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信多尔衮这个时候已经了解到了吴三桂的诚意。
应该说作为一个猛人,多尔衮对心理战的运用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要降服吴三桂,现在还不是时机,一定要到吴三桂走投无路绝望的情况下,彻底让吴三桂诚服,人在绝望的情况下才会彻底抛弃自己的底线,多尔衮要的就是吴三桂抛弃底线。
果然四月二十二日早上,时机到了,吴三桂实在是被逼无奈,吴三桂当即从彝丁突骑中选出一百余人,组成了突击队,在炮火支援下,他率这支卫队突破东侧一万多大顺军的重重包围,冲进了清军大营,请其入关进击大顺军。
多尔衮知道,现在正是让吴三桂签定城下之盟的大好时机,如果此时不收服吴三桂,恐怕日后就再无如此之好的机会了。因此他坚决要求吴三桂先归顺满清,这就是后世骂过无数次的吴三桂归降。
多尔衮在吴三桂答应剃发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天下入掌中矣。”
这也难怪多尔衮欣喜若狂,我们看一下当时三方的兵力状况,多尔衮大约十万人,李自成大约十万余人,吴三桂大约四五万人。重要的是,吴三桂还掌握着山海关关城和四个卫城,他倒向那一方,那一方就将占据地理和兵力上的双重压倒性优势,足以重创甚至歼灭对方主力。
多尔衮在吴三桂归降之后,就带领和硕英郡王阿济格(多尔衮的同母哥哥)、多罗郡王多铎(他的同母弟弟)率8万满洲铁骑,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
至此,清军和明朝斗了几十年,双方统帅斗智斗勇,努尔哈赤终其一生都都没能接近的土地,这片留下几十万忠魂的土地,清军不费一兵一卒,以最轻松地方式拿到了他们奋斗了几十年都没有得到的东西——山海关。
中国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堡垒被吴三桂拱手相让,吴三桂犯下了他这一生无论如何都抹不掉的千古大罪。
吴三桂彻底成了石敬瑭第二!
我赞赏吴三桂的能力,理解吴三桂的苦衷,悲伤吴三桂的遭遇,但是我无法原谅吴三桂的这种行为!
多尔衮马上下令攻击正在攻城的唐通部队,结果很容易预测,唐通兵败如山倒。两万兵马仅余一百多骑逃跑了。山海关的后顾之忧瞬间解除。
李自成同学这个时候还不太能确定清军的动向,唐通败退的消息还不会这么快传过来,他也不知道吴三桂已经归顺清军。
作为久经沙场的主帅,他也知道,如果再继续攻城的话,大顺军的伤亡太大,一旦清军介入,大顺军很可能会不战自溃。
这个时候,李自成果断决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速战速决。
李自成把部队聚集起来,在山海关前从海边到北山一字排开,准备和吴三桂以野战决胜负。李自成对野战还是很自信的。
满清不可能是过来看戏的。。。。。李自成同学还是很天真的,竟然还抱有满清过来看戏的幻想,这点也证明了他的失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两军相持,战场上出现了第三支足以改变力量对比的势力,作为一军统帅没有清醒的认识,一如他进北京之后的短视行为。
他如果能派一部分兵马挡住吴三桂,另一部分人撤回北京保存实力,事情还有转机,毕竟满清经常来内地抢劫,名声并不好。如果能保持有生力量,和满清相持,还不至于这么快败退。
这次野战,是山海关大战开战以来最激烈也是最残酷的,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战力和悍不畏死的气势,是双方最高水平的较量。
李自成在和明军作战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很厉害的作战方法。
先派3万骑兵,在前面,称之为三堵墙,假装失败,引诱敌军,后面留有三万步兵以逸待劳,用长枪迅速刺对方,把对方的马匹放到,然后前面诱敌的骑兵再返回一鼓作气,打垮对方。这个作战方法需要组织者有很高的战场控制能力和个人魅力。李自成是具备这两点的。
吴三桂的部队白布缠在肩膀上或者背上,全部关宁铁骑列阵山海关西面,作为前锋部队。他身后的阿济格、多铎部队被关宁军遮挡起来,东边多尔衮的部队则一直延伸到海边。
吴三桂刚刚投降了清军,很想表现一把,格外勇猛,来往冲杀,虽然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但一开始在战斗形势上并没有处于劣势。
吴三桂的四万部队被两倍于己的十万大顺军包围在中间,虽然他左冲右突,多次冲开大顺军的包围圈,但随即又被李自成在庙岗上用旗号指挥机动部队补上缺口,因此始终无法杀出重围。
惨烈的搏杀,自早上起一直杀到午后。李自成的“三堵墙“战法慢慢地发挥了作用,吴三桂所部因为兵力上绝对劣势,终于开始显露出败象。
多尔衮自开战后一直在冷眼旁观,多尔衮很清楚北京是个什么样的都城,他自己就曾经两次率大军攻打过北京,都是无功而返。而李自成这回轻而易举地一举拿下了北京,这对他的震动极大。
