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蒙山军-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嗣君,这使得端郡王立即成为官场漩涡的中心。
来祝贺的人很多,每个人都带着重礼,都力图在未来的“太上皇”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溥儁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人们更在意巴结端郡王本人。
很快,被重礼源源不绝地收入礼房而心花怒放的端王开始忧郁起来,竟然没有一个外国公使前来道贺?这说明了说明?就算是平素只留意声色犬马的端王,也意识到事态麻烦了。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始,洋人,这个曾被称为夷人的来自海外或极北苦寒之地的操着各种奇里古怪语言,穿着奇里古怪服侍,长着奇里古怪模样的人们便越来越深入到帝国权力的最高层,参与到帝国的政治决策中,把持着帝国越来越重要的部门,比如海关,现在还被一个叫赫德的英国人把持着。
如果,洋人不同意废除光绪改立新君,事情就会很麻烦。在帝国一言九鼎的老太后可做不了洋人的主。
消息当然以最快的速度传入慈禧耳中,端郡王的嫡妃,满人叫做福晋的,就是慈禧的侄女。这个消息令慈禧心中燃起对洋人痛恨的怒火。在这之前,洋人的一些举动已经让慈禧从不安升格到仇恨:洋人们迫使慈禧答应让他们选定的洋大夫为光绪诊断病情,而那个叫多德福的法国医生竟然宣布光绪根本就没病!李鸿章在接受两广总督的任命离京前,英国公使窦纳乐又威胁性地指出,他们只承认光绪皇帝的政权!在这之后不久,总理衙门(相当于后世的外交部)呈来了各国公使的联名照会:假如光绪皇帝在基本没病的情况下不幸去世,将在西方各国之间产生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后果。
照会是非常正式、严肃的外交文件,不是市井传闻。这表明西方各国已经插手中国的帝位传承了!
如果时间往前推一百年,大清帝国一定会怒不可遏。接下来,如果洋人不作出正式的道歉,战争将无可避免。一百年前,大清帝国的皇帝和大臣们还坚信中华是世界的中心,除却中华文明照耀的土地,生活的都是蛮夷们。当英国使臣第一次谒见乾隆皇帝时,大清朝就礼仪问题拒不让步。但现在不行了,一百年来的数次对外战争,彻底打掉了天朝上国的骄傲。圆明园被焚毁了,香港九龙以及后来的台湾琉球都被割让走了,臣服了中华数百年的朝鲜都脱离了大清朝的控制,成为了日本实际控制下的领土﹍﹍大清帝国的皇帝与大臣们痛苦地发现,但凡敢上门挑衅的国家,大清朝一个也惹不起了!
这份外交照会,给了慈禧迎头一棒!
这还不够!慈禧已经接到情报,说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已经向全世界发出急电,号召各地的华侨起来反对慈禧,如果不将权力归还皇帝,国内将会产生民变!
这个消息对慈禧的打击超过了列强的干预。从慈禧的内心讲,她对于内部稳定的关注超过了外来的干涉。
祸患就起于本日,慈禧决定利用内部的力量对抗危局了。
第四节起因
庚子年前后朝廷发生的变故,注定为这个腐朽的帝国乃至后世带来深刻的影响。但这一切都起因于两年前的戊戌事变,事变的主人公之一是广东人康有为。在盛唐时期曾是被贬官员流放地的岭南,在千年后却成为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人总会格外注意到,自同光至清亡,载于史籍的广东人极多。
康有为生于咸丰五年(1855年),康家自他往上,好几代都是读书人。康有为的家教和他的授业老师朱九江传授给他的知识,不仅预备他能应考求取功名外,特别注重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所谓经世致用之学。康有为不懂任何的外国文字,在他被朝廷通缉前也没有出过国。但他去过上海、香港,看到洋人行政的整齐规范有秩序,受到很大刺激。他觉得这种优美的行政制度必有思想和文化的背景的源泉。可惜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书籍,他所看到的不过是江南制造局和教会所翻译的初级程度的天文、地理、格致、医药、兵法一类的书籍,但康有为极聪明,善于举一反三,因小而知大,在他的学术中别开一境界。
