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级农业霸主-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派人来迎接自己,这如何能不让梁三平受宠若惊?!
“哈哈哈……三平同志你可太谦虚,你的大名我们在江浙也是听过的啊!”却见这位前来迎接梁三平的年轻男子笑着道:“在您的带领之下,琼岛宝亭地区的发展很是迅速!”
“这让我们江浙地区的领导们很是着急啊!琼岛比我们江浙多山,现在也没有被规划成特区。但发展速度,却一点儿也不慢。尤其是您所在的宝亭地区,发展的更快呢!”
这下轮到梁三平诧异了,他可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声名远播到了江浙这边来。其实也不奇怪,每年国家都是要召开农业方面的会议的。
粤北地区在琼岛取得的成绩,自然是要被拿出来说的。听多了,江浙这边自然也开始关注起远在粤北琼岛的梁三平来了。偏偏梁三平太能折腾了,而农业系统么!
各个方面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比如华南两院的一些老教授和江浙农业教育系统的一些老教授有着不错的交情。江浙农业系统的官员们,也和粤北的农业系统的官员们关系不错。
梁三平的消息。自然是源源不断的汇集到了江浙这边干部们的手里。一时间,粤北出现了一个能折腾的梁三平。这叫他们无比的羡慕。
现在国家的风向已经渐渐的明朗了起来,以后大家要进步那么就少不了出政绩。政绩咋出?!就得需要梁三平这等会折腾、能折腾的人啊。没有他拉来项目那进步个屁。
这时候大规模的招商办还没有出现,大家也没敢大刀阔斧的开始全面的进行招商。哪怕是一些小工厂,也是偷偷摸摸的在做一些产品进行销售。
对于这些情况,江浙系统的官员们自然是知道的。但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面不发话他们也不动作。好歹能给自己这片地区纳税呢。他们也看出来了,从前那种运动估计不会有了。所以即便是有什么,也是把这些小作坊取缔便是了。
“说实话。咱们江浙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渔米之乡啊!说到农业发展,我们也有着很大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这叫我们江浙的领导们很是着急呢!”
听得这位迎接自己的官员如此说。梁三平释然了。原来根子在这里啊!现在在国内,做农业梁三平说自己是第二,那么确实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在很多人看来,梁三平现在的手段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普普通通的蔬菜。卖到了日本去那就身价百倍了?!稻田里养起了鳖。养起了鱼。
山里的药草,经过他的手段就能卖出大价钱来。楞是带着琼岛那著名的“一穷二白三宝亭”给富起来了,好些个曾经调研极为贫困的村子。
现在红砖绿瓦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听说那边还经常吃肉。这叫江浙系统这边的官员们,羡慕不已。按说,咱们江浙也不差啊!那自古以来也是渔米之乡不是?!
为啥在这方面,就是没有人家琼岛发展的好?!很多官员们也蠢蠢欲动。但他们毕竟不是琼岛之前那些个官员们,经过仔细的调研。他们发现如果没有梁三平这样的人。
他们还真没法弄出来什么。很简单。安天民的销路几乎是梁三平一个人给打出来的,包括了现在逐渐发展起来的文昌鸡、东山羊。也是梁三平带着人拿下的项目。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梁三平这样的一个人去打通那些销路这一切几乎都是镜花水月。江浙系统这边的官员们,现在是有心去做但却谁也不敢打包票自己能做到梁三平这个水准。
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参谋长跟他们吵的这一架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希望:拉着梁三平入伙。他们自信,江浙的条件是极好的。相信梁三平也会愿意和江浙地区合作。
毕竟江浙地区,可比琼岛的条件好太多了。仅仅是地域物产方面,就高于琼岛。如果梁三平愿意来做,江浙系统这边的人愿意给他全力的支持。
“哈哈哈哈……您太客气了!我不过是运气好、傻大胆罢了,您这么一说却是叫我不好意思了……”梁三平很是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这更是让这位前来迎接梁三平的官员满意了。
按说,年轻人做出诺大的成绩。且还有李参谋长撑腰,如果换个人还不知道怎样的飞扬跋扈呢。可梁三平之前仅仅是客气的和江浙方面通了个电话,就自己搭乘着硬座火车来了。
抵达后,被迎接显然很惊讶。而且在自己夸他的时候,表现出了一种似乎自己夸过了的样子。想到梁三平,再想到自己单位那些小年轻们。这位干部由不得感叹。
这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啊!那些小年轻如果能有梁三平一半的沉稳,或许自己就能找出好几个可用之材了。可惜的是,那些新来的……
“您先别谦虚了,领导们现在在等着三平同志你呢!”却见这位迎接梁三平的官员热情的帮梁三平拿起了提包,而梁三平则是笑呵呵的拒绝了。
