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错,是恐惧。

长孙无忌太难对付了,历史上的武媚娘能够扳倒长孙无忌,原因有二:第一、那时候的她,经历过许多磨难,还曾一度被发配到感业寺为尼。人吃过了苦,就会成长,这些磨难,让她的政治手腕圆滑高明。第二、有身为皇帝的李治在背后支持。

现在的武媚娘没有经过宫闱的历练,政治手腕,比不上历史上的那个武则天纯熟,也缺乏一个坚强的后盾。虽然杜荷不差,可毕竟不是皇帝。然而长孙无忌,始终是长孙无忌,没有任何的变化,反而因为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存在,他的根底更厚。

武媚娘想要扳倒长孙无忌,较之历史上要难上十倍。

这一次能够成功,皆因长孙顺德之故,为了布这个局,她借助长孙顺德的手向吐蕃透露了前方的军情。

武媚娘的原定计划并非如现在一样,她算不到那么完美。她是要杜荷败,然后在通过战败的原因,以相同的方法,整倒长孙无忌。她是以唐军的败为代价,达到自己的目的。

只是一切都没有如他想的那样发展,因为裴行俭的小心,因为杜荷的谨慎,唐军逃过了一劫。

以完美的方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武媚娘很庆幸,但她知道她的出发点并不是这样的,她能瞒过天下人,却瞒不了杜荷,杜荷是局中唯一的知情人。

以杜荷的性格,他能够忍受险些害死数万唐军健儿,险些害的唐军溃败的人吗?

武媚娘不敢下这个结论,在杜荷没有回来之前,她丝毫不觉得自己赢了。也许自己是赢了长孙无忌,可输了自己最爱的人,那能算赢吗?

武媚娘很是惧怕,但神色间却没有任何的悔意,她并不后悔自己做的一切,即便时光重来,她还是会毫不犹豫的走这一条路。

长安,太极殿。

李世民将手中的奏章丢在了桌上,冷笑道:“可笑之极,竟然有人提议提高赋税,来缓解眼下的经济危机,想让我大唐步入前朝的后尘?”他没有指名道姓,给了那写奏章的官员留了面子,但语气却是异常严厉。

他们在商议着大唐的经济问题,两线作战比预料中的更加耗费国力。

辽东苦寒,许多将士都生了冻疮,需要大量的药材,还有北方的马匹不适应苦寒气候,损失极大。西南情况亦是恶劣,高原气候给运送粮草的兵卒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青藏高原又是北低南高,丘陵上下坡,数不胜数。运粮兵上坡需要用十倍之力来推,下坡又要用二十倍的力量来拉,所耗人力,超乎想象,让大唐的储备有些相形见绌了。

李世民找昨日就与群臣商议这个问题,当时没有结果,便让诸臣回去好好想想。

结果早朝的时候,李世民就瞧见了一封荒唐的奏章,让他提高赋税。

提高赋税,这在各个朝代都是常见的,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尤其是隋朝,更是如此。

隋朝的国策是藏富于国,赋税极高,尤其是杨广一朝,更是变本加厉。百姓无以为继,朝廷却富得流油。

李世民深知君舟民水的道理,吸取了隋朝这个教训,唐朝的赋税远低隋朝。

让他提高赋税,从百姓身上刮钱,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为今之计,只好如原计划,停止一路军事行动。”李世民在心底嘀咕,他很不想下这命令,因为他知道西北的唐军已经包围平壤城了,离胜利,只差一步。这煮熟的鸭子,飞了,谁愿意看到。

正当他琢磨是否决定的时候,内侍一手拂尘,一手密柬,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向李世民禀报道:“皇上,大总管传来的西北捷报……”

李世民听到“捷报”二字,精神一振,忙伸手抢过,细细阅览。

捷报中记载了唐军取胜的经过,李道宗以天降奇兵之法,派捷胜军成功的打开了平壤城城门,唐军一拥而入。高句丽的兵卒,挡无可挡,连连溃败。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泉盖苏文,见大势已去,意图烧皇宫自残。苏定芳抢先一步攻入皇宫,生擒了泉盖苏文。