李鸿章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经甲午一战,彻底宣告失败。梁启超批评李鸿章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正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的批评可谓中肯之极,直至今日,读起来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已经宣告失败,再提出做政治上的革新一定会遭到反对。甲午之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不敢提出的政治革新主张,康有为要提倡,这就是所谓的变法运动。
变法是在不改变执政者的前提下改变其政治制度。中国自秦汉以来,搞变法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王莽,另一个是王安石。王莽尤其成为千古罪人,政治小丑。就算是人品高洁的王安石,在其后世的主流评价也不高。所以,没有人敢谈变法,更没有人敢变法。康有为深知,不从思想上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实施变法。所以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鼓吹中国士大夫的精神支柱孔夫子是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改革法制,《春秋》的真义在《公羊传》里可以看出来,《公羊传》里讲“通三统”那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法制并无延袭,各代都是因时制宜。《公羊传》里又讲“张三世”,那就是说,以专制政体对乱世,以立宪政体对升平之世,以共和政体对太平之世。
康有为确实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孔子是中国人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说服皇帝,才能实施政治上的变革。所以康有为一再上书光绪皇帝,大讲救国之道。而光绪因战败深受刺激,很想努力救国。所以他信任了康有为,并且在他可怜的权力范围内任用康有为及其同党林旭、谭嗣同等人,从当年的四月起搞了个百日维新。
康有为没有意识到,他所依赖的皇帝其实是个傀儡。他也没有意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深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自己依赖的力量,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更重要的是军事上的。
力量必须用利益得到保证。这是很残酷的现实,愿意用热血去寻求理想的毕竟是极少数人。
政权以各种形式展现着它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权。因为国家是一部最高形式的暴力机器,体现国家意志和维持国家形式的终极力量是军队而不是文人,再好的思想也必须用武力来保证实现。大清遭遇的失败起因当然是军队的无能,倘若甲午之战打胜了,康有为变法的主张甚至自己也不会提出来。
但是他竟然意识不到这点。等到事情危急,可怜的光绪皇帝让他的同党携密诏求援,这帮人方想起向手握军权的袁世凯求救,太晚了!
戊戌变法已成为了历史,康有为与他的追随者梁启超躲到了日本,不时会传出一些声音,这些声音已无多少新意,不外是还权于皇上,或者搞搞宪政改革。
但康粱毕竟是撼动历史的人物。百日维新即使是失败了,已经在平静的一滩死水里投入了一块巨石。即使康粱已经逃出了国,仍然让慈禧感到惧怕。能让最高统治者感到害怕乃至痛恨的人物,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失败者。
综合洋人的警告和康粱的威胁,本来拟定在春节宣布光绪退位,溥儁登基的计划被打乱了,端郡王当太上皇的愿望暂时落空了。溥儁被立为大阿哥,距皇帝宝座已是一步之遥,但毕竟没有坐上去,载漪很不高兴。他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将永远不可能坐上那个标志着权力和财富顶峰的座位永远没有了他儿子的份,他会发疯的。
好在现在还有希望。