这位官员也没有勉强,笑着引领梁三平到了一辆嘎斯车面前。看着这辆车,梁三平心里苦笑。看来江浙这边的干部,还真看得起自己啊!这车子,现在可不是普通人能坐的。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这个道理梁三平无比的明白。所以他很清楚,江浙系统这边的干部肯定是有求于自己。结合上刚才这位干部的话,梁三平知道江浙这边肯定是希望自己来帮忙江浙地区的农业发展,又或者是给他们出主意。
但事已至此,梁三平能做的只有硬着头皮上。没辙,江浙这边都已经给足了他面子了。如果他不兜着,那就是不懂事儿了。你过来求我办事儿,我给你安排人接送还带车子。
在这个时代,那算是了不得的待遇了。而且江浙系统的干部还抽出时间来专门见他,简而言之梁三平要是敷衍了。那肯定会遭人诟病,这次的事情也不可能顺顺利利的办下来。
随着梁三平上车了,坐在前座的那位迎接梁三平的官员便有一搭没一搭的跟梁三平说起了话。但梁三平现在的心思却没有放在这上面,一会儿的“面试”自己还得准备啊……
车窗外,农田、树木和带着古意的街区一点点的在向后倒去。梁三平的脑子则是在不断的转着。说实话,江浙地区的农业发展的确很是不错。
毕竟渔米之乡这可不是说说而已。江浙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1840公里。
而在全省10。1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结构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
2013年时,梁三平曾参加全国的农业大会。当时江浙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2834亿元,实现增加值178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106元,连续29年列各省区第1位。
这份资本,那不是谁都有的。蔬菜、茶叶、畜牧、水果、食用菌、蚕桑、中药材、花卉苗木、淡水养殖、竹木……等等,都是江浙地区的主打产品。
甚至茶叶、蚕茧、食用菌、蜂产品、花卉苗木等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要在这样的农业大省的农业问题上做文章,如果梁三平没有拿出过硬的本事获得不了人家的认可。
可盘算了一番,梁三平只能在心里苦笑。这还真是不好办。事实上,江浙地区在农业也并非没有走过歪路。阳澄湖大闸蟹,这个曾经响彻在国内的名字。
后世却因为阳澄湖的污染严重、过度开发导致几乎要断种。2002年之前,12。8万亩的阳澄湖围网养殖竟然达到10万亩!
而同时,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也不断的排入湖中。这对阳澄湖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旅游的过度开发直接超出了阳澄湖的承受极限。
这带来的恶果,就是周边的几乎所有的农业产出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当地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梁三平心里叹气,自己是否应该从这方面入手。做一个合理性开发的建议?!毫无节制的开发,只能是造成最终釜底抽薪大家都没饭吃。
海上的渔民们知道要休渔,国外的耕地也知道休耕。这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开发不是不可以,但是开发超过了阳澄湖的极限。那么恶果就是,子孙的饭都被自己吃光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二章 当面谈,有商量
江浙地区的农业优势非常的明显,已经颇有声誉的名茶、桑蚕、水产……等等。已经让江浙地区,在农业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只不过,现在他们一方面没有找到农业销售出路。另一方面并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且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这导致的是他们抱着金饭碗,却不知道怎么把这金饭碗装上一份好饭。但在这方面的话,梁三平无疑是专家级的人物。
至少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琼岛的产品在梁三平的包装和运作之下,已经远销到了香江、日本、韩国……乃至于东南亚等地区。
江浙方面,自然也看到了这个情况。所以,他们对于梁三平这次的到来,期待很高。梁三平仔细想了想,后世的江浙地区产品虽然主要市场是国内。
但在国际方面,也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他们后来在国际出口市场上,占据了百亿美元的份额。这份成绩,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车子缓缓的驶入了江浙地区的zf办公楼,那位前来迎接梁三平叫做郭文君的江浙系统官员笑着和梁三平一起步下车子,引着梁三平向着楼内走去。
江浙地区的环境的确不错,但比之羊城的办公大楼来说还是有些老旧。好歹羊城那边,还是粉刷了一下。但江浙这边,显示出了阵阵的暮气。
梁三平微笑着信步踏入这栋大楼,很快的郭文君便笑着将梁三平引领到了江浙农林部的办公室。一路上,郭文君笑着跟一群人打招呼。
而这些人则是好奇的看着梁三平。大院儿里没有什么新鲜事,梁三平要过来的消息他们都知道了。郭文君要去接梁三平的事情,他们也都很清楚。
所以,他们现在看着梁三平都很好奇。这也太年轻了吧?!一群人隐蔽而好奇的看着梁三平。这个年轻人真的能够做出诺大的事业来么?!
