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生韩信-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信到不急,只是微笑道:“不错,我现在只有三千多士卒,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大军在握。”
李左车微微一笑,道:“那好,那我就拭目以待。”
“假如有一天我拥有大军,有着自己的地盘,先生可愿意助我?”
“那时候左车自当倒履相投。”
“此言当真?”
“绝无戏言!”
随即击掌立誓,韩信便下令放李左车主仆二人自由离去。
赵无忌看着李左车远远离去的身影,舔了舔嘴唇道:“将军,我们真的就这么放他走吗,要知道此人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被叛军所用的话早晚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将军要是后悔的话我这就去把他‘请’回来。”
韩信摇了摇头,道:“不用了,强留住人家也没用,有这闲工夫不如好好想想我们自己的出路。”
“那将军,我们下一步去哪里,去占了晋阳吗?”
韩信抬头看天,说道:“我们不去晋阳,南下去中原。”
“好。”赵无忌不假思索的点头道。韩信看着他许久,才缓缓说道:“你不想问我为什么吗?”
赵无忌咧嘴一笑。道:“将军,我赵无忌这条性命早就是你的了,你说什么我眉头都不皱一下就会去做。我虽然有些愚笨,可是却不傻,我知道将军你天纵奇才,有你在从来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过不去的坎。我其实也是有私心的,我想跟着将军你建功立业,封侯拜将,我相信你不会亏待我的。”
赵无忌不笨,相反他很聪明,不过在韩信这种更聪明的人面前,还是笨一点比较好。他早就看出来韩信的不对了,若他真的是王离派来,不可能会没有后应部队。而且他逃跑的时候选择是一路向南,和北军背道相驰,这不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所以他已经猜到了,韩信一定是和北军之间发生了什么,所以才会如此。
韩信闻言一阵感动,轻轻的拍着他的肩膀说道:“放心,我韩信绝不会让你失望的。”
顿了顿又说道:“无忌,去整顿下队伍,让不想跟随我们南下的人自行留下,其他的整队准备前进,我们先去上党,再去中原。告诉兄弟们,北军即将南下,太原郡将重新恢复秩序为我大秦的国土,让大家不必担心。”
“诺!”
就在韩信率着一支轻兵南下之时,中原却已经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荥阳城下,田臧令部将李归率军继续围困城内的李由,他则带着主力大军迎战刚刚歼灭了周文士气正旺的章邯大军。
田臧、章邯两军在敖仓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自负的田臧比周文败得还快,死的还惨,数个时辰后,就被章邯砍掉了脑袋。田臧大军覆灭后,李归很快也在章邯和李由内外夹击下全军覆没。
吃掉起义军的主力部队后,章邯和李由会兵一处,直扑义军的老巢陈县。陈胜强撑着坚守了一月,武臣、周市这两个昔日共患难的战友却拥兵观望,坐视陈胜的覆灭。终于,陈县支撑不住失陷了,陈胜仓皇的出逃,却在城父被自己的车夫砍下了脑袋献于章邯。
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自此覆灭,可他们点燃的大火却烧尽了整个大秦,已成燎原之势。一个叫召平的人跑到了淮南,听闻项梁正率着江东大军北上,便假托陈胜之命,拜项梁为上柱国、上将军,请他尽快西进,援助张楚。
项梁欣然领命,便竖起楚国大旗,以陈胜的名义广招天下豪杰共击秦军,江淮各地豪杰纷纷相投,其中不乏刘邦、彭越之流。
第97章 庙堂崩裂
陈胜被杀后,整个大秦内称王的还有三个,分别是赵王武臣、齐王田儋以及周市扶持的魏王魏咎。
当陈胜的首级被报捷的士卒送至咸阳宫大殿时,御座上的胡亥这才长舒了口气。这四个月来,他因为义军的事情食不得味,寝不得安,惶惶不可终日,更有在周文大军逼近咸阳之时,数度当着满殿的大臣面痛哭流涕。
他怕了,他真的害怕了,他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至尊皇位,更是害怕失去自己的小命。幸好这章邯十分的争气,先是大败周文,再而全歼吴广、田臧所部,再后将搅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张楚王陈胜给杀了。
