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福满花香-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花儿这时又刻好了一个顶角,放下刻刀,应道:“读书人的事情,都琐碎。这纹路正好衬托刻石的纹样,要的就是这精致。”

    冯二囡听不懂,只是咋舌道:“你这样的还要说自己傻,咱们村子的丫头们,可就没有聪明的了。”

    这句话说完,李花儿还没等接话呢,刘杏花先不高兴了,从鼻子里发出了个哼。

    冯二囡听见,忙笑着挪了过去,道:“咱们杏花儿也厉害,你瞧瞧这牡丹绣的,好生的漂亮,这要是我的话,便是十天半个月,也绣不出个叶子来。”

    刘杏花这才略微高兴了些,捏着声音道:“花儿的绣活不也厉害,你那盖头上的凤凰,不还是她指点你的嘛?”

    冯二囡点头道:“是,你有你的厉害,她有她的聪明,只我是个笨人。”

    刘杏花脸上这才有了笑意,喜滋滋地继续绣东西。

    冯二囡劝好了她,暗中又对着李花儿做了个鬼脸。

    李花儿无声地笑了,活动够了手指,继续做她的桌屏了。

    ……

    继续求各种~爱大家,么么哒~

第七十一章 再次入城

    清河村为了即将到来的几件大事,都各自忙碌。

    莫说陶吴这样的富户,或者李家这样的村中大姓人家忙碌非常,就连温寡妇那样闲着,恨不能天天爬在别人墙根儿底下挺热闹的人,最近都不是勤着往县城跑、就是勤着往吴家去。

    也不知道忙些什么。

    李花儿乐得没人来寻自己的麻烦,全心全意地扑在了桌屏之上,颇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思。

    就连李果儿都要说:“姐姐只差睡觉的时候没拿着刀刻了。”

    她心疼李花儿,也知道劝不住,就变得比以往更安静。

    反正她们姐妹无地,也不用费心那秋收的大事,李果儿只将这院子内的事情收拾好了,不肯让李花儿分心就好。

    忽而这天,赋闲在家的孙三贤,背着孟氏跑到了李家的院子里。

    李果儿在屋内缝东西,李花儿坐在院子里刻东西。

    孙三贤轻手轻脚地进来,悄悄地站在了李花儿身后,抻脖子看。

    待李花儿手停了,孙三贤才开口赞叹:“花儿,你这东西做出来,得卖好些银子吧?”

    李花儿突然听见有人在自己背后说话,手一抖,差点儿将那刻好的小柱子掰断。

    李花儿放下东西,抱怨了一句:“也不出声,吓死人了。”

    李果儿听见外面说话,推开了窗子笑道:“三贤哥。”

    孙三贤嘿声笑了,变戏法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了几块糖:“你也太认真了,亏得是我,要是贼人,命都没了——大哥去县里修城墙的时候买的,你和果儿吃。”

    李花儿没有接。

    她没说不理孙三贤,同样也不说很热情,只是道:“现在我们家没肉,你好好留着肚子,过几天去吃冯姐夫的。”

    孙三贤瘪着嘴,将那糖硬塞在李花儿的手上,还丢了一块给李果儿,口中道:“莫家那抠门儿的样子,到时候能吃到两块肉,就不错了。”

    李果儿并不知道自家和孙家的那点子隐秘事儿,接了糖,就高兴地塞在了嘴里。

    李花儿见状,不好再塞回去,只得收下。

    只是听见孙三贤的话,她有了疑惑:“冯姐夫家很抠门儿吗?”

    孙三贤瞥了她一眼:“现在真不知道你是真傻还是假傻了。那莫家二老,可是一根针掉进清水河,都得找出来的主儿。一大家子人,也就莫老三人还算有些本事。”

    李花儿出了会儿神,原来莫家是这样子的?

    冯家大伯看着也是个疼女儿的人,他家大女儿嫁在了邻村,过得却很顺心意呢。

    可再想冯二囡平素的样子,显然是对这门婚事很期待,全没这些烦忧。

    许就是因为未来冯姐夫不错的缘故?

    不过……李花儿看了孙三贤一眼,笑道:“你今日没事儿做吗?眼瞅就要秋收了,你们家劳力多,还要去县里干活,秋收的事情,总不好都押给二贤哥和四贤吧?”

