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韩警官-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燕所需的材料。
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同样穿蓝色衬衫,但她的衬衫上既没肩章,也没别胸徽,更没有警号。因为她不是公安民警,只是一个人们常说的“临时工”,一个普普通通的辅警。
尽管不是正式民警,两年前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刑侦局她依然很激动。
能在深正cid工作,当时初来乍到的她真有点按捺不住兴奋,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工作竟然都是与命案有关。
刚坐到这张办公桌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时,她懵了,全是命案!每一套卷宗里都带有面目狰狞的死者照片!
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为数据报表中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她这个初入社会的小姑娘一时真难以适应。第一次编排卷宗材料顺序,随便翻开一页就是尸检报告,死者的面部细目照片正死死盯着,吓的她“啊”一声尖叫,案卷都扔地上了。
胆子是练出来的,现在的她已不再害怕那些恐怖的照片。
换上漂亮的衣服走出刑侦局,谁也不会想到她这个身材高挑、容貌秀丽的女孩整天跟命案材料打交道。
正在进行的工作跟平时不同,被害人照片只有一张,而且是生前拍摄的,很漂亮很有韵味,一点不恐怖,其他全是嫌疑人照片,张莹点点鼠标,一脸不解地回过头,“常姐,几十张照片全打印?”
“全打印,各打印两张,照片有编号,打印出来帮我跟笔录材料别到一块。”
“好的。”
一下子打印这么多张照片,刚换上的墨盒很快又要换了。
张莹想了想又好奇地问:“常姐,您刚才说韩局要听汇报?”
“嗯,刚接到通知,要来我们中队听汇报。”
听说是公安部刑侦局一位副巡视员过来挂职担任副局长,以为年龄应该不小,辅警没资格参加挂职任命会议,韩局上任那天没看见,参加会议的民警回来说韩局很年轻,开始不太相信。
直到昨天上班看到韩局在门口跟港澳联络科的李科长说话,才知道陈队、杨哥、常姐他们所言非虚,真的很年轻,看上去最多三十岁,既没谢顶也没梳大背头,一头精神的短发,一套合体的西服,更像一个白领,真不像一个副局级领导。
想到高大帅气的领导,张莹忍不住笑道:“常姐,如果韩局穿警服一个人出去,人家肯定以为他是假警察。”
常彩燕乐了,抬头笑骂道:“你个死丫头,敢在背后说韩局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我没那个意思,我是说韩局年轻。”
“年轻有为,可惜人早结婚了。”
“常姐,你又欺负我。”
就在二人开玩笑之时,韩博正从新的打黑指挥部往刑侦局赶。
正式进入状态,但许多工作才铺开,今天上午忙得焦头烂额。
先去市局向市局领导汇报与香港同行会晤的情况,提交打击“欺行霸市”行动所需的人员名单,经局党委同意以市局名义给各支队、各分局发通知,紧急抽调名单上的人员。再去设在湖区的新指挥部跟卢锦辉、钱大勇等打黑干将开了个小会,研究接下来的侦查部署……
接下来要重拳出击,狠狠打击危害社会的大小十几个涉黑团伙。
吕璐案必须尽快侦破,不然接下来没那么多精力放在命案上,韩博正在脑海里一遍接着一遍回想整个案情,手机突然响了,李晓蕾打来的。
“忙不忙,说话方不方便?”
“方便,在车上呢。”韩博下意识抬头看了看“计程车”,小伙子不错,话不多,车开得很好,为人也很稳重。
李晓蕾正在和江亚男一起逛街,生怕这边太吵,走进一间服装店,跟迎面而来的店员歉意的笑了笑,走到角落里低声说:“我跟亚男在一起,你托她办的事有眉目了,人托人找到三位专业人士,一位是真正的专家,师范学院教授;一位知名画家,不过是画国画的,还有一位在拍卖会干过,现在经营一个画廊。”
专业的问题当然要咨询专业人士。
自己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就算对特区比较熟悉,隔行如隔山,对艺术界尤其书画界也不一定了解。江亚男虽然此前在香港工作,但她是名副其实的教授,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都是文化人,她肯定认识几位或能够通过人托人认识。
没想到孕妇效率如此之高,韩博笑道:“太好了,让亚男再给那几位打个电话,帮我约个时间。”
“我就是为这事打电话的,其中一位明天要出差,你下午有没有时间,亚男说如果有时间直接约到画廊。”
“下午3点怎么样?”
