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攻略-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多是饶饼、面条,腌黄瓜、腌白菜之条的易储耐储食物,但是,能够有吃的,已经很不错了,重要的是价格也不贵。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一趟长途旅行,实在是算不上辛苦,花了半个多月的功夫,抵达了长安。而那巍峨到极致,广阔到几乎占据整个地平线的长安城出现在他们的视线内时。
身为汉人后裔的婆罗国正使与使团中七八名同样身为汉人后裔的成员直接就抹着眼泪拜倒于地,那是长安。那长无数代华夏帝国子民心目中的帝都,更是象征着华夏文化的精神所在。
长安,一个在他们的身体里,骨子里,血脉里甚至是灵魂里都魂牵梦萦的城市,听着祖先们那包含深情的讲述,述说着那座伟大的犹如奇迹的城市,代表着华夏民族繁荣与富强象征的名字。
而婆罗国主的第三王子也拜倒于地,一脸震惊到难以自禁地看着那仿佛将天地都连接在一起的华夏帝国的帝都长安。此刻,或许他也才发现,相比起自己,不,相比起整个婆罗国而言,在这座承载着华夏历史与文明的伟大城市面前。他们显得那么的渺小,甚至是卑微。
我长长了吐了一口气,将手中这份声请并茂的情报搁在了案几上,实在是佩服这位一直陪同着这只使节团前来的情报人员,光是这份笔力,足以去写那些十分煽情的英雄人物事迹报告。
而进了城之后,在婆罗国王子的提议之下,我们这边的陪同人员同意了这位王子的要求,驾着马车在城内绕了一圈让这位王子殿下还有使团成员欣赏城中的景致。
繁华而又巍峨的长安城内,老百姓们都井然有序地走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上,在人行道上,甚至还有专门的垃圾箱用以收纳这些老百姓们手中需要丢弃的杂物,例如包裹着烧饶的油纸,又或者是小孩子吃的棒棒糖的木棍等。
另外就是,道路被分成左右两边,所有的车马,都会按着靠右行驶的规则来走,这规矩,哪怕是从外地来的富人商贾,也都会乖乖的遵守,因为我已经早在数年前就已经下令在全国推行交通法规。
总之,这一群土老冒差点被帝都长安的奢华与瑰丽,巍峨与伟岸,包容与广阔给闪瞎掉眼睛。足足从上午时分一直逛到了深夜,华灯闪现之后的长安,披上了一层美丽而又温馨的夜色,街道上,行人依旧往来,驿车的钟声总是在来来去去,而那些酒肆,剧院,还有广场上的人们一脸的满足与逍遥,让这些来自野蛮之地的异国之人实在是大开眼界。
甚至外交陪同人员还自己掏钱去请他们看了一场戏剧,看得这票子来自南蛮之地的土佬冒如醉如痴,当然主要还是那些懂汉语的如醉如痴。
第二天一早,婆罗国王子和国使刚刚起床不大的功夫,就已经有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前来拜访。自信而从容、不卑不亢的态度,让很有自知之明,或者说早已经被这段时间以来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所震撼的婆罗国使节团有种受宠若惊之感。
最终说定,等到七天之后的月初大朝会时,他们将代表婆罗国向伟大的,开明的华夏帝国皇帝陛下进行朝贡,并递交求援国书,想来,以我们皇帝陛下的仁慈与博爱,一定会给诸位以及婆罗国国主和国家一个具有建设性和展望性的答复。
被官方辞令绕得头晕目眩不知所以然的婆罗国使节送别了外交部工作人员,甚至还想要赠送一些小礼物,被这名外交部工作人员婉言不过,最终收入。
而这位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此刻就侍立于我跟前,一脸恭敬地将今天去见到了婆罗国使团的所见所闻一一道来。而在场的十来位重臣都凝目倾听着。
等他交待完,让他退下之后,这边一直陪着使团从南洋直抵长安的陪同人员兼情报成员继续说道:“……其国中汉人不会超过一万五千之数,但是正是这汉人教会了这些异族使用各种工具,再加上他们多谋知机,所以,长期以来,婆罗国历代国主都十分信任的汉人,甚至还多次与汉人通婚,如今国主的祖母,就是一位汉人。而婆罗国王室多会汉语,就像那位婆罗国三王子,就拜了一位在婆罗国较为有名的汉人儒者为师。”