    孙三贤白了她一眼:“你怎么就知道我不干活了?今儿上午我还把家里的镰刀磨了呢,你光顾着做你的东西,都没看见。”

    李花儿噗嗤一笑,正要说话,却见孙小小从篱笆墙的一个小洞里探出脑袋,道:“三哥哥,二伯娘到路口了。”

    孙三贤一听,慌忙丢下一句:“以后再和你聊。”便跑回了自家。

    李花儿看着孙三贤的背影,有些无奈地笑了。

    好好的邻居家,如今说个话都成做贼。

    想着,李花儿将那新刻的小柱子,合在了屏风之上,擎在手里看了看。

    屏风分了四扇,可合可拆,合起来与那落地大屏风一般,分开了没扇也并不十分相同,可做四样刊。

    细节看去,也都是满满的精致。

    李花儿还在连接处做了小小的机关,可以藏香——她知道有些人特别喜香,恨不能处处都带香才好。

    想想那小沈公子的做派,只怕也会是此道中人。

    就算是不爱香的人,那机关之内也可藏文字。

    至于为什么要藏……

    李花儿也说不明白,反正在她那被压在心底记忆里中的文玩,就算薄至纸笺,都是可以藏东西的。

    李果儿坐累了,刚好看见李花儿做好了屏风,连忙跑出来笑问:“姐姐给我瞧瞧。”

    李花儿笑着递过去。

    李果儿接过来拿在手中,仔仔细细地看着,惊叹道:“姐姐做得真好看。”说着,她有些异想天开地笑说,“要不姐姐就照这个样子,给家里也做个屏风吧,我看爹爹以前就给吴家做过呢。”

    李花儿被她逗笑了:“你说得倒轻巧,也要我有那么大的力气才行。便是这个小玩意儿,都要了我一半的命去,再大一些,得做到什么时候去?”

    说罢,李花儿将那屏风好生地收了起来,又回屋子取了笔墨纸张,对李果儿道:“我先去玉儿家,得趁着秋收之前,帮着她家把大梁修好。”

    李果儿点点头。

    李花儿顿了顿,又道:“明儿我把东西送到县里去,再买些东西,我们就去看娘。”

    李果儿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头点得更快了些,目光里,也带了一层期待。

    ……

    第二天,又是个艳阳高照、微风徐徐的日子。

    李花儿如往常一样早早地醒来,将一切收拾停当后,略微计算了一下,自柜中藏钱的盒子里取了十两的散碎银子,再将那屏风放在自己做的匣子里后,就叮嘱李果儿看好家。

    李果儿如以往一样,早起的时候懒洋洋地,眯缝着眼睛,语气糯糯地,要李花儿平安。

    待到了城门口的时候,李花儿就看出来这清远县城,的确同以往不同了。

    城墙之前架起了高高的临时木梯,城墙也被加高了一些,城门新上了漆,就连那城头飘扬的旗子,都是簇新的。

    李花儿在心中暗笑,这翁县令为了那大人物,也算是下足了力气。

    清远县城虽是小县城,但属于隘口,是平水州北面的门户,不仅守着奉山悬璧,还靠着清水河渡口,是正经的军事重地。

    可想而知,不管那京城大人物就算是走水路来,到了平水州府之后,必定还要再转回身,巡视清远县的。

    翁县令憋着一口气,想在大人物面前,讨个前程呢。

    ……

    今天三更,马上还有两更,么么哒。

第七十二章 不一样的态度 (二更)

    翁县令在李大还在家的时候,就是县令,如今四五年的光景了,还未动一动,

    再要紧的地方也是县城,想那翁县令年纪当真不小了,心中肯定焦急得很。

    李花儿心中的念头一闪而过。

    她对翁县令会升到哪一步兴趣缺缺,却对这修城墙的事儿很有兴致。

    她放缓了脚步,抬头看着那城墙之上忙忙碌碌修墙的民夫,将他们夯土、注浆、砌砖的流程看在眼里,和心中的想法一对,果然所差不远。

    虽然这大人物驾临,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但修固城墙,总算是好事情。

    她正看得起劲儿,忽而就听见有人叫她:“那李家姑娘,你是进城还是不进?”

    李花儿循着声音看去,只见城门前几个穿了簇新的军装的城门卫军站在那儿,因时间还早,进城的人不多,所以看着都有些闲着无事。

    其中一个留着络腮胡子,但模样看着不大的卫军,正冲着自己的方向说话。

    李花儿自醒来之后,在清河县也算是来往了几次。因为第一次来的时候是孙来财带着,李花儿自己又是个晓事的人,所以和这些城门上的卫军就熟悉了些。

    她识得这个卫军姓赵,三十多岁的年纪,校尉之衔,乃是这城门之上的一个头头。

    只不过今天这几个人看向自己的眼神,好像和以前不太一样?

