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跃龙门-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陈东将一条捷径摆在李家明面前时,他犹豫了。提前一年进入北大,就多出一年的时间去把握各个机会。

    他不怀疑陈东的能量,制度是人制定的也是人执行的,只要是由人来执行,其中就可以暗箱操作,一切都看你给的东西,够不够让那个执行制度的人敢铤而走险罢了。大学不是象牙塔,负责招生的老师、领导更不是圣人,李家明毫不怀疑,财大气粗又有人脉的陈东能收买到他们。

    只是,稍一犹豫,李家明立即摇头拒绝。

    “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上去了,自然就会有人下来,会遭报应的!”

    “少来这一套!”

    李家明双手一摊,随便对方怎么嘲弄自己。看到这个美国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动作,一向喜欢投机取巧的陈东狐疑起来,莫非这还真是个道德君子?

    “真不想要?你不是缺心眼吧?”

    就算是喽,考北大是对亡母、父亲、小妹的补偿。自己可以通过加分上北大,因为那是因为自己足够出色,上级部门给自己的奖励,光明正大。走旁门左道,那是欺骗,根本就是两码事。

    见对方不信,想通了的李家明鄙夷道:“你不懂,知道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吗?成就感!”

    “得了吧,你就是缺心眼!”

    见对方确实不想走这条路,吃到了定心丸的陈东也不勉强。下楼去跟婶婶们道了个别后,陈东开着董昊那辆旧帕杰罗跑了,看得正在晒银耳的茶菊婶婶一愣一愣。

    “家明,他不在这吃中饭?”

    太阳太大了,李家明连忙帮婶婶晒银耳,笑道:“人家是生意人,哪有闲心在这吃饭哦?”

    见侄子不忙着去看书,戴着草帽、浑身是汗的茶菊婶,连忙问起种植银耳的事。去年她哥哥、妹妹种香菇赚了钱,但好好的田里打棚,浪费了种水稻、种油菜。虽然公司里给的银耳收购价才2块钱/斤,可产量高、周期短,一年能种四五季,买空调、扛电费都划得来咧。

    “婶婶,作田又赚不到钱,母舅、姨娘还想作?”

    “七八个人要吃饭,不作田不就要买米?”

    农民意识,可作为侄子的李家明,非常能理解这种农民意识,因为他也是农民子弟。

    “婶婶,公司里准备利用以前村小闲置的屋,搞大规模生产。要是母舅、姨娘他们想搞,那就让公司安排他们农闲的时候上班,尽量莫耽误田里的事。”

    去村上做事,那得早出门晚回家,照顾不到屋里呢,茶菊婶婶连忙道:“不单屋独舍搞了?”

    大山里的问题就是大家住得太分散了,无法进行集中生产,不集中生产就无法控制品质,品质得不到保障,品牌就做不成。等过上几年,银耳价格跌到二十多块钱一斤时,大家还赚个屁的钱啊?

    手脚快的李家明两三下工夫,帮着茶菊婶婶晒完一箩银耳,拎着空竹箩进屋解释道:“婶婶,几千块钱一台的空调,9角8一度的电费,不集中起来生产,浪费太大了!我们屋里是有钱,浪费一些电费也不打紧,种的人一多就不得了。赚钱没有省钱快,省下来的钱就是纯利润呢。”

    跟茶菊婶婶谈集中生产有利于品质控制,那是徒废口舌,跟她提钱的事,她就容易理解,附和道:“也是,这个月电费都千多块钱了,要不是种银耳赚钱,哪舍得哦。哎,银耳好是好,就是晒成干太不称秤(含水量太高)。”

    这有什么办法,不做实业,就不知道做实业的难。

    莫看银耳卖得贵,可又有谁知道16斤上好的新鲜银耳才能晒1斤干呢?给菇农2块钱/斤的收购价,加上税收、工人工资、运费、包装之类的,成本要合到40元/斤。若做不成品牌银耳,日后跟那些伪劣银耳样,价格跌到二十多块钱一斤,公司想生存除了掺假、压榨菇农之外,别无他法。

    感叹了两声做企业难,今天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李家明,又去帮二婶拿喷雾器给菇房增加湿度。莫看2块钱/斤的鲜银耳价格高,赚的其实都是辛苦钱,哪有陈东跟大姐夫他们那样倒倒手,就能赚大钱那么容易?