春节过后,朝廷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虽然没有见诸于正式的文字。那就是,原先被朝廷对义和团的态度转变了!
刚过完正月十五,袁世凯接到了京师的密信。信是赵舒翘寄来的,属于私信的性质,赵舒翘在信中透露了朝廷政策的转变,对于那群神神道道的叫做义和团的农民,朝廷还有借重之处。赵舒翘并未告诉袁世凯立储的风波,但在信的最后,赵舒翘说他听说了去年冬季发生在沂州境内的战事,传言官军曾败于一伙漏网于蒙山的贼寇,还战死了一位营官。我不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假如真有其事,希望老弟妥善处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关于李纯进剿失败的事情,袁世凯是向军机处禀报了的,当然不可能如实禀报。这么大的失败,不是损失百十人的小败仗了,人数或许可以隐瞒,军械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最近袁世凯一直在与德国驻胶澳总督联系洽谈,总算购置一批德制军械弹药,弥补了两次沂州之战的损失。
自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就成为了列强最理想的军火市场之一,大量的成品武器弹药卖给了中国人,伴随着大量的白银外流。武器来自于若干国家,日本、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甚至丹麦,都有武器流入中国,其中德制武器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本应该严格控制集中管理的军火进口,朝廷却没有控制住。各省,包括财力匮乏的内陆省份,都在自己进口军火。山东已成为德国人的势力范围,袁世凯通过德国胶澳驻军购买武器,其实很容易。
袁世凯将这封信只给一个人看了,那就是他的多年铁哥儿们徐世昌。徐世昌沉吟良久,“慰亭,姓赵不是问题,不过是花点银子罢了。蒙山贼也不足为虑,待太后垂询此事,怕是我们已经拿到那个叫龙谦的人头了。倒是废帝一事,朝廷受到洋人的胁迫,以太后的性子,怕是咽不下这口气。”
“让谁做皇帝,不是我们外臣应当关心的事。先将这股贼寇灭了再说吧。他们竟敢打出蒙山军的旗号,这就不是一般的贼寇了。秀山无能,诚可恨也。”袁世凯的目光变的阴冷起来,李纯战败的消息是遮不住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太后关注此事前将事情摆平。
“这次集中大军多路进击,又有聘卿(王士珍字)和华甫(冯国璋字)亲自出马,理应万无一失了。”徐世昌安慰道。
“但愿。”不知为什么,袁世凯对于自己两员心腹大将亲自出征,变得疑神疑鬼起来,“那个司徒均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李秀山和曹仲三都不是无能之辈,竟然连续折在这伙王八蛋手里。真要让他们溃围而出,我的脸就没处搁了。”
李纯第二次进剿失利,袁世凯就决心动用自己手里最大的力量彻底扑灭蒙山军。但王士珍到了沂州后,报告说沂州兵已残破不堪用了,必须大力补充整顿才行。而跟随王士珍去了沂州的司徒均却来信讲,贼寇虽或胜,必定损失惨重。绝不能给他们补充休整的时间,应当立即发兵,方为上策。
立即出兵是不行的,曹州兵未能集结,沂州兵需要补充,更为关键的是,李纯两次大败,不仅损失了大批经过训练的老兵,而且军资损失严重,必须大力补充才行。既要隐瞒朝廷,就不能向朝廷开口,问题必须自己解决。好在目前掌握了一个省份,而这个濒海省份有德国和英国两股势力,凭着袁世凯的关系,朝他们买些武器弹药还不成问题。这样一来,一直耽搁到春节过后,对于沂州方面的补充才告完成。过年期间,袁世凯在济南召开了针对蒙山军的军事会议,决定以曹州部队为主力,一路出藤县,一路出邹县,分两路压向贼巢,而沂州兵则以费县为基地,堵死贼军东进的路线。将贼军合围在以郑家庄为中心的山区,务必全歼。
这次袁世凯下了老本,集结了武卫右军的主力,动用的兵力超过了四千人。
为了保证曹州方面万无一失,袁世凯派冯国璋到曹州坐镇,冯国璋是河间人,与曹锟算是老乡,又是曹锟的老上司,有他出镇曹州,那面就不用担心了。
出兵计划是袁世凯亲自拟定的,他以沂州兵吸引蒙山军注意力,而以曹州兵为主力,秘密集结,直捣匪巢。
第五节探路者
袁世凯特地强调了保密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落后,导致了技术上的落后。春节过后,江云分设几处的情报站恢复了运行,有关官军异动的情报源源不断地从曹州、沂州等处传回了龙谦的司令部。