    李花儿也没多想,而是浅笑着,快走了两步过去,微微屈膝施礼:“几位军爷辛苦了。”

    说罢,就依着惯例悄悄塞了十文钱过去,口中却不提这话,而是笑道:“我看城门大人如今都穿了新衣服?”

    那赵校尉今日对李花儿明显格外得柔和,络腮胡子之下的嘴还带了少见的笑意,将那十文钱都重新塞回给了李花儿,道:“这不是马上就要来京城的大人了嘛?州都督有灵,整个平水州当兵的,都穿了新衣服。”

    平水州文官最大是太守,武官最大就是这赵校尉口中的州都督。

    依着当朝律令,非战时文武不互通,既文官不能插手军务,武官不得插手政事;战时则由朝廷派往各省道的都总大人,统一调配这文武事务。

    这种文武不互通的事情,便是在这县城里,也是如此。

    现在的清远县里,翁县令管的是政事,县衙的衙役负责的是抓贼拿脏这类日常之事;而城门上的卫军们,则是直接归平水州两军都督所管。

    一旦翁县令所管的事情涉及到了军务——比如修缮城墙——那也是要向州都督处抵书说明才好;而这军方若有事情涉及到政务,也得请这些文官配合着。

    所以文武官员,互相有牵制,互相有所求,平日里纵然看不顺眼,明面儿上也都相互敬着。

    看平时这些城卫军对翁县令的态度,再看修缮城墙这事儿,就知翁县令应该是个会处事的人。

    李花儿心中想着,口中笑道:“不是说京里的大人,还要再等些日子才到吗?现在就穿新衣服,到时候不都旧了。”

    几个卫军听见,都露出了“果然孩子”的笑容。

    “这你就不懂了。”那赵校尉压低了声音道,“听人说这次来的大官,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要是到时候穿着这新衣服,他见了反而要生气。所以都督才让我们现在就穿了,等到大人来了,还要再发一次新衣。到时候这一身半新不旧,又有新衣发下,显得军饷没克扣,才是最好的。”

    李花儿差点儿没忍住,就要笑出来了。

    这平水州的两军都督真会琢磨事情。

    也不知道这京里来的到底是什么大人物,竟能让平水州上下,文武官员,都如此上心。

    总不至于是皇帝微服吧?李花儿心想。

    那赵校尉和李花儿解释完了,见后面又有人往城墙这来,就收了之前的笑意,高了声音对李花儿道道:“好了好了,快进去吧。”

    李花儿手里暗中捏着那十文钱,看着这城门上几个卫军看向自己的眼神里,隐约还带了同情,忽然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

    想不到自己之前托岳芳传扬的事情,反而意外引得这城门的卫军,对自己也有了同情之意。

    李花儿不清楚岳茂在平水州擒过匪首的事情。

    那件事情,可是让岳茂便是在这群军士面前,也有些地位的。

    所以他们今日见了李花儿,就成了这样的态度。

    李花儿心中自然高兴,就将那十文钱收好,微微屈膝,便进了县城,直奔着南北杂货铺就去了。

    ……

    到了杂货铺的时候,那柯掌柜的已经从州府回来了,正在那儿店门口,顶着大肚子送客。

    一段日子没见,柯掌柜的愈发容光焕发,脸也更圆了一点儿。

    看见李花儿远远地走过来,柯掌柜的忙迎出来,拱手笑道:“李大姑娘来了。”

    这态度,比以往多带了点儿亲切。

    李花儿连忙避开了柯掌柜的施礼,回礼笑问:“柯掌柜的自州府回来了?可都顺利?”

    柯掌柜的点头笑道:“托姑娘的福,自然是好的。”

    说着话,柯掌柜的已经将李花儿迎进了店中,到了杂货铺的后面的客厅之中。

    那齐伙计也跟了进来伺候。

    柯掌柜的给李花儿让座位,李花儿谢了座,将那桌屏小心翼翼地自匣子中取出,又另拿了图纸出来。

    她给柯掌柜的说了一下这桌屏的各种机巧之处:“……大体就是如此了,剩下的,只要柯掌柜的寻了那好的白玉来,照着我说的样子刻了嵌上,就可以了。”

    柯掌柜连连点头,将那桌屏拿在手中,仔细观看。

    他算是见过世面的人,捧着那桌屏的时候,两眼便发了亮,口中不住地赞叹:“好精巧的活计。”

