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农业霸主-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家公子想来这里玩一下也是正常的。
招待所里的服务员们。在这两年也没少接待这类的人物。不过他们一般都是由一些人专门负责接待的,类似郭文君这样阶层的跑来很少见。
所以大家都很好奇,这究竟是哪家的公子。至于梁三平的介绍信,直接被他们忽略了。那些公子哥儿们什么介绍信开不出来?!你开个粤北琼岛的介绍信,那就真是粤北琼岛了么?!傻子才信呢,他们可是看过开具自疆北的介绍信。可那位一口京片子。
准点六点。郭文君出现在了招待所。笑呵呵的和梁三平寒暄了两句,便将他请到了车上。机关食堂那边中午就已经吩咐下去了,食堂里会常备一些特色的原料。
这是为了防止一些上面来人,浙省这边好招待。兄弟省份、帝都方面,不时会来人检查什么的。所以食堂也会备下一些浙省的特色菜食材。
车子七拐八拐,没一会儿就进入了浙省的那座大院儿里。浙省的机关食堂,几乎是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值班的,大院儿里平时没少加班的。食堂的师傅们则是轮班。
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给加班的干部们准备宵夜什么的。尤其是在苗坚上来后。加班这种情况就更普遍频繁了。食堂这边则是有人专门值班,负责晚上做一下宵夜什么的。
梁三平抵达后,便在郭文君的引领之下直接向着食堂的小包间走去。食堂的工作人员今天都接到了通知,晚上农业部门的大佬陶世荣要招待客人。
因此,他们早早的便准备下了周山渔场过来的黄鱼。庆元的香菇、景宁的黑木耳,还有享誉海内外的火腿。这些菜肴全都备齐了,甚至下午他们就已经把一部分菜做好了。
“哈哈哈……三平,休息好了没有?!”梁三平刚刚进门。陶世荣便迎了上来。梁三平感激的和陶世荣握了握手:“感谢领导关心,休息好了!”
陶世荣笑呵呵的让梁三平坐下。并亲自给梁三平斟上了浙省很有名的黄酒。黄酒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可称独树一帜。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
但其中最为著名莫过于绍兴加饭酒。绍兴酒有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时的《吕氏春秋》记载起。历史文献中绍兴酒的芳名屡有出现。
尤其是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对绍兴酒的历史演变,品种和优良品质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在当时绍兴酒已风靡全国,在酒类中独树一帜。
能叫陶世荣拿出来的绍兴黄酒,自然不是普通货色。琥珀色的酒液斟到酒杯里。随即那酒香便随着酒水的倾到而溢出了。包间里面顿时酒香四溢。
这酒香让人未饮便先醉了,梁三平不由得感叹。绍兴黄酒,果然名不虚传。不仅仅是酒好,桌子上的菜色也是十足的浙省风味带着浓厚的浙菜气息。
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咸菜大汤黄鱼、白鲞扣鸡……看着一道道的浙系名菜摆在桌子上,梁三平不由得感叹:“太丰盛了!小子愧不敢当啊……”
“哈哈哈哈……就你梁三平的这个名字,就值这些菜!”陶世荣目光灼灼的望着梁三平,道:“琼岛,宝亭地区。五年前全国收入排名垫底,县里去粤北做汇报还哭诉有老百姓穿不上衣服。一家人合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你梁三平进江海农场后,不过两年时间。整个宝亭地区六镇三乡六十二个自然村。其中三十五个,在种植反季节蔬菜、稻田养鳖项目里面,获利颇丰。”
“除宝亭地区之外,万城、文长两地。也因为你的推荐,带动了超过二十个村庄的富裕。至少这两地的贫困情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听着陶世荣的话,梁三平不由得苦笑。自己的底子早已经被人摸的清清楚楚的了,这下还有什么可说的?!他只能是苦笑,而陶世荣则是肃然的看着梁三平。
“三平同志,我们浙省也是渔米之乡。说起来,条件比琼岛各有千秋甚至比琼岛还好些。但我们的农业发展,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啊……”
说着,陶世荣端起酒杯。梁三平见状,赶紧站起来也端起了酒杯和陶世荣碰了一下。随后两人一饮而尽,这时候陪着一起吃饭的郭文君笑着给两人斟上了酒。
“三平啊!不要怪我说话直来直去,实在是时间不等人哪……”陶世荣夹了块醋鱼,将酒气压了下去这才对着梁三平道:“浙省农业发展缓慢,我们很是着急。”
“但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现在浙省没有被规划成为特区,我们各方面条件也不够好。想要取得一些突破,是很难的。如果不是你这边突然出现……”
梁三平闻言连忙站起来,连声道不敢。但陶世荣却摆着手道:“三平你不必谦虚,关于你的情况我们都有查到。你的本事,我们也都知道。”
“如果不是你有真本事,我们也不会压这么重的担子。关于这件事情,我们专门跟羊城的兰成同志和沐山同志,求教过。他们两位都向我们极力推荐你!”
