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玩唐-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画只好陪着笑脸,幸好他最想等的一个人来了。
李裹儿的凤辇驾到。
这些大臣只好告退,总不能当着李裹儿的面,说她母亲如果在宫中乱蓬蓬的,又如何与宗楚客败坏了朝纲。
不过王画有些不悦,因为李裹儿来得有些迟。但随着王昭朗一声“耶耶”喊过后,这一丝阴云立即散去。
李裹儿与王画父母见过礼,当然王迤夫妇也不敢受她的大礼。现在李裹儿在京城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所有大臣见到她都避让三分,只有太平公主与她在角力,而且角力得比以前更厉害。
王画也听说了,不过明白太平公主的意思。她被自己当作了一个贱人在训练,还搭上一个女儿。可自己对李裹儿千般地宠爱,太平公主本来就是不悦,心中更失衡了。
对此事,王画没有分心。这样也好,省得有人怀疑他与太平公主有一腿,还有他也没有打算与太平公主长久相处下去。说不定今天有可能在床上恩恩爱爱,明天开始拨刀相向。这一点与上官小婉是不同的,与李裹儿更是不同的。
但现在王迤夫妇也不是原来从青山沟出来的小农,多少明白一些官场上的事。虽然李裹儿就是到现在,他们还是认为没有李持盈那个小丫头懂事,但这几年也亏得李裹儿在朝中为王画遮蔽风雨,不然自己儿子也不可能平安无事。
对李裹儿态度很尊敬。
李裹儿坐下来,也看到公孙大娘。那肯定认识的,在温县那三箭,现在李裹儿历历在目,也有些欢喜,问了一些事后,居然将手上的玉镯抹了下来,送给了公孙大娘。
然后李裹儿询问王画与宗楚客的恩怨。
王画做了回答,只是韦家那两个从美洲回来的人,这件事没有说。
李裹儿也看到王画手上的冻疮,王画身体多好,这些年除了那一次受刺外,就没有生过病。能让他手上长了这么多冻疮,这一路的辛苦不用说了。她气得站起来。
王画问:“裹儿,你要干什么?”
“我去找他算账去。”
“你临来有没有人与你说过什么?”
王画头脑很冷静,如果是韦氏托她带话来的,那暂且放过宗楚客。当然宗楚客说了一句走着瞧,王画也是走着瞧。一定尘埃落定,王画第一就要拿宗楚客开刀。他的罪行当杀,而且既然对自己下手了,自己也没有理由留宗楚客在世上。但在自己与李裹儿大婚之前,可以先将此事摞下。
当然,自己做得这么明显了,如果韦氏还装聋作哑,那不妨与李裹儿再唱出大戏。不过后者王画还是不希望的。
说完后,有些期盼地看着李裹儿。
第九十七章 上官小婉的报信
“哦,对了,我父皇与母后喊你到皇宫去。”但李裹儿说这句话时,明艳的脸上显然十分不甘。
为什么会喊王画到皇宫,掰着手指头也知道,父母亲是调解王画与宗楚客的矛盾的。
但王画对此并不在意,他在想另一件事,本来李裹儿来得就很迟了,为什么来这么迟,王画没有问。自己意思更是很简单,为什么李显夫妇让李裹儿前来,不说他们的亲事。
所以王画此时也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与李裹儿亲事进行得不顺利,所以他一直在上面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反而也给了别人一个掣肘他的机会。对此,朱仝很不赞成的。
王画站了起来说道:“那我们一道到皇宫吧。”
怎么办呢?李显王画都没有考虑,主要是韦氏,但谁叫人家是皇后呢?
