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献帝新传-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群叹了一声,问皇甫颜道:“你父亲和你叔叔那里都通知了吗,他们什么时候能够赶回来?”
  皇甫颜答道:“事情急得快,前天还康健的很,今个早上就说不出话了,下午才通知族人和长辈们!”
  陈群和荀彧、皇甫颜商议,将刘协的口谕和他们说了下,各自都没有什么意见,皇甫嵩葬到天京城也是皇甫家的荣事,何况新的皇陵也选择在燕山,能安葬在皇家陵园也是刘协的恩赐。
  由于皇甫康和皇甫骊等十二名皇甫家族主要子弟无法在半个月内赶回来,刘协让陈群通知他们去燕山,还皇甫颜则领旨奉皇甫嵩遗体前往燕山。
  在这以后的十余日里,刘协一直忙于处理各种公务,可每在空暇之时就会想起皇甫嵩,心中仍然阵阵泛酸。
  到了开春三月,刘协亲自前往中央太学府的太学别园为那些大孩子,却是帝国未来的希望们开讲《新道德经》和《大学》,此时的《大学》已经经历过校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也修订成了“格物、致知、诚意、理性、修身、强国、富民、荣家”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朝廷要员的子弟,或者是各地选拔上来的聪慧寒门子弟,刘协顾虑他们还小,所以讲得非常细,尤其在“格物、致知、理性、荣家”四点上的讲的非常细。
  对于自己的几个皇子,特别着重提了几个问题,刘巍和刘逸年长一两岁,早年便随蔡琰学习,故对答如流,刘平也能回答一些眉目,刘梓和其他几个皇子就相差很多,皆不能答。
  刘梓年纪也不小了,可淑妃卢惠这些年一直纵容他,蔡琰虽想管教,碍于卢惠之面,也只好随之放纵。
  刘协降下一些难度问了些数学基础问题,刘梓也不能回答,忍不住心火上涌,但碍着众多小学子在场不便发火,只好慢慢忍下来。
  此后他又特意提了一些超过这些孩子学习范围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让他们自学回答,审阅完小学子的答卷后,刘协发现刘逸答得非常不错,蜀州选拔上来的谯周、兖州选拔的陈蹇(其夫陈矫现任兖州治略参事),凉州的姜维、襄阳的曹植、郭奕都回答得不错,令刘协惊喜地是次子刘逸回答的也算可以,考虑他年纪很小,刘协也算是很满意了。
  刘逸是小乔之子。自小聪敏伶俐,深得蔡琰和伊籍喜欢,荀彧也曾经称赞这孩子有刘协的风范。
  刘协又从《六韬》中抽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姜维、郭奕和次子刘逸表现地都还不错。奇怪的是刘梓和刘平这时反而答得非常有准确,尤其刘梓,小小年纪答得是又精又准。虽然问题很简单,不能解答他们到底有多少能力,但几个问题抽问下来,对这些孩子的兴趣还是可以察觉地,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现在的兴趣,未来就是他们能力和特长。
  刘协对四个较长的皇子也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刘巍在蔡琰的教导下,多少像他母亲,好文艺喜哲理。刘逸则爱好广泛和自己有几分相似,属于看见什么就想学什么的人,又机敏聪俐。难怪荀彧说此子有自己之风,刘平则偏兵法理工,刘梓则完全好兵法,估计其他的书是看了就丢,他性格活跃好动。学兵法倒符合他的性子,渐渐对刘梓也消了几分怒气。
  一些其他贫寒家的学子,则是什么都学,年纪虽幼,却是非常珍惜这次抽到太学府的机遇。都是非常用功,虽然底子比曹植、郭奕等人差些,但态度都是特别端正,加上本身就很聪慧,问什么也都能答什么;至于自己朝廷及各地官方挑选上来的姜维、曹植、郭奕等人,毕竟家境优越,各自好着喜好学习。
