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因对于蒙难的了解,杜荷才会决定仓促出兵:蒙难能当上一国之主,用杜荷的话来形容,只能说是奇迹。他没有半点的领袖气质,是合格的猛将,是合格的将军,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他不可能治理的好一个国家,现如今能够当上一国之主,时运还有松赞干布的支持,占据着绝大多数。现今松赞干布已成阶下囚,无法在支持蒙难,只凭蒙难是难以驾驭一个国家的,最后的下场唯有一个,让人推翻。新的,更出色的国王取代他的位子。

杜荷没有忘记,南诏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一个窥视着大唐锦绣山河的贼子存在,将他们挽杀于襁褓之中,是限制他们发展的最佳方法。与其等到蒙难让人取而代之之后动兵,不如趁着蒙难在位欲与他们一较高下的时候,一战功成。

张亮、辛獠儿、刘兰、刘伯英诸将对于杜荷已经心服,兼之杜荷确实有权力对于南诏用兵,此刻见杜荷决心以下,也不在劝说,一个个挺起了胸膛,表示愿当兵伐南诏的先锋大将。

杜荷留下善守的刘伯英坐镇吐蕃,打算在吐蕃休整十日,亲自领大军征讨南诏。

休整的这十日,杜荷也没有闲着,他让踏月留香分作两部,一部由皇甫皓华率领,深入南诏腹地打探情报,散布流言,另一路由秦煜领着探察南诏国的地形地势,将那里的地形绘制成地图,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十日之后,大军出征……

南诏。

蒙难灰头土脸的退回了领地,见到朝中的文武,一张脸黑的就如茄子一般。南诏分为白蛮与乌蛮,大臣自然是也是一样。

一年前南诏内乱,蒙难因手握重兵,取得了胜利,朝中许多白蛮官员都清洗干净,但白蛮文化水平在乌蛮之上,这也是事实。很多的事务,非白蛮人不能处理,也使得就算是乌蛮掌权,朝中依然有半数的白蛮官员,处理着政务。

这些白蛮官员大多都习得汉人文化,深知历史,明白与汉人为敌的下场。在出战前他们就再三劝说蒙难不可与唐朝为敌。

蒙难心中防着这些白蛮官员,哪里肯听,一意孤行的选择了出兵相助。结果让人灰溜溜的捻了回来。

白蛮官员并没有多少什么。

但是蒙难心中有鬼,做贼心虚,见了这些白蛮文官就觉得他们在嘲笑自己,坐在位子上便觉得屁股上生了钉子,心中想着应该如何报仇,如何挽回颜面,救回自己的兄弟。

先前一战蒙难打的实在憋屈,莫名其妙的让人抄了后路,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蒙难败了,心中却难以服气,只道唐军诡诈,并不以实力胜他。

他打算重整旗鼓,一雪前耻。然而还没有等到他雪耻的时候,他得到了松赞干布被擒,吐蕃灭亡的消息。

蒙难无谋,但并不是傻瓜,他知唐军兵力远在他之上,也没有强出头,打算回国之后,再来思定报仇之事。

蒙难道:“唐人狡诈,设计伤我万余兵马,这口恶气我咽不下去。现在我兄弟也落入了敌手,怎样也要将他救回来……公也是,私也是,我们都应该与唐人血战到底。”

在他看来,唐军在战场上杀了他的兵就是国仇,擒他大舅子就是家恨。

国仇家恨齐聚了,这仗必打,这仇必报。

至于唐军什么会杀他的兵,是谁先动的手,那就不在他的考虑之内了。

在堂下的那些文臣,见蒙难还不吸取教训,欲与大唐为敌,吓得赶忙跳出来制止。

百般说辞,无一例外,大多都是表示唐军强大,南诏不是敌手。

蒙难吃不得眼前亏,哪里肯听。只是反对的人太多,他自己又刚刚吃了败战,底气不足,暂且压了下去,没有再提。

就在蒙难琢磨着怎么才能堵住那些文臣嘴巴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些流言蜚语,整个南诏都在盛传蒙难无能,让唐军撵狗一样撵了回来,大舅子被擒,也没有本事营救。

蒙难气的怒火中烧,觉得这是阴谋,这是白蛮想要从新夺权的诡计,特地不让他出战,好令他颜面扫地。

蒙难本就不怎么信白蛮人,心中有了芥蒂。

就在他纠结的时候,得到了唐军入侵的消息。

蒙难大喜过望,不让我打忍了,但现在他们打上门来,还当乌龟?当下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以自己的权势,强行下了出战的命令。

