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算小寺,并且是大寺,可它名气很小。
宋九语塞,你合格了,去吧。
道宁微微一笑,合什离开。
行善就是宋九唯一的标准,某些方面也与佛教吻合。
但悲伤的事终于发生。
第四天后,宋九等人都熬过了病发期,就是脸上长着一些可怖的小红疹还没有全部消退下去,还有一些低烧,人也显得没有力气。宋九说想故事,那上逗家人玩的,这段时间他除了配合两个大夫做观察记录,同时仔细地将前世还能记下的知识回想一遍,另外又将书院学子所做试验的结果细细思考。不可能所学的都记得,也不可能什么都学过,但是他的见识在,理论基础在。学子通过这些试验思考的结果,与他思考的结果完全两样。有的知识出现退化,但大部分学问相反的是在进步,甚至可以说他两世的知识,在渐渐与这时代合拍。这一点太重要了,即便前世学过多少知识,未必能用在这时代。只有合拍了,才能进行催动。
再将这些思考做下记录。
外面传得人声鼎沸,实际没有那么可怕,虽天花也传染,但还不能称为最可怕的传染病,甚至远远不及疟疾传播的速度。
然而卫小狗家的孩子终于熬不下去。
何亮小心地抹下手套,搭着小家伙的脉博,妇人就在边上,不敢说,走出来说道:“九郎,不行了。”
妇人不傻,看到几人脸色,抱着小家伙号淘大哭,小孩子替他母亲抹着泪花,说道:“娘娘,不用哭,我以后再也不淘气了,听娘娘的话。”
第二天卫小狗家的孩子死了。这是整个时代的浓缩。他七姐的一个孩子也因生病死了,潘惟固的一个孩子也因为生病不治而死。况且沾染了这种恶疾。但宋九仍然感到心情很低落。
他默默地站在边上,安慰妇人许久。
不过卫家孩子的死,却让两个大夫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
还让宋九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牛痘不是万能的,只能起预防作用。麻烦还很多,第一个没有能力培养疫苗,只能寻找得牛痘疮的人,用疮浆接痘。这就会有局限性。
隔离的人没有危险,但不代表着这个疮浆是万能的,有没有副作用,现在不知,接痘会不会有失败的例子,现在仍然不知。
还有一件事宋九不知道。
实际宋朝往后开始,天花开始多了起来,但不是最顶盛的年代,到明清才开始成为严重恶疾。但在宋初,出现的例证不多,再加上地广人稀,人口流动还不太足,有,不但宋初,很早就有,包括唐朝,可是唐朝禁止百姓流动,危害又不是很大,所以不能让人们谈之色变,那么就不会引起人的足够重视。
包括赵匡胤。
宋九在隔离,赵匡胤听闻了,这件事不亚于舍身饲虎,马军都军头史珪淡淡说了一句:“陛下,臣以为天疮乃细小虫子传染,但宋九此行全身包裹,自当无事。陛下勿忧也,大事为重。若真有危险,陛下龙体前去,臣忧也。宋九也有失误,他是陛下心腹臣子,不顾大局,以小仁,又在京畿求美名,臣以为失之大得之小也。”
这句话十分恶毒。
如果没有危险,皇上你去干嘛?
