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子风流-第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最后通牒

    伊凡除了对那向导感到鄙视外,他的眼中还是充满着自信的。

    可显然他的信心并不能维持太久,因为没多久后,随着那马蹄声越来越响亮,从地平线上,竟发现了无数的影子,影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宛如将天地都遮蔽起来似的。

    紧接着,那四面八方的黑影速度飞快地朝着营地杀来,若是仔细地看,只见那漫山遍野的,都是矫健无比的骑兵。

    这个时候,伊凡的脸色开始难看起来,心里甚至感觉到了恐惧,他终于意识到了什么。

    这里,怎么会有大规模的鞑靼铁骑?这怎么可能?

    还没等他想得太通透,那无数奔腾的战马,已是转瞬之间席卷而来,马上的骑兵,熟稔地举起了战刀,他们穿着的,乃是簇新的皮甲,这是新军从前囤积的,可是随着新军转型,皮甲已经成了累赘,因此,这批皮甲也就一直堆积在仓库之中。

    这是镇国公的额外赏赐,鞑靼人也终于意识到效忠叶春秋的好处,虽然能穿上皮甲的,不过是寥寥数千人,不过镇国府已经预备再生产一批了,这种皮甲的质地十分精良,鞑靼人从前也是穿着兽皮,可和这皮甲一比,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区别,最重要的是,这皮甲穿着极为舒服,既能保暖,又不失保持身体的协调,得到皮甲的鞑靼人,对它爱不释手。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事实上,镇国新军曾有许多旧的军备,譬如战刀,鞑靼人对武器,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对于刀剑,更是如此,新军的刀吹毛断发,却之地极为坚韧,握感也是极佳,这长刀握在手里,让冲锋在前的鞑靼人,信心倍增。

    这些鞑靼人骑着高马在草原上快速地奔跑,并且一齐发出了怒吼,令他们更显得气势如虹。

    对于他们来说,要找到这支罗斯人其实并不难,这里本是鞑靼人的地盘,只需散布数千斥候,地毯式的搜索,只用了两天,就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鞑靼人是天生的战士,此时,这马蹄的轰鸣声已是声震九天,再之后,无数的鞑靼人便如饿狼一般,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营地。

    长刀举起,并开始疯狂地噼砍,这千余罗斯人哪里是他们的对手?瞬间,便被杀了个人仰马翻。

    伊凡已是惊得战战兢兢的,到了这个,他终于想到了要逃,可是很快,他便发现自己有些愚蠢,所以当蜂拥的骑兵堵住了他的去路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下了马,跪倒在地,高声用他半生不熟的蒙古话大喊道:“我是罗斯国男爵,你们可以俘虏我,我会去信,给自己的家人为你们索要与我的价值相匹配的赎金……”

    他的声音在这混乱下,显得极端的渺小,还不等他发现,已有骑兵旋风一般地杀至,根本不理会他的求饶,手起刀落,下一刻,一股血箭如涌泉一般喷出,一颗头颅在草地上打了个滚,很快便被人捡起,绑在了马下。

    这是一场毫无理由,却极为血腥的单方面杀戮,和这大漠之中,千百年来的杀戮一样,不需要理由。

    只是一盏茶功夫,那哀嚎声终于停止了,北风唿号声中,每一个人看着这地上被屠戮的尸首,目中却尽是贪婪。

    杀人就有银子,这对鞑靼人来说,真比出关的商贾一样,办了牧场,养肥了牛羊,就可以立即将牛羊去市场里兜售变现一般,巨有巨大的吸引力。

    ………………

    与此同时,在大漠最深处的冰原里,位于西伯利亚城的叶吉格尔汗接到了一封最后通牒。

    西伯利亚汗国曾是大帐汗国的分支,与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一样,都曾是大帐汗国的藩属,可自从罗斯人推翻了大帐汗国,建立了统治之后,西伯利亚汗国便开始自行其是起来,叶吉格尔汗统治着西伯利亚的广大区域,是许多鞑靼人、突厥人的宗主,虽然这个汗国只有区区二十多万人,可是土地却是广褒,连绵数百上千里。

    他们与西部的罗斯大封建主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领地相连,几乎垄断了罗斯人急需的皮毛生意。

    叶吉格尔汗是个左右逢源之人,一面,他对罗斯人进行了讨好,另一方面,他又与鞑靼的巴图蒙克汗的关系很是暧昧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西伯利亚汗国虽然土地广褒,其实却并不强大,他必须借助与鞑靼的血缘关系,借此来使觊觎他的罗斯人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借着罗斯人和南边的远亲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是现在,这位叶吉格尔汗却是知道,这种微妙的平衡已经结束了。

    他的远亲,也就是巴图蒙克汗,送来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书信,要求他们臣服,拱手将土地献出来,声称这是来自于镇国府的命令。

    镇国府……

    南方的战事,叶吉格尔汗是有些耳闻的,击溃了二十万鞑靼铁骑的正是这个镇国府。

    可是令叶吉格尔汗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这位从前凶悍勇勐的远亲,居然毫不犹豫地开始为镇国府卖命起来,似乎……还想拿他来借花献佛。

    可是……叶吉格尔汗虽是震怒,接着却是沉默了。

    鞑靼部的实力,他怎会不知?即便不久之前经了一场大败,可是依旧还有十几万精锐的铁骑,一旦翻脸,可就意味着对方来袭。

    重点是,西伯利亚汗国是他们的对手吗?