听到了这个消息,倒是让不少的重臣一脸理所当然的模样。本公子看得心头暗笑,当然面上不动声色。
婆罗国由上至下,对于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汉人十分尊敬,而这些汉人不但带来了各种知识,更让他们学习怎么使用麻来织布,使用锄头而不是木棍来种植粮食,不过,久而久之,有相当一部份的汉人与婆罗国人同化,不过更多的却是婆罗国人被汉人同化掉。
婆罗国王都处,几乎人人都会几句汉语,至于官员阶层,更是人人一口流利的汉语,用他们本国人来说,本地的言语与优美的汉语一比,简直就跟野猴子在树上乱叫唤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看样子,这个大洋之外的蛮夷之国,也知道心慕华夏。陛下,臣以为,朝庭,是不是该多给他们一些甜头,以示仁慈?”马周站起了身来笑眯眯地道。
“嗯,依卿之见,该给那婆罗国什么样的甜头?”我笑着微微颔首示意道。
“驻军这一条,那位陈将军已经提过来,臣这里还有几条,开埠、修路、建学……”随着马周的手指头一根根地翘起来,这些朝庭重臣一个二个的嘴角越来越歪,嗯,邪恶的笑容,要么就是牙疼似的无语。
而本公子听得欣然颔首不已。好,不愧是马周,不愧是历史上的名臣,这话说的漂亮,但是其中的用意却足够险恶。驻军,相当于我们华夏帝国在其国内深深地插下了一根钉子。
按照现如今华夏复兴军的战斗力,哪怕是只扔一个营在婆罗国王都,来上几千个抄着木矛的土著叛乱者也可以轻松收拾得一干二净。
若是驻军一个标准团的话,那么就是接近四千人,凭着这四千人,完全有把握拿下一个像婆罗国这种弱小不堪的土著王国。
至于开埠、修路、建学等一系例的手段,正是从经济上,文化上去影响,去同化,去侵略,久而久之,这个婆罗国将会忘记自己的历史与过去,将会把心靠向华夏帝国,未来,他们不再是独立的国度,而会被同化成为华夏帝国的附庸,甚至会主动地并入到华夏帝国的大家庭中来。
第七百三十七章 华夏对尔等示以仁爱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文武重臣会出现怪异表情的原因,但是,这些手段,既不伤天和,又还符合宗主国做法,例如援助对方教育和修路,给对方修建码头,以便我华夏帝国的船只依靠,开埠以利双边的贸易等,对于这个完全荒蛮之地的婆罗国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
当然,远期的话,自然是我华夏帝国大大地得利。
马周提议之后,诸位自诩圣人门徒的文臣干脆都拉下了脸来献计献策,纷纷加入到了讨论中来,反正咱们都是为国为民为天下。
气氛十分热烈,本公子也十分满意,这才叫上下齐心嘛,被我影响同化之后,这些朝庭的文武重臣不再是那种彻头彻尾拿着书本说仁慈善良的正人君子。
嗯,或者说他们更懂得为天下百姓,为华夏帝国去谋利,这样的大臣,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等到了月末的大朝会时,终于迎来了来自婆罗国的使节团,为首的是一位面容清廋但又显得黝黑的长须中年男子,而其身后边,是一位与他年纪相仿,但是头发微卷以布裹之,肤色更显黝黑无须的男子入朝参见。
一进入了朝堂,看到了这间富丽堂皇的大殿,为首的那位长须中年男子的眼眶就开始发红起来,来到了位置之后,两人齐齐拜倒于地。口称下国大臣及王子参见上国天子。
“陈卿何以如此激动,莫不是来朝之时,有人难为于你等不成?”我一脸迷糊的朝着这二位问道。
“禀上国天子,下臣本乃中原人士,因中原战乱纷纷,先祖无奈,远渡重洋,留驻于异国,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载……”说到了这,这位叫陈啸的正使泪水差点滴了下来。
看到了这一幕,我也不禁有些唏嘘。“莫要太过伤悲了,卿既是中原人士,那可还记得故土在何处,可有亲族?”