    正忙碌的二婶对侄子非常引以为豪,会读书、有良心不讲,难得的是对亲戚、邻舍都仁义,游沅、银子滩两个村,谁不讲他的好事?

    累了一上午的二婶将手里的喷雾器交给侄子,靠在放银耳的木架子上,为难道:“明伢,我昨日回游沅,他们都讲开厂子不赚钱了,想把小学腾出来种香菇、银耳,你觉得怎么样?”

    什么叫不赚钱?父亲厂里收购细木条,虽然价格比刚开始更低,但也保障了每个工人一个月能赚四五百块钱。现在一个刚毕业的大专生月工资343、本科生343,四五百块钱一个月还讲赚不到钱?

    游沅村上那帮人以前不动心,那是买了几万方偷逃掉税收的木头,现在那些便宜得吓死人的木头加工完了,就想搞更有利润的香菇、银耳。可厂子是替父亲厂里提供原料的,银耳、香菇是自己公司搞的,他们怕自己跟父亲不乐意,才找二婶来说情。

    二婶心软,李家明可不心软,他是银子滩游家的外甥,可不是游沅王家的外甥。将银子滩的厂子搬走,去搞利润更高的银耳,那是照顾亲戚礼道。游沅王家已经照顾了一次,再想照顾第二次,也不能损害公司的利益。

    只是,二婶毕竟是游沅王家人,李家明说得很委婉。

    “婶婶,不行的。他们搞不搞厂子无所谓,香菇、银耳都不可能让他们种的。我们县一年四百万袋的计划,早分到每家每户去了,现在除了第一批试点的人可以两年种三季外,其余的人都是隔年种。总不能他们讲要种,公司就削人家的份额吧?”

    那确实不行,做人做事都要讲究,不能讲话不算数。

    “那银耳呢?”

    “那更不可能,王贤成都跟罗坊、银子滩、塘湾的村上谈好了。估计下个星期就会派人进来修屋、装空调,怎么可能临时来改?再讲了,现在公司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公司决定了搞生产基地,哪能我说改就改?”

    顾着娘家人的二婶一听就不高兴,明伢前几个月一直在高考怪不得他,老三挂名董事长但不是股东不好讲情,王贤成端明伢的碗还这么不会做人?公司是他在管事,晓得让银子滩的厂子搬到中宵去,就不晓得照顾照顾游沅?

    对于二婶的抱怨,李家明只好苦笑着解释。

    迁走银子滩的厂子,肯定是因为自己是游家的外甥。从陈东到刘新、帅勇,都会默许这种人情;不迁游沅的厂子,那是为了让游沅的厂子,给银子滩的银耳烘干提供燃料。恐怕父亲同意王贤成的方案,也是不好强压着陈东他们同意,那关系到长年累月的运费差额。

    “以后只有我们村,能种银耳?”

    见顾着娘家人的二婶还不死心,李家明只好无奈道:“应该是,耶耶他们厂子也要考虑运费的,丰坦那边靠近幽居乡,游沅的厂子靠近港口乡,游权阿公又在高桥开竹材加工厂。日本人不吃银耳,我们只能做成干卖,那就要跟着厂子走,用他们的锯木屑烘干银耳,以后种植银耳也只能围着这三个厂子打转转;要不我们就搬到县城去省电费,再用省下来的电费补贴运费,不可能一头都不靠的。”

    那就没办法了,为娘家人惋惜的二婶只好作罢,旁边的红英婶也只好作罢。家明讲的也有道理,公司现在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了,能照顾到银子滩,大家就给了情面,再想照顾游沅,那就太不讲究了。