“行,3点就3点。”
聊起书画,韩博不由想起在良庄工作时的“邻居”。
别看宁益安老奸巨猾,但作为一个生在百年古镇的“街上人”,身上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一手毛笔字龙飞凤舞,是安乐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得过不少奖,当年管他求的字现在正挂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亲戚朋友个个说好,连老领导侯秀峰都以为出自哪位书法大家之手。
想到老宁,韩博又想起老宁托自己关照的小老乡,不禁笑道:“晓蕾,这个世界真小,上午遇到件事挺有意思的,我不是兼任市‘三打办’副主任,负责一个专项行动嘛。几位同志推荐的抽调进专项行动的人员名单中,居然有老宁的那个老部下。”
“这么巧!”李晓蕾也觉得挺逗。
“田成,富田分局东光派出所案件侦查队民警,应该不会错,应该就是他。难怪老宁明知道我不喜欢搞裙带关系还拉下脸求我照顾,看来那小子在基层表现不错。”
“不管怎么说也是老乡,既然他能在你手下干那就给人家一个机会。”
真是人情社会,韩博彻底服了,笑着敷衍了几句挂断电话。
赶到局里,上楼直奔命案中队。
局领导来中队听汇报,大队长、政委、副大队长、中队长、教导员全来了,会议室也都准备好了,大黑板上贴满与被害人有关系的人员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编号,照片下面都写有名字。
四十几个人的基本情况和笔录材料堆老高,材料一样有编号,每份材料上都夹着照片。
今天是来研究案情的,研究的是个案,不是来听一大队的工作汇报,韩博跟大队长、政委等人挨个握手,寒暄了几句,打发他们回去忙自己的事,会议室里只剩下了解案情的副大队长丁新强和常彩燕等命案中队民警。
“同志们,分局还在调查画家的情况,一时半会没什么进展,就算有进展我们也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案子的确比较棘手,看样子只能采用老办法,摸底排队,一一排除。”
韩博把手机关了,轻放到一边,示意常彩燕正式开始。
排除法,一个个来。
常彩燕早有准备,走到黑板前用笔指指第一张照片,“陶金川,66岁,新桥小区6号楼6…06室业主,退休前是省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省医科大学教授,因为视力大不如以前,退休之后婉拒了院方返聘的好意,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坐专家门诊,跟老伴儿一起搬到深正养老。”
“陶教授医术精湛,待人和气,经常在小区义诊,德高望重,口碑非常好,小区居民都很尊敬他,所以推选他为业主代表。分局刑警大队走访询问发现,陶教授在闻出12…02室里有尸臭之前并不认识死者,甚至不知道12…02室住得是什么人。”
“发现吕璐死在家里的前一天,还同另外两位业主代表在小区门口向12…01的业主打听过12…02住得是什么人,大概什么时候回家……既没作案时间也没作案动机,总而言之,陶教授不可能是凶手。”
怀疑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如果传出去真会被人骂,但干得就是这个工作。
韩博微微点点头,看着常彩燕把老教授的照片从黑板上摘下。
一个一个排除,警花说得口干舌燥,副中队朱玉丹主动起身接替她,经过近两个小时研究分析,黑板上只剩下四张照片。
“死者丈夫林国生的儿子林家俊,29岁,香港人,他办理过回乡证,更巧的是案发前一天他来过深正。林国生声称其与吕璐结婚的事家人不知道,但林家俊到底知不知情很难说。”
这是昨晚勘查现场时想到的,唯一没想到的会这么巧,案发前他居然来过深正!
韩博摸着嘴角喃喃地说:“如果他知情,那么他应该不会欢迎吕璐这个不仅烂赌还给他父亲戴绿帽子,甚至想分他家财产的后妈。既有作案时间也有作案动机,看来我们还要去一趟香港。”
第八百三十八章 画家死了!
太多的巧合就不是巧合!
就在众人一致认为死者的“儿子”很可能是凶手时,分局刑警大队长打不通韩博电话,于是拨打刑侦局重案大队副大队长丁新强手机,汇报一个刚发现的更巧合的重要情况。
“报告韩局,画家找到了,不过找到的是尸体!”