有些远见的大臣依旧劝说蒙难避战不打,躲藏起来。

蒙难气得跳脚,直接将这大臣下了大狱。

经此一事,也无人敢劝说蒙难出战了。

当杜荷得知蒙难出战的消息之后,已知胜利的天平向他们倾斜了。比起对付松赞干布的机关算尽,蒙难这货实在难以成为敌手。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09章 步步牵连

大唐两路用兵,且皆是万里远征,作为大唐帝国的皇帝,李世民是最揪心的。尤其是那价值上亿的军事物资,不断的由他印章,派送出去的时候,都觉得有些肉疼。

倒不是他小气,只是有些担心血本无归。

不过值得他庆幸的是不论是南征之军,还是北伐之师,最近传来的都是让人愉悦的好消息。

这日李世民处理好手中的事务,来到立政殿与长孙皇后说话。

虽然后宫佳丽三千人,但唯一能够让李世民安心的却只有长孙皇后一人。他们之间这种一路患难走来的夫妻,不是他人能够涉入其中的。

“陛下,南方传来战报,还有一封杜大总管送来的密信……”

李世民精神一阵,忙让内侍将战报与密信送来。他早已下过命令,只要是关乎于南北战事,第一时间就要通知于他,哪怕是凌晨,他已入睡,也要将他唤醒。

一封战报,一封密信。

李世民同时拿在了手上,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战报。他对于前线战情的关心,胜于一切。

战报上先是记载了杜荷南征军取得的重大胜利……

“生擒松赞干布,歼灭吐蕃所有有生力量……”李世民脸上露出难以言喻的神色,笑道:“皇后,好消息啊,杜荷那小子真给朕长脸了,步步为营,半年之内就拿下了吐蕃,真是了不得,了不得啊……”

长孙皇后听到了这个喜讯,脸上也露出了惊喜之情,她最疼长乐,杜荷作为长乐的夫君,她的女婿,自然也是爱屋及乌,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是中意,对杜荷的关心较之李世民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杜荷初次领兵在外,她也没少挂心,现在揪着的心也落了下去,笑道:“这孩子,真有霍去病之风。我大唐有他们父子相助,实在是莫大的服气。”

李世民并未有否认,而是认可的点了点头。作为房谋杜断中的杜断,杜如晦对大唐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杜荷近年来的崛起,为大唐立下的贡献,更是不容忽视。

一功一绩,明察秋毫的李世民知道的清清楚楚。

他继续向下望去,笑脸逐渐严肃,报喜过后说的就是南诏国的事情了。

李世民想不到小小的南诏国,竟敢如此光明正大的与大唐为敌,心头一怒,暗思:“青莲的速战速决,超乎意料,以大唐现在的经济,足以维持与南诏一仗……”心中有了定计,当他继续看下去的时候,眉头舒展,笑道:“那小子真够胆大的……已经对南诏动兵了。”

杜荷有权力对南诏用兵,不过政治需要,为了不让他人抓到把柄,将自己决定出兵的缘由分析的清清楚楚。

李世民也是识兵之人,自然看出了杜荷决定攻打南诏是成竹在胸,有着相当的把握的。

他也不以为意,作为统帅三军的大将,如果不能因时制宜,那有什么资格担任统帅?

这也是识兵的皇帝与不识兵皇帝的最大差距。

不识兵皇帝怕大将在外,脱离朝堂的管制,无法无天,将他们的手脚束缚起来,而识兵的皇帝却是希望大将在外,能够放开手脚,唯有这样才能发挥一支军队的最大力量。

长孙皇后有些不明白。

李世民笑着道:“那松赞干布还算个人物,年少崛起,还拉拢了一批盟友,其中有的甚至还愿意为了他与我大唐为敌,派兵助吐蕃来战我大唐。朕只能说他勇气可嘉,但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那小子想必已经看准了这一点,率先对南诏动兵了。”

长孙皇后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物,在政治上很敏感,曾一度以秦王妃的身份,在李世民出征的时候,支撑着整个天策府,听出了自己的丈夫对于杜荷这一次动兵是支持的,当即道:“那孩子也是,破了吐蕃,完成任务就行了吗,何必擅自做这决定,万一有什么意外,可就出力不讨好啦。”

