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大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晋阳县令是裴清,是闻喜裴氏族人,属于名门望族。李绩应裴炎邀请便住进了裴清的府宅。
武清跟随亲兵从侧门而入,这一点武清很郁闷,因为古代这些士族,礼节繁琐,只有士族和皇族来访才会走正门,身份低了连大门都不开。
进入裴府,从很远就听到了丝竹之声,非常悦耳,非常欢快。这也只有这些书香门第名门望族才会有这样的音乐,不像一些爆发户,喝酒吃肉,奏乐奏的都是**乐曲。
裴府今日喜庆之极,灯火通明,仆役们都忙碌着,这是为了款待李绩。李绩在二十年前是并州长史,为高祖和太宗守卫北疆,防备突厥袭扰,对并州的风土人情是相当了解的,像这闻喜裴氏,太原王氏,都是数得着的名门望族。当然闻喜裴氏还是比不了太原王氏的,毕竟王氏是望族,而且高宗皇帝的前任皇后就是王氏嫡女。这也是李绩应邀去了裴府,而婉言拒绝了王氏的邀请很重要的原因。更何况他很清楚当年废王立武,他也有份。
武清硬着头皮,走进了酒宴,李绩捋须面带微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竟然喝得红光满面,真的是老当益壮啊。武清心中感叹一声,而后拱手拜道:“徒儿见过师父,草民武清见过各位大人。”
被这么突如其来的小屁孩打断了一下,不过看在李绩的面子上依旧谈笑风生。
李绩大笑,站起身道:“恩,徒儿过来,到为师身旁来。”
武清颇为难为情,因为唐代可是等级地位十分森严的,在场的都是有官职在身的,他一个草民如果跟英国公李绩坐一起,这以后恐怕要遭言官的批判了。
李绩看到武清的表情,心中一想,便明白了,没想到这孩子城府如此之深,心中不禁有些不喜,但武清眼中澄澈,李绩觉得他不该如此想一个孩子,便说道:“今日是家宴,你是我徒儿,正好坐我身边。”
早有仆人摆上案几,端上酒菜等一应用具。
武清应允,便坐在了李绩身边,说道:“多谢师父。”
李绩说道:“徒儿以后便用心学习我的兵法韬略,必将能成为一代将帅之才,将来出将入相也是说不定的,哎呀,老来还收一弟子,也算是不枉一身所学啊。”
“徒儿谨记师父教诲,一定不会辜负师父期望的。”武清恭敬地说道。
李绩问了些武清这几日的事情,便不再问了,武清又不敢喝酒,他怕误事,而且也不知道自己酒量如何。虽然以前看一些小说上说是唐朝没有蒸馏酒,但既然是酒,就应该能醉人了。小心翼翼地吃着菜,显得非常局促,下面可都是一大堆六品左右的官员啊。
这个时候晋阳县令裴清拍手说道:“诸位,下面有小女裴柔和裴盈为大家献上最近新编的歌舞。”
武清一愣,看来这位裴县令也是不甘寂寞啊,在座的都是当官的,有的甚至跟皇室有很深的关系,即使没有,家里公子哥一大把呢。要是能把两个女儿推销出去,通过联姻,那也是升官之道啊。武清不禁对古代人的这一点很鄙视,婚姻都是有目的的。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后世那样的环境,婚姻不也是有目的的吗,无钱无房无车的“三无”**丝,即使是黑木耳也会很鄙视你的不是。
很快,两个女子,不,应该少女,一个穿着红色的罗裙,一个穿着白色的罗裙,乍一看之下,俩少女竟然一模一样,这是一对双胞胎姐妹。明媚皓齿,当真是不多见小美人胚子。
二女行礼,而后白色少女坐于琴案之后,纤细的手指轻轻拂动琴弦。
一点点,一点点,“咚咚咚。。。。。。”
琴音响动,如泉流,如鸟鸣。。。。。。
红衣少女这个时候也翩翩起舞,舞姿轻盈,像一朵缓慢盛开的花蕊。
紧接着着,白衣女子张开了那张红润小嘴,唱道:“泉眼无声惜细流。。。。。。”
武清顿时一惊,这不是自己抄袭的那首诗吗。接着便在震惊中听了下去,每一个字竟然被唱了出来,而且如此好听,这大唐人也实在是太厉害了!