“哈哈哈……”李世民仰首一阵大笑,“诸位,好消息,道宗已经破了平壤城,生擒了泉盖苏文,北伐军,大获全胜。”

李世民吐气扬眉,前朝做不到的事情,今日的他,做到了。

满朝文武也喜形于色,纷纷的向李世民道喜。

李世民乐不可支,觉得没有一月,自己脸上的笑容是无法消失了。

李世民这里还没笑满十日,又得到了一则消息。

杜荷以奇兵深入南诏腹地,一举大破正在对垒的白蛮乌蛮,将白蛮乌蛮的首领一网打尽。

李世民看着战报,呆住了,“以二十出头之龄,年余内,灭二国,掳二王,古往今来,除他之外,可有一人?”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15章 爱国家,但更爱他

便如战报所言,杜荷胜了。他利用南诏白蛮与乌蛮的敌视情绪,以流言促使白蛮、乌蛮内讧,互相残杀。

乌蛮首领蒙难败退时,得知了此事,怒发如狂。白蛮首领杨昆,得知蒙难未死的消息,也是又惊又怒。

白蛮与乌蛮之间,确实有着矛盾,可两则合在一起,才是南诏。

杨昆不喜乌蛮,可一样承认乌蛮是南诏国民,蒙难亦讨厌白蛮,却也认可白蛮的存在。

乌蛮人骁勇长于狩猎,白蛮人通智懂得耕种,双方都离不开彼此。

故而唐军大军压境,杨昆并不能领着白蛮人躲在山上,因为白蛮人不熟知山林存活之道;同样的,蒙难亦不能领着乌蛮人上山,因为乌蛮人没有粮食,临时临急的狩猎,难以维持长久,尤其是时近冬日,如果没有白蛮储备的粮食,乌蛮同样熬不过去。

想要避过此难,乌蛮、白蛮必需联合一起,方能够共度难关。然而因为杜荷的分化,这一切都成为了幻想。

只要杨昆、蒙难共存,乌蛮、白蛮就没有复合的可能。

就如裴行俭预料的一般,这个道理杨昆、蒙难都明白,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唐军没有大军压境之前,一决生死,来一场成者王,败者寇的战役,确定这南诏王的归属。

杨昆、蒙难想法一致,然而他们却小觑了唐军,小觑了杜荷手中踏月留香的力量。

他们两人原先是打算利用南诏多山,道路难行的特性,来拖延唐军进兵的速度。根本想不到,杜荷将计就计反而利用多山的特点,穿越山岭,避开人群,将奇兵安插在了南诏腹地。

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踏月留香的能力,可以在无路的山岭中,找出最容易行走的地方。同时唐军那优良的军事素质,能够克服一切难题。最终,杜荷成功了,将奇兵送到了南诏腹地。

唐军奇兵在杨昆、蒙难即将分出胜负之前,果断的加入了战场。

奇兵人数不多,可他们面对的是已经激战多个时辰,彼此都伤亡过半的敌人,自然是大占便宜。

这一仗,唐军奠定了胜局,奇兵与外围的大部队,前后扫荡,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南诏国的领土一一攻克,让南诏国彻底的成为历史。

看着杜荷的战报,李世民亦不得不感慨一句,“以二十出头之龄,年余内,灭二国,掳二王,古往今来,除他之外,可有一人?”

