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的传人-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蛉擞治鲋饕馑担骸岸牌铰彩窃庇陆吡艘皇被夭焕础@钋ㄊ耸歉鑫弈艿娜耍刹涣耸裁创笫隆2蝗绯嘶鹚2还羰悄闱鬃匀ィ厝换岽蚱鹄础5共蝗缗扇怂腿ズ窭瘢的阋皇崩氩豢梦掖闳ゲ渭K艘欢ǜ咝耍筒换嵊蟹辣浮!狈氡σ兰贫小
冼夫人带领一千多人挑着担子,声言去高州送礼。李迁仕听说,非常高兴,派人来侦察,果然都是挑担子的,就不设防了。洗夫人的人马进了城,立即袭击李迁仕的官府。李迁仕仓皇应战,大败而逃。那时,杜平虏也被陈霸先击败,洗夫人乘胜同陈霸先会师。回来后,她对冯宝说:“陈霸先不是寻常人,很得众心。我看他一定能平息叛乱,你要好好地从物资上支援他。”不久,陈霸先抓住了李迁仕。到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
陈朝建立的第二年,558年,冯宝死了,岭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纷纷起兵割据,烽火遍地,人民不得安宁。陈朝也无力出兵。冼夫人跑了好几个州,说服起兵的俚族首领停止割据活动。许多州重又安定下来。她还派九岁的儿子冯仆带着俚族的首领去朝见陈霸先,陈霸先封冯仆为阳春(今广东阳江西北)太守,并表示对冼夫人的问候。
陈朝时候,岭南的广州刺史欧阳纥势力很大。569年,他发动叛乱。为了想争取俚族的支持,他派人召来冯仆,要冯仆共同起兵。冯仆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冼夫人不顾儿子的险境,坚定地表示:“我为国忠贞,已经两代,不能为儿子就负了国家。”她立即发兵保卫边境以抵挡叛军的进攻。同时率领俚族的首领们前去迎接朝廷派来讨伐叛乱的将军章昭达。章昭达得到冼夫人的支持,内外夹攻,很快击溃了叛军。欧阳纥被活捉。冼夫人从狱中救出了儿子。冯仆因冼夫人的功劳被封为信都侯,官至中郎将,转任石龙(今广东化县东北)太守。陈朝又派使者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南北重新统一。不过,隋军的力量一时还达不到岭南。岭南地区的几个郡就共举冼夫人为领袖,号称圣母,保境安民。不久,隋文帝的儿子杨广,让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写信给冼夫人,告诉她陈朝已经灭亡,要她投降隋朝。冼夫人接信后,召集俚族的首领,把这事告诉他们。这时冯仆已经死了。冼夫人随即就让孙子冯魂,迎接隋朝派来安抚岭南的韦洸(guang光)进广州。岭南地区就成了隋的统治范围。隋朝封冯魂为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原意指非三公(丞相、大尉、御史大夫),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隋朝时为高级散官),封洗夫人为宋康郡夫人。
韦洸到达广州的第二年,番禺(今广东番禺)的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反隋。岭南的各族首领大部分响应。他们围困了广州城,韦洸战死。隋朝又派裴矩来安抚岭南。冼夫人听说立即派孙子冯暄(xuan宣)带兵去救援。冯暄和王仲宣的部将陈佛智是好朋友,就故意拖延不出兵。冼夫人知道了大怒,派人把冯暄抓起来,关在狱里。又派另一个孙子冯盎出兵讨伐陈佛智。冯盎取胜,杀了陈佛智,进兵到广州城郊,同隋朝的援兵会合,共同打败了王仲宣。洗夫人亲自披着铠甲,骑着高头大马,打着锦伞,率领骑兵,护卫着裴矩巡抚岭南各州。各州的少数民族首领都前来拜见洗夫人和裴矩,岭南重又安定下来。那时洗夫人已有七十多岁了。隋文帝听说冼夫人的事迹,又惊又喜,就封冯盎为高州刺史;赦免了冯暄,封他为罗州刺史;还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为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并设置谯国夫人将军府和将军府的官吏,给她印绶,如有紧急情况,可以调动所辖地区的六州兵马,不必等待朝廷的命令。隋文帝表彰她的功绩说:“夫人一心为国,深明大义,令孙冯盎又斩获陈佛智,击败叛军,立了大功”,还送给她许多丝织品。隋文帝的皇后也送她许多首饰和宴会服装。冼夫人把这些礼物都放在一个金匣子里,连同梁朝、陈朝皇帝送她的东西,分别藏在库房里。每到过年过节,她都把这些礼物陈列出来,对她的子孙进行教育:“你们要尽心为国,我经历了三朝,都是以好心对待汉家朝廷,这些礼品就是我忠心报国的证明。希望你们见物思人,也都这样做才好。”
后来,隋朝派到番州(今广东广州)的总管(地方高级军政长官)赵讷(ne)为人贪财暴戾,拚命压榨百姓。俚族等各族人民活不下去,纷纷反抗逃亡。冼夫人派人到长安去见隋文帝,指出赵讷的罪状,并说派这种人到番州为官是不能团结好少数民族的。隋文帝立即派人调查,查出赵讷许多贪赃受贿的财物,将他依法处死。隋文帝又令冼夫人安抚各族人民。洗夫人拿着诏书自称使者,亲临十几个州巡视,宣布隋朝对各少数民族安抚慰问的意思。俚族人民重又归附了隋朝。隋文帝高兴地又一次嘉奖了她。那时洗夫人已经八十多岁了。
隋文帝晚年,冼夫人逝世。隋朝赐予许多丝织品为她送葬,谥她为诚敬夫人。两广地区包括海南岛在内,在她去世后都建立了洗夫人庙,有些地方,一个县就有十几到二十几处。人们以此来缅怀洗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树的功业。
二十六、各族的“天可汗”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王宏志