说起自己的家庭,陈啸顿时有了精神:“禀上国天子,下臣原本是建康人士,东晋之时从北地迁至于此,祖上曾做过东晋的一任中书……”
陈氏在随着东晋的开国皇帝一块逃窜到了建康之后,在这里渐渐地发展壮大了起来。之后族中在东晋时出了不少的大官,使得陈氏一族越发地兴旺。
但是之后,东晋朝本是王、谢、庾、桓四大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骄奢淫昏毫无才能的桓玄便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东晋朝。
接着便是刘裕灭桓氏后取司马氏而代之建立了宋朝,在这之后,又被人给改朝换代,齐、梁、陈相继出现,直到隋朝建立一统天下之后,江南之乱这才尽绝。
而陈氏经历了长久的战乱之后,家族的损失也十分惨重。而其祖听闻有人远渡重洋,见有大陆,大陆之上,和平安宁,相比起如今战乱连连,饿殍遍野,便是那些氏家大族,也有不少整族整族的饿死的情况出现。
于是,其曾祖父一咬牙,带上愿意离开的亲族七十余人乘上了舟船远渡重洋而去。最终,抵达了婆罗国时,尚存五十余人,而来到了这里才发现,这里还有着不少也是避中原之乱而来的汉人,人数有近三千余口。
之后,为了能够在这里生存下去,决定用自己的手段和本事去为婆罗国效命,直至如今。到了如今,不少的汉人在婆罗国与当地人混居。当然也有像陈氏一族这样的集中居住的,而其中不少的读书人都为婆罗国主效命。
而后,婆罗国主又与这些汉人官员联姻,直至如今,已有四代国主更替,而那些婆罗国本族倒是对这些身材高大,肤色较浅,知书达礼的汉人十分尊重,甚至称之为长人。
因为婆罗国人普遍较矮,一般也就是一米五六,而这位三王子如今有一米七几,那还是因为与汉人通婚几代换血之后的效果。
与这位汉人婆罗使节聊了一会之后,终于说到了正题,自然,我身为宗主国皇帝陛下,自然要为这种主动前来朝贡的国度表达我的仁慈,首先自然是准其为我华夏帝国的藩属。
另外就是,该国既然如此的爱慕我中原文化,加上又贫穷落后,还经常遭受那些野蛮无知异族的侵略,我实在是不忍心见这些已经流落到异乡的华夏子民还受那兵戈之苦,所以,朕作出了如下的决定。
第一,派一个师的华夏野战军前往婆罗国驻扎,帮助婆罗国扫荡一切反抗势力,另外,在婆罗国适合处为婆罗国兴建永久性港口,以便华夏帝国与婆罗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第三,将会派出一批具有丰富文化知识、农业知识的优秀人材,前往婆罗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获得丰富的精神粮食……林林总总共十七条,听得这两位来使如醉如痴,感激得五体投地不已。
另外,我还邀请了这二位使节前往御花园一游,并且带他们品尝了华夏帝国的各种美食。更送给了两人一人一件小礼物,虽说是小礼物,可是那种巴掌大的圆镜子,让两人眼珠子都快瞪出了眼眶,他们怕是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容貌,会在镜子里边变得如此的清晰。
呆愣愣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甚至那位王子殿下还不相信地去扯出了一根斜伸出鼻孔外的鼻毛,终于发现,这镜子实在是太清晰了,居然连根鼻毛都能够清晰的看到。
当然,还有一块大约近尺见方的是赠送给婆罗国主的,而接过了盒子之后,那位王子就一直没敢撒手,似乎是生怕这极品宝贝会跑了似的。
