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征服者-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张扬当作是斗鸡一样。
☆、第九十一章 出征之前
张扬一听,还没来得及生气,那边董太后已经出言斥责道:“没规矩!人家堂堂朝廷的将官,能陪你小孩子一起胡闹吗?”斜眼瞟了一下何皇后,又道:“这孩子也不知是怎么教的,整天就知道不务正业。”
何皇后听了大怒,冷笑一声道:“小孩子嘛,说话自然冲些;倒是您老人家动不动就是这么旺的火气,可要当心身体啊。”
皇帝刘宏微一皱眉,对这位皇后他是越来越感到头疼了,尤其是最近她和自己的母亲越来越不对眼,大大小小的冲突不断,他这个做儿子兼丈夫的简直是“一个头两个大”,偏偏都是在宫里,躲也躲不开,当下微显得有些烦躁地道:“好了好了,这还有大臣在呢,都少说几句吧。”
何皇后见皇帝真生气了,倒也不敢再多说什么,眼珠一转,见张扬正尴尬得起来也不是,趴着也不是,便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张扬身上,冲着他道:“对了,张将军你还没回话呢?”
旁边刘宏终于忍不住插言道:“嗯,张爱卿是朕召来陪朕观舞的,正好协儿有心想学武技,朕想也不是什么坏事,偏巧张爱卿也在,他的忠心为人朕是信得过的,因此便打算让协儿拜他为师。这不,正在说着呢,你就来了。”说完,又故意岔开话题道:“对了,辩儿怎么也来了?”
何皇后笑着回道:“辩儿也好久没来给陛下请安了,正好听说协儿也在,臣妾寻思也该让他们兄弟多亲近一下,陛下您不会怪罪吧?”说着,象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她又向刘宏福了一福道:“陛下,臣妾还有一个不请之请,望陛下恩准。”
“喔,你倒是说来听听。”刘宏但求皇后别闹事,这当口儿自然是一切好说话。
何皇后眼珠一转,娇声道:“陛下,辩儿今年也有十三岁了;最近天下不大太平,辩儿常跟臣妾道要学习武技战阵,将来可以代父出征,替您分忧;臣妾心想小孩子能有这样的想法也是难能可贵,便有心替他物色一位可靠的师傅,正好张将军的能力臣妾也是知道的,还请陛下恩准,让辩儿拜张将军为师;至于协儿嘛,现在毕竟还年幼,臣妾以为还是应该集中精力攻读诸子典集为主,拜师学武的事等他年长一点再论不迟。”
一番话说了出来,众人都是吃了一惊,董太后一听就按捺不住了,正要说话,旁边刘辩先不乐意了。他素来贪玩,学文已经是大敢头痛,听说再要让自己练武,顿时不干了,张口就道:“母后,儿臣最近忙于学习诸子典集,哪有空闲啊?”
何皇后猛一转头,冲着刘辩一瞪眼,淡淡地道:“又不是每天让你练,再说你不是刚才还闹着要找师傅吗?”
刘辩心道我哪有说过这话,只不过他素来怕自己的母亲,虽然张了张嘴,但在母亲严厉的目光注视下,倒底不敢说出声来,只好垂头丧气地应了声“是”。
这时候旁边董太后冷笑一声道:“辩儿既然忙于学文,你又何必相强,我看你是存心搅局,莫非是仗着你兄弟的势力想在宫里横行霸道吗?哀家这还没死呢,你想都不用想!”
何皇后见董太后干脆就撕开了面皮,她自然也不会示弱,反齿相讥道:“要说横行霸道,董骠骑(董重新近升了骠骑将军)在这洛阳城内可是出了名的,太后难道不知吗?”
