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纪大有个好处,满清那时候是经常打仗的,所以豪格能跟着皇太极屡立战功,其战功不在多尔衮之下。
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实力强大的、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都主张拥立豪格。
这里头有后世很有名气的鳌拜,还有索尼等人。
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有一定的优势。
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极,但是这个人是个老油条,由于他比较熟悉政治斗争这一套东西,所以他没有明确的口头拥护。
至于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这个人从皇太极死了之后,相当于族长,又掌握了正红旗,他的孙子掌握了镶红旗,他的话是比较有分量的。
倾向性很明显。倾向性比较明显之后,人就容易骄傲,骄傲了之后就容易犯错。
豪格忽视了多尔衮这次对皇位志在必得的意志,在讨论的时候,在代善提出由豪格继位的时候,豪格这时候自己觉得有两黄旗,两红旗支持他,觉得很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谦辞了一下。他说福少德薄,非堪当任。
他的意思是我客气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
多尔衮的支持集团可不跟你客气,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多铎立马就说,既然你推辞,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做皇帝。
多尔衮就聪明多了,他说这个事情要讨论讨论,但他并没有推辞。毕竟现在支持多尔衮的只有两白旗。支持豪格的有两黄旗、正蓝旗。两红旗和镶蓝旗又倾向于支持豪格。虽然自己掌握吏部,大臣支持自己的也不少,但多尔衮认为,论军事实力,自己不占上风。
多铎有表示多尔衮要不当皇帝自己可以继承皇统,大家没人附和,没办法多铎这时候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代善说我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辞,这样继位的事情变成一个僵局了。
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
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这时候两黄旗大臣的实权派人物,比如鳌拜等,佩剑上殿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到了这一步,作为皇太极亲掌的武装力量,实力强大的两黄旗已经公开反对自己,多尔衮认为形势对他不太妙,勉强继位必定面临分裂的危险,多尔衮虽然很想当皇帝,但是面对这个情况,两黄旗大臣已经部署两黄旗的兵马准备好武器,守卫着崇政殿。遏必隆等人又命令他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即使火拼,多尔衮也占不了便宜。
他必须选择妥协。
两黄旗的主张还是做了一点妥协的,皇太极有11个儿子,不一定要立豪格,但是一定要立皇太极的儿子。
这个时候,作为老油条,济尔哈朗充分发挥他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优势,在得到多尔衮的认可之后,立刻心领神会把新方案具体化为:由6岁的皇子福临继承皇位,挑选两位亲王摄政。
经过十多天的较量,最高会议做出最后的决议:6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在这个此次继位风波中立下大功,他又是倾向豪格的人,于是由济尔哈朗出任第一摄政,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看似复杂的局面最后以6岁的小皇帝福临继位而告终,很简单的结果。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简单的事情。
为什么是福临呢,论功劳,他一小屁孩肯定不如豪格。
论地位,庄妃的地位不如懿靖大贵妃娜木钟,自然福临的地位也比娜木钟的儿子博果尔要低。
历史还告诉我们,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发生了,那么一定存在一些不可高人的秘密。