    叶吉格尔汗深吸了一口气,目光显得很深沉。

    灭国之祸就在眼前了,他该怎么办才好呢?

    而在另一个地方,乌拉尔以东的斯特罗加诺夫侯爵,和那西伯利亚汗一样,同样得到了一封最后通牒。

    斯特罗加诺夫侯爵乃是莫斯科公国东方最大的封建主,几乎乌拉尔山脉,绝大多数的领地都归他所有,他经营伐木的买卖,因此极为富有。

    只不过,他得的这个通牒,却显得很特别,这是一个人头,不错,正是伊凡的人头。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赚翻了

    为什么伊凡的人头会被送到斯特罗加诺夫侯爵这里来呢?说起来,还真是有点关系的。

    伊凡和斯特罗加诺夫侯爵其实是朋友,当侯爵大人恐惧地看着伊凡男爵的头颅时,他震惊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封鞑靼人的命令,不,理论上来说,是镇国府的命令,勒令斯特罗加诺夫侯爵,立即与罗斯人彻底决裂,并且警告他在一个月之内,立即南下,前去拜见镇国公大人,而且自此之后,家族必须完全向镇国公效忠。

    虽然从属于莫斯科大公,却因为与莫斯科公国距离甚远,所以侯爵几乎在自己辽阔的领地里,拥有着极大的自主权,某种意义来说,侯爵是罗斯人在乌拉尔以东的主人。

    侯爵依旧因为收到自己的朋友的头颅久久不能回神,而镇国府的这个命令,则令他感觉是一个玩笑。

    他将自己的封臣们招到了自己的账下,绝大多数的封臣都信誓旦旦的认为,这只是一个可笑的恫吓而已,不必理会。

    只是……

    侯爵却并不能完全安心,因为他的封地里,有数十万的罗斯人和鞑靼人还有突厥人,在这乌拉尔以东,确实算是首屈一指,甚至比之西伯利亚汗,更有权势,可是他也深知一统蒙古的鞑靼汗的厉害,那些家伙们,可是拥有百万人口,却有十几万铁骑的庞然大物。

    对了,还有一个镇国府……

    其实侯爵对镇国府是陌生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一些流言蜚语传进自己的封地里来,毕竟侯爵也和鞑靼人做买卖,关乎于镇国府的传说可是不少。

    于是他想了想,道:“先不必理会他们,我会写一封亲笔信给大公,我想,大公在得到伊凡的死讯和镇国府的恫吓之后,一定会采取措施的。”

    这样安慰了下头的封臣,告诉他们大公是自己坚实的后盾,可是……只有侯爵才清楚他的心里依旧是忐忑的,因为他很清楚,大公的注意力在西方,正在与立陶宛公国持续的进行战争,只怕难以给自己太多的支持。

    甚至在莫斯科公国内部,许多贵族也并不将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当作是罗斯人,而是认为眼睛不够蓝的侯爵的家族里流淌着鞑靼人的血液。

    而且,既然能将伊凡的人头送到他这里来,这里面深意显然就令人深思了。

    侯爵在惴惴不安中,最后只能带着几分掩耳盗铃的心思,默默地对自己道:“就这样办,鞑靼人不会来的,绝不会。”

    ………………

    几乎在乌拉尔以东的封建主们,都接到了同样的书信,书信里都带着严厉的警告,甚至还暗示即将到来的某种惩罚。

    显然,这个原本与世无争的世界,已经被彻底地打破了。

    三个月之后,西伯利亚以东的一支小部落接到了一封求援信,这封求援信来自于西伯利亚汗,信的开头是以我的兄弟相称,要知道,西伯利亚汗从来没有将附近的小部族当作自己的兄弟,因为在西伯利亚区域,西伯利亚汗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可是现在,这封书信却显得热情洋溢,最后却也揭示了一个令人恐怖的消息。

    鞑靼人大举入侵西伯利亚,无数疯了似的鞑靼人,手持着精良的武器,骑着他们的战马,袭击了无数的村落,极为残忍的进行杀戮,不只是如此,连西伯利亚城也不可避免,这座只有两万多人的‘都城’,直接被数千的鞑靼人袭击,很快便将那里夷为平地。