张扬见双方冲突越来越厉害,正好给自己借口,这时见刘宏一张脸已经隐隐有些发紫了,知道自己再不表态是不行了,向刘宏拜倒,道:“陛下,臣蒙陛下太后和皇后娘娘的信任,实在是感激不尽,只是眼看再过几日臣就要出征了,臣以为现在一切应以国事为重,至于拜师一事,不如等臣班师回京后再议不迟,那时一切听从陛下圣裁。”
刘宏一听,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便顺着张扬给的“梯子”下台,点头道:“嗯,爱卿说的有理,就这么办吧。”
刘宏既然发了言,董太后和何皇后纵然心有不甘,也只好悻悻作罢,互相之间都把对方恨入了骨髓,虽然她们本来关系就很僵。
好容易告辞退出了皇宫,张扬仍然能感受到背后何皇后阴冷的目光,心中暗道倒霉,这下子何家对自己的猜忌算是越来越深了,虽然自己本就没指望和何家搞好关系,但现在也还远不是激化矛盾的时候,想想真是好没来由!
回到府中,华郑二人却还没走,听张扬将刚才的事一说,郭嘉和华歆是坚决反对插手皇储废立之事,而郑泰却认为既然看上去避也避不开,倒不如更积极一点,反正皇帝现在还年轻,只要有皇帝的支持,借机削弱何家在朝中的政治资本也不失为良策。
这就又再次勾起了张扬的一桩心事…按历史记载,明年四月就是刘宏驾崩的时候,虽然现在刘宏一点也没有短命的迹象,这让张扬很爪急啊!而且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本身也极有可能已经改变了历史,但无论如何这件事多少总是让他心中很没底,偏偏这话他是对谁也不敢说,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匆匆数日过后,已经快到了出兵的前夜,河北前线忽然传来了石门大捷的喜讯,骑都尉公孙瓒在属国石门大破张纯叛军,张纯丢弃了妻子和孩子,一口气逃到了塞外,据最新的战报称,公孙瓒已经亲自领军追向塞外,务求毕全功于一役。与此同时,河东郡的董卓在得到丁原的支援后也成功地将匈奴和白波的联军逼出了河东地界。
接连到来的胜利的喜讯让皇帝和朝臣都大大松了口气,皇帝刘宏立刻下旨升公孙瓒为讨虏校尉,又下旨嘉奖了董卓和丁原,命他们再接再厉,尽灭敌军。
正在积极备战的西园军上下听到胜利的消息,第一个念头就是可以暂时不必出征了,人人都松了口气,这段时间的特训可把大家都累坏了。可他们没想到张扬却一点不肯放松,反而加紧了操练,让众人都是大惑不解,张扬却也不解释。
又几日,豫州传来急报,黄巾余部在何仪刘辟黄邵龚都等人的指挥下再次在汝南郡的葛陂起事,部众据说高达十万,四周郡县告急文书雪片一样地向京城飞来,给刚高兴了没半天的大汉君臣兜头泼上了一盆凉水。
豫州紧挨着司隶,又是朝中不少重臣世家的故乡,自然容不得置之不理,于是西园新军的出征目标自然就改成了汝南,好在在张扬的坚持下,新军的训练和战备一点也没放松,倒也没有出现手忙脚乱的场面,让全军上下不由大叹主帅张扬的先见之明。
这一日,皇帝刘宏宣布要亲临城西平乐观阅兵,并送新军出征,朝中众大臣自然不敢怠慢,早早地就赶到了现场等候圣驾光临。
时当隆冬十二月,天气虽然晴朗,寒风却刮得人脸上生疼。平乐观外,一万名全副武装的新军士卒正以千人为单位排列成十个硕大的军阵。每个步兵军阵最前面的是身披坚甲的盾牌手和长戟兵,后面是弓弩手和手持圆盾及环首刀的轻步兵,十个军阵中最中间的则是由一手挽着缰绳,一手执矛,身披缀着薄铁片的皮甲,腰配战刀,背挎弓弩的骑兵组成的骑兵军阵,这支新军中唯一的骑兵队隶属上军营,由于近半数是杨安国带到洛阳来的原杨家骑兵和原黑山军骑兵,剩下的也多招募自边地的汉族牧民,所以可以说是新军中唯一一支拥有一定战斗经验和相对完整战斗力的部队,乃是张扬这次出征大军中的王牌部队。