情报工作的技术含量其实不比作战低。但这个时候,即使是训练最精良,得到朝廷屡次褒奖的武卫右军,对于情报的收集、传送、分析等方面,要落后蒙山军整整一个时代。蒙山军有直属其司令官的情报科,建立了六七个有合法掩护的情报站,外派和留守的情报人员受到了就当时而言极为高明的训练。而袁世凯的部队,在这方面既无专门的情报机构,更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情报人员。
就算强调了保密,部队的集结,粮秣的征集,民夫的拉派,根本无法瞒得过江云的情报站。
消息源源不绝传来,司令部的临战气氛越来越浓厚,但蒙山军的训练照常进行,有关官军的动向只有少数高级军官知晓,连长以下的军官根本就一无所知。
司徒均说的不错,这两个来月的时间,对于蒙山军是至关重要的。到三月初,上次作战负伤的士兵已全部归队,这些在战场上流过血的士兵比新兵厉害的多。两个月来,又扩招新兵二百余人,主要是原先参加过乡兵队的农民。加上被转化参军的官军俘虏,蒙山军总兵力突破了一千九百人。警卫排扩编为警卫连,每个连又扩编了一个排,使得每连的兵力达到或超过了一百三十人。
宁时俊曾建议再编一个营,龙谦鉴于手里没有那么多合格的军官,采取了充实现有连队的做法。
部队的训练成果更加明显,针对前两次对官军作战所暴露的通讯联络不畅的问题,宁时俊的参谋科想了很多土办法,比如军号(唢呐)联络,烽火报警,旗语﹍﹍一些办法是龙谦想出来的,比如消息树。在制高点上立几棵树,根据倒下的方向和数量,便可以读出想要的情报来。演习证明效果很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隔着几里地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针对总是以弱击强,部队专门练习了强行军和夜间行军,春节过后的日子里训练量加大了,每天都要跑上几十里山路。一双手纳的布鞋,一个月都穿不下来。搞得后勤科将鞋袜的征订列为头等大事,开出价格,根据地村庄的妇女们都将做鞋袜当作补贴家用的手段,做好的鞋袜交给男人送到郑家庄,马上就可以换回钱来。
龙谦特别强调了行军的意义,要求所有的军官,包括司令部的参谋及后勤军官,都要学会走路,学会爬山。军官们不准骑马,必须跟士兵们同样训练。这一规定搞得部分军官们苦不堪言,战斗部队的军官还好,宋晋国等就有些吃不消。吃不消也不行,夜晚行军不准打火把,即使有人掉下山沟摔断了腿,训练也不准减量。
龙谦带了头,下面谁也不敢偷懒,就是刚娶亲尚在度蜜月的周毅,也必须跟队训练。全军只有那些女兵是例外,但好几个没裹过足的女兵竟然也跟着后勤科练习登山。
“我们以少击多是常态。”龙谦在阶段总结会上讲,“所以就要练习多跑路,只要能跑,敌人的兵力优势就会被抵消。另外,练好一双铁脚板,打不赢还可以逃嘛。哈哈。”
大家一片笑声,由于连续打胜仗,军官们心气很高,并不以战事再来为念。只有掌握情报的江云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这一次官军动了大本钱。
部队除了苦练山地行军,特别加强了山地伏击战的训练,鉴于部队的弹药不足,不能采用阵地对抗的形式,龙谦仍然寄希望于伏击取胜的方法,在有利的地形上,局部优势的兵力用最快的时间吃掉一股敌人﹍﹍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龙谦却派了江云去办另一件事。
听完龙谦的交代,江云疑惑道,“官军很快就要有所动作了,这个时候?”
“交给你的任务更重要。它关系着咱们的前程,比这次作战重要的多。”龙谦锐利的目光盯着江云,“带上田书榜,计划内容你酌情透露给他,你实地考察一番,如果靠得住,将来我会有更重要的任务派给他。另外从警卫连选四个人,许公持的兵你都熟悉。最好选蒙山老兵。以什么身份去,到了以后的安排,拿出一个计划报我。经费要打足,老宋那里我会打招呼的。”
“我走了,情报科留给谁管?”
“吕骅鲤。他不用回曹州了,那边的情报站就交给张蒙父子吧,这么长时间,足以证明对我们的忠诚了。”
张蒙是蒙山脚下张家寨的地主,一直在曹州做生意,当初与其子张小柱以为蒙山贼被官军剿灭,摸上山想捞点外快,被返回蒙山整军的龙谦俘虏,成了蒙山军的编外情报员。一年来在曹州配合吕骅鲤干的不错。吕骅鲤年底回来述职时特意讲了张蒙父子的事,认为很可靠。
江云咧嘴一笑,“明白了。司令,这段时间花钱花的猛,老宋怨气十足,总说马上就要见底了﹍﹍”
“打完这一仗,我们就彻底摆脱困境了。蛟龙入海,懂吗?”