辽东与南方的大捷,让唐朝举国欢腾,让无时无刻不关注大唐动向的周边各族为之哗然。

唐朝再一次以绝对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强大,隋朝杨广穷极一生也未能拿下的高句丽,倒在了唐军的面前,西南的霸主吐蕃也无法抵御唐朝分毫,就连占据绝对地利的南诏,在唐军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一个一个实力强豪都倒在了唐军的面前,面对这种力量,周边异族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个决定:今年朝贡的礼品翻倍……不惜一切代价,亲和大唐王朝。

高丽句、吐蕃、南诏三块领土,正式归入唐朝,李世民经过商议,分高句丽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大都护府以统之,任命骁卫大将军苏定方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两万镇守其地。

吐蕃也被李世民改名为西藏,在逻些城设西藏大都护府,以原青海都护张亮,领兵镇守其地。南诏亦改名为云南,在洱海建大理城,设大理都护府,并以刘伯英为都护。

西藏、云南这两名字自然是出自杜荷的建议,作为中国的领地,这两个地方再也没有比这更加合适的名字了。

将西藏、云南的事务托付给张亮、刘伯英,杜荷放心的领着军队押解着俘虏,凯旋归师。

在离去前夕,杜荷特地赶往了平都山口,见了已经成为他女人的瑶池。

虽然他知道瑶池即将成为象雄国的女王,他还是忍不住邀请她跟自己回长安。

瑶池微笑着摇头,没有在此事上多说。

杜荷心中失望,却也无可奈何。彼此都是成年人,杜荷能够理解瑶池这么做的意义,就如他的家在长安,无论发生什么天大的事情,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家一样。

杜荷陪了瑶池三天,在那依依不舍的美眸的送别下,离开了象雄国。

瑶池送别杜荷,轻轻一笑,策马返回了琼隆银城。

象雄王已经得知吐蕃灭亡,杜荷离去的消息,心中也松了口气:他是知道杜荷与瑶池之间有着不一样的关系的。他已经决定将象雄王的重担交给瑶池,自然不希望杜荷与瑶池之间发生什么事情。当然如果杜荷能够入赘象雄,他会举着双手双脚支持,但显然这不可能。

“宝贝儿,爹年事高了,也不想为国事操心,让国师选个良辰,便让你即位吧,以后象雄就交给你了。”象雄王毫不担心瑶池能否担任此重担,经过吐蕃入侵,瑶池临危受命之举,她已经成为了护国英雌,在整个象雄威望极高,已经不输于他这个国王了。

瑶池嘻嘻一笑道:“父王,您还是收回这个成命吧,这重担女儿可干不来,女儿向往的是长安,并不是这里。但如果父王一定要女儿应许,女儿也不敢忤逆父命。女儿会认认真真的当好这个国王,直到父王百年之后,便卸去重担。象雄是我的国家,我爱我的国家,但我更爱他……”

瑶池轻描淡写的说着,已经将自己的未来都规划好了。

象雄王微微一惊愕,张了张口,说不出话来。他都不知道该气,还是该喜。气她没有一点担当,将国家视如儿戏;又喜她孝心一片,愿意为了他,放开一切,只为一个孝字。

象雄王未必开明,但却是一个好父亲,知道小小的象雄已经困不住她,长叹了一声道:“既然象雄留不住你,那就随你吧……”

瑶池大喜,笑道:“多谢父王成全……”她想着心中那人,却也没有立刻动身。

象雄王年事已高,象雄又重建在即,在未来之主没有定下之前,还需要一个人镇着。

从吐蕃到长安需要两个月的路程,但因押解着吐蕃南诏近乎十万的俘虏,速度大为减缓,一路上又受到地方官员的祝贺喜迎,又耽误了行程。

走了三个半月方才北出子午关,进入关中地界。

时正二月天,大雪漫天,关中上下,银装素裹,一片茫茫。

杜荷此次立下的是不世之功,早有官员在关中等候。

因为有着重大的迎接仪式,还需要杜荷这里的配合。

来人是礼部侍郎孔志约,杜荷身兼尚书省的职位,与六部的人都有过交往。他为人不骄不躁,不易得罪人,也没有哪个白痴会无故的得罪他这位宰相之子,当朝红人,跟六部的人相处的很不错。

孔志约心知杜荷立此旷世大功,朝中地位更是稳固,更是热情,笑着恭喜,让他们迂回往东门。

杜荷有些不解,他们由南而来,最快的捷径即是通过南门入城,这要迎接凯旋之师,南门东门不都一样?

