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蒙山军-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超的中举,并祝其连战连捷,来年京师再传喜讯。一时间陈家崖陈氏兄弟的名声传遍沂州。
  陈超正准备办喜事,晴空霹雳,对其恩重如山的兄长竟然在一次外出经商从沂州返回家乡时被响马所害,年仅三十二岁,只留下一个八岁的孤女陈淑。陈超打听到兄长死于平崮寨的土匪,那是一支著名的响马,据说有上千人,打家劫舍,名声不次于蒙山贼。陈超奔走官府,希望能将杀害兄长的贼人绳之以法,但钱财花了不少,效果却一点没有。沂州和费县官府根本无意出兵剿灭大山里遍地的响马,此时的各级官府因马关条约签订而带来的巨额赔款,注意力只在搜刮民财以应付越来越高的摊派,无利不早起,完全成为了商人,而且是无良商人。
  这件事对陈超刺激极大,熟读史书的他忽然开悟,一部二十四史数千年风雨,将百姓的安危当回事的官府寥寥无几,即使是强汉盛唐,对外驱逐外族对内剿灭反叛不过是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已,那里会理会治下百姓的困厄?陈超一下子熄灭了科举出仕的念头,将所谓的圣贤书一把火烧个精光,专心打理兄长留下的油坊生意,读书耕田,奉养嫂嫂,亲自教育侄女,将一生所学尽力传授给侄女。为兄守孝三年后娶亲,依旧将寡嫂如同母亲般奉养,即使有了自己的子女,侄女在他眼中尤比亲生的更为骄纵。
  陈淑不愿裹脚,陈超一口应允,嫂嫂于氏对他说,你这样惯着她,让她将来如何嫁人?陈超不以为然,裹脚本是五代后的陋习,残害女人身体,最是野蛮。旗人多有不裹足者,就是咱这十里八乡,村户女儿裹足的不过十之二三,为啥要逼淑儿?至于将来,我还要为淑儿寻一个大英雄呢,谁嫌淑儿是天足,谁就配不上咱家淑儿。
  可是妈妈也病死了﹍﹍虽有叔婶对她视为亲生,被龙谦勾起的思亲念头却如涨潮的海水,淹没了陈淑,将脑袋埋在被子里抽泣起来。
  直到庄子里想起第一声鞭炮声,庚子年的春节来到了﹍﹍陈淑起床,陈志已经在院子里放了第一排鞭炮,留下一片红红的碎屑。看见她出来,陈问了声姐姐过年好,便跑出了院门。她转身去厨房烧火,龙谦送来的铁炉子就是好用,只消捅一捅就升起了火光,再不用像原来一般的费事了。她开始烧第一壶水,叔父早晨是要喝茶的,今天不同于一般的日子,应当用最好的茶。她听见叔父的咳嗽声,看见叔父和婶娘先后走出了卧房。
  该不该告诉叔父昨晚的事?陈淑拿不定主意。等按照规矩给叔父和婶儿拜过年,开始准备过年的第一顿饭,饺子煮进了锅里,她用木铲子缓慢地搅着翻腾的饺子,脑子里却全是龙谦的身影。
  
  第一卷完
  

  
  第二卷血火北京第一章京师第一节赵舒翘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离开鲁中南的山窝窝,朝北,越过冰封雪覆的华北平原,注视到耸立在燕山脚下的一座雄城吧。
  打开世界地图,在东方大地上,刻画着两道伟大的工程,一是蜿蜒起伏、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另一个则是晶明平直、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的北端,便是读书人口中的京师。
  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北京。它是明清两代的都城,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皇宫位于全城的中心。城池宫殿、坛庙苑林、衙署寺观、市井民舍,都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展开,格局严谨,主次分明。它的城垣,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叠次分为四个方阵,本来设计的都是方方正正,但由于财力问题,外城未能封为方形。整座城市呈封闭式,层层相套,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以来,截止于当今,北京已十次为都,这就是蓟、燕、前燕、大燕、刘燕、辽、金、元、明、清。