    哎,做企业难啊,何况还是这种开在本地的企业,除了企业本身外,还牵扯到人情世故呢。二婶她们的要求合情不合理,还好解释;过两天阿公帮太阿公修坟,学权阿公肯定要讲高桥的事,那才真不好解释。其实银耳基地最好的选址,应该放在县城旁边,光城市与农村用电的电价就差了三毛二分钱/度!有这个电价差,运费之类的都可以补过来,工人工作还更为便利,能给公司省下生活补贴之类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章 阿婆家的白喜事(上)

    天气依然酷热,太阳明晃晃的,不时响起的鞭炮声、铳声打破了山村的平静。

    头戴孝帽、身着白衬衫黑西裤的李家明提着两篮子点心、卤菜,跟在挑着四箱啤酒、一身缟素的表哥后面,顺着砍掉了荆棘的山路,来到太阿公坟前。

    太阿公与太阿婆的合葬墓坐落在半山腰,可以俯瞰银子滩整个村庄。按风水来讲,这叫前有明堂后有靠山,算是一块风水宝地,其实大山里的祖坟,可不都是前面开阔,背靠大山?

    陈旧而不破败的坟已经修葺一新了,前面的拜坪里铺上了大理石,可以同时跪得下十几二十个人。连以前的青石墓碑都换成了螭吻汉白玉墓碑,上面雕刻着鸱尾、鸱吻、花鸟等等精美异常,只差小林道士做完法事,再将金坛请过来安葬就行。

    热得满头大汗的两表兄弟,先将酒菜给帮工的阿公、母舅们摆好,又后退几步准备跪拜,以感谢亲族们的劳累。这是山里人的传统,做白喜事出力的都是族里的壮年男丁,碰上小门小户的要做一场白喜事,甚至连扛棺材的八个大汉都凑不齐。就如李家明婆婆、母亲过世,还得从修水请族人来帮忙,才凑足八仙将棺材抬上山。

    “家明,你莫跪!”

    “家明,快,快莫跪!我们受不起的!”

    十几个大汗淋漓的壮年阿公母舅连忙扶住李家明不让他下跪,却让他们的堂下侄子(孙)游贵伦结结实实地磕头。莫看自己是长辈,可家明是文曲星下凡,高一就能考名牌大学都不去读,让他跪了会折寿的咧!

    要讲起来,这只外甥狗崽可真有良心。搞小厂子不赚钱了,就马上把小厂子迁走,投几十万在村上搞银耳基地,还把大家招进去当工人,做得比以前轻松,拿得的钱还更多咧。

    表弟那待遇,自己是莫想喽,身着全孝的游贵伦跪在地上,老老实实地磕头感谢道:“各位公公、伯伯、叔叔,烦劳各位了!”

    敛骨修坟是喜事,相当于给先人修房子,既然是喜事,也就没有悲伤而是高兴。跪完之后的游贵伦也不等公公、叔叔们扶,自己爬起来麻利地撬开啤酒盖子递给堂公公、堂叔们,玩笑道:“学权叔,你可是当大官的人,这些事还做得惯?”

    这都多少年没干这么活了?累得够呛的游学权灌了半瓶啤酒下去,擦着嘴角的酒花,坐在刚修好的拜坪里,感恩道:“哎,做不惯也得来!我以前读书没钱,新竹叔写了五十块钱捐,还每次开学都拿茶钱。承月,新竹叔过世都十八年了吧?”

    那年头五十块钱不得了呢,猪肉都才五角二一斤!

    黝黑粗壮的游承月也灌了半瓶啤酒下去,塞了块蛋糕进嘴,感叹道:“差不多吧,我记得告伢做完周岁没几久,新竹公公就没了。”

    “哎,告伢在部队里入了党不?”

    “今年刚入,还是家明会教人!”

    黝黑的游承月擦了把汗,感激地看向李家明这个堂外甥,要不是这个有良心的外甥狗崽,告伢这一世年就毁了。

    “要的!等复员后,我去寻高斌,看能不能塞到公安局去。”

    游承月大喜,连忙感谢道:“学权叔,那就拜托了!”

