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熙来语塞。

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们奉辽国为正朔,置宋朝于何地?

既然奉辽国为正朔,此时当救援辽国,为何落井下石,义在何处?

“你快回去让你们国王快点退兵吧,陛下最反感你们这种出尔反尔的行径。想要得到辽东可以,就准备与我朝决一胜负吧,还莫忘记了,唐朝征你们那个小半岛之所以成功,乃是海陆并进,如今我朝船只技术远胜于唐朝。还有,你们哪儿寒冷,不过我们有了棉衣,不再害怕寒冷了。”

“你们不想被我朝灭国,敬请对辽东出军。但我还是敬奉一句,要考虑一下你们的百姓与你们自身的命运。若安份守己,我朝仍遵从你们与辽国的约定,长白山以下,鸭绿江以东的那块原本一直属于中原王朝的土地,既然辽国让给你们了,我朝仍同样这个疆界,以长白山麓与鸭绿江为界。长白山麓东南,与下方,鸭绿江以东,是属于你们高丽的领土。余下乃是中国土地。甚至会派使者去与你们划分详细的边界,树立界碑。”

宋九被他们恶心到了,而且他也不想对这个猥琐的种族用兵,没意义,不如未来某一天,他们还能替中国守一守大门呢。

不过前面将高丽使者打发走,后面宋九就下令,让孙全照带着三千兵马乘船急速去鸭绿江,至于鸭绿江东边的长白山脉,宋朝不大感兴趣,估计高丽也不大感兴趣。茫茫无际的大山,以及野悍的山区各部族,它不过属于辽国羁縻范围罢了。然而鸭绿江入海口处不能丢失,否则高丽人就会蹭鼻子上脸,大军直入了。而且现在对疆土观念不是那么严重,况且离宋朝那么远。

孙全照这是第二次去鸭绿江口,比较熟悉。

这事儿弄得宋九很不愉快,不管怎么说,宋朝对你们不错吧,即便几年前他们承认辽国是正朔,宋太宗也没有计较,相反还大肚地原谅他们的为难。

然而伐辽国时未得到助力,相反来捡果子,还让宋朝不得不分兵。

事儿也拖不得了,这是一个无比猥琐的民族。

说不定他们在失望之下,马上能派使者通知辽国。

于是宋军在五月中旬发起了总攻。

对辽东熟悉的石普、杨延昭兄弟,以及以前在辽东呆过的其他诸将,带着两万兵马,乘船抵达耀州,也就是后世的营口,这里在宋九计划中也会建设一个重要的港口,属于国内港,但不设市舶司。现在辽河水土还不算恶劣,若稍做浚通,辽河与其几大支流皆可以通航,甚至通航到辽国银州(铁岭)东北地区,而且这一带多是平原地区,河流密布,适宜种植,一旦开发出来,将有效的弥补了北方的粮食问题。并且也要感谢萧燕燕,在她经营下,已经打好了初步的基础。