  这些年大汉年轻的文臣小将涌现不断,在历史中曾经显赫有名的凌统、邓艾等人若非本身家世还算不错,也绝计淹没在人海中,戏志才曾经对所有襄阳军府年轻将子进行遴选,在这些年综合成绩优异的将子中,一共挑出了二十四位可以着重培养的名录,被统帅府称为襄阳二十四星,其中也确实有凌统、王基和邓艾,其余曹彰、陈泰、张虎、张冲、赵统、赵广等人则因为父亲一辈在朝中声名显赫,名气都在他们之上,历代朝廷对这些世家豪门之后也一定都特别重视,所以襄阳学府和襄阳军府对他们开放的也早,很早就收入学府学习。
  刘协离开太学别院之后,一直在思考皇子的培养问题,他并不想过早立太子,还是需要仔细观察和独立培养,根据他们的性格和喜好进行培养才是最关键的,没有必要每个人都要求什么都学,毕竟只有一个孩子能够继承皇帝之位,但也不能太偏科了,尤其像刘梓这种,过于喜好兵法对他日后的成长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情,至少该掌握的基本学科还是要学地。
  回到皇宫,刘协就让蔡琰把妃子们都喊到东凤宫,和几位妃子说道:“朕这些年都是只管国家政军之事,没有注意皇子的培养问题,过些日子,朕打算设立皇子内院,所有皇子给朕住到一起,要让他们学会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除了安排一两位老内宫洗叠衣物外,皇子内院内的所有事情都他们自己处理,到了十岁必须进太学别院,十五岁全部去预备军服役两年,然后再按他们的特点分配,或者进入襄阳军院学习,或者进入襄阳学府或者襄阳理工学府,或者是直接去禁军再呆两年,你们也不要心疼,如果你们希望皇子能够有出息,就要忍住了,谁也不准庇护。”
  各位妃子本来以为什么好事情,听他这么一说,各自心底都凉了一大截,这好端端的儿子说走就走,再也不呆在自己宫中,想一想就心都碎了。
  妃子们倒是不说什么,卢惠和小乔立刻就眼泪直滚,刘协急忙安慰道:“又不是让你们母子分离,就是出去长长见识,不会出事情地,难道朕就不担心吗,可是大汉太子不能像他们现在这样文弱!”
  一听到“太子”两个字,各妃子倒也立刻禁住了哭声,皇子为了什么吃苦啊,说白了还不是为了皇位,只要能得到皇位,母子吃再多苦那也值得啊。
  待妃子们一位位离去后,蔡琰问刘协道:“怎么突然下这样的圣谕,是不是在别院教皇子和那些学子的时候遇到什么事情了?”
  刘协脱去衣衫,拉过锦被慢慢躺到龙床之上,说道:“那也不算什么事情,朕就是觉得皇子们虽然小,可是身上的富贵气太重,朕九岁去了恩师的草庐学习,就王熙和王真领着近卫营在身边照料,住的是草庐,吃的是粗粮。可朕的几个皇子呢,都是金碗玉食养大的,没有小男子汉该有的硬朗气,今天说的是轻的,到时候那个内院其实就是一个草庐,朕还是派禁军保卫就是了,太学别院也搬迁到郊外山林中去,让他们和太学别院的其他学子吃苦。”
  蔡琰笑着捶了刘协一拳,道:“皇上还真想地出来,不过年纪小的时候吃点苦对他们是个好事情,免得长大了吃不了苦!”
  刘协拉她到怀里,笑道:“朕不仅在朕皇子这一代这么做,朕的皇孙也要这么搞,此后大汉帝国历代都得这么来,到了十岁就给朕出这个皇宫!”
  他忽然又想起来什么事情,问蔡琰道:“巍儿似乎没有学什么兵书,理工类的东西也知道的不多,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以前没有教啊!”
  蔡琰笑道:“你看你这个父皇当的,皇子学了些什么都不知道,我哪里教什么啊,就是教他们识字和做人的道理,再说几个孩子能和皇上一般,六岁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啊,都一群孩子,只要孝敬识礼就可以了,真想学的多,那就去太学府之后慢慢学习吧!”
