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媚娘独自一人坐在屋内,轻轻一笑,低声道:“这一回,你这老狐狸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一身的冤枉了吧。”

武媚娘最大的长处就是善于利用人心,她幼年饱受磨难,有着一双看透本性本质的眼睛,深信人之初,性本恶。哪怕是圣人,也有着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疑心——包括李世民这位皇帝。

武媚娘这一次用的办法非常简单,她没有留下任何祸害长孙无忌的线索。因为她知道大理寺与长孙无忌的能力,留下的任何线索,都会成为对方剥丝抽茧的证据。

她做的是断绝一切线索,将一切查下去的线索全部断了,将所有不利于长孙无忌的线索都除去。

她是真正是策划人,干这种事情,那是轻轻松松的。

李世民下令彻查到底,可魏征、大理寺的一干官员,却发现自己查不下去。

他们就如无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案子的关键在与两人,一个是武元庆,他是煽动者之一,参与了整个计划,只要找到他,一切都明了。另一个是陈诚,他是长孙顺德的心腹,是他负责联系鲁强的,也是他接触吐蕃内应的,他也知道许多事情。

可是武元庆消失了,陈诚也消失了,一切线索因之而断。

魏征与大理寺的官员他们并非没有本事,相反他们个个都是断案的能手。

可是谁又会将目光放在武媚娘,这一个娇小可人的妇人身上?

这越是找不到线索,长孙无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长孙顺德还被扣押着,唯有长孙无忌有这个能力斩断所有的线索,让魏征与大理寺的官员失去目标方向。

证据是确定罪犯最有力的事实,但没有证据并不意味着罪犯就不是罪犯了,只是没有那个力量,让罪犯付出应得的惩罚而已。

随着长时间的无果,连李世民都起了疑心,除了长孙无忌,还有谁能够让魏征,让他麾下的精兵强将徒劳无功?

武媚娘这一计不是争对长孙无忌的,而是攻心,攻的是李世民的心。

平壤城外的一处无名山峰。

山峰很是宽广,有一个明显有人工挖掘出来的平台阔地,阔地凌空的一端对着的正是平壤城。

一千余人聚集在山峰处,他们个个都拿着滑翔翼,人人脸上都露着一丝丝的兴奋。

对于滑翔伞这种新奇的玩意,他们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很多的时间给他们练习。但应了一句话,勇者无惧。

这飞入平壤,为攻城军大开城门,创造破城条件的兵士必须是精锐中的精锐,唯有强兵才能在兵力逊于对方的情况下,撼动他们三军。

毫无疑问,东征军最强的部队即是捷胜军,作为军神李靖一手调教出来的强兵,他们有着一般兵卒无法相比的勇气,信念。这次决定胜负的关键任务,除他们之外,没有第二支能当此重任。

苏定芳作为捷胜军的首领,也亲自驾驭着一架滑翔翼,站在了山峰的最前沿。

李道宗见天以蒙蒙亮,对着苏定芳慎重的点了点头,告诉他是时候了。

苏定芳悍不惧死,首先撑着滑翔翼助跑临空跃向高空……

千余捷胜军士卒亦跟着涌身跃落,这般高峰下跃飞行,对于飞行经验极少的兵卒来说自是极险,但他们素来勇悍,又有大将领头,身先士卒,当下个个奋勇。

一时之间,空中宛似万花齐放,一架架滑翔翼带着将士稳稳的往前方飞去。

李道宗在峰顶崖畔,眼见大功告成,不由得心花怒放:“半年平高句丽,这伟业哪能不青史留名。”接着他又想到了在南方领兵的杜荷,不知他如今的情况怎么样了。

苏定芳趋势着滑翔翼进入城内,足一着地,即刻攀越上高处,将唐军的旌旗高高的插起。

滑翔翼落脚之处,极难控制,他们无法聚集在一起,旌旗即是方向,落入城中的兵卒,将会往旌旗处赶来。

滑翔翼以人控制为主,就算落地点不一,也就在附近不远之处,集合只是分分钟的事情,唯有个别因意外事故殒命,但大多都是能够平安落地的。

城外的唐军早以枕戈待旦,眼见捷胜军的勇士飞入城中,一个个举盾持剑攻向城边。

此时城中已有少数守军惊觉,但陡然间见到成千敌人从天而降,还以为唐军请了天兵天将前来相助,骇惶之余,哪里还有斗志?

