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部光愣了下,然后马上反应过来,洪中丞这是在给他们求情,在施缓兵之计。于是,他连忙点头道:“是,是,是。”

其他乡绅自然是以他为首的,也连连点头。

钟进卫假装沉思了下,其实这些都是他在来的路上,和洪承畴商量好的情节。洪承畴毕竟要在这里待着,救灾也需要这些乡绅的能量以及这些乡绅的关系网。因此,就由钟进卫来当这个恶人,而洪承畴则当好人。

“既然亨九这么说了,我看也行。但你一定要尽心追债,剿匪救灾都离不开银两。我还有不少事要处理,这里就交给你了。”钟进卫煞有其事地对洪承畴说了后,就站起来转身进后衙。

东厂番役随即跟着钟进卫也转进后衙,只是已走过屏风的钟进卫的一句话还是飘进了大堂:“一群猪。”

声音有点大,堂内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相顾愕然,没想到堂堂的钦使,竟然说出如此的粗话。

洪承畴假装尴尬一笑,然后对他们说道:“你们不要见外,侯爷是性情中人,怪就怪你们太让人失望了。”

他说到这里,看这群人有点迷茫,就解释道:“你们说,朝廷发的军饷是干嘛的?那是为了剿匪。你们连军饷都想伸手过来捞一笔,要是军饷没了,军队不能剿匪,那么那些流贼最终祸害的还不是你们!”

底下的乡绅听了哑口无言,当有巨大的利益摆在眼前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把目光再放长远。

洪承畴略微摇摇头,好像是叹他们真得是头猪,然后对他们说:“来来来,我们一起商量下后面的事。”

第三百七十九章 李自成

第二日,钟进卫见洪承畴已利用自己给他创造的机会,基本收拾的那些乡绅服服帖帖了。就不再逗留榆林镇。

他先把张家口秦翼明所部的四百白杆骑军派回了张家口,而后又把剩余的军饷派送任务交给锦衣卫千户谢栋,令他护着军饷继续往西行,把剩余几个地区拖欠的边军饷银下发下去。

而他自己,则由自己的带刀随从,东厂番役和马祥麟率领的三百白杆骑军一道离开了榆林镇,准备南下经关中平原,过河南后返回北京。

因为在历史上,流贼就是闹到了河南,才成了大气候。因此那边的灾情如何,钟进卫要亲自去看看才放心。反正是顺路,或者说稍微绕了些路而已。

在他走后不久,洪承畴打听了李鸿基的特征,而后发海捕公文缉拿他。

在高家堡贫民区深处,有一处不起眼的小土房,在这大白天的时候,那糙纸糊着的窗户也没有支起来。

这种窗户透光性不好,显得屋内有点昏暗。

房屋中间的那张桌子上对坐着两人,点着油灯,正在下着围棋,和这房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年长一点的那人下了一子,另外一人一看,出言劝解道:“罗兄,您好像心不在焉地,这子下错了。”

“哦,是么!”罗汝才一听,定睛一看,发现把自己的大龙给堵死了。不由得苦笑了下,然后向他对面的这人说道:“算了,不玩了,下不过你李鸿基。”

说完后,他把手中的棋子直接丢在棋盘上,然后顺手拿过摆在桌边的一壶酒,给自己倒了一杯,一饮而尽。

李鸿基看着面前这个曾称之为“曹操”的男人,之前是何等意气风发,给自己取名曹操,就是想学三国曹操那样,干一番大事业,在农民军中算是一个异类。

可自从兵败黄河渡口,逃过一劫,一起躲在这高家堡后,不但要自己不再称呼他曹操,也不得称呼他首领,只以兄弟相称。这前后一对比起来,真是判若两人。

李鸿基也学着罗汝才把手中的棋子丢在棋盘上,但他还把棋盘给放到了脚底下的空地中,腾出桌面,把放在边上的酒菜都摆到了中间。

然后双手端起自己那杯没喝的酒向罗汝才道:“罗兄请。”