  庚子年即将到来,这个注定给京师带来惨痛记忆乃至深刻影响几代中国人心路历程的年份,对于一般的市民,并没有显示出它的不同之处的任何预兆。随着太阳的升起,京城的大街小巷开始热闹起来。西北地区的山货从城北的德胜门运进来,在集市上已经堆积如山。口外肉质鲜美的羊,因为冬季里的没一天都要大量消费而塞满了交易市场。正阳门外的商业大街上停满了客货混载的骡车。当铺和钱庄的绵门帘掀起的时候,檀木柜台的古旧气味和炭火的暖气飘散到街上。能同时供应满汉菜肴的饭铺营业了,小伙计在门外大声地拉客。身裹满族和汉族绵装的女人们溜达在隆福寺的杂货摊位前。老字号的零售商店开始雇佣西洋乐队进行大减价的宣传。色情业集中的前门附近的八大胡同里,挂着被冬季的寒风弄脏了的彩灯﹍﹍下层的人们在谋划着自己的生活,上层的官员们私下议论着皇帝的病情——据说西洋大夫都被请至瀛台为皇上瞧病了。而所谓的士人,一般指文人,正在暖阁中集句﹍﹍古老帝国的首善之地,弥漫着带着腐烂气味的安详。
  龙谦猜的不错。京师那些可以决定这个老旧帝国前途命运的大人物们根本无暇顾及鲁南一股漏网的土匪在山区闹出了“事迹”,因为这些大人物们遇到的麻烦事比官军进剿失败一事重大的多,复杂的多。
  当然,关心此事的大佬还是有的,比如新进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赵舒翘。
  自清世宗胤禛设立军机处,中国二千年的封建史上皇权达到了最高峰,一举超越了废除宰相的明太祖。明代虽废宰相,但仍设内阁,阁臣就是事实上的宰相,比如张居正,大权独揽十余年,才能改革税制,造就中兴之局面。清代沿袭明制,至雍正朝而设立军机处,皇帝独揽军政大权,军机大臣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进入军纪的汉大臣,实际已是位极人臣。
  因为赵舒翘的小妾荷仙在一年前回乡省亲时被蒙山强人所劫,虽然在交付赎金后将人放了回来,但还是被逼自尽身亡了。礼教就是这样,像她那样的女人被强人所掠,贞洁难保,即使强人只为钱财,小妾的贞洁也毁掉了,赎回来是为了老爷的面子,死便成为她唯一的出路。
  如果将帝国的官僚阶层比喻为一座高山,那么,赵舒翘已经立于巍峨的顶峰了。剿灭蒙山贼寇让赵翘舒大人出了一口郁在心间近两年的闷气。小妾的仇算是报了,自己的面子也挽回了:蒙山贼大头领孙德旺及几位主要的头领的人头已经被袁世凯派人送至京师,作为向京师报捷的最主要证据,也作为蒙山贼覆灭的铁证,至于极少数流亡的毛贼,朝廷不会在意了。
  为此,赵舒翘欠了袁世凯一个人情。何况,袁世凯做事极为漂亮,冰炭敬是最高的,面子上更是没得挑剔。
  但最近赵舒翘听说蒙山贼并未覆亡,他们杀出了蒙山,流窜到了鲁南山区继续对抗朝廷,而且一连两次击败了李纯的进剿大军。
  这件事令赵舒翘极为震惊。多山的中国多土匪,但能击败官军的就不多了,能够击败袁世凯武卫右军的就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如果袁世凯一手训练的小站精兵都不是对手,这股土匪真该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了。
  但关于鲁南战事的奏折被压下了,并未送达御前。显然,袁世凯在军机处有人,买通的并非他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欺上瞒下是官场通例,每日间如山的奏折堆满了军机处,每件事都奏报太后是不可能的,太后虽然身体康健,但毕竟是六十多的人了。一件剿匪失利的事件可大可小,不报直接批复也是可以的,但赵舒翘坚信这里面有猫腻。