捷胜军又是勇不可挡的猛士,个个武艺高强,趁着对方还未反应过来之前率先攻近城门。

苏定芳令一半兵马抵御源源不断的来兵,另一半去开城门。

他们千人之力,远远无法与大军相提并论,但只要能够打开城门,形势亦将逆转。

胜负已经在一线之间了。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12章 借刀杀人

蒙难领着南诏国的大军,浩浩荡荡的离开了洱海。

看着大军远去的身影,人群中一个白衣少年以极度仇视的目光望着高坐骏马上,显得威风八面的蒙难,拳头紧握,手指都刺入了肉中。他叫杨昆,是前南诏王的后裔。

蒙难领兵造反,白蛮杨氏一族,遭到了灭顶之灾,唯有他与一位老祖宗因为外出静养,侥幸逃过了一劫。

杨昆父母兄弟,无一幸免,血海深仇,让他每时每刻,都寻思复仇之意。

他悄悄离开了人群,走近了一间毫不起眼的屋子里。

屋子很黑,几乎不能视物,隐隐约约可见一个瘦小的人影缩在一张椅子上。

“太爷爷,你说的对了,蒙难已经领着大军出发了。”杨昆轻步来到人影的身侧,低声说道。

“好好”老者睁开了眼睛,笑道:“十天后,你帮我联系赵、李、董三大白蛮世家,我们白蛮复兴,就在这一刻了。”

杨昆欲言又止,最后鼓起勇气道:“太爷爷,我不明白。”

老者呵呵笑起,那张遍布皱纹的老脸就如麻花一样,找不到一点平整的地方,“傻小子,目光要放的远一点。你不是说在你散布蒙难没有能力领导南诏消息的时候,发现还有另一伙人也在干着这事?我没有猜错的话,那伙人就是唐军的密探。他们的主帅,了不得啊……将蒙难这个混账吃的死死的,他就是在激蒙难,打算诱惑蒙难出战。以蒙难的那点点本事,他根本就不可能战胜唐朝。

唐军的目的是消灭我南诏的有生力量,蒙难是回不来的。蒙难根本不是当国王的料,南诏百姓都感念你父亲的统治,一旦蒙难战死,南诏群龙无首,你以你父亲的名义站出来,加上赵、李、董三大白蛮世家的支持,那些乌蛮人,翻不起天,你是有机会重新夺回属于我们的东西。南诏地广人稀,只要取得王位后,令所有百姓都藏于深山,南诏还是南诏,任凭唐军如何,也奈何不得我们。我这是借刀杀人,借助唐军之势,帮你上位。南诏以后,就交给你了……别丢了我们南诏九姓,最大族的脸……咳咳……你下去吧,我怕是支持不了多久,以后的路,要你自己来走。”

蒙难以皇权压下了一切反对者,兴致高昂的领着八万南诏军出击了。

此刻在蒙难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将唐军击溃击垮,给那些不服自己的白蛮人见识一下,拳头硬,才是真道理。

南诏较之大唐有一段距离的,虽然国土相邻,可相邻的那一段沼泽遍地,毒蛇毒虫蔓延的危险地带,两个国家很少有往来。

蒙难自幼就听说过北方的汉人帝国,一开始是大隋,受到白蛮的影响,蒙难觉得大隋如何如何的强大,幼小的心中对于那个大国充满了敬仰。可没过多少年,大隋灭了,那个敬仰的大国塌陷了。