罗汝才也不推辞,给自己倒满后又一饮而尽。

“罗兄,不必如此闷闷不乐,胜败乃兵家常事。黄河渡口之败乃是天意,不必太在意了。”李鸿基见罗汝才这样子,他实在看不过眼,只好把酒杯放下,劝解道。

罗汝才听了,看向李鸿基叹道:“是我们都没怎么重视你的意见,如果事先多派出一些探马,这一战肯定不会败得那么惨了。”

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再说又有什么意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李鸿基暗自在心中嘟哝了下。

“至少也可以让我有时间在跑的时候带上把那些钱财。”罗汝才这接下来的话,让李鸿基哑口无言,原来这厮是惦记着他那些收集到的钱财。

罗汝才说完之后,又去掂那酒壶,发觉空了,就喊道:“李过,没酒了,再去打一壶来。”

李鸿基对罗汝才已完全无语了,心中有了点看不起他的意思。以前以为曹操雄才大略,不但口才好,而且对每个人都有一套,能收拢人心。但他一遇到挫折,就变成这副熊样,真是一颗琉璃心。

“罗兄,我侄儿出去探听消息了。”李鸿基只好出言提醒道。

罗汝才“哦”了一声,经李鸿基提醒,他想起来了,正是自己担心朝廷通缉自己,把李过派街上去探听消息了,顺便打听官兵最近的动静。

他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稍微有点疼,一下让酒精麻醉的脑袋清醒了点。

罗汝才稍微定了定神,向李鸿基苦笑道:“让贤弟笑话了,为兄并不是贪财之人。你知道的,人生在世,自当干一番事业。可做任何事情,都得有钱才行。”

“对对对,罗兄说得是。”李鸿基经过一次惨败,成熟了好多,并不驳斥罗汝才的话语,出口附和道。

罗汝才见李鸿基也同意自己的观点,就一指桌面的菜道:“来,吃。”

他看到李鸿基听言拾起筷子夹了菜吃,就继续发泄心中的牢骚道:“贤弟,现在没了钱,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起事。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为兄身为义军首领之一,不像你一样是个小角色,我必然会被朝廷通缉,这东躲西藏的日子难熬啊!”

李鸿基点点头,这点倒是的,眼下这种时节,朝廷如果出重金悬赏,搞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给告了。

想到这里,他颇有点同情地看着这位颓废的曹操,真诚地出口说道:“罗兄,你放心,只要我们同舟共济,一定会渡过这个难关的。”

罗汝才听了看向李鸿基,发现他眼中的真诚,不由有点感动,伸出手,握住李鸿基放在桌面的手,感激地道:“好兄弟,为兄东山再起之日,定然不负你,以后一起干出一番大事业。”

李鸿基见罗汝才看自己的眼神好像有点怪,仿佛看到了有情郎一样,不由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想抽手回来,却发现罗汝才握得紧,几次都没挣脱出来。正待说话之时,外面忽然传来一个急促地脚步声。

这一下就遂了李鸿基的意思,罗汝才自己把手猛地缩了回去,然后站起来,抽出腰刀,躲到了门后去。

李鸿基已听得清楚了,只有一个人的脚步声,就连忙对罗汝才道:“罗兄别慌,应该是我侄儿回来了。”

就在他话音刚落之际,房门被人猛地一下推开,亮光和风一起随着那人跟进了屋内。

“叔,不好了,不好了。。。”那人的声音稍微有点大,不过看到他对面的李鸿基用右手手指竖到嘴边提醒他小声时,才收住了后面的话,没有继续说。

罗汝才在门后看得清楚果然是李鸿基的侄儿,李过回来了,就走了出来,一边把刀插回刀鞘一边问道:“什么不好了?”