而第二天,就收到了外交部传来的好消息,对于帝国所提出来的那十七条,婆罗国使节团闭门商议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一早就直接在条约上签了字。
对此,本公子十分兴奋,虽说婆罗国没有什么太大的油水,但问题是,华夏帝国与婆罗国之间所签署的一系列条约,在未来,将会成为华夏帝国对付那些华夏帝国周边诸藩的一件利器。
或者说,在这个条约成为即成事实之后,那么将来,其他的藩国想要华夏帝国替他们收拾别人,那么,就得按着之前我们与婆罗国之间所签约的来做,这该叫约定俗成还是啥?不管了,反正有了前例,那么日后其他国家也都必须照此来执行。
欣喜之下,本公子迫不及待地下令诏诸位重臣前来商量怎么筹备此事。
“陛下,您是准备从哪调兵过去?”很快从兵部赶了过来的韦云起听到了对方已经签约的好消息之后,也不由得有些兴奋地搓了搓手,走到了不远处的地图跟前朝我问道。
“朕想从岭南调兵,你以为如何?”我抬手抚了抚下巴,看着跟前挂着的那幅巨型地图说道。“如今,岭南地区所整训出来的兵马超过了十二万之数。让他们全部留在当地,我觉得不太合适。”
韦云起考虑了半天之后摇了摇头。“陛下,臣记得你曾有言,南洋之地炎热潮湿远胜于岭南巴蜀之地。而岭南之地乃是新占,若是要让他们远隔重洋而去的话,怕是军心易乱。”
听到了韦云起的意见,我想了想之后赞同地点了点头。“卿之言甚是有理,是朕想得不周。那依卿之见,该从何处调兵?”
“臣以为,从交趾调兵最佳。”韦云起头也不抬地点了点地图上所绘的交趾一带说道。
“交趾目前不是正在跟扶南国与占婆余孽正在交战吗?”旁边的马周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韦云起自信地一笑,扫了一眼厅中诸人言道:“我军虽然在交趾之地与扶南和占婆正在交战,但是却十分轻松,程将军除了本部兵马之外,还在交趾之地整编了一个军又两个师。如今正在轮翻上阵,以战练兵。听说效果不错。”
“你的意思是从交趾抽调一个师的兵力前往婆罗国?”杨恭仁走了过来看着地图点了点头。“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不,韦某以为,至少应该征调一个军。其中一个师往婆罗国驻扎,另外两个师先暂时驻扎于吕宋岛。”韦云起摇了摇头说道。“想比起婆罗国所在的大岛而言,吕宋岛所探明的矿藏,乃是我华夏所急需之物,而且,据传回来的消息。在吕宋岛南诸岛之中,亦有不少率兽食人的生番。”
“陛下既然想要往这些地区移民,那么,就必须保证我华夏百姓的安全,所以,臣以为,先期派军往之,或剿或抚,为未来我华夏移民南洋诸岛打下基础……”
听得韦云起的说法,我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一个军,三万多人不到四万人,看似不少,但是,本公子可是要图谋整个南洋,甚至还要包括后世的澳大利亚,未来,要将整个太平洋变成华夏帝国的后花园。
所以,韦云起的做法我完全赞同。“卿言其是有理,可问题是,如此一来,交趾的兵力可就显得太过单薄了。”
“南洋乃我华夏日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交趾更是我华夏面向海洋的重要据点,轻易调走近半兵马,亦不可不慎啊。”老舅拢起了眉头很是关切地道。
第七百三十八章 禁卫军火器试验团亮相
毕竟他在交趾呆了那么多年,自然不希望交趾之地受到什么损失。