天气虽然冷,寒风虽然劲,但上至屯长、队率下至普通士卒,无人敢缩一下脖子,近三个月严酷的训练和严格的军纪以及将要接受皇帝亲自检阅的荣耀让所有的人都似乎暂时忘记了寒冷,猎猎招展的军旗,更是给这支即将出征的大军增添了一股威武和肃杀之气。
在新搭建的高台上,张扬全副武装,身披腥红色的大麾,配合他高大的身材以及背后李晨手执的巨大龙吟枪,更是显得格外的意气昂扬,英武过人。
张扬他默默注视着眼前这支凝聚着自己无数心血的部队,心中份外的自豪。尽管还缺乏经验,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无疑将会是一支真正的无敌雄师,对此他深信不疑。
身后的曹操眼神复杂地看了前方的张扬好一会儿,笑道:“有这样一支精兵在手,何敌不能破?兴邦兄以弱冠之龄而扬名天下,既有陛下的信任,又手执重兵,假以时日,定然又是一位能象霍卫那样名垂清史的绝世英雄呢!”说话的是站在张扬旁边的曹操。
张扬听到身后曹操的话后,微微摇了摇头,道:“我一人之力,何能成事?说起来,没有孟德兄制订的那四十条军规,哪有那么好的效果?”说完,微微转头和曹操相视一笑。
☆、第九十二章 登台拜将 (为第二次达到了30颗金钻加更)
与此同时,在高坛的另一角,还有两个人也在注意着张扬。
袁绍自从当上了中军校尉,又通过和张扬的协定在本营中安插了一批自己的亲信,总算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在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看到无论是声望还是出身都不如自己的张扬越来越红得发紫,对于一向心高气傲的他来说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这一仗后,他怕是又要高升了吧。”袁绍心里不禁有点酸溜溜的;他打心眼里就看不起这次出征的对手,以他看来,那些黄巾余孽不过是些乌合之众罢了,对上他们,胜利是迟早的事,只不过这次的领军不是自己,这让他颇有些失落的感觉。
鲍鸿同样在注意着张扬,他脑子里还在回响着昨晚何进的话“这次出征,你要好自为之。”好自为之?怎么个好自为之法?何进并没有明说,但冰冷的眼神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说起来,对于自己的这位年轻主帅,鲍鸿还是有点佩服的,只不过双方立场不同,有的时候有的事情就是没有选择。想到这里,他不由在心中暗暗叹了口气。
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成了不少人注意的对象,张扬此刻的心情可以称得上“大好”。
暂时离开勾心斗角的京城,亲自统领着一支大军出征,部下中还包括袁绍和曹操,虽然对手并不是什么异族侵略者,而是黄巾义军,但这已经足以让他兴奋不已了。
“希望通过这次出征,我可以将这支军队牢牢的控制在手中。”他心中暗暗期望着,因为他知道要想将士服从自己,前提一定是一起浴血奋战,通过自己的表现让他们威服。
正想着,忽听迎宾的号角响了起来,张扬一看,只见一只庞大的车队正缓缓开了过来,皇帝终于到了。
今天皇帝出行的排场是按“法驾”的规格来安排的,按照汉朝的礼制,这已经是仅次于“大驾”的皇帝出行的最高规格了,可见皇帝对今天这场阅兵的重视。