  刘协苦笑一声,他这些年是除了军政大事,就是军政小事,后宫中的事情大多都是蔡琰处理,自己对蔡琰也很放心,从来就没有多问过什么,又笑道:“朕何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啊,朕还可以前看五百年,后观五百年呢!”
  蔡琰故意将脸一板,问道:“那你说巍儿能做太子吗?”
  刘协为之语噎,含糊道:“看情况吧!”
  复又笑道:“那至少也要看看皇后今天夜里状况怎么样吧!”说完这话便将蔡琰按倒在床上。
  第十卷 四海征伐 第六章 南北疏途
  华夏十三年春的时节也许是瀛州最美丽的时刻,漫天遍野的玉树花绽放在晓春凉风中,徐庶和陆逊坐在玉树花下饮酒下棋。
  阵风滑过彼此的肩,粉色莹白的玉树花随风洒落而下,在浅绿草地上留下一地晓露红俏。
  两人都是下马书生,上马将军的人,面容皆是和煦如春,眼角流连的却是忽隐忽现的锐气。
  孙坚和文聘懒得看他们下棋,用斗笠盖住脸,依靠着玉树酣睡不已,轻轻打着富有节奏感的鼾声。
  郭嘉和凌操大步踏着春雪般残玉向四人走来,走到孙坚和文聘依靠的那棵玉树下,又是一阵风吹过,瓣瓣洁玉般的花朵飘落而下,郭嘉伸出手留住一些,和凌操笑道:“好花,伯言以玉来命名,果然是再好不过!”
  凌操哈哈一笑,指着郭嘉笑道:“你们这些书生阿,就知道搞这些风花雪月!”
  复用力踢了踢文聘,喝道:“还睡,风顺了,可以南下西瀛了!”
  文聘一蹴而起,伸个拦腰道:“那就走吧,准备渡海了!”
  郭嘉看徐庶眼看落败,陆逊手中之子正要全盘结尾,急忙走上前伸手把棋局搞乱,道:“还下呢,大军都起航了!”
  徐庶大喜,道:“等待多时,终于可以起航了!”
  陆逊也不说话,向着郭嘉不满的瞪一眼,郭嘉嘿嘿一笑而过,待陆逊走后。郭嘉拍了拍徐庶肩膀,道:“哪有你这样找罪的,下不过就不要下了,瞧我。再也不和他下了,省得受折磨!”
  徐庶指着郭嘉愤道:“奉孝啊,你这个人的棋德可不太好啊!”
  复又搂着郭嘉。窃笑道:“这一次又谢谢你了哈,回襄阳之后,我做东请你吃饭!”
  两人嘿嘿一笑,随着孙坚等人返回大营,在他们前方百步处正是一片海港,在海港上停着上千艘大小不一的战船,浩浩荡荡沿着海港摆开,各自都已揭开缆绳,随着碧蓝色大海的波浪起伏不定。
  遮住天日的旗帜迎风飘舞,徐庶和郭嘉脸上那些窃笑之意荡然无存。温馨轻松时刻已经离去,现在,他们决定彻底平定瀛州最后一个较大的土著政权。
  东瀛郡和西姬郡经过大半年地清剿。大约二十万土著在年初都已经押运到西姬郡待运,徐庶统领大军和主要的商军进行整顿之后,开始向西瀛出发。
  相对大和政权的散乱而言,称臣被拒的邪马台已经清楚,大汉这一次是要彻底的消灭自己。他们爆发了令人惊讶的抵抗能力,自动聚集了上百艘渔船和大汉舰队对抗,凌操领命领水师镇压,五支正规舰队迅速用火箭雨打垮了他们渔船大队,只是那些土著的悍性倒是很强。拼命一般冲上来,竟然让他们用土弓和铜刀销毁了三艘先锋舰。
  在救起落入大海中的水兵后,大军继续扬帆前进,西瀛和东瀛之间的距离非常短,甚至隔岸用鹰眼就可以看见。
  大军只用了半日的时间便渡过狭小的海峡,在西瀛的下关处登陆,各大商军也在两日后陆续聚集。
  邪马台卑弥呼女王领着十万大军而至,打算将汉军赶回大海,徐庶冷冷一笑,郭嘉只说了一句话:“比黄巾军好不到哪里去!”