在今天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五十多华里的九嵕(zong宗)山主峰上,有一座庞大的陵墓,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的“昭陵”。昭陵周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前满种着庄稼,遥望古老的陵山宛如座落在一张宽阔的碧毯上,更显得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在唐代帝王的陵墓里,昭陵是最高、最大的一座陵园。不仅唐太宗本人的主体陵墓宏大,而且还有许多陪葬墓。陪葬墓除了嫔妃、王子、公主的以外,还有不少功臣高官的墓。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功臣高官中,有好几座少数民族将领的陵墓。象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铁勒部的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的孙子契苾(bi毕)何力,突厥酋长执失思力等,死后都陪葬昭陵。这种现象在以往是罕见的,可以说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一个侧影。
唐太宗(599-649年),名李世民,唐朝第二代皇帝,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他在我国古代的帝王里,称得上是杰出的一个。他的杰出表现之一就是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初期,北方的突厥汗国还很强大,时常出兵南下骚扰。627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元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乘唐太宗即位之初,亲率十万大军,直逼渭水,驻兵便桥之北。唐太宗当时正以全力消灭地方的割据势力,对突厥的进军采取守势,尽可能维持和好关系。不过,他也认识到在突厥进兵的情况下,不能退缩,越退缩,越对唐朝不利。为此,唐太宗召集禁军,出拒突厥。他自己首先身披甲胄,跨上御马,带着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出长安城,抵达渭水。颉利可汗在营中听说唐天子来了,立即上马出营,也来到河边。唐太宗见颉利到来,就隔水责他负约。不一会儿,唐军陆续到来,一时旌旗蔽野。颉利见唐军军容整齐,面有惧色。唐太宗让军队退下布阵,独自留下来同颉利对话。大臣萧瑀(yu雨)恐怕唐太宗轻敌,就在马前劝谏,要他回去。唐太宗事后对萧瑀说:“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长安城郊,是以为唐朝内部不稳,新皇刚刚即位,没有力量抵御他们。我们如果示弱,闭门自守,颉利就会纵兵大掠,我们就不好制服他们了。所以我轻骑先行,以示对他们的藐视;又摆出军容,表示我们决心一战。这样做是颉利意想不到的,他就会失去主意”。“制服突厥,在此一举。你不信就等着看吧!”果然,没过多久,颉利就派人来请和。唐太宗又亲临清水,与颉利可汗相会。他们两人就在便桥上,杀了白马,歃(sha霎)血为盟。唐朝赠给颉利许多金帛;颉利答应不再进犯唐朝,随后,引兵而去。
629年,关中丰收,生产得到了恢复;唐太宗的统治也已初步巩固。那时突厥地区连年遭到霜旱天灾,牲畜大量死亡。颉利加重对各部的勒索,各部纷纷叛离。唐太宗认为时机成熟,就在这年冬天派大将李勣、李靖带领十几万军队出击突厥。第二年,追击突厥至阴山以北,俘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登上顺天门,召见颉利可汗,当面数说了他不断背盟,恃强好战,“掠夺百姓的五大罪状。最后又对他说:”不过自从便桥会盟以来,你没有大规模的入犯,所以我可以不杀你。“颉利可汗感激不杀之恩,哭谢而退。唐太宗把颉利和他的家属安置在太仆寺,厚加款待。颉利可汗仍然郁郁不乐。他不住房屋,在院子里搭了帐篷。经常同家人悲歌哭泣,形容消瘦。唐太宗知道了,就改任他为虢(Gu6国)州(今河南灵宝)刺史,并对颉利说:”虢州地近山区,麋鹿野兽很多,可以游猎。“颉利不愿前去,唐太宗就又任他为右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赏赐了大量田宅。后来颉利病死,唐太宗按照突厥风俗施行火葬,还在灞水东面为他筑了高大的坟墓,并让颉利的儿子终身袭其父职。
大破东突厥以后,唐朝在东突厥的故地设置了许多羁麋州府,任用东突厥贵族作都督(地方军政长官),并按照他们的习惯,规定职务可以世袭。这些州府名义上要接受唐帝国的册封,定期向中央朝贡;但不向唐交纳赋税,仍然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这些州府之上,设都护府,其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代表中央行使主权,管理边防和处理民族之间的事务。这样,我国北部边疆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太宗也是采取设置羁麋州府的办法。