于是,他又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大唐是如何如何的强大,如何如何的所向无敌。

这个时候,蒙难已经不是听风就是风的少儿了,他已经成为年青一辈的第一强者,有着生裂虎豹的能力。因为大隋的没落,让他对于这大唐的强大也产生了怀疑。

成年之后,他凭借武勇,扫平了南诏附近的一些小势力,成为南诏大将军,壮志雄心,更加不在乎大唐如何的强大,认为这些强大都是吹出来的,跟隋朝一样,连长存的实力也是没有。

后来蒙难认识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为了让南诏成为他的助臂,对于大唐用尽抹黑之能事,将大唐说成一个烂的无可救药的国家,打仗就会以多欺少,只会耍阴谋诡计,手段卑劣,人人可耻。

蒙难对于唐朝本就存有着偏见,又听了松赞干布的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思,觉得唐人与白蛮人一样,都是狡猾诡诈的,都是纸老虎,不足为惧。

上一场仗他败了,但更加坚定了这一点信念,觉得唐人除了会耍阴谋诡计,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能耐了,只要留心他们的诡计,胜利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所以当得知唐军就在南诏边境不远处的时候,蒙难叫来了随军参谋,手中舞动着马鞭道:“你,给我写封战书,告诉那个叫杜荷的,要是带把的爷们就光明正大的跟爷爷我斗上一斗,要是没这个种,滚回老娘怀里,吃奶去。”

蒙难的思想有些简单,但也有着自己的考虑,他最担心的即是狡诈的唐军再出什么鬼花样,也就用这办法激了一激。虽然并不认为杜荷这个无胆鼠辈会坦然应战,但就算激将无效,恶心恶心杜荷也是好的。

单纯的人,想法都是如此单纯。

杜荷接到了蒙难的战书,觉得有些啼笑皆非。

听到消息赶来的几位打探情况的将军,了解了情况,亦个个露出了好笑的表情。

唐朝的军事水准极高,这点不入流的激将法,在他们眼里,只能当作笑话来看。

杜荷似笑非笑,毫不犹豫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六个字。

你要战,我便战。

最后,他还叫住了使者道:“回去告诉你们国王,我会在唐军大胜之后,让他成为不带把的男人。”

杜荷的心思与蒙难的想法,不谋而合,确切的说他就是为了迎合蒙难的想法而决定的战术。

杜荷用兵重谋,却并不意味着他不懂打硬战。当初与侯君集对决的时候,他们打的就是硬战。虽然杜荷的表现要略输一筹,但那是因为对手是侯君集这位长于打硬战的宗师人物。

杜荷探知蒙难作战,喜强攻,直来直往,而南诏这里的地势地形,注定了他们不能长时间的深入敌后。能够一战而消灭南诏的军事主力,对于他们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大有利处。

唯有与蒙难打硬战,他这位直来直往的南诏王才会不顾一切的投入所有兵力。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杜荷派人散布流言,让人诋毁蒙难,为的就是在蒙难的心头上烧一把叫做决战的火。

杜荷知道南诏兵并不弱,可他更信唐军更强。

此次出征,因为高原气候的影响,唐军兵卒都有些放不开手脚。但经过了十日的休整,十五日的行军,他们的军队已经逼近了南诏疆域。南诏东低西高,地势渐缓,越是逼近南诏疆域,就越偏离青藏高原,唐军受到的影响也会越少。

只要进入南诏疆域,一路来束手束脚的唐军,也能放开手脚一搏。

一场硬战,便在这可笑的激将下拉开帷幕。

决定一战的方式的可笑的,但真正的对决却是实在的。

蒙难在政治场上的智商不行,军事上还是有些实力。

根据地形地势,以斧盾手为前部,配合左右骑兵,发动了强劲的攻势。南诏技术低下,他们造不出唐刀这类神兵利器,但他们将铁块打磨成斧子,这不需要多少高明的冶炼技术,且能保证强大的杀伤力。在南诏,斧兵是他们标志兵种。