说完了,与李裹儿动身。
这一年洛阳的元旦与前几年洛阳元旦也是两样的,朝中虽然昏暗,可百姓生活也能过得过去。
大街上到处人山人海,各种打把式卖艺的,还有表演幻术的,王画居然看到在一个宽阔的地方,被人们搭起了一个高台。高台上有人在唱戏曲。
这也是王画对唐朝持最欢迎的地方。一个庞大的王朝,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强大,固步自封,从舞蹈到音乐到技术,只要是别人有好的东西,一概拿来。就象李世民从印度拿来砂糖技术一样。就象戏剧,自己刚拿出来不久,现在唐朝各地就开始普及这种新式文艺题材。
只可惜他摊上了一个最好的朝代,却摊上了最坏的年代。
进了皇宫,皇宫里面更是张灯结彩,李显接见王画的地点有些巧妙,设在了陶光园。这是皇宫中的花园,不过很少有大臣有资格进来游玩,因为是皇帝与后宫妃子娱乐的场所。
见了面,李显让王画坐下来。
也许后来大臣要感谢王画一件事,那就是他设计了大量的桌椅,免去了大臣那种跪坐之苦。当然,如果后面再出一个皇帝将椅子拿去,就不好说了。但这个荣誉恐怕要挂在宗楚客头上。
李显一开始没有提宗楚客,而是询问金城公主的情况。
王画实话实说:“启禀陛下,虽然陛下心意是好的,不惜自己一女,谋求两国和平。但陛下多半要失望了。现在的吐蕃再也不是太宗手中的吐蕃,它疆域广大,士兵众多,而且还个个是剽悍之士。”
想到这里,他回忆起血字营与坌达延一战的情形。
当时血字营是坌达延兵力两倍,还是在粹不及防之下,但就是这样,还血战了那么久。最后见无望,才有几百士兵逃离。如果换作了普通的唐朝士兵,也不要交战了,早就一触即溃。
结果导致几百名血字营士兵因此死亡。
“那个小赞普岁数很少,但臣断言,此人也是一个枭雄。恐怕金城公主想要享有文成公主的待遇那是不可能的。也许现在蕃唐相居无事。这与联亲无关。我是从积石山到逻些城的,又从逻些城向西北出发,一直到昆仑山的。看到吐蕃不少情况,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吐蕃赞普年幼,又经过数子争立之事。还有瘟情严重,百姓生活不好,境内又有多部叛乱。实际上,这次联姻对吐蕃意义很大。有了这个婚姻,吐蕃有了大义,对缓和他们现在困窘的局面大有帮助。但缓和过来了,有可能又要侵忧我们大唐边境了。别的不说,就象这一次我送亲,明知道意义重大,吐蕃大将坌达延还敢凌侮我们唐朝使节。这就是证明。”
而且不止这些,李显与李世民两次和亲,送财物倒也罢了,送经书也罢了,关健送去许多能工巧匠,还有各种典章制度的书籍。可以说吐蕃的崛起,这两次和亲要占到一半功劳。
但造成什么后果呢?
绝对没有换来感恩回报。
就是在历史李隆基早中期,唐朝军事力量也十分强盛了,可面对拥有四十万强军的吐蕃无可奈何,最后只好在剑南、陇右、河西列三节度使,统御重兵防御。但唐朝军队也就那么多,分了三处重兵,其他地方便变得空虚起来。于是安史之乱一起,安禄山大军所向披靡。唐王朝没有办法,只好从三镇调兵。
但唐王朝李显落井下石,反而雪中送炭,吐蕃人却没有放过此次机会。立即出兵,一度攻破长安,掳走五十万百姓,还只要壮年人,老弱病残的,一律杀死。或砍断手足,挖掉眼睛,弃之而去。其凶残程度一点也亚于后来的倭国。突厥人也凶残,也掳掠,可也没达到吐蕃人这种程度。关健是突厥人得到唐朝恩惠不多,而吐蕃人的崛起,本身就是李世民扶立起来的。更不要说后面陆陆续续的支援了。
至于史书上说的吐蕃人替唐朝抵抗了大食人的入侵。
那纯是狗屁,大食人在这一百多年中扩张很快,可扩张的对象只是中小型国家。高仙芝那次失败有多种原因,主要一点就是手上唐兵占的数量很少,大多是蕃兵,又没有团结好。还有一点,距离太远,供给困难。这两个庞然大物的交战,如果唐朝孤军深入必败。大食人东扩到唐朝领地,同样也会必败。与吐蕃人有屁关系!