    李花儿早就知道自己做的这东西不错,只是如今听柯掌柜的如此说,才算是真正放了心,笑道:“柯掌柜的觉得好,便是好的了。”

    说罢,又将图纸打开。

    图纸上画了八幅图,俱是要拿玉石正反刻的,但只是寥寥几笔,求的是意境,要不了大功夫的。

    李花儿挨个说了图的意思,都是些奋发、登科的吉祥意思,并叮嘱柯掌柜的千万莫要错了顺序。

    柯掌柜越听越满意。

    他将图纸收起来,笑道:“姑娘真个是好想头。”说着,对齐伙计道,“去,取两个锭子来。”

    齐伙计忙应了一声,取了两个十两的银锭子,放在了桌上。

第七十三章 街上的学子们(三更)

    柯掌柜的将银子向李花儿推了推,笑道:“这个算大姑娘的料钱,等这东西完全做成给了主顾,我还要再分姑娘三成。”

    李花儿听说,更觉这是意外之喜了。

    她本以为这桌屏只能拿到十五两上下呢。

    李花儿微迟疑,问道:“柯掌柜的,我这东西虽然难些,到底只是个架子,还是那玉石等物为主,这么多的钱……”

    柯掌柜的一摆手,严肃道:“你本就是故人之后,还有这样的本事,自然值这么多钱。只一点,以后大姑娘做的东西、有的想法,只得我们铺子来卖,可好?”

    李花儿一听,就知道之前的事情,只怕柯掌柜的都知道了。

    只不过柯掌柜的最后那句话,她有些不懂了。

    难不成还有人打听过自己的手艺不成?

    只是这话,她不便询问。

    是以她不再推辞,而是谢过了柯掌柜的,将钱贴身收好了,施礼笑道:“如此,小女就多谢柯掌柜的。以后掌柜的再有什么要做的,只管同我说。”

    柯掌柜的拱手相送:“好,我们还是照着以前的规矩,姑娘隔个几天再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新要的。”

    李花儿笑着点头:“是。”

    ……

    自那南北杂货铺出来之后,李花儿觉得心情畅快极了。

    算了一下自己之前攒的并今日的钱,总也有七十多两了。

    李家如今毕竟和别家不同,无地无粮,过冬的粮食蔬果肉脯,只能靠买的。

    因着没有地,李花儿至今连只鸡都不敢多买一只——拿什么喂呢?

    唯一算得上好处的,就是家中无丁无地,她们姐妹二人不用纳粮缴税罢了。

    如今自己赚的钱,虽然不够买地,却足以让姐妹二人过了这一冬,这就是好事情。

    而且,如果再算上那屏风卖价的三成,大约就能将之前冯二囡说的淤滩买下了。

    乡野生活,还是要有地,不然只靠手艺,让人心里不安。

    李花儿做好了打算,就先到了那金银铺子,选了个模样甚是精巧的纯银嵌珍珠花儿的钗子,让人好生包了。

    紧接着,又去了布店,扯了些鲜亮颜色的棉布,除了给张氏送去的,她还打算再给自己和李果儿做两身新衣服。

    要去看张氏,总要穿得好一些,也让她放心。

    再转了几圈,买了些点心干果。

    这么一来,就花了三两多的银子。

    东西买完后,李花儿站在店铺门前,突然想起了李果儿之前,玩笑说自己能花钱的话。

    唔,自己赚钱的本事不错,花钱的本事……也不错。

    再想想记忆深处的自己……看来自己以前,大约真是个什么大户人家的小姐吧?才这样花钱如流水。

    想着,李花儿叹了口气。

    她并没有打算十分过艰苦的日子,所以,还得努力赚钱才是呀。

    就在李花儿琢磨着如何赚更多钱的时候,忽然街角就传来了阵阵的锣鼓声,还有人高喊着“回避!”

    街上的人,忙不迭地都往两边躲。

    李花儿一怕被人挤倒丢了东西,二怕被人摸了钱去。

    好在钱包藏在了怀里,所以她就将新买的东西也抱在怀里,往店铺台阶下的角落里躲了躲。

    刚站定,就见街角过来了几个衙役,后面跟了两个着官衣的人,再往后,就是一些穿着干净整齐,打扮得甚是精神的学子了。

    李花儿就听见这街上有人道:“哟,那不是翁县令吗?旁边那大人是谁呀?”

    “你还不知道呀?这是州府下来巡视的学政,专门来看咱们这儿学子的。”

    “啊?怎么这个时候来?不是还没到秋闱的时候吗?”