李过的脸色有点焦急,又有点担忧,听到罗汝才说话,却没有转向他,仍然对着李鸿基道:“叔,出海捕公文了,街上贴得到处都是。”

罗汝才这时已把刀插回去了,听到李过的话,连忙转身把门给掩上了,然后小声对李鸿基说道:“你看,我没说错吧,朝廷通缉我了,真是没办法,为兄的名气太大了。”

李过一听,愕然地转头看了下罗汝才。只见他一边走回桌边,一边还问道:“朝廷悬赏了多少银两来抓我罗某人?”

“没,没抓您。”李过有点结巴地回答了罗汝才的问话。

“你年纪也不小了,又不是抓你,怎么还怕得说错话?”罗汝才见李过竟然说不是抓自己,就一边说他,一边坐回了桌子。不过他并没有坐回原来的位置,而是坐到了侧面,不再背对着李过。

“真得没抓您,是抓我叔的海捕公文。”李过也有点纳闷,连忙解释道。

“谁,你说是抓谁?”罗汝才不信地看向他,却发现李过还用手指向李鸿基,而李鸿基则一脸愕然地看着自己的侄儿。

“你没搞错么?”罗汝才确认道。

李过听了收回了手,从怀里掏出一张纸,一边递给罗汝才,一边说道:“我也正纳闷,怎么会通缉我叔呢。这不,我从偏僻处撕了张布告回来,不信你看。”

罗汝才连忙从李过的手中接过那张纸,凑近油灯看了起来。

李鸿基也从刚听到消息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凑近罗汝才,一起看起布告来。

果不其然,布告上只通缉李鸿基一人,根本就没有罗汝才什么事情。

过了一会,三人围坐在桌子边,相对无语。

“这没道理啊,怎么会抓你呢,应该抓我才对啊!”罗汝才最终嘟哝起来,这有点伤他自尊心。

李过没理罗汝才,担心地看着李鸿基道:“叔,怎么办?”

李鸿基听到李过的问话,想了会决定道:“没关系,我决定了,养胡子,改名字,再小心谨慎点,应该会没事的。”

“叔,您准备改什么名字?”李过追问道。

“朝廷既然不放过我这种小人物,那就来吧。我决意以后自成一支义军,干出一番事业出来,你说我以后就叫李自成如何?”

第三百八十章 张缚

有的时候,历史真的是存在惯性。

虽然因为钟进卫的出现,秦地农民军在起初就遭到了致命打击,而且还严厉通缉李鸿基,但李自成这个名字还是出现了。这要是钟进卫知道的话,怕也会感慨几句吧。

不过穿越者的出现,而且还是像钟进卫这样的大蝴蝶,其能量还是巨大的。由钟进卫刮起的风吹到了江南地区,正在慢慢影响这边的一切。

与历史上不一样,江南地区乡会试提前了半年在应天府举行。江南的士子纷纷动身赶考。

应天府俗称南京,古称金陵,为大明王朝的留都、南直隶首府。一时之间,在南京的酒楼妓院,士子云集,不时能听到这些地方传出诗词歌赋的朗诵吟唱,还有对眼下时事政事的高谈阔论。

十里秦淮河,为金陵最繁华之地。河畔多青楼妓院,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人文荟萃,商贾云集。

在这四月时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花红柳绿之间的秦淮河岸边,停着一艏画舫。

船首挂有几支红灯笼,上有一个“王”字,提示此画舫为金陵名妓,善做和事佬的“和气汤”王小大所有。

王小大不是寻常风尘女子,她出身名门,因世道多变,转而沦落风尘,故而才貌双全,并且卖艺不卖身,引来了一批文人雅士的追捧。

这不,画舫中不时传出一些士子的声音,听似在品论文章。

不过当他们听得岸边传来马蹄声时,连忙迎出画舫,果然是他们期待之人,连忙躬身作揖道:“恭请西张先生。”

这个西张先生敏捷地翻身下马,让人看得清楚,只见这人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无论谁见了都要暗赞一声俊哥儿。