“死了,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韩博大吃一惊,猛地站起身。
黄建峰站在阴森森的殡仪馆停尸房里,看着已**的尸体,举着手机凝重地说:“昨日凌晨,有市民在观兰河大布巷附近跑步锻炼时,发现在桂花桥上游300米处河面漂浮着一具尸体,当即拨打110报警。隆华分局刑警大队出的现场,刚搞清死者身份,暂时没解剖,但从尸表上看疑为溺水身亡。”
“尸体没外伤,没勒痕?”
“没有。”
“死亡时间呢?”
“隆华分局法医初步判断应在26日至27日。”
先后租住在新桥小区3号楼12…02室的房客,先后死亡,大概死亡时间仅相差一两天,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巧的事,除非12…02室真有鬼,真是一个鬼宅!
众人目瞪口呆,韩博深吸口气,追问道:“你是怎么确认疑似溺亡的死者就是我们要找的画家的?”
“尸体在水里泡那么长时间,已经**,已经面目全非,我们是通过死者衣服口袋里的身份证和死者用过的手机号确认的。”
“说具体点。”
“是。”
这里太臭,黄建峰快步走出停尸房,一连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报告韩局,我们联系上画家手机通话记录中一个叫黄家慧的女子,她是吴澄在深正的朋友,本月26日晚,她和吴澄在隆华区的一个饭店吃过饭,之后就失去了联系。”
“从她的话里可以听出她既是吴澄的朋友也是吴澄的经纪人,正在帮吴澄联系画廊搞画展和画作拍卖的事。跟画廊谈差不多了,就等吴澄拍板,结果却联系不上吴澄,于是第二天中午去吴澄住的酒店找。”
“酒店的人说吴澄晚上没回去,电话打不通,她担心吴澄出事,于是去隆华分局大布派出所报警。当时没证据显示吴澄被绑架,并且她又不是吴澄的亲属,派出所民警只做了一份笔录。”
“直到昨日上午,晨练的市民发现吴澄尸体,她才知道吴澄出事了。接到我们电话时她很奇怪,因为隆华分局不仅联系过她,还叫她来殡仪馆认过尸。死者家属也到了,连夜坐飞机来的,认过尸,确认死者就是吴澄。”
丁新强离韩博最近,听得清清楚楚,淡淡地说:“溺亡,怎么可能!”
本以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想到突然来了个峰回路转。
韩博越想越蹊跷,追问道:“吴澄什么地方人,怎么住酒店?”
“报告韩局,吴澄45岁,东山省人,曾在东山一个市的艺术类院校担任过副院长,确实是一个画家,在油画界有一点名气。可能是不甘于现状,去年辞职来深正发展,据黄家慧说他来深正之后不是很顺,从来到出事没卖出过几幅画,他妻子也不是很支持,前段时间打了退堂鼓,退掉在新桥小区租的房子回老家。”
黄建峰顿了顿,接着汇报道:“回去没几天,有几个搞收藏的人士对黄家慧帮他放在一个画廊寄售的画感兴趣,黄家慧就给他打电话。工作辞了,想回原单位也回不去,可能在老家一样不是很顺,一接到电话就坐飞机来了。”
“吴澄吸不吸毒?”
“不抽烟,只喜欢喝点酒,我刚才跟他家属谈过,他家属说他不可能吸毒,黄家慧也认为他不可能粘上毒品。黄家慧还反应了一个情况,26晚一起吃饭时,吴澄喝了很多酒,好像有那么点借酒浇愁的意思,认为溺亡应该跟酒喝多了有一定关系。”
韩博又问道:“借酒浇愁,有没有可能自杀?”
“可能性不大,他时来运转,事业终于有了点眉目,只要能卖出几幅画,经济状况就能彻底改观,这个时候没理由自杀,除非……除非吕璐的死真与他有关。”
那样这样的巧合,吕璐的死肯定与他存在一定关联。
韩博沉思了片刻,毅然道:“我给隆华分局打电话,两起案件并案侦查,你赶紧做死者亲属工作,尽快安排尸体解剖。”
“是!”