  哪里是十万大军阿,男女老少,几乎所有人都上阵,由于这里山地嶙峋,骑军并没有带来,但孙坚的镇南军都是丹阳兵中精锐,一个个看到满山遍野冲下来的农夫,各自手痒的紧,只等徐庶一声令下。
  徐庶看了周边诸人道:“让水军发动神鸢车,连续轰砸,让他们更乱一点,再冲上去,各军列阵准备冲锋!”
  他一声令下,十万步军立刻集结整列,身后上千艘战船中装备神鸳车的有两百多艘,两百艘战船立刻连番发射神鸢弹。
  瀛州本地土著哪里见过这些东西,看见黑鸦鸦一片的黑箭落下来,一落地便燃起大火,各自吓得惊慌一片,再也不顾各部落首领的呼号,狼狈往回逃。
  卑弥呼也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她本来就是一名巫女,靠占卜出名称王,也精通鬼道,但现在也招不出什么鬼神来,只能急忙让人护着自己一起逃回去。
  徐庶见他们撤退时各自散乱无比,知道无诈,立刻让人吹响冲锋号角,十万丹阳兵一阵阵震天呐喊冲杀而上。
  这就是平定瀛州过程中最著名的下关战役,只有经历过这场战役的人才知道,实际战斗只打了半个时辰不到,但战果却非常显赫的,只此一役就为大汉带来五万多青壮年佣工和两万余名适龄女子。
  下关战役之后,汉军正式攻下西瀛,将西瀛收归大汉疆域,除了主要部落归属汉军进行处置外,商军则开始大面积搜寻本地土著。
  三十余万西瀛土著在短短四个月中,有十万余人被转化奴工运到西姬郡,通过广岛港口,经辽州蒲山、南浦、大连三个港口补给后运到安泰港,此后进天京城。
  天京城在短短两年之间迅速得到了三十万廉价佣工,建设速度比以往加快很多,而郭嘉也迅速调动商社建设广岛、长崎(就不换地名了,这两个地方多有名啊)两大水港,向京都运送罗马混凝土的原料火山灰和石灰石,这些都是中原由于缺乏火山而导致的短缺物。
  这些物资的大规模运送也使得天京城和北方建设使用了大量的罗马混凝土,使大部分工程质量得到了提升,而施工所需时间也大面积减少。
  加上大汉十万雇工,四十万劳动力集中在天京城进行大规模建设。和以往各朝代不同的是,大汉由于采用了襄阳银庄的借贷制,以及小农经济模式地摧毁和雇工制的存在,大规模工程建设反而调动了国内经济活力。并没有像很多学者担心的那样,大规模工程必然导致中央财税困难,导致各地增加赋税。
  天京城的建设和北方大量水利工程在得到劳动力保障后。各种工程开始按规划开展,而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为未来地农商税增收提供保障,也使得治略府并不担心无法还贷,其实就是用大汉帝国南方富族的财富来建设北方,并通过一定的利率使南方富族也能够从北方的发展中获得一定回报。
  这个时候,刘协让太学府进行的北方经济研究呈报也提交了过来,刘协仔细翻阅一遍之后,稍作修订,便让陈群通知御府和治略府召开联席会议。
  刘协将十二份《北方冀、幽、并、骊、兴、辽发展策略研究及瀛州初步勘查呈报》发放给三治略公、三院总祭和主要官员,待他们仔细看完之后又后传向下。
  传了两道之后。刘协道:“通过这份研究呈报,大家现在明白为什么朕当年说诸葛亮效仿南方施政肯定不现实了吧,南北方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所实行的农业政策是肯定不一样的,朕以前制定的《五湖策》和《山林策》等根本不可能在南方施展,因为南北方有几个非常重大的差异,那就是雨水和气候,具体的数字。呈报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南方荆、扬两州的降水量是北方冀、幽三倍甚至还多,冷热温差也不一样,南方这种密集水稻种植,通过移动劳动力补给不足生产力的方式根本不适合在北方。北方只能大面积种麦、粟和大豆,这些都是粗耕粗种的方式,所以朕认为治略府要制定专门的各州治策,指导各个州根据本州不同的情况推广不同地农业模式,在北方就必须大规模采用马耕,而且北方也有前提大力推广。”
  蒋琬说道:“臣以为就呈报上的数据来看,并州大部分地区适合还田归牧,真正适合推广马耕的地方是兴、冀和幽州,辽州部分地区适合水稻,部分地区适合马耕推广小麦和大豆种植。至于粟,产量太低,不太适合大面积推广!”