要想征服对手,首先要了解对手,吴三桂是什么人多尔衮还比较清楚,对于李自成,他就没有把握了,他一边观察吴三桂,一边观察李自成的实力。
现在,仗已经打了半天,他想要知道的,也都知道了。因此当他发现吴三桂的部队开始呈现败像时,他立刻决定全军出击,列阵在关宁军背后的阿济格、多铎,至少拥有两万骑兵。他们从吴军西面绕出,向大顺军侧翼发起了攻击。
也许历史真的由无数巧合组成的。这个时候在山海关地区,突然自西向东刮起了一阵狂风,据考证,可能是沙尘暴。
大顺军处在下风,在迎面而来的风沙剧烈扑击下,连眼睛都无法睁开,更不要说战斗了,一时乱成一团纷纷后退,战斗力急剧降低,几乎处于无法还手的状态。
但清军却是顺风而来,战斗力不但完全不受影响,还因顺风使得弓箭的射程大大增加。密集的箭矢犹如雨点一般落向大顺军,随后骑兵冲进了大顺军阵。瞬间,大顺军阵尾就被彻底击溃。
李自成这个时候一看清军介入,二话没说,他做了个选择:拔马就跑。
之前说了李自成这个野战战法,对于主帅的要求非常高,李自成这么一跑,大顺军立马就崩溃了。头号大将刘宗敏又受了伤,大批大顺军部队被清、吴联军压向东面,但东面尽头是大海,再无退路,跑到这里的大顺军沿着海边继续溃退,要么被砍死,要么就掉到水里被淹死,几乎全部身亡,清、吴联军一直追杀到四十里外。###第7章 李自成的溃逃
李自成在这次战役中撤退的很突然,表现是很不负责任的。
本来大顺军虽然呈现败象,如果有点秩序,还能保存有生力量,这样李自成拔腿就跑,直接导致大顺军溃不成军。
对于李自成为什么要逃跑,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害怕清军。这反映了他的自身能力问题,李自成作战,只能打顺风战,打不了逆风战,从他几十年和明朝作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李自成作战,除非兵力远大于对手,否则很难取胜。
当年洪承畴、卢象升打的李自成满地找牙,李自成对这些人是很害怕的。对农民军来说,卢象升就是卢阎王。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人最后的结局要么牺牲,要么归降,遇到的对手都是清军。
这就使得李自成还没打,就有点害怕了。加上清军又是在大顺军疲惫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一举击溃了大顺军的侧翼,和吴军对大顺军形成夹击之势,李自成的心气就没了。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李自成只能欺负弱小,只能欺负手无寸铁的北京人民,只能欺负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吏。
他没有战略眼光,他的优势仅仅是比一般的人多打了几仗,积累了一些战场的经验。
他在造反斗争中,仇视统治阶级,看到了人民生存的疾苦,同情最底层的农民阶层,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当他手握权力的时候,他不能很好的转换自己的思路,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机会只会青睐有能力的人。
李自成意识不到管理一个国家不能带有情绪,国家各个阶层的矛盾需要的是调和,而不是激化。激化矛盾所得到的后果不是消灭剥削阶级,而是天下大乱。
在灾区以及被明朝财政制度、贪官污吏们盘剥得无法生活的西北、西南等农村,“闯王来了不纳粮”是具有巨大诱惑力的。
而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不是满街抓人拷打索取财物。
他颁布了追赃助饷这样不成熟的法令,让这样的行为披上了合法外衣,并被推广成为一项运动以后,马上会进入一种失控的无序状态,绝无可能那么容易就被制止,即使是发起者也一样不能。
三百年之后,我们国家同样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文革十年,毁掉了一代人的成长,拖慢了中华崛起的节奏。
他没有做好统治中华大地的准备,建立政权一年多,连政府没有最基本的立国之本——完善的财政和赋税制度都没有能够建立,而是靠“劫富济贫”这么一种近似抢劫的形式,来维持庞大的财政和军费开支。
国家统治,需要的是制度,需要的是法律,而不是领导者一拍脑袋,在封建社会这只会引起人民大众的恐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毛主席语。
大明帝国的官僚除了贪污,他们的确还是有点治国能力的,这是李自成集团所缺少的,他没有看到。他只看到了贪官污吏。
李自成摧毁了旧的统治集团,尽管这个统治集团是腐朽的,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占领北京后依然停留在摧毁阶段,没有进入建设阶段。事实证明,没有秩序比腐朽的秩序更让民不聊生。