对于这个方案,豪格肯定是最大的输家,当胜利的天平向他倾斜的时候,他没有做好君临天下的准备,他没有抓住历史给他提供的伟大瞬间,痛失一次永不复返的历史机遇。
豪格不仅没能当上皇位,连摄政的权利都没有。
但是豪格认为,新皇帝是自己的弟弟,自己还拥有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军事实力很强大。
显然豪格是比较天真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两黄旗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他是皇太极的儿子。现在有了更正统的继承人,两黄旗对他的支持还有多少就是由皇帝决定的了。更确切的说,是由皇帝背后的人决定的。
多尔衮成了这次事件的受益人,他掌握了实权,暂时可以操控满清政府,他得到了短暂的好处。后来这个短暂的权利后来也带来了巨大的祸端。当然他选择这个方案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实际上,最实际的得益人永远躲在幕后。
真正的得益人是福临,或者说躲在他背后的那个庄妃。
庄妃,一个很不简单的女人,这次的表现是极其完美的。以后历史还会多次给庄妃表现的机会,这是第一次。
关于庄妃,由于戏说太多,这里很有必要说一说这个人。
前几年有个电视里说多尔衮和庄妃青梅竹马,后来皇太极抢了他的情人,多尔衮一直对庄妃怀有深厚的情谊,以致力推孝庄的儿子上台,还引出了太后下嫁之谜。
我以为,这个说法虽然很精彩,但纯属虚构,不会有雷同。
多尔衮和庄妃的确有不可告人的交情,但很可惜,这个交情,一点也不美,是政治联盟。
庄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一个贵族的女儿。据说容貌秀美,聪明知礼。
她从一出生,就身负一个重大的使命:满蒙联姻。当时满洲强大,蒙古必须要依附满洲才能生存。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各种政治斗争,这点看来,她很早熟。并且很有心计。
她和多尔衮也不存在什么初恋情人的说法。
据考证,她和多尔衮第一次见面可能是在她姑姑嫁给皇太极的婚礼上,这个时候多尔衮三岁,她两岁。。。。。
她和多尔衮的第二次见面可能是在多尔衮的婚礼上,1624年孝庄的堂姐嫁给多尔衮,12岁的多尔衮正忙着娶老婆,估计没有空管到这位11岁的布木布泰。
第三次见面可能是在她本人的婚礼上,1625年12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35岁的皇太极当侧福晋。布木布泰没空管多尔衮。
此后几年,庄妃忙着生孩子,估计也没空理会当时还只有十几岁没有多大战功的多尔衮。1629;1632;1633;1638年庄妃生了三女一子,儿子就是1638年出生的福临。
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福临也不例外,说庄妃红光绕身,盘旋像个龙的形状。生之前,还做了了梦,梦到神仙把皇子抱在怀里说:“此统一天下之主也。”
不管出生的时候场面有多大,这个时候还轮不到福临说话,因为他还是个小屁孩。
多尔衮倒是开始在战场上展露头角,权利越来越大,屡立战功。
布木布泰比较早熟,努尔哈赤死后,她刚刚嫁给皇太极一年,才13岁,她又目睹了皇太极是怎样用尽心机,排除障碍,脱颖而出,继承汗位。此后又见证了皇太极一步步排除政敌,从四大贝勒俱南面坐到唯我独尊南面独坐,积累了深厚的权术斗争经验。
在多尔衮因战功一步步高升的时候,庄妃注意到了这颗政治新星。
实际上在皇太极的后宫中,她的地位位居第五。排在她前面的有皇后(她的姑姑),宸妃(她姐姐)、贵妃(娜木钟,生儿子博果尔)、淑妃。
庄妃和她的姑姑、姐姐都是蒙古科尔沁草原的贵族出生,她们是心照不宣的联盟。另外两个妃子则代表的是另外一股蒙古势力。
鉴于娜木钟的地位比庄妃要高,虽然在后宫中有她姑姑的支持,也就只能说打个平手。
为了保证她儿子的能够有最大的利益,所以她必须在朝廷上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实权派。
历史告诉我们,她找的这个人只可能是多尔衮。论权,论势,论实力,多尔衮是最有实力的,如果她儿子要继承皇位,至少多尔衮不能反对。即使多尔衮能继承皇位,至少凭她的关系,她的儿子不会吃亏。
这个机会很快来了,据记载,多尔衮身体不太好,身子骨比较瘦,心肺功能都有点问题,在松锦大战中,又因为过度劳累伤了元气。
这个时候皇太极就让庄妃去照顾多尔衮,据考证,庄妃的身体比较好,能吃苦,在宫中会照顾人。
所以同学们,关键时刻,身体健康很重要啊!