但有危险,宋九是国家人才,卫家孩子救也没有救下,就是救下,将自己置身险局中,值不值?特别是一个京畿求美名,更是歹毒之极。
因此赵匡胤对这件事缄默了。
这个无所谓,宋九也不打算以此邀功,他想要邀功请赏,机会不要太多。
但可怕的是让赵匡胤产生疑心。
可接下来史珪做了一件事,画蛇添足了。
宋九认为赵匡胤少了李世民那种大气,但情况是两样的,李家江山是生生打下来的,赵匡胤的江山却是从柴荣儿子柴宗训手中抢过来的,再加上前几代更替,因此他骨子里对臣子充满了一种不信任。
赵普下台后,给赵匡义首班站朝的资格,用来洗去赵普印记。但他还有一份怀疑,因此对史珪渐渐重用,史珪的身份由此一兼为二,一是马军都军头,一是锦衣卫首领,仅是少了锦衣卫那种拿人的资格。宋九在隔离,这两人因为张琼之死,也隐隐产生一份矛盾,只是不象石汉卿那样激化。
河洲的出现,使是宋朝京城商业繁荣至少提前了三十年,京城有多少户,不是很多,包括城墙外居民也不过十万户左右,但人口有多少,渐渐达到一百多万。这多出来的人口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兵户,还有就是宗室与官员,这几者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物资钱帛,有的是通过税务供养,有的是通过和买从各地采购而来。
但必须临时补充。
比如皇宫一天需要大量食材,特别是蔬菜,必须当天就在京城购买。
商业的发达,提前唤醒了一部分人的谋利意识,有的人与官员勾结起来,走了一条与和买损夺商财的道路,反过来将货物以高价售给官府,或者滞销的商品卖给官府,以及其他种种。
这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利益。特别那些滞销的商品,在市场上卖不掉,给了官府,多半也无用。史珪举报后,赵匡胤便让他暗中盘查此事。它是弊病,然而若大的国家,弊病岂不要太多。并且赵匡胤让史珪暗查,查过后禀明立即处死,而非是通过正式审问方式进行的,那是弊上加弊。
打击面太广了,从城中,到河北到河洲,或真有此事,或假有此事,经史珪禀报后全部处死。一时间京城商人人心惶惶,连生意也不敢做了。特别是河洲,成了史珪打击重点对象。
然而史珪忽视了一件事。
商人地位是不高,可他们手中的钱地位却是很高,连大和尚们也高声喊出钱如蜜的口号,况且其他人。河北本来因为人流分去一半,生意开始萧条,但皆不能恨宋九,人家经营是河洲,难道不想将河洲变好?但不象这样直接打击,当真赵普离开宰相位置,一点影响力也没有了?并且史珪更不知道的是河洲背后若隐若暗地站着一个巨人。
很快消息就传到了赵匡胤耳朵里。
赵匡胤便下了一道诏书,以前的皆不追究,但自此以后,若是应市官物妄增损价值,欺骗官钱者,审讯后确有此事,一并按律法惩治。
但这件事并没有结束。
想一想王安石变法,他还是为了国家好的,遭到多少人反对?史珪这次伤害了许多人利益,那能如此放过,三人言虎,史珪慢慢说话赵匡胤不大相信了。
这次史大将军引起的骚乱时间不长,放在即将发生的大事当中,他同样是一条小鱼。
宋家小鱼出世。
史珪自己断自己的路,多少却坑了宋九一下。河洲管事来禀报,宋九不能出来,但传了话,静观其变。比权谋术离赵普等人差远了,但这点事是能看得出来的。
玉苹生产。
朝廷没有对宋九这次研究做表示,百姓却很感谢。李婆与张婆口口声声说道:“这次万民祈福,宋家一定会得一个小郎。”
潘怜儿怀疑。
若论祈福,自己在怀二女儿宋盼盼时得到的祈福岂不是更多。不过宋家只有一个男孩子未免是有点单薄了。在大家期盼中,担心中,玉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又是一个女儿。