交代完安宝分局刑警大队长,韩博立即跟隆华分局刑侦副局长联系,存在这么多巧合,那么多疑点,隆华分局也认为应该深挖细查。
情况发生巨大变化,王东局长接到电话之后当即同意成立“10。25”专案组,韩博亲自兼任组长,安宝分局和隆华分局刑侦副局长兼任副组长,从刑侦局重案大队和两个分局刑警大队抽调民警并案侦查。
人命关天,又发生一起死亡不是什么好事。
但对案件侦破而言,这算不上一件坏事。
吴澄是杀害吕璐的凶手溺亡属畏罪自杀也好,凶手另有其人且连杀二人也罢,串并起来之后思路更宽,线索更多,不再像之前那样一点头绪都没有。
安排好一切,收拾好东西正准备去殡仪馆看看吴澄尸体,看看发现吴澄死亡的现场,常彩燕追上来气喘吁吁地问:“韩局,林家俊一样有嫌疑,林家俊这条线查不查?”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韩博意识到自己太急了,干脆停住脚步:“查,我给香港方面打电话,请香港同行协查。”
“我是专案组成员,我想去看看,我跟您一起去现场吧?”这才是常彩燕追上来的真正原因,抬头偷看了一眼韩博,问得小心翼翼。
安宝分局刑警大队长在殡仪馆,安宝分局刑侦副局长正带着案件材料率领分局刑警大队重案中队的同志往隆华分局赶,隆华分局一样有精兵强将,现在过去只会给他们添乱,帮不上什么大忙,毕竟吴澄是“溺亡”,真正的案发现场在哪儿都不知道。
韩博权衡了一番,边走边说道:“我们不去隆华,去安宝分局拿上吴澄没画完的那幅油画,然后一起去湖拜访几位专家。”
“哪方面的专家?”常彩燕被搞得一头雾水。
“书画方面的。”
难道谜团真在那幅没画完的油画上,常彩燕越想越奇怪,又不敢再问。
司机小计一直坐在楼下值班室等,知道领导忙着开会中午没吃饭,特意让食堂大师傅给了饭菜,见韩博又要出门,急忙给食堂打电话,请师傅把饭菜装进饭盒,先把车开到食堂门口拿上两个饭盒才出发。
没闻到饭菜香不觉得饿,一接过饭盒韩博突然发现很饿,堪称饥肠辘辘。
“小计,谢谢啊。”韩博抬头笑了笑,小心翼翼打开饭盒,又回头道:“彩燕,你也没吃,别不好意思,今天我们就在车上吃,就吃战斗饭。”
“这也太多了,我吃不了。”
“能吃多少算多少,不会批评你浪费。”
领导很高兴,小计更高兴,顺手打开储物格,取出两瓶水:“韩局,常姐,吃干饭对胃不好,这儿有水。”
“你小子,想得挺周到。”韩博咀嚼着嘴里的饭菜,边吃边说道:“以后这样的情况估计不会少,明天我去买点方便面、火腿肠放车里,再捧两箱水。”
“韩局,这些小事交给我吧,您忙大事。”
“也行,记得要小票。”
吃“战斗饭”,吃得津津有味,这样的领导真不多,更像一个普通刑警,常彩燕不禁又偷看了韩博一眼,很自然地跟认识的其他领导对比起来。
干到安宝分局,拿上吴澄生前没画完的半幅油画,火急火燎赶到唯一湖区的一个画廊,已经下午3点45分。
李晓蕾、江亚男正跟三位衣着不凡男士和一位气质不凡的女士,围坐的一张玻璃桌边喝着茶谈笑风生。
韩博走到众人身边,连连致歉:“各位,不好意思,出发前局里突然有点事,过来时又遇上堵车,让几位久等了,晚上我请客,摆酒给几位赔罪。”
“杨教授,张先生,楚经理,这就是我老公韩博。”
刑侦局副局长,副厅级干部!
杨教授急忙起身握手:“韩局长,千万别这么说,我们也是刚到。”
“是啊是啊,我们也是刚到。”
韩博挨个握完手,把常彩燕介绍给众人,指着刚放下画,不无尴尬地说:“杨教授,张先生,楚经理,陈小姐,你们全是艺术家,对书画、对艺术品我是一窍不通,毕加索的真迹放我面前都不知道该怎么欣赏,请几位帮我看看这幅未完成的油画怎么样,画得到底是什么,画家到底想表达什么?”