梁三平这下无奈了,好吧!这两位叔叔就这么为老不尊的把自己给卖了,却不知道浙省这边拿了什么好价钱给他们。让他们就这么把自己的侄儿卖了……
“放心!他们两位都说了,情况虽然跟我们浙省说了。但也让我们不要为难你,也不要给你制造障碍。要放手让你去做,给你足够的支持。”
陶世荣可是江湖老鸟了,如何能不知道梁三平在想什么?!却见他哈哈一笑道:“放心吧!苗坚同志也表示会支持你,只要你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
“我们只希望一件事情,浙省的农业能够逐步的发展起来!”陶世荣说着,顿了顿道:“我们这帮人,都是半截身子如土的人了。还能干多少年?!能吃多少年饭?!”
“我们这些人,到了这份年纪。生生死死的,见过太多了也看透太多了。能不能走上去,我们是不求的了。唯一求的,是在我们百年之后。这浙省的老百姓们提起我们。可以说这么一句:好歹当时这帮老头子,还是给浙省做了些事情的……”
说到这里,陶世荣的眼眶有些发红声音也有些哽咽:“这也就足够了。好歹,我们得对得起当年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总得为了他们的梦想做些什么……”
接下来,陶世荣没有再说话。而是一杯杯的给自己灌酒。是的,他不是在喝是在灌。一坛子的黄酒很快喝完了,接下来直接端上来的是白酒。
梁三平没有说话,他只是陪着这位老人一杯杯的在喝。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无需说什么,只是需要陪着这位老人喝酒,这就足够了。
郭文君显然也知道自己的老领导,他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怎么陪梁三平他们喝酒。
“老领导容易醉,一会儿我送他回去。您继续喝,没事儿……”郭文君笑着跟梁三平解释道。他没有多喝,这是因为他需要送这位自己的老领导回家。
梁三平点了点头,举起酒杯陪着这位老人继续喝着。(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五章 定决心,做龙井
没一会儿,桌子上面已经摆满了酒瓶。半箱子五粮液,就这么喝完了。当陶世荣还要抬手叫酒的时候,梁三平拦住了他:“陶叔,咱喝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陶世荣看着梁三平,缓缓的放下了叫酒的手:“三平啊……你陶叔没什么本事,坐在这个农业部门主管的位置上却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
“你可知道,每次我下去检查。看到乡里乡亲们现在过的日子,心里有多难受么?!那些老百姓,都是当年扛着家里不多的口粮支持我们打下去的啊……”
陶世荣真的喝多了,他眼眶发红脸上的肌肉不断的颤抖着:“每年清明,我去烈士陵园扫墓。看着我的那些战友,我觉得没脸见他们……”
“当年我们说,解放了老百姓要吃饱饭、穿上衣裳。要大家都不受穷!为了这个,我们没少拼。哪怕是我蹲牛棚的时候,去干校的时候。我都抱着这个梦……”
陶世荣抹了抹自己的眼角,轻声道:“恢复工作了,本来是让我分管其他部门的。是我自己强烈要求组织让我来管农业。我觉着吧,我好歹是农家子弟出身的。为咱们老百姓,为浙省的老百姓谋些福利吧!不敢奢求其他的,好歹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些……”
陶世荣的话说着,原本在一个桌子上坐着的郭文君低下头来。他也是农家子弟,和陶世荣一样的。他也是自愿要求到农业部门来,希望的就是能够在农业上做出一些成绩。
数年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却很是有限。这其中有官僚主义的问题,也有各个部门互相推诿、观望的问题。但终究,他们还是认为自己做的不够。
“三平啊……今天这顿饭。我是用三个月的工资换下来的。我不占国家便宜,但我必须请你这顿饭。我不求你别的,就求你能让浙省的老百姓好过一些……”
梁三平听着这话,无言以对。在早上见到陶世荣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是位节俭到近乎苛求自己的老前辈。他脚上的布鞋,看款式至少是十年前的了。
身上的中山装浆洗得发白。办公室里用的茶缸子还打着“一九五八年”的字样。看便知道,那茶缸子是这位老人从部队里面带出来的。这么多年一直就没有换过。
那已经脱漆的文件柜子,绿色的漆皮上还有一些编号。别人看不出来,但和部队有着很深接触的梁三平看得出来,这也是从部队里面淘换出来的。
可以看得出来,这柜子大约是当年部队支援地方留下的。这位老人,却一直都没有换过。能用的他都在用着,为的就是节约、省钱。
事实上,梁三平在刚刚来到酒桌的时候也很惊讶。他不太相信这位老人会用这么多的公款招待自己。显然。老人拿出了自己的工资。
这是老人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将全力支持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你能给带着浙省的老百姓们,走出一条路子来!莫要让这里的老百姓,再穷下去。
“陶叔,三平不敢保证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三平能说的是,我会尽力而为!”却见梁三平看着陶世荣,一字一句无比诚恳的道:“竭尽全力,绝不退缩!”
