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他曾下令严禁外人触碰,牌位之上已是积满灰尘,从这一点看,他的命令并没有被违反。轻手轻脚的扯去盖在上面的帷幕,一点点地擦净了厚厚的浮灰。最后,赵瑜定定的看着牌面上的文字,一笔一画用手抚摸着,指尖在不住的颤抖,几乎难以自已!
自从当年定计,到如今,已有十余年。这十几年来,他一步步的把小小的浪港寨发展成了世间有数的大势力,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也建立了一支横扫天下的军队,其间的辛苦与心血,不足为外人道。但这些付出,如今已经有了回报,放眼天下,已经没有哪国哪家能让他畏惧半分,现在,他终于可以翻开这最后的底牌!
不知在灵位前站了多久,赵瑜终于缓缓地转过身,从众臣僚的身边走过,没有停留,没有说话,就这么一直走了出去。许久之后,在殿中伏跪的众人方抬起头来,两具终于露出真容的神主灵位就在他们眼前。九条张牙舒爪的五爪金龙浮刻在灵位四周,铜底鎏金的大字镶嵌在乌檀神主的中央。六十四盏长明宫灯照得太庙正殿犹如白日,两排大字闪闪发亮,文武百官看得分明:皇宋太祖高皇帝!
皇宋秦康惠王德芳!
第十六章 轩波(上)
大宋宣和五年二月廿四,戊申。
太庙中的一幕,两具神主上的字样,很快便传了出去。在因极度的震惊引起的数日沉默之后,关于赵瑜身世的躁动终于在基隆城中爆发了出来。
“大王竟是太祖之后?!”
“大王早就开始叫道君皇帝叔叔了,哪还会有假?!”
“即是太祖之后,为何不在东京城中好好的做官,怎么可能会成了海盗?”
“那是给逼的……烛影斧声听没听说过?”
“那是胡编乱造!”
“这可不是俺编的,连赫赫有名的司马相公都一字一划的记了下来的(注1)。太祖皇帝死得不明不白,留下来的两个儿子,燕王和秦王死得不明不白,亲弟魏王也一样死得不明不白,而太祖的孝章皇后薨后连葬仪都没有按着皇后的礼节来做。你说其中有没有鬼?”
“……那大王又是怎么回事?怎么到得昌国?”
“你不知道!当年太宗皇帝伐辽惨败,与军队失散,当时军中便有立燕王做皇帝的说法。当太宗回师后,便逼着燕王自尽。而大王的先祖、太祖皇帝的四子秦王,很快就因兄长燕王自尽而忧惧得病,在临死时生怕子嗣遭遇太宗皇帝的毒手,决了太祖之后。便悄悄把一名已经怀了孕的侍妾暗中送出京城,逃到昌国隐姓埋名安顿下来。所以才有了大王地这一支。”
对于帝王家世的八卦,底层的百姓都是听得兴致盎然,也更加兴致盎然的传播出去。真的、假的,亲眼看见的,以及自行推测地,无数传言、谣言便在基隆城中涌动。
而与激辩真伪的市井小民所不同,东海国中地文武百官并不关心赵瑜究竟是不是太祖之后。他们所考虑的,却是赵瑜突如其来的这一举动到底所为何意。这个原因。在所有东海臣僚的眼中,其实并不难猜。
宋军于北地的拙劣表现已经在邸报中通传给国内所有七品以上官吏,而东海军在日本和天津的胜利,则进一步加强了文官武将对于东海军力的信心。从古到今,拥有如此强大地军队的君主,不可能也不应该安居一隅。
‘这天下,我有资格拿到手。’这便是官吏们所理解的赵瑜想传达的用意。而附和着赵瑜的想法,想要做从龙之臣,得到拥立首功的文武官员实在太多,数日之间,一封封劝说赵瑜称帝的劝进表便如雪片般飞入他的书房中。
按照几千年来惯例,当群臣上表劝进之后,赵瑜就应该立刻摇头、否决,把劝进表丢到上书者地鼻子上。继而大发雷霆一番,以示自己要安安心心的做大宋的藩王,绝无称帝之意;而接下来,文武百官会坚持己见,再次上表,而后赵瑜再次否决。等到劝进表三辞三上。双方将戏份做足,赵瑜就可以把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十二旒冕、十二章衣穿戴在身上了。
这一套流程,从周兴殷亡时起,便开始在九州大地上流传。不论是开国,还是继承,每一任皇帝登基即位,都要这般装模作样一番。因此所有有份上表的臣僚将佐都在等待着赵瑜把表章掷还,以便他们改个日期、换个抬头,重新誊抄一遍,然后再把劝进表交上去。只是……东海王宫中的反应却出人意料。赵瑜那里始终没有任何消息。所有地劝进表都给东海王留中,没有一份发还。这场劝进大戏也就刚刚开始。便因为主角的不配合而宣告中止。
“该不会大王不清楚该怎么做罢?”