因缘际会,庄妃就得到了这个照顾多尔衮的机会。
庄妃与多尔衮,年纪差不多。多尔衮虽然是个病秧子,但是据记载,他比较好色,有六妻四妾,估计也比较会搞点风花雪月的段子,正好和庄妃一拍即合。
关于这一段,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比如照顾的时候,两个人小手一不小心碰到了,平静的心中起了什么涟漪。半推半就什么的。。。。
总之结果就是,皇太极本来也年纪比较大,在后宫中,又比较喜欢她姐姐。一来二去,多尔衮和庄妃建立了说不清的关系。
作为一个女人,她最大的武器是她自己。
在争夺皇位的时候,双方僵持不下,给了她最好的机会。她对皇位争夺的形势还是比较清楚的,两黄旗是肯定拥立皇太极的儿子,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鉴于皇太极的儿子比较多,庄妃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抓阄上。
这个时候她和多尔衮的关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关于具体是怎么暗箱操作的,史料上不会记载。
如果要问我,我的回答是:不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作一个合理的推测。
首先多尔衮不会无缘无故的支持福临,你要让多尔衮支持,你必须要给多尔衮一点实在的好处。光是靠身体交易估计是不太行的,而且那个敏感时期估计也不太好干这种事情。
从以后的事情发展来看,我认为,她和多尔衮之间应该是达成了某种协议,多尔衮如果可以支持福临登上皇位,她可以给多尔衮乾坤独断的权利。她可以用自己的影响,把豪格排除在权力范围之外。
最后,多尔衮也用实际行动对她表示了拥护。
在新君定下来之后的第二天,满清贵族硕托和阿达礼还是对多尔衮抱有幻想。多尔衮大权在握不想多生事端,处死了拥立他的硕托和阿达礼。在多尔衮明确的态度和行动之下,满清的政权迅速稳定了下来。
庄妃在福临继位和维护满清贵族内部的团结之间,表现出了高超的权术,这是第一次。
应该说,庄妃是个很有忍耐力的人,平常的公关工作做得非常好,不露声色。然后就是不轻举妄动,等待合适的机会。###第10章 斯德哥尔摩症患者范文程
多尔衮掌握大权之后,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事实上,努尔哈赤喜欢多尔衮不是没有道理的。 多尔衮这个人的特点除了勇猛之外,志向也很大。
其实不论是你还是我,小时候的志向可能都比较大,比如说我小的时候的志向是当个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长大了之后,发现这个志向是实现不了的,就偃旗息鼓了,决定当个小白领。所以你我都只能成为普通人。
多尔衮是牛人,牛人的厉害之处就是他的志向不像我们遇到了困难就打退堂鼓,他一辈子其实也就干了一件事情:实现他的志向。
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啊!
那么他的志向是什么呢,超过父兄的成就。
小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喜欢比来比去,后来当我们发现某个目标无论如何努力我们也比不过的时候,比如说我发现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比李嘉诚有钱,我们大部分人就是放弃自己的目标,找个差点的目标比一下,心理上得到安慰。
多尔衮则是一条道走到黑,尽管父兄取得的成就一个比一个大,但是他还是要超过。
于是多尔衮成了摄政王,我们还在为生活打拼。
由于他父兄已经统一了东三省,他要超过父兄只有一个办法,取明而代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当一个人有了要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时,他的积极性和智慧就会特别高。用个更确切说法是,主角光环附体,怎么做怎么对。
多尔衮此时就是处于这么一个主角光环附体的状态,比如说前面说的阿达礼、硕讬这个事件,他处死了阿达礼、硕讬,但他没有扩大处理,而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个举措不仅是稳定了人心,更重要的是救下了一个对他日后产生了重大作用的人:范文程。