这次石普率领军队正是从辽河溯流而上,切断辽东与两京的联系。随着宋军进入到渝关以北,攻达中京城下后,石普与孙全照兵力尽量会合,单独行军,将辽东拿下。

第二线曹玮带领着诸骑兵,将从檀州跨过燕山小径,直扑辽国兴化、归化,兵临中京。

不过这一部要稍晚一点动身。

余下主力部队再次分兵,李继隆兵向景州,马知节与秦翰率领军队由侧翼攻向石城、滦州,两军于平州会合,兵临营州,扑向渝关。

赵恒带着群臣,以及石保吉与高琼等大将殿后。

战事再度打响。

才开始一直不是很顺利,无论在滦州或者在景州,都遭到了辽军顽强反击。

不过幸运的是这两城城墙皆不是很高大。

陆续在十几天后,全部被攻陷下来。

接着两军会合,渡过滦河,兵临平州。

不久平州拿下,然而宋九做了一件有争议的事,杀土豪。三州城都有一些豪强仍没有撤走,带着百姓配合辽军反抗。

这将宋九激怒了,下令将这些豪强全部斩杀。然后将他们田宅瓜分给平民百姓,用来收买人心,平均财富。

后来李自成干的一套。

然而它很管用,得到了宅子与田地,迅速几州平民百姓被收买过来。

营州就是后来的昌黎,整个北方因为游牧民族的入侵,地名都乱了。昌黎在古代就是指唐朝营州,乃是朝阳。但不知道变成了这个营州。

这是辽国建立起来的一个小州城,原来在唐朝时仅是一个小县,规模不大。

因此闻听前面三州陆续失守,营州辽军迅速逃出了渝关。

然而到了营州,赵恒忽然放声大哭起来。

也难怪,他老子为了得到这个门户,亲自上阵,结果挨了辽人一箭,晚年因箭伤发作而死。如今这个门户可以说真正属于宋朝的了。

但还不能称为结束,至少闾山还早着呢。

不但闾山,即便形成门户还早着呢,真正的门户便是燕山山脉,这要沿伸到辽国迁州城北,还要拿下辽国的润州(秦皇岛)与迁州(山海关城)。

这样北方的门户才能形成。

辽军让出润州城,将兵力集中到迁州负隅顽抗。

攻打了三天未拿下来之后,秦翰献策,带着潘惟正以及数千兵士爬上燕山迁州西侧的几个山峰,将火炮架上齐射。再由高琼率领兵士乘小船,绕道迁州后方,三路夹击,血战了一天后,才将迁州拿下。

打扫战场后,赵恒带着大军徐徐出了迁州,他长舒了一口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才是关外。”

第五百三十二章 第三十七计(上)

第三十七计,疏水计。

适度地利用国家或者军队的情况,制造一些七分真三分假的几乎可以乱真的假像,使敌人产生误判,从而进入我军设计当中,最终打败敌人。

其道理就象疏通河水一样,将河道依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竣深竣阔,将河水引入新河道里,河水迅速进入大海,便不会泛滥成灾了。

……

宋军有些麻痹大意了。

随着迁州拿下,数万铁骑率先扑向锦州城下。

但后方的主力部队却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攻打辽国的来州、隰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若是将这支宋朝主力骑兵吃下去,宋朝将严重缺少骑兵,没有了骑兵的宋军,到了关外能做什么?

而且宋军兴师动众而来,如今两国换了一个形式了,不是辽军亡,就是宋军败。耶律隆庆迅速集中了所有兵马,兵分三路,扑向了锦州。

兵力很多,也未指望过会能隐蔽消息,因此只有快。

十几万骑兵,甚至还夹杂着一些各部族的丁壮,几乎达到了二十多万人,从四面八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锦州。

主将是马知节,副将是李继宣,都监是秦翰,先锋是田敏与张凝。

五人都是冠绝一代的勇将。

然而敌人数量太多,而且到了国破家亡时刻,三军士气一起激励起来,弥补了战斗经验、建制混乱的不足。

要命的是一股大部队杀向安昌城,将要从南方将宋军一起包围。

马知节力敌良久,看到不妙,下令立即撤退。

好在这些都是骑兵,逃得比较快,正当辽军从南部拉开包围圈时,宋军杀到了,撕开了一个个缺口,逃向南方。不过在两军夹击下,宋军损失惨重。

耶律隆庆骑在马上大喝道:“追!”

这道命令没有错误,这支宋骑杀惨了,只顾逃命。好的前景便是在辽军一路追赶下,可能导致这支骑兵能将宋军大营冲散,从而大捷,不好的前景便是让这支宋骑及时逃出生天,而宋军大营做好了准备。但那也无妨,停下来再准备第二场决战。

一路追下去,几万宋骑被杀得惨不忍睹。

就在辽军眼看要上演一场奇迹之时,无数宋朝步兵从五指山杀了出来,倚据六州河将辽军一切两半。

这便是疏水计。

不要以为宋军就可以轻松拿下辽国了,战场上翻盘的战局不要太多,例如淝水之战,东晋是什么样的羸弱兵马?赤壁之战,凭借刘备那支败兵,以及东吴那些江南兵,又如何与曹操的军队相比?