“有你这句话!这就足够了!!”陶世荣哈哈一笑。竟然直接倒下。看得梁三平大惊,便要走过去扶住他。但郭文君却比梁三平更快。直接将自己的老领导扶住。
却见郭文君笑着道:“没事儿,老领导只是喝醉了。我送他回去,就回来接你。还请三平你等一会儿,我去去就回……”
郭文君说着,便将陶世荣的手臂搭在自己的肩膀上便要朝着门外走去。但他却被梁三平拉住了。却见梁三平掏出一叠全国粮票和钱,对着郭文君道。
“老郭。麻烦你拿着这些钱把今天的账结了……”郭文君见状便要拒绝,却见梁三平一挥手道:“如果是陶叔在家里请我,这给钱就不应当了。”
“但这是在机关食堂里面吃,要陶叔拿三个月工资请我。你觉得我能吃得下这顿饭?!”梁三平对着郭文君,叹气道:“要这顿饭我就这么吃了。会折寿的!”
“这钱,必须我来出。不然,我这心里不安啊!心里不安,怎么做事?!答应陶叔的事情,我绝对会竭尽全力。但如果要陶叔拿出三个月的工资请我吃饭,我会被人说断脊梁骨的!”
郭文君沉默了一会儿,将梁三平手上的粮票和钱都接过来。梁三平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肯定就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了。郭文君明白,这钱他拒绝不得。
而另一方面,确实陶世荣家里的情况也并不好。老陶的老娘,当年因着他关牛棚给气病了。虽然老人后来没啥事儿,但病根落下了。现在都还在修养。
这位老人膝下还有四个孩子,一个已经读书出来了可三个都还在读。妻子身体也不好。别人不太知道,但郭文君知道。老陶当年牺牲的那些战友,有好几户家里都是他在照顾的。
是以,哪怕是恢复了工作老陶的那点儿工资也让他的日子过的并不宽裕。所以郭文君选择了把这些钱拿上,他不想看着自己的老领导酱油拌饭吃上半年一年。
背着已经晕厥了的陶世荣,郭文君走出了包间。门外的食堂服务员要过来帮忙,被郭文君笑着拒绝了。顺着有些昏黄的灯光,郭文君扶着陶世荣向他家走去。
“你说,一个死掉的人会不会跟你提出要钱、要权、要名、要位……等等这些要求?!”
“不会。”
“会不会要好车坐,好房子住,要当大官,要用权力搞特殊?!”
“不会。”
“是的,不会。我就是这样一个死人——和我的那些战友一样——死了三十多年了。现在你看到的我,只不过是死去的我和我死去的战友们派来继续我们梦想和事业的一个影子、一个灵魂——是一个灵魂不是一个活人——你懂吗?!”
“懂了!”