    “都是自己人,客气什么?他老婆下岗没事做,我招到厂子里来了当会计。一个月拿四百多块钱,还只做三日事,欠我的人情,他总要还吧?”

    大家说笑两句,被族人奉承着的游学权也直笑,随手把正蹲在那替大家撬瓶盖的李家明叫过来,询问道:“家明,你们那个银耳基地还建不?”

    这事可真不好答应,运营成本摆在那。在阿婆屋里建一个基地,除了照顾阿公、母舅外,也是削掉中宵柳家人香菇指标的理由,即使陈东心里有意见也会理解;在高桥再建一个,用牺牲公司的利益为代价,帮学权阿公赚政绩,那就名不正言不顺,李家明连忙推脱道:“应该还会建吧,现在都是王叔在管,我现在只管读书了。”

    建银耳种植基地是好事,虽然收不到税,但能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有了钱就会消费,就能带动集镇繁荣。尝到了开厂子甜头的游学权,连忙跟这堂外甥孙商量道:“放我那去,我把黄梅、梁段小学都让出来,校舍给你们白用,还帮你们装专用的变压器。家明,要是你们愿意投个几十万,我还可以让黄梅、梁段的人配合,在河上修个水坝,搞个小水电站,省得你们用9角8的电。”

    银耳生长的条件极严苛,农村的电价太高,要不是银子滩是李家明的阿婆家,游沅、庙下的小厂子又能提供免费燃料,山下那个银耳基地还真不一定会建。大山里的溪流、小河比比皆是,而且落差极大,建小电站倒是个降低成本的好办法。

    李家明沉吟一阵,将成本重新估算一遍,这才犹豫道:“柳本球那会同意不?阿公,我跟他可是闹翻了的,他现在分管水电,不会卡我吧?”

    这伢子要的,恩怨分明不怕事,对李家明极欣赏的游学权不屑道:“怕个屁!高桥的事,还轮得到他来管?哼,他要是不签字,我不会直接去寻丁常务啊?你放心,落水狗没那么不张眼的,不绕过他就是给他面子!”

    也是,权力是上司给的,能给就能收!

    “要的,我去跟王叔商量一下,反正你们‘大发’厂子那么大,锯木屑足够建两个大基地用。”

    这小子答应了,端他饭碗的王贤成敢唱反调?

    又一项政绩到手,正高兴的游学权建议道:“家明,按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我们的电力迟早会不够用,还愁没地方卖电?山里这么多小溪、小河,随便修个小坝,就能建小水电。莫小看这些小东西,一次性投资,能受益几十年的!”

    可正喝着啤酒的游学权接过堂侄敬过来的‘万宝路’,就着黄灿灿的假zippo打火机点着,继续劝说道:“家明,开公司、办厂子,哪有只赚不亏的?只有做‘衣食住行用’的生意,才能真正的包赚不赔,你们屋里开了公司办了厂,就要再搞些可以长久的生意,以后才能有安稳、有退路。”

    这话李家明可不听,投资能源确实是个极好的主意,虽然收益期长,可回报率太低,自己哪有那闲钱?

    “阿公,现在我耶耶还欠着三千多万呢。”

    “呵呵,银行的钱怕什么?你欠个十几二十万,他们会每日逼着你还,欠了这么多,那就是他们求你莫垮!呵呵,也就是曾宁生他们胆子小、眼光不长远,否则梁段、黄梅落差那么大的小河,还轮得到你?”

    咦?李家明精神一振,连忙道:“阿公,银行改革了?”

    “你不晓?哦,你又是高考又是报仇,哪晓得这些事?我跟你讲,银行商业化了,你应该晓得什么叫商业化吧?”

    当然知道,这可是大好事!虽然商业化后,政府对银行还有影响力,但那影响力是逐年降低的。

    开公司办厂的人,哪个不要欠点账的?平日里,老板们既要巴着政府又得求着银行,只要这两家不是一家了,中间能周旋的余地就大多喽。要是商业改革早得两年,当初厂子里根本不必鸟那帮当官的,反而可以逼迫那帮当官的给厂子更多的优惠政策。

    嘿嘿,民不与官斗是不错,但有些时候,官也是不能与民争的。可惜喽!