玉苹还好一点,她有了一个儿子,几个姐姐多少有些失望,潘怜儿忽然说道:“不好,小鱼是男孩名字,不能用。”
于是一家又跑到东坊。
这时候许多隔离的百姓已经返回家了,宋九与两个大夫身体也好起来,不过他们一直与两个天花患者打交道,还要必须继续隔离。卫家孩子死了,但却留下了宝贵的记录。至少以前从没有人如今近的观察天花患者。同时还得到一个宝贵的经验,那就是牛痘是疫苗作用,却不能起治疗作用。
宋九听说是女儿,道:“女儿也好啊。”
“好什么啊,你又要准备十万缗钱嫁妆了。”潘惟德大声吼道。潘怜儿想捂他嘴巴都没有捂住,边上的人又是一阵哄笑。
正在踢足球的曹璨也赶了过来,同样大乐,说道:“九郎,你可得要好好挣钱啊,将来多生几个女儿,替俺家预订一个。”
潘怜儿直接挺着肚子追着他打。
但宋九还是坚持用小鱼这个名字,多可爱的名字,女孩用也不错啊,最少比大猪二狗三牛的什么强。
隔离期终于结束。
玉苹身体还未恢复,暂时不能离开,宋九又投入于钢监研究当中。这次观察与接痘的经验,以及各人的反应,也要编成书的,但那是两个大夫的事。通过一些渠道,宋九隐隐听到史珪所说的那些话。本来就不想抢这个功,现在更不想抢了。
到了六月底,宋九这才交出中型高炉技术。
风力仍成问题,大型高炉就着水流湍急处制造水车带动大风箱,风力仍嫌不足,当然比以前的那些冶铁肯定要好得多,然而这还不是宋九所需要的。与第一次出现的高炉相比较,现在的高炉渐渐变成中小型化,似乎看上去落后,实际变得更进步,首先制造成本与难度下降,这是推广的必备条件,其次冶出的熟铁质量相反的还稍稍提高。想要进入钢铁时代,还不够,必须要大型化,但那需要一个更复杂的东西,那就是蒸汽机。
技术也许不难,可没有图纸,对于宋九来说还是太难。
但这个技术积累是慢慢来的,挂钟的研究,又或多或少反馈利用到将来更复杂的铸造技术上。
还有一门好处,那就是对耐火砖的研究,出现各种各样的耐火砖,又能对焦炉进行改造。
这是一个沉淀的过程。
宋九在研究过程中,顺手对焦炉进行了一次改良,然后将图纸一起交给朝廷,钢监的研究告一段落。还有,但那要等很久以后了。还有研究,但都在河洲南北,离家不是太远,玉苹这才离开京城,上了船,大小苏眼中有些幽怨。
本来潘怜儿与玉苹说好的,房事不便,让宋九将她们纳下。宋九不同意,但两个主母若苦劝,也不是不能成功。比较来比较去,宁为凤尾不作鸡头,看上的只能过去做小妾,能做正妻的又看不上,还不如在宋家做小妾呢。
宋九拍了拍她们的小脑袋瓜子,说道:“你们啊,光想着我现在,不知道我几年前,普通人家的女子都不愿做我娘子呢。不要胡思乱想,回来后,我放出话,会拿出一笔厚厚的嫁妆,看看有没有好儿郎愿意娶你们。”
小苏也不怕,嘻嘻笑道:“多少?”
“你想要多少?”
“十万的十分之一。”
“你想找打啊。”潘怜儿拍她的背。
“好,我答应你。”
“九郎,别听妹妹的。”大苏道。
“也不多,在我心中,你们是我妹妹,一万缗还多吗?”
小苏笑,大苏盈盈一拜。又叮嘱了许多话,几人才上了船,扬帆远去。
……
玉苹离开,在河洲引起小小的轰动。不过放在眼下的大背景下,玉苹同样是一个小小鱼,很不起眼。李煜也知道宋朝不安好心了,派使上书,愿听天子封策。
封策是指天子对王候的任命诏书,自此以后,李煜彻底做宋朝的臣子,不过保留管辖内的治理权,性质类似唐朝的各藩镇。赵匡胤不许,派梁迥出使南唐,只带一句话给李煜,朝廷今年冬天有柴燎之礼,也就是冬天时举行烧柴祭天礼,国主你来京城助祭吧!
动手了!
第三百零九章 诅咒的国家
潘美抱着外孙女,哭笑不得。让他郁闷地还不能将表情放在脸上,以免女儿看到。又将福娘交给女儿,乘女儿不注意时,轻声对宋九说:“小九,你说你行么?”
“丈人,让我如何?”
潘美语塞。
“丈人,女儿不好吗?”