部队的经费情况大致是清楚的,最近花钱确实多了些,军饷按时发放(由于部队人数的激增,每月的军饷就是一大笔钱,好在采取了记账发放的办法,没有让老宋破产),提前采购棉布订制夏装,训练量加大,伙食要求每天见肉,情报科新设点,军械组老伍那里的花销也不少﹍﹍进项只剩了石峁的煤炭,根本不够。从郑经那里搞来的金银流水般地花出去,心疼得老宋直跳脚。
田书榜自投诚后一直留在江云的情报科,这个最神秘的机关里只有他一个降兵,足不出郑家庄,也没做什么值得一提的事。这次龙谦指名要江云带上田书榜,而且透露了对田书榜的重视。江云有些吃不准龙谦的想法,但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龙谦的命令,单独跟田书榜谈了话,又从警卫连选了四个老兵,等做出大致的方案报龙谦修改推敲后,江云就准备出发了。
这件事,除掉龙谦,蒙山军高层一无所知。
江云带着田书榜等人秘密离开老营的时间是阴历二月二十,仗还没开打。一切都显得很平静。对于龙谦交代的任务,江云很平静,但田书榜则稍微吃惊了。临走之时,龙谦见了六个派出去的人。
“这次任务很重要,一切的行动,听从江科长的命令。最重要的,是你们自己的安全。到达北京后,立即传信回来,这边的接应人手,将会按你们的要求启程。所有的准备工作,必须在五月底前完成。”龙谦最后叮嘱道。
江云和田书榜是从张前庄出发的,江云扮作富商之子,田书榜是他的管家,四个士兵则是车夫和随从。
他们先到了邹县,这里一切正常,没有看到大队的官军。江云视察了邹县站,那是一个小客栈,交代了一番,通过情报站拿到了路引,然后一行人向北到了兖州,入城便受到了严格的盘问,好在江云准备充分,未露破绽。进得城来,几个人大吃一惊,因为兖州街上,随处可见成队的官兵!
“啊,科长,”田书榜吃惊道,随即看到江云冰冷的眼神,将后半截话咽到了肚子里。
江云虽然年轻,但久在此位,已有上位者的威严,田书榜内心是敬畏自己的顶头上司的。
“老田你不要急,我们先找个地方住下再说。”江云低声吩咐。
好容易才找了间客栈,检查路引很细,兖州府的衙役连续来了两拨,都是查行旅客商的。他们手里的路引是邹县开出的,没有问题。
“这绝对是进攻咱们的官军,要想办法将消息传回去!”站在客栈的院子里,田书榜焦急道。
兖州站尚在筹划之中,想传回情报必须派人回去。但邹县开出的路引是六个人的﹍﹍江云紧张地思考着,“别急,咱们先摸一摸情况再说。”
是啊,即使回传情报,也要有点内容才行。总不能只告诉家里说,兖州发现官军吧?
客栈档次比较低,江云将四个护卫留在客栈,带着田书榜上了大街,随便打听了一下,问清楚兖州最好的馆子,俩人直奔酒店而去。
一顿饭吃下来,江云便从酒店老板的嘴里,将自己想要的情报套了个七七八八,其人情之练达,令田书榜大为佩服,同时也更加佩服龙谦,选定不满二十岁的江云做自己的情报主管,真是慧眼识人。
俩人结了帐,施施然回到客栈。江云问过四个士兵已经吃过饭了,便吩咐结账,一行六人便离开了兖州,从北门出城,朝济南方向而去。走出七八里,叫过一个士兵,将自己探听到的消息简要地告诉了他,让他复述无误,“现在,我要你立即抄小路返回司令部,将这份重要的情报报告龙司令。能做到吗?”
这是一个蒙山老兵,人很可靠,因文化程度太低,到现在还只是班长,听了江云的吩咐,“放心,我一定送回去。”
“你怎么走?”江云问道。
“沿来路回去。”
“不成!必须走小路,”江云蹲下来,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一副地图,详细交代了回去的路线,并且细细地交代了如果被官军拦截盘问后的应对方法,“人手紧,我不能再派人了。你必须独自完成这个任务,事关咱蒙山军的生死,责任重大!明白吗?”
“明白。”
江云再一次交代了路线和注意事项,给他带了足够的盘缠,打发他上路了。
目送那个班长消失在树林里,江云对田书榜等五人说,“走吧,咱们这就去济南府!不要担心家里了,有龙司令,官军绝对讨不了好!”