不错,李世民在玩这个平衡术,那是人家有本事玩。李显能有这个本事么?
但王画不说了,说了李显也听不进去。
况且送也送了,现在也要不回来。而且王画也没有打算放过吐蕃,乘你病,要你命,吐蕃人能做到,王画也能做到。但要等这段时间过去再说。
因此,王画最后补充了一句:“但陛下,公主殿下在吐蕃,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李显脸上有些悔意。王画说得很清楚了,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他们使者出使吐蕃,等于是金城公主娘家人,都敢直接抹面子。后面使者一走,吐蕃还不知对金城公主如何呢。
惆怅了好一会儿,但最后还是放开了,看着王画,李显说道:“王卿,喊你来还有另外一件事。”
本来还想问问更多的情况,但李显似乎感到听不到好消息,还有王画是如何逃离吐蕃的,李显更加不想听。听了又如何?难道将宗楚客杀了,替王画解气?
不过心中始终有些好奇,但杨矩离京城不远了。大约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能赶到洛阳,因此李显打算到时候问杨矩。
但王画心中有些诽谤,虽然说喜欢,有可能是喜欢,可到底不是亲生女儿,还是有区别对待的。
李显看着李裹儿,看着王画。王画是一个有才能的大臣,但未必是一个好大臣,有本事,可同样会惹事。但做为女婿,还是很可以的。这么多年如一日地等候着自己的女儿,凭这份心情,也到了定落的时候。
他说道:“当初你送金城公主出嫁时,朕写了一张纸条给你。现在你回来了,按理说到了朕覆行条约的时候。但裹儿是朕的宝贝,朕不想慢怠了裹儿。因此,打算在二月份,朕驾返京兆,同时在京兆裹儿也修了一座美仑美奂的宅第,不辱没了你们的身份。王卿,可等得及否?”
王画有些不愿意,这样一来,时间又要拖上几个月了。虽然李显说二月车驾就要动身,可他的车驾不是自己骑马,如果快两天就可以到达长安,李显的车驾最少得二十天。到了长安后,还要安排布置,这样一来,不到四月份,他们都不能完婚。
然而现在时局变化莫测,天知道三四个月后,又有什么事情发生?
但这是嫁公主,不是正常人娶妻,不然怎么有了下嫁一个“下”字?李显能征求自己意见,就算给足面子。就是李显不同意,自己又能怎么办?
不过让王画感到奇怪,到现在韦氏一言不发。
不知道李显正式表决这门婚姻中,韦氏起了什么作用。
但王画还是伏下身来,谢李显与韦氏的恩典。
这时候,李显才谈到他与宗楚客的事:“王卿,虽然此行让你吃了许多辛苦,宗卿做得也不好,但朝廷以和为贵,朕也答应了替你们言和。既然王卿平安归来,可否宽恕宗卿一遭?”