在这时代,女儿未必很好,一是人家的人,二有脸面的人家还要补贴大量嫁妆。潘怜儿第三个孩子出世,未出世之前,直接取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宋福。
不夸张,为宋九一家祈福平安的百姓太多了。
张婆与李婆又过来接生。
结果还是一个女孩子。
邪的是潘怜儿生下的三个女儿一个比一个健康。但再健康也没有用啊,那是超超级赔钱货。与宋九交好的一群衙内乐得不行,曹璨直接跑过来,要替他儿子曹仪求亲,被潘怜儿打了出去。
女孩子不能再叫宋福,只好改成福娘。
要对南唐动手了,潘美被召回来,他在信中也知道女儿将要临盆,于是昼夜不停急赶回,谁承想还是一个外孙女。
但赔钱那是宋家的事,潘美的女儿不能算是赔钱,不但不赔,赚得太多了,前面回来,后面召入皇宫,赵匡胤指着他说:“你在南方有功,朕想赏你一些钱帛……”
潘美挠头,赏钱干嘛,家中难道缺钱用吗?要么赏官,自己都是节度使了,如何赏官?连连摆手,拒赏了。问题不止于此,皇上说在南方有功,有功有过看怎么去想,若是为了钱帛,那不算有功,想一想王全斌将巴蜀毁成那样,还大船小船运了无数钱帛到了京城。潘美平南,与宋九王明等副将配合,成了一场可以铭载于史册的仁政之伐。然而钱帛呢?不错,岭南在一天天变好,以后一年会比一年交的税务多,若是宋九学生那个蔗糖技术研究成功,朝廷得的利更大。可无论怎么算,要多少年才能弥补回来?
若是这样想,潘美会很悲催,要知道他在南方呆了多少年!
乾德元年就下去的,这一呆就是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他不敢问。
然而宋九认为潘美够幸运了,能平南的将领不要太多,就是未必能有潘美这么牛法,打得会不会很顺利而已。
宋九说他家女儿不赔,那不是虚言,潘怜儿未必是他女儿中嫁得最好的一个,但那是将来,可能那时潘美都死去了。他也不能说出口。潘美不能回答,换了话题,问:“陛下授你三司副使,为何不答应?”
下面的话就不大好说了,朝廷与三司副使相当的官职有很多,中书里有,枢密院也有,其他职能部门中同样有,然而女婿做了这么多仁政,好事,仅提了一回,后面没消息了。
若是赵普在,还能理解,然而赵普下去一年时间,为何也不提拨女婿?
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确实也不是一个好兆头。
让宋九选择,纺织、冶铜、钢铁,这三样皆重要,难分彼此,钢铁作用勿用质疑,特别是冷兵器时代。纺织是民生,一旦纺织机械进步,与棉花配合,穿衣难的问题也会渐渐解决。好几年下来,棉花种子在渐渐适应北方的天气,同样也出现过近七十斤皮棉的高产田,普遍产量不高,那是没有精耕细作,是缺少肥料,非是种不起来,并且它还有一些上升的空间。这就准备等着纺织机械的改进,棉布就会出现在千家万户中。难道它比钢铁差了?衣食住行,为何衣服排在第一位,因为在古代布料一直是老大难,特别是保暖的布料,故将它列在食之上。冶铜同样如此,铜本身也许就那么一回事,可是它现在就是货币,没有充足的货币,就无法让整个国家进入商品流通时间,经济就不能盘活,甚至没有充足货币,即便金铺开始,说不定交子与宋朝交子一样,还会出事情。
只能说蔗糖要稍次一点,有它更好,没有它也行。
然而几人能看透。
他承诺必须将钢铁弄好,不是好钢,好钢他弄不明白了,那个转炉似乎更复杂。就是不复杂,他未看到过,不懂就是复杂。
然而铁的问题肯定基本解决。
朝廷仍然没有动静。
这让他想不明白。
虽无所谓,甚至欢迎之,这样一来,不会卷入将来的那场阴谋当中,可心中免不了还是有些怏怏不乐。并且久不升官,会让其他人产生一些误会。君子无罪,怀璧有罪。幸好宋九反应快,将财富放在大海上。今年投入的钱不多,契股涨上来一些,明年后年还会涨,可那个不要紧,他交的税越来越重,不仅承诺赵匡胤的租地税,还有河洲庞大产业的商税。实际每年所得并不多,大肆研发的费用,一半是海外十艘船谋来的,不然久不升官,自己压制诸衙内契股,可能河洲自己就造反了。
同样还有一个兆头,花蕊夫人以前不知趣地偶尔还来一两次,但见到他久不升官,这大半年来再也没有来回。潘美又说:“难道是史珪这货弄的鬼?”