杜荷也打算一磕到低,以张亮为前部,辛獠儿与罗通、薛仁贵为左右翼。以步卒战步卒,以骑兵对骑兵。

这一战,杜荷叫蒙难见识到了什么是无敌雄师……什么是披靡劲旅。

尽管南诏兵的战力,不容忽视。但大唐作为第一强国,他的军事实力凌驾于任何国家之上。

不论是单兵素质,还是群战的默契,都在南诏军之上,胜负也没有任何的悬念。

左右两翼的骑兵在第一时间就击溃了面前的敌人,迂回至南诏军的后面,展开了初步的包围。

杜荷随即将全军压上,将南诏军包了饺子,围困在了一起,展开了全方位的围杀。

蒙难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天真愚蠢,但一切为时晚矣,任凭他如何突围,都无法逃出唐军的围困。

杜荷挥动着令旗,将南诏军切豆腐一般切成了十数段,让他们完全失去了与蒙难的联系,分不清东南西北,失去死战到底之心。

眼看南诏全军就要支持不住的时候,杜荷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命令,他漏出一条细缝,放蒙难跑路。

围杀的唐军,固然是万分的诧异,却也只能听命而行,悄悄的露出了一丝破绽,放蒙难与他的上千亲卫跑出了包围圈。

蒙难突出重围,哪敢多待片刻,领着些许残兵败卒,狼狈而逃。

余下的南诏军更是难成建置,不是投降,就是因为反抗,惨死在唐军的刀下。

打扫战场的时候,一干大将都不解缘由,纷纷上来询问。

依照他们的看法,蒙难实在难成敌手,只要将他擒拿,南诏一国,唾手可得。

这到手的胜利,就这样放弃,实在觉得可惜。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杜荷只是淡淡的一笑,反问道:“你们真的以为蒙难被擒,或死,南诏就能平定?”

众将愕然。

与杜荷关系好的罗通问道:“难道不是如此?国王都成了阶下之囚,南诏哪里还有反抗的斗志?”

杜荷道:“那就大错特错了,蒙难一统南诏靠的是强权,百姓忌惮他,但不服他。他一死,南诏百姓不会悲伤,反而会欢喜庆幸,支持一个他们信服的王者,到那时南诏就更难对付了。”

他没有细说,只是冷冷一笑,心道:“我杜荷还不会傻到成为别人的刀,受人左右,那也太小觑我了……”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13章 想逃了?

杜荷发现白蛮暗中部署,也是意外。

踏月留香分作两部,其中一部即深入南诏腹地打探情报,散布流言。

杜荷为激蒙难出战,暗中诋毁蒙难无能。其实也不算是诋毁,而是事实的表明了一些没人敢说出来的事实。可是在散布流言之前,南诏已经流传出了蒙难无能,比不上前南诏王的言语。

暗中散布流言的踏月留香觉得奇怪,便将这消息传给杜荷。

杜荷对于南诏的历史不甚了解,对于南诏的细节也不是很清楚。但他一直觉得蒙难是一个不合格的国君,他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得到大众的信服。

早在知道蒙难为人的时候,杜荷就动了挑起南诏内乱的意思。现在南诏国未动先乱,那还不知内中缘由?针对对方借刀杀人的用心,他果断将计就计,放虎归山,免得让一群猴子称了霸王,躲在山林里不出来。

