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兴衰录-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636年,高迎祥在安徽被卢象升击败包围在郧阳山区。
  清军再次救了农民军,六月清军第三次入塞。对农民军来说,清军简直是活雷锋啊!
  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抗清。兵部侍郎王家桢继任五省总督,这人是个菜鸟,所以高迎祥突围。
  但高迎祥以为没事了,太过得意,太多招摇,历史告诉我们不到最后胜利不能放松啊。乐极生悲啊。
  高迎祥一激动进攻了西安,结果被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
  不过对于李自成同学来说,这真是件喜事。高迎祥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被推为“闯王”。
  1637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
  这个策略非常厉害,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最后灰头土脸的李自成同学只剩下刘宗敏等17个人,躲到商洛山中去了。
  1638年八月,“活雷锋”清军再次入关。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大难不死,果然有了后福,李自成利用这段时间又重新找了老婆。还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了出来。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发展部队。一下子把部队壮大到了几万人。
  1641年正月二十日,攻克洛阳,李自成同学杀了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
  1643年(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在造反工作中,李自成同学屡败屡战,很有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但从他的简历来看,除此之外也基本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一直被明朝正规军打得像个孙子一样,好几次差点被歼灭,能活下来还多亏了满清经常跑过来抢劫。
  现在到了决定天下的时候,造反当流寇,李自成行,搞内政军事,李自成完全抓瞎。
  分析一下李自成的团队,不妨跟朱元璋的团队做一下比较,朱元璋团队武将有徐达李文忠这样的统帅才能的人,下面有猛将无数;文官有刘基李善长这样的大才,李善长一早就提出了正确的方针:高筑墙 广纳粮 缓称王。不断积蓄实力,由小做大。朱元璋的成功可谓水到渠成,他的成功是看的见的,只是时间问题。
  再看李自成的团队,武将方面,明显缺乏徐达那样的统帅,而猛将倒是有刘宗敏等几人。对于文官方面,李自成团队实在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有些名气就是牛金星和宋献策,牛金星不过是个因为骂亲家扒灰而遭诬陷获罪后,被迫参加起义的举人。宋献策,是个江湖术士。
  大部分有实力的官都在给明朝效力呢。元代那时候汉人基本做不了官,所以朱元璋手上的是大才,李自成手上的谋士,大部分都是明朝科举淘汰下来的一批货色。
  虽然后世对于八股文选拔人才基本是讽刺,就像对现在的高考一样,但不可否认,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要相信能考上全国前几百名的绝对要比落榜生更有前途。
  拜李自成团队的水平底下所赐,在争夺天下这个事情上,李自成从陕西开始就开始他的五大昏招:
  他的第一个昏招是三个月就从陕西打到北京,基本上谈不上根据地的建设,也没有重兵占领关键位置,也没有建立税收制度,也没有稳定的粮饷来源。
  战略上犯了错误,不过没关系,只要能稳住阵脚,事情可以有挽回的余地。
  他很快犯下了第二个昏招:崇祯皇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没钱,李自成进京之后本来想发点财的。
  造反发财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则谁跟着你混。
  问题是当大顺军发现大内府库中只有黄金十七万,白银十三万的时候,失望至极。于是这时候不知道谁出了馊主意,让李自成发布了追赃助饷的命令。
  这个命令,是很不讲规矩的,李自成进北京是明朝官吏开的城门,怎么也算有功劳的。当务之急是稳定政权。可惜李自成实在没有政权意识。李自成的这个政策算是把自己算是推到了官僚的对立面。
  我们要相信,虽然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
  但是在封建时代,大字不识的人,是搞不好国家建设的。要想搞好国家建设,还是得靠懂知识的官僚。所以官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李自成的队伍里面缺的就是这样的人。
  李自成追赃助饷这个昏招出了也没关系,毕竟明朝官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要有秩序的追赃,那也可以暂时解决问题,李自成一开始对追赃助饷这个政策还是很谨慎的,确定对当官的按品级追赃,对乡绅无定数,举人可以免掉,如果这个政策能够按照秩序搞,我觉得也不是问题,非常时期非常对待嘛。
  然而他又犯了第三个昏招:容许军纪败坏。
  入城时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当农民军开始追赃助饷的时候,北京城就完全是恐怖主义了。有些政策制定的时候是好的,实行起来的时候往往是疯狂的。
  对于一直处于最底层的流民士兵来讲,当有了权力的时候,他们发现发财是这么容易,他们就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马路上车子翻车村民一哄而入抢夺财产,这些最底层的士兵看到这么多的财富,只会陷入一个状态:疯狂。
  疯狂,加上京师新破,就容易变得混乱,混乱就没有秩序,一旦没有秩序,无业游民加上兵痞,这种情况已经分不清谁是官谁是百姓,当官的固然遭殃,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百姓中被严刑拷打折磨致死的也不会在少数,什么抢劫淫乱都出来了。仅安福胡同一地,一夜间被凌辱致死的妇女就有三百多人。
  “甲申国难”,国难始于闯王,一将功成万骨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后世多骂李自成为闯贼,由此观之,该骂也!