“不是,他现在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那有这胆量?”
“难道还在为那些宫殿府库……”潘美喃喃道。
“也不是,就是烧了府库宫殿,伪南汉那些钱帛也有限的,虽巨大,一个钢铁再加上一个发展迅速的广南,五年十年能弥补回来吧?”
“还有谁?”潘美凝眉在想,赵匡义虽站班首,不能处理两府事务,真正的两府相公,薛居正,沈义伦,楚昭辅,卢多逊,这是星光最黯淡的两府,沈义伦虽清廉,主掌两府能力却是严重不足,不要说不及赵普,也不及李崇矩,唯独的就是他清廉,不贪,与多方势力没有任何联系,能让赵匡胤放心,薛居正虽班居首相,他是前周的人,有能力也不敢大动作,也许他文章做得好,有才学,德操也好,可这种经历限制他才干的发挥。
楚昭辅不用说了,赵匡胤用楚昭辅,明显是想与赵匡义配合,利用他与赵普的一些怨怼,联手抹去赵普的影响力,来给未来的皇子铺下平安的金光大道。
而且此人与宋九关系一直很好。
剩下的是卢多逊,他名为参知政事,实际反成了有实权的副相,许多事务就是他在处理。若无卢多逊,中书准得出大乱子。潘美看到了,宋九也看到了,他同样也不大明白,为何卢多逊后来在宋史上那么丑陋,难道以后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是能相啊,有时候想想他自己所看到的,再想想他脑海里一些可怜的历史知识,不由感慨一句,何谓真,何谓假?何谓对,何谓错?
这个人与宋九交接不大,但肯定没有矛盾,并且他与赵普有怨怼,宋九也有,两人是同一阵壕的。也就是说,这几个大佬对宋九皆没有恶念,不是钱帛,不是头号锦衣卫史珪,那还能有谁,当然,还有其他大臣,例如御史台的刘温叟去世后,边光范接手,边光范去世后,由冯炳接手,但冯炳不是御史大夫,而是以侍御史知杂的身份判御史台事。在宋初言官并不活跃,这与宋九记忆也有所不同。不活跃当然也无权了。刘边二人都没有多大实权,况且冯炳?