中华大地从此再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政府,没有统一的号令,去抵御清军的南下。各个政府在互相倾轧中被清军逐一击破。
所以李自成不是英雄,终李自成一生,他只是停留在造反这个最初级的层次上。
落入俗套地说,他的成功是极其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率领的东征军基本损失殆尽,步兵被全歼,骑兵伤亡过半,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双方士兵遗骸,甚至在三年后还依然可以看见,足见死亡人数之多。
山海关之战的后果是惨重的,中华民族被奴役了将近300年,中间发生了无数屠城事件,无数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李自成带领穷苦百姓造反的意义是积极的,让大家有口饭吃,但是带来的是结果却是十室九空。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李自成的功过是非,也很难说清楚李自成到底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历史也没有如果。后来者需要做的是吸取李自成的教训。这才是第一位的。
经过山海关之战,大顺的精锐部队被全歼,只剩下少数骑兵,这还不是李自成最大的损失,李自成手上还有几十万的地方部队,这一战最重要的是击溃了李自成的信心。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满清当然确实强大,但是满清有个最大的缺陷,人少。
如果好好的整顿一下,李自成也不见得就会这么快失败。
但打仗打的就是个自信,《亮剑》里,李云龙为什么打仗那么猛,主要就是他有那么一股子精神气。
李自成只要好好整顿,假以时日,训练出一只部队并不难。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领战败的三万多人马退到了北京,距他第一次进北京的时候,只有40天不到。
如果李自成还想东山再起,他应该赶紧组织有生力量,抵抗清军。然而失去了信心的李自成,他现在更多的想着逃跑,当然在此之前,还要做一件事情:把吴三桂一家38口给杀了。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过完皇帝瘾后,李自成立马率兵逃跑。###第8章 大清,大清
在李自成逃离北京的第二天,多尔衮在蓟县获悉大顺军已经撤离北京,命令多铎、阿济格和已经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等带领精兵火速追击,目的是进一步重创大顺军,尽量截留被大顺军运走的金银财物。
他自己率领部分兵力于五月初二日由朝阳门进入北京。
不过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等情况,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因此准备了皇帝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
没想到昂然而来的是清摄政王多尔衮,许多人大吃一惊偷偷溜走。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多,人多了,于是什么鸟都有。总有那么少部分人要做点让人很不愉快的事情。
于是少数官僚就将错就错地把多尔衮迎入劫后仅存的武英殿,拜倒在爱新觉罗皇室脚下。
五月初八日,清军在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城东追上大顺军。李自成命蕲侯谷英率兵阻击,被清军击败,谷英阵亡。接着,清军又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再次获胜。大顺军在畿辅已无法立足,经井陉退入山西,留精兵扼守固关。追击的清军于五月十二日返回北京。
北京短短一个多月,换了三拨人。大顺军进京时绝大部分明朝官绅都报名请用,清兵占领北京后,大家面对辫子军,大部分官僚还是不愿意给他们当官的,很多人都逃往江南。
也难怪大家都逃了,满清之前给人的印象太坏了。
关于满清,这要从努尔哈赤开始说起。
鉴于满清统治中原之后,经过几百年的舆论宣传,大家都认为努尔哈赤是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雄才大略,大清国的奠基者。
我认为,这个说法,要加个限定范围:对满清而言。
对于大明的老百姓来说,努尔哈赤就是个魔鬼,恐怖分子。他所到之处,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意味着野蛮,意味着抢劫,意味着破坏和杀戮。