实际上这还不是王画所需要的,至少时间又拖长了。但也不能再要求了,只好作罢。
从皇宫里出来,李裹儿兴高采烈。两个人等于跑步,跑了漫长的好几年时光,终于走到一起。可是不是如此呢?现在只是李显一道口谕,虽然是金嘴玉言,但不等于就没有变故。
不过这个消息传开后,所有清流大臣大失所望。李显用了一门亲事,就将王画嘴堵上了。
但就是这样,在初四上早朝时,看到王画,宗楚客还是躲在窦从一的身后,省怕王画找他麻烦。
王画又开始了不温不火的朝堂生涯,虽然李裹儿碍于名声,或者大婚将要到来,有些害羞,没有搬入王家。但王画也怕惹起风言风语,没有到太平公主与上官小婉家中。
只是公孙大娘留了下来,她留下来的原因,是为了与李雪君切磋。当然,对此,王画是十分欢迎的。
到了初七回来,派出去的人,带来了一条不好的消息。
王画怀疑是正确的,当年邙子巷的刺客,真的在韦家。连名字资料都查了出来。这个人叫史文达,小名叫四海子,身手不错,一直是在韦家做护院工作。不过王画派出的人手为了确认,做过更细密的调查,在十年多前,此人确实离开过韦家一段时间,不但他,还有其他几个韦家的护卫。这是当时李显刚回京城不久,有可能是韦氏怕李显势单力薄,从娘家人调来的一批人作为亲信,拱卫她与李显安危的。
但在邙子巷案发后不久,这个史文达就提前回到韦家,而且平时深居浅出,很少与人交流。王画派出去的人,刻意与他接近,想套他的话风,都没有套出来,还差点引起这个人的怀疑。
王画听后却苦思良久。
想套他的话风,这个是不想了。想一想,如果不是韦家的亲信,平时嘴风严密,后来自己得势,这个史文达早让韦氏给杀死了。
他只是在心中苦笑。
虽然证实了,可让他感到十分郁闷。
当年因为刺杀之事,与七姓十家惹出来这么大的风波。如果不是老武罩着,自己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搞了半天,却是韦氏在中间弄的鬼。但自己呢?一度时间里,还将韦家当作了最亲密的朋友。
这让他感到若大的讥讽。
他抬起头,凝望着皇宫方向,心中想道,虽然说是李显软弱,助长了韦氏的凶焰,可韦氏能有今天这个地步,又岂能小觑的?
但不管心中苦涩也好,郁闷也好,这几个月内还必须再忍耐着。
不过朝中笑话接二连三地发生。
李显继做了一回媒婆,将一个老太婆嫁给了窦从一之后,再次下诏,扩建圣善寺,扒去了十余户百姓的房屋。这个黑天冤枉是没有法喊了。
然后袁从之弹劾长宁公主放纵家奴劫掠良家百姓为奴,又将这些恶奴亲自抓了起来。长宁公主闹到李显面前,李显亲写诏书,让这些恶奴释放出来。袁从之一听气得一口气都没有喘过来,他怒气冲冲地对李显说:“陛下放纵恶奴抢掠良家子女为奴婢,又怎么依法治理天下呢?”
成了李显指使恶奴抢人。
李显也不责怪袁从之言语错误,可恶奴还是照放不误。
然后李显又来到玄武门前,与亲近的臣子们一同观看宫女们拔河。李显让宫女们扮作市场里的商店伙计,让公卿大臣们扮作行商旅客,与她们作买卖,又假装愤怒争执,彼此言辞不堪入耳。李显夫妇则在一旁观看,以此为乐。
一个皇帝到了这个地步,真正荒谬到了极点。
跟着是崔琬弹劾宗楚客勾结戎狄,导致边疆发生叛乱,险些置王画于死地。准备到现在,证据充足。而且按照规矩,大臣受到弹劾时,应弯腰快步走出,站在朝堂中听候治罪,或者为自己辨解。但宗楚客坐在矮椅上,动都没有动。
害怕王画,还能害怕崔琬么?既然知道王画因为李显答应亲事,不准备追究了,他也硬了起来,自述自己忠诚鲠直,受到崔琬的诬陷。
当然,他的话李显也没有相信。可李显的做法还是和平了事,不追究宗楚客,也不怪罪崔琬。反而让崔琬与宗楚客结为兄弟。
王画见到这幕后,也是张大了嘴巴。
但也不能说是坏事,如果没有韦氏在后面主持着,呆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做事,倒也是一件乐事。至少不会担心因为得罪皇上,被处死。
这样也好,安安心心再呆两三个月吧。可没有想风云就在这时候翻涌起来。
王画从户部回家途中,一个人扔过来一张纸条。纸条上写了一行秀丽的小字,字迹王画认识,是上官小婉写的。上面写道:元宵之夜,十面埋伏,一千虎贲,先鸠后击。
第九十八章 大撤离
字面的意思很简单,这是韦氏想借十五元宵节为借口,喊自己进宫,赐毒酒。如果不成功,还有一千羽林军埋伏起来,对自己进行击杀。如果自己不提前得知,根本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但王画还是很迷糊,自己也没有做出什么事。就是宗楚客自己也不计较了,为什么韦氏突然对自己产生杀机?