范文程,据说是范仲淹的后代,要是范仲淹知道他有个后代当汉奸,非要从棺材里跳出来不可。范文程小的时候喜欢读书,比较聪明,性格沉稳。当然和天才相比还是差的比较远,比如18岁的时候才考上了秀才(相比明朝那些天才实在是开窍比较晚)。但是在东北那个教育不太发达的地方,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由于东北政局不稳,经常打仗,范文程还会一定的武艺。
在努尔哈赤攻下抚顺的时候,范文程和弟弟当了努尔哈赤的俘虏。
本来对于汉族俘虏,努尔哈赤要么是杀了,要么是当奴隶。
但是据说范文程相貌奇伟(我发现古代史书里相貌奇伟真是蛮管用的,可以当大官,可以不被杀头,比如努尔哈赤也是被李成梁的老婆认为相貌不凡。可见不管哪个时代,长得好看总是不吃亏的)。于是努尔哈赤亲自和他们兄弟两闲聊了几句。范文程对答如流,努尔哈赤比较满意,就对部下说:“这个是名臣的后代,要好好对待。”
可能是作为努尔哈赤的奴隶,范文程享受的待遇要高一些。
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由于他想学习一些汉族的制度,开始器重范文程。范文程这个时候开始为满清卖命。
关于范文程这个行为,后世有个解释,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就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范文程得到皇太极的器重之后,从此就死心塌地的为皇太极出谋划策。 应该说范文程开始的时候,水平是不怎么样的,提了一些建议,皇太极表示,建议很好,但就是不采用。
后来跟着皇太极时间久了,打了一些仗,理论联系实际之后,本身的见识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所以说跟着牛人混,自己也能占点光。相比同时代的比他聪明的人、起点高的人,现在还只会骂人(比如明朝言官)。
所以说中国不是缺少天才啊,而是缺少培养天才的土壤。
范文程见识慢慢上去了之后,越来越得到皇太极的宠信(马太效应啊),当上了御用参谋,给皇太极提出了很多建议,极大的迎合了皇太极收买人心(实行比较宽松的民族政策)、加强皇权的需要。他就愈加卖命。
皇太极死了之后,范文程就遇到了阿达礼、硕讬事件,大难不死。
不过很快他有遇到了一个新的麻烦,麻烦出在他老婆身上,据说他的老婆很漂亮。老婆漂亮,难免让人羡慕嫉妒恨。而且男人都觉得老婆是别人家的好,因此被多铎盯上了。多铎很有努尔哈赤的作风,喜欢的就抢,于是就把范文程老婆抢过去享用了一番。
由于范文程是满清好不容易招降过来的汉族知识分子,不仅仅发挥智囊的作用,还要发挥招降汉族士人的广告作用。如果这个时候范文程耍点脾气,那还得了。
虽然从种种迹象表明,范文程不介意。
但是小心谨慎总是没有错的。
所以多尔衮不干了,多尔衮的志向是取明代之,拉拢汉族知识分子是必须的。这个问题不处理好,会出大问题的。不仅少了个智囊,一旦舆论宣传搞不好,还容易引起反感。毕竟共产共妻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
因此多尔衮对此次事件进行了严肃处理:罚多铎银一千两,夺其十五个牛录。相当于现在罚款60万,夺了4500人的兵权。
多尔衮的信任让范文程又一次感动了一把。
虽然范文程人品不行,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人跟着皇太极十几年之后,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在李自成还没打进北京的时候,他就讲清了四个问题:
1、明朝必亡
2、未来面临的形势是和流寇争天下。
3、良机难得,稍纵即逝。
4、改变过去抢劫屠戮的方针,创“大业”,不能再行杀戮,一定要收人心。
多尔衮正是在范文程的建议之下出兵的,出兵的途中遇到了吴三桂的信使。
可以说,如果不是提早五天出兵,吴三桂已经溃败,李自成已经占领山海关休整了。到时候只能跑过来看一看打道回府。
所以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在得到北京已经被攻破、吴三桂派人来借兵的情况下,多尔衮拿不定主意,范文程此时正在后方养病,这个时候多尔衮把还在养病的范文程招了过来。
多尔衮本来是很犹豫的,清军这次的作战行动,本来是为了夺北京取中原,现在李自成先占领了北京,而且还直捣山海关,过去清兵三次兵临北京城下,都没有得手,现农民军能打进北京,其军战斗力不容小觑,打不打得过农民军,很难讲。
正是在这犹豫不决的关头,范文程讲明了清军必能打败李自成农民军,获取大胜,并再次强调禁止杀掠收买人心,从而坚定了多尔衮进军的信心和决心,多尔衮由此决定收降吴三桂,迎战农民军。