时间不是很长,一曲罢了,满堂喝彩。
李绩长身而起,大声笑道:“恩,好一首清新脱俗的唱词啊,诗美,曲美,人也美啊。”
裴炎笑道:“国公说得不错,这首诗可以说是去掉了一切华丽,摒弃了一切浮躁,让诗文更加顺应心声。”
裴清笑着起身说道:“侍郎说得很有理,不知道国公想不知道这诗是谁做的呢?”
李绩不禁大为不解,问道:“莫非这首诗不是二女所作?”
裴清卖个关子,笑道:“柔盈虽有才学,但是作不出这样的诗的。”
张文瓘老脸上大为惊奇,奇怪地问道:“那是何人所作?”
裴清也不说话,向着武清的位置一指,道:“正是令徒啊。”
这一下把一些人雷到了,一个不到七岁的孩童就作了这样一首诗?
整个过程,武清把裴清大骂了十七八遍,这老东西,没事给自己找什么事啊。
看着李绩看向自己,武清也知道,自己再装下去就是所谓的清高了,苦笑道:“正是晚辈所作。”
接下来,狄仁杰便将武清第一次去县学被众生徒逼着作诗,而后四步成诗的故事告诉了在场的大官们。这一下子让李绩发觉自己似乎收错徒弟了,这孩子既然在诗文方面有天赋,那就应该拜大儒为师啊。
可接下来长史蔺仁基的话,让在场官员目光差点没把武清给杀死。那就是武清在县学关于儒家学问的怀疑,这是得罪天下读书人的事情!
倒是李绩对武清另眼相看,鼓励了一番。武清也急忙说自己如厕,便急忙逃离了出去。
第二十一章 裴氏姐妹
武清逃到了僻静之处,花香扑鼻,夜色中武清借着昏暗的灯光看清楚竟然是一座花圃,大唐贵族都喜欢弄些花花草草的,他也是略有耳闻的。因为没看路,不知道怎么就到了这花园的,闻着花香,武清伸手摸了一把额头,竟然满头是汗。
“妈的,这帮大爷,差点能把老子给瞪死了。”武清愤愤不平地擦着汗。
忽然身后传来“噗嗤”一声娇笑。
武清迅速转身,却见是刚才那位抚琴的白衣少女。武清非常尴尬地望着少女,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
那少女脸色绯红,在灯笼的映照下,显得非常迷人,少女也忽然觉得自己这样出现在这里有些尴尬,一时间,也愣在了原地。
四目相对,竟无语凝噎。
也不知过了多久,武清感觉仿佛很漫长,他擦了下满头冷汗,这才缓缓说道:“那个,那个我走错了。”
说完,就往更深处走去。
少女忽然惊醒,急忙喊道:“喂,那个,你走错了,那是去后宅的路。”
“啊?”武清那个恨啊,太尴尬了,站住脚步,不敢移动半步。在美女面前太丢分了。
还是少女缓过劲儿来,说道:“都怪我,惊扰了你,你没事吧。”
武清硬着头皮转身说道:“没事的。”
少女走到跟前看到武清满头大汗,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这个给你擦下汗水吧。”
“哦,多谢姐姐了。”武清接过手帕,也不看那手帕上绣的是什么图案。他一边擦着汗水,一边闻着手帕上的香味,这是什么香味呢?真他娘的香啊,以前闻到女人的香味都要起反应,现在竟然有些惶恐?汗水似乎越擦越多。
“我叫裴柔。”少女自我介绍,这个是一般陌生人相见,都要先做的事情,特别是陌生的少男少女,可武清貌似还是一个小屁孩啊。
“草民。。。。。。哦。。。。。。不。。。。。。晚辈。。。。。。小生叫武清。”武清紧张地一连说错,太丢份了。
“啊?你就是那个。。。。。。”少女惊讶地小嘴张成了o型。