“怎么可能?!当年称王的时候,大王做得可是漂亮得很,哪一步都没缺啊!”
“那大王今次为何不把劝进表发还?”
“我怎么知道!”
诸如此类的对话,在基隆城中公开和不公开的场合不断出现,几乎每一个有资格谈论劝进之事的官员都卷了进来,但只有两人例外。到了最后,所有的文臣,所有的武将,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这最关键的两人——国相陈正汇和枢密使赵文身上。毕竟,在赵瑜保持着暧昧的沉默地时候,只有两位平日最接近赵瑜地重臣,才可以代表着东海王的意志。
不过陈赵两人却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完全不知多少双眼睛正紧盯着他们地反应。
献祭大典之后,陈正汇径自去了岛南巡视今年的春播情况。民以食为天,尽管经历了对日作战消耗了大量粮草,东海的粮食储备仍能保证就算国中今年颗粒无收,依旧可以让近两百万国民填饱肚子,但粮食毕竟关系到一国命脉,耕战二策仍是与海上贸易并列为东海国的立国之本,今年的夏粮收获如何,是接下来的几个月,赵瑜和陈正汇最为关心的问题。
而赵文则催着今次参与征战日本的部门和营头,早点把战后的总结交上来。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完善东海军有关动员学、后勤学等方面的军事理论,以及研究并解决军队因为长时间行军作战而带来的军心士气下降的问题,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
一切如常。
令人纳闷的平静无波。
几日过去,终于有人忍不住主动起来。
卢安被领出东海相府的门厅时,心中是忐忑不安,在厅内等候的无一不是有品级的官吏,而他仅仅是被派来送礼的礼部尚书的管家,却不知为何被安排进了等候国相接见的门厅,甚至能第一个被唤入相府书房。周围官员们带刺的目光,让他浑身不舒服。
穿过两重门廊。卢安跟在一名昆仑奴地后面走进陈正汇的书房。东海国相此时身着一身宽松的道服,正安安稳稳的坐在书房之中。阳光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窗,正正照在书桌之上。一个十三四岁的小书童侍立在桌边,桌上摆着一部《论语》,一杯清茶水汽袅袅,而陈正汇则在慢慢翻着另外一册书。
卢安进了门后,大气也不敢喘。只和小书童静静的等在一旁,书房中地气氛让他不敢出言打扰。而陈正汇似乎也没有注意到卢安进来。一页页的翻着手上地书册。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把书放下,抬头看了看卢安两眼,便举手示意书童将莫名其妙的卢管家领出了去。自始至终,东海国相一句话也没有说。
晕晕乎乎的回到家中,卢安又被叫进另一间书房。卢明德身边此时正坐了一人。卢安认识他,那是刚刚进入户部任职不到两年的侍郎蔡倬。对着卢、蔡二人。卢安一五一十的把陈正汇当时的举动述说了一通。
听完卢安的叙述,卢明德当即问道:“陈相公当时看得何书?”
卢安立刻回道:“是《左传》!”