田书榜也不清楚此行的真正使命,但三个士兵很兴奋,对于济南府,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想到此生还能进省城挂一圈。他们根本不知道,江云不仅带他们进济南,还会到天津和北京!对于蒙山军,他们就是探路者。
第六节沂州军议
二月十九,在沂州,王士珍主持了针对蒙山军的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的都是武卫右军的一时翘楚:冯国璋,曹锟,卢永祥,李纯,马建勋,都是从天津武备学堂,小站新军走出来的精华人物。
袁世凯明确委派王士珍为此战的总指挥,所以,几位地位不次于王士珍的将领只能赶至沂州,参加王士珍组织的军议。
这里面,地位最高的自然是武卫右军先锋队总办冯国璋了。
袁世凯率七千武卫右军南下山东,第一件事便是扩军,袁世凯将此事就交给亲信冯国璋。一年来,冯国璋四处奔波,改编了二十个营的旧军,因为武卫军有其固有的编制,袁世凯便将新编的部队叫做武卫右军先锋队,其最高统制官便是冯国璋。
这次袁世凯启用了他手下最得力的两位大将,春节前将王士珍派至沂州接替被免职思过的李纯,春节后又将冯国璋派至曹州主持曹州军事。同时将在武卫军中与李纯、曹锟地位相当的卢永祥派至了沂州协助王士珍,因为袁世凯觉得王士珍政事娴熟,在军中威望亦高,但性格中缺了为将者的坚韧冷血,还是有个擅长军事的协助好一些。
这两个多月来,官军埋头做着一件事,那就是进攻蒙山军前的准备。现在,综合各方面的消息,王士珍认为进攻的条件终于成熟了。于是通知在曹州的冯国璋与曹锟前来沂州,共同商讨进剿大计。
身为王士珍参谋官的司徒均蒙允许,列席了这次绝密的军议。
司徒均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参加了会议,对于作战方案,他感到了无新意,庸劣不堪,且存在着重大漏洞。但由于大的方略是袁世凯亲自确定的,王士珍并无推倒重来的勇气和能力,只能细化。说起来征求了他的意见,但并不愿意听他的分析,所以,司徒均在沂州的这段时间里极为悠闲,甚至是无所事事。
这段时间里,司徒均对有新军三杰之首的王士珍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感觉到这位名声显赫的人物更像是一个政客而不是军人。比如,他不愿意穿军装,总是着便衣;不跟随部队操演,总是呆在自己的办公室研究处理公文;身上没有军人的杀气,而有一股文人的酸气,总是喜欢找当地的文人吟诗作赋,一副名士派头﹍﹍如果大清帝国最精锐的新军将领都如他这般,部队的战斗力就不用想了,难怪国家的正规军竟然连续败于一股土匪﹍﹍司徒均不止一次建议,要派大量的谍报人员深入匪区全方位侦察,但王士珍认为那样会泄密,万一所派的人被匪军捕获,我军的情况就暴露了。
王士珍教育司徒均,你不懂农村,那些农民一辈子不和外乡人来往,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陌生人会引起高度的关注。贼人占据郑家庄一带已有近一年的时间了,他们已经控制了十几个村庄,贸然派出斥候是危险的。
这叫什么理由?难道所有的对手消息都来自于逃回来的官兵的叙述?难道连知彼知己也不懂吗?司徒均倒是利用自己参谋官的权力,找了几十个参加过两次进剿作战的官兵详细了解了对手的东西:装备、兵力、战术、作战的意志,以及那一带的地形。他找被免职回家的郑诚至少三次,反复核实了郑家庄的人口地理和寨墙工事。
综合判断,司徒均认为,官军面对的是一支兵力至少在一千二百人以上,装备不次于官军,训练精良,讲究战术的部队。其作战意志坚决,指挥灵活,绝不可小觑。对付这样一股敌人,必须高度重视,仅靠着兵力优势怕是不行。
司徒均对王士珍提出了几种设想,假如敌人获知了我们集结的情报,提前发动突出包围转入流动作战呢?集中兵力攻击我军一路呢?袁省长的计划建立于敌人不动的基础上,我认为这是危险的。
王士珍说,不用高估贼寇的能力,虽然他们确实凶悍善战。要知道,他们是从蒙山上下来的,现在所居的地方比原先强了不知多少,哪里还愿意离开老巢再去流浪?而且,官军马上就堵死了他们的几个出口了,每一路官军都是大兵团,他们集中兵力打一路的战法并不可怕,我们稳扎稳打,一路受敌,两路来援。要我看,他们主动出击求之不得,那样他的老巢就空虚了,而他们一旦丢失老窝,军心必乱。如果他们龟缩老巢,也不可惧,就算那个郑家庄深沟高垒,我们有七生半大炮在手,几炮就轰平了﹍﹍李秀山之败,在于过于急切了些,反为敌所乘,现在我们三路进兵,稳字当头,贼军就黔驴技穷了。
听上去也是有几分道理。但司徒均总觉得敌人没那么简单。他已经打定了主意,看一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