他把缰绳直接丢给随行的仆从,而后满面笑容地一边走进画舫一边拱手还礼道:“让各位久等了。”

此人就是复社的领袖张缚,而迎接他的四人,被人称之为复社四配的赵自新、王家颖、张谊、蔡伸,都是复社各地的社长。是张缚的得力干将,一直致力于复社的扩张。

五人进入画舫之后,画舫就离岸驶入秦淮河。

张缚大马金刀地在主位坐下,主人马小大则侍奉在他的身边。四配则分居左右,看着张缚。其余仆人歌姬等,则都退出了船舱。

“各位的事情做得如何了?”张缚坐直着上身,看着他左右的四配问道。

赵自新是四配之首,首先拱手回答道:“回先生,学生已为乡试之后的金陵大会广为宣传了,一些名人也皆送了请帖,大部分人都欣然应允。”

张缚点点头,看向下一个。

”回先生,学生分社人数已扩充至二百余人,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童生纷纷报名参加我们复社。”王家颖恭敬地回答道。

“童试乃是我复社兴起的号召力所在,但你不能局限于童生人数的增多,更应关注多打通一些县、府的关系,以便我们提交给他们的名单都能取得生员考试的资格。”张缚在听到王家颖的回答后,微微皱了下剑眉,朗声提议道。

王家颖心中知道张缚说得没错,因为只要过了童试,有了生员,也就是秀才的身份,就可以免除徭役,不用跪拜官吏,也不会受刑。因此虽然还没有当官的资格,可这生员的身份还是有非常多的人想要得到的。

复社,或者说是复社的前身应社,就是看准了这一点,然后着力控制童试,一举成为江南第一大社,最后合并其他社团成立了复社。

科举时代的考试,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其中乡试以上都有朝廷重臣参与,因此不易控制。

只有童试是地方官主试,复社就是利用银钱、美女以及各种关系收买了地方上的相关人等,加之复社中人也多有本事,事先会给出各种考试范本供其学习。因此,凡是参与复社的,就比别人多了很大的几率中秀才。

“学生明白,只是经费已有不足,因此在结交县、府的关系上,稍微不尽如意。”王家颖低着头低声解释道。

张缚一听,伸手从袖子里掏出一些银票,分了一小叠出来,递给王家颖道:“经费不是问题,但也要用到好处才行,明白么?”

王家颖马上站起来,一边伸出双手恭敬地从张缚手中接过银票,一边应承道:“请先生放心,学生明白。”

张缚听得点点头,他对王家颖的能力还是比较放心的,因此也只是这么交代了一句而已,从来没有查账之类的举动。

他之所以这么做,或者也是因为钱不是他自己的缘故,反正都是那些盐商出的。

当初自己意气分发,和同乡张采一起,纠结了众多生员,一起批斗阉党余孽,昔日的大明首辅,当时辞官归家的顾秉谦,广发檄文,揭其罪状,冲入其豪宅,洗劫资财,纵火焚烧。从而引起了盐商的注意,被选为其代理人。

从此以后,凭着盐商资助的银子,加以自己的本事,狠狠地干出了一番事业。如今只要大明的士子,见自己的面只敢称呼为西张先生。

不过张缚并不满足这点,他的一个更大的野心,就是操纵大明朝政,唯我独尊。

张缚并不是一个习惯白日做梦的人,因为按他的规划,若干年之后,还真有可能会被他实现的一天。

在历史上,他就被称为大明朝在民间的“皇帝”,甚至比崇祯皇帝这个正牌皇帝,还要有威势得多。

试想大明的官员不是进士就是举人,而进士和举人则又来自于生员。如果到了那么一天,全天下大部分生员都是复社中人,那么若干年后的进士和举人还不都是复社中人了?