整个车队除了皇帝座车以外,还有36辆随从车。最前面有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等人乘车引导,9杆云旗,凤凰长戟,配上制车栏上飘扬的羽毛编成的鸾旗,显得格外的威风。随后是斧车和黄门鼓车,斧车就是在敞蓬的轻车(战车)上树立着一把金黄色的长柄巨斧,并载有两名贯甲武士,至于鼓车则是在车上载有一面大鼓,此刻两名武士正在有节奏地敲击着,鼓声阵阵,更是平添了一股威势。如果是一般的出行照例鼓车后还有乐车,但今天则改成了骑吹(由骑士骑在马上吹奏,类似今天的军乐队,只不过是骑兵军乐队)。
引导车队后就是本队,几辆武刚车后就是皇帝的座车。皇帝的座车按照出行目的不同是不一样的,今天他乘坐的就是戎车,这本是一种战车,只是轮子被漆成了红色,车把和车键上都涂有金色的龙纹,配有旌旗金鼓羽折华盖,旗上绣着日月升龙的图案,戎车由六匹高大的白马拉着,马鬃被染成红色,金质的马冠上插着野鸡尾,左马轭上还挂着髦牛尾制成的装饰物。
整辆座车华贵中透着威武,尤其是今天刘宏还特地穿上了全副铠甲,看上去更是威风凛凛,颇有一副大将军出征的气势。皇帝的座车再往后就是由射声校尉和司马吏士乘坐的随从车,也一律是轻车,上载矛戟等兵器,配有五色旗,最后一辆则悬挂豹尾。
皇帝出行自然是戒备森严,最贴近的当然是几位中常侍和小黄门,周围更有众多的羽林郎和虎贲护卫,另外,车队的两侧还各有大批的羽林骑兵护卫着,他们唯一的使命就是斩杀任何没有皇帝命令而胆敢靠近的活物。
看到皇帝的车队接近,众大臣以大将军和三公为首纷纷上前跪倒迎接,张扬自然也不敢怠慢,军中更是鼓号齐鸣,声震四野。
刘宏下车登上大坛,扫了一眼台下排得整整齐齐的庞大军列,满意地点了点头,心情是格外之好;转头对一旁的张扬笑道:“爱卿果然是治军有方!此次出征,朕看是定能凯歌高奏的了。”
身后尚书卢植听完,上前一步,躬身奏道:“恭喜陛下!有此良将精兵,定可扫平宵小,保我大汉基业。”张温等也纷纷出言附和。
一旁的何进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妒色,沉着脸在一旁默不作声;张让的眼睛飞快地一扫,将何进的神色收进眼底,脸上却满是笑意,一副很是赞同的样子。
张扬这时候上前回道:“为国出力,是臣的职责所在,请陛下放心。”
刘宏点了点头,道:“时辰不早了,开始吧。”
“是。”张扬向皇帝行了一个军礼,回身接过李晨手中的令旗一挥,坛下早已等候多时的号手忙一起扬起了手中的号角,就听“呜呜”的一声长鸣,悠长威严的号声刹那间传遍了整个场地,紧接着就是一通滚雷般的战鼓声。
刘宏在张扬的引导下下了高坛,登上了一匹披上了胄甲的白色战马,开始一个一个方阵地检阅士卒。每到一处,众士卒都在带队的校尉或司马的一声喝令下或以矛戟拄地或以刀枪击盾,“硿硿硿”三击之后又是三声高呼“万岁,万岁,万岁!”整齐划一的敲击声和呼喝声配合着战鼓声,震得地皮发颤,震得人心悸,胆子小点的怕是站也站不住。
刘宏第一次参加这种大规模的阅兵,虽有张扬事先解释说明在先,又有骞硕亲自牵马护卫在侧,仍不由感到阵阵心摇神弛,面上隐隐便有了一丝不安之色。
不过等渐渐习惯了后,却又开始被这一山呼海啸般的壮观威武的场面刺激得兴奋了起来,到后来甚至挥退了骞硕,自己骑着白马在军阵中慢慢小跑了起来,让骞硕心中叫苦不叠,却又不敢不紧追在后。
绕阵三匝,刘宏终于有点意兴阑珊,满面红光地来到了小坛下,在赶上来的骞硕的帮助下翻身下马,登上高坛,面南背北而立,从小黄门手下接过印信兵符,兴奋的高声道:“张扬何在?”