  刘协点头道:“并州的地,其实和骊州差别不大,都最好是还田归牧,主要蓄养河西马,这种马适合农耕,也能用来装配骑兵,是不错的马种,但是要适当提醒北方子民,养马要注意遴选好种,任何人不得阉马,至于很多品质较差的本地马,朝廷要慢慢通过用河西马兑换的方式换回来,省得河西马变杂了,素质又慢慢降低,一定要保持河西马的纯种性,只能改良不得降低,治略府要把这件事情抓紧了,不可以松懈。”
  胡昭道:“民部已经在制定相关政策,禁止百姓使用河西马和本地马杂交,慢慢准备将本地劣马都淘汰掉!”
  刘协继续道:“农场制还是要加大推广,中央治略府要把农场规划好,然后让北方农户按农场租赁下来,可以租赁百年。不愿意进行农场制的,治略府也不要急。安排好用马换田的事情,把田逐步收回国有,禁止民间私自交易,对土地的租赁可以下放到百年一签,现在北方子民不习惯使用农肥,要让他们逐步习惯过来,现在南方大规模使用农肥(以前仔细读的朋友应该知道,就是人畜的排泄物和五谷梗杆、大豆杆皮堆积在一起发酵后晒干的干粉,有点臭,接触过就知道的),粮产量提高很多,各家商社可以先发放一些给北方子民使用,他们知道有用后,明年就会大量购买,不要急着赚钱。”
  蒋琬道:“现在大汉帝国的农场一共有三个类型,一类是和商社集合在一起的大农场,在农忙时节大量商社雇工到农场务农,平时农场中并没有多少人;第二类是商社自有的农场,这一类运作方式和第一类差不多,只是具体的管辖都归商社;第三类是驻防军耕种的农场。第一种和第三种还是很不错的,第二类就有些不妥了,由于现在国内粮价比以前跌了五成。几乎比孝恒皇帝时候还低三成,可孝恒皇帝时候粮食价格已经是历来最低地了,只能说大汉现在的粮价是史无前例的低,所以很多商社就不再耕种粮食了。多数都是种大豆,甚至是种棉花之类的,但他们所掌握的很多都是好田。以圣上来看,是否限制一些!”