或者其他人,还有那一个新进大臣受到赵匡胤重用?似乎也没有。
潘美想不明白,别的不说,论是大治岭南之功,自己这个女婿也当得到重用,而且女婿做事越来越沉稳,早不是当初让人啼笑皆非的毛头小子。或者说忌惮,宋九不是大将,就是治理政务理财上有所善长,这能忌惮吗?相反的,不但不需要忌惮,象这样的人才好任用。
潘美不平,宋九却不是太在意。
他看到丈人了,忽然想到了一件事。
宋朝要对南唐动手,赵匡胤下了诏书,先让曹翰领兵赴荆南,曹彬、李汉琼领兵继之。又以潘美、刘遇、梁迥同领兵荆南,荆湖转运使许仲宣兼南面随军转运使。第一拨走的人只是曹翰,其他人还没有动身,这三道诏书只是一个任命与准备,并且有的大将还在外面,例如潘美。但之前,赵匡胤还是想招降李煜。在选使时赵匡胤看重了卢多逊的同门师兄弟李穆,心中有疑虑,说了一句:“李穆性至善,但除了起草诏书外并没有做过其他事,朕害怕他不能胜任。”
卢多逊道:“李穆操德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
赵匡胤默然了,因为他想到另一个不要命的“仁者”。李穆到了江南后,差不多快说动了李煜。但这时南唐大臣陈乔出来阻止,说:“臣与陛下俱受元宗(中主李璟)顾命,今往,必见留,你的社稷怎么办?臣虽死,无以见元宗于九泉矣。”
张洎也反对。
李煜看到两大心腹反对,又随即改口,对李穆说道:“我委屈求全讨好大国者,是让大国放我们一条生路。今至此,只好拼命了。”
李穆只好最后劝了一句:“入不入朝是国主自己的决定,然而我朝兵甲精锐,物力雄富,非是你们能挡其锋的,我劝你想清楚,不要将来后悔。”
说完,李穆骑马回来,来回不足一月时间。
赵匡胤认为李穆办得很好,没有逼,没有压,只是讲道理,但李煜没有听。这次出使也是宋朝最后一次出使,李煜投降更好,李煜不降也没有事,赵匡胤让李穆出使,一是为降,二是为师出正名!
江南两大国主,钱俶无条件的投降,也没有做错,那叫识时务,虽后来死了,可钱家在宋朝很贵,继续延续了钱家的辉煌,甚至到南宋。李煜也没有做错,难道孙权反抗曹操做错了吗?但李煜做错的,既然反抗,就要做好反抗的准备,可他做了什么一些事?但站在宋九角度,不是很喜欢,因为又要死很多人。
宋九对这件事不是太在意,此时的南唐非是李璟的南唐,李煜的南唐用什么来抵挡宋朝的精兵猛将?他看到的是曹彬终于走向舞台。原先也没有多想,与他无关。顶多曹家几个小子与他关系不错。若不是女儿才出世,将来又不知如何,两家结亲他也欢迎的。直到潘美来到宋家,宋九才忽然想到一件可怕的事。
那就是北宋的厄运。
不说契丹与女真,西夏成了北宋的恶梦,仅说宋朝开国的诸将命运,李处耕贬到山东郁郁而死,王全斌也不大高兴,刚刚去世。曹彬不说军事能力,且说德操还在潘美之上,在高梁河蒙受奇耻大辱。潘美做得也不差,无论在湖南或在岭南,没有做什么恶事,甚至在自己带动下,实施了许多善政,但在史上因杨业之死悲催了,又让一个文人编了杨家将无限的丑化。
这是灭国之功臣的下场。
再到皇帝,赵匡胤将会死得不明不白,赵匡义中了箭伤而死,宋真宗是一个中庸之君,虽得善终,还有一个澶渊之盟。宋仁宗是好皇帝,但一生数子早夭。直到宋英宗,中庸之君,弄一个濮仪之争出来就死了。宋神宗雄姿英发,也没有得好死。宋哲宗同样不差,死得却更早。若论皇帝之优秀,几个朝代无一朝能及北宋这六君,除了灭国前的徽钦二宗外,就没有一个皇帝算是差的。但是命运如何呢?
对史书宋九记得不大清楚,实际真算起来,只能说是五个皇帝不错,宋英宗不算,他当政除了濮仪之争再无什么良政,相反的,他在与大臣们吵,韩琦与欧阳修一正一副两个宰相,将宋朝财政捅了一个天大的黑窟窿,这才逼得赵顼急得上蹦下跳,与王安石强行变法。不过赵曙当政时间不长,仅几年时光。
另外就是对宋真宗的低估,此人雄才大略远非宋九所能想像的。后来不行了,那是因为一个许多人想像不到的真相,疾变!还是严重的神经病!否则早年的宋真宗,即便宋太宗也未必及之!
若是宋九寿命长便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宋真宗,一个不一样的寇准!