张扬按捺住兴奋的心情,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大声道:“臣上军校尉张扬等候接令。”
刘宏手捧印信兵符,大声道:“朕命你即刻领军出征,务必扫平逆贼,彰显我大汉之威。”
“遵旨!”张扬一边大声回应,一边双手高举过头,接过了兵符印信。
刘宏又伸手解下腰间配着的长剑,递过去道:“朕还赐你宝剑一把,你可凭此剑节制豫州诸郡大小官吏,并允许你先斩后奏,爱卿可莫要辜负朕的期望。”
张扬一听,心中又是惊喜又是兴奋,这不是代表自己在汝南就是老大了。
张扬将兵符印信交到左手,伸右手接过长剑,平举额上,高声道:“请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完,叩首再三,起身后退一步,反身面对着台下静静地等候着的大军,猛地将手中长剑高举过首,高呼:“必胜!”
台下众军见了,群情振奋,也一起将手中兵刃高高举起,齐呼:“必胜!必胜!必胜!”这一刻,当真是刀枪如林,呼声震天,直如群山崩塌,巨浪拍岸一般,连一直未曾停过的寒风也似乎被吓得安静了下来。
张扬满意地点了点头,收回长剑,大声道:“出发!”身后李晨手中令旗挥动,大军便按着规定的顺序依此出发,如滚滚洪流般踏上了征途。
☆、第九十三章 路遇良才 (今日五更冲击新书榜,在此求推荐,金钻)
从洛阳到汝南,大致上有三条路线可以走。一条是顺河水而下,经阴沟水、汤渠绕到项县,从东北面逼近汝南黄巾的老巢葛陂,这条可称为北线,因为一路上以水路居多,后勤运输方面方便不少,就是路程远些。
一条是向南出大谷关,到梁县,再顺汝水东下到郾县(今河南漯河市西),再往东就是汝南地界了,这条可称为南线,因为山路少,行军相对容易些,不过也要绕点路;再有就是向东南出轘辕关,翻过嵩高山(今河南嵩山)到阳城,然后顺颖水东下到郾县,这条可称为中线,路程最近,但到阳城这一段相当难走。
对张扬来说,他不光要打赢这一场平叛之战,还要尽可能迅速地结束战事,赶回京城。不知为什么,直觉上他总是对京城的形势有点不放心,尽管何进和张让方面最近显得非常平静,尽管他已经通过卢植的帮助以士林派推荐的方式将郑泰和华歆分别送上了御史和议郎的位置,使得他在朝中总算有了自己亲信,尽管他特地将杨安国留在了京城以保证随时可向他传递京城最新的动向,但他就是不能完全安心。
因此,为保证进军速度,张扬只好按照郭嘉的建议,将大军分成了两路,一路由曹操和蹇硕指挥,率领典军营、右军营、助军右营及袁绍的中军营共四千人,携带全军的辎重走南线;他自己则率领六千主力走中路翻越嵩高山,预定双方在郾县会师后再一起向汝南进军。
“也许是因为史书上记载的灵帝将会在今年四月死去,与现在已经剩余不到三个月了。”张扬在心中暗暗猜测道。尽管无论是出于他自己的观察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来的消息都证明皇帝身体健康,并无短命的迹象,但这并不足以让他彻底放心,除非到时候一切都没发生。
“看来,事先知道历史也并不是件好事呢,尤其是不能确定的历史。”张扬有点无奈地想道,开始能体会到很多小说中的预言家的痛苦。
这时候,老天仿佛在故意跟张扬作对一般,开始肆无忌惮地倾泻起大雪来,不多久路面上已经变成了白芒芒的一片。
张扬暗暗叹了口气,转头对李晨道:“传我将令,命令全军收缩队型,加快脚步,争取在天黑前到前面山谷宿营。”
想了想,又叫住正要离开的李晨道:“等等,你给我把郑龙找来。”郑龙是跟随杨安国来的,现在是张扬的斥侯队长,雪中行军,视线不良,虽然这里离战区还远得很,但他终究还是有点不放心。
那边李晨听了,回了声“遵令”,忙去传令。
雪越下越大了。
……
经过十来天的行军,这一日,张扬终于率领军队就要到达了颍阳一带,这里离战场已经很近了。张扬命令部队派出小部队进行警戒后,大部队才前进。