“先生,先生?”复社四配看到张缚嘴角微微露笑,却对张谊、蔡伸的禀告并无反应,只好轻声呼唤道。

王小大早已是张缚的枕边人,见此状况,知道张缚走神了,伸出纤纤玉手扯了扯张缚的袖角。

张缚被王小大一扯,从回忆中醒过神来,却也不露尴尬之色,对四配说道:“很好,很好,我很满意,就是有二点各位别忘记就行。”

“请先生示下。”四配齐声恭敬地请示。

“一是要继续保持和各级县、府的关系,保证我们复社的人能过童试;二要多吸收一些有名望的士子,一起为复社的壮大努力。”

“是,先生。”四配齐声答道。

“我这里也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这对吸收名士加入我们复社有很重要的意义。你们趁此次士子云集金陵之际,在拉拢那些名士时可向他们透露一二。”张缚得意地宣布道。

四配一听,都有点意外,盯着张缚,等待他的下文。

“公子,什么好消息啊?”王小大代四配出声问道。

张缚伸出一手轻轻拍了拍王小大的玉脸,然后说道:“朝廷派往江南主持乡试的重臣乃是内阁辅臣周延儒,我与他的关系极好。。。”

他说到这里,就没有再说了。未说完的话已经很明显是什么意思了,四配一听,大喜过望,纷纷恭喜张缚,预祝这次金陵大会肯定大获成功。

张缚也不谦让,得意地笑了,而后又对他的得意干将把一些大会的准备工作细细做了布置,才与王小大自去厮混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八百里秦川

张缚的美梦在这个位面上,因为钟进卫的出现,不可能得到实现。

只是现在这个时间点,不但张缚不知道这个结果,就连事先有提醒过崇祯皇帝的钟进卫,也是没有想到复社的最终结果是如何。

此时的钟进卫,正和他的护卫们一起,日夜兼程地赶路。

自从商队留在榆林,他们没有了这个拖累,速度就是快,短短几日,钟进卫一行人就过了黄土高原,进入关中平原了。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盆地,或称之为八百里秦川。自战国时期由秦国修建郑国渠以后,就成了物产丰富的宝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钟进卫自从进了关中平原后,看到眼前的景色一变,不时能看到大片的绿色,让这些天看多了黄土高坡的他心情一下变得大好。

现在虽是小冰河时期,气温低,秦地多干旱,但关中平原的灌溉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因此钟进卫路上见到的树,并没有被人扒皮。

钟进卫想着,要是八百里秦川,都是像自己看到的小麦一样,长势不错的话,这产量应该能够支援陕北吧。

毕竟钟进卫第一次来这里,对于明朝时期的产量还不好确认,因此不敢得出准确的结论。

他想到这里,放慢了马步,直起上身,舒展了下有点酸了的身子,而后转向左边,对顾百川道:“你看这小麦,不错吧!如果八百里秦川基本都是这样,你估计能得多少,够不够秦地的百姓度过灾年?”

顾百川一听中兴侯问出如此高深的问题,不由得有点为难地回答道:“侯爷,要是您问属下,这里的官吏那些人看着有作奸犯科之嫌,属下能拍胸脯回答您,答案肯定**不离十。但您要问属下有关这农活的,属下实在答不上来。”

钟进卫一想也是,顾百川是京师人氏,出身锦衣卫,供职东厂。他怎么可能会知道这些农业问题呢!

于是,钟进卫对顾百川笑了下道:“理解。”

然后他又把头转到另外一边,想重新找个人问问。

在他右边的马祥麟一看中兴侯转向自己,抢先苦笑着说道:“侯爷,您别问末将。末将只擅长于上阵杀敌,对这农事也是一窍不通。”

钟进卫无语,假装绷着脸训道:“那怎么行,你不是石柱土司么,应该能做到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理好部族,怎么能只知道打仗!”