东突厥灭亡之后,一部分突厥部众内迁归附唐朝。对他们如何处理,唐太宗认为这是个大问题,就召集群臣商议。一些大臣主张把他们分到内地各州县,改变他们的生活和风俗;一些大臣如魏征等,认为突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迁到内地,会成后患,主张让他们回到原来的住地。唐太宗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对魏征是言听计从的,可是这次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同意了温彦博的主张。温彦博建议把内迁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今内蒙古南部乌审旗一带),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长治理,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突厥的首领也分别得到任用和安置。这就安抚了内迁的突厥部众。不少内迁的突厥人住进了长安城,据当时统计,有近万户人家。京城内蕃汉杂居,蕃人有的戴汉帽,汉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处,亲热非凡。就连皇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宫中游玩。
唐太宗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突厥各部首领凡来到长安的,都拜为将军(武官,在大将军之下)、中郎将等官。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达到一百多人,几乎占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廷上可以看见突厥酋长带刀守卫,突厥人身着官服。宋朝人也说“夷狄之臣”来到中原的,以唐代为多。唐王朝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统治政权。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大臣十分爱惜。如以智勇闻名的阿史那社尔,率突厥部众内属后,被唐太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后来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唐太宗还赐予宝刀和丝织品,封毕国公。契苾何力率铁勒部内属以后,唐太宗任他为左领军将军(武官)。他屡建战功,一次随唐太宗出兵,被敌军刺伤,太宗亲自为他敷药。他的母亲和弟弟都在凉州,太宗让他回去探望,并安抚部众。那时突厥的薛延陀部很强盛,契必何力的母亲、弟弟都去投奔薛延陀,部众也有准备去的。契苾何力回去后见到这种情况大惊,表示要忠于唐朝,不愿跟从他们去。他的部众就把他抓去见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契苾何力在真珠可汗面前,拔刀割去自己的左耳起誓说:“哪有唐朝的烈士受屈于你们的,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当时唐朝朝廷上误传契苾何力投靠了薛延陀。大臣们都对唐太宗说:“契苾何力人薛延陀,如鱼得水。”太宗说:“不然,何力心如铁石,必不叛我。”后来薛延陀的使者来到长安,讲了何力的情况,唐太宗感动得落下泪来,忙派人去薛延陀,答应把皇女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以换回何力为条件。何力因而得还。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将领能与汉族将领一视同仁,赢得了少数民族将领的尊敬。在唐太宗巩固边疆的战争中,少数民族将领和首领起了很大作用。
唐太宗还大力推行和亲政策。他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政权多由后妃操纵。公主出嫁,生了儿子,就是他的外孙。外孙作可汗,不会骚扰唐朝。所以出嫁一个公主,可以保证北方三十年无事。有一次,薛延陀真珠可汗派人带着厚礼来求婚,唐太宗同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房玄龄说:“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还是和亲为好。”唐太宗说:“对,我是百姓的父母,只要对百姓有利,决不爱惜一个女儿。”于是,唐太宗答应把一个公主嫁与真珠可汗。在这前后,他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给了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另一个妹妹九江公主,嫁与在朝为官的突厥酋长执失思力。吐谷浑可汗诺易钵入朝,唐太宗把弘化公主嫁给他。吐蕃王松赞干布派人入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他。象这样唐和少数民族联姻的事还很多。和亲政策使唐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更加亲近了。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大提高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威望。东突厥灭亡以后,东北地区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和西域的各小国都纷纷要求内属;逃到高昌的突厥人,听说唐朝对归降的突厥人待遇优厚,重又回来归唐。630年三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的确,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古来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