    给帮工的阿公、母舅们送完点心,两表兄弟挑着空箩、空篮子下山。回到阿婆家,李家明又跟在阿公、母舅后面跪拜迎客。

    按说外甥曾孙可以不戴孝更不用跪拜,阿公的几个外甥都戴着孝帽在打牌,连姑婆、姑公都坐在那喝茶聊天。可谁让李家明这条外甥狗崽有出息,能让阿公、母舅脸上都放光呢。

    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人活在世上,除了吃穿之外,可不就是图个脸面?(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一章 阿婆家里的白喜事(下)

    大山苍茫,暮色将至,银子滩这个大山里的小村落,热闹了两天一夜,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膝盖跪麻木了的李家明,一边扒着饭,还得一边帮阿婆跟表哥作仲裁。老小孩,老小孩,人一老就跟小孩一样,当然表哥也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回了家就喜欢跟阿婆抬杠。

    “明伢,你讲阿婆讲的有理不?”

    阿婆讲的当然有理,也必须有理!

    “有理,伦伢就是个牛皮鬼!两千多块钱一平方米的屋,那还能卖得出去?要我讲啊,买那些屋的人都是蠢货,有那么多钱,在哪不是做屋,还跑到海边去?

    阿婆,我跟你讲,海边上风大又吵人,哪是住家的地方?等我考上了大学,就在**边上买个屋,带你跟阿公去那边住,没事还能去看**咧!”

    外甥孙是文曲星下凡,他讲的就是对的,争赢了的阿婆得意洋洋。

    “还是我们明伢有良心,快点考大学、讨亲、生人,以后阿婆去帮你带小人!”

    这哪跟哪啊?想帮老公证明不是吹牛皮的表嫂,却让表哥在桌下拍了拍腿,示意她这是在哄老人家高兴。去过深城看过大姐、姐夫的海景房的小妹也不作声,闷着脑袋吃饭。大人说谎那叫善意的谎言,小孩子是不能说谎的,否则会被扣零花钱。

    倒是正坐在大木椅上的婉婉,一听哥哥去北平买屋,还就在**旁边,连忙挥舞着不锈钢勺子,高兴道:“哥哥,你买**,我要住在那上面!姐姐,你去住不?”

    “妹妹,**是国家的,买不了的。要是你能得‘五好儿童’,哥哥就会带你去看**。”

    “我肯定能得的!”

    有‘五好儿童’吗?李家明还真不知道,不过若是明年真考上了北大,得让阿公、阿婆他们一起去送自己,毕业时也得让他们去观礼。这方面还是洋人做得好,开学、毕业都请家人观礼,让家人与学生分享这一光荣时刻。

    说说笑笑间,一满屋子的人吃完了饭,表姐、表嫂、小妹帮着舅母收拾,张象枫也连忙去帮忙,更让阿婆看着高兴。这个认来的继女有良心啊,比人家的亲生女还更有良心咧!

    女人们收拾卫生,长辈、男人们当然要饭后一支烟,军伢是女婿,当然他来到处敬烟。婉婉最小,当然她就不嫌热得爬到哥哥身上,等着看《新白娘子传奇》。

    七点钟的《新闻联播》之类的节目,农村人是不喜欢看的,没到放电视剧的时间,大家就点上蚊香,坐在凉风习习的晒谷坪里喝茶、抽烟、聊天。聊着聊着,大家的话题就扯到了做屋上。

    一世年要做幢屋,这是农村里男人的执念,这两年村上的人赚到了钱,接二连三地建起了砖瓦屋。游承万在县城里做了几年生意,可还是农民意识强得很,压根就没有在县城养老的打算,一直想推倒这幢泥巴屋,做一幢洋气的小洋楼。

    现在公公、婆婆的敛骨修坟妥了,耶耶、姆妈身体又好,暂时几年没大事,可不就想趁着儿子也在家,商量下做屋的事?总不能做了一幢好屋,到头来没人继承,便宜了外人吧?