马祥麟哑口无言,中兴侯这么说也有道理。可自己的性子就喜欢舞枪弄棒,不喜笔墨纸砚,要让自己做到中兴侯说得这点,真是太难了。

幸好钟进卫没有继续和他探讨有关下马会治理部族的事儿,而是喊了声:“李老四!”

李老四就在他们三人的后面,听到中兴侯喊他,连忙答道:“小人在。”

“你好像是农民出身,你来回答下刚才我问得问题。”钟进卫说完后,注意听着后面李老四的回答。

等了一会,钟进卫仍然没听到李老四的回答,以为是马蹄声太响,以致掩盖住了后面李老四的回答,就再次大声道:“李老四,我听不清,答得大声点。”

顾百川在一边倒是听得清楚,笑着回答钟进卫的话道:“侯爷,老四这厮压根没答。”

钟进卫无语,只好再问道:“你个李老四,我的话你都不回了,胆子真大了啊!”

李老四不敢不答了,哭丧着脸回道:“侯爷,八百里是多少啊?”

李老四的话音落了之后,变得很安静,只有马蹄声在“的的”地响。

钟进卫想起李老四这厮,当初自己教一二三四的时候所闹出的笑话。没文化,真得很可悲啊!

他自个回忆了下李老四的事迹之后,才大声说道:“李老四,本侯爷决定了,这次回京师后,把你关侯府里,让于叔的孙子教你读书写字,不出师就别出门了。”

顾百川在一边听了,当即哈哈大笑起来,同时还有王鹏的笑声,钟进卫却也跟着笑了。他们笑得李老四满脸通红,而马祥麟莫名其妙。

就这么一边说笑一边赶路,倒也减少了好多旅途的疲乏。

王鹏的眼睛尖,看到远处有人,就对钟进卫说道:“侯爷,前面有人,您不妨问问他们本地人,说不得能给您一个答案。”

钟进卫抬头往前望去,发现在远处的路边是有人,田地里也还有一些人在干活。

于是,“驾”地一声,当即催马快跑起来,三百多人,一起提速狂驰而去。

没过多久,那边的人也发现了路上来了一支骑军,吓得路边的人都往田里跑去。

只不过他们没跑多久,就发现了钟进卫这行人的旗帜,乃是正规明军。就停下脚步,但仍在原地看着钟进卫一行人,并没有回到路边来。

钟进卫一行人跑到那些人原本待着的路边时,发现地上有一些凳子、桌子,还有一把大伞以及倾倒在地上的茶壶,茶杯等物。

看得出来,应该是这里的地主或者管家之类的在监督农夫干活。

不用钟进卫示意,王鹏大声对田地里的人喊道:“朝廷钦使,中兴侯路过此地,有话要问你们,快点过来,别让侯爷久等了。”

田地里的人看到路上这支骑军,骑在马上,整齐地排成一长串,并没有其他任何多余的动作,又看到钟进卫一行人都是衣甲鲜明,必然是朝廷精锐军队无疑了。

刚好又听到了王鹏的喊声,当即不敢怠慢,赶紧过来拜见。

钟进卫见过来的人一个个神态紧张,诚惶诚恐地样子,就笑着对他们道:“起来吧,站着说话。”

这些人起来之后,一个个低着头,仿佛是第一次去相亲的大姑娘,害羞而不敢抬头四顾。

钟进卫为了缓和下气氛,就和蔼地说道:“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害得你们的茶壶茶杯都掉地上了。”

这些人没想钟进卫会说这样的话,都吃了一惊,领头的那人连忙抬头,双手乱摆道:“不管大人的事,是草民们自己胆小。”