这个时候一个急促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姐姐,姐姐,那个武清就是。。。。。。就是他。”
一个红衣少女快步跑来,却突然刹住莲步,而后指向了武清,道:“姐姐,他就是武清,那个神童。”
武清满头是汗,那个汗啊,而后非常慎重地拱手说道:“正是在下,请多多指教。”
裴氏两姐妹眼眸中闪烁着一点晶莹。
大姐文静,宛若处子,二姐调皮,宛若脱兔。两个少女站立花间,仿似黑夜中盛开的并蒂之莲,让武清有那么一瞬间的失神。
裴家姐妹,大姐裴柔,如今也不过九岁,然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像前面在宴会上那首歌的曲就出自裴柔之手。二姐裴盈,当然也是九岁,对舞蹈和武术非常有天赋,像前面那支舞就是她所编排。总之俩姐妹十分娇美,十分有才,十分的让武清头疼。
“两位姐姐,就放过在下吧。”
武清哀求着,他已经被这俩姐妹纠缠了足足半个时辰了,非要武清在此情此景之下吟诗一首,武清哪有那本事,只得推诿,他也实在记不起有这样应景的诗啊,不然怎么着都要哄哄两位美女崇拜一下的。原本给师傅李绩说去如厕,这如厕都一个小时了,即使便秘也完了吧,难道要让人怀疑自己是掉坑里呢?
“清弟,你就看在姐姐和我这样央求你的份上,就随便作首吧。”二姐裴盈继续纠缠,死活不放武清走,而且期间身体某些部位颇有接触,让武清大叹太罪孽了。特别是这个“清弟”叫的,让武清浑身都酥了,他眼中露出了一抹柔情,还好是在夜晚,古代达官贵人的府宅中一般照明的是灯笼,昏暗的灯光下,两个美女也看不到。
“大唐的美女发育都这么早吗,怪不得十六岁就嫁人生娃了。”武清腹诽一句,本想再楷下油,却被大姐裴柔打断。
裴柔倒是很温柔,正如其名,柔声细语地说道:“妹妹,咱们别为难清弟了,你看他满头是汗,这样也作不出好诗来啊。”
裴盈一听,凑近武清一看,呀了声,很快不知道从哪儿掏出手帕就往武清额头上擦,武清也躲闪不及,一股跟前面不同的香味钻入鼻子,反正武清是不懂香料的,总之也好闻。
武清有些不习惯,也被裴盈擦得额头生疼,赶紧握住那柔软的小手,顺势取下手帕,说道:“还是我来吧。”
这个时候,一名丫鬟急忙赶来,看到裴氏姐妹,急促地说道:“哎呀,两位小姐,老爷让二位小姐去给那些官爷们添酒呢。”
裴柔知道自家父亲的脾气,便对裴盈道:“妹妹,咱们去吧。清弟,你且在此稍等片刻,奴与妹妹片刻就来。”
“是啊,清弟,你可要等着二姐哦。”说着话,裴盈居然很大姐大地在武清瘦小的肩膀上拍打了下。
“我靠,这大唐果然有彪悍女啊。”武清腹诽,急忙拱手说道:“二位姐姐请。”
如厕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啊,他武清真的是便秘吗,等到裴氏姐妹匆匆离开后,武清一惊,自己怎么拿着人家姐妹的丝帕啊。这一下可有意思了。武清也只能在这里等了,左手裴柔,右手裴盈。哦,不,左手裴柔的丝帕,右手裴盈的丝帕。
太邪恶了!
两块丝帕都是上好的蚕丝织成,一个丝帕上面绣着兰花的图案,上面有四个字“君应如兰”;一个绣着的是一个女子拿着一把长剑,上面也有四个字“执剑江湖”。
这?武清单从这两块丝帕上就看出了两个少女不一样的个性和各自的思想境界。难道天下间的双胞胎都性格迥异吗?
“武清,你怎么不回客堂?”