孔志约解释道:“江夏郡王亦破高句丽,同在归师路上。陛下决定亲出长安五十里,同时迎接两路凯旋大军。”

李道宗破高句丽在杜荷破南诏之前,但高丽句府邸与长安的路程比杜荷从吐蕃回长安的更远。因为东北气候恶劣,唐军半数战马死于气候,大大拖慢了行军速度。

两军回师抵达长安的时间,前后不超过十五日。李世民觉得与其北门迎了北征军后,又立刻准备迎接南征军,不如将两支大军齐聚东门,一并迎接。

杜荷听了恍然,心中又有激动,古代十里相送,十里相迎,已经算是至高的迎送之礼。如今李世民破例,亲自出城五十里迎接,这是何等的荣耀。

杜荷将皇帝出城迎接凯旋大军的消息传达给了将士们,深感荣幸和激动万分的将士们浑然忘却了行军的疲劳,在大雪中高呼而起。

南征军、北征军在长安以东六十里外会师。

杜荷也见到了自己的岳丈,李道宗定高句丽,也是稀世之功,喜由心生,女婿又如此给力,更是喜上之喜,拉着杜荷亲切的说了一宿。

翌日,终唐一朝规模最浩大的凯旋仪式在关中大地上展开。

天空并不作美,依旧大雪纷飞。

可这般天气却无法阻挡唐军心中的火热,更无法阻挡李世民迎接凯旋大军的心意。

雪地里,皇帝仪仗那漫野的旌旗、清晰可见,欢快的迎宾曲乐也不断入耳。

杜荷、李道宗不约而同的加快了行军。

彼此接近,杜荷已经看到了李世民的行辕,还在附近瞧见了父亲杜如晦、还有叔父房玄龄以及魏征这一类的大臣。只是他没有在大臣群中瞧见长孙无忌,这种大事,不见老对头长孙无忌,杜荷心中不免觉得古怪:他了解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绝对不喜他取得如此大功,但只要事实已经存在,他会是第一个站出来恭喜的,这也是长孙无忌的厉害之处,笑里藏刀,让人丝毫察觉不到他的杀意。

杜荷现在还不知长安发生的事情,并不了解长孙无忌已经失败出局了。

长安杜府。

武媚娘已经知道杜荷就在城外,整个人第一次乱了,不知所措,恐喜交加……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16章 凯旋、献俘、封赏

杜荷凯旋的消息早已将传到了杜府。

家主人立下了如此功绩,上到女主,下至丫鬟家丁,无不欢欣鼓舞,雀跃一堂,张灯结彩的喜迎家主。

长乐、李雪雁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打算赶往长安东门外去迎接自己的爱郎。

杜荷这一次出征,前后加起来一年有余。

作为感情深厚的夫妇,这一年时间,无疑是漫长的。

独守空闺的长乐、李雪雁,今日一早便起床打扮了,花了多个时辰,才心满意足。

见时候不早,一行人也准备动身了。

长乐一手牵着小宝儿,另一手拉着小百合,左右望了望,没瞧见武媚娘,忙道:“媚娘还没来,你们今早有谁见过她了?”她记起今天一个早上都没见过武媚娘了。

李雪雁也道:“我也没见着她,我去催催……”她性子急,迈步就走。

她快,但有个小家伙更快。

小百合今年已经三岁了,正是最活泼的年纪。更何况她天性好动,让长乐牵着,百般无聊,早就想找点事做做。一听有着这个机会,忙挣脱了长乐的手,迈步就跑。

长乐大急,叫道:“慢点,别摔着了……”

小百合咯咯的笑应道:“知道了,娘亲就爱瞎操心……”她口说知道,可速度却没有慢下来,一跳一跳的三步变作一步的消失现在院子里了。

小百合称她一句集万千宠爱与一身丝毫不为过,她是家中独女,又讨李世民的欢喜,将她当作心头肉,性子也如野孩子一样,直来直往的,没有一点顾及。除了对长乐有些忌惮,其他谁也不怕。

来到武媚娘的院里,直接叫喊起来:“三娘,三娘……”见没人应会,径直推开了房门闯了进去。

“碰”的一声。

在屋内的武媚娘受了一惊,手一晃,手中的茶杯掉在了地上,整个人也回过神来。见小百合呆呆的站在屋外,心头不由得一慌,强颜一笑道:“怎么了,小丫头?”