  第四个昏招,文臣忙着那里大兴“文治”,出题定格,举行大考,为新朝“求贤纳士”。顺天府儒生纷纷报名考试,顺便说一句,有少少倒霉的,由于衣冠鲜亮,被兵士捉去拷掠求银。武将们都是大老粗,造成了北京的恐怖主义也就罢了,文臣们读过圣贤书的也不制止这种情况。
  有了以上几个昏招的折腾,大顺政权就还剩一口气。追赃助饷,得罪了一大批人,只要不得罪实权派,可能这口气还缓的过来。
  但是李自成团队唯恐死的不够快,于是老李同志很快搞出第五个昏招,抓了吴三桂老子抄了吴三桂家也就算了,还纵容手下霸占了吴三桂的妻妾。
  这下彻底就没气了。
  读书人都注重“以史为鉴”(所以之前投降的也比较迅速),明朝之前,“天下大乱”大抵有九次:秦末农民起义、新末农民起义、东汉末黄巾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安史之乱、唐末黄巢之乱、北宋末金人入侵、元末农民起义。成就了刘邦刘秀朱元璋,但也出了流寇型的张角、黄巢、安禄山等。
  李自成的政策完全没有“开国气象”。自汤武开启革命的先河以来,凡是志在夺天下者所采取的建立稳固政权、团结各方力量、争取民心归属的政策,因为李自成的短视,这样的政策基本上就没制定或者名存实无。
  所以在李自成出了这些昏招以后,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认为李自成会成为刘邦、刘秀、李渊或者朱元璋这样的人。
  要明白,谁都不会愿意跟着一个流寇混的。
  所以到手的江山,基本上就这么断送了。###第5章 诡计
  吴三桂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后,本意想让李自成有点忌讳之心,多增加点筹码,如果李自成识趣,有一统天下的胸怀,就该礼敬于他(不过归还家产和爱妾,至多再补偿点官爵和银子而已)。
  此时只要李自成能够诚心诚意的招降,表现出一点开国之君的大度,吴三桂未必不会回心转意,毕竟现在吴三桂面临的形式非常险恶。
  北京城里出现的情况,让吴三桂本人和他手下不少关宁将士,以及京畿、山海关地区的不少士绅、百姓,都开始对大顺政权产生了敌意。李自成这时候若能让吴三桂感觉到一些希望,那事情还是可以商量的。
  李自成也意识到对吴三桂还是要以招抚为主,于是他开始修正自己的错误,释放了吴襄并派出使者带着吴襄的第二封书信以及四万白银到山海关去抚慰吴三桂。
  但是这个时候李自成还是因为短视,继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李自成让部将白广恩率领约两万人的部队增援唐通,以遏制吴三桂。
  对于这种招抚敌将,要么就不要派一兵一卒以安吴三桂之心,要么就派大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来迫使吴三桂就范,就算吴三桂不就范也可以用绝对优势的兵力快速消灭吴三桂。
  李自成派了两万军队,既威胁不了吴三桂,更把吴三桂的最后一点对李自成的信心摧毁。
  此时吴三桂就显示出比李自成高明得多的政治家水准,他首先不拿白不拿地拿了李自成的银子,然后为了洗刷自己曾经准备投降李自成的事实,吴三桂在唐通和另外两个大顺朝文武官员的面举行了一场非常具有水准的“演出”,吴三桂破口大骂自己的父亲助逆,声称自己忠孝不能两全,坚决和他父亲划清界线,要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改变中国历史的山海关战役即将拉开战幕。
  李自成招抚不成,那就开打吧。
  李自成这个时候是有自信的,现在他有大军十几万,刚刚一路打进北京,士气正旺,追赃助饷之后后勤补给也很有优势。吴三桂总共只有4万,就地防御,后勤补给基本属于坐吃山空。
  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时,李自成和权将军刘宗敏率兵十万向山海关进发,顺便把吴三桂的老子也带上了。
  李自成也没太把吴三桂放在眼里,一路上慢慢悠悠。
  吴三桂这边在干嘛呢?