  礼亲王世铎是军机领班,实际上不管事,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息事宁人的老贵族,不会是他。协办大学士,汉大臣王文韶更为圆滑,此人在官场起起伏伏多少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负责任,更不会是他。何况兵事与他无涉。刚毅,协办大学士,一个平庸但自以为聪明的满族官员,但未听说他和袁世凯有什么交情,不像。启秀,满族,军机大臣,礼部尚书,这件事不归他管。最后只有荣禄了,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武卫五军总节制荣禄是老佛爷的真正心腹,又是分管军事的,肯定是他。
  赵舒翘当然不会忘记去年的那个传言,袁世凯关键时刻把握住了自己,在荣禄的帮助下不仅摆脱了康党的嫌疑,而且还升官了。
  一定是荣禄帮助袁世凯压下了这件事。
  赵舒翘不准备与荣禄作对,隐瞒袁世凯战败的消息也没有损害他的利益。目前,赵舒翘最头疼的事是越来越严重的拳民问题。爆发于山东但蔓延于直隶的拳民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帝国的大问题,何况,牵涉到了另一件大事,即皇帝的废立问题。
  在从前,朝廷对拳民的态度基本是镇压,这也是行事严酷的袁世凯深得慈禧太后赏识的主要原因。但在进入光绪二十六年时,朝廷对拳民的态度迅速地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由原来的防范镇压变成了支持。
  原因对于下面的官吏们是吃不透的,但赵舒翘心知肚明。盖因执掌大清权柄数十年的太后有意废黜当今皇上,而洋人却坚决地支持皇上,那么敌人的敌人自然就是盟友了。打出灭洋口号的义和拳民们一瞬间便成为了朝廷所凭恃的力量了。
  难怪原山东巡抚毓贤受到太后的格外垂青,甚至打赏了一个亲手书写的“福”字。太后虽为女流,但写得一手好字,极少有太后手书流传于世。被免职的前山东巡抚毓贤在进京陛见后能得到太后手书的赏赐足以说明了问题的一切:曾大力支持山东义和团的毓贤将重新获得朝廷的重用。
  因为身在军机处,消息自然灵通,毓贤已经内定出任山西巡抚了。
  毓贤是个酷吏,或许要算大清朝历史上数得上的酷吏,这个人并非庸官,当曹县县令时勤政事、励操守、不贪污受贿,颇得治下民众爱戴。唯一的缺点就是用刑严酷,杀人一脸平静,跟杀鸡差不多,因此获得了“屠户”的外号。
  毓贤深恨洋人,将国家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洋人,因此才有对山东义和团的纵容。据说义和团这个名字还是毓贤取的。而义和团也顺杆爬,在他们的旗帜上绣上了毓字,表明他们得到了官府的支持。
  为什么支持义和团?就因为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毓贤因洋人的抗议而被朝廷革职,而太后对毓贤的启用说明了朝廷政策的转变。赵舒翘从中嗅出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赵舒翘梳理着乱麻般的政局,表面是对拳民的态度问题,核心却是废帝问题。目前,大清帝国的行政中枢,军机处的六位军机,刚毅和启秀是公开支持义和团的,而自己,则是反对义和团的。世铎和王文韶从来就不明确表态,而最关键的人物荣禄,赵舒翘认为他是清楚义和团是一群什么玩意儿的,但这位老奸巨猾的家伙深藏不露,根本不表示自己的意见。
  戊戌之变后,赵舒翘就清楚光绪帝的龙椅已经坐不稳了,如果没有“围园”一案,慈禧或许可以再忍忍,毕竟维新也是为了富国强兵。但煽动袁世凯新军围园,就彻底突破了老佛爷的底线。换做自己,也忍不了。皇帝什么都好,就是受了甲午之辱后富国强兵的心情太操切了些。皇帝无后,新君只能从近支皇亲中选,但老佛爷选中端郡王之子,实在有些让人无语。
  载漪被授予端郡王的封号,本来是一个笑话。
  载漪,满族,宣宗道光皇帝第五子惇亲王的次子,是慈禧的侄子,与光绪是堂兄弟关系。承袭的是瑞怀亲王绵忻之子奕志死后的爵位,即使当上了郡王,也应该按照绵忻的爵号封为“瑞郡王”,但是,文件竟然写错了,将“瑞”,误写为“端”,皇帝也糊涂,朱笔一画就准了。帝言既出,便是成法,瑞郡王就此变成了端郡王。搞得瑞怀亲王一支竟然被“国除”了。