“妇人之见……”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这话,嗤之以鼻,“这就是那小子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想事情的方式,与他人不同,出发点从不为自己考虑。就如当初苏州疫病,他破获逆反案,功成身退。本可开开心心的回来领赏,但他却揽下了完全不关自己的事务,冒险深入疫病中心。因为他知道,疫病一旦闹大,将会使得南方动荡,伤我大唐根基。这次亦是如此,吐蕃平定,他大功在手,凯旋而归,即可获得最高荣誉。但他没有,他心底明白,南诏早晚会与我们对上,与其等他壮大,不如先下手为强。”说到这里,他撇了长孙皇后一眼道:“你是担心那小子这次擅做主张会落人口实,直说好了,朕还没那么糊涂,分不清事理。”

长孙皇后道:“臣妾不敢过问政务,却也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荷儿取得如此成就,难免会引来一些敌视。”

李世民不以为意的道:“只要那小子不恃宠而娇,有朕给他撑着,怕什么。”

有了这话,长孙皇后也放心了。不再多说,杜荷是他的女婿,凡事自当会关照一二,这是人之常情。长孙皇后此人还是很重感情的,要不然当年她也不会为了参与谋反,其罪当诛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求情了。

李世民将战报放在了一旁,拿起了另一封密信。

将这密信拿在手上的时候,李世民就觉得奇怪,这种暗自传达圣前的密信,一般都是发生重大的,不可告人的事情,才会采用的一种方式。现在仗都打赢了,密信又是怎么回事?

他抱着疑问,将封泥拆开,取出了密信。

李世民见了密信内容,顿然一变,怒喝道:“混蛋……”

李世民这一转变,吓了长孙皇后一跳。

长孙皇后忙道:“陛下息怒,与其让怒火失去理智,不如静下心来处理。”她没有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她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允许她过于干涉的,尽管事关杜荷,她很在意。

李世民在军事上的才能,出类拔萃,深知在军事上一个出卖情报的内奸会给一支军队,带来多大的危害。尤其是事关粮草辎重的机密,更是能够颠覆三军。

便是因为知道问题的重大,李世民才会如此的盛怒。

长孙皇后的话让李世民压下心中怒火,咬牙道:“皇后说的是,与其气坏了身子,不如将那些幕后贼人揪出来……皇后先休息吧,朕有要事处理。”

李世民离开了立政殿,命人叫来了魏征,叫来了还有大理寺的御史中丞、大理寺卿三人。

御史中丞、大理寺卿是大唐最高法院的院长,而魏征是大唐公认最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大臣。

李世民将他们找来便是要他们全力彻查内奸一事。

长安龙井茶轩。

武媚娘与心腹史维恭聚在一起商议密事。

此刻史维恭以作本人模样,并没有乔装成武元庆,也没有人知道那个与长孙顺德聊天打屁的武元庆根本就是同一个人。

“这么说,陛下已经知道有人出卖唐军情报,正在入手调查?”武媚娘手指敲打着桌面,娇媚的脸上露出了似笑非笑的表情。

“是的”史维恭心头一阵狂跳,却也不敢多看,低下了头,道:“依照杜夫人的吩咐,属下一直盯着鲁强家,昨天夜里亲眼瞧见大理寺的人悄悄带走鲁强的家人去问话的。”

这即是武媚娘的厉害之处,她无法确定李世民何时知道内奸的消息,也不敢派人盯着大理寺,调查大理寺的动向。但她却非常清楚的知道,一旦李世民入手调查此事,鲁强的家人是唯一的突破口。只要盯着鲁强的家人,即可在第一时间里知道一切。

武媚娘道:“既然朝廷已经展开了调查,相信以大理寺官员的办案能力,要不了多久就会查到武元庆的身上,接着顺着武元庆这条线索,找到长孙顺德,长孙无忌……是你出面的时候了,一切按计划进行,务必要做的干净利落。”

史维恭肃然领命。

第二天,史维恭便乔装成武元庆的模样,与长孙顺德在长安最著名的酒楼,迎宾楼中大块的吃酒,大口的吃肉。末了还与酒客起了争执,弄的人尽皆知。

大理寺的手段能力也不算吹的,经过一夜的突击审讯。

鲁强的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家人哪里经得起大理寺这般专业人事的审讯,只是一个晚上,鲁强的祖宗十八代都让审问了出来。

他平时与什么样的人往来,有什么朋友,上了几次窑子都无所遁形。

鲁强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校,他交往的朋友,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就发现武元庆这一个特殊的存在。

一个小校,怎么可能与曾经的国公爷扯上关系?