649年,唐太宗逝世,在朝廷作官的和来朝贡的少数民族首领几百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悲恸地放声大哭,有的甚至剪去头发,用刀划破面孔,割去了耳朵,鲜血流了满地。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闻讯赶来,请求杀身殉葬。松赞干布也上书效忠致哀:“先皇晏驾,天子新立,巨子有不忠的,我将率兵赴难。”这些事例都表明唐太宗民族政策的成功之处。
二十七、东教场辨认公主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陈毓秀
在西藏拉萨市的布达拉宫里,有一幅《东教场辨认公主》的壁画。壁画描绘的是一则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唐太宗在位的时候;好几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求和唐朝通婚。他们派出的求婚使臣聚集在长安,恭候着皇帝的圣旨。唐太宗决定把才貌双全的文成公主嫁出去。但是答应嫁给谁呢?唐太宗采取了智慧比试的方法,决定择优许婚。
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到长安的求婚使者是他的宰相禄东赞。禄东赞已经顺利通过了四次比试。第一试,用一根丝线穿过九曲明珠。第二试,从一百匹公马和一百匹母马中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第三试,一天之内吃完一百坛酒、一百只羊,再揉出一百张羊皮。第四试,晚上入宫出宫不迷路。第五试,这是最后的,也是最困难的一次,要求婚使者到东教场去,在三百位美女当中辨认出文成公主来。这三百名美女身上的服装,头上的发式,身体的高矮都一模一样。其他民族的使臣都失败了,聪明过人的禄东赞却得到了汉族老大娘的指点,说公主的两眉之间有一粒红痣,他就很顺利地认出了公主。唐太宗非常高兴,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禄东赞的君主,二十五岁的吐蕃王松赞干布。壁画画面上,可以看到东教场的西边站着一排美女,其中右起第四人是文成公主。身穿民族服装的禄东赞正在细细辨认。
“东教场辨认公主”,是一个长期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是文成公主经禄东赞求婚成功,嫁给了松赞干布却是历史的事实。
松赞干布(617—650年)是吐蕃一位杰出的赞普(国王的意思)。七世纪初期,他统一了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他仰慕唐朝的文化,迎娶大唐公主,正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先进的唐文化。
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正月,文成公主的嫁妆准备就绪,唐太宗特派礼部尚书(礼部的最高长官。礼部是隋唐时的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享、贡举等职,以后历代相沿)江夏王李道宗,陪送公主入吐蕃。随公主人吐蕃的有她的乳娘,二十五名年轻美貌能纺织善刺绣的侍女,一个乐队,还有许多能工巧匠。他们有的乘车,有的骑马,簇拥在公主的前后左右。为了公主的安全,还派出了一支衣甲鲜丽的卫队,为公主的仪仗增添了威武尊严。随行的还有成队的骡马、骆驼,运载着丰富而华贵的嫁妆:有各种家具、器皿、珠宝饰物和绸缎绫罗,这些东西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强大;还有经史、诗文,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各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中原文化的精华。此外,还有谷物的种子,农业和手工业的工具,这些都反映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公主信佛,还带去了佛经和一尊释迦牟尼的铜像。……
动身的时候,朝廷大臣都来送行,直送到长安城外的十里长亭。文成公主一行辞别了送行的大臣,辞别了道旁依依惜别的百姓,带着增进汉藏两族人民情谊的崇高使命,浩浩荡荡离开了长安,取道青海,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消息越过高山,越过草原,传到了青藏高原。吐蕃人民以莫大的喜悦和兴奋,准备了很多的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来迎接公主。歌唱文成公主的民歌《唉马林儿》有这样一段歌词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
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
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
有一百匹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
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
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您!