郭文君想起了自己和陶世荣的这番对话,那是一次清明。下了班的陶世荣忽然提出要求,要郭文君和自己一起去烈士陵园。他们去了。
在那座烈士陵园里面,郭文君惊讶的在牺牲烈士的名单里看到了陶世荣的名字。开始他不过以为是重名,但陶世荣告诉他:那就是陶世荣自己。
那一年,陶世荣是班长。这就赶上了和日本鬼子的一场大战。在那场战役中,为了掩护老百姓安全撤离,整个团数千名战友几乎全部牺牲了。
陶世荣肚子被弹片划开,然后被炮弹炸晕了滚落到边上的草丛里。后来叫回来的老百姓们发现了,这才活下来的。解放后,这里竖起了纪念碑。纪念那场战役、纪念那些牺牲的战士们。
陶世荣的名字,意外的被篆刻进去了。曾经有人想要将这个名字除掉,但陶世荣告诉他们。这么刻上去并没有错,陶世荣已经随着当年的那些战友们一起战死了。
现在活着的,不过是一个陶世荣和他的战友们派来坚持他们梦想的灵魂。所以,这个灵魂不会有要求,不会有太多的**。更多的,他只是希望能做好事情。
是的,这就是陶世荣。
很快的,梁三平需要的档案就送到了招待所里。根据那些资料,梁三平开始琢磨浙省的农业该如何发展。显然,浙省有着比琼岛更好的基础。
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农业资源。又或者是水产、桑蚕、经济作物……等等,都比之琼岛要好得多。也正是因为如此,梁三平才觉得难以下手。
“还是先从龙井做起来吧……”想了好一阵子,梁三平才决定先从茶叶入手。茶叶,是浙省的传统产业了。哪怕是浩劫时期,也没有断绝出口。
但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品牌和产业,始终没有完全做起来。梁三平现在想做的,就是将品牌树立起来,规划做起来。依托这里特有的龙井,将整个茶叶市场做出来。
不得不承认,现在由于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还是比较好的时候。而至于合作模式,梁三平也想好了。安天民公司会出面,和当地茶农签署协议。
平时如同上班,给予工资。在采摘后将会根据收益,进行分成。而茶树的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则是需要浙省这边的农业部门联合农学院进行协助。
在尽量保证传统种植、制茶工艺的前提之下,进行科学的、可持续的生产。一边翻阅着资料,梁三平一边在撰写报告。这还是只是初步的规划,更加具体的需要到茶园去看看。
梁三平一直都认为,除非是到了当地去看过情况。否则一切都没有发言权,那些没有到实地看过就随口乱说的不过是空口白话。
做龙井还有一个好处,这是在浙省省会最近的区域产品。交通运输也方便,做好这项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向着其他农产品扩张开去……(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六章 看龙井,说世情
梁三平拿下自己头上的帽子,在树荫下轻轻的扇动着。此时的他站在茶园的最高处,望着成片成片的茶园,心里估算着这里的产量情况。
龙井村有个老龙井御茶园,此地便是龙井茶发源地和核心茶区。老龙井御茶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背靠天门山,左傍棋盘,右倚狮峰,如母子相拥,三山环抱着这老龙井御茶园,即使不懂堪舆也可以感觉出此处当属宝地也!
梁三平现在就在这宝地上,望着这片茶园。在思考着如何把龙井茶做大。这桌茶园是浙省直机关管理的对外专业接待点,不仅是茶考究泡茶用水也很考究。
这里泡茶所用之水来自于龙井茶的源头——老龙井。老龙井旧名龙泓,又名龙泉,其名始于三国东吴,乃是与虎跑、玉泉齐名并誉为“天下第三泉”。
其泉水系溶岩裂隙泉,矿物质含量很高,泉水崖壁所书的“老龙井”却是是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亲笔,历史渊源深厚可见一斑。
老龙井御茶园内,更可见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十八棵”御茶。此十八棵御茶,便是这里最为名贵的部分,平时皆有专人看管侍奉。
先有泉有龙,随后有龙有井,继而有井有村。龙井村名由此演变得来。在龙井上村的六角井边,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井边有块古老的石碑。碑文上刻录:
“清井记:井以龙名,名村龙井,毓秀钟灵。合村严禁:内井特,取水饮食清香。外井专洗衣服,不许犁耙、芋头、腥臭杂物入井堀污秽,不得挖取井石。如有悖犯,罚油香各五斤,决不宽恕。”其落款立碑时间为乾隆四十九年孟冬吉日。
“这处茶,可以说是我们浙省最好的茶园了。”郭文君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道:“这里也是龙井茶的祖地,最早辩才法师便是在此种下了第一批龙井茶……”