虽然国公爷早已是过去事了,但也不至于沦落到与一个小校为伍,把酒言欢。更何况,国公爷还与杜荷有过摩擦。

于是,大理寺的人请武媚娘问话。

武媚娘是个“诚实”的姑娘,将武元庆的混账事迹如实的说了。

几位大理寺的官员都是文人,最重孝道,听武元庆这种不忠不孝的混账行为,个个义愤填膺,又听杜荷曾教训过武元庆,相互望了一眼:武元庆与杜荷有仇,有那个报复的动机。

只是一个曾经的国公,哪里还有力量串通吐蕃?

顺着武元庆,魏征他们将目光放在了长孙顺德的身上。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10章 可怕的念头

长孙家在唐王朝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第一世家,风光无限。

对于长孙无忌,李世民也是百般的恩宠,让长孙无忌成为朝中文武第一人,更关键的还是长孙无忌背后的势力,关陇集团。

隋朝盛于世家,亡于世家。面对门阀世家的强横,李世民最先采取的方法是以一个新生集团来与之对抗。李姓本就是关陇集团中的八姓氏之一,李唐的崛起,关陇集团出力不小。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侯君集等等举足轻重的大臣都是关陇集团中的人物,而长孙无忌一直是关陇集团的首领。

关陇集团比不上各大姓氏的门阀世家历史悠久,也没有根深蒂固的关系。彼此也不是铁板一块,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就多次因为政见不和而相互争执。

但不管有什么矛盾,关陇集团以长孙家为首,这是事实。

不过大理寺是王朝最特殊的存在,能够担任大理寺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的都是李世民精挑细选的人物,是满朝文武当中不畏强权的典范。另外一个魏征更是如此,只要他有理,天王老子也不放在眼里,李世民畏魏征如虎,便是最好的例证。

就算长孙家如何的势大,大理寺也不在乎的。

当发现长孙顺德有重大嫌疑之后,魏征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一合计,在当天就派人将长孙顺德擒至大理寺问话。

长孙顺德满以为做的隐秘是不会被察觉的,想不到短短时间就东窗事发了,看着在审讯台上铁面青天的三人,神色不由得一慌。他自然知道魏征这伙人是出了名的难缠,六亲不认。

长孙顺德终究是面过世面的,很快恢复了常态,面对审讯,从容不迫的见招拆招,对于一切指控,极口否认。他也不敢承认,通款敌国,出卖绝密情报,这罪名不亚于造反,就算他是长孙家的人,功勋彪炳,追究起来,也是难逃一死。

面对长孙顺德铁了心的否认,魏征他们尽管察觉了长孙顺德的异样,还是缺乏有力的证据。

作为一个国公爷,他们也不能以对付常人的方式对付他,三人经过商议,最终还是决定先将长孙顺德收押,将案情发展禀报李世民,再继续查明事情的真伪。

李世民得到消息,又惊又怒,针对这次的情报泄露,他自己也有过考虑,觉得应该是那些世家中人干的好事,杜荷在朝中真正的政敌也只有他们。哪里想到自己的叔岳父会牵扯进去。

“查,不管他是谁,一查到底”李世民动了真怒,也实难想象,长孙顺德会为了一点点的小矛盾,置杜荷,置整个大唐于绝地。

长孙顺德让大理寺收押的消息很快就传入了长孙无忌的耳中,长孙无忌登时铁青着脸,与他人的怀疑不同,长孙无忌已经能够肯定这事是长孙顺德做的。

在杜荷还未出征以前,他们就曾为这事吵了一架,以致见面如路人。

长孙无忌觉得自己这个叔父就算有些混蛋,还不至于干出出卖唐朝利益的事情出来,只以为他是随便说说的气话。其实长孙无忌还是将长孙顺德看的很透彻的,长孙顺德确实很想祸害杜荷,让杜荷倒霉。可心动不等于行动,长孙顺德是那种想自己怎么怎么样,却不敢真动手的人物。他在心底,曾一千一万次告诉自己,用什么办法能够整倒杜荷,但事实上每当到了施行的时候,他就熊了,不敢真的陷下去。

只是长孙无忌没有想到,这一次有一双黑手在长孙顺德身后推了一把,让他一步迈了下去。

长孙顺德即为长孙家人,作为长孙家的族长,长孙无忌也不能袖手旁观。

思索了对策,长孙无忌当即进宫面圣,表示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与长孙顺德见面的机会,陈恳的跪伏在地上:“陛下,叔父遇到此事,无忌心中惶恐难安……祈望能见叔父一面,问他事情真伪。如果事情是真,臣必劝他招供一切。若并非他所为,还望陛下能够明察秋毫,还他清白。”