胡亥很开心,现在他又可以恣情的享乐,不用再担心小命不保了。他很大方的给了章邯重赏,拜为上将军,封彻侯,爵位已经位极人臣,居于王离之上。
在大秦朝夕不保之时,横空出世的章邯又给了大秦存活的希望,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并且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成为了秦军中的第一人。
在陈胜死后,赵高等人趁机大肆歌功颂德,吹嘘大秦国威。声称陈胜已死,叛军已灭,天下又重新恢复了长治久安。好不容易鼓舞起一点决心的二世皇帝,在一片吹嘘拍马声中又迅速的恢复了原来那种放荡不羁、恣意享受的生活,将国事尽托于赵高,自己躲回深宫中尽情享受美女佳肴,从此不再临朝。
而此时踌躇满志的章邯,再和李由合兵一处后,令李由率部固守河南,他自己则亲率大军北上攻击割据魏地的周市。
面对章邯大军的到来,龟缩在魏地的周市心惊胆战。在昔日的老上级陈胜覆灭的时候,他悠闲的作壁上观,想双方两败俱伤他周市再去坐收渔翁之利。可却没想到陈胜这么不经打,现在章邯锋利的利爪扑向他周市,他怎么能不害怕成为下一个陈胜。
章邯太能打了,不是他周市一个人能扛得住的,他急忙向齐王田儋还有江淮的项梁发去求救文书。
项梁此时正忙于和另外一股起义军秦嘉火拼抢地盘,无暇北顾,只是象征性的派了一个无名小卒项它率着一支部队北上援助。
至于田儋,他是齐国王室的后裔,原本和周市的关系并不和睦。当初周市抢占齐地时,曾被田儋打得落花流水,周市只好把齐地让给了田儋,自己退回魏地称大。现在大敌当前,唇亡齿寒的道理田儋还是懂的。于是两人放下了仇恨,冰释前嫌迅速结成了盟友。
章邯的大军攻至大梁城下,周市和田儋的联军则在大梁南扎营对垒。双方势均力敌,差别只是在于将领。
章邯却不急于进攻,而是高筑垒营,广囤粮草,一连半月都只是坚守不出,摆出了一副打持久战的姿态,想要围困魏都大梁。时日一久,周市、田儋就渐渐生出懈怠之心,觉得章邯也不过如此。
却不料秦军却趁着夜色倾巢而出,连夜袭击联军大营,三十万联军在秦军猛烈的攻势下全盘溃败,周市、田儋二人也死在乱军之中。随后章邯兵围大梁,数日城破,逼死了魏王魏咎。
自此河南之地的叛乱已被平靖,随后章邯大军东向,端掉了田儋的老巢临淄。田儋的两个弟弟田荣和田横则保着田儋的儿子田市跑到了东阿,将他立为齐王,继续扯着齐国大旗抵抗秦军。章邯的大军随后跟至,将东阿城层层围住。
章邯的大军纵横整个中原,先后击毙了周文、田臧、陈胜、周市和田儋五大贼首,却在小小东阿城下徘徊不前,围城一个多月,却不见丝毫进展。
章邯不是不能,只是不想。他在疑虑,在顾虑重重,来自遥远咸阳传来的消息让他惶恐不安。
李斯倒了,确切的是说应该是被赵高整倒了。
李斯三朝元老,为秦相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可以说大秦这几十年来的所有大事,都得经过他李斯的手笔。可就这样一个声名显赫、位高权重的丞相,也倒在了赵高的屠刀之下。当然,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秦国朝不保夕之时,赵高还能暂时容下李斯。因为赵高他是个聪明人,一旦大秦的基业毁于一旦,他自己肯定也会死无葬身之地,而保住大秦无疑需要李斯的智慧和影响力。待到陈胜死了,中原已经基本平定,沉寂许久的赵高便再也沉不住气了。
他已为郎中令,位列九卿,整个咸阳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若还想再向上一步,那就只有百官之首,丞相的位子了,所以李斯便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要想扳到丞相,那只有借助一人,也只能借助一人,就是胡亥。若轮治国之才,十个赵高也及不上李斯,可若论阴人的方法,李斯就远远不是赵高的对手。
因为国内动荡,很多大事都需要胡亥这个皇帝过目才能批阅处理,而这段时间胡亥又整日沉溺在宫中女乐之中,李斯多次求见却被拒之门外。赵高就使了个心眼,每次李斯有要事需要禀报,他就等胡亥和后宫的女眷玩性正浓时便派人给李斯送信,让李斯去后宫求见胡亥。
如此三番两次,胡亥火了,他一天终于忍不住问赵高:“我平时空闲的日子很多,丞相都不来。每当我在快乐的时候,丞相就来请示奏事。丞相是瞧不起我呢?还是以为我年纪轻好欺负呢?”