清军能打进北京,范文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进了北京以后,由于满清以前的劣迹,加上一些民族主义的情绪,社会是混乱的,人心是不稳的。
真正面临这个复杂的状况,多尔衮也是抓瞎的。
虽然他不懂,但范文程懂啊。
于是在范文程的主导之下,实施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权术。
第一,以为崇祯皇帝复仇标榜(奇怪,和崇祯打了十几年,竟然打成了朋友),进京后的第三天就下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著礼部、太常寺备帝礼具葬。”
第二,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投降自己的就是好猫。不管是明朝官员还是大顺政权官员,只要归附清朝就官复原职,甚至加官晋级。比如说一个叫冯铨的人在天启年间依附魏忠贤,爬到大学士,崇祯初革职为民,多尔衮入京后即以书征至,委任为内院大学士,而且因为他熟悉朝廷典故排名第一,位列范文程、刚林、祁充格、宁完我之前。冯铨受宠若惊,请求将名次移后,多尔衮说:“国家尊贤敬客,卿其勿让。”
事实证明,经过明朝两百多年的折腾,有骨气的是少数。多尔衮这个求“贤”若渴的方针,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正是这个方针,让清朝在关内站稳了脚跟。
第三,规定各地征收田赋一律按万历年间册籍,停征崇祯时期加征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当然这个纯属顺水推舟,本来这就是崇祯为了打满清钱不够征收的东西,现在当然可以免掉。但对下层的农民来说,这个政策实在是太人性化了。
这些政策,可谓瓦解民心于无形。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汉族居民记忆犹新的清军三次深入内地屠杀掳掠的残暴形象。甚至很多官员都觉得满清政府非常的“贴心”。###第11章 南明那些事儿
在多尔衮占领了北京听从范文程的计策忙着安抚民心的时候,其他地方也很忙。
北京丢了,崇祯死了,貌似明朝就完了。
且慢,首都丢了怕什么?我们大明还有一个。
每个王朝都有点自己的特色,大明最大的特点是有两个首都。
南京,大明的又一个首都,其他王朝首都沦陷了,还要迁迁都什么的,比如说北宋,据说迁都的时候特别混乱,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纰漏,明朝连迁都都省了。
而且这个首都确实是个真正的首都,凡是北京有的机构南京都有对应的机构,六部两院,全部都是满员编制。
迁都的南宋小朝廷坚持了一百多年,看起来,不需要迁都配置齐全的南明小朝廷至少能坚持两百年吧,说不定大清灭了咱还在呢。
可惜历史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去掉个0,二十年都不到。
不过当时南明的官员肯定是认为他们可以坚持两百年的。要不是坚信南明可以存活两百年,他们怎么会彼此斗得不亦乐乎涅?
本来崇祯上吊,旧老板死了,当务之急是选个新的老板。
从选新老板开始,南明小朝廷的各路鬼神就开始折腾。
这一点宋朝就没有这样的烦恼,赵家的子弟在京城陷落的时候被一锅端了。有且只有赵构一个人。
南明坏就坏在,有皇家血统的人太多,但是有能力的人又太少。
说起来这还是拜朱元璋所赐,他把自己的子孙都发配到各地去当了藩王,后来朱棣谋反之后,为了防止有人走上自己的道路,对于藩王,给地盘,好吃好喝供着,但是不能玩花样。
在这个高压政策之下,流落在外头的藩王大都是草包,也应该是草包,如果不是草包,天天议论国是,反而对朝廷来说才是最危险的。
虽然朱家子弟比较多,但是当时血缘比较近,呼声比较高的有三个人。
一号选手,福王朱由菘,说起这个朱由菘,很有必要讲讲,他是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崇祯的堂兄,诸位如果还记得的话,朱常洵很不幸的被李自成做成了一道菜,叫福禄宴。说起来朱常洵算是个风云人物,是万历最喜欢的儿子,明朝万历年间“争国本”事件的当事人。东林党当时以“立长”为理由整整折腾了几十年,最后皇帝妥协,立了明光宗朱常洛。朱由菘在他老子被抓的时候,他侥幸从洛阳逃了出来,躲在了淮安。
二号选手,惠王朱常润,这个也是万历的儿子,他在荆州当了个藩王。可惜荆州一到乱世,就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张献忠率领的流寇兴起之后,他被追的到处跑,最后看破红尘,索性当了和尚。