梁三平点了点头。这个事情他是知道的。他昨天已经从史料上看到过了。辩才法师,乃北宋时期高僧。俗姓徐,名无象,法名元净。十岁时,父母亲就把徐无象送到西菩山明智寺出家为僧,师从同县僧人法雨禅师。
十六岁时落发,受具足戒。十八岁那年,游方问法离开西菩寺,来到杭州上天竺寺。师从慈云法师,学习天台教义。慈云圆寂后,又师从明智韶师,学《摩诃止观》。
后来,杭州知州秦溱邀请他前去住持大悲宝阁院,前后又长达十年之久。杭州知州沈遘以上天竺寺住持智月法师之邀,聘请辩才入山住持,并上请朝廷。以教易禅,朝廷恩准。赐改寺名为“灵感观音院”。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辩才结交了一大批当时的文人墨客。在士林之中,辩才很是有名望。辩才法师与当时名士苏轼相交甚笃,与曾得太祖称赞之名臣胡则亦有相交。
而龙井茶,便是这位高僧在辞主持归隐龙井后种下的。这也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批获称“龙井”的茶。在此之前,虽然茶经对龙井茶所有记载但只是言道“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但却并没有直接提到“龙井茶”。龙井茶真正大放异彩。是在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清朝,乾隆下江南并亲笔题“十八颗”御茶后,龙井茶才真正的兴盛起来。
“三平,怎么样?!这个茶园不错吧?!”却见郭文君笑呵呵的对着梁三平道:“这处茶园,我们浙省这边一直都有专人照看。从来没有断过……”
梁三平闻言点了点头。心中不由得感慨。这就是历史底蕴啊,哪怕是经历了这么多年这里依然保护的很好。甚至当时立下的石碑,现在都完好无损。
这便是传承和底蕴啊,梁三平心里在感慨。浙省后来在农业方面,发展的比很多省份强这不是没有缘由的。虽然浙省也有走过一些歪路,但总体发展而言比很多省份要强。
耕地面积多、自古的渔米之乡这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们在经济作物方面的用心用力。龙井茶,这几乎已经被经营成了国内顶级茶叶的代名词了。
而另一项,则是几乎全国闻名的金华火腿!中国的“南北二腿”闻名中外,南腿为滇南所产的火腿,北腿即指产自浙省所产的金华火腿,两者同样出色。
上等金华火腿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爪小骨细、香气浓郁、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金华火腿是盐腌过后,再风干、发酵的猪腿,原产于浙江金华,早在宋朝时期便已经被列为贡品。
而在香江、澳门及夷洲地区,金华火腿也有着自己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华人圈中金华火腿都是极为著名的一道浙省特色。
在这两项上,梁三平认为可以做的文章不少。的确,这两项可以给浙省带来不少的收入。即使是现在,这两项也是浙省的主要出口拳头产品之一。
“就龙井来说,我们是可以做一份拳头产品的。销售渠道的话,还需要打通。”却见梁三平品着茶,笑着对郭文君道:“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规模。”
郭文君抱着茶杯,叹气道:“不容易啊!现在很多同志都转不过弯来,我们也想过要做品牌、做通路,但却不那么容易。里面的事儿,太多了……”
梁三平哑然失笑,他知道郭文君说的是实话。就目前而言,浙省内部很多人还是在观望。浙省边上的魔都,已经被规划成特区了。看起来似乎发展的不错。
但这却没有惠及浙省太多,浙省依然是不紧不慢的发展着。一部分人还很是犹豫,不太敢大步迈出。事实上,现在内地这样的情况很多。
很多的争论依然存在,甚至一部分的争论就是从魔都出来的。你如何不让这些个干部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那十年的浩劫,让他们现在都没有缓过劲儿来。
这种情况,直到那位老人南巡之后所有的争论才告于段落。事实上,也是从那之后所有的阶层才放下了争论,全力的投入了改革的大潮中。
可以说也是从那个时候,改革才是真正的走上了正轨。而在之前,因为路线的争论导致的是大部分人都在观望中,根本就不敢投入进去。
生怕被人抓住了痛脚,最终跌落下去。当年关牛棚、下干校,已经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尽管他们未必害怕,但这不代表他们愿意就这么被丢进去。
“老郭,我也给你兜底吧!”却见梁三平笑着对郭文君道:“如果浙省这边自己有争论,自己都没有确定的话。我能做的也很有限。没有你们的支持,其实我啥也干不了。”
浙省毕竟不是琼岛,也不是粤北。哪怕是在粤北和琼岛,如果没有了沐山他们的支持,梁三平也很难做事情。所以,他决定先打开天窗说亮话。