赵高等胡亥这句话等了很久了,等的都快内分泌失调了,于是心情激动的颤声道:“李斯这家伙想谋逆。”
胡亥大吃一惊,不可置信的说道:“不会吧,父皇在世的时候经常说李斯恭敬谦卑,对大秦忠心耿耿的。”
赵高不以为然道:“陛下此言差矣,你想如果李斯真的忠心耿耿,那怎么会拥立陛下登上皇位呢?他无非是想获得更大的权势更高的地位而已,想在大秦一呼百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更上一步。”
胡亥等大眼睛叫道:“他敢!”
赵高趁机说道:“他哪里会不敢,他分明已经这么做了,我在朝中有很多朋友都向我说过,说李斯有不臣之心。”
“李斯他想谋逆有三个原因,其一、当年扶陛下登位,他没捞到任何好处,他想让陛下封他为王;其二、如今关东大乱,盗贼猖獗,李斯的少爷李由手握重兵却不卖力平叛,还和盗贼秘密联络,说明父子二人居心叵测;其三、李斯把持朝政,多数大臣是他的死党,他有能力废掉陛下做皇帝,他近日屡次求见陛下定有歹意。”
胡亥本来就是不什么有主见之人,听赵高这么一分析顿时脸色苍白,越想越觉得有些道理,便抓着赵高的衣襟紧张的说道:“师父,那你说我该怎么做呀。”
赵高一躬身,义正言辞道:“有老奴在此,陛下大可放心。李斯现在还忌惮我掌握着咸阳的兵权,所以迟迟不敢动手,若是哪天他想让陛下治老奴的罪,那就是他想动手的时候了。到那时我们就先出手制住他,陛下你是皇帝,臣子们碍于大义不敢不听你的,我是郎中令,又握有咸阳的兵权,到时候一定能保全住陛下的。”
胡亥踌躇许久,终于咬了咬牙道:“好,就听师父你的,如果他要是敢上书对付你的话,那我就先办了他,让他知道我这个皇帝不是吃素的。”
赵高要的就是胡亥这句话,他心中大喜,回府后急忙吩咐心腹在咸阳城内广散消息,说他赵高将皇帝控制在宫中,故意不让群臣觐见圣颜。
这消息一经传出,百官哗然,赵高这种夺权的举动彻底惹恼了满朝文武,形势已经很明朗了,以赵高为首的内官集团,和以李斯为首的文官集团,已经到了水火不容、不死不休的地步。李斯立即联合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书,要求撤掉赵高的职务,理由就是赵高引诱皇帝堕落,荒废朝政。
精明一世的李斯,却最终落入了赵高精心给他挖的坑中。就如赵高所预计的那样,二世皇帝当庭大怒,怒斥李斯谋逆,当场下令将李斯和冯去疾抓起来下狱,让他们交代谋逆的事实。
冯去疾性情刚烈无比,不愿受赵高这种小人的羞辱,随即在狱中自杀。而李斯却仍然抱有幻想,不肯召集旧部奋力一搏。他觉得自己有大功于大秦,胡亥一定不敢杀他,总有一天会幡然醒悟过来的。
他低估了胡亥的愚蠢,也低估了赵高的狠辣。赵高既然已经出手,就不会给对手任何的翻身机会,他闪电般的将李氏宗族全部抓起来下狱,又派出两名御史前去荥阳控制李由。同时李斯朝中的好友故吏纷纷被替换,换上了他自己的亲信,第二天胡亥打着哈欠早朝时,惊奇的发现朝下的一大半人他居然不认得了。
李斯毕竟是三朝元老,在朝中的影响力很深,若无合适的理由,赵高到也真不好下手。
于是便派酷吏轮流拷问李斯,打得李斯死去活来。
已经胜券在握的赵高还不忘最后戏耍李斯一次,他派人假扮胡亥的特使去诱骗李斯,李斯果真上当,向假特使狂呼冤枉,结果换来的是更惨烈的毒打。如此戏耍了李斯数次,李斯终于熬不住了,在赵高一手写好的罪状书上签字画押,等胡亥真正的特使来询问李斯时,李斯却不敢再提一个冤字,而是老老实实的向特使认罪。
既然已经认罪,那李斯就必死无疑,很快廷尉府就判下了罪行,是大秦最重的刑罚,腰斩灭九族!可笑的是株连九族之刑是李斯任内提出的,并且由他坚定贯彻实施的,现在却轮到了他自己。
作法自毙,说的不止是商鞅,同样也包括李斯。
临刑前,赵高得意洋洋的会见了满身血污的李斯,躬身笑道:“李丞相,李大人,您知不知道您老为什么会落得这种下场吗?”