“这倒无妨,既然交趾之地兵力不足,那么,陛下可下旨,从岭南征调一个到两个军的兵力前往交趾之地驻扎。一来,岭南之地与交趾乃是近郊,兵马转移很正常,再加上皆是南人,更容易适应交趾的气候与环境。其二,大量的兵力到达交趾之后,可继续由程将军打散之后,重新整编练兵,以增加在交趾的大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未来,若是我南洋需要兵马之时,可再从交趾征调……”韦云起点着地图侃侃而言。
他的想法的确不错,至少比我考虑的要周全得多。之前我就跟兵部的这一伙人交流过是否建议一只华夏远征军的问题,大伙都觉得有必要,但是,暂时还没办法提出来,因为军队远征所耗甚大。但是现如今,机会来了,或者说出兵的理由显得这样的名正言顺。
重要的是,将岭南地军的兵马转移至交趾,减少当地原著民驻军,未来,可从其他地方增补,让新占之地也由原地驻军向异地驻军转变。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
大伙合计下来,都觉得可行,决定从交趾之地,抽调原程咬金手底下的一个师,再加上两个交趾本地师,组建了一只华夏远征军前往南洋地区。
不过由于夏秋时节,台风频繁,所以决定等到了秋末之后,再行向南洋进发。
另外就是,通过舆论宣传工具,让更多的人知晓,华夏帝国与婆罗国签定的一系列条约,吸引商人前往婆罗国贸易,还有就是,知会婆罗国使节团,我们将会派遣一只先遣工作组随其前往婆罗国,在那里兴建修建码头所需要的各种窑口,当然人力资源是由婆罗国出,技术由我华夏帝国出。
等到了秋末之时,相信第一条永久码头可以建成,以利于华夏远征军的到来及停泊。另外,杜如晦听从了我的命令,暗中派遣了情报人员与使节团中的汉人接触,接触下来的情况十分喜人,虽然他们已经背井离乡数百年,但是,却仍旧未曾忘记自己的祖先与故乡是在哪。
而他们更是言及在婆罗国的汉人,绝大多数都与他一般,身在异国,心念故乡。这样一来,对于华夏复兴军驻军于婆罗国相当有好处。当然,军官必须挑选适合的人,另外还必须配备合格的外交人士,以方便与婆罗国上下打交道。
使节团只在长安呆了不到十日的功夫,就带着一脸的喜色向我告辞,他们要赶回婆罗国,告知他们的国主,华夏帝国对于他们的重视以及帮助。
回赠了不少的礼物给使团之后,然后挥手送别了这只使节。接着,便收到了情报,屈突通率大军大破出击的宣城郡李子通部,李子通被迫放弃了宣城郡,转而退守丹阳,而南方地方,秦琼终于爬到了永嘉郡,在此与永嘉郡兵大连数场,连战连胜,于五日前拿下了永嘉郡后,意欲出兵东阳郡,却不料,一场超强台风袭击了永嘉郡,秦琼只得暂时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派出了军队参与到救灾工作当中,使得原本对华夏复兴军不满的当地百姓十分感动,好感值瞬间提升了最少三十五个百分点。
而永嘉郡北的临海县一票降兵意欲乘华夏复兴军救灾之地夺城而反,不料,却被那些临海县的百姓知会了驻军,使得一场兵祸尚未开始就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拥有一只纪律良好,把百姓当成自己亲人的队伍是多么的重要。对于这样的结果,就算是孔颖达这样的大儒也只能感慨地夸赞这是一只仁义之师。
仁义是必须的,当然是针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若是胆敢向我们举起刀枪的敌人,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一只只利箭,一柄柄横刀。
现如今,在华夏帝国境内被抓获的倭国人士超过七十五人,其中,居然有十来人是前来探查我华夏复兴军火器的,意图以大量的财宝去贿赂以获得他们想要知道的情报。