    闻弦而知雅意,习惯了外面繁华的游贵伦,虽然不知道这成语,但知道父亲是什么意思,连忙道:“耶耶,我们在外头好得很,可不想再回这山沟沟。你要是想做屋,凤妹的店子就先不开,回来帮屋里几个月。”

    天下父母都一样,都盼着子女好,而且是按他们的希望好。游贵伦结婚都靠家里,就更莫提买车跑货,哪会让他父亲放心?

    “伦伢,外头有什么好,回来几好?你可以继续开车,凤妹帮着店子里做事,一年还不比你们在外头赚得多?”

    平时精明强干,轮到他自己头上就煳涂的母舅。正帮阿婆摇扇子的李家明嘿嘿直乐,表哥在外头打工都七八年了,还会想着回这山沟沟?人啊,只有年纪大了才会怀旧,年轻的时候,谁不想闯荡天涯?

    “明伢,你觉得呢?”

    “啊?”

    等阿婆又问了一遍,李家明才回过神来,连忙和稀泥道:“母舅,你想做屋就做呗,反正你又不缺钱。伦伢哥想在外头干,就让他多在外头呆几年,看能不能闯出条路子来。人的运气是讲不定的,我二姐开着小饭店,不也搞成了大饭店,万一表嫂开小超市开得好,变成了大超市呢?”

    “他有那运气?”

    幸好母舅是个仁厚人,没把运气讲成本事,否则这么多长辈在这,表侄女又在那咿咿呀呀,得让表哥的面子往哪搁?

    “耶耶,这讲不好的,一时二命三风水,讲不定就该我走时呢?

    今天喝高兴了的游学权不喜欢听这话,他信奉的是三分运气七分打拼,就象李家明这种勤奋向上的伢子才得他器重。只是毕竟是堂下孙子,并不是亲孙子,游学权才没直接出言教训,反而将李家明这外甥孙扯进来。

    “家明,要是今年加那二十分,能考得上北大不?”

    怎么又扯上自己了?

    看着晒谷坪里乘凉的长辈们热切的目光,暗自苦笑的李家明只好道:“差不多吧。”

    “才不是呢!”

    不嫌热的婉婉在哥哥身上站了起来,跳跃着骄傲道:“四哥哥都讲了,要是哥哥加那二十分,肯定能考得起白大的!”

    这还真是自己亲妹妹,李家明连忙护着这小牛皮鬼,生怕她从自己身上摔下来,逗她道:“什么是白大?”

    “就是,就是,四哥读的学堂,比三哥哥的好一百倍!”

    小孩的天真,也让游学权嘿然而乐,逗她道:“婉婉,以后你也去读北大好不?”

    “我肯定要读白大!哥哥考得起,我也肯定考得起!”

    小牛皮鬼!跟满妹有得一拼,那个下半年读初一的小妹子,连全年级第一都考不到,照样天天吹她以后肯定能考北大。

    “那要认真读书哦!家明读书可是认真得很,以前在街上时,我几多次夜边从县里开会回来,他的灯都没熄呢!婉婉,莫只看到你哥哥聪明,没看到他的勤奋。世上没有运气一说,只有实力,晓得不?”

    四岁的小家伙哪懂这些,反而好奇道:“哥哥,你除了看《新闻联多》,还夜边看动画片?”

    帮着舅母、表姐她们洗好碗的小妹,正好听到妹妹把《新闻联播》讲成《新闻联多》,连忙用标准的普通话拼音和纽约腔英语,纠正道:“liangbo!news/broadcast,understand?”