小百合古灵精怪,最先见到武媚娘神色古怪,不敢上前,如今又见她恢复常态,笑嘻嘻的走了上去,亲昵的道:“三娘,爹爹快到了,娘亲让你一起去呢。”

武媚娘这才想起正事,慌慌忙忙的从位子上站起。

武媚娘天性稳重,幼年经历凄楚,养成了年少老成的性子,有着泰山崩塌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风格。哪怕遇到性命攸关的大事,依然能够冷静以对。可如今她却患得患失,心中甚至产生了逃避,不敢与杜荷见面的念头。

藏起来尽管会受到无尽的相思之苦,可总还有丝丝的希望,但如果见了面,事情败露,什么希望也没有了。

女人一旦陷入情感的漩涡,哪怕她是武媚娘,历史上的铁血女王,也如孩子一样患得患失,不知所措,就算拥有翻云覆雨的才智,也发挥不出来一丁半点。

见小百合在一旁候着,她心中甚乱,也找不出借口推搪,草草的做了些许休整,与长乐、李雪雁汇合了。

“臣李道宗、杜荷见过陛下……”

已经来到李世民的行辕之前,杜荷、李道宗以及身后的兵将,一并下马,抱拳浅拜:他们都穿着铠甲,军中早有规定,身着铠甲的将士遇到皇帝,只需浅拜,无需行大礼的。

在这个时候,君臣之间就如一个公司的老板与员工,对于礼节只是弯腰作揖,并不是奴才与主子,根本没有必要下跪的,便是平民百姓也无需跪拜。其实纵观整个汉人王朝,所谓的叩拜,也并非是那种作践自身的礼节。真正的跪拜之礼,实因清朝为了奴役汉人的一种耻辱制度,三跪九叩。满人入主中国后,唯恐汉人不尊自己,于是进行礼制改革,规定大臣除自称奴才外,还得行三跪九叩礼。口中说什么满汉平等,实际上还是将汉人当作奴才对待。

李世民大笑着,冒雪走出行辕,亲自扶起二人,道:“两位爱卿甲胄在身,无需多礼。”他环顾四野,两路大军二十数万兵马如蚂蚁一般,整齐列队,高声道:“我大唐的勇士们……南征北伐,你们战无不胜,以自己手中的战刀,为我大唐开疆辟土,朕代表大唐万千子民,感谢你们为大唐做的贡献……勇士们,回家了……”

不论李世民这番话是不是收买人心的刻意之举,但历经生死的军队,听到这认可他们的话,都生出了异样的感觉,齐声高呼:“大唐万胜……”

呼喝声如九霄惊雷,直达天际。

在李世民、文武百官的引领下,凯旋之师井然有序的往长安行去。

在长安荣誉感极强的百姓,早已排成了长龙,最宽广的朱雀大街几乎以鲜花铺地,表现了极高的热情,让一个个的兵卒都能自傲的挺起胸膛享受着自己创造出来的荣誉。

杜荷在城门处瞧见了长乐、李雪雁一行人。

对于迎接的百姓,李世民早已安排礼部的人安排好了,将城门外空出一个广阔的禁区,专门安排那些出征将士家属的。长乐地位崇高,自然受到了最特殊的照顾,与李雪雁、武媚娘以及两个小家伙在最前排,根本无需寻找,一眼就瞧见了。