    “哎呀,京里的大人物来的时候,不正好赶上今年的秋闱吗?听说还要考考咱们州府的学子呢,说是若能选上,就能直接把人带到京城去,就是状元了。所以学政肯定要下来好好看看。”

    “你又胡说,都说那状元是什么天子门生,得皇帝选,京里的大官,还能选这个?”

    “你才不懂呢。”又一个人嗤笑一声,“那大官叫什么代天巡狩,就是替咱们皇帝来的,自然也能替皇帝选状元。”

    “你个大字不识的人,懂什么?”有人嘲笑这人。

    “我是不懂,可我大哥的舅爷是县衙的官人儿,人就这么说的。”

    “哎哟,那还是真的了?”有人听见他这么笃定,也就信了真。

    “可不是嘛,唉,可惜咱不识字,要不也得去凑凑热闹,搞不好就一步登天了。”

    “一步登天做什么?”

    “做什么?娶媳妇呗。”

    这人说罢,众人哄笑起来,却又被那净街的锣声打断了。

    李花儿听着众人这不知道真假的传言,觉得好笑,就也向那队伍看过去。

    翁县令是个五十多岁,须发花白的人,不胖不瘦、不高不矮,若脱了官服,便是扔在人堆里,都没人能认出来的普通模样。

    而那正被翁县令殷勤对待的学政,则是三十多岁,留了两撇小胡子,意气风发的,带着读书人的倨傲,迈着四方步,向前走着。

    学政走得慢,队伍走得就也不快,李花儿索性观察起了那长长的队伍。

    至于那学子之中,也有五六十岁的老翁,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有二十上下、十七八的青年少年、还有**岁的孩童。

    而李花儿一下子就看见了人群中的吴家大少爷。

    吴大少爷年纪轻,个头却不矮,模样又精神,腰背从来都挺得直直的,所在在这帮年纪、个头、模样都层次不齐的学子中,格外显眼。

    就连人群的人,都要指着他,多议论几句。

    李花儿看着吴大少爷的样子,点了点头,心中也有些叹服。

    这样的人物,断然不会一辈子屈在清河县。

    此时,那前面的队伍拐了弯,吴大少爷一侧头,刚好看见了人群中的李花儿。

    吴大少爷也没想到会遇见她,对着李花儿勾了勾嘴角,展露了温和的笑意。

    李花儿见他看见了自己,也回以笑意。

    这二人的笑容都是转瞬即逝的,这路上众人,谁也没发现这一幕。

    一笑之后,吴大少爷将注意力重新放在了队伍之前的学政身上,随着队伍,慢步向前。

    ……

    愉快的三更结束~小伙伴们不多赏些推荐收藏评论打赏咩~~

第七十四章 一扶

    这学子的人群向前去了,众人的好奇都被勾起了。

    就听见人群中有人嚷着应该跟去看看。

    这个提议,引了众人纷纷的赞同。这些人都是周边几县几乡的读书人,也是这群县乡小民见过的最有学问的人了。

    如今多跟去看看,搞不好还能遇见斗文这种只在戏文里听过的事情呢。

    沾沾文曲星的福气,也是很好的。

    是以,那浩浩人群,立刻随着学子的队伍移动。

    李花儿对这些就没了兴致了,见队伍已经过去了,便想早日离了人群回家。

    谁料她刚走出几步,就被拥挤的人群一带,差点儿跌倒。

    李花儿小声地惊呼出来。

    说时迟那时快,忽然就有人伸出手来,拉了李花儿一把,将她拉离了人群。

    李花儿抱着东西,惊慌之余站稳在那儿,心中也有些后怕,忙要向那人道谢。

    可待看清楚对方的模样,李花儿不免愣了一下,才屈膝道:“多谢这位公子。”

    帮了李花儿的人,恰好就是纨绔相的小沈公子。

    小沈公子笑着将手中的折扇打开,用力扇了几下,一股子“吾自风流”的样子,轻颔首道:“好说,不谢。”

    如果不是李花儿之前对这位钱多到无处花的纨绔子弟有所见识,只看他如今的样子,大概真会以为这个是风//流多姿的青年才俊呢。

    而现在,这位来历不明、身有巨财、见识不凡、长得好皮囊、还善于伪装自己的公子,在李花儿心目中,就是要慎重,或最好莫打交道的人。

    因为这个人,骨子里就透着十分的危险。

    李花儿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不包括将自己置身在不知名的危险之中。

    是以,李花儿忙调整心绪后退两步,再次微微屈膝,垂首道:“多谢公子相救,小女家中有事,先走了。”

    说罢,都不容小沈公子说话,便转身快步离开了。

    小沈公子半张着嘴巴,愣在那儿。

    他可是有一肚子话想说呢,结果这位李大姑娘都没容他说出第五个字。

    瞧那步子,搞得似有狼追她一样。

    仿佛是个羞涩的乡下姑娘一样。

    真能装!谁家羞涩的乡下姑娘还能上山抓鸡救人,下山赚钱生财?