而且让他郁闷的是今天都正月十三了,后天就是元宵节,自己就是做出布置,时间也十分仓促。
怔忡了一会儿,但不管怎么应对,必须要到上官小婉处,询问她是如何得到这个消息的。
都是精明人,知道王画收到消息,肯定要来,上官小婉没有呆在皇宫,而到了她的别院中住下。
王画扬了扬纸条,看着上官小婉。
上官小婉叹息一声,说道:“二郎,我不知道你手中掌握了多少力量,但这个力量是惊人的。皇后也隐隐猜出一部分,因此对你一直采取拉拢措施。但有两件事你做错了。第一件事,如果你仇恨宗楚客,就是将他揍一顿,皇后也不会生气。可你不应当将宗楚客与你和李裹儿的亲事混在一起。这是皇家的威严,能容得了你威吓的?”
对整个过程,上官小婉一知半解。但韦氏也不是有意隐瞒她,在韦氏心中,上官小婉还是那个为了地位,将李贤出卖的市侩女子。现在上官小婉不得不抱自己的大腿。韦氏也听说了上官小婉与王画有可能有眉来眼去的事,不过两个人做得很好,外人都认为此事是捕风捉影。就是有,上官小婉也不会为了王画,得罪自己。
这也是她大意了,王画与上官小婉做过推心置腹的一翻讲话,也让上官小婉意识到她将来的命运。为了自己活命,上官小婉不可能让韦氏将自己这个潜在的最得力盟友杀害的。
所以元旦的布置,居然韦氏请了上官小婉参与其中。
说到这里,上官小婉叹息一声。整个过程她比以前更了解了,王画是担心韦氏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将宗楚客这个棋子压在棋盘上。
实际上这是错误的,韦氏这几年就没有对王画动过杀心,而且随着他力量增强,韦氏一直在拉拢。只是王画不冷不热的,韦氏也无可奈何。但王画精明的地方就是没有站在清流大臣后面摇旗呐喊,这也是让韦氏放心的地方。
而且太原王家的突然崛起,让韦氏看到希望。比起王家那个小娘子,自己女儿与王画是什么关系?说不定能借裹儿与王画的关系,能让王画投身自己门下。就是不投入她门下,估计也不会对她发难。
因此,对王画与裹儿婚姻,韦氏一直没有反对。
可王画一逼,韦氏反而不乐意了。这意味着什么?王画预防自己事小,竟敢威逼自己事才大条了。现在能用宗楚客威逼自己答应他与裹儿的亲事,明天天知道他又会逼自己答应他什么事?
结果也不是王画所想的,李显答应他与李裹儿的亲事,韦氏一点也没有参与其中。如果不是李显首肯,她都要瞧瞧王画能将宗楚客怎么的。
上官婉儿将前后事情一说,王画也感到自己弄巧成拙。但他还是奇怪地问:“就是这样,皇后也不能对我动杀心。”
“是的。但你又做了一件事,加上宗楚客等人的劝说,才使皇后产生杀你的心思的。”
“我又做了什么事?”
“你有没有派人调查当年邙子巷刺杀你的凶手?”