但宋九这样想亦无不可。
往宿心论上想,北宋不是皇帝不努力,大臣虽有错有对,也算努力了,然而这个国家似乎被上苍诅咒了似的,无论君臣如何努力,却是多灾多难。
但若真是这样,宋九所做的努力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宋九又想到了一个传说,李世民时,民间传言当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世民找到李淳风,李淳风奏道,后宫之中有天子气。李世民欲尽诛后宫女子,李淳风说了一句话,不可,陛下若留,虽皇祚暂缺,而社稷延长,陛下若杀之,当变为男子,即损灭皇族无遗类矣。
在封建史上,北宋内治几乎达到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高度,甚至可以说,若没有北宋,整个江东还是一片湖荡子,但灾难之多,难以想像。自己出现,使北宋锦上添花,会变得更加地好,那么这个灾难是否要化为一个更可怕的男子?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三百一十章 卢宋会(上)
“小九,你想到了什么?”潘美看宋九脸色巨变,问。他对宋九还是很信任的,虽军事非宋九之长,其他方面却是机灵古怪。
难道我是疑神疑鬼?宋九心里想。有没有疑神疑鬼,或者有没有李淳风那句话,好求证,掏出陈抟的真心话便知道了,但宋九敢否?因此随便答了一句:“食草动物虽温顺,却避免不了被群狼撕杀,无论它有多大,做食肉动物虽残忍了一点,不愿之,但最少要做一个杂食性动物,比如熊,它同样温和,但虎狼敢不敢侵犯?”
“不一定……”宋九随便答了一句,潘美多心了。严格地说不能说赵匡胤完全是重文黜武,例如宰相当中,沈义伦与楚昭辅还是军吏出身。至今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宋朝文臣进入两府,那就是卢多逊!
以前种种,只是赵匡胤与赵普联手将柴荣旧系人马进行清洗,以便巩固宋朝统治。这才用了王全斌,崔彦进,曹彬,潘美,丁德裕。王崔两人真的催了,丁德裕在西川没有做好,剩下是潘美与曹彬。可是潘美神情也有些不自然,他不是柴荣手中的重臣重将,可是柴荣的亲卫官,对柴荣十分感恩。曹彬是郭威张贵妃的外甥,与柴荣也沾着亲戚。
为什么重用,平南汉与契丹正在交恶时,无法分出大军南下岭南,又不熟悉南方气候,除了自己别无他人可做选择。平南唐,更不易之。
就算女婿说法是错误的,自己与曹彬弄不好还会象石守信那样兔死狗烹。
若是女婿说得对,那更可怕,自此武将别无天日了。这大约不可能的,事实正是可能的!若是这两种原因,便能理解了,宋九是文臣,可南下也有军功的,又是自己女婿……
两条原因,于是让皇上迟疑着不任用。
反正闲着在家,宋九照样心甘情愿在替宋朝做贡献。
这样解释就解释得通了。
他想错了,宋九是没有想明白,真相不是赵匡胤不用,而是另一人在中间做了阻拦。
不过潘美猜测也不能说不准,若是赵匡胤不死,灭了北汉又会如何用曹潘?不过有一条证明了赵匡胤的嗅觉,那就是通过曹彬平江南花了那么长时间,已经判断出潘美军事天赋在曹彬之上,故让潘美去攻打太原。赵匡义上位后,情况截然不同,柴家没有影响力了,他又与柴家沾了亲戚,于是顺序将潘曹颠倒过来。
但这两将指望对赵匡胤有多忠心,那是不大可能。
原因很简单,能夺柴宗训的皇位,然而不能让他莫明其妙的死去。这个青年之死,影响深远,只是史书有意一步步淡化与抹杀这件事的影响,于是后人不注意,宋九更不注意。
宋九也在想。
可中间种种关系,以及这几个猛人的心中想法复杂之极,让他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于是不想,转了话题:“丈人,不管怎么说,此行丈人又能建功立业了。”
但潘美这回兴致不是很高。
……
十月,李煜担心之下,派李从镒与龚慎修携带重币入贡并且买宴,赵匡胤连接待都懒得接待,直接将二人扣下,与李从善、眭昭符做一个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