“何卷何篇?”卢明德追问着。
卢忠皱着眉,苦思冥想,最终还是回忆起封面上地文字:“……应是《襄公》一篇。”
一旁静听的蔡倬突然浑身一颤,猛地扭头,与同样惊起的卢明德的目光撞在一起。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卢明德声音低沉。
蔡倬则同时道:“‘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也。’”
一丝笑意从卢明德和蔡倬的嘴角绽开。两人同时苦笑起来:“看来还要再等一阵子啊!”
“是啊……还是要再等下去!”
卢安一头雾水,他不知道两人其实说得都是一件事。卢明德的一句出自《论语。泰伯》,而蔡倬的话则载于《左传。襄公》,都是讲的殷周交替之时,周国已有了压倒殷商实力,但文王姬昌仍对纣王保持着臣子地礼节。孔子在论语中倍称其德。而在左传中,则言周文王之所以会统领背叛殷商的藩国继续服侍纣王,是因为明白时机未到的道理。
陈正汇在卢明德假借送礼而派来打探消息的仆人面前,在桌上摆了本《论语》,又翻看载有文王事殷故事的《左传。襄公》一篇,其中用意自是不言自喻,至少卢明德和蔡倬已经明白了陈相国的苦心。
对于群臣地劝进,赵瑜保持沉默是逼不得已,同意固然不行,而驳回也会让百官更加兴奋。所以只能把奏章留中不发。而陈正汇明白赵瑜心意。所以才会同样不发一言。
既然赵瑜看起来还没有当皇帝的意思,而百官之首的陈正汇也认为要再等待时机。卢、蔡二人自然要与赵瑜和陈正汇保持同样的立场。随着两人把陈正汇的心意传扬出去,东海文官系统内的风波也便因此渐渐平静了下来。
至于军方,赵文则做得更为直接。当陈正汇那里把文官安定下来之后,他便召集了台湾岛上的一众将领,直言了当命他们别再添乱。接下来又给外岛的总督们发去密信,让他们先各自上一封劝进表表示一下心意,以防日后论功行赏时没份,不过他在信中说得最多的,还是要求总督们安心于本职工作,静待时机。
有了文武两方首席重臣出手弹压,席卷国中的纷乱狂潮终于开始稳定下来,但最终把这次劝进大潮压下去地,还是赵瑜本人。自太庙献祭沉默了半月之后,赵瑜终于下旨,并非关于称帝之事,而是命礼部准备礼品,学士院草拟贺书,要上表道君皇帝,恭喜其收复燕云故土,而落款……依然是‘侄臣瑜’。
一道贺表,表明了赵瑜地态度,不过躁动起的人心却再难恢复原状,已经传扬出去地消息不会突然消失。而‘大王有资格称帝,有实力称帝,只是要再等等时机罢了’——做从龙之臣的想法就此在东海群臣地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静待着下一个机会。
这也便是赵瑜最初的用意。
时光忽忽而过,转眼之间,就到了芙蕖待放、蝉虫初鸣的初夏时节。有关东海王身世的谣言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从沿海诸州开始向大宋内陆扩散。到了四月底,就在童贯、蔡攸班师回京的同时,蔡攸便收到了从福建老家送来的紧急密信。
蔡攸并没有立刻拆看这份信件,他要关心地事情太多。东南的一点琐事,蔡攸并没有放在心上。他更在意地是他所能得到的封赏。
由少保进封少师,说起来并不算多慷慨的赏赐,尤其是与童贯比起来更是如此。童贯得封徐豫国公——也即是同时身兼徐国公、豫国公——这等两国国公的爵禄,在大宋的封爵中,仅比郡王低上一级。同时,依照神宗皇帝的遗言,只要一两年后。收复的燕云各州安定下来,他就将稳稳地得以封王。
蔡攸却没去羡慕童贯,在他看来童贯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所谓功高不赏,不论用的是什么手段,童贯毕竟是把燕云拿了回来,一般的情况下,童贯接下来的命运就是拿个王爵而致仕了。童贯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毕生的夙愿即将实现,他也就不在意兵权被解除,节钺被收回,而是一日复一日在府邸中摆酒庆祝。
蔡攸却不甘心如此,王黼那个奸人靠着剽夺前方战功,升了太傅。郑居中寸功未立,官阶也将上升数级。眼见几位宰执沾了便宜,得以加官晋爵,蔡攸的心思便只想着要如何才能重新回到执政的位置上。
不过,当他在一日午后,漫不经心地拆看从福建传来的信件的时候,他的心意关注的焦点却一下子变了。
‘赵瑜竟然是艺祖(注2)之后?!’蔡攸整个人都从摇椅上跳了起来。这一跳起,他就再也无法安心坐下,只来来回回的在房间中打着转。
太祖皇帝地画像蔡攸看过多次,不论是太庙还是观音院。又或是在宫廷之中。艺祖正面坐像都有张挂。他回忆起赵瑜的相貌,对比着太祖皇帝。感觉着竟有六七分相似。两人都是肤黑体壮,而且都是一张圆脸,连留着的胡须都是一模一样。艺祖最擅长的兵器是五尺齐眉棍,按市井说法,那是一条杆棒打得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在军中,太祖皇帝所遗棍法也是流传极广。即云五尺齐眉,艺祖的身量自不会有六尺。而东海王,蔡攸会过多次,那是五尺出头的身高。
‘真的很像啊!’