武清抬头,看到竟然是李绩的亲兵,说道:“出来后,便迷路了,我便知道若我久不归去,师父定然会派人来找我的,谢谢大叔了。”
“谢就不必了,国公已经在府外等候了,我们得连夜回到驿站。”亲兵说道。
武清心中一惊,也不敢多问,于是便跟着亲兵出了裴府。
而裴府客堂中,依旧在夜宴,他们这些同僚好不容易聚会,就得尽兴而归。李绩年岁已经很大,喝了几杯后,便已经差不多了,便先告辞了。
在唐朝的饮宴中酒力不支离去不算失礼,倒是如果酒力不支还在酒宴上喝得烂醉如泥,那是对主人的不尊敬。不像后世,舍命陪君子,结果要么把自己给搭上了,要么得罪了人。
李绩没有住裴府安排的客房,而是回到了太原府驿站,这里是专门接待出外办事官员的地方。李绩告诉武清明日出发时间,便在驿丞的带领下休息去了。
武清回到客栈,武大娘没有睡,等着武清。徐小樱和王修早就睡了。
看着清油灯盏下放着的一只鞋底,“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啊,武清说道:“娘,晚上就别做了,对眼睛不好。”
武大娘这几年事事顺着武清,对武清更是关怀备至,从不打骂,更不要说一句重话,所以武清非常喜欢武大娘,跟这样的娘在一起生活,很让人心中安定,所以很多时候,他都要帮着武大娘干家务,尽管武大娘不允许。武大娘,在武清的心中是很重要的,他真的是害怕失去,因为他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营养不好,经常劳累成疾,最终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了。
武大娘笑道:“没事儿,这不等着你回来了吗?你回来,咱们就休息吧。”
武清这三年来一直都是和武大娘睡一起的,尽管他用三十岁的灵魂看武大娘的身体,依旧让他没有什么绮念。
可今晚,第一被那两个少女勾动了心底某个邪恶的神经,当他看到武大娘脱了衣衫后,竟然神奇地发生了反应,这是一具可以引诱人的**啊。
畜生!
武清心底狠狠地骂了自己。
武大娘给武清脱了衣服后,便搂在了怀里,吹灭了灯盏,睡觉了。
这一夜,武清把头埋在了那双峰之间,作了个很无耻的梦。
第二十二章 一见长安使人愁
第二日一早,武清四人便来到了驿站,拜见过李绩之后,李绩让亲兵去弄了辆马车给武清四人乘坐,此去长安路途遥远,马车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交通工具了。
这一点上,武清深切体会到交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从交通方面来说,自秦朝以后没有一个朝代的皇帝能够跟秦始皇相比。秦始皇在位期间,修了很多直道,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驿站传递信息的时间,也方便了商业运输的发展,对促进商品的流通作用是非常大的。
一同出发的,有钦差大臣东台侍郎张文瓘和侍御史裴炎,这二人昨夜玩得有点嗨,不停地打着哈欠,而且黑眼圈非常明显。当然还有一干囚犯。在让人验明正身后,便开拔了。
武清坐于车中,看着窗外的囚车,足足有二十多辆,里面囚禁的是文水县县令张元和他的族人,待押到京城后,由大理寺和刑部,会同御史台审判,毕竟这可是导致乱民造反的大罪。至于杀不杀,就是高宗皇帝的事情了。
武清也看到了张文静,当日那个喊自己滚出书香苑的衙内,此时被关在囚车内,耷拉着脑袋,蓬头垢面,完全没有往日那趾高气扬的风度。武清很想到张文静跟晃悠一下,想了想,还是算了。可别乐极生悲,倒霉的还是自己。更何况人生在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日快意,保不准将来失意呢。
长长的队伍在仪仗开路下,缓慢地开出了太原城。队伍很长,旌旗蔽日。武清看着缓缓渐远的太原城,有一种挥不去的离愁别绪,这种感觉很奇怪,他在太原城也不过一夜,竟然有一种不舍的感觉,难道自己骚情呢?
