜逃过去的契丹贵族。而且这里地广人稀,除了一条混同江,鸭子河,交通仍不便利,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