不说不觉得,但蔡攸越是回忆,就越是觉得太祖皇帝和赵瑜两人,当真是像极了。而蔡攸也觉得赵瑜很有可能真的是艺祖之后,要不然,也没法儿解释为何其不过二十多岁,便已经成为了一国之主。
当年的西夏国王李元昊,本就是出身于控制着银夏一带百多年的党项世家,而他地父亲李德明也用了三十年时间休养生息,培植国力,但李元昊从得掌家族,到立国西夏,仍是历经千辛万苦,其间多次惨败,到了三十五岁方才登基称帝。
而赵瑜和东海地发展却能叫李元昊悲愤的一头跳进黄河。赵瑜从他父兄手中接过家业时,正是大厦将倾地时候,童贯的十万大军已经把其父、其兄的首级拿到手上,并派出大军犁庭扫穴,打算一举荡清浪港余孽。但赵瑜接手后,只用了数天便整合了军力,一战便大破童贯手下的所有水师军力,硬逼着童贯放弃清剿,而改为招安。
而接下来的时间,赵瑜的势力如怪兽一般飞速扩张,三数年内,便一统海外,军力之强,甚至轻而易举就把当年祸乱广西的交趾王李乾德给生擒活捉,打得女真不敢越辽南一步。蔡攸本不知兵事,旧时并不知东海实力之强,但去北地走过一遭后,他终于明白,能一战尽歼十万女真的战绩究竟是多么可怕。
蔡攸虽不笃信神佛,但白手起家,在二十出头便开国称王,麾下兵将横行天下的赵瑜,若说没有祖宗庇佑,他是怎么也不会相信。
何况,东海王家五庙昭穆不全的问题,始终是个谜,现在,也终于有了合理的解释——毕竟以太祖之后的身份出掌外藩在大宋还是犯忌讳的,也难怪赵瑜要隐藏身份。
不过,无论东海王是否是太祖遗脉,他现在突然把身世抛出来,也证明了赵瑜已经不再顾忌大宋,所以才会如此肆无忌惮。蔡攸很清楚,现在连同平、营、滦三州在内的燕云十九州故地,大宋只刚刚拿回了六州,剩下的十三州还要与金人谈判,国家的重心在数年内还要放在北方,根本无法顾及东南。赵瑜所选择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正好让大宋眼睁睁的看着他在台湾做着他的太祖之后。
蔡攸倒是很开心的看到这一幕的发生。既然他已经收到消息,数日之内,官家也会收到同样的消息。而作为与赵瑜打过多次交道的宰臣,自然会被唤入宫中听询,只要他能籍此良机表现一番,重登宰相之位,轻而易举,谅王黼那奸人此时也不敢再与他相争。
等他重回相位,再跟梁师成、王黼斗上一斗。王黼的把柄甚多,只要略施小计,逼他告老回乡也不是难事。而王黼一去,梁师成便是孤家寡人一个,届时不必他动手,自会有人乘机将梁大珰整下去。
“大郎!”蔡攸正在盘算着日后要怎样料理梁师成和王黼这对狼狈为奸的奸人的时候,一个从小看着蔡攸长大的心腹老苍头走进他的房间,“官家派了一个小黄门来传旨!”