上面的领导们是不是估算错误了?!他这也太年轻了吧?!把江浙这样一个大省的农业,找这么个年轻人来出主意,他真的能做到么?!
“哈哈哈……三平同志啊!我们可是久闻你的大名了!”江浙农林部的部长热情无比的和梁三平握手,但他眼底的那一抹失望梁三平还是看到了。
没辙,谁叫梁三平确实太年轻了。年轻到让人不敢相信他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甚至很大一部分在见到梁三平第一眼的时候。还以为他是谁家子弟靠着家里的关系才做到这一步的。
但实际上,梁三平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而他现在自己,也是在从事农业。这点上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当陶世荣握住了梁三平的手后,一切都怀疑瞬间烟消云散。
很简单,身为江浙农林部长的陶世荣也是农家人出身。即使是现在,他所住的院子里也不顾老妻的反对,楞是给弄上了几分菜地。不时的还装成老农到市场里看看。
这样的人物,一握手就知道梁三平这份本事并非是浪得虚名。很简单,既然是作农那么手上自然是少不了厚厚的老茧。握着锄头的手。和握着笔杆子的手那是不一样的。
“老农家了?!”却见陶世荣眼底闪出一丝亮光,对着梁三平问道。而后者则是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农家出身,能走就开始帮着家里做农活儿……”
“到现在都不敢忘本,回到琼岛不到地里走走这心里不舒坦。握着锄头,我才能静下来……”梁三平的话,并非虚言。很简单,他的很多重大决定都是在握着锄头的时候做出的。
手上没有握着锄头,梁三平总是感觉心里不稳。锄头握着。农活儿做着他才感觉自己是在活着。立厦千顷,不忘初心。梁三平希望的是自己不要忘掉自己最初是为什么做事的。
很多人。在取得了些成果后便逐渐不自主的忘掉了自己的初心。这是最为危险的,因为他们自己会迷失掉自己。梁三平不希望自己走到那一步。
所以,即使再忙。回到琼岛后,他必须要去地里走一遭。握着锄头,好好在地里劳作一番。这是体型自己,不忘初心。也是体型自己。不忘本。
“好小伙子!我算是明白你为啥能做出一番事情来了!”陶世荣满眼欣赏的望着梁三平:“就不忘初心,不忘本这一条。你就做的比多数人都好!好得很啊!”
陶世荣的话,并非是简单的夸赞却是有感而发。这个时候,回城的知青也逐渐的多了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各路的伤痕文学的诞生。
陶世荣并不讨厌那些伤痕文学。相反的有时候他也挺欣赏的。但对于那些不断的描绘自己在农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之类的,作为农民出身的陶世荣则是极为反感。
你们去了几年就抱怨了、就愤恨了,那么如此生活了几百上千年的老百姓又该如何抱怨?!祖祖辈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难道就活该受罪?!
你们去一下就喊受罪了,那这些老百姓们怎么算?!对于那类人,陶世荣极为反感。一些所谓的“伤痕文学”为了追求某些描述效果,刻画的农民形象及其糟糕。
这更是让陶世荣无比的生气。所以,在见到了梁三平这样的年轻人后陶世荣自然是无比欣赏的。能不忘本,能不忘初心。就这点来说,很多人做不到。
“虽然说作农我是老把式了,也算是个老农。但在农业这块儿,三平同志你可是比我擅长啊!”陶世荣笑着让梁三平坐下,秘书奉上了茶水他这才道。
“琼岛取得的成绩,我们很羡慕啊!按说,我们江浙也是农业大省了,可就产值来说琼岛几个地区创造的外汇,却比我们都多。所以我们必须得多向你取经啊!”