    “ok,《新闻联播》,news/broadcast”。

    听着小婉婉跟文文讲着听不懂的英语,刚从堂屋里出来的张象枫,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 文华宝地(一)

    天气依然酷热,生活依然继续。

    李家明在阿公屋里给曾阿公、太阿公的修坟、敛骨白喜事戴完孝,又回到了黄泥坪闷头读书,也带着弟妹们闷头读书,最多是每星期王贤成来请示汇报工作的时候,才从卷子堆里回过神来。

    王贤成是个老成人,年轻时的挫折让他变得谨小慎微,从老板把他调过来辅佐小老板开始,即使李家明充分放权给他,也奉行着多请示勤汇报。尤其李家明翻手云覆手雨将位高权重的柳县,整成了只戴个常委帽子的副县长,他更是稍大点的事,都先请示了再去做。

    这不是一个总经理应该干的事,为此李家明特意说了几次,让他大胆地去做,不要束手束脚。见人家不听,依然每星期搭便车进来一趟,李家明知道了这是人家的职场生存经验,也就听之任之,继续读书、监督弟妹们读书。

    只是给弟妹们当老师的已经不是他,而是在家度暑假的四哥和三哥。家和才能万事兴,这对性子较常人为清冷的兄弟,眼看着家里因为叔伯们的帮衬,变得越来越富足,自然也要主动承担起兄长的责任,领着弟妹们上进。

    有一个名牌大学生当老师,还有两个大家公认的文曲星在教伢子、妹子读书,附近屋场的大人们一眼热,就来寻婶婶们讨人情,想把聪明点的伢子、妹子送过来沾沾文气。在家操持几家人田土农活的红英婶、二婶都是大方人,现在教伢子、妹子的是已经读大学了的家德、家道,又不会耽误家明读书,那就全部接应呗。

    两个婶婶答应了的事,大家又是邻里邻舍,李家德兄弟也高高兴兴地答应下来。这两兄弟性子清冷,但他们的世界也很单纯,李家明以前顽劣不堪,李家德只会想着若堂弟以后家庭困难,帮助点钱物尽兄长之义就可;可堂弟奋发向上后,他就会悉心教导。如今这些孩子想读书,那就好好地教,若能多几个有出息的,也是造福桑梓。

    得知自己两个最骄傲的儿子,在屋里当起了补课老师,颇有城府的李传健稍一琢磨,立即说服几兄弟从县城送回三四十套上好的桌椅板凳,将自家的祠堂改成了小学校。

    …………

    读书很难,难的不是早起晚睡,而是努力了也看不到进步,最终颓然放弃。一帮景仰李家德兄弟的伢子、妹子来到李氏宗祠补课,可真正影响他(她)们的却是李家明。

    人是需要榜样的,有了成功的榜样就会有样学样;人是需要鼓励的,最大的鼓励,莫过于给他们树立一个可以触摸到的成功榜样,而李家明的三姐和毛砣就是这帮孩子的最好榜样。

    李欣华以前在乡中学不过是中上等,毛砣干脆小学读了八年,如今却一个是县中高二文科班第二名,另一个是高一前五十名、文科成绩前十名。深谙人性的李家明,将他们拿出来当榜样,鼓励这帮邻近屋场的伢子、妹子们,很容易让他们信服,由而认真学习。

    当然,也有耐不住寂寞的伢子、妹子,即使这里有两个天才和一个名牌大学生的光环,也有熘出去摸鱼捉鸟的,可全被李家明用各种手段给提熘回来。以前的李家明能对不想读书的毛砣、细狗伢听之任之,那是他自己对一些事没想明白,叔伯们也没要求他,一旦叔伯们要求他严加管束,那就是他们想不努力都不行。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等在这里读书的伢子、妹子个个都考上高中、大学时,本村、邻近村上的人都把小孩子往这里塞。那些考上了大学的伢子、妹子,又接过了以前李家德兄弟们的教鞭,继续在寒暑假里教孩子。久而久之,李氏宗祠成了邻近村民心里的文华宝地,哪怕数十年后李家在黄泥坪只剩下看守祖坟的军伢、大狗伢两家人,到了寒暑假照样有老师在这教书、孩子在这读书。

    扯远了,小孩子总是喜欢玩闹的,哥哥姐姐都在黄泥坪,又多了些大哥哥、大姐姐,喜欢玩闹的婉婉就赖在这,哪怕她姆妈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