或许吧,骚情。
大街上的人群中,有两个一白一红明眸皓齿的少女瞅着大街上正在出城的队伍,眼睛搜寻着什么,当最后一个兵卒离开城门的那一刻,两个少女眼中露出了失望之色,但两人又不愿说什么。
七天后,大军屯于霸上,只留千余士兵押解囚犯,队伍继续前进。伟大的宏伟的雄壮的磅礴的长安城已然在望。
那平地上突出的一道黑线越来越清晰,直到慢慢接近,那种雄壮磅礴之气扑面而来。武清的心油然而生一种豪气,这就是长安城啊,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啊,这是真正的万邦来朝的都城啊。
长安,让天下臣服,让后世望尘莫及。
这座大唐帝国的都城,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啊。
大唐梦,这个世界所有人的梦想,正如后世的美国梦一般。
此时夕阳西下,余晖下的长安城,披上了一层金光,巍峨的城墙,高耸的城楼,三门道的城门,也在瞬间变得壮丽雄伟,神秘无比,让人非常想看看这城墙里面是什么样子呢。
武清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坐着马车驶进了春明门,春明门有三道门道,每一道足有十米宽,人流如织,看守城门的大唐士兵目不斜视,如石像一般站立不动,城墙上的士卒也依旧站立不动,他们铠甲鲜明,旗帜随风飘扬,一派大唐强兵气象。
马车驶进城内,武清被长安城的繁华一下子震惊了,真的震惊了,小伙伴惊呆了。
车流滚滚,人头攘攘,竟然如此繁忙。街道足足有三十米左右吧,如此宽阔,百姓衣着光鲜了,偶尔穿插在其间的大唐美女,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水和太原没法比的。只是可惜的是这街道两旁没有店铺,都被坊墙阻隔,看不到那些高门大院的景象,这长安城的布局跟文水和太原是完全不一样的。
长安城的布局以明德门到皇城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为界,以东为万年县管辖,以西为长安县管辖,各辖五十四坊,各有一市,万年县的叫东市,长安县的叫西市。整个长安城的商铺和行商基本都聚集在两市。
对于“坊”这种布局结构,就武清来看是一件很蛋疼的事情,把百姓和百官都限制在了一个个格子里,说好了就是便于管理,说差了,这是对一个人自由的束缚,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减少了很多。更何况,每一个坊里,有坊正一名,又设置了“里”,有里正若干。这些制度无不显示着皇帝对长安城的控制力度,如果有人犯法,是根本无法躲藏的。
李绩的宅第在崇仁坊,是一处大宅院,这里靠近皇城,也离大明宫也不过三条街,便于上朝。其实很多达官贵人的宅子都靠近大明宫的和太极宫的几个坊里。囚犯自有张文瓘和裴炎送去刑部监狱羁押。
一路行来,很多时候,武清都是呆在李绩的马车内,李绩从出太原之后就开始对武清进行教导,讲述了一些当年他打过的一些大战的故事,穿插讲解一些行军中要注意的事项,并没有像兵法中那样,一定要让武清怎么怎么做。从这一点看,李绩是一个很不错的老师。
从实际的战例分析战争胜利的因素,这已经是后世的战术分析的模式了。李绩居然超前了!