南诏,洱海。

随着蒙难无能的流言越传越盛,另一则消息很快风靡而起。

蒙难战死。

南诏王蒙难在与唐军的对决中,让唐军围困,已经战死。

洱海是南诏国最发达的中心地,也是以白蛮为主的区域。白蛮农耕,乌蛮狩猎,论经济农耕自然远胜狩猎。

蒙难在挤下前南诏王的时候,便将曲部拉在了洱海附近,将洱海收为己有,打破了原来的平衡。

因为大量乌蛮入住洱海,大大的伤害了白蛮的利益,使得绝大部分的白蛮人心中都藏着一把火,但因蒙难的强势,皆敢怒而不敢言。

如今得蒙难战死,南诏军全军覆没的消息,那被压抑的怒火,在有心人的唆使下,彻底爆发了。

他们舞动着武器,捍卫着自己的领地,大势驱赶洱海境内的乌蛮人。

乌蛮人骁勇野蛮,也不甘示弱的高举武器反击。

在洱海中心地,一座豪华别致的庄院将洱海的动乱排挤在了外围。

没有一个乌蛮人敢在这里生事,同样的也没有一个白蛮人存有这个胆子。

这是白蛮大姓氏的领地,氏也许知道的不多,但氏的先祖却一定有人听过,那便是让诸葛武侯七擒七纵的南蛮王孟获。因为诸葛亮的关系,南蛮接受了汉人的汉化,渐渐的融入的汉朝。但因为几百年的衍变,南蛮再次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制。

孟获一族也因为需要迁移至洱海定居,因为祖上遗留的遗产,孟获一族成为了当地最强,最具威望的名门大族。就如汉人的五姓家族一样,数百年过去了。孟获一族,因为个别原因改了姓,地位在洱海也更加的稳固。就算蒙难取得了南诏王,也不敢拿氏开刀。

杨昆想要复国,首先求助的就是氏。氏近年来也大不如前,有的只是名望而无真正的实力。氏也想借助这次机会,重振旗鼓,也应了杨昆的要求。

这一日白蛮中的几个重要人员都聚集在氏院中,商议着如何夺权之事。

突然得到了洱海大乱的消息。

在商议中的数人尽皆色变。

杨昆低呼道:“不妙,乌蛮贼子有了准备,我们做不到出其不意了。”

氏宗族族长储起身道:“做不到出其不意就顺其自然,借助百姓的这口怨气,击垮乌蛮的统制。”与先祖一样,储也是一个三五大粗的汉子,说话洪亮有力。

余下的几姓白蛮贵族,也因利益受到了影响,纷纷同意。

几大姓氏家族一起拥护起杨昆,借助前任南诏王的威信,掀起了造反的旗帜。

蒙难灰溜溜的领着千余残兵败卒如丧家之犬一般,逃离了前线。

在一刻,他终于意识到什么是实力上的差距,明白了一点,唐朝的实力强横至此,让他连抵御的力量也没有。就如秋风扫落叶,就算落叶再多,也无济于事。

他是对了,是我错了。

事实摆在眼前,蒙难在这一刻也不得不承认唐军那可怕又恐怖的实力,他已经决定回到洱海的第一件事即是将们那个劝说他不予大唐交战的白蛮官员放出来,像他道歉。

正当他满心后悔的时候,却见一群血淋淋的乌蛮汉子相互搀扶着,往他们这边跑来,神色震恐,不住的向后眺望。

蒙难心头一跳,有股不好的预感,忙挡住了这群人,喝道:“谁伤你们的,慌什么?”

这些乌蛮汉子正是因为与白蛮对抗而败阵下来的人物,乌蛮人的实力在白蛮之上,但洱海本就是白蛮的地盘,人数远远胜于乌蛮,更兼白蛮人指挥有序,有了主心骨,而乌蛮则因虚假的消息,导致成了一旁散沙,被杀的溃不成军。

乌蛮汉子让蒙难一喝,回了神,见是他们的王,登时哭喊起来,说着白蛮的罪行。

蒙难气得义愤填膺,哇哇大叫,也不去洱海了,转道回自己的发源地,纠集兵马,与白蛮一决生死。

蒙难的去向踏月留香第一时间就告之了杜荷,杜荷得到消息,淡淡一笑,一切都在掌控之内。

得知南诏传来的动向,那些依旧没瞒在鼓里的大将,方才恍然大悟。

张亮苦笑道:“我算是服了,大总管料事如神,让白蛮与乌蛮死磕,坐收渔人之利。还好与大总管不是敌人,否则战场上遇上,什么时候被卖都不知道。”