杜荷向她们招了招手,三女皆笑着回应。

小百合却一把拉着小宝儿直接越众而出,往杜荷这里跑来,完全不顾及杜荷一行大队人马。

杜荷哭笑不得,这小丫头还是这么无法无天,不过那种血溶于水的感觉还是让他忍不住跃下马来,伸手将两个小家伙抱在了手上,笑道:“好重,长大了不少,在过几年,爹爹就抱不动了。”说着,在两个小家伙的脸上各亲了一个。

小百合大大的双眼,骨溜溜的直转,笑嘻嘻的道:“爹爹我想你拉,爹爹好威风,爹爹,我要跟你一起上马儿,好不好?”说着,将那祈望的目光,可怜兮兮的看着自己的父亲。她小孩心性,觉得自己父亲这般了得,如此受人爱戴崇拜,也想沾沾光。

小宝儿要稳重的多,但毕竟是小孩,没有说话,但眼中也跃跃欲试,同是一个意思。

“好……”分别一年多,杜荷对于已经大了许多的骨肉,爱怜之余,又有些愧意,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对于这个要求,想也没想便答应了。抱着两个小家伙,上了雪无影,带着他们接受凯旋的喜悦。

两个小家伙在杜荷怀里,将脑袋抬的高高的,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的杜荷的孩子。

要说迎接是一出重头戏,那献俘就是令一出重头戏了。

献俘礼是宣扬国威的一件大事,纵观大唐立国起,举办的献俘仪式,已经好几初了,但到今日盛大的献俘仪式也只有一次,那便是贞观四年,李靖破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余下的都不显得隆重。

可这一次仪式的盛大,由盖当年。皆因杜荷年纪轻轻,灭二国,掳二王的事迹太过惊人,也因李道宗干了隋朝没有做到的事情。另外,今时不同往日,贞观四年,献俘是做给百姓看的。而现在,因为杜荷的出现,唐王朝总体的远见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不再拘于一地,而是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所有国家的领头羊,此次的献俘更大的目的就是向世界宣扬唐军的神威。

所谓的献俘,也不是将所有俘虏一并送来,而是在十数万的俘虏中选择其中有身份地位的,将他们组成一个千人队缓缓的押解入京。

在最前面的自然就是高句丽的泉盖苏文、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南诏乌蛮王蒙难、白蛮王杨昆这些地位最高的人。

在唐军将士的押解下,一干人都跪倒在李世民的面前,接受胜利者的审判羞辱。

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这种事情是极度耻辱。哪怕是死,也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但是作为失败者,他们根本没有的选择。

为了防止他们捣乱,杜荷他们事先已经做过特殊的处理了。

死,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并不可怕,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却无人不怕。

泉盖苏文、杨昆在酷刑中低头,松赞干布、蒙难倒是硬汉子,死活不愿意跪在李世民面前,接受这番羞辱。

杜荷也有自己的手段,人都有弱点,松赞干布、蒙难自然不例外。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点,爱护士卒。若他们不低头,杜荷就以擒来的六万吐蕃兵与三万南诏兵的性命作为要挟。

松赞干布、蒙难能够得到将士的爱戴,绝不是那种为了一己失利,而弃追随自己兵卒不顾的小人。

面对如此要挟,两人也不得不妥协,跪伏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放声大笑,文武百官也一并庆贺。

杜荷在李世民身旁看着,心中也有些不忍,松赞干布、蒙难也算是一代英杰,受如此辱并非他所愿。但他改不了事实,更何况这一切他们都是自找的。

在选择于大唐为敌的那一刻,他们的这种下场已经注定了,谁也改变不了。

凯旋、献俘之后,自然是万众期待的论功行赏。

毫无疑问,论首功杜荷、李道宗分别左右两路大军的主帅,首功决跑不了。

但比之李道宗的颇高句丽,杜荷南征的情况更加的恶劣,灭二国,掳二王的成绩也毫无疑问的在李道宗之上。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17章 最年前的国公爷