得知此消息之后,本公子直接下令,以间谍罪对这十余名倭人进行了公审,然后按间谍罪处死。
而其他的倭人,一律在审问之后遣返。对于这些没有犯罪的倭人,我没多大的兴趣,反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华夏帝国的巨舰利炮将会出现在倭岛上,将所有的倭人的历史和未来完全摧毁。
到了那时候,将会在这片废土上,建设成华夏帝国的又一移民点。
另外,除了倭人之外,还抓到了来自吐谷浑又或者是其他中原豪雄所派来的探子,全都被扔到了矿坑去老老实实的劳动改造,毕竟他们不是倭人那种奇葩而又令人恶心的种族。
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而华夏帝国的很多高精尖科技,大多数都集中在了长安城南一百多里地的山林之内。这里地处山峦重叠之地,荒无人烟,便于防范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长安城西南两百里地处,一座高度约在五米左右的观测台,修建在一座高约三百多米的山峰顶端,一大票的将军与重臣都坐在马扎上手中拿着望远镜,正在看着远处的蓝军与红军的交战。
双方演练的是战阵交锋,蓝军以骑兵为主,而红军以步卒为主,此刻,红军以马车的车厢围成了一个圆阵,正在使用弓弩向着外面游荡的蓝军射击。
局面已经从一开始的突然而又激烈的战斗场面转成了僵持阶段,随着高台上的红旗和绿旗交错,交战双方极有默契地退出了战斗位置,开始清点伤亡人数。
而在身上中过刀枪箭弩留下的白灰点的“阵亡人员”开始回归各自的阵营。毕竟是演习,不可能让他们拿真刀真枪地对着砍杀,而都是采用了木刀木枪之类的玩意,在枪头或者是刀上包裹了渗满白灰的布,这样一来,被击中者,都会作为伤员或者是阵亡人员退出战场。
如果有胆敢被砍了十来刀,戳了十来枪还在战场上跳骚的,将会被宪兵直接给揪出来然后拉去关禁闭。
看到了这一幕,我满意地点了点头。“红军步卒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依托马车抵挡蓝军骑兵的冲击,干得的确不错。”
“但是红军步卒从接到哨声命令开始到集合完毕,时间超过了平时紧急集合的时间至少将近一格钟。”坐在我旁边的韩世谔却不在满意,红军是他的兵,而蓝军是俺婆娘的兵。
所谓的一格钟,是为了计时准确,所以,本公子在军方把时间的划度进行了均分,将一天的十二时辰划分为了二十四个小时,每小时为六十格钟,而一格钟了就相当于一分钟,另外,每一格钟又分为六十份。
只不过现在没有那么精准的计时器,所以所有人对于时间的掌握只能靠猜测来掌握更精细的时间。
“这倒无妨,毕竟是战时,再加上连续两天强行军,将士疲惫,反应稍慢一些可以理解。”我摆了摆手笑着说道。
韩世谔倒没有反驳,不过仍旧不满意地小声嘟囔了句,看样子准备等演习结束之后回了营地再好好地操练这些士卒。
“微臣参见陛下,禁卫军火器团报道。”这个时候,一位雄纠纠气昂昂的骑士纵马赶到了观测台下翻身跃下了马后向我行礼致意。
“嗯,屈突将军,你们都已经准备好了吗?”看到了这位年纪不过刚二十冒头的屈突诠,我满意地点了点头,一脸温和地笑问道。
“禀报陛下,禁卫军火器团已经准备就绪,请陛下准许禁卫军火器团演武!”屈突诠昂首大声地答道。
“嗯,那好,去吧,记得,拿出禁卫军的气势来,莫要让朕失望才是。”我扫了一眼在场的诸位朝庭重臣,朝着屈突诠郑重地道。
“陛下放心,禁卫军火器团定不辱命!”屈突诠答了之后,转身跃上了马背,朝着山下纵马而去。
“这小子不错。”韦云起在我身边小声地嘀咕道。“看来,陛下您看人识人的眼光实在是高人一筹。”