李斯怒目瞪向赵高,此刻他心中满是悔恨,咬牙道:“赵高,你如此陷害我,我化为厉鬼都不会放过你。”
赵高仰天哈哈一笑,用脚踩住李斯的脑袋狞笑道:“您老活着我都不害怕,死了难道还能奈何的了我吗?看来你个老糊涂还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死的,那我就来告诉你,让你死个明白,也好在地下见了嬴政不会稀里糊涂的跟他说不清楚。”
“你有三点该死的地方。”赵高伸出了三根手指,道:“第一,就是你太贪恋权势了,明明深晓物盛则衰的道理,却不能做到急流勇退。你害怕扶苏上位让你失去权势,所以才跟我这个奸臣同流合污,篡改了嬴政的遗诏。你知不知道,嬴政他一生最信任的人就是你李斯,你却在背后捅他一刀,哈哈哈哈。我倒想知道你在地下有何颜面去面对他。”
李斯挣扎的从地上爬起来,瞪大着眼睛,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赵高又接着说道:“第二,你所谓的勤政忠心用在嬴政身上还好使,可用在胡亥身上就行不通了。胡亥是谁?他是贪图享乐的昏君,所以他欣赏我这样的人。再说,天下已经乱到这种程度了,你这个丞相应该一清二楚,可是你因为眷恋这个相位,拼命的装傻充愣,你这样勤政治国,竟把国家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能说你没有责任吗?就算是嬴政在位,他也一定会将你处死的。”
李斯默然无语,缓缓的低下头去,似乎默认了赵高说的话。见李斯如此神色,赵高又满意得意的哈哈笑道:“第三就是你犯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了,你为丞相十几年,丞相是什么?百官之首,天底下所有的大大小小官吏都以你马首是瞻,你这老东西却不懂的运用,白白占着这个位子浪费权势。还有你的儿子李由,手里掌着中原之兵,离咸阳不过三天路程。胡亥昏庸,你完全可以废掉他立过一个皇帝,甚至狠一点自己当皇帝也可以呀。你却畏首畏尾,进不进、退不退,任凭胡亥乱来天下大乱。最后胡亥一句话就让你引颈自戮,你说你老糊涂成这样,焉有不死的道理。”
李斯面如死灰,赵高说的句句话如同重锤砸心,让他恍然大悟,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这几年来的老眼昏花、老迈昏庸。
低头许久,忽然抬起头来傲然说道:“赵高,我承认我一直低估你了,小看你了,我输了,没有怨言。不过你也只适合做个小人,做个奸佞之臣,你永远成不了大事。天下已乱,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本事去收拾这个烂摊子。你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将来会比我下场还惨。”
赵高扬起嘴角哈哈大笑起来,“李丞相你说的是,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安邦定国我不擅长,扰乱社稷才是我最拿手的。不过就算天下大乱又能怎么样呢,我大不了放弃关东的土地,将军队悉数撤回关中,凭着函谷关做个关中王又如何,这可比你的下场好上千倍、百倍。唉,只可惜李丞相你看不到那一天了,我这就送你上路。”
李斯一案在咸阳揎起了一片腥风血雨,因为和李斯有牵连被处死者多大八千余人,一千石以上的官吏半数被牵连进去,罢职的罢职,处死的处死。一时间咸阳城内人人自危,大秦赖以统治的贵族阶层分崩离析。
李斯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御手,有他在大秦这辆失控的马车虽然仍在奔向悬崖,可凭借着他经验和智慧,仍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徘徊在悬崖边上。可当这名最后的御手也失去后,大秦就如同脱了缰失控的马车,一头扎向深不可测的崖底,最后摔得粉碎身故、万劫不复。