李世民看着跪伏在跟前的大舅子,心中也是一阵为难,他已经将事情交给了大理寺,交给了魏征,擅自插手,岂不是等于不相信他们的办案能力?但长孙无忌如此肯求,他也无法狠下心来拒绝。

对于敌人,他能够做到冷酷无情,哪怕敌人是自己的兄弟,但对于一直跟随自己,风雨无阻的支持自己的亲人,他无法做到只讲法,而不讲请。就如当初的长孙安业……

“好吧……就依你这一回吧。”李世民还是松了口。

长孙无忌见到了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罪名没定,身为国公爷,也不能关在牢里,大理寺的偏院便是长孙顺德的临时住所。

长孙顺德独自面对屋内四壁,心中惶惶不安,在人前他能强作镇定,但这独自一人的时候,想着事发的后果,不禁的汗流浃背,见到长孙无忌就如见到了救命稻草一般,上前拉着他的手,也不管之前的冷战,矛盾了,颤声道:“无忌,错了,我真的错了,救救叔父……叔父不想死啊。”他自己做的一切知道瞒不过长孙无忌,在他面前也没有任何的隐瞒。

长孙无忌有九成九的把握知道这件事是长孙顺德做的,但现在听他亲口承认,还是忍不住为之一颤,“你……好糊涂啊……”他都不知说什么好,长叹了口气道:“叔父啊,认了吧,听无忌的,如实承认一切,将所作所为一五一十的说出来……”

长孙顺德呆住了,一把推开了长孙无忌,怒道:“你这是将我送上死路……”

长孙无忌道:“你错了,这是唯一的活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能救你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后。你以为你否认一切就能脱罪?真当大理寺的官员都是混饭吃的,还有那魏征,一个一个,有哪一个是等闲之辈?找到证据,逼得你不能不认这是迟早的事情。到了那个地步,谁也救不了你。老老实实认罪,坦诚一切罪过。皇后心软,会出面为你求情的……你还记得长孙安业吗?”

长孙顺德一震。

长孙安业,他当然知道是什么人。这个人可以说是长孙家的败类,隋朝大将长孙晟第三子,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异母兄弟。他嗜酒如命,不务正业,但因为是嫡长子,继承了长孙家的家业,将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扫地出门,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他们。

李世民继位以后,长孙皇后不计前嫌,礼遇长孙安业。长孙安业虽是败类,但毕竟是名将之后,还是有些能力的,很快就由右监门率升职为右监门将军。他这家伙也不知是哪根筋出了问题,就在他官运亨通的时候,起了反意。与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统军元弘善等人,密谋借助禁军反叛。

这造反可是天大的罪过,足以灭族,当时长孙家人人惶恐,都恨不得与长孙安业抛开一切关系,免得牵累自己。就算是当时的长孙无忌,也觉得度日如年,生怕殃及池鱼。

唯有长孙皇后站了出来,为造反的异母哥哥求情。

结果身为皇亲的李孝常被处死,长孙安业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而免了罪。

长孙顺德犯的错,并没有长孙安业的大,也没有碾成大祸。

长孙顺德暗忖:“以皇后娘娘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只要她求情,陛下未必会要我的命。”当即道:“无忌,那你去求求皇后娘娘,让她为我说说情?”

长孙无忌摇头道:“没用,你不是不知皇后娘娘的性格,她不会刻意的帮助我们长孙家的。如果她不想为你求情,就算我说破嘴皮,也是无用。所以你要坦诚一切,只有让实际行动来打动皇后娘娘,才能让她出面为你求情。”

犹豫再三,长孙顺德还是决定听长孙无忌的话,如实的招供一切罪行,说出了一切都是他主谋的。

李世民看着大理寺逞上来的关于长孙顺德的认罪书,铁青着脸,想不到一切都是事实,长孙顺德真的是幕后主谋:“按律该如何处理?”