这个韦氏没有说。不过言语闪烁中,上官小婉已经猜测出八九分。
王画的护卫调查到了史文达身上,但不能证明就是史文达做下的。天下长得相像的人不知凡几,而且十年零几个月过去了,外表也产生极大的变化。这个证实是不错的。
可是王画的手下低估了史文达的智慧,他这些年深居浅出,就是在韦家都是一副生手勿近的模样。这两个人突然与他交谈,引起了他的警觉。于是报告了主家,韦家派了人跟踪王画这两个手下。结果跟踪到了王画家中。
这才是一次严重性的失误。
韦家立即报告了韦氏,但如果没有人窜夺,韦氏还想与王画做一次交流,看王画的动向。毕竟事情过去了多少年,这些年也不是一个两个人想要杀害王画。
但她心中还有一个鬼,那就是王画兵出洛阳功亏一篑的一刀一箭,那个血字营的火长与太监江明威正是韦氏收买过去的。所以当年韦氏主动打开城门,放王画血字营的士兵进城,借着这个势,削弱五王,让武三思上位。
可能让王画上位么?
虽然王画与清流走得不是很近,但也不指望王画替她为虎作猖。不要问理由,就象老武上位时一样,必须得用李义府等小人,用他们作狗来剪除朝中反对老武的声音。所以韦氏先用武三思,后用宗楚客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天津桥上,江明威先是乘王画不注意时,给了王画一刀,然后那个火长跟着发难,又是一箭。当然,这两个人也知道自己的下场,可被韦氏所逼,韦氏也答应给他们家人一个好的待遇。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好这样做了。
这个韦氏也没有说,只略过一点儿,连宗楚客都没有在意。可上官小婉是多精明的人,立即再次猜测出当年的故事。
既然王画能找到十年前的凶手,也很有可能查出天津桥上的真相。
不要怀疑王画查案的能力。
“原来如此。”王画苦笑连连。
真相没有想到过了这么久,被一一揭开,但对他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嘲讽。
然后宗楚客在中间煸风点火,还说奉立李裹儿为皇太女,正好有一个机会,李裹儿现在没有大婚,也就不需要跟随别人姓氏了。不然按照规矩嫁入王家,那是王李氏。而且李裹儿有一个儿子,姓氏同样没有定落下来。这为韦氏开创正统创造了条件。
当然,李显还活在世上,大家说得都很隐晦。
可宗楚客这个说法,终于让韦氏产生了杀心。于是将计划定在元宵节发难,现在王画与李裹儿大婚在即,王画很难有防备。但为了预防万一,同时调来一千羽林军。这些羽林军经过清洗后,大多让韦家弟子掌控,韦氏也便于调动。
说到这里,上官小婉笑盈盈地看着王画。羽林军之所以能清洗成功,也亏得王画提出的建议。
她是看王画吃瘪的样子,很难有机会看到王画能吃瘪。至于王画会不会有危险,这场危机,上官小婉根本就没有考虑。如果自己提前都通知了,王画还应对不了,那么以后自己的将来,如何托负于他?
王画也捏着鼻子不能作声。
他站了起来,说:“多谢昭容相助,我要回去了。”
就是上官小婉强留,王画也不会留下来。现在他还能欢悦的心思么?
但在回去的路上,他有些失神。这样一来,与李裹儿的亲事,基本上成为泡影。还有只剩下两天时间,韦氏对他下手,他还真不害怕。无论是在西北,自己布下了一着后棋,还是在大洋洲,自己等于有了一个国度。不一定要唐朝垂死挣扎。但只有两天时间,如何将家人转移出去?