在关内还好一点,不管怎么说,那些汉人虽亲近辽国,但没有韩德让那样的人物带领,很难让他们愿意为辽国拼死奋战。然而出了关外,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利于宋军。若弄不好,就会再次发生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那样糟糕的结果。

所以宋九很小心,正好辽国派了使者。

宋朝大臣发出两种声音。

有一个前提,相比于汉唐,宋朝确实在变得内敛。与赵恒无关,而是赵匡胤开国之初便制下的国策。

不愿意伤及中原百姓利益,而去做无意义的开边,因此大渡河以西,金沙江以南,一挥手不要了。

这个政策给宋朝成为一个富裕王朝打下了基础。

就包括赵匡胤收复数国,也是打一国休息几年再打。这样百姓便不会因为战争而产生多大压力。

对宋朝这种政策辽国同样知道,那怕是宋九都不能改变,如北河套,实际宋朝能派官兵进驻了,然而至今继续羁縻,没有官员前去,没有士兵驻扎。

但对于平滦景营四州,辽国也能理解,若是宋朝不得到这里,那么门户就关闭不上。

因此使者回去禀报,大家相信了王钦若的话乃是宋朝的底限所在。至于宋九所说的唐朝营州,没有人当真。得到平州后,将渝关修一修,便能形成防御线,得到兴中府,试问从哪里修,孤城悬之于海外,那是送点心给辽国的。这个道理就象以前的涿州城,宋朝将士很勇敢,守了一年多时间,最后还是丢了。就象东易州,因为地势平坦,悬于易水之北,最后宋朝主动放弃了。

于是两种声音让辽国产生了迷惑。

也有人提醒耶律隆庆莫要大意,包括萧孝友,可是很快淹没在其他乱七八糟的声音里。

最主要的几种意见,一是与宋朝决一死战,收回燕云。

其次自渝关开始构建第一道防线,迁州构建第二道防线,不让宋军北上。

然而最大的一种意见便是请和。

同意将四州割让给宋朝,但不能称臣,一旦称臣了便不能统辖各族,辽国倾刻瓦解分裂,避过宋军的锋锐,然后勤政爱民,备战练军,学习句践卧薪尝胆,以后等辽国恢复过来元气,一举收回燕云。

那有那么多句践?

这是为自己割让燕云借台阶下的。

因此意见始终不能统一。

就在这时,石普带着兵马从海上登陆,宋军也向四州发起进攻。

有的人醒悟过来,知道不能善了,但还有更多的人执迷不悟,继续议论要派使议和。这便无形中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

其实还有一次机会。

一般数达到几万以上的军队行兵,多会出现分兵互相侧应的情况。道理简单,若不分兵,就会呆板,一旦受挫,往往产生大败,如史上的淝水之战符坚的前秦军队,赤壁之战的曹操军队,还有宋朝高梁河之战的宋朝军队,萧燕燕南下澶州时的辽国军队。就拿史上对比,若非种种原因,赵恒议和,萧燕燕未必有好果子吃,高梁河时若非潘美等将稳住败军,辽国军队还不够强,同样宋军可能会全军覆灭。

但分兵也有分兵的弊病,一般来说,若是范围太狭小了,失去分兵意义,其实是等于没有分兵,若是范围大了,相互不能配合,往往被敌人各个击破。

成功的例子就唐击吐谷浑之战,前期几支唐朝军队就在大小积石山之间行军,到了决战时,已翻过了日月山,就在青海湖两边拉开大会战了。

最成功的还是后来的淮海战役,解放军始终在砀山到固县以及徐州这一带穿插,运动,包抄,保持着优势兵力,或是围点打援,或是逼降策反,或是以优势兵力合击。这乃是大兵力会战最典型成功的战例。