  李自成十万大军加上唐通的,可不是闹着玩的,该演的戏都演完了,但是实际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这时候吴三桂的动作要比李自成快得多,在李自成还在做一举歼灭吴三桂的大梦的时候,吴三桂已经开始了他的准备工作了,他做了四个事情。
  事实证明这四个事对于山海关之战的走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做好防御:把防御线向西推进到山海关前的石河西和永平一带,后世军事家把这种战术称之为以空间换时间。
  2、麻痹对手:提出更具体的投降条件,譬如要面见明太子朱慈烺等等,表示出自己想谈判的诚意,继续去和李自成进行谈判,麻痹麻痹李自成,迟滞大顺军的进攻步伐。300年后李云龙也是这么忽悠楚云飞的。
  3、搞舆论:派人去北京及周边地区煽动北京降臣为崇祯服丧,并散布自己为了替崇祯复仇,已经与满清联合要与大顺军决战的谣言,试探各个阶层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反应。谣言散布出去后,得到的反馈是令吴三桂满意的。李自成集团压根就没有任何反应,而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人对联合满清也没表现出什么太大的异议,但对给崇祯复仇的口号却表现出了相当的支持,并在京城里掀起了一股反大顺政权的暗潮。不少地方贴出了有“明朝气数未尽,人思效忠”等语的大字报。
  4、借兵:在进行了一系列的侦察活动后,获得的信息是大部分人对向他满清借兵的流言并不怎么反感,支持为崇祯复仇,吴三桂于是决心向满清借兵,四月九号吴三桂派人给多尔衮送信。
  多尔衮,时任满清的摄政王,相当于大清朝的总理,还兼任军委主席,这个人是一个猛人,如果吴三桂不是遇到他,甚至有可能实现借兵平叛的战略。
  可惜面对一个猛人,吴三桂的那点小九九那是没有用的。
  拜各种秘史所赐,大家对多尔衮估计比我清楚的多,在这个大战之前,我们先看看正史上多尔衮同志的简历:
  多尔衮,男,1612出生,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努尔哈赤1626年死的时候,让年仅14岁的多尔衮掌握正白旗。所谓八旗,每300人为1牛录,5 牛录为1甲喇,5甲喇为1固山,固山就是一旗设一个旗主,一个旗最少就是7500人。
  多尔衮少年时多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机警”)之号。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事,逐渐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在攻打大凌河城一战中,他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
  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
  多尔衮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坚决走在战斗的最前线。
  他是通过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奠定他在骁勇善战的满清贵族中的地位的。
  而且这还不是他可怕的地方,他最可怕的在于他的战略眼光:
  他提出过一条对明“残毁”战略,这个战略让大明朝痛苦不堪。
  事情是这样子的,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他们征明及察哈尔、朝鲜,应该以何者为先?多尔衮就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秋收的时候深入明境,围困燕京围城打援,消耗大明朝的国力。
  多尔衮的建议,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比如多次在大明朝要把农民军给干掉的时候,给大明朝捅刀子。
  有一次直接绕到了北京,结果还导致袁崇焕最后给崇祯给干掉了。
  后世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意思就是满族自己评价他在建国的过程中功劳最大。吴三桂遇到的就是这么个对手。