  赵舒翘身在中枢,对宫闱秘事多有耳闻。载漪之子之所以被选为储君,是因为载漪的福晋(夫人)与慈禧的关系甚为亲密,到了可以在慈禧的轿子前晃来晃去,不时与太后窃窃私语的地步。而载漪,在赵舒翘眼里就是个狗屁,尽管他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虎神营总兵,与胞兄惇郡王载濂、胞弟辅国公、禁卫军右翼总兵载澜一道掌管着京畿部队的军权。
  如果载漪成了太上皇﹍﹍赵舒翘简直不敢想下去了。

  
  第二节光绪与慈禧
  
  皇帝是帝国理论上的主宰,是帝国最高的统治者。但在当下,皇帝形同囚徒,执掌帝国权柄的是太后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是咸丰帝的贵妃,生育了咸丰唯一的成人儿子,即同治皇帝。可能慈禧过于强势,导致同治与生母的关系一直不好,关系甚至不如嫡母慈安。同治是个短命的皇帝,十九岁就死了,无后。无奈只能选了近支皇亲,咸丰的七弟醇亲王的儿子为帝,即现在的光绪帝。四岁即被抱养宫中,算是承继了咸丰的香火。
  光绪之于慈禧,算是血缘很近的晚辈,他是慈禧丈夫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嫡亲外甥。光绪的生母,就是慈禧的胞妹。
  关于光绪与慈禧的传说很多,主流传说就是光绪极为惧怕慈禧,这个名义上极为尊贵的孩子童年和少年时期过得很惨,严重缺少关爱。甚至将他的师傅翁同和视为亲人,只有被翁同和抱在怀里,小皇帝才能安然入眠。从同治皇帝到光绪皇帝,可以折射出慈禧的性格,那是个严重缺少母性亲情的女人。
  终于熬到了亲政的年龄,在中外舆论的压力下,慈禧不得不归政光绪,但最高人事权一直握在手里——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免必须慈禧点头。通过这个,慈禧仍然掌控着朝局。
  戊戌变法是光绪与慈禧真实关系的一次大暴露,光绪的确希望通过一次较为彻底的顶层改革,真正摆脱慈禧的羁绊。所以,康有为官制改革的方案对他一谈,立即打动了他。光绪实在是对慈禧的那些亲信烦透了,他急切地想建立自己的班底。但权力的秘诀就在于人,长期的闲置,使得光绪几乎没有可用之人,当慈禧在百日维新前免掉了翁同和的职务,光绪更成为了光杆司令。实际上,所谓的帝党,根本就是虚构的政治集团,以帝党首领翁同和为例,这位老官僚根子上就是一书生,在中枢多年,没有形成有实力的政治班底,自然不能给他的学生以实际上的支持。所以,光绪才不得不借重公车上书形成的舆论氛围,依靠康粱几个狂生去推动帝国的政治改革﹍﹍光绪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取得慈禧的支持。他内心太痛恨慈禧了,根本没有认清形势。骨子里将慈禧当作了改革的绊脚石。发动政治改革的理由很冠冕堂皇,就是富国强兵!这一点,其实慈禧是赞同的。甲午之败,巨额战败赔款和国土的沦丧,已经危及了大清的统治。已经掌握了国家最高权柄的慈禧一样希望国家强盛,一样希望延续大清的统治直到永远。光绪正确的作法是想办法取得慈禧的支持,但他做不到这点,因为他在公开的理由下,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被太后霸占的权力,所以才演变成大家看到的结局。维新失败了,六颗人头在京城西南的菜市场当众被砍了下来,而他们的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外国人的全力帮助下逃到了日本,成为继孙文之外的另一股反朝廷势力的源头。而事件的主人公光绪皇帝,则被慈禧关进了瀛台,一个天然的监狱之中。
  无数披上了华丽外衣的变革其实是权力的角逐。
  戊戌事变的真相仍有无数的谜团未解。但事件对于慈禧的刺激是严重的。所以,慈禧从“交权”后一直闲居的颐和园突然返回皇宫,斥责光绪忘恩负义——竟然准备策反军队危害于我!所以,慈禧骂光绪道:痴儿!没有我,焉有尔!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光绪是她选定并扶持上位的皇帝,而是说,如果杀了我,你能控制住局面?一样得完蛋!