“肘制太多,婆婆太多了。到处都管着,那我们啥也做不了。连走两步都得去打报告,还得看着几十个婆婆的脸色,不知道能不能走那两步……”
却见梁三平肃然的看着郭文君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真的啥也做不了。除非浙省这边自己已经统一口径了,不然的啊……”
不然的话,我肯定不会全力投入的。这句话梁三平没有说出来,但郭文君听的出来。的确,谁都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梁三平的钱,都还不是他自己的。
而是安天民公司的,如果说这单子做砸了。那梁三平是要承担责任的。诚然,人家可以给你帮忙。但好歹你们自己得拧成一股绳吧?!不然里面的人三天两头的找麻烦。
这换谁也受不了啊!这类产品,多数都有时效性的。且如果没有按时交货那么购买方又如何交代?!这会直接毁掉安天民公司的信誉,毫无疑问这是极为致命的。
“说实话,龙井我非常的看好。”却见梁三平笑着道:“但,茶的等级还需细分。同时我们需要遵循古法制作高端茶叶,还需做好包装……”
讲到包装梁三平就很无奈,因为后来他曾看到过报道说有龙井茶商竟然试图请一位女优来代言自己的茶。这着实让人哭笑不得,哪怕是炒作这种炒作无疑是太过了。
这已经是恶搞的程度了。却不知道后来这个计划是否成行了,或许有人觉得这太恶俗了选择了拒绝。但这件事情,当时造成的影响极坏。
“三平,我也给你说句实话吧。”却见郭文君苦笑着道:“确实,现在我们做事有着很大的阻力。哪怕是省里意见也不统一,很多时候哪怕是书记……”
郭文君没有多说,但梁三平知道他的意思。现在的江浙地区,就是一团粥。各方需求不一导致的是谁也没法直接说了算。很多时候,执行的只是大家妥协的一个方案罢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七章 坐而思,故人问
“三平啊!你小子一会儿一个主意,一会儿一个主意。你自己倒是满世界的跑着,我们这帮人却得给你擦屁股,你也好意思?!”
刚刚接到了夏振东,这家伙便笑呵呵的编排起梁三平来了:“咱们宝亭地区的公路现在才刚刚有了眉目,你小子就折腾到浙省来了。说是你不帮忙人家还不放你走?!”
梁三平苦笑,这不明摆着的么?!浙省现在内里各方角力,苗坚想要掌握话语权肯定是得做出成绩来,这才有人服他。其他人在这成绩之下,也不好说什么。
可以说,这是苗坚势在必得的一次项目。梁三平当然也希望这件事情做成,这样的话安天民公司就可以在浙省站住脚跟了。浙省的优势比琼岛更明显,而且距离魔都也近。
近代史以来,魔都就是一个天然的优良港口。浙省的产品完全可以通过魔都的港口,向着包括东南亚、东北亚地区输送。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
但和琼岛相似的是,浙省现在的公路并没有全通。但比琼岛好的是,浙省好歹是发展多年的大省份了,大部分的地区公路都已经通行。
至少少部分的偏远山村和小镇,并没有通公路。这就是发展底蕴的问题了,琼岛的情况也差不多。发展的时间越长,那么交通方面越是便利。
但发展的越久本地的顽固势力就越多,梁三平最为头疼的就是这个地方。想要在浙省站住脚跟,这无疑很困难。浙省和琼岛不一样,琼岛虽然有一部分地方势力。
和浙省比起来,这真就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悠久的历史,让这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即使是苗坚很多时候也极为头疼。更别说初来乍到的梁三平了。
“咱现在是已经被逼上梁山了,不想做都不成啊……”梁三平苦笑着道:“我也考虑过,我们安天民终究是要走出琼岛的。既然如此,为何不趁着这个机会试水一下浙省呢?!”
“至少浙省的优势不差,而且有着浙省领导的支持。就算是再差,咱们也差不到哪里去吧?!”梁三平的话叫夏振东一瞪眼。却见夏振东哼道。
“你小子说的倒是轻巧,你知道浙省这边的情况怎么样么?!这边的情况,跟琼岛可不一样。很多人都关系都勾勾连连,这些关系很要命!处置不好……”
夏振东没有说下去,但梁三平知道夏振东想说什么。一个处置不好,可能导致的将是整个安天民公司都赔进去。浙省这帮人可不是琼岛的那些人那么简单。
琼岛当地的话,顶多是给梁三平找些麻烦。这些麻烦也就是在项目执行的时候,给是使些拌子、给你找点儿不痛快。但只要上面足够支持,他们也是不敢瞎来的。
但浙省这些人则不一样了。浙省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大省。和帝都里的大佬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未必就不能够通过高层给梁三平这里施压,最终逼着苗坚把梁三平弄走。
“振东哥啊……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