江亚男在电话里没说清楚,杨教授本以为人家送给眼前这位年轻的公安高官一幅名画,不知道真伪,想请自己过来帮着鉴定,没想到不是那回事,暗想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杨教授不无尴尬的笑了笑,端起画跟三位同行一起仔仔细细鉴赏起来。
第八百三十九章 最后之作
“张先生,楚小姐,我先谈谈一点浅见,说错的地方二位不要见笑。”
杨教授扶扶眼镜,指着油画娓娓道来:“如果没看错,这应该是一幅未完成的风景画,描绘的是日落,由于画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日落美景在光线还没变化前完成作品,所以画面不可能描绘的很仔细,所以看上去很粗糙。”
色调是整幅画的灵魂,如果没有调子,也就是说一幅油画没形成一种基调,没有和谐统一且又富于变化的色块组合,那一幅画可以说没有达到及格线。这幅作品虽然没完成,但整个画面效果可以说出来了,色彩柔和、逼真,色块与色块之间搭配和谐统一,变化无端,微妙细腻。”
一幅不知道所以然的画,专家居然给出这么高评价,韩博倍感意外。
怎么看怎么不像“日落”,李晓蕾和江亚男一样觉得有些夸张,站在边上欲言又止。
知名画家张先生朝三人微微一笑,指着画补充道:“构图天马行空,如果没猜错应该是即兴之作,个人很认同杨教授刚才关于描绘时间不够的观点,日落时间不算短,但也算不上长,画家要考虑重要的元素色彩。”
“色彩?”韩博听得云里雾里。
“韩局长,我所说的色彩不同于调色板上的颜色,画家从来不会把调色板上的颜色,也就是工厂制造出来的颜料,原封不动搬上画布,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颜色都是经画家精心地加以艺术化的调制过。”
张先生顿了顿,指着画上的线条接着道:“笔触、节奏可圈可点,能看出画家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具有深厚的素描功底。窃以为这幅作品不是没完成,而是已经完成了,画家已经表达出他想表达的东西,能让人对日落的景色产生丰富联想,再画只会适得其反,只会画蛇添足。”
韩博左看看右看看,依然没能看出个所以然,更没产生什么联想,不禁苦笑道:“没艺术细胞,真看不懂。”
气质不凡的画廊女老板嫣然一笑:“韩局长,中国画讲究气韵、意趣、笔墨,油画则不然,尤其这样的抽象油画。在画面的表现上,画家抽掉了摹写自然物的形,代之以一种意念、意象的表现。
没有具体的自然界的形象,只有色块、线条、点面等等,能让读画者仅从这些色块的组合中引发联想与想象。抽象绘画的艺术理论形形色色,但可用一句古人的话来概括,即‘大象无形’。”
曾在拍卖行干过的楚经理点点头:“通常,人们有一个误区,以为印象派、野兽派、未来派都叫抽象画。其实,这些艺术流派,不过是突破写实主义、古典主义的框架,并没有把形象抽取掉,只是把现实的形象加以现代化的表现,加以变形与夸张罢了。”
韩博从未想过搞收藏,对这些理论真不感兴趣,直言不讳问:“在三位看来,这幅画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如果拿到画廊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上价?”
这个问题把两位男士问住了,不约而同朝画廊老板娘看去。
陈雨琳紧盯着油画看了好一会儿,沉吟道:“画这幅作品的画家具有一定功底,构图、笔触、色彩、线条可圈可点,但在我看来作品含义不深,意趣不浓,既无装饰趣味,也没刻意匠心,正如张老师刚才所说,应该是画家的即兴之作,他没想过卖,如果我是收藏者,我也不太可能买。”
韩博脑海里浮现出吴澄坐在阳台上画日落的画面,低声问:“画家画着玩的,打发时间的,所以这幅画没什么收藏价值,不值钱?”
“也不能这么说。”
杨教授一边带着韩博欣赏画廊里的其它画作,一边微笑着解释道:“对于书画类的艺术品,价格和价值是不相同的,价格低不一定艺术水平低,价格高并不能代表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价格是人为的,价值是客观的。
艺术创作应该重在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市场价值则是次要的。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穷尽一生在追求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把价格当作自己的终极目标。所以,在这个圈子里谈价格高低没有意义。”
这显然不是韩博要的答案,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陈雨琳笑道:“这几年的拍卖市场上,国画比油画更受追捧。这主要与我们中国受众的欣赏习惯有关,觉得未来的收藏市场中国画要大于油画,中国人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水墨艺术,这是文化的一种不可替代性。
在这个大环境下,一幅含义很深、意趣很浓的高水平作品,都不一定能拍出高价,何况这样的作品。尽管现在的画作市场不仅拼水平,还拼作者的人气,甚至拼作者的社会背景,但好的作品一定能经得住时间考验。”
“现在不值钱,或许将来能卖上高价?”