梁三平要站起来给秘书道谢,却被陶世荣按下来了。听得陶世荣如此说,他连道不敢:“您这是羞我呢!琼岛现在才刚刚起步,我这也是碰了运气。算不得真本事……”
“哈哈哈……那你就给我们江浙提提意见,看看我们要怎么去碰这个运气一下!”陶世荣哈哈一笑,摆手道:“有没有本事,说了不算做了算。你梁三平做了什么成绩,摆在那里!直说吧,你对于我们江浙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看法?!”
人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梁三平还能说什么?!再说,那就显得矫情了。
“现在江浙这边我没有具体的实地勘察过,您忽然要我说这个我是没法说出来的。”却见梁三平笑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得实地的看过了,才知道情况不是么?!”
陶世荣听得梁三平的话,更加满意了。现在这样的年轻人很少了,很多单位里的年轻人。还没有到过田间地头,就敢在单位里大放厥词。
甚至嚷嚷着要改革,要做出比梁三平更大的成绩、要迈开大步向前赶。对于这些人,陶世荣很是反感。你连梁三平都没有见过,也不知道人家到底是怎么做的就嚷嚷着要赶超?!
你赶超个什么?!这等说话根本就不靠谱的人,陶世荣最为反感。同时,他也更为欣赏梁三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陶世荣一直都认为这是极为正确的。
你别说调查了,连看都没有去看、观察都没有去观察又凭什么来论断?!梁三平的这种态度,让陶世荣很是欣赏。至少这种做事态度,是有必要的。
“三平同志,我们也知道你这次过来是有事情要做的。我们也不为难你,这批人的档案我们都可以通过。只要他们愿意走,家里那边我们也安排处理。”
梁三平听着陶世荣的话,不由得苦笑。这么好说话,按说是应该高兴的。但梁三平却高兴不起来。很简单,给这么好的条件那么要求肯定也不低。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陶世荣给了自己这么好的条件。那么他的要求,肯定不可能低的。至少那份要求,会让梁三平很头疼。
“当然,你需要给我们提供一份浙省的农业发展规划。而且我们会跟国家申请一个试点,由你安天民公司来办!我们自然是全力支持的……”
梁三平闻言只能是苦笑,这算是逼上梁山了吧?!不过想想陶世荣也是无奈,现在陶世荣所在的浙省根本就找不到农业方面的突破口,这作为农业大省很是麻烦。
所以,陶世荣希望的是通过梁三平来建立一套新的发展机制。很显然的是,梁三平值得他这么期待。至少梁三平在琼岛现在取得的成绩,已经让人瞩目了。
且陶世荣不是普通人,关于琼岛已经得到国家立项准备要立省的消息。他也是知道的,国家显然对于梁三平在琼岛发展农业的成绩比较关注。
所以,这次琼岛立省的发展方向极为有可能就是农业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浙省在农业上做出来成绩的话,那么国家对于浙省农业的扶持力度自然会加大。(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 欲行事,先考量
浙省这边有自己的考量。现在全面的改革,还没有进行。只是一部分的试点在进行,浙省所能够分配到的资源,也很有限。所以,想要出成绩就得另辟巧径。
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上出成绩无疑是最好的。现在琼岛已经在走这条路子了,人家粤北那边有羊城和特区江口撑着,再怎样成绩也不会差。
浙省这边自然着急了,人家是有条件可以不怎么支持梁三平的农业发展。可浙省不一样啊,浙省这边可没有他们那么便利的条件。现在还没发展起来呢……
一步慢步步慢,浙省的领导们可不想落入这里面去。事实上,他们很早就看到了梁三平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引进了陈家在琼岛考察修路后,这就更让浙省重视了。
这作农都能作出一条路来,哎呦喂!全国上下,这算是头一份了。浙省的官员本来就眼光极高,这会儿更是觉得应该在农业上努力一把。
刚瞌睡,这天上就掉下来枕头了。好家伙,梁三平这小子竟然要到浙省来了?!顿时浙省的领导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这可不是拿住梁三平的好机会么?!