  “此外,北方和南方不同,第一类在北方作用不大,因为北方大量采用马耕的同时也不需要大量人口,即使农忙时节也不太需要,毕竟没有插秧这些烦心事,是不是仿效沿海的农渔结合,大量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
  刘协微微颔首道:“既然粮食价格低,那说明大汉的粮食产量足够。商社决定耕种其他作物无可厚非,否则粮价跌的更厉害。至于第一类的农场和商社结合模式,那也没有必要对北方进行限制。农场生产出来的麦在商社进行加工成面也是可以的,农场种出来大豆和棉花送到商社加工,也是可以的,不能因为北方农场农忙时节不需要大量劳动力就限制这种模式,朕认为这种模式还是可以在北方继续推广。但农牧结合的方式,可以定为北方农场的主要运作方式,这样更容易提高北方农户的收入,也可以促使战马、肉牛、奶牛地增加,奶酪一定要在北方大规模推广。因为北方更适合啊。”
  “兴州的问题就比较简单了,他们那里土壤肥沃程度是我们以前都没有想象到的,太学府派去的学者认为这里的土地甚至不需要农肥,产量都要高过冀州,这是一件好事情啊,而冀州最北的挹宁郡也是大汉最好的牧马之地,暂时还没有决定蓄养什么马种,但整个体制上,由于兴州的土地完全归大汉帝国国有,那朕认为就完全推广农场制,以第一类型的农场为主,第三类为辅,基本也采取农牧结合。根据太学府的呈报,农作物将以春小麦和大豆为主,其次,当地的林木很多,适当可以砍伐一定的树木,但一定要控制数量,涉及砍伐的商社,砍一棵就要种两颗幼树,而且每年的砍伐量一定要太学府同意。”
  “骊州的问题就很复杂了,如今南骊公的管辖地是适合定居畜牧的地方,和并州相似,靠水的地方主要种植灌木;乌恒那里的问题就非常复杂了,那里是肯定要游牧的,而且沙漠化很严重,鲜卑公的管辖地情况稍微好一些,但气候又比较寒冷,主要的粮食依靠兴州通过兴江(黑龙江)进行补给,朕的意见是乌恒和鲜卑都不要保留太多人,鲜卑以一百六万人为上限,乌恒为一百万人为上限,多出来的人口全部调剂到兴州或者其他地方弥补人口不足的问题,或者让商社集中在鲜卑和乌恒抽调征募商军,这样只有人口降下来,他们的生活坏境才不会恶化,每个人都能过得好点。现在很多人还认为人多就说明当地治理的好,但太学府的呈报可以很清楚的说明,一个地方治理的好,是看你平均每个人的收入和人口的平衡计算,不是简单看人口的多少,人口多了不是好事情,太多了就更不好,而且漠北人口一旦过多,对大汉中原之地和中央都是威胁!”
  胡昭道:“这个问题在治略府内也举行过讨论,也借鉴了太学府提供的呈报,治略府也在调整,对各地人口都在进行仔细的统计,估计明年初就能拿到比较详细的呈报,大汉帝国目前各州究竟有多少人,各个州各个县有多少,到时候一看报告就非常清楚了!”
  刘协喝了一口热茶,笑道:“空明这件事情做得不错嘛,我们只有清楚了大汉的具体情况才能制定相关政策。”
  “现在大汉的战事还没有停,可是相对前几年的统一北方战争相比,情况就好得多,因为调动的人员都不多,统帅府遇到的抚恤和补贴,包括军费开支都不大,瀛州有个好消息,在和东瀛、西瀛开战之后,在瀛州上缴的黄金总计可以超过二十万斤,白银超过八十万斤,铜器、牲畜量就更多了,而统帅府为徐庶提供的军费只有十二亿,这么一算。这一仗打下来不仅得到了一个州、三十万青壮年劳动力、近三十万的年轻女子,还额外赚了四十亿钱。这件事情就很奇怪,朕认为我们要需商讨下为什么?”
  “为什么钱越打越多?这个和我们以往的判断不同啊,以往我们都认为国力虽强。久战必弱,其实这肯定是一个错觉,因为以往我们打的都是内战。打完之后,土地是得到了,可当地的财物还是当地的,自然是越打越穷了,现在打瀛州就揭示一个问题了,打内战是肯定亏,但打外战不会亏,不仅有土地和劳动力,连军费都可以依靠当地财物进行补充,甚至还赚的多!”
  荀彧道:“只是这样一来。夷族皆不服大汉!”
  刘协反问荀彧道:“为什么要让夷族服我们大汉帝国?仅仅因为我们是一个开化之国,孝武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让大宛国服我们大汉。出动十万人长征跋涉,耗财无数,连续几次大战便将大汉百年积累的财富耗空!”
  复站起身,大喝道:“朕不要那些外族服我大汉,朕要他们怕。怕到再也不敢和我大汉为敌!”