失败的例子就如宋朝的雍熙北伐。

当然,它也未必能适应所有战役,如大非川之战时薛仁贵与郭待封也分了兵,而且离得不远。然而两将不和,最终必是失败。

不过常遇春与徐达北上,两军离得又很远,然而他们各自负责战区,相互配合要求也不那么紧张,所以虽分得远,最终大胜。所以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不过总的来说,这个距离无比的关健。

所以宋九发起数次战役都注意了这个距离。南来风战役中虽离得远,不过那是分时间段分别发起的战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对相互配合要求并不严密。

然而这次有一支军队分兵却是很危险。

那就是石普的两万宋军。

看到宋军大规模行动,辽国七嘴八舌,有的人便建议不如出动重兵,两个方向夹击石普的孤军。

战后宋九感到十分庆幸。

若是辽军那样做,也未必能将石普的军队全歼,可是石普的军队必然会损失惨重。相反的辽军就会打出士气与信似。若是损失到一定地步,将后产生无法想像的后果。

首先现在六月份了,这在这季节里与辽军会战,对宋军更有利一点,然而离深秋的时间也变得很短了。

其次不能将辽军与辽东隔绝,两路联成一线,辽军能得到更多的援兵,活动的范围更大,未必胜,但必然拖长其反抗时间,那就到了深秋!

当伤亡到一定地步,记住了,宋朝已得到了关内所有地盘,包括未来的山海关,在宋朝内敛的制度下容易产生知足感,那么必有更多的人要求撤军。在他们带动下,包括三军也不想打了。到时候只有撤,一旦撤退,可能就永远撤退了。

不过还好,耶律隆庆这个悲催鬼哪里有那么长远的眼光。

宋朝还做了一件让他激怒的事,赵恒下诏以耶律隆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幽州路行军大总管。

别当真,这就是活着的辽国皇帝价值,但他是不可能进入军事权的,拥有的仅是一个虚名罢了,就象他的辽王一样。

这不要紧,要命的是宋朝又从耶律隆绪手中得到辽国的玉玺,又让耶律隆绪亲写诏书,诏宣诸州以及辽国军民投降宋朝。虽然这不可能得到辽国人的承认,甚至有人唾弃,不过还会有一部分人因此产生动摇。

正好马知节孤军深入,于是耶律隆庆不顾许多人反对,出兵锦州。

这也中了宋军的计策。

这支孤军前进不是想迅速得功,宋九用兵稳得让李继隆等将有些心寒了,哪里会布置如此轻进的计划?然而辽国不知道啊。

然后就是山。为何昆仑山被中国一再神话,那就是昆仑山的重要,它重要不在青海,没有喜马拉雅山高大,更不及天山瑰丽,可看它往下延伸的区域,秦岭,伏牛山,大别山,将中国一分为南北,然后再往上看,陇山(六盘山),黄土高原,吕梁山,太行山燕山,努鲁儿虎山,大兴安岭。

燕山过去便是大海,然而它继续向上走,努鲁儿虎山,黑山,松岭,闾山,大兴安岭。

现在燕山还叫燕山,松岭还叫松岭,不过燕山下面却重新命名为卢龙山,大兴安岭叫金山,至于努鲁儿虎山与黑山两大山脉细划成许多山脉名字,如马盂山,都山,闾山之上又分出青山等等。

除了海边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出了迁州后,往西去就是丘陵区与大山区域。

马知节看似的孤军深入,然而在此之前,却将几个孤城外所有辽国的哨所一起扫荡,辽国人在此失去了耳目,至少不能得到细致的情报。

随后宋军派高琼为主将,潜入到五指山一带的山区。

辽军拼命追赶,毕竟才过隰州,离宋军大营还有一段距离,为何不扩大战果,事实这次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被辽军击杀了数千骑兵。