  慈禧深为痛心,决定换皇帝了。
  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关在形同监狱的瀛台——西苑三海中南海中的一个孤岛,有一座吊桥与岸相连,吊桥拽起,就成为真正的孤岛,别说有人看着,即使没人管,就光绪帝的那弱不禁风的体格,想游上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没有发现皇帝会水的记录。
  孤寂的岁月里,光绪学会了修西洋钟表,这些钟表是西洋人送给皇帝的礼物,琢磨的久了,皇帝竟然掌握了原理,一些钟表停了,皇帝竟然能将它修复的走动起来。光绪迷恋上了钟表,其中或许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他迷恋上了时间。慈禧是他名义上的母亲,也是他嫡亲的姨母,年纪比他大的多,他不信自己熬不过那个女人。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光绪改革的目的是富强国家,理论上自然与势力深入中国的列强会发生冲突。但实际上,列强却在支持光绪。就像支持主张革新以富国强兵的康有为一样。而站在了革新对立面的慈禧,却成为了列强反对的目标。
  东城的贤良寺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寺庙,虽然它的外观看起来与遍布全国的佛寺没什么不同。但在眼下,这座寺庙却是大清帝国的一处极为敏感的所在,它是供外省封疆大吏进京时暂住的旅馆,也是家眷在外地但本人在京的大官们长期当作官邸的地方。
  贤良寺里,住着大清重臣李鸿章。
  就算是民智未开的满清,李鸿章的大名在帝国怕是无人不晓。
  有关李鸿章的故事,足足可以写一本大书。这位大清名臣一生的业绩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追随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建立取代湘军的淮勇,也就是同光年间大清朝的基本武力——淮军。第二段是搞洋务,担当了名副其实的洋务运动领袖,建立了北洋海陆军和一批现代工业、交通、通讯基础。这两段算是李鸿章光彩照人的人生历程,但如今,这位被骂做“李二先生是汉奸”(李鸿章行二)的重臣,切切实实地进入了举步维艰的第三段人生。
  甲午之战和次年的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满清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为平息物议,朝廷不得不将主持对日谈判的李鸿章免职。但主持朝政的西太后心里明镜儿似的,李鸿章不过是代朝廷受过。所以,第二年,慈禧便命李鸿章为全权大使,以庆贺沙皇登基为由,出使欧洲诸国,一走就是半年多,在德国,他尤其受到了礼遇,铁血宰相俾斯麦数度接见,与其合影留念,使得李鸿章成为了晚清重臣中见识最广的人。这不,消停了三四年,朝廷终于再次启用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为两广总督。很快,李鸿章就要启程南下了。两广总督虽是封疆大吏,但地位比不上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和掌管东南财赋之源的两江总督,尤其是对于位极人臣的李鸿章来说,这个职务连安慰都算不上。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气候温暖的广州,对于一个年迈多病的老臣,或许是个不错的所在。
  李鸿章站在贤良寺门前,他在等候造访的英国公使窦纳乐。
  窦纳乐首先祝贺李鸿章被朝廷重新任用,并说自己是特意来为他送行的。李鸿章对公使大人亲自登门表示感谢,他是搞洋务的老手,而窦纳乐也来华多年,彼此非常熟悉,寒暄几句,李鸿章便邀公使大人入席了。
  吃饭永远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一切的事务都可以在酒席上解决。深谙洋人做派的李鸿章知道窦纳乐不会仅仅是为了送别自己,果然,英国公使提起了一件让李鸿章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
  听说贵国要废黜光绪皇帝?