“奉孝,从这几人探子的来报,你对这次出征有何看法?”张扬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郭嘉问道。
郭嘉策马来到张扬身边,道:“主公,汝南黄巾虽是人多势众,但一来缺乏训练,二来头领众多指挥不统一,要胜其实不难,难在我们必须要速胜、完胜。”
张扬听后点了点头,这时,前方探子来报,有两个可疑之人,正在路口处休息。
张扬一听,有点奇怪,问道:“两个休息的人有什么可疑呢?”斥候道:“两人虽然看起来像是在休息,可是眼睛一直的望着我们前来的路口,好像是在等人。”
“呕…,那么这两个人是长得什么样子呢?”张扬更加好奇了,居然有如此怪人。
斥候接着说道:“两个人岁数一人在四十开外,一人在二十左右岁,不过到不像是什么蛮横之人,都是书生打扮,一缕长髯,不过眼神锐利。”
“不错,你观察很是仔细。”张扬点点头,夸奖了一声那名探子道,接着回头看了一眼众将道:“走!随我去看看。”众人拱手称是,就陪着张扬向两人的方向走去。
张扬等人走到两人身边的时候,发现前锋部队已经将他两个团团的包围起来了。可是令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两个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对于这一群群如狼似虎的士兵,竟然是熟视无睹。两人还在那里悠哉游哉的休息,一点也没有感到什么,甚至连眼睛都不睁一下。
张扬看了看这两个人那幅挨揍的表情,对典韦悄悄的说道:“恶来,你去给两位先生打个招呼,记住两位先生的耳朵不是很灵光,需要你大一些声音,你明白么?”
“是,主公。”就见典韦美的,大嘴都撇开了,就见他走到两人人面前,深吸一口气,敢想喊,张扬连忙道:“先等等!”
张扬急忙和其他人捂住耳朵,并且用手指了指两个人的耳朵,就见典韦会意,转过头来,对两个人喊道:“两…位…先…生,小…子…典”就这一嗓子,无异于天空上一个炸雷,就见地上这两位象被电着似的,飞身形跑到典韦面前,两个人一左一右连忙捂嘴。可是被典韦象扔棉花团似的扔到了地上。
张扬一看,连忙故作姿态的大叫:“典韦,你怎可对两位先生无礼!”典韦无辜的说道:“我…”两人从地上“嗖”的一声爬起来,急忙捂住了典韦的嘴道:“将军不必客气!”
张扬见典韦不负己望,走上前对两人施礼道:“在下管教不严,让两位先生受惊了,典韦还不给先生赔礼!“就见两人齐声道:“不惊,我们很好。”
张扬微微一笑,问道:“两位是…”其中一人连忙道:“张将军,你还是不要笑了,我看了心里发毛;我叫戏志才,这位是程昱先生。”
张扬一听,心中那个美啊,戏志才,程昱!这两人可都不是一般的人,两人都是历史上曹操手下出了名的擅长谋略的主儿,何况程昱和戏志才都是反对东汉的人物,在历史上一直支持曹操篡汉而立的。
张扬连忙行礼道:“两位先生有礼了。”就见程昱道:“张将军,就是棋高一手啊,我们两人可是领教了。”
张扬听后,情知被程昱看出了自己刚才派典韦出去大喊的计算,尴尬的一笑道:“见笑,一切好说。”
戏志才上前道:“我和程先生来此也不为别的;就是有些事情不太清楚,想到张将军这里核实核实。”张扬连忙道:“不敢,先生有话请讲。”
就见程昱走到我的面前道:“张将军,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忙道:“两位先生何必如此见外呢,就叫我兴邦好了。”
程昱道:“这怎么行,朝廷的礼仪是不能废的。”
张扬也不勉强,笑道:“就算不废礼仪,那也得坐下来长谈吧。”程昱道:“那就打搅张将军了。”
张扬走到笔直站立的传令兵前道:“吹下马休息号!”传令兵立即吹起了海螺,就听齐唰涮的一声,全军一起下马,全部席地而坐,然后静悄悄的一片,而张扬的侍卫立刻搭起了临时的围栏,立起了军用的桌椅。
此时,张扬看到了程昱两人眼中的赞许之意,和微微点头的样子,看来两人对治军还是比较满意的,便伸手道:“两位先生有请吧!”