三号选手,桂王朱常瀛,万历的儿子,惠王的同母兄弟,原来是被封在衡阳,最后又被张献忠赶到了广西避难。倒也符合他这个桂王的桂字。
说起来无论如何都是朱由菘最合适,他的血缘关系最近,而且和朱由检是同辈,虽然是弟终兄及,但是比侄终叔及要合理的多。
但是当皇帝,不是说你有资格就能当的,特别是没有诏书的情况下,谁当皇帝,不是由你的血缘关系说了算的,而是由势力大的人说了算的。
现在谁的势力比较大的,答曰东林党。
东林党举双手双脚反对立朱由菘。
东林党?这就奇怪了,万历年间为了立长立贤的问题,和万历争了几十年,这个时候怎么就忽然放弃原则,不立长了。而且他们给出的理由实在是打了前辈东林党一个响亮的耳光:因为福王不贤。
历史告诉我们,东林党也似乎不是那么正义的。之所以后来变得正义,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舆论武器,会写文章。什么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东林党之所以不喜欢朱由菘,根源在于万历年间,东林党和万历皇帝斗了几十年,坚决反对朱常洵继位。现在让他们同意朱常洵的儿子继位,万一清算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哦,原来这才是真相。
说朱由菘不贤,问题是惠王桂王也不比朱由菘好到哪里去。于是他们推出了一个八竿子都轮不上的人,潞王朱常淓,说起来这个人的血缘关系就比较远了,他是隆庆皇帝这一支的孙子。在艺术领域比如绘画音乐方面比较有造诣。
会搞艺术就一定贤吗,恐怕只有鬼才相信,李煜和宋徽宗的艺术水平比这个朱常淓高到哪里去了,还不是亡了国。但是东林党管不了那么多,反正要的就是个理由而已。
且不说这个朱常淓最后其实是最没品的。就这个方案最扯淡的是当时政治以内阁负责,大家需要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精神领袖,负责的内阁可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历史上司马睿能偏安东晋,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而已。关键在于臣下齐心协力,方能维持危局。
现在以立贤为名抛开福王。明王朝散居各地,小有贤名及野心才具的龙子龙孙,大有人在。既然潞王可立,何人不可立?他们自然不可能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普选,却总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机上下其手,借拥立争功。正是因为他们整出了这个方案,搞出了一大批野心家效仿,南明就一直处于内讧中不可自拔。后世说,明亡于党争。我说,南明亡于东林党。
这个时候,南明权利最大的是史可法,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正部级干部,六部以兵部为首,史可法,这个人很有必要讲一讲。
在南明这群当官的里面,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比较正直的人。他的老师是左光斗,左光斗是天启年间东林党的领袖,在和魏忠贤的斗争中坚贞不屈,最后惨死狱中,在文人士子之中有很高的威望。
事实上,史可法有左光斗这个老师是他的荣幸,左光斗有史可法这个学生,也是他的荣幸,史可法深得左光斗的真传——坚贞不屈、以死报国。
史可法面对这个形势,也感觉到比较难办。他本人对于立谁都无所谓,因为这个时候只是需要一个精神领袖而已,但对东林党的顾虑也确实能感受到,毕竟他想以大局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站在十字路口的史可法,感到责任重大却又非常很无助。
这也是史可法的弱点,他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是既不能谋也不能断,顾虑这个顾虑那个,抓瞎。后世对他的评价是知勇而不知兵。我以为然!
现在要挽救南明小朝廷,不再是精神可嘉就行的,既要能谋还要能断。可惜史可法这两样都不具备。
他自己知道自己下不了决断,于是就去问计于一个叫马士英的人,事实证明史可法的眼光也不行。这就更悲剧了。
但是史可法问马士英,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马士英不是东林党人,看起来像个中间派,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