‘来得好快!’蔡攸大喜,换了衣服连忙出了内室。
“少师!”小黄门额头上的汗珠都没有来得及擦去,一看见蔡攸出来,便尖着嗓子,语气急促的叫着:“官家有旨,请少师即刻入宫!”
注1:即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在宋人的笔记中,有关烛影斧声的记载,可谓是不绝于书。除了司马光以外,仁宗时,名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也是其中之一。
注2:艺祖就是太祖的另一种说法。在宋时,许多时候都有称赵匡胤为艺祖。
第十七章 轩波(下)
蔡攸奉旨入宫。但他并没有从会通门入禁中睿思殿,而是直趋大内拱辰门外地延福宫。自从艮岳落成之后,道君皇帝的寝宫便从睿思殿搬到了与艮岳直接相连的延福宫中。以便赵佶日间在花木怪石堆积起的艮岳上游赏玩乐后,不必再回禁中安寝,而可以就近入住延福宫内。
延福宫有别于大内,位于宫城之北,本是百司供应之所,如酿造大内用酒的内酒坊,负责御用衣服的裁造院,以及为大内储备油醋柴炭鞍辔等仓库,都集中于此地。当年赵佶登基,不满于宫苑的狭小,便打起了扩建宫室的主意。但宫城东、南、西三面不是达官贵戚的家宅,便是六部九寺的官邸,只有宫城北侧多是作坊,方便迁移。
政和三年,时任公相的蔡京暗承赵佶之意上书提议修建延福宫,那些坊院库房悉移它处,又把附近的两间寺院、两座军营给迁走,空出来的地皮改建为新宫。
这座直至三年前方全数修建完成的宫苑,由五座相对独立的宫殿群组成。童贯、杨戬、贾详、何诉、蓝从熙等五位大貂珰为监造,各督造其中的一座。这五人争相献媚于天子,互相之间争奇斗巧,不计工财,最后落成的五座宫室富丽堂皇远胜大内,遂号为延福五位。当日落成时,道君皇帝自撰《延福宫记》,勒石立碑,而负责监造的五大宦官,也因此大获封赏。
蔡攸从延福宫东侧地晨晖门入宫,于途他是轻车熟路,心情也颇为急切。机会难得,若是能说服天子,让他得意再次主持与东海的联络事务,那重回执政之位,也就不是幻想了。
蔡攸在小黄门的引领下。绕过蕊珠殿,穿过明春阁。走进了赵佶的寝宫延福殿。
蔡攸在通名声中,跨入殿内。延福殿里,亮如白昼,东海赵瑜进贡的几盏上品玻璃吊灯正挂在梁柱之上大放光明。蔡攸虽低头弓腰,但用眼角余光环目一扫,便发现以王黼、郑居中为首的两府重臣都已到齐,连在家休养的童贯都到了。
蔡攸在殿心处跪倒。依礼参拜。三跪九叩,山呼万岁之后,便听到从前方传来赵佶地声音:“平身!”
“谢万岁!”
蔡攸高声说道。心中却不禁暗叹,他的圣眷地确大不如往昔了。就在去年,但凡有紧急要务,他还总会是最前面几个被传入宫中的一人,绝不会如今日这般最后一个入宫议事。他隐隐有些后悔,若是可以再选择一次。他肯定不会参加北伐。本以为是轻而易举捡功劳的战事,但没想到败得如此之惨,十余万大军攻打辽国残部不下,最后不得不用钱钞赎买回燕云,也难怪官家心中会不痛快。
蔡攸起身退入西首枢密院班中,站在童贯的下首。刚刚站定。一股浓浓的酒气就从童贯身上传来。他微不可察皱了下眉,回京不过十日,却感觉童贯整个人都被掏空了,精气神远不如以往,看起来好像已经因为大愿得偿,支撑在胸中的一股气势已经悄然无踪。蔡攸不禁头疼起来,没了童贯为臂助,要想扳倒梁师成和王黼的把握登时就少了一半。
“蔡卿……”赵佶突然出言,惊醒了蔡攸。
蔡攸忙侧身躬腰,等候天子发话。
“蔡卿久在燕地。不知对张觉有何看法?”