“回皇上,长孙顺德虽未放下大过,但毕竟出卖了我军机密情报,按律当斩”魏征如实禀告。

李世民咬了咬牙道:“朕不觉得,从认罪书上看,长孙顺德是受人怂恿,他逃脱不了干系,但罪不至死,真正的主谋应该是那个武元庆。”李世民撇开了目光,有些不敢看魏征。他清楚自己说了违心之言,正如魏征说的,长孙顺德当斩。

但是他不希望长孙顺德死,不是为了长孙顺德,而是为了他此身挚爱,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自幼体弱,旧患在身,不能大悲大怒,他不愿意看到长孙皇后因为长孙顺德的死,而引发旧患。

“陛下说的对……”魏征意外的认同了李世民的意见。

李世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都已经准备好要与这头倔驴展开殊死一战了。

魏征扬声道:“其实臣也觉得长孙顺德并非是主谋,因为武元庆消失了,消失的干干净净,没有任何踪迹,就好像没有这个人出现一样。”

李世民心头一阵,脑海中升起了一个可怕的念头。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11章 攻心,断一切线索

李世民是一位合格的君王,一位合格的君王首要具备的条件不是自身的才学,而是识人,知人善用。

这一点,李世民做的还是非常出色的。他了解魏征,了解大理寺的官员,若不是真的查不到任何线索,以他们的性格是不可能,说出这种摩棱两可的话来的。

这里面就有值得深思的意味了。

此次出卖唐军情报,不论武元庆是不是主谋,他都逃脱不了干系。他是第二重犯,必须接受审讯,然后受到制裁。可现在这个第二重犯,竟然消失了,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存有什么猫腻。

武元庆的消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武元庆察觉到了异常,为了保命事先溜了。另一种,则让人灭了口,骨灰不存。

武元庆早已不是什么国公爷,在长安的力量有限,现在能够混得风生水起,全是因为傍上了长孙顺德的大腿。

长孙顺德被擒受审,这事并没有传开。因为长孙顺德是国公爷,事情也非同小可,不会对外公布的。

长孙无忌因为是长孙家的家主,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一切。其他人就算是房玄龄、杜如晦在这案件没有确定下来之前,也不知道任何消息,更加别说是武元庆这一草民了。

故而,第一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再说就算武元庆先一步察觉了异常,他也不可能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留一点儿痕迹,他还没有那本事。

让人灭口的可能性要远远的大于潜逃。

问题这里也就出来了。

依照事态的发展,武元庆有必要被灭口吗?

完全没有,长孙顺德如实的坦诚一切罪行,武元庆存在的意义只是走个过程,陈述自己的过错,然后判刑,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事实并不是如此,武元庆被灭口的几率占据多数。那种只有一种解释,武元庆有必须被灭口的理由,他知道了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事情。长孙顺德坦诚的一切罪行未必全是真的,他是在替人顶罪。

长孙顺德身为国公爷,睡有那个本事让他来待罪,谁有那个能力,让他心甘情愿的替人受罪。

这答案几乎呼之欲出了。

长孙无忌,他的嫌疑最大。

李世民神色震恐,双眼死死的盯着魏征。

魏征心思机警,已经明白李世民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也不拐弯抹角,直言道:“正如陛下所想,臣觉得长孙大人的嫌疑最大,只是没有证据。”

李世民铁青着脸,道:“魏卿,说话要知轻重,无忌是我朝文武第一人,地位举足轻重,不可如此草率下定论。”

魏征无惧的扬声道:“臣绝对有理由怀疑,长孙顺德确实认罪了,他揽下了一切罪责。但是他根本说不出细节,他只是说与武元庆合谋,收买了鲁强。可是他怎么联系鲁强的,怎么与出征在外的鲁强接触的,通过什么手段,将情报传到吐蕃的,等等事情,他都一概不知,这哪里像是一个主谋?此外据我的了解,武元庆花花肠子一堆,贪财好色,但并非是那种心机深沉的人物。他同样做不到在幕后总揽一切。在他们身后,必然还有一人。长孙大人与杜大人有旧恶,他有这个动机与能力。臣看来,他是最大的,也是目前唯一的嫌疑犯。”

李世民对于长孙无忌还是很在意的,但作为一个君王,一碗水必须端平,沉声道:“此案未结,继续查下去。”

武元庆自然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只是他因为需要出现,现在又因为需要消失了。

史维恭再次恢复了本来的模样,大大方方的与武媚娘见面。

他的身份是杜府的一名管事,武媚娘掌管着杜府部分事务,他们之间的会面是不会引起任何人怀疑的。

“遵从夫人的吩咐,已经让陈诚在世上消失了,连灰都没有剩下。”史维恭神色泰然,似乎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很好……”武媚娘笑着赞了一句,颔首道:“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你就安心的做你的总管吧。避过这段风头,再做以后的打算。”

史维恭肃然领命,他虽不是军人,但受到了武媚娘的管制,纪律就如军人一般严谨,退下去了。

武媚娘独自一人坐在屋内,轻轻一笑,低声道:“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