  相比李自成集团的麻木,多尔衮则很快把大顺军作为他们日后强劲的对手,因此多尔衮四月初九日“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合计十一万人左右开始南下。
  多尔衮在此之前也只知道大顺军进逼北京,也不知道北京被攻陷崇祯身亡的消息,还准备与大顺军联合攻打北京捞点好处,或者先于大顺军包围北京。四月十一日,清军越过辽河,随即接到消息,得知李自成已攻占北京,崇祯身亡。
  面对这个情况,作为一个主帅,多尔衮开始犹豫起来,毕竟满清就这么点家当,如果搞砸了就彻底over了。
  但是洪承畴对农民军非常了解,在他看来,农民军声势很大,但是那时候真刀真枪干过,战斗力肯定是不如满洲骑兵的。所以著名汉奸洪承畴极力主张马上入关,与大顺军决战。
  多尔衮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取道内蒙,走喜峰口、墙子岭一带入关攻打北京,要说明的是,这是清军入侵中原的老路。
  四月十五日,吴三桂的信使在翁后遇到多尔衮大军,传达了吴三桂借兵的意图。
  不过这个时候吴三桂立场是相当鲜明的
  他在信中称满清为“北朝”,自称“我国”,官职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并声明是“求助”:先叙叙交情,打仗也是一种交情,打了几十年好歹也是有感情的。以两国之间的谈判为起点,摆明姿态是借兵,然后用列土封疆(信上原文是裂土以酬)的诱惑作为交换条件。然后要求清军从中协、西协入关,也就是当时多尔衮正在行进中的内蒙——喜峰口、墙子岭路线,而不是从山海关入关。
  这样一来,多尔衮会从西北方向进逼山海关之大顺军和北京城发起进攻,吴三桂则从东北方向开始进攻,大顺军和北京城将遭受他们的前后夹击。
  吴三桂心里是有小九九的,历年来因为山海关掌握在明军手中,清军是无法建立一条安全通畅的后勤补给线的,所以经常腹背受敌,最后不得不因人力物力消耗过大被迫撤退。因此在击败大顺军、收复北京以后,清军已经是长途奔袭外加大战后的强弩之末,只要山海关掌握在自己手里,清军基本不可能马上在关内长期立足的。
  历史上的借兵是先例的,比如安史之乱唐朝就借了回纥兵,事后大不了让他们抢一顿,给他们点钱。两权相害取其轻。
  至于所谓的“裂土以酬”,最多就是把崇祯皇帝已经放弃的辽东让给满清而已,实际上这是一句空话。
  吴三桂还是很有心眼的,不过多尔衮更是老狐狸。
  作为一个老狐狸,多尔衮本来可能还不太清楚局势,有了吴三桂的信和信使,多尔衮立马就看清了局面并作出了决断。
  他直接打碎了吴三桂的美梦,当即回信表示借兵不成问题,但条件是要吴三桂降清。并立刻派人山海关探听情况,同时索要吴三桂答复。
  对吴三桂来说,多尔衮最致命的决断是随后他下令大军转向,直扑山海关,如此不但不中吴三桂计策,反而以大军直逼山海关背面,一来胁迫吴三桂不得不降,二来等于拿刀顶着吴三桂的后背,让他冲上去先和李自成杀个两败俱伤,然后自己从容收拾残局。
  吴三桂一边准备决战,一边继续以假谈判拖延李自成的行动,为了让李自成确信谈判是真的,他又派出了山海关当地生员六个人去,这六人在三河附近碰到了正在前来的大顺军主力,于是向李自成转达了吴三桂的谈判条件。
  多尔衮的信使也到了山海关,这个时候,吴三桂做了对他来说最正确的选择,但是世间的事不是因为正确就不会受到埋怨,更多的情况是正由于正确,才显得格外残忍。
  吴三桂在面对多尔衮的明确态度的时候,他意识到他的计划已经不行了,他充分表现出他会做生意的商人本性,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投降多尔衮。
  他在第二封信上催促多尔衮快速行军的时候,这个举动将意味着国门被彻底打开。
  四月十九日,吴三桂开始做战前政治动员,明确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坚定胜利一定会站在“正义”的一方(忽悠,继续忽悠)。四月二十日又在校场歃血同盟激励士气,准备和大顺军进行最后的决战。这就是记载中所谓的“南郊誓师”。
  多尔衮第二封信上知道大顺军已经逼近山海关,这个时候他也很着急,万一山海关为大顺军占领,那么对他来说,就白跑一趟了。
  于是清军开始继续急行军,甚至连饭都不吃,饿着肚子赶路。
  四月二十一日晚,满清八旗军到达山海关外。至此,山海关的丢失已经不可避免,吴三桂,千古之罪人!