其他诸将想起这段时间杜荷的表现,个个心有余悸,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

裴行俭道:“大总管,我看蒙难固然不智,但也不是愚笨之人,还有那白蛮首领,他们能够想出此计,也有些智计。他们不会就这样坐视我大唐坐收渔人之利的。依照蒙难的性格,他也不可能与白蛮讲和。照我的估计,他会选择与白蛮速战速决,然后潜入山中休养生息。如果想要一绝后患,必需在他们速战速决之前,最好是他们决战的时候,发起攻势,唯有这样,才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裴行俭在历史上的成就杜荷如雷贯耳,他在现实中的表现,杜荷也见识过了。

对于这位大唐未来的儒将,杜荷很是欣赏器重,将他留在了身旁听用。

裴行俭的干略毫不亚于薛仁贵,他们两个的作战风格不同。薛仁贵属于勇战派的,而裴行俭跟杜荷一样,也属于谋战派的,用兵更注重的是谋略。他察觉出了战术存在的问题,首先提了出来。

杜荷含笑点头:“不错,此战术之关键,即在此处,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他们斗的你死我活,却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将他们一网打尽。”

长安,内奸的风波并没有过去,但是因为线索的断绝,让负责的魏征以及大理寺的官员,伤透了脑筋。

面对这次事件,魏征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心中都有一个可疑的人选——长孙无忌。当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长孙无忌是幕后的主使者,但却因为如此,长孙无忌的嫌疑反而更大。

因为杜荷虽然有许多对手,可能够动用长孙顺德做事的,唯有长孙无忌一人。

长孙无忌心思机警,老奸巨猾,才智之高,心机之深,少有人与之相比,可在这一刻也没辙了,毫无办法。

长孙无忌已经算准,这是他人设的局,可是他完全不知对手是谁,空有一身才智,却无法避过眼前之难。他现在甚至都不敢妄动,一旦妄动,更会遭人怀疑,可是老老实实的呆着,却又显得心虚,怎么样也不是。

就如魏征一样,长孙无忌完全没有想到幕后设局的人是武媚娘。

就算他在如何的了得,也想不到武媚娘这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却是政治场上的奇葩,将心术玩的呼啦呼啦的,以被害人家属的身份,将李世民与他都算计了进去。

长孙无忌一直认为害自己的是五姓世家的人,暗地里的布置也往这方面入手,结果一无所获。

长孙无忌动用手上所有的力量,始终都没有查到谁是幕后的主使者。

他知道自己败了。

这一天长孙无忌隆重的穿起了官服,入宫觐见李世民。

长孙无忌等了许久,才等到李世民的召见。

在踏入甘露殿的那一刻,长孙无忌忍不住的摇头苦笑,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以往觐见,就算是李世民在如何的繁忙,他也会让人热情的招待自己,或是往书房打发一下时间,或者请到偏殿小歇片刻,但如今却让他在殿外等着,待遇已经大不一样了。

“见过陛下……”长孙无忌心中忐忑,有些不敢看李世民的眼睛。

李世民面色复杂的看着面前这位跟随自己最久,也最器重,最信任的大臣,心中有着各种情绪。出卖军情,此事并没有证据证明是长孙无忌做的,但随着调查的深入,魏征他们发现了许多长孙无忌以往不光彩的勾当。尤其是在长孙无忌保李承乾时,多次暗里以不光彩的手段打压李泰。

这些都是小事,可却事关未来储君的大事,更是他李世民的家事,被打压的那一个还是他的儿子。

李世民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最器重的人,跟自己并不是一条心,心伤亦有心痛。

长孙无忌跪伏在地道:“臣近年身体不适,每日每夜,都觉得难以安睡,乞求圣上怜惜,恳请告老休养。”

李世民心头一跳,脸色一沉,冷笑道:“想逃了?”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14章 古往今来,可有一人?