抢的多了,明朝政府发了飙,建立了关宁防线。最后过于迷信武力的恐怖分子努尔哈赤在锦州袁崇焕面前吃了个败仗,据推测可能中了炮弹,过了一阵子想不通,伤势恶化,竟然死了。
努尔哈赤只是个造反的强盗,相比之下,继任者皇太极才是个真正的高手。
还是拜很多秘史类电视剧所赐,皇太极的知名度很高,而且关于皇太极的继位,也是各种各样的说法,什么皇太极专门搞阴谋诡计,什么努尔哈赤喜欢多尔衮,皇太极使坏,逼死了多尔衮的老妈,登上了汗位,而且还抢了多尔衮喜欢的女人孝庄太后。连多尔衮后面大权在握都没有异议的事情(比如史书上多尔衮老妈被逼死,多尔衮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特别不满的证据,确实是努尔哈赤的遗命),被秘史说的好像是真的一样。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
真正具有具备继位资格的,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努尔哈赤的确喜欢多尔衮,多尔衮也确实很有能力,立下了很多战功。可是问题在于,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他立的战功都是在努尔哈赤死了以后,满清(这个时候还叫后金),一直以来谁更能打、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是没有人同意的。
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排除,莽古尔泰智商不太高,冲锋陷阵可以,要搞点战略战术基本就是抓瞎,再加上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号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极。
这个代善倒是很有必要说一说,这个人跟着老爸努尔哈赤,立下的战功比皇太极多得多,努尔哈赤赐予他“古英巴图鲁”的称号,而且他当时掌握了拥有正红旗、镶红旗二旗,相比之下皇太极不过掌握了正白旗(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因为黄色代表尊贵,多尔衮三兄弟继承的正黄镶黄被调换了)。
因为代善立的功比较大,努尔哈赤估计也有要传位的意思,经常让代善代政,并说:“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指代善)收养。”(就是说我死了之后,其他儿子还有我的小老婆比如多尔衮他妈就给代善收养)。
少数民族对于伦常的事情,本来就不太在意。一般老子的小老婆,儿子是可以继续继承的。但是这个是需要时间差的,得等到努尔哈赤挂了。
但是不知怎么的代善脑门一热,估计是没憋住,乘着努尔哈赤在外头征战的时候,守着后宫干柴烈火,在努尔哈赤没死的时候就和多尔衮的妈搞出了绯闻。被努尔哈赤的另外两个妃子告发,闹得满城风雨。
努尔哈赤虽然原谅了代善,代善是聪明人,有这个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当宽容地表示,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让皇太极干吧。
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
在满清(后金)将领中,论军事天赋,能打的人很多,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
他继承汗位之后,干了几件事情,事实证明,这几件事情,虽然不起眼,但是正是这几个不起眼的事情,证明他确实很了不起。
汉族人国情是人多,人多就喜欢玩权术。
少数民族的国情是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生存环境恶劣就比较野蛮。野蛮了,脾气就比较大,就经常打架,架打多了,四肢就比较发达。四肢发达的人,头脑确实要简单一点,所以相比汉族人,少数民族人还是很单纯的。所以搞政治就不太灵光,所以蒙古不到100年就被赶回了老家。
但皇太极是个异类,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皇太极是把权术玩的比汉族人还好的少数民族第一人,并且以后爱新觉罗的子孙一个比一个玩的好。
根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是把汉人当做牲口和奴隶看待的,皇太极上任后,这时候地盘扩大了,数次入关又掳掠了上百万人畜。
皇太极做了一个决定,强调满汉一体,强调宽待辽东汉人,不再允许随便杀投降的老百姓。
还颁布条例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