李斯一案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李由悲愤出战,想带着他手中的八万大军找到叛军的主力决战,一心求死为大秦尽忠。
章邯则在东阿城下徘徊不前,李斯的下场让他心生恐惧,他知道赵高现在只是需要他的大军才对他礼遇有加,一旦天下平定,那他这个位高权重的上将军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时候依照赵高的性格绝不会让他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活下去的。
所以只要天下不宁,叛军仍然四起,赵高就不会动他,反而会全力支持他平剿叛军。
当章邯听到项梁在楚地击败了秦嘉,一统楚地后挥师北上,他不急反喜。他现在太需要一个对手了,一个取代陈胜、周市和田儋的对手,这样才能让他有足够的理由不停的揽权,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求日后自保。
所以他在得到项梁挥军北上的消息后,立刻回师迎战项梁。三战皆败,一退再退,同时向咸阳的赵高发出求救文书,让他催促王离的北军尽快南下和他会和,由他统一指挥。
第98章 定陶之战
项梁在淮南击败了秦嘉,杀死了他拥立的楚王景驹,相国宋义则见机倒戈,在彭城投降了项梁。
在吞并秦嘉的地盘后,项梁的势力囊括了整个淮河南北,以及江东故地,占据了会稽、漳郡、九江、庐江、东海、泗水六郡,故楚国的领土大半已经被项梁光复。
在探知陈胜已经战死的消息,项梁的部下便纷纷表示拥戴他为楚王。项梁在听取了范增的意见后,觉得此时称王无异于吸引秦军主力的攻击方向,而且项梁打的是他父亲项燕的旗号。项燕一生忠义,他的后代若背叛楚国自立的话,那无疑是个巨大讽刺。
经过再三思虑,项梁决定放弃称王的念头,而是改为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因楚怀王受秦所骗,最后客死在秦地,楚人多怜之。所以为了增强这个楚国政权的号召力,熊心仍称楚怀王。
又拜大儒陈婴为上柱国,总揽楚地的政务,替项梁稳住后方,他自己则亲率全部的主力大军,浩浩荡荡的向东阿杀去,捐助齐国田氏兄弟。
章邯起初只是想假败以此要挟咸阳的赵高,却不料项梁手下牛人无数、猛将如云,更有项羽的八千精骑势不可挡,仓促之下这假败差点成了真败。秦军狼狈的一路西逃,撤出了齐地。项梁因为担心章邯和李由大军会和后会设下埋伏,所以没有追击,任由秦军逃回。
在平定齐地后,项梁召来田荣和田横二人,让他们立自己的亲信田假为齐王。田假为齐国末代王田健之弟,田健投降秦国后,田假隐居在海边,后闻项梁在江东便千里投奔。
田健虽为齐王,却目光短浅拥有泱泱千乘大国坐视五国被灭,最后窝囊到举国投降,为天下人所笑。所以田假虽然为王弟却不得齐人拥护,更是被田荣、田横两个豪杰看不起。因为畏惧项梁的强势,田荣、田横才不得不假意曲迎,心中却暗自嫉恨。
这时项梁的部下刘邦便提醒他道:“田氏两兄弟不是屈居人下之人,上将军既然是想将齐地控制在手中,不如夺了他们的兵权,否则田假无兵无势,怎么可能斗得过他们两。”
项梁蔑视刘邦,冷哼道:“如何安排我自由主张,用不着你来教。我大楚以仁义号召五国反抗暴秦,他们是我们的盟友,我岂能做出如此卑鄙下作的事情。再说只要我大军在手,他们两兄弟就算心怀不满,又能如何。”
刘邦张了张嘴,还想什么说什么,可最终还是没有继续说下去。他感觉出了项梁对他的不喜,甚至可以说是厌恶。