这一追,即便李靖在世,也让会军队产生脱节,况且是现在的辽军。

高琼带着宋军杀出。

正好这里有一条河流叫六州河。

前期战事很惨,看到有伏兵杀过来,辽军调转头,想两路夹击,将这股宋军吃掉。高琼命人迅速将六州河的桥梁毁掉,然后奋不顾身地守住这条防线。

宋军四面八方杀过来,有火炮,而且现在的火炮数量达到了两千门,除了石普带走一部分外,余下全部用上。

另外还在地下埋了许多土制地雷,以及火药包,然后海面上腾起无数船只,在船上宋军用投石机将猛火油砸到岸上,然后借助东南风,发射火箭。

况且军中还有无数射程远,射力大的伏虏弩。

看着近半大军在河对岸苦苦挣扎,耶律隆庆心如刀绞,下令让三军疯狂地搭浮桥,冲向对岸。

然而不顾他如何做,南岸的辽军迅速地一大口一大口被宋军吃下。

此役,一共击毙辽军达到了四万余人,活捉了三万多名战俘。

可是宋军并没有渡过六州河,而是派了曹利用做为使者前来辽军大营,提出宋朝的条件。

“陛下亲临幽州,灭你辽国只是旦夕之间,你国派使议和,陛下顾全两国百姓幸福,于是也欲与你国议和,并且将太后灵柩归还你国。然你们还以为我中国乃是五代分裂之时,欲壑难填,不想诚服,不想归还我关内之地。”

“那就战,这就是战争的结果,一战几乎灭你十万兵马。不知你国还能抽出多少兵力,与我军奋战。”

“我做为使者,多次进入你国大营,在大名府,在澶州,与你们太后议和,那时候我朝兵力四面八方涌来,你们太后不但不归还燕云,相反的不顾死活,继续勒索我关南十县,飞狐关与紫荆关。”

“没想到,你们不惩大败之戒,继续不知死活。还给你们一个机会,我朝想和平友好,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也不欲求你们辽国疆域,至少也要将疆域恢复到曹魏之时。”

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与曹魏相比,确实也不过份。可曹魏时北方的疆域在哪儿?不包括云中,当然,即便不包括,辽国也无法索要回去了。这是指东北疆域,昌黎郡(辽国兴平府,朝阳市),玄菟郡(沈阳,辽国沈州),辽东郡(辽阳,辽国东京),乐浪郡(平壤),带方郡(朝鲜大同江南岸地区)。

道理是讲出来了,然而曹利用说得磨棱两可,前面又再次提了宋朝只想得到关内。

因此这给了辽国君臣希望,议和嘛,那是最好不过。

这个情形与史上北宋末期十分相似,金国一会战一会和一会勒索,让北宋君臣主意不定,甚至拿出五百万黄金,五千万两白银送给金国。那时一两黄金上下浮动到三四十缗钱,一两银子上下浮动到三缗钱,也就是一下子勒索了三四亿缗现钱!如果将这些钱奖赏兵士,巩固城防,制办武器,会产生什么结果?

历史上相似的例子太多了,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赔偿倭国两亿两白银。如果用这些白银来备战,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良性效果?

不要说历史,一个末落的王朝是看不到历史的。

所以历史到了这里,又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五百三十三章 第三十七计(下)

“晦叔,孝先,用晦,复古,坦夫,你们心去写,勿要避讳,撰史就是给后人借鉴的,若是避讳,就失去了撰史的价值。”宋九柔声说道。

王曙、王曾、张知白、李迪与吕夷简五人陆续来到军中。

然而赵恒没有授其官职,正好朝廷意欲恢复燕云教育,从京城运来许多书籍誊抄本,当然,幽州也有许多书籍也是朝廷所没有的,两者互补。

在宋九提议下,由五人带着幽州的一些汉人文士撰写历朝兴衰录。

不写上古,而是自秦朝开始写,包括两汉,三国,东西晋,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周与东齐,以及隋唐,五代十国。