  李自成那边,政治上已经犯了无数错误,开始犯军事上的错误。
  他在该相信吴三桂的时候不相信,不该相信的时候乱相信。他相信吴三桂的谈判,大顺军主力于四月十三日从北京出发后,十五日到密云,四月十七日才抵达永平,期间走了四天,在永平,李自成前锋就已经遭遇到了吴三桂的第一道防线,但这条防线基本是乡勇,轻松搞定。
  因为没有见到吴三桂军队的主力,又加上吴三桂派来的六个当地士绅一再声称吴三桂“愿一见东宫而降”,所以李自成同学对前锋来报告乡勇拦路的情况竟然毫无警惕性,继续优哉游哉地一路前进,从永平到山海关,大顺军又足足走了四天。
  就是说,大顺军从北京到山海关,280公里路,走了整整8天。。。。。
  这哪里是部队准备去作战,简直是一路观光游览。
  直到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十余万大军才齐集山海关前十五里的七星寨,比多尔衮的军队仅仅早到了一天。
  事后证明,李自成的行军速度,是致命的。###第6章 山海关之战
  大顺军第一梯队四万多人,在石河西遭遇到了吴三桂布下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吴三桂兵力不够,第一道防线是由原山海关总兵高第大约一万人部队和临时招募的乡勇组成的混合军团,装备和战斗力是比较差的。
  吴三桂率领部分关宁铁骑,亲自指挥。前后已经与大顺军连续十三战,打得旗鼓相当。
  至此,吴三桂前两个部署的战略目的顺利完成,成功地延缓了大顺军的进军速度。
  应该说李自成的部队是很有战斗力的,和明朝斗了十几年,李自成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他比较懂马性,他的骑兵的战斗力不比关宁铁骑差的太多。
  李自成率领第二梯队大军到达后,吴三桂派去的六名士绅代表企图逃跑,结果六名代表有五人被杀,另一人身中三箭逃回。
  再一看前方迎接自己的是吴三桂严阵以待的部队,老李同志发现自己上了大当,十分没面子。于是下令全军发起攻击。
  李自成分析了山海关的情况,应该说,李自成同学的十几年的仗也没有白打,他的战场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于是他制定了一个方案:主力正面攻击山海关,唐通的部队从一片石迂回到关外,就是吴三桂的后面去,堵住吴三桂的退路,来个瓮中捉鳖。
  这个方案如果成功执行,后面就没吴三桂什么事情了。对于李自成来说,吴三桂把自己当做猴在耍,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的。
  李自成的军队刚刚攻入了北京,士气比较旺盛。对打仗来说,气势是很重要的,所以李自成很有希望一鼓作气攻下山海关。
  长期在辽东作战,吴三桂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好勇斗狠,吴三桂是不怕的。
  而且吴三桂也咽不下这口气,之前进行了动员大会和宣讲大会,士气也很高涨,两支队伍算是狭路相逢棋逢敌手。
  由于双方都是士气高涨,指挥官都不是菜鸟,双方的单兵战斗力相差也不大,于是数量上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尽管进行了精心的布置,经过一天的战斗,甚至关宁铁骑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是外围阵地还是都失陷了。
  不过吴三桂的主力部队都还在,没有受到太大损伤,就势撤回了山海关。
  大家如果有兴趣研究山海关的防御,就知道为什么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地势险要处于制高点,由下向上进攻难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反正正常点如果有其他办法都不会去攻击它,
  所以满清每次入关抢劫不得不借道,从现在的内蒙古绕个大圈,多跑上千公里的路。
  李自成幸亏是从关内进攻山海关,如果是从关外,估计只能望关兴叹了。