刘邦和项梁几乎是同时起兵,可际遇却大不相同。项梁、项羽叔侄打仗打的顺风顺水,一路攻城略地,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楚国的老大。而他刘邦却始终带着几千流寇徘徊在沛县四周,连续几次攻打城池都被守将打的落花流水。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刘邦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软肋,论文官,他有萧何和陈平,论武将,他有樊哙、夏侯婴和周勃,彭越也对他马首是瞻,所以刘邦的阵容也相当可观。可是他却到处碰一鼻子灰,因为他只是出身草芥,不像项梁和项羽那样出身名门世家,一呼百应、英雄群集。
这是他最致命的软肋,他没有名气。那些所谓的赤帝之子糊弄糊弄村夫愚民还可以,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此嗤之以鼻。所以刘邦才有些郁闷,只好带着部下来投奔项梁大军,因为整个楚地都是项梁的地盘了,若不跟项梁混,那只有被他消灭的份。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就在投奔项梁的路上,刘邦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张良。
陈胜起兵后,张良也在韩地拉起了一支队伍响应起事,却被秦兵打的落花流水,狼狈的南逃中原。张良是个智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那种智将,可他却并不擅长领兵上阵。他适合做的是那种坐在营帐中,掐指一算,然后指挥了猛将去砸场子的那种。
所以他失败了,而且还碰到了同样失败的刘邦。刘邦手下虽然不缺人才,可却非常缺少个军师。萧何、陈平搞搞文职后勤还可以,可战略思维上就跟不上脚步了,张良的出现让刘邦看到了希望,便加倍的热情的去结交张良。刘邦最大的才能,就是善于结交天下豪杰,善于收买人心,张良也不例外,很快就和他相交莫逆,彼此之间视为知己。
项梁定都彭城后,大肆封赏来投奔他的诸侯豪杰,连刘邦的小弟彭越都被封为将军,可刘邦却是唯一没得到封赏的人。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项梁不喜欢他。在他眼里刘邦不伦不类,既非名门之后,也非豪杰之士,文官不是文官,武将不像武将,到更像是个满口大话的市井无赖。而且他还从刘邦身上看到了野心,那颗不安分的心时刻幻想着飞黄腾达位居人首。这让项梁很不舒服,因为他就是这种人。
虽然刘邦看出了项梁对他不喜,却不敢露出丝毫不满的样子,人前人后仍然是毕恭毕敬,一副谦卑恭顺的样子。这就是项梁和刘邦的差别,项梁有观人之能,却没有容人之量,刘邦却不然,他是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人,他在蛰伏,在等待机会。
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章邯在数败之后退到了濮阳,召集了部将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来援,重新整顿了兵马,迎战尾随西来的项梁大军。
项梁大军士气正旺,章邯便避其锋芒,数战皆退,以此麻痹项梁。同时下令李由率军向淮北挺进,攻击项梁的大本营,以此分散项梁的兵力。
项梁果然上当。一连七战皆大胜,项梁已渐生骄纵心里,认为秦军也不过如此。在收到后方告急后,便令项羽带着数万精兵南下阻击李由,他自己则带着剩余的大军继续攻击章邯。
又因为担心项羽兵力不足,便让刘邦率部随行。刘邦到了陈县后,便向项羽提议让他带着所部去攻略秦军后方空虚的郡县。项羽本身也并不喜欢刘邦这个滑头小人,便点头应许。