    尤其那做东西的想法,呵呵。

    他兀自替自己愤愤不平,抬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这么吓人吗?”他自言自语了一句,“我觉得自己挺好看的。”

    小沈公子正不服气呢,突然就看见一个着皂衣,大约十**岁年纪的男子,鬼鬼祟祟地跟在了李花儿后面。

    李花儿抱了很多东西,又有人群阻挡,所以再急,走得也还是慢些。

    那个人则跟在李花儿后面,走得更慢些。

    小沈公子一皱眉头,转头对身侧金银铺子里叫道:“小喜。”

    小喜刚从画册子里择了两个自家主人会喜欢的样子,听见小沈公子叫,忙丢下掌柜的跑出来,道:“公子,说完话了?”

    “说个屁。”小沈公子合了扇子,骂了句粗话,扇子一指李花儿跑开的方向,“瞅见那穿皂衣的人没有?去跟着,别让他伤了那丫头。”

    小喜顺着扇子的方向看过去,也以为李花儿被贼人盯上了,立刻拱手道:“是。”

    说罢,多问了小沈公子:“那公子还挑首饰吗?”

    “不去了,我跟着这群秀才佬瞅热闹去。”小沈公子一笑,大踏步地就跟上了人群。

    小喜见状,忙叫了一声,“公子当心,莫被挤到了。”

    小沈公子摆摆手,重新摇起扇子,大摇大摆地走了。

    ……

    李花儿对有人跟着自己的事情浑然不知,只想着快些离了县城回家。

    不过,她刚刚走到仁心医馆前的时候,忽而又听见有人招呼自己:“李花儿姐姐。”

    声音带着奶气。

    李花儿停步转头,就见柳喜福站在医馆门口,手里还抱了个石臼,侧着身子叫自己。

    李花儿看见是他,便露了笑容:“倒巧,听你奶奶说,如今你在这儿学医了?”

    柳喜福抱东西的手紧了紧,点头笑道:“是,都是因为姐姐,我才有这样的好日子。”说着,还挺了一下肚子,示意李花儿向自己身上看,“这是师父给做的新衣服。”

    灰色的衫子,穿在喜福身上有些大,料子并非极好,但做工不错,还是崭新的,只是衣摆上沾了些药草灰烬之类。

    一看就是小学徒的衣服。

    李花儿见他过得不错,也放了心,过去帮他将衣摆拍净:“好好听师父的话,认真学。”她笑道,又问,“那过些天二囡姐姐的好日子,你回去吗?”

    柳喜福点点头:“回的。”

    正说话的时候,一个胡子花白的老者走了出来,对柳喜福道:“喜福,在这儿做什么?”

    柳喜福忙道:“是,师父,我马上就去。”

    说着,又对李花儿道了声再见,就抱着东西进去了。

    那白胡子老者看了李花儿一眼,沉如古井的眼中,没有任何情绪。

    李花儿之前没见过这个老人,只是看他这气派,就知道不是一般人物。

    如此看喜福还真是遇到了贵人呢。

    李花儿想着,对着老者微微屈膝,转离开了。

    那老者看着李花儿的背影,捻着胡须点点头,刚要回去,却看见还有两个人,鬼鬼祟祟地跟了过来。

    前面的不认识,后面的,则是小喜。

    老者皱了眉头。

    那沈家小七,又闹什么怪?

    正想着,忽而又冒出几个净街的人,打扫到了医馆门口。

    老者退后两步,站在了台阶上。

    按理说,到底是谁巡检来此,这些人该不知道才是。

    不过看这架势就知道,世上哪儿有不透风的墙呢?

    老者想着,摇摇头,进了医馆。

    ……

    次日一早,太阳才刚露头。

    李果儿低着头,紧张地拽了拽身上湖色的小衫与石榴裙,又抓了一下李花儿给她梳的两个小髻。

    衣服是李花儿昨天自县里回来后,赶着做出来的。

    李花儿也不累,将要带给张氏的包袱背在身上,看见李果儿的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