  李鸿章无法回答。只能用标准的外交辞令回答,公使大人,我想,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吧?
  窦纳乐表明了态度,如果以后有外交上的交涉,关于中国的最高元首,除了光绪皇帝,大英帝国绝不承认其他的任何人。
  对于英国公使的警告,深谙洋务的李鸿章面不改色。久历政治风雨的李鸿章已经修炼成妖,任何消息传来,他都可以做到不动如山。
  但他清楚,在去年秋天通过又一场宫廷政变夺回大权的慈禧,确实在考虑废除光绪另立新君。人选早已选好,是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

  
  第三节干涉
  
  位于京师中央的紫禁城,残雪覆盖着金黄色的宫殿。
  慈禧的心腹,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兼武卫五军总节制荣禄在单独面对老佛爷的时候,大着胆子,向老太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外面都在嚷嚷说要废除今上,真有此事吗?
  这种事也只有荣禄敢提出来。
  自古以来,且不说当今皇帝的废立了,嗣君的确立都是极为敏感的问题,不知有多少大臣因为犯忌而掉了脑袋,罢官算是轻的了。当初南宋的中兴名将岳飞就是因为干预高宗立嗣而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丢了性命。
  所谓岳飞阻碍高宗议和而被杀不过是一个幌子。
  慈禧没有因为荣禄的僭越而生气,就眼下而言,如果慈禧对朝臣的信任程度排一排队,荣禄无疑是排名前三的,很可能是第一。坊间一直有传闻慈禧在年轻时与荣禄有过交集,传言说,如果当初美丽的满洲姑娘兰儿不被选秀进入大内,或许就是荣禄的正室夫人了。但传闻毕竟是传闻,如今,慈禧把握着大清帝国的最高权柄,而荣禄则是手握重权的一品重臣。
  “喔,那你说说,这件事能不能办哪?”慈禧和颜悦色。而站在远处的太监宫女一个个低垂着脑袋,根本不敢朝太后与荣禄看上一眼。
  “太后要办的事,谁敢拦阻?”荣禄斟酌的词语,“但今上之罪不明,外国公使们怕是要干涉呢,还是要慎重些好。”
  慈禧叹气,“消息早就满天飞了。据说李鸿章离京前,英国公使便明确表示了他们只认他。”
  慈禧嘴里的“他”自然是被幽禁于瀛台的光绪皇帝。
  “这倒不要紧。”荣禄沉吟道,“皇上年过三旬无子,不如选择近支宗室立为大阿哥,养育在宫中,找机会再进一步。”
  不愧是太后的心腹,这句话立即得到了太后的赞同,“你的主意是对的。”
  荣禄知道,自戊戌之秋之事,慈禧恨透了光绪,最后一点温情也彻底消除了,早盼着废黜光绪,另立新君了。
  说干就干,慈禧立即召集皇族代表人物与文武重臣开会,内容便是废帝与立储。光绪皇帝也被召来了,但慈禧没让他进殿,而是让他在殿外候着。
  慈禧对宗室和重臣说,当初立光绪为帝的时候,朝野就有说他来历不正的议论,我顶住了压力,自小将其抚养宫中,时至今日,不知感恩,种种的不孝之举,太令我失望了。事情发展到与南方的奸人(指康有为和梁启超,俱为广东人)沆瀣一气,图谋于我,他是不能再做皇帝了。
  众人自然唯唯。谁也不会站出来触霉头。
  慈禧的打算是,现在先将储君定下来,等过年的时候再行更替。不过这个时间表,慈禧没有说出来。慈禧将储君人选拿出来了,他就是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见众人无意见,慈禧便让荣禄拟旨。
  荣禄早已将旨意拟好,立即捧到慈禧面前。慈禧看了一遍说,让皇帝进来吧。
  光绪进来,慈禧将刚才的意思对跪在面前的皇帝说了一遍,光绪叩头道,“此夙愿也。”