离开项羽后,刘邦便头也不回的掉头东行,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章邯在用计骄纵项梁。
章邯是什么人,是秦国横空出世的大将,他若是只有表现出来的这点本事,那怎么可能击败周文,杀死陈胜。所以刘邦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一定有阴谋,这次他没有提醒项梁,而是自己找机会先跑一步。
项羽第一次率着大军独立作战,他兴奋异常,满怀雄心,觉得天底下都将是他项羽的猎场。告别叔父后,项羽带着他的五万精兵猛的扑向李由的大军。
这五万人都是楚军中的精锐,有项羽赖以成名的八千江东子弟军,有英布、季布、龙且等骁勇之将,更有项羽这种无敌统帅。项羽大军迅猛如风,突然出现在李由大军的背后,李由在雍丘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李斯的死让李由悲愤万分,心中万念俱灰,他只想带着大军猛攻叛军,为大秦尽忠后再自刎,以免遭赵高这种小人侮辱。可惜他碰上了项羽,碰上了力能举鼎,万人难敌的西楚霸王,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李由是秦末名将,信勇而刚胆,知兵善战治军有方。当他看见项羽的大军从后方杀出时,他沉着应战,下令部下以车马为据结阵正面御敌,他则亲率亲军猛攻楚军的右翼。
可惜他算错了项羽的爆发力,项羽见李由亲自领兵来攻,仰天大笑后率军迎杀上去。才交战一回合,李由就被项羽挑落马下,最后死在乌骓的马蹄之下。秦军见一直信服的主帅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被项羽杀死了,顿时土崩瓦解。
雍丘之战,成为了项羽的成名之战,从此江东霸王的称号就传遍了整个天下,士卒们听说要迎战项羽时皆胆颤色变。李由的死也为积难深重了秦帝国敲响了覆灭的警钟,他含冤身死后,大秦仅剩下章邯和王离一南一北两支可用之军。
李由大军的覆灭对章邯无疑是个坏消息,他在扑灭起义军的道路上又少了一名忠实的助手,也少了一只可用的援军。现在,整个咸阳、整个大秦的希望就全寄托在他一人身上了。可是他并没有受李由覆灭的太多影响,仍然坚定的执行着原定战略计划。
项羽的精兵已经远离了项梁的大军。没有了项羽,项梁的就像失去了锋利爪牙的老虎,而他自己也已经被轻而易举获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开始轻视章邯、轻视秦军,认为大秦覆灭在即,他开始想着如果获取更大的利益,如何在大秦的废墟上建立以个新的王国,甚至帝国。
他没有等到项羽回援,就轻率的率军追击章邯到了定陶。这一战,章邯没有再退却了,他集齐了所有的力量,在定陶城前的大平原上摆开阵势,以逸待劳等待着项梁大军的到来。
至始皇帝灭齐后最大规模一场战役,便在定陶城下展开。秦军是以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首的二十六万大军,楚军方面则是项梁麾下的三十万楚军,双方势均力敌。
大战前夕,项梁曾经下令田氏兄弟和武臣前来支援,却被二方以各种理由拒绝。项梁却仍然不为所动,坚持追击,最后再定陶和章邯的秦军主力迎头撞上。
章邯手下的秦军不再是戏水前那支粗陋的奴隶大军了,他手中的大军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役,成功的扑灭了数股起义军势力,早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一只精锐的百战之师。同时为了支援前线剿灭叛军,咸阳也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