  “朕的《治国论》说地很清楚,对大汉帝国而言,朝廷和皇廷的德有其双面性,对内部少数民族和子民,我们要讲德。使子民获益,朕在《管筹学》中也说得很清楚,‘凡民之获益,则顺于管;凡民之遇损,则溢于管’,所以在对内的管治上,我们各个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都要讲究德法同施,以德顺民,以法益民,德政使子民安顺,法政使子民获益,这才是帝国稳定的基础;只有帝国本身稳定,我们才能对外开拓,只有对外开拓,我们才能获益更多,我们不要指望在子民身上得到什么,我们应该考虑在外族身上得到什么,这才是帝国强大的基础。”
  陈群看荀彧还要再谏,急忙示意他不要说话,抢先道:“皇上所言甚是,然我大汉帝国有今日之盛,亦多为内治之功!”
  刘协冷笑道:“今日的大汉帝国算是强盛吗?在朕的心中,今日的大汉帝国只能算是起步之阶,二十年后,朕要诸位看到一个更强盛的大汉帝国,届时,你们就会明白一个帝国强盛的基础为什么在外族身上。”
  陈群和其他人都很难见到刘协这种硬话,不仅口气很僵硬,而且所说的内容也是强硬的利害,各自心中都有些怯意。
  刘协见众人立刻冷清下来,沉默良久,忽然大笑道:“诸位大可放心,只要朕在,必能让诸位看到一个更强大的大汉帝国!”
  陈群笑道:“皇上心胸辽阔,怀有大志,此乃大汉之福,臣等无一不即敬又幸之!”
  其余诸人亦连连称颂,刘协淡淡一笑,却知道他们各自都有敷衍之意,只有贾诩和庞统等管军之人,眼中流露地神色极为坦然,心中也暗自宽慰,只要有他们支持下去,更强大的帝国就可以实现,至于陈群等人毕竟管文事为主,只要各自安份职守,使大汉内部稳定就可以了。
  刘协将话题一转,道:“瀛州的治理上也有很多问题,瀛州这个地方平原上,不过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平原之地外就有非常不错的港口,所以移民过去的汉人就集中在平原之地,至于那些山的可以慢慢开拓,首先在当地的平原上立足,建设好不错的海港,实现和大汉中原的贸易。”
  “此外,统帅府对安州和泰州地战事要尽快制定规划,现在瀛州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也就是明年这个时候就完全结束,大军就要南下南海郡,首先目标是地理更优越的泰州,根据太学府的报告,大家应该可以清楚,如果泰州治理的好,一个泰州就可以支援整个北方的粮食需求,相当于三分之一大汉子民的粮食需求。”
  “治略府在统帅府提交规划后,也要将军费预算计算出来,准备拨付,这是大汉头等大事,可以想象,得到泰州之后,只要治略府悉心治理,大汉的国力可以提高三成。”
  说到治理泰州,蒋琬就来了兴趣,他兴致勃勃地说道:“臣也看过军机院和太学府提供的泰州地理呈报,对泰州的治理倒是有不少想法,只是泰州的地理和扬州很相似,但是它的水域和气候条件更优越,非常适合大面积推广水稻,只是有一个问题,这需要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从哪里来呢?”
  刘协笑道:“放心吧,朕心中早已经有了策略,诸位只要按步骤走下去,朕可以保证人口和劳动力都不是问题。”
  蒋琬笑道:“臣知道圣上必有良策,只是这泰州人口需求非常大,仅非几十万就可以解决的,按臣依照扬州的计算,至少需要人口八百万才能完全发挥泰州的作用!”
  刘协呵呵一笑,道:“朕可没有办法解决八百万人口,三百万还可以解决,五百万也能勉强试下!”
  张昭沉默良久,终于开口说道:“按泰州的情况,只要有五百万人口,大汉帝国的实力提高三成决计不是什么问题!”
  他以前开会和刘协顶的最多,那是他站在治略府的角度,很多时候要顾虑治略府的困难,如今成了督政院总祭,凡事都要从皇上和御府的角度出发,但他也深知治略府的困难,财税虽丰,每年财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