松赞干布特意从都城逻些(今拉萨)赶到河源的柏海(今鄂陵湖或札陵湖)来迎亲。他以唐朝女婿的身份恭恭敬敬地拜见了皇叔李道宗。文成公主盛装会见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看到文成公主风度的高雅,服饰的华美,中原文物的丰富多彩,以及礼仪之讲究,仪仗之气派,羡慕不已。行过迎亲礼后,李道宗返回长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一行向逻些城进发。
643年藏历四月十五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的文成公主终于到达了逻些。进入逻些,松赞干布陪同公主缓缓前进,乐队奏着欢快的曲子,经过最热闹的八角街。这时候,逻些到处洋溢着一片欢乐。附近居民穿着节日的盛装,万人空巷前来迎接这位为联系汉藏两族情谊、不远万里而来的赞磨(王后)。松赞干布对他的亲信大臣说:“我的祖先中没有一个和中原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实在太幸福了。应当为公主筑一座城,以夸示子孙后代。”他在逻些,按照唐朝的样式,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宫室。直到现在,著名的布达拉宫内,还完好地保存着七世纪松赞干布修建的宫室洞穴,名为曲结竹普。据说这就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洞房。而今进入洞穴,从被香烟熏得漆黑透亮的洞壁上,还隐约可以见到四周凿洞成壁的痕迹。在幽暗的灯光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尺尊公主,尼婆罗国(今尼泊尔)的公主,在文成公主之前嫁与松赞干布。)以及禄东赞等人的塑像,个个栩栩如生。
文成公主入吐蕃和松赞干布联姻,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件大事。从此以后,汉藏两族有了频繁的往来,藏族的文化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文成公主人吐蕃以后,和松赞干布协力同心,为开发青藏高原做了很多事情。吐蕃原来没有历法,文成公主教给吐蕃人民推行历法。文成公主信仰佛教,松赞干布在她和尺尊公主的影响下,提倡佛教,在逻些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两座寺庙,经历代修缮增建,而今已是庞大的建筑群,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大殿正中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镀金铜佛像。两侧配殿,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人的塑像,仪态生动大方。随公主入吐蕃的乐队丰富了藏族的音乐,他们带去的乐器,也一直保存在大昭寺里,成为汉藏两族深厚情谊的见证。公主还和她的侍女们教给吐蕃妇女纺织和刺绣的技术。今天藏族妇女所织的毯子、毡垫等,据说就是文成公主所教。松赞干布还不断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唐朝许多有学问的人,也被聘请到吐蕃掌管文书。唐朝还给吐蕃送去蚕种,增派了养蚕、酿酒、造纸墨和制碾磨的工匠。吐蕃的农业,受到汉族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授,开始平整土地,挖沟开畦,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品种……
文成公主入吐蕃后九年,松赞干布去世了。文成公主继续留在吐蕃,先后在吐蕃生活了四十个春秋,直到680年,才与世长辞。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民崇敬她,怀念她,把她的生日(藏历十月十五日)和到达逻些的日子(藏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万民欢庆的节日,把她到过的地方,看作圣洁的地方。象所有为人民做过好事的杰出人物一样,文成公主的事迹在人们的广泛传布中逐渐神话化了。直到今天,西藏有很多戏剧演出她的传奇故事,有许多民谣歌唱她的卓越功勋。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唱的:
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
狮子进了大森林,
孔雀落在大平原,
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
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二十八、唐僧取经
──玄奘西游
陈毓秀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们的国家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谁还不知道《西游记》这部长篇神话小说呢?《西游记》的主角唐僧和他的三个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回了真经。这里面曲折离奇的经历,生动有趣的情节,不知吸引过多少人。
《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是小说家吴承恩笔下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却有一段唐僧取经的真人真事。虽然是真人真事,却也一样的惊险出奇,动人心魄!