顾百川等人对钟进卫这种有**份的亲民举动,已经看得麻木了,因此并不吃惊,他们只是盯着这些人,防备可能会对钟进卫有不利的事情发生。

“我没别的事情,只是想请教你们一个问题。”钟进卫继续保持着之前的语气,向那个领头的人说道。

“不敢当,不敢当,大人有事尽管问。”那人的双手又是一阵乱摆。

钟进卫知道也不能太客气了,太客气一样会吓到他们,就直接把刚才问手下的问题,向这人重新问了一遍。

那人一听,抬起了头,看向钟进卫,有点自豪地道:“大人,八百里秦川所出的粮食,不说秦地,就是周围省份,要是换作收成好的时候,也能有余粮运过去卖。”

“那按照这几年的收成情况呢?”钟进卫追问道。

那人并没有犹豫,直接就回答了,可以看得出来,他对这田里的事情还是很熟悉的:“大人,如果按照这几年的收成,光养活秦地,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钟进卫一听,就奇怪了,继续问道:“那怎么陕北还饿死不少人,好多人甚至被逼得当了贼寇?”

那人明显楞了下,而后才讪讪回答道:“大人,您说的是八百里秦川,都种小麦的情况。”

钟进卫一听,原来是自己的问题出了问题,他就改问道:“那现在八百里秦川除了种小麦等粮食之外,还种什么?”

“回大人,还种棉花。”那人马上回答道。

“哦,说得也是,棉花在北地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不冻死人。”钟进卫听了后自言自语了一句,然后再问道:“棉花是不是种的太多了点,人都饿死了,还要棉花干嘛?”

那人这次倒没有马上回答,有地的人又不管别人饿不饿,只看种什么能提高自己的收益而已。

不过他也就稍微静了会,就马上回答道:“大人,棉花种得并不多。”

“哦,棉花种得不多,那是还种了什么?”钟进卫一听,马上问道,心中在想着还有什么是生活必须的东西,非得挤占农田。

第三百八十二章 烟草

“回大人,眼下的秦地,除了小麦、棉花之外,种得最多的是烟草。”那人抬着头,看着钟进卫回答道。

“什么,你说什么,烟草?”钟进卫一听,怀疑是自己耳朵听错了,连忙再确认道。

烟草在鸦片等毒品出现之前,就是最毒害人类的东西。但这个东西虽说对人有害,却仍有大量的人在吸,包括很多大人物,也知道这东西对身体不好,可照吸不误。

在这个时代的人中,估计就钟进卫是最清楚烟草的魔力了。他没想到此时的大明竟然也出现烟草种植了,而且还是利用原先种植粮食的肥沃土地在种植烟草,真得让他大吃一惊。

“是的,大人,按您的速度,再往前走一天,估计就能见到有种烟草的了。要是大人您去汉中地区的话,那边全是种烟草的,根本就没有种小麦。”

这人的回答让钟进卫说不出话来,没想烟草种植在大明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了。

钟进卫不知道的是,烟草在万历三年左右,由吕宋传入了大明。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又把鼻烟带入大明,导致吸烟人群一下爆增。此时的汉中平原,已是大明最大的产烟区之一了。

“此话当真?”钟进卫的问话显得有气无力,他内心明白,这人肯定不会对他撒谎。

“草民不敢欺骗大人。”说着那人就想跪下去了,以为这个侯爷认定是他骗人。

“算了,打扰你了。”钟进卫说了之后,不再停留,一带缰绳,继续赶路。

这人说了前面会有烟草种植,自己过去看看就知道了。

马祥麟见钟进卫在问话前后的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心中很是奇怪,赶上钟进卫之后,便问道:“侯爷,这烟草是什么东西,末将以前从未听说过。”

他知道肯定是这个烟草引起中兴侯的情绪变化,因此就直接问起这个烟草来了。

“是啊,属下也没听过,侯爷给我们讲讲?”顾百川见钟进卫的情绪不好,也过来凑趣,以期能引出钟进卫的话匣子,让他说说话情绪就会好起来。

钟进卫见他们问,就对他们说道:“烟草这东西,可能有些药用价值吧,但更多的是有一种提振精神的作用,但能让人上瘾,其毒副作用很强。不像茶叶一样,只要不过量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