对于归降的汉族官吏和知识分子给予大量的金钱,崇高的地位。甚至经常把自己的姐姐妹妹,女儿之类的送给看中的汉族人当老婆。
皇太极学习汉族文化十分勤奋,经常把一些什么汉族人的书都翻译过来,比如神马三国演义啦,各类兵书啦,满清的将领本来都是实干派,现在又学习了一通理论,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培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人才,比如多尔衮多铎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他还模仿汉制,设立组织机构。
最后为了加强军事力量,皇太极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又编制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皇太极是汉军八旗的最高统帅,可以随时调遣指挥。
经过一系列的政策之后,清朝国力变得强盛。
于是在1636年,皇太极称帝。甚至为了照顾汉族人的情绪,宣告改“国号曰大清”,改女真为满洲,因为女真和金在历史上曾侵扰过中原,容易触及汉族人民的隐痛。
以上都是事实,根据这些史料,后世的秘史电视剧经常把皇太极塑造成一个对汉族特别宽容的、把汉族人视为自己子民的好皇帝,他特别痛恨某些满清贵族对汉族人民的嚣张跋扈,以此鼓吹皇太极多么多么的英明神武。
我认为,这基本是意淫或者说故意吹捧。
皇太极绝对不是要把汉族人视为自己的子民。否则他就不会干那掠夺人口和财富的事情了。
历史告诉我们,皇太极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的。
皇太极的民族政策在极力淡化汉族人民民族意识的同时,又极力强化满人的民族意识。比如强迫汉人学满语,穿衣服一定要按照满洲的服饰。还一再告诫满族子弟要保持骑射的习俗。
皇太极对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汉族人民,还是推行其残酷的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如果当顺民,那么给你个活路,如果想反抗,对不起,那就是血腥屠戮。
皇太极为了打击大明王朝,深入明王朝统治的腹地,骚扰杀掠。数次入关侵扰,共劫掠了上百万人畜、数百万两金银,杀戮了大批无辜的汉族人民。如1639年清军屠城济南,留下了十三万具尸体,全城被劫掠一空。那些被掳掠的几十万汉族人民被迫背井离乡,远去辽东,以至千家万户妻离子散。
一方面学习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另一方面又固守满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一方面强调满汉一体,另一方面又竭力强化满族的民族意识;一方面强调“恩养”“宽待”汉人,另一方面又数次入关大肆掳掠、屠杀汉人。
看上去,他的很矛盾。
看似矛盾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个可怕的皇太极,一个玩弄权术玩弄到炉火纯青地步的皇太极。
他是不相信汉族人的,拉拢不是目的,打压才是目的。汉族是不需要有民族意识,但是满族是要有民族意识的。
他要控制人心,麻痹人心,对于麻痹不了的,那就杀掉。政策是用来给底下的人遵守的,皇帝是可以不用理睬制度的。
学习汉族,师汉长技以制汉,骨子里,他是自大的,他的子孙也是自大的,所以以后几百年才会闭关锁国。
这就是皇太极的权术,对他来讲,表面的文章是要做的,舆论也是要宣传的,只要是有利于征服和统治的,是可以不讲规矩的。
历史告诉我们,军事牛逼不可怕,有勇无谋的人太多了;玩弄权术也不可怕,玩到最后把自己玩掉的大有人在,把军事斗争和权术玩到一起,才可怕。
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最后相信他那一套的人都被一直愚弄到死了,不相信权术的人都被军事斗争消灭了。
这个可怕的皇太极两次出兵朝鲜,统一蒙古和黑龙江流域,在巩固了内部统治以后,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大明王朝,他和他的老爹是不一样的,他不是要去抢劫,他的真正志向是取而代之。
于是他对明朝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主要是消灭敌人壮大自己。
1635年,他命阿济格统兵南侵,掠夺人畜十八万。1638年,又命多尔衮、岳托率军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处,虏获人口四十六万,金银百余万两。
为了从正面打开山海关,自1640年三月起,发动了松锦大战。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往援锦州祖大寿。皇太极亲自坐镇指挥。