历史上的唐僧姓陈,名祎,生于公元604年,唐朝人,十三岁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玄奘。玄奘从小好学,为了钻研佛经,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追访有名的佛学大师。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有矛盾。越钻得深,发现的问题越多。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弄它个水落石出。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心西游的玄奘,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莫贺延碛是现在安西到哈密之间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长,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却又“寒风如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粪当路标,引导前进。玄奘走着走着,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泼翻了。怎么办?回去取水吗?不能。玄奘发誓: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头。在滴水不进的困难情况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干唇焦,终于晕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里离水草地不远,到了夜半,凉风习习,把昏迷中的玄类吹醒过来。玄奘的那匹识途的老马驮着他找到了水源,脱离了险境。
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鲁番东约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热情支持。高昌王赠给他许多金银衣物,配备了五十多名向导和随从,写了二十四封给沿途各国君主的信,请他们多多关照玄奘。但是,路途仍旧多艰。玄奘一行来到了终年积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风暴雪袭来,飞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没、砸死,或者冻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盖的大山中挣扎了七天,随行人员冻死了十分之三四。
经过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进入了天竺境内。那时候,印度半岛上有七十多个国家。玄奘从628年到631年,游历了北印度的二十多个国家,访问了许多佛教圣地,学习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来到了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有一万多僧徒,其中有许多具有医药、天文等各种知识的高僧。主持戒贤法师是天竺的佛学权威,一代大师。玄奘来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听说东方支那国(即中国)的高僧来了,组织了一千多人的欢迎队伍,人人手捧点燃的香、鲜花,夹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礼,又恭敬地参见了戒贤,拜他为师。据说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早已不再讲学。但是为了表示对中国法师的友好情谊,破例为玄奘讲学十五个月。寺院对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规格来款待的。每天供应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荳蔲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供大人米”的米粒比乌豆还大,做出来的饭香甜可口,是当地特产,只供国王和大法师吃的,所以称为“供大人米”。此外,按月还供给油三斗。酥乳等每天可以随便取用,出门备有象舆。那烂陀僧徒一万多人,享受这样待遇的,连玄奘在内,一共只有十个人。玄奘在这里学习了五年,认真听讲以外,又贪婪地读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种经书,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天竺闻名的第一流佛教学者了。
玄奘并没有因此自满。后来,他又漫游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处,巡礼圣迹,访求名师。两年多以后重返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请他在寺内讲经。
那时候,戒日王朝盛极一时,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个国王。戒日王在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