“张觉?!”蔡攸一愣神。怎么不是东海?难道官家还不知道那件事?随即反应过来,赵佶说地是如今的金国试中书门下平章事、南京留守张觉。数月前。金主阿骨打遣故辽降臣康公弼至平州招降张觉,并改平州为大金南京,以张觉为南京留守,统括平、营、滦三州军政大权。
蔡攸略作沉吟,很快便明白赵佶为何有此问,他在北地的一年不是白待的。又一躬身,抬头问道:“陛下,可是张觉上表请求归附?”
赵佶奇道:“蔡卿难道早已知之?”张觉打算归附的消息,是今天才从出镇燕山府的王安中那里传回来,蔡攸如何能得知。
“金人残暴不仁,张觉早有归附天朝之心,向日投诚女真,不过是虚与委蛇。臣去岁往天津与东海守将面会,也曾与张觉心腹、故辽的翰林学士李石密谈。今日张觉方来相投,尤觉其迟,想来应是张觉犹豫不决之故。”蔡攸平平直叙,不动声色的便把招徕张觉地功劳揽了过来。
“如此说来,此事蔡卿当居首功。”赵佶笑道:“那李石已经改名为李安弼,张觉来投,所遣心腹正是其人。”
蔡攸闻赞,隐住心中的狂喜,面上神色不变,躬身谦道:“臣微末之功,不足挂齿。说起来,张觉来投,还是金人的功劳更大一点。”
蔡攸虽是故作谦虚,但说的却是一点没错。张觉会投向大宋,还是多亏了金人。
四月中,按照早前定下的协议,宋金两国瓜分辽国南京道的土地人口,不过确切地说,是金国占据了南京道,大宋是花钱把土地买了回去,但人口,都归属了金人。
从正月开始,幽蓟诸州的上百万官员百姓便被金人驱赶着向东而去,准备从平州出榆关北上,经辽西入辽东,在那片已经被女真铁骑肆虐了近十年的土地上,再次建立新的城镇村庄。
看着被赶离家园,哭嚎而来的百万难民,平州上下自是不免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触。张觉是故辽旧臣,身边的亲信部下也没有一人对金国抱着忠义之心,对于金人的暴行。无人看得过眼。而且燕京六州地前车就在眼前,上至张觉、下至平州百姓,无不担心着金人会依照燕京的例子,把平州交割给宋人,而将他们这些平州土人强迁去更为寒冷地辽东。
“与其等金狗把平州抢去卖给宋人,还如不直接投了大宋。”每日在张觉耳边说着同样地话的部属一个接着一个,张觉也觉得在金人手下。前途是一片黑暗。
而途经平州、被强迁地旧辽官吏,如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等人。也后悔不迭,跑去对张觉说:“吾等‘不能守燕,致吾民如是。公今临巨镇,握强兵,尽忠与辽,免我迁者,非公而谁’?”竟也是在劝张觉背金转投。使他们免遭离乡背井之苦。
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平州将佐官吏都一起来劝说张觉弃金投宋。只是张觉依然犹豫不决,自立之心他早已有之,但又担心金人兵威,拖延道:“此大事,当仔细筹划。”
回头他就找来了心腹谋臣,素有明智之誉地故辽南院翰林李石。而李石的回答最终让张觉下了决心:“最近又有传言说天祚皇帝兵势复振,出没于漠南。明公不若以奉迎天祚以图恢复地名义起兵勤王。并责虞、曹、康等叛国之罪,放燕民归于乡土,使其复业,以收故辽民心。再通好东海,举平州归宋,东海、大宋岂会拒之?如此一来。平州即可为藩镇。日后金人加兵,内用平、营之军,外籍大宋、东海之援,金人又有何可惧?”