武清对于李绩是很崇拜的,这是一个打仗的神人,与李靖齐名,当然有人说李绩比不了李靖,就武清看来,在演义中李绩的名声就比李靖的响亮这一点来看,李绩也差不到哪儿去。
当李绩带着仆从和武清四人驱车驶进崇仁坊之后,鼓声响起,随后坊丁吆喝一声,坊门带着刺耳的摩擦声在最后一声沉闷的声响后便关闭了。
白天繁华的大唐生活也随之被关闭,只剩下了每个格子里的生活,或安然熟睡,或通宵夜宴,或黑灯瞎火中某个单身汉摸上了某个寡妇的床。
武清一伙人便进了李宅,被李绩安排在了一处叫邻芳居的宅院,算是一处比较幽静的宅院。武清感叹李宅的广大外,剩下的还是感叹。这唐朝的达官贵人就这么奢侈吗,一处宅院占地都这么大,这里可是京城啊,地价不贵吗?答案是肯定的,长安城的很多官员都是租房子住的,怎么能不贵呢。
对于未来,武清忽然有一种迷茫,特别是见识到了李绩这等英雄人物后,让他更加没有了自信,尽管这些人身处时代的桎梏,但他们的处世哲学,他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智慧,深深地刺激着武清。
而他,所能发挥的优势,也仅仅是多了这个时代的人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已。武则天时代啊,升官发财的机会多,可被砍头拉出去弄死的机会的也多啊。做官还是不做官?经商还是不经商?这些问题接踵而至,让武清彻夜难眠。
总不能隐居深山大泽的吧?那也太窝囊了,太对不起穿越者的身份了,如果那样做,丢的不是自己的脸,那是广大穿越众的脸,丢的是后世四万万网民的脸。。。。。。
第二十三章 得衣钵
高宗皇帝头风难以医治,武后以为这是洛阳太过炎热的缘故,便返回了长安的大明宫。
大明宫,原本是太宗皇帝李世民为高祖皇帝所建,后来高祖皇帝死后,便停止了修建。直到高宗皇帝即位,再次修建扩建,如今但凡在长安,高宗皇帝便和百官都在大明宫处理朝政,至于原来的太极宫因宫室陈旧潮湿而逐渐废弃,宫殿也只派了些太监和官奴按时打扫。
坐落于龙首原上的大明宫不论从规模还是建筑风格上尽显大唐大气雄壮的风格,站立龙首原上,从含元殿望去,整个大唐长安城尽收眼底,彰显帝王君临天下之气势。
武清一早起来之后,便去拜见师父李绩,没想到人家早就去上朝了,武清没有去大明宫瞻仰一番机会,只好回到了邻芳居。没过多久有仆役送上早饭,不过几碟咸菜和三碗稀粥,还有一盘胡饼。对于胡饼,这可是闻名整个大唐的食物。自西汉之后,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原的西域诸国饮食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胡饼。
说到大唐饮食,武清不得不感叹一番,大唐很繁华,文治武功达到了巅峰。饮食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炯、煮、烧、烤、烙、烫、炸、蒸、脯、腌等技艺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唯一遗憾的是炒菜没有普及,还没有发展起来。炒菜要到宋朝才会大规模出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炼油技术落后,这个时期虽然重视农业,可产出实在低下,吃饭都是问题,怎么可能大规模种植油料作物呢。
大唐,要想更加强大,需要改变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啊。
不过这对于武清来说,似乎又是一条发财的机会,只要自己把炼油技术搞起来,而后再抄几道**丝菜,不难改变大唐达官贵人的饮食习惯,这将会是一场餐饮界的伟大变革。
一个上午武清便在这邻芳居中想事情,实在太无聊了,他便继续写他的《三侠五义》。没办法,想要成为富豪,想要泡到优质的大唐妹子,就得从各方面抓起,特别是这种庸俗小说之类的,那可是平民最喜欢的东西了。
至于那些士大夫,武清根本就没考虑在内,实在是那些大爷们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潮流,引领着大唐文化的走向,对于庸俗小说还有以前几十年前的志怪小说都称之为“乱力怪神”而逐渐被摒弃。导致如今的辞赋诗歌成为了天下文坛的主流。从某一种方面来说,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如果由自己之手,把这庸俗文学也给整出来,那要传到后世,自己的头衔是不是应该一定得加上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呢!
太宗皇帝曾说过百姓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却从来不关心老百姓也是有文化需要的。
平民百姓的文化需求,他武清包了,可以预见将来他会遭到多少文人骚客的抨击和打压,但他义无反顾,为了“伟大的xx”他不怕任何嬉笑怒骂。
午饭时间,李绩回到了府中,上朝的时候,李绩突感不适,高宗皇帝便放他回府休息。
七十五岁高龄的李绩如今受到了高宗皇帝和武后的敬重,所以在听完了文水平乱报告后,便让他回府养病了。李绩回到府中,便唤来武清。
武清走进李绩书房,拜了一拜,说道:“今日师傅唤徒儿来是否有新故事要讲了。”
李绩笑道:“新故事没有,倒是圣上和皇后娘娘听了我收了徒弟,不禁大为奇怪。说要见你,你可得做好准备,过几日便是中元节了,圣上要求各寺举盂兰盆会,会有法会,我正好带你在身边,也顺便让圣上见见。”
武清眼中一亮,这个年月,见皇帝可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那光宗耀祖啊,更不要说是被皇帝点名的。
“徒儿知道了。”
李绩看着这个人小鬼大的徒弟,笑道:“你好似不是很欢喜?”