果然,在册封的时候,杜荷更在李道宗之前。

因为李世民对于征伐高句丽非常的重视,李道宗几乎带去了唐朝大半数能征善战之将,还有骁勇过人的兵卒。当然,跟随杜荷出征的几位将军也都不差,各有所长。可与随李道宗出征的苏定方、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薛万钧、薛万彻、李大亮、郭孝恪这些战将相比起来,还是要逊色一筹的。

另外高句丽远远比不上吐蕃强大,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出动大军,共计三百五十余万。三战有败有退,没有灭了高句丽,最终还是令高句丽元气大伤。虽说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实力有所增强,但终究有限。就如唐朝一样,因隋末动乱,天下人口锐减七成,数千万百姓死于战祸,武德年间,人口不过两百户,因为战乱的关系,其中还以老弱病残居多。尽管贞观之治是历史上的奇迹之一,发展最后还是无法与隋朝鼎盛的时候相比。

后世许多人都以此来表示贞观之治,远远比不上隋朝盛世,这显然是对唐朝极度的不公。

双方的起点根本就不在一条线上。

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发的动乱,天下黑户极多,杨坚即位之后,查清黑户,让隋朝人口恐怖性暴涨。古代人力无价,有了人力,发展自然神速。唐朝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的起点低于隋朝好几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人口还能超越隋朝,那就是逆天了。

更简单的说,一个富豪有一亿资产,努力一年,翻了十倍,资产十亿。另一个富豪,只有一千万的资产,他努力一年,将资产翻了二十倍,资产两亿。虽然他们还是有着经济上的差距,但能说他不如前者吗?

高句丽实力有限,但吐蕃却不一样,他们是西南方的霸主,是锐气正盛的强国,拥有不可低估的力量。

杜荷领兵存在的敌人与条件环境,都要更加的恶劣。现在他胜的如此漂亮,功绩自然要盖过李道宗。

战功薄上无大小,尽管李道宗是杜荷的岳父、长辈,杜荷还是排在了他的前头,第一个接受李世民的册封。

“检校右威卫大将军杜荷,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灭二国,掳二王,功高至伟,特授右威卫大将军之职,加封荣国公……”

杜荷授以国公的爵位,即让群臣哗然,又在情理之中。

以杜荷的功绩任国公,那是没有半点的水分。但是他只有二十三岁,二十三岁,官居一品国公爷,古往今来,未有一人。

杜家一门两国公,登时成为了赤手可热的名门望族。

其他人也各有封赏,不过李道宗身为皇亲,已经高居王位,又兼刑部尚书,封无可封了,只是受到了嘉奖。

在皇宫,李世民设宴为凯旋之师接风,只要是有些身份的将领都在邀请之列,诸多文武大臣也授命作陪。

杜荷瞧着最上首的房玄龄,心中疑问更甚。那里原来是长孙无忌的位子,可现在?

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是常人,杜荷还不至于如此在意,可对方是长孙无忌,一个政治立场与他完全背道而驰的人物。政治立场对立,也就意味着会是水火难容的劲敌。一般的劲敌,杜荷可以不去在意,但长孙无忌这样的劲敌,若不时常留意他的动向,什么时候被他卖了都不知道。

也就如一句俗语,了解自己的人,永远是自己的敌人。

故而杜荷回到长安,会不由自主的留意起长孙无忌的动向,结果对方就像消失了一样,没有任何活动迹象。

他也不好多问,只是将事情压在心底,不断的应付四面的敬酒。

宴会结束,杜荷与杜如晦一起,并骑而行。

说是并骑,但还是要落后一个马头,这是古人对于长辈的敬重,杜荷早已经习惯了。

“父亲,为何没见到长孙大人?”杜荷与杜如晦穿过闹区,来到安静处,问出了一直憋在心中的问题。

杜如晦也不知所以,长孙无忌是否出卖唐军情报并没有真的证据,也没有问罪。大理寺与尚书省又不属于一个机构,知情的也只有魏征、大理寺的几位官员,便是身为宰相的他,也不了解详情。另外杜如晦老谋深算,知道不该问的不问,只是与好友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