所择写的就是一兴一衰,如秦二世胡亥与汉高祖刘邦,然后写整个西汉如何休生养息,给了汉光武用兵的财富,汉光武又如何盲目的用兵,汉宣帝执政再度兴盛汉朝时又留下那些弊端。

以议为主,记史为辅,就是找出每一朝代强大的原因所在,衰败的原因所在。

甚至要求他们如实记录赵匡胤如何取代柴荣成功的,那就是兵权在握,实际这也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正原因,不是防范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而是防范另一个赵匡胤崛起。

修史主要就是这五个文官,配合整理乃是幽州原来的辽国文臣与文人,这些人也是燕云的精英,让他们参与,能迅速将他们拉拢到宋朝集团中,至少能在舆论上替宋朝鼓吹,那么一两年后燕云必然归心了。

然后宋九、寇准与王钦若、毕士安等人时常抽空看稿子,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忠实地记录到每一卷的卷后,做为卷后语。

这本书史实参考性比较差,但它的用意却十分清晰,就是给每一个皇帝看的,给每一个上层士大夫看的,以史为鉴,参考它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带到治理国家中。

就连赵恒也时常参与进议论。

而且在宋九带领下,许多意见十分中肯,例如赵匡胤更替后周,那是五代,不倚靠能打的武将是不行的。一个名将当抵十万大军。

到了宋朝大一统,宋朝在百姓心中威望高,成为天下的正朔,即便武将威信高,也无法象五代十国那样,轻易取代更替国家了。

这个结论结果便会使武将地位能稍稍抬高。

不过五人前来北方,主要任务不是修史,而是将做为文官,治理北方各地,他们将会分别担任幽州五个州府的首任文官,再让一些武将留下做为兵马部署,一文一武,几年后,幽州道各处就可以安定了,至少大部分地区能正式归朝廷治理。

因此又将他们带到军中,继续在修史。

对军旅陌生,是无法呆在东北的,特别是开始数年的东北。

几人心中受宠若惊,这就是载培啊。

自己的前途可能象太阳一个光明……

别以为呆在军中,以后就会有作为了,司马光也在府州呆过一段时间,庞籍同样亲自教导他,然而庞籍无论怎么保守,会不会做出将好不容易拿下来的重要砦堡重新无偿还给西夏人的事?况且庞籍号称小吕夷简,也是坚定的改革派,不过是微调式的改革派,不能算是保守派,这才得罪了大家伙,不久下台。

然后国家让文彦博、韩琦与欧阳修等人搞得乌烟瘴气,逼迫宋神宗与王安石不得不大步改革。

这个修史过程实际也是培养他们价值观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培养。

一部修史史,就是替宋朝培养五个名相史。不过这几人还不敢想得那么远。

几个人大着胆子开始撰写柴荣的后周历史得失。

宋九微微一笑。

张齐贤、向敏中、毕士安、王旦与王钦若等人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但能勉强担任宰相吧。

然后几个放大版的吕夷简、李迪、张知白、王曾与王曙,那么国家在这四十年间就不会出现重大失误。

四十年,足以将宋朝带入梦幻王朝。

曹利用回来了。

他有意地带着磨棱两可的两种意见,虽然语气变得强硬起来,却又给辽国君臣造成了迷惑。

于是辽国提出自己意见,两国议好,辽国默认宋朝占领关内,包括迁州地区,包括云中地区。两国疆域西达居延海,阴山,东达燕山与迁州关口,往北是辽国的地盘,往南就是宋朝的地盘。