武清一惊,对皇帝不敬,那是大逆不道,而且也会被士大夫所不喜,于是连忙道:“师父,徒儿觉得能见皇上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徒儿想应该把这种崇敬放在心里,做到宠辱不惊,方不失为一个为将者之道。”
李绩瞬间错愕,而后站起身,走到武清的跟前,仔细盯着武清的眼睛,四眼相对,武清丝毫不避,这个时候他要躲闪了,那不是说明自己在说谎吗?
良久,李绩大笑道:“徒儿果然是非常之人,神童也,吾此生不亏也。”
说罢,李绩走到书架跟前,从上面取下一个卷轴,递给武清道:“这是老夫毕生所学,几年来,为师已经都记录了几卷,这是其中之一,看完了再来换下一卷,往后你好生钻研,成为我大唐栋梁之才,也不枉老夫教导你一番。”
武清激动到了极点,立刻拜了拜,说道:“多谢师父,师父教诲,徒儿永生不敢忘怀。”
“对了,三司会审已经出来了,有并州法曹狄仁杰的证词,还有那张元也认罪伏法,张元被秋后问斩,文水张氏一族被流放岭南,如今你算是真的无罪了。”李绩说道。
武清一直为这事担忧,就怕一些贪官污吏给自己抹黑,还好看样子自己再县学那套说辞没有传到京城百官和皇帝的耳中,不然自己至少得蹲下局子了。
如此这般,师徒二人又闲聊一阵后,李绩要休息的时候,武清捧着李绩所著的《行军方略》回到了邻芳居。这算是得到了李绩衣钵了啊,虽然对军事不是很了解,但后世那么发达的网络和媒体,对古代战争、近代战争和现代战争还是有了解的。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到高技术兵器时代的发展,对于谋略的运用逐渐减弱。但是在古代则不一样,冷兵器时代,靠的不仅仅是士卒的战斗能力和意志,最重要的还要看主将的谋略。如此出现的谋略兵家如孙武、伍子胥、韩信、范增、张良、贾诩、郭嘉、诸葛亮、曹操、周瑜等等,实在是太多了。
武清怀着崇敬的心情,打开了卷轴,逐字逐句读了下去。
“夫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正奇相依。。。。。。”
晚饭时候,李绩让武清一起用餐,武清也只好放下毛笔,来到了饭堂,看到李绩一大家子都在。有儿子从最小的五六岁到五十岁不等,看样子李绩雄风不减啊;有孙子从婴孩到三十岁不等,最大的长孙李敬业都有三十岁了;有曾孙最大的也有十岁了,可谓四代同堂,幸福满满。
李绩便把武清叫到身旁坐下,说道:“这些都是吾之儿孙,今日也算是为师给你的接风宴,你尽管吃好,若想饮酒也是可以的。”
武清忙谢道:“徒儿谢过师父了,能得师父如此厚爱,徒儿很知足了。”
“好了,那就饮些酪浆吧。”李绩便给武清舀了一瓢酪浆添到了酒樽里。
武清感谢,至于酪浆,武清是知道的,这个名字可是贯穿于隋唐贵族饮宴的历史。看着白色的汁液,武清以为是奶,喝了之后才发觉竟然有股酸味和酒味,这东西还真的不错。
不知不觉中,武清整个宴会下来,竟然喝了三杯。李绩一旁说着大唐风物,一边给武清添酪浆。等武清喝完三杯之后,李绩大为惊奇,这小子怎么这么能喝,这样的小孩一般一瓢也就差不多了,没想到这小子喝三瓢,看样子跟没事人一样。
武清打了个酒嗝,说道:“师父,徒儿有些头晕,这便先告辞了。”
李绩点头答应,看着走路有些不稳的武清,笑着说道:“这小子,还是有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