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将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孤城。
看上去,他在经过几次战斗,就可以彻底消灭明朝了。
但历史告诉我们,要打下江山,不是那么容易的,看似没有弱点的皇太极,也是有死穴的。
这个死穴就是不是别人给他挖的坑,而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
这就是死亡。尽管你再牛逼,你不会不死。
虽然皇太极努力锻炼(搞骑射),勤奋学习(汉族的文化),但是由于比较操劳,长期打仗,又要搞权术斗争,心理压力也比较大,经常带病坚持工作。
比如1640年开始的松锦大战,双方打了3年,甚至最后在松山决战的时候,当时皇太极,正在流鼻血。而且皇太极的这个鼻血,据说相当之诡异,流量大,还没个停,连续流了好几天,都没办法。
于是皇太极不顾流鼻血,带病工作,骑着马,一边流鼻血,一边就这么去了战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没有找东西塞鼻孔,却拿了个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边骑马一边接着,连续两天两夜赶到松山,据说到地方时,接了几十碗。
皇太极流了几十碗鼻血,换做你我可能早就已经死翘翘了。
皇太极就是皇太极,可能在东三省,人参鹿茸随便吃。于是平常吃的比较补,直到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才挂了。
看来虽然皇太极平常人参吃得多,但是架不住流了这么多鼻血啊,加上皇太极的后宫不说三千,几十个人还是有的,多少还是要临幸一下。据说他喜欢一个叫海兰珠的妃子,这个妃子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因为生的孩子夭折了,过于伤心,没多久就死了。皇太极因为海兰珠死了,过于伤心,没多久也就死了。###第9章 顺治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可怕的皇太极死了之后,明朝得到了十分短暂的喘息机会。
据推测,皇太极可能死于脑溢血这样的突然性疾病,所以生前对于皇位继承人没有留下任何指示。
权力是诱人的,这是个真理,满清也不例外。
相比皇太极继位的众望所归,皇太极死了之后的形势有点复杂。
满清的皇位原来是谁更能抢,谁更能打仗,谁就比较容易获得皇位。
皇太极当初就是这样被推选登上汗位的。
满清初期的政治制度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八大贝勒(八旗的旗主),和若干名议政大臣,他们一同议政,就重大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形势有点不一样,由于皇太极当皇帝的时候,极力效仿汉族的制度,汉族那就是父死子继,所以很多人倾向于立皇太极的儿子。
多尔衮就不干了,努尔哈赤死的时候,虽然多尔衮很讨努尔哈赤的喜欢,但是年龄太小,没赶上,多尔衮大受刺激。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发愤图强,屡立战功。
对他比较有利的是一个方面是1636年的时候清廷仿明朝设六部,多尔衮掌管了吏部,掌握了人事大权。
在朝廷里面搞人事一般都是最吃香的。
所以多尔衮的支持势力也不小。
既然没有统一的意见,就只能开会讨论。
于是皇太极死了之后六天,就是八月十四,满清贵族开始讨论皇位继承。
当时主要有七个人实力比较强大,其中有四大亲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三位郡王,资格不够,首先淘汰。他们自己也没有继位的打算,阿达礼是代善的孙子,多铎和阿济格拥立多尔衮。
代善,皇太极时代他就因为作风问题退出了汗位争夺,现在也没有这个可能。
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兄弟,不在考虑之列。
皇位主要是在多尔衮和豪格之间展开。
对于这个豪格,很有必要介绍一下。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据史书描述他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他比多尔衮还要大三岁。
年纪大有个好处,满清那时候是经常打仗的,所以豪格能跟着皇太极屡立战功,其战功不在多尔衮之下。
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实力强大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