  或许这是他的真心话,经历了这一年多的时光,光绪,这个晚清最悲情的男人,对于慈禧已经彻底地臣服了。
  “既然你愿意,这是拟好的诏书,你写出来,发布天下吧。”
  看了荣禄拟好的《立储书》,光绪单薄的身体不停地颤抖,在慈禧冰冷的目光逼视下,他开始照本缮写,因为手抖得厉害,以至于中间停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将这件注定是他留给历史的最后一篇重要的文稿完成了,然后,他竟然昏倒在地。
  慈禧让人将光绪扶起来送走,小声说了句:皇帝,你要保重。
  这是一段看了令人伤心的文字。译成白话的大致意思是:我自小入继大统,多亏太后垂帘训政,对我多加教导,恩情深重。本应振作精神,不辜负穆宗皇帝付托之重。但我身体实在是太差了,连个儿子都没生出来,真是太惭愧了。现在我病情加重,不能理政,再三请求,皇太后才答应出来垂帘秉政,实乃国家之万幸啊。为了使皇家不至于断了香火,决定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为咸丰皇帝的嗣子,以代替我当皇帝,最后再次感谢圣母皇太后海一样的恩情。
  表面对慈禧毕恭毕敬的光绪心中真实的想法没有人知道,这位身体孱弱连子嗣都没能留一个的悲情皇帝没有关于慈禧——他的姨妈的任何文字留下来。但可以猜测到的是,光绪不可能没有仇恨,所以,在瀛台迷恋上西洋钟表的举动可以视为对时间的关注和痴迷。的确,时间是所有政治家的终极杀手,光绪有足够的时间熬过慈禧。
  民间关于被囚禁后的光绪皇帝的传说很多,大部分都是对这位悲情男子的同情。茶馆酒肆中流传着光绪皇帝逃出牢笼的故事,远在武昌的张之洞总督就处理过一件奇特的案子,差役抓到一个男子,自称是康有为的弟弟,又说是从皇宫逃出来的光绪皇帝。差役是给吓坏了,处事果断的张之洞吩咐将这个胡言乱语的男子斩首,特事特办,顾不上走司法程序了,事后给朝廷上了一道折子汇报此事,受到了太后的褒奖。
  在这段时间里,京师官场民间关注的主题就是皇位问题。没有人知道遥远的山东南部山区一伙漏网的土匪竟然屡次打败受过西洋教官训练的精锐官军,消息被刻意压下了。以天子脚下百姓的高傲,即使听说了,也不会多在意。京师的民间舆论关注的都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一伙捣蛋的土匪还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就这样吵吵嚷嚷间,庚子年的春节就要到了,据说大年初一便是旧皇帝退位,新皇帝登基的日子。年前,新皇的潜邸——端郡王府已是装扮一新,登门道喜的高官巨贾络绎不绝。其中,官员又占据了绝大多数。因为在帝国,官员是这个世界上生活最不稳定的一群人,他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好恶。长期的专制统治,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养成了双面性格:在百姓面前的极端傲慢和在上司面前的卑躬屈膝。他们是一个最害怕皇帝同时是最依附皇帝的阶层,别说是皇位更迭了,就是皇帝的一声咳嗽,也会给他们带来人生祸福的瞬间巨变。
  他们没有理由不去端郡王府。
  端郡王载漪是道光皇帝第五子奕宗(加言字旁)的次子。是咸丰的堂弟,于慈禧为侄,是现任皇帝光绪帝的堂兄弟。咸丰二十年被封为端郡王。在1898年前,这位郡王几乎没有任何留给历史书写的东西,突然之间,其子溥儁便成为了嗣君,这使得端郡王立即成为官场漩涡的中心。
  来祝贺的人很多,每个人都带着重礼,都力图在未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