  经过多年的经营,关下有四座卫城,东西两个分别叫东罗、西罗,南北叫南翼、北翼,和关城主体、长城、敌楼等防御设施互相呼应,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防御体系。吴三桂派兵把守四个卫城。
  吴三桂的手下还有支著名的的精锐部队,其中搀杂大量的“彝丁突骑”和“蒙古锐丁”。这是他自从军起就专门培养起来的家丁,这只突击队至始至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吴三桂本人带部分主力和他的那支精锐部队在山海关前结成大阵,居中策应,正面面对大顺军。
  李自成面对的就是这么个防御体系。李自成和明军作战了这么多年,越打越大,应该除了明朝政府自己不行以外,《明史》说,“自成善攻,汝才善战”,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接下来的攻防战,双方用尽自己的全部实力,殊死搏斗。
  李自成面对山海关关城一带坚固的防御体系,充分发挥自己总兵力占绝对优势的长处,自己率领刘宗敏等人以主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正面搏杀,同时猛攻西罗、北翼两城。
  这天战斗最激烈的是主战场边上的北翼城,差点被大顺军攻破,李自成之所以重兵攻北翼,是因为这个城在山脚下,比较容易攻破,一旦攻破就可以从侧翼占领山海关。
  在这个存亡之际,吴三桂听说北翼危急,亲自率领突击队赶来增援,击退了已经攻进城内的大顺军,又守住了北翼城。
  与此同时,大顺军的骑兵乘吴三桂不在,从山海关西北方向突破吴三桂本阵,大批大顺军直扑西罗城下,开始攻城。守城吴军以火炮还击,吴三桂本人已经赶去北翼,所以派出部将赴援,在城下前后夹击大顺军,终于这一面的进攻也被吴三桂的部队击退。
  东罗城则是吴军向关外撤退的唯一通路,形势也相当吃紧,“危急劳瘁,倍于两城。”但这里因为离主战场最远,所以吴军凭借炮火和火铳、弓箭等远射武器,虽然守得极其辛苦,但没有出现失守的危险。
  唐通那边,当日唐通部猛攻一片石,一片石在关口和长城前都挖有拒马沟,这个沟主要是为了防守满清的骑兵部队的,现在正好也发挥了作用。鉴于这个地方的防御优势,所以一片石这个地方又被称为“京东首关”。
  吴三桂占有有利的地理位置进行抵抗,二十一日下午,大顺军有了从北京运来的红夷大炮送到一片石,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唐通依仗兵力优势不断发起强攻,至深夜,一片石终于被大顺军攻破,吴三桂的残余部队沿长城退向山海关。
  这一天的战斗,李自成充发发挥自己兵多的优势,所有方向全部是重点进攻,吴三桂兵力太少,顾此失彼。所以如果大顺军能够早过来三天,吴三桂是守不住的。
  唐通部队在占领一片石后,马上北出长城,开始向东运动,从一片石方绕向东面的山海关,向吴三桂的部队发起进攻。
  从唐通率军攻击一片石起,吴三桂就已经知道自己被包围,但却因兵力不足,这时候吴三桂基本上走投无路。
  但这个时候清军已经到了。
  吴三桂派出了山海关当地士绅前往关外,向多尔衮报告一片石失守,请他马上进军。
  多尔衮这时候很谨慎,没有进军,多尔衮作战的特点是谋定而后动,他让全军继续扎营休息。
  到四月二十二日晨,多尔衮才移营至山海关两里处的欢喜岭上,把指挥所设在岭上威远台,继续观察吴三桂和大顺军动向。
  多尔衮虽然已经率大军抵达山海关,作为一个主帅,他充分显示了他谨慎的一面。他要继续观察。
  毕竟和吴三桂在关外生死相搏十多年,这个“小吴总兵”绝不是个善男信女,所以一路上还是很担心吴三桂会不会和李自成合谋,想一举诱杀八旗军主力,并吞辽东。
  吴三桂这时候急了,老子都这样了,你还不相信?于是继续派了三批人过去请兵。
  多尔衮这个时候是什么反应呢,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嘴上也答应,但就是不出兵。他在等待时机。
  相信多尔衮这个时候已经了解到了吴三桂的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