和梁三平寒暄了一会儿,陶世荣便让秘书带着梁三平先去招待所休息。而且告诉梁三平,晚上自己请他吃饭。饭桌上再好好细聊这个问题。
梁三平也很有眼色的起身告辞,人家陶世荣到底是浙省的农业部门大佬呢。肯定有不少活儿得干,抽出时间来陪自己坐下喝杯茶已经很是看重了。
秘书把梁三平领出来,带着梁三平去招待所的自然还是郭文君。大院儿里的规矩,郭文君也懂。没去打听梁三平跟陶世荣到底说了什么,而是笑容满面的把梁三平送到了招待所。
然后寒暄了一会儿。便告辞而去了。笑着将郭文君送走,梁三平关上门后只能自己苦笑。这算是挑坑里了吧?!浙省这边,不榨出自己的油来肯定不放人的。
粤北那边跟浙省,说得好听那是兄弟省份。可说到底的话,双方是平级啊。你在羊城那边的本事再大,也影响不到浙省来。要扣人。体制内的本事大把、借口一堆。
所以,这次梁三平要是没有拿出浙省满意的方案来。那么,要把人领走肯定是无比困难的。当然,这在梁三平看来也是一次极好的机遇。
浙省毕竟也是农业大省,如果能够借助这次机会进入浙省梁三平那是求之不得的。浙省的资源,很多都是独一份的。比如:龙井茶!
龙井茶的底蕴,可比琼岛白纱茶的底蕴丰厚多了。且一度被人们奉之为第一名茶。唐茶学家陆羽在他的《茶经》里记载“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钱塘就是杭州,天竺寺同灵隐寺位于西湖西面。
至清时。乾隆皇帝四次至龙井观茶品茶,并于龙井村题“龙井八景”,封了“'十八棵御茶'”,从此后龙井开始成为清朝皇家的贡品。
可以说,这种茶天然的就有着自己的消费群体。华人圈子里,不知龙井者不多。除非是彻底西化了的家庭,否则只需有点儿中华文化的传承,对茶叶有些许了解肯定听过龙井大名。
“世荣。梁三平这个人怎么样?!”在那栋办公楼里,某间特别的办公室内陶世荣打直了腰杆。正在对着一位年约六十上下穿着浆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的老者恭敬的坐着。
这间办公室,其实摆设极其的简单。不外乎一个铁皮子的文件柜,一张老旧但被整理得很干净的办公桌。桌面上摆着一分门别类好的文件,还有几部电话。
“老县长,就我看来梁三平这人是个踏实的人。”却见陶世荣极为肃穆的对着面前的这位老者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点现在几乎就成了单纯的口号了。”
“但在这位小年轻身上。我又看到了这种非口号的、实践性的做事方式。至少在我们浙省,很多人身上看不到这一点。大家基本上……”
陶世荣没有说下去,但作为他的老领导、提携着他一路走过来的苗坚知道自己的老部下要说什么。浙省,更多的是在空喊口号。真正实际去做事的人却没有多少。
这真不能算是他们的错,那十年的浩劫养成了他们的这个坏习惯。大家一堆堆都学得口号震天响。但做起来却全都抓瞎。没辙,大家都懒习惯了。
对于这种状况,苗坚也觉得很无奈。这种风气不是一时之间能够扭转过来的,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逐步的扭转过。还得国家和省里的配合,不然你抓一阵子他们紧一阵子。
你抓完了,他们又变回从前那样了。大道理都懂,也都明白。但做起事情来就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大家都想要看看谁先动,动起来了有好处没有?!
有好处了再说,没好处还有风险。那就看看哪个倒霉蛋先上去扛炸药包了。苗坚并非没有做过动员,也不是没有监督过。但都收效甚微。
雷声大,雨点小。就算是苗坚强行处理了几个阳奉阴违的下级干部,但更多的人还是在观望着。毕竟苗坚做事也得讲规矩是不是?!不能直接撸掉吧?!