“呵呵,一般而已,不过,屈突诠这小子的确挺有本事的,比他哥强,说起谋略与能力,怕是与那侯君集不相上下。”我眉飞色舞地放声大笑起来。
屈突诠,乃是屈突大将军的次子,其长子屈突寿也在军中,但是,却远远不如其父,反倒是其次子屈突诠颇有勇略,家中之时,常与其父辩论兵法畴略,在治军作战方面,颇有才华。
不过,昔日年纪尚幼,所以屈突大将军不许屈突诠入伍,不过,这几年来,屈突大将军行军作战在外,自然是没办法管住这小家伙,去岁刚满十八的屈突诠干脆就自己来找我,要求入伍。
一番考察之后,还真是给这小家伙震了一震,至少其在兵法畴略方面,本公子是远远不如,另外就是他对火器极为感兴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火器的使用在于其杀伤力与威摄力,那么,火器最应该的就是集中使用摧城拔寨当可易如反掌。
第七百三十九章 炮火咆哮的时代来临
对于一位从未接触过火器的人能够从之前华夏帝国的战斗结果中敏锐地捕捉到火器的使用模式,这就不得不引起我的重神。于是把他扔进了禁卫军刚刚成立的火器团。
结果,他训练极为严格,每次演习,都能够拿到第一,而且严于厉已,并且还能善待士卒,颇有其父之风,最终本公子大胆地将其提拔到了禁卫军火器团代理团长的位置上。
而今天,将是禁卫军火器团第一次在大庭广众的面前展现他们的英姿,嗯,虽然没有普通老百姓当观众,但是今天可是来了一大票的军方重将,更有参加军演的超过两万华夏复兴军将士作为观众,希望屈突诠别让我失望才是。
很快,各由六马牵拉的二十四门黄铜火炮出现在了人们的眼中,这种火炮采用的是精钢为炮架,而黄铜为炮身,另外还采用液压复退机作为减少后坐力的装置。
“这是步兵野战炮,整体重量为一千三百七十五斤七两,采用子母铳设计……”旁边一位铸炮专家开始给在场的文武重臣们解释起了这种火炮的由来和型号。
“……可以将重达六斤的开花弹发射至一千五百米的距离外,而如果想要攻坚的话,就必须采用实心炮弹,炮弹重量在十一斤,射程大约在八百米左右,该火炮的角度可以由四十五角调整到零度发射,嗯,也就是火炮平射,平射时,可以采用散弹攻击,每枚散弹炮弹可以喷射出超过三百五十枚铅子,覆盖杀伤力最远可达三百米……”
听着这位火炮专家的讲述,一面欣赏着那些那些漂亮而又修长的火炮,炮弹重量与大航海时期的六磅炮重量十分接近,但是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圆锥形弹头,所以口径要小上很多,所以炮管显得很是修长。不但减小了口径,同时也节约了重身所使用的黄铜,减轻了火炮的重量,但是即便如此,火炮的重量仍旧接受一千四百斤。
很快,二十四门黄铜火炮全部准备完毕。随着旁边的指挥员报着距离,一门门的火炮开始调整火炮的仰角,然后,当令旗挥下之后,一门门的火炮喷出了一管管的白烟,天空中,一阵密集的尖啸划过了天空,然后落在了一千三百多米外的用草人扎成的步兵方阵而去。
虽说是草人,但是,这些草人最前面是近百具全副武装的重装陌刀手的重铠,而之后,有近三百具是板链复合甲,之后,是明光铠、山文铠等各种铁、皮、甚至是布甲。
所以,远远望去,没有草人的呆板与稀疏,反正倒的很像是一只纪律严明的军队立于原野之中。就在这时候,尖啸声渐渐地来到了军阵的上方。
远远的,就能够看到在步兵方阵的上空十几二十米处爆出了一团光焰之后,就是滚滚的浓烟冉冉升起,不过有几枚炮弹直接落在了地面,仅仅有一枚落在地面上的瞬间爆炸,其他的直接落地之后就没有了反应,还有另外几枚在近百米的高空就已经爆炸。
不过,能够在步兵方阵上空五到三十米距离处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