两国永不侵犯,勒石为碑,立于边界,两国通商,互设互市,互补有无。

两国以兄弟相称,耶律降庆遵赵恒为长兄。

辽国愿每年市五万匹马给宋朝,同时扩大羊毛商路,不过宋朝不得挑唆阻卜鞑靼与东北女真渤海反抗辽国,同时孙全照与石普撤军。

这个条给给了宋朝面子底子,也给了辽国自己台阶下。

若是两个月前,他们就提出了,说不定马上就让宋朝几个重臣产生分裂。

然而这时提出来,终是晚了。冯拯嘴张了张,再想一想各军行军路线,终究没有说话。

曹利用再度去了辽营。

这次他的态度又变得更加强硬,其他几个条件宋朝都会同意,然而对疆域仍不赞同,朝廷必须得到曹魏时的昌黎郡、玄菟郡与辽东郡。

辽国再次答复,若那样,高丽若同意将他们原来的乐浪郡与带方郡交给宋朝,辽国就将三个曹魏故郡还给宋朝。这是不可能的,此时高丽首都乃在开京(后来的开城),平壤地位仍然不减,乃是高丽的西京地区,若是两个故郡还给宋朝,高丽就失去了西京,甚至宋朝疆域临近开京城下。尽管开京曾经被辽军攻破过,但它终是高丽的都城。

当然辽国也不可能答应,辽国开发最早的关外地区便是辽河下域地区与渤海湾沿海一带,将这里再交给宋朝,失去了这里的农业基地,辽国那真重新变成了游牧国家。

对于开始享福的辽国贵族来说,那无疑将是一场恶梦到来。

然而这个说法仅是拖一拖时间。

闻听宋军出动,辽国辽东也开始集结兵力。

不管是不是一群散兵游勇吧,但兵力数量几乎达到了近五万。

然后大军西上,在辽河与石普大战,被石普击败,不过石普手中乃是一群步兵,无法扩大战果,击毙了七千多名辽军后,两军于辽河东西两岸僵持着。

这导致耶律隆庆终于将视线关注于这支军队。

一边与宋朝谈判,一边暗派一万多骑兵潜行,奔赴辽河。

都有各自的小算盘,但谁打得好,马上就看到分晓。

……

“快,扎营休息,荆嗣,你带五千兵士立即牵马牧食,再割一些牧草准备带上。”

曹玮下着一道道命令。

这是一次充满着想像力的战斗。

按照原先的计划,宋九打算让曹玮率领咸平军从燕山中部出发,兵临辽国泽州。

不过随着战局的改变,李继隆与曹玮又从斥候手中得到大量地图,于是提出重新修改这个计划。

那就是从更西正在修建的古北口出发,绕一个圈子,然后从柳川兵向辽国中京。缺点那就是宋九所担心的脱节,离中路大军太过遥远。优点就是虽兜了一些弯路,实际许多道路变得平坦,沿途有许多草甸子,河谷牧场,可以轻装前进,山路又比较少,那么反而以更快速度达到中京城下。

而且离得远,这里人烟也变得空旷,可以当作奇兵。

宋朝与辽国互派使者,玩着心眼的时候,曹玮出兵古北口,这可是一次真正的轻装前进,就象辽国那样。

从缴获的辽国战马中选出一万五千匹战马做驮马,驮着简单的行李,以及简易攻城器械,甚至粮食都是腌制的咸肉,加上又天热了,而且天热了,行李也相应变得简单起来,况且过了古北口,蚊虫又不象南方那么多,这给轻装行军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仅是两天,宋军就趟过了潮里河与滦河上游地区,来到柳河的中上游,再次趟过柳河,于此扎营休息。

“曹将军,这里与河北果然不同啊。”

魏能说道。

“那是。”曹玮道,到了这里,虽是热天,不过天气变得高爽起来,但与西北又不同,哪里气候十分干燥,不及这里凉爽宜人。

休息一夜后,两万多咸平军扭转方向,径直向东而非是向北,冲向马盂山北麓,再往东渡过三肤河就是辽国中京城了。

这时辽国才派斥候前去六州河告急。

从柳河到辽国中京不足四百里路,若拉成直线仅有两百余里。而且沿途很少有高大的山区,对于一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