得有一个借口,不然前面一转移,后面不知道多少人跟踪。往哪里逃?如果韦氏真动手,只有两天时间,纵然不休息,能跑出一千里路么?只要在唐朝境内,一家人还是很危险的。
王画回到家中,家里面来了一个客人,是王姓的一个族公。
比自己岁数大,辈份长,王画也没有怠慢,连忙行礼。
这个族叔说明他的来意,这几年风调雨顺,青山沟王姓枝繁叶茂。枝繁叶茂是假的,这些年因为王画的兴起,又帮助了不少,王姓在巩县这个小地方,比以前日子好过多了。看到了这副情形,巩县王姓几个老长辈就想重新主办一次宗族大会。但前几年王画到了钦州,回到京城后到了长安。唯独今年王画一家随着李显来到洛阳。
因此不但巩县王家,还有王画调到江南的几十户人家也回到巩县。想重新召开一次宗族大会。不过这个族公没有打算喊王画,现在王画担任户部侍郎,究竟是多大的官儿,在老百姓心中是不敢想像的。好象还是王画拒绝了皇上的封赏,不然官爵更高。所以只打算喊王迤夫妇回去。
王画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一喜。
马上就到了正月十五,时间紧张,他在一路上正在想,怎么样赢得这宝贵的时间。甚至还想到再次设下刺客一事,不过以前用过这一招,现在不灵光了。又想到了生病,也能成立,自己一路从冰天雪地走来,许多地方是人间绝域,压了病在身,也能遮掩过去。可人在洛阳,还处在朝野监视之下。
这个宗族大会来得正是时候。
王画立即做了布置,第二天王画写了一份奏折,咱王氏家族要开宗族大会了。朝中这段时间太平无事,恳请皇上允许臣回去看看。
这时对宗族还是很重视的,主要韦氏的安排,李显不知道。也不可能让李显知道,说不定李显会立即否决,韦氏不想此事因此走漏风声。奏折到了李显手中,李显立即应允。
也没有等到李显应允,王画早就准备了。父母以及四凤,还有府上亲信,以及墨海轩中的亲信手下,带着无数行李,浩浩荡荡地返回青山沟。富贵还乡,人间一大荣耀嘛。王画这样做,也能理解。
实际上这是一次大撤离。
不但亲人,就是江南几座瓷窑的主要技工,以及钦州一些作坊的主要技工,全部下令,立即撤离出唐朝。不然马上韦氏一动手,这些技工将会立即被韦家接受。
只有大凤与三凤,因为出嫁,没有办法转移出去。她们的命运只好听天由命。但主要就是自己,只要自己一天不死,韦氏未必敢对她们动手。
韦皇后也听说此事,当时脸上神情要有多精彩就有多精彩。不过她认为这也是一个巧合,没有想到其他。不过王画还是很小心翼翼的,自己这次高调返乡,如果再聪明一点,肯定能嗅到某些蛛丝马迹。
因此,一到青山沟就开始了大派送。不管姓王还是姓张,或者后来转移到青山沟的逃户,王画都派送了许多礼物。
然后才来到家中。还是那三进三出的祖宅,这几年王画一直没有回来过,倒是王迤因为置了一些田产,有时候回来看看。房屋也雇了一个管家照料着,后来又翻修了一遍,后面两排房屋盖成了楼房。如果不是院中那棵老槐树没有倒下,冲天的枝叶就象一个华丽无比的伞盖,遮天蔽日,王画都差一点认不出来了。
但是李裹儿没有来。
这不是李裹儿不想来,肯定是韦氏阻拦了。王画这一次回来是干嘛的?开宗族大会的,整个宗族的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乐一乐,还有就是晒族谱。另外就是修族谱,宗族中死去的老人,以及新生的婴儿,全部记录到族谱上。
韦氏能让李裹儿回来么?一回来,李裹儿将王昭朗的名字上在族谱上,以后再改成李昭朗那就很困难了。
王画微叹了一口气,但现在也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这一次宗族大会,正好耽搁几天时间,正是赢得大撤离的时间。这才是最重要的。
青山沟的百姓不知道这一点,看着王画的眼神,都充满了敬畏。连巩县的县令也带着官员来到王家拜访,这一次县令大人前来,不是王家的荣耀了,而是带着浓浓的巴结意味。
王画心中有些好笑。但他不露声色。
耽搁了几天,王画必须要回去了。
在外人眼里,王画一家除了王画,就没有其他能拿得出的人了。想要将跟随到青山沟的人转移出去,王画必须回洛阳,这样大家的视线才能再次从青山沟转移到洛阳。
在十八的晚上,王画将一家人召聚在一起,将事情的前前后后,源源本本地说了出来。
王迤一听吓傻了眼,问:“皇后,皇后为什么要杀你?”
“父亲,这些年有多少大臣被杀?”
王迤也不是那个以前的王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