“过几天,你让人先带着他到下面看看情况吧……”叹了口气,苗坚无奈的苦笑道:“现在的情况,实在是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是希望他能把咱们浙省带起来吧……”
陶世荣一脸苦相的看着苗坚,道:“老县长,您不是不知道现在的状况。那帮人就没有一个用心做事情的,能瞎混就瞎混着……”
“我们管不了其他人,做好自己就成了……”苗坚看着陶世荣,轻声道:“总得有人做事的,浙省的情况你也知道。我不希望将来我退休了,浙省的老百姓们戳我脊梁骨啊……”
有了苗坚的指示,陶世荣自然办事效率极快。第二天,一份考察建议书就交到了梁三平的手上。看着这份建议书,梁三平只能摇头苦笑。
看来,浙省这边的领导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自己是否能做出点儿事情来了。确实如此,不仅仅是苗坚事实上浙省的其他人也像看看,这个梁三平到底是否如传说中那般神奇。
“三平同志不要有压力,这只是我们的建议书。具体的话,还得看你的安排。”郭文君笑眯眯的对着梁三平道:“三平同志有什么需要,可以跟我说。我会和上面汇报。”
这算是赶鸭子上架是吧?!梁三平很是无奈,缓冲的时间都没有就要把自己赶去考察了。毫无疑问的,考察结束他们肯定会要求自己提出初步方案。
“农业发展规划考察这种问题,仅仅是我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梁三平低着头,轻声道:“我原本的安排,是让我们公司的其他几位同志也过来。”
“然后我们对浙省进行一次初步的考察,在评估之后才能够知道我们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比较好。不然的话,我一个人的考察到底会有疏漏。”
郭文君闻言点了点头,的确是如此。一个人再能耐,那也是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团队的协作这成为了必然,某些事情可以自己打拼。
但更多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团队进行全面的运作。这样才能够提高成功率。虽然郭文君未必能够说出这番道理,但他却是明白这个的。
就算是浙省的运作,很多时候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才能够把事情办好。你仅仅是一个部门,很多时候无法进行某个项目的完整规划。
“我已经电话回去琼岛了,公司的几位专门负责人会尽快赶来和我一起进行考察的规划……”梁三平说着,顿了顿道:“但这之前,我们需要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的话我想去浙省农大那边看看,还请相关部门给予方便……”
梁三平的想法很简单,产研必须要结合起来。在农大那边,有足够的研究资源。从教授到下面的学生,都能够给梁三平提供足够的科研支持。
同时,他们也很需要梁三平这类的金主。国家的拨款毕竟是有限的,一些项目根本就没法展开。很多研究设备,他们只能是看着眼馋却没有钱引进。
研究成果是有,但多数都留在了实验室里。他们也很想把那些成果转化为产能,但现在一方面国家没有这个条件。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没有这个资金和经营经验啊!
“这个事情,我会跟上级领导做一个汇报。尽快的给你安排过来。”郭文君点了点头,梁三平有要求就好。自己只需跟上级领导汇报即可,最怕是没有什么要求。
那就让自己无所适从了,上面问自己到时候真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郭文君知道,上面一直都很看重梁三平的这次行程。
至少自己的顶头上司陶世荣,就已经好几次问起梁三平的情况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世荣醉,吐心声
说着,郭文君和梁三平交代了一下晚上几点钟来接他。同时说了一下晚宴的安排,浙省的**oss自然是不可能来见梁三平的,毕竟双方的地位摆在那里。
招待梁三平的,依然是浙省农业方面的负责人陶世荣。招待梁三平的这顿饭,是在省里的机关食堂。这个时代里,最好的厨师要么在招待所要么便是在机关食堂里。
浙省一直以来就是渔米之乡,而浙菜更是八大菜系之一。所以这里是从来也不缺少好厨子的,作为浙省的首府、堂堂浙省大佬们吃饭的地方,这样的好厨子就更不少了。
送走了郭文君梁三平冲了个澡,换上了一身新衣服。从琼岛出来,浙省这里的天气让他有些不太适应。粤北那边还好,毕竟和琼岛仅仅是一个海峡之隔气候相近。
而到了浙省这边,就完全不一样了。此时已经是七八月份,浙省已经开始有些凉了。梁三平从粤北过来带的依然是粤北那边的夏装,自然是略显单薄的。
穿着略显单薄的衣衫,梁三平缓步踏出了房间。和招待所里的几个年轻服务员笑着打了招呼,便在厅里等着郭文君的到来。
几个服务员在和梁三平打过招呼之后,便在他背后叽叽喳喳的议论了起来。能让郭文君亲自送来招待所的,显然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但梁三平着实也太年轻了,年轻到让人很难相信他是个什么成功人士。大家更多的怀疑,他是哪家出来的公子。到浙省来玩的,毕竟浙省首府的西湖、断桥、三潭映月……等等,可是享誉全国的名胜,别家公子想来这里玩一下也是正常的。
招待所里的服务员们。在这两年也没少接待这类的人物。不过他们一般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