“梵高一辈子只卖出一幅画,但是到今天,每一幅梵高作品都是价值连城。所以,最后的赢家,一定是那些高水平的作品,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
正说着,门口来了一辆警车。
一个民警跑进来立正敬礼,韩博抬起胳膊回礼,说了一声:“搬进来吧。”
“是!”
杨教授等人被搞得一头雾水,只见民警跑出去打开警车后备箱,又捧进来两幅油画,一幅是肖像,一幅是风景,看到作品上的作者署名,陈雨琳下意识问:“韩局长,刚才那份日落也是吴先生的作品?”
“陈小姐认识吴澄?”
“不认识,之前也没见过他的画作,但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我就是靠卖画吃饭的,所以比较关注艺术品市场的动向。吴先生好像是东山人,去年底好像在香港一家拍卖行拍出过一幅画。”
“你参加过那个拍卖会?”
“没有,我是听朋友说的,圈子就这么大,谁的作品拍出高价,在圈子里传得很快。”
“记不记得以什么价格拍出的?”
“好像三百多万港元,跟那些画作动辄拍出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大师自然没法比,但他拍出的是油画,并且对我们这些卖画尤其专门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人士而言,一个新起来的画家的作品比大师的画更具收藏投资价值。”
谈油画艺术李晓蕾跟韩博一样不懂,但说起投资她是专家,忍不住笑道:“大师的画那么贵,升值空间不大甚至有风险,搞不好会砸在手里。花同样的钱,能入手几十乃至上百幅新人新作,只要其中一个新画家能火,其收益都可能超过收藏大师的画作。”
“差不多,韩太太绝对能去搞艺术品投资。”
这就怪了!
吴澄是在深正呆不下去才回东山老家的,但他去年底就以三百多万港元的高价拍出过一幅画,就算拍卖行拿走很多佣金,他的事业也不能说不顺。
韩博百思不得其解,回头问:“小钱,能找到的只有这两幅?”
安宝分局刑警大队民警小钱急忙道:“报告韩局,我们问过黄家慧和吴澄亲属,这次来深正他就带了这两幅画,以前有不少,大概三十多幅,但全在一家画廊寄售出去了。”
“以什么价格成交的?”
“不是很贵,大多七八百,好像只有三幅上千,这是到他手里的,画廊可能抽过头。”
“那三十多幅画是什么时候出手的?”
“就这几个月。”
杨教授越想越不对劲,禁不住问:“韩局长,这几幅画的作者怎么了?”
用画廊老板娘的话说这个圈子很小,许多事瞒是瞒不住的,韩博不认为有保密的必要,轻叹道:“死了,尸体正在解剖,暂时无法确定是意外溺亡还是他杀。”
常彩燕也想到吴澄的经济状况太蹊跷,正不知道该怎么开口,陈雨琳冷不丁爆出句:“韩局长,那幅日落刚才我无法给您评估一个价格,但现在我可以确定很值钱!”
吕璐遇害,林国生能获得解脱,林国生的儿子也不用再担心被“后妈”瓜分林家财产。
作者死了,作品价格水涨船高!
吴澄身亡,所有手里有其画作的人都能因此受益。
换言之,收藏其作品最多的人无疑具有作案动机,有去年底那幅拍出高价的画作为参照,花几百或一两千买走的其它油画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能飙升到几百乃至上千万一幅!
韩博反应过来,当即命令道:“彩燕同志,给专案组通报这边的情况,请黄建峰同志立即询问黄家慧其它画作的下落,搞清楚是在哪个画廊寄售的,都卖给了谁。”
“是,我出去打。”领导虽然没明说,但常彩燕非常清楚所谓的“询问”应该是“传讯”。
死者的朋友兼经纪人黄佳慧既有作案时间也有作案动机,甚至是最后一个见到死者的人,那些画可能根本没通过画廊卖出去,或者被她先送到画廊寄售,再让人去画廊买过回来,就等着吴澄死亡,就等着吴澄生前的作品升值。
第八百四十章 搬石头砸自己脚
香港中环,尚德拍卖行。
此刻本应该去深正新家和妻子享受新生活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