李世民最后还是准许了长孙无忌的要求,准许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李世民对于长孙家,对于长孙无忌,还是留情了。

即是因为长孙皇后,又是因为长孙无忌为大唐做出的贡献,为他李世民做出的贡献。

李世民已经怀疑上了长孙无忌,所以他并不希望继续查下去。

长孙无忌不同于长孙家的其他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幼年时,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被长孙家赶出去,是长孙无忌护着长孙皇后投奔了舅舅高士廉。高士廉并没有亏待两人,但两人毕竟算是寄人篱下。

两人也因此相依为命,兄妹之间,关系之深,感情之重,远非常人能够理解。

李世民恰好在这常人之外,他深知如果继续不屈不挠的查下去,就算找不到长孙无忌出卖唐军情报的证据,他以往做的劣行也会一一的给探查出来。长孙无忌在如何的了得,也做不到任何事情不留任何迹象。

作为唐王朝名列前茅的大功臣,李世民也实在不忍看他身败名裂。如果查到一切是长孙无忌所为,那更加的麻烦。长孙顺德之事,还能推卸给武元庆,长孙无忌一旦定罪,那就是无可辩驳的罪魁祸首。

李世民实在不愿走到那一步,因此准许了长孙无忌的要求。

长孙无忌是冤枉的,这点长孙无忌自己非常的清楚,但是他有口难辩。能够证明自己清白,只有真凶的出现。为此他努力过,可徒劳无功。

自古以来,权力的斗争不死不休,是因为没有人甘心认输,也没有人相信对手会让步。而如今李世民已经对他动了疑心,以往的事情渐渐的让人发觉,尤其是为了保李承乾而使用的那些不光彩的手段。

只要他长孙无忌还在这个朝堂上,李世民就无法忘记他长孙无忌曾经为了旧怨,出卖唐军的情报,为了助李承乾取得太子之位,以各种手段对付自己的另一个儿子。

长孙无忌官高一品,地位隆重,满朝文武,无人可比。他靠的是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的器重。可如今这份器重已经消失,这份信任也荡然无存,他继续留在朝堂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反而会给李世民添堵,让他不再器重信任长孙家。

长孙无忌并不是甘愿认输,而是拥有一个政客的觉悟:可以争取的时候,便倾尽全力,不择手段。既知不可争,则退后一步,竭尽忠勤,放开一切。

明知失败,还要执迷不悟,甚至以牺牲自己所在集体的利益为代价,去谋求所谓的“胜利”,那是蠢材行径。长孙无忌绝不是蠢材,他一向是个高明的人。他的离去,保证了长孙家在唐朝的地位。

在极力最求将长孙家发展为大唐第一世家的长孙无忌来看,这是值得的。

毫无疑问,长孙无忌是一位优秀的政客。

事实也是如此,李世民迁怒的只是长孙无忌一人,对于其他的长孙家人恩宠器重,依然如故。

长孙无忌的告老,让事情告了一段落。

李世民没有言明,但魏征、大理寺的官员都是人精,那里能不了解李世民的想法。

魏征固然执着,却也心向大唐。长孙无忌的身份太过铭感,将他拉倒下马,将会引起一场政治风暴。尤其会让关陇集团为之大乱,给五姓世家一个壮大的契机。

目前唐朝世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平衡,皆因李世民全力扶持关陇集团之故。一旦关陇集团出现问题,对唐朝百害而无一例。

长孙无忌告老还乡,已经算是一种惩罚了。

为了大局,魏征也没有一根筋的执拗到底。

这就是政治。

武媚娘得到了长孙无忌告老还乡消息,心底也松了口气,心中并无任何的喜悦。

她也再赌,赌长孙无忌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聪明人。

如果长孙无忌没有知难而退,以玉石俱焚的手段来处理这一件事……后果是无法预料的。

值得庆幸的是长孙无忌不是易于之辈,输了就输了,没有为了一己之私,带上整个家族。

武媚娘赌赢了,成功的将长孙无忌逼出了朝堂。可她的脸上并没有任何的笑意,有的是那一丝丝的恐惧。

不错,是恐惧。

长孙无忌太难对付了,历史上的武媚娘能够扳倒长孙无忌,原因有二:第一、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