二人连忙道:“有劳了。”说完,众人一起进入围栏,张扬屏退其他人,只留下郭嘉,典韦,李思成三人,向程昱二人施礼道:“我军正在前往汝南进攻黄巾军,还请两位先生教我!”就见两人互相交换了一下颜色,程昱道:“将军对于此次黄巾再次起义有何看法?”
张扬想了想道:“此乃是天灾人祸,天灾是天下的连年干旱,人祸是朝廷不思进取,亲近小人,疏远君子。”
“那么将军认为黄巾军如何呢?”程昱追问道。
“我想他们都是被迫的,也是无辜的。”张扬没有思考道。
“那们你认为事情会如何发展?”
“天下人心思乱,这是不可避免,可现在是朝廷集中精力,进攻黄巾,我看这黄巾军的天数也将尽了,倒时候,剩余黄巾军是注定会被剿灭的,可是他们失败天下就太平了么?天下的战乱只是刚刚开始。”张扬说道。
“那么将军认为如何解决呢?”突然程昱说完,便看着张扬。
“我的方法就是四个字‘重建山河’!”张扬见他们二人看着自己,也抬眼盯着二人,眼睛一锐,坚定的答道。
说完,就见程昱两个人闻言都是一震,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跪倒身形,对我说道:“我二人愿意加入队伍,辅佐主公重建山河,还望主公收留。”
张扬心下大喜,连忙扶起二人道:“我得两位先生,天下可定啊。”两人道:“不负主公之志。”说完,张扬领着两人出去介绍给手下众人。
张扬介绍完郭嘉几人时,就听程昱哈哈一笑道:“早听说过郭嘉郭奉孝大名,在此有幸相遇,奉孝兄你可是捷足先登了,看来我两人是来晚了。”
郭嘉微微一笑道:“主公早就向我提起过你二人,主公说你二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恨不能相见,今天可就好了。”
戏志才拉住典韦的手问:“这位将军是…?”
典韦在那里憋了半天,就听一声炸雷:“我典韦是也。”就这一嗓子,戏志才连忙道:“真是虎将啊!你小声些,否则,我就完了!”众人哈哈大笑。
☆、第九十四章 郾城之外
张扬便带着大军再往前继续行军,慢慢的便看到了处处断壁残垣的村落,显然这里已经受到了战火的洗礼,可谓是人烟稀少。
张扬看看这凄惨的情景,心中是颇为的感慨,不禁吟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身后的郭嘉听后,上前问道:“主公,是感慨这场战争么?”
“不论是什么战争,到头来,苦的都是百姓啊!”张扬看了郭嘉一眼道。
一旁的程昱听后,向张扬拱手道:“主公能有此认识,实在是百姓之福啊。”
“希望能尽快结束这场争斗。”郭嘉仰头喝了一口酒,说道。
张扬整理了一下自己有些心绪之后,抬头扫了众人一眼,说道:“那么我等诸位就一起努力结束这乱世吧。”众人齐声道:“愿追随主公!”
“好,走!”张扬一扬起马鞭,飞马向前,众军是跟随其后。
此时,张扬率领六千军士,正驻扎在郾县外十里处,这六千人有三千上军营人马,其中一千人为冲锋营,一千弓驽手,一千刀盾兵,以及左军营,助军左营,下军营。
张扬带着郭嘉程昱等谋士和典韦来到一座小山顶上,他用脚使劲地踩了踩地面刚刚吐出的嫩草芽,对郭嘉道:“听说汝南黄巾军大首领何仪早带了十万大军驻扎在郾县,让我们的突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