李石说得条理分明,张觉便采纳了他的意见。当即宣布弃金尊辽,仍以天祚皇帝的保大为年号,画天祚像,朝夕参拜。并张榜通告燕人,令各回乡安居如故,田宅为常胜军所占者。尽数归还。
同时。张觉还出兵拘捕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等人至滦河西岸,历数其背辽、投金、搜刮百姓、助纣为虐等十大罪。尽数绞死于岸边。这些墙头草,当年劝耶律淳自立,后又叛辽投金,今日再背金来投,日后金人复来,不定又会转投回去。而且他们在燕地百姓和故辽官吏中口碑极差,杀了他们,正好可以用来收复民心。
而暗地里,张觉遣了改名为李安弼的李石,和旧名高履的故辽三司使高党去燕京劝说知燕山府王安中:“平州为形胜之地,张觉更是文武全才,足以抵御金人,安抚燕境,当速速招揽,勿令其西迎天祚,北合萧干。”
这些话完全说到了王安中的心里,王黼、童贯费尽心思才拿回了燕京六州,若是他能招揽来张觉,那便是三州之地,功劳绝不会少。遂连夜遣急脚传信京中,又派人好生的将李、高二人互送来东京。
“平州为燕地门户,平州在,燕地可安,平州失,则燕府难保。张觉即是愿举平州来归,当即刻以高官厚禄以安其心,若拖延时日,风声传扬出去,让金人警觉起来,那就很难再有这么好地机会了!”蔡攸侃侃而谈,说得赵佶连连点头。既然官家已经把说降张觉的功劳算到他头上,那无论如何都要促成此事,能否重登执政之位,就看这一次了。
“只给张觉高官厚禄却还不够!”一双金褐色的双瞳对上了蔡攸的视线,双眼的主人相貌出众,却是宰辅之首的王黼王太傅。
当今天子最重风仪,朝堂诸公无一不是风采过人,蔡攸遗传了其父蔡京的容貌,自不必多说,郑居中、李邦彦也都是俊秀挺拔的美男子,就算是童贯,虽为阉人,但也是相貌堂堂,肌肤似铁,体格雄壮,而首相王黼更是仪容出众,尤其是一双金眼,别有一种奇异地魅力。
“王卿何处此言?”赵佶问道。
王黼欠身出班,他可不会让所有功劳都给蔡攸占去:“幽燕安定,关键还在百姓身上。请陛下降旨王安中,免燕地百姓三年田租,并录燕地士大夫中可用者为官。如此一来,燕地民心归附,北地方得安稳。”
赵佶点头赞道:“王卿此是老成谋国之言……蔡卿,你觉得呢?”
“……王相言之有理,自当如此措办!”
“好!自是如此,朕明日便下诏燕山府,安抚燕人,招揽张觉!”
“陛下圣明!”众宰臣齐声赞道。
对于张觉的归附,就这么作出了回应决定。延福殿中的天子和臣僚,皆兴奋于开疆拓土的快感,却无一人还记得,刚刚与金人定下的协约,肆无忌惮的挖起了女真地墙角。
商议抵定,赵佶入内安寝,众臣各自散去。当蔡攸回到晨晖门时,已经将近四更时分。
“居安……”正当蔡攸准备出门回府,一人在身后叫着他的字,唤住了他。
蔡攸回头,却见是童贯赶了过来。他忙欠身一礼,“太师!”
童贯走到蔡攸身边,与他并肩而行。出了晨晖门,两人没有上马,折向北,向内城北面的景龙门走去,蔡攸的府邸和新近赏赐下来的童府都在城北厢,两人正好顺路。
把从人远远的赶在外围,童贯和蔡攸默默的在通往内城北门的大街上走着,由于紧贴大内,这条路并无游人,只有偶尔一队的当值班直提着灯笼,在路上巡视。
走了约有百十步,景龙门已经近在眼前,童贯终于打破沉默:“不知近日居安可曾听到什么传言?”
“……太师何有此问?”
童贯没有回答,转过话题:“……居安你多次出使东海,对东安王其人,你有什么看法?”
“开国之君,再怎样也不会差的!”蔡攸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