    鞑靼人就犹如冰原上的一匹匹饿狼,像是哪里嗅到了人烟,便疯了似地往哪里发起不死不休的袭击,他们不但有刀剑,居然还有火枪,当然,火枪的声音很零星,倒是有点儿像是玩票的性质。

    西伯利亚城直接被烧成了灰烬,据说在那里,只留下了无数无头的尸首。

    这一下子,那些接到了书信的封建主们终于震撼了,心中被恐怖所弥漫起来。

    他们这才知道,此前自己所说的笑话都只不过是徒然安慰自己的话语,这些鞑靼人是来玩真格的,鞑靼人用着血的教训来告诉他们,违背镇国府的命令,会是怎样的代价。

    而与此同时,一封封的战报送到了青龙的叶春秋案前。

    半年的时间并不长,就在这半年里,秦皇至青龙的铁路却是已经竣工了,蒸汽火车在轰鸣声中,开始奔跑在镇国府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之间。

    运载着堆积如山的货物,仿佛一根大动脉,瞬间将这里联通起来。

    令叶春秋感到欣慰的是,叶家这次是赌对了,叶家赚翻了……

    他们此前投入了太多太多的银子购买了大量的土地,也获得了无数相关的股权,当人们看到了铁路的好处,沿线站点的无数土地开始疯了一样的增长,而叶家投入进去的无数白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对于从千里之外传来的各种战报,叶春秋反而是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他很清楚,鞑靼人对于许多封建主来说,几乎等同于是在吊打,从前对这些‘小家伙’们置之不理,只是因为这些人根本不值得去抢掠罢了,何况,他们所处的环境比鞑靼人的还要恶劣,也实在没有侵占他们土地的必要。

    可是现在,却是完全不同了,这一封封的战报,如雪花一般,里面所说的,是鞑靼人分兵十几路,分头并进,疯狂地进行着扫荡。

    偶尔,也会有一些臣服的消息,一些吓坏了的封建主,此时毫不犹豫地朝青龙进发,试图想要澄清一些‘误会。’

    叶春秋只是百无聊赖地看了一下那些奏报,而他的目光更在乎的则是他的铁路。

    叶家现在的存银已经超过了九千万两,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毕竟还有大量的土地和股权没有兑现,既然有了这么雄厚的实力,在对新的铁路规划上,叶春秋慷慨地大手一挥,决心追加投资,而此时,新的铁路工程也终于要开始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厚积薄发

    叶春秋并不是一个心眼短浅之人,固然钱财的诱惑很大,可他相信,要创造财富,不但要靠才智和机会,还要果决。

    既然现在有了大好的基础,叶春秋看到的是更远大的回报。

    厚积薄发,便是现在青龙眼下的生态。

    这些年来,无论是镇国府还是叶家,都已经积累了太厚的家底。

    何况,这些跟着叶家一齐发财的十大商行,以及无数商贾,也早已是身家百万以上,甚至是一些小商贾和无数的商行掌柜,高级匠人,也大多都挣有了一份家业,秦皇岛和青龙之间的铁路也已修建起来,如今全线开通,那跑在线路上的蒸汽火车已成了青龙人眼里一道蔚为壮观的景观,只要拥有一个美好的预期,很快,将会有无数人将自己攒了一辈子的钱财投入到新的铁路建设之中。

    不只是如此,草原里地广人稀,这就导致,只要肯出关的人,更易于立足,镇国府开始在各个草场开辟牧场,有了牧场,就不可避免地开始出现集镇,一座座的集镇拔地而起,虽然这数百里之内,不过是一个类似于赶集似的小市场,人口不够数百上千人,可是隔三差五的,总会有流民涌入。

    只要人口持续增长,牧场继续扩大,这些集镇就不可避免地繁华起来,现在不过是小商贾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那么再过不了多久,随着人口增加,越加多的商贾就会涌入,假若是贯穿大漠的铁路铁路线一旦开始修建,叶春秋相信,在沿线,一座座的城市就会拔地而起,随之是更加繁荣起来。

    以往关外最大的隐患是安全问题,可事实上,关内的生活也比关外好不了多少,因为在关外有一个很显着的问题,那就是人多地少,而且主要从事农耕,一旦遭遇了灾变,那些本就没有余粮的佃户便会很快陷入衣食无着的境地,那些有几亩地的小农,就不得不买田,被沦为佃户,某些小地主,虽有百亩田产,却也很快会返贫。

    如今,关外的安全隐患已经解决,有着在臣民眼中如天兵一般的镇国新军在,关外已经成了一个让人带着希望的选择。年末的时候,山东就出现过大灾,这场灾难,很快就导致出关的人口暴增,为了生存,数十万的灾民携家带口,疯狂地涌出关来。

    青龙乃至于整个大漠,是从来不担心人口增多的,恰恰相反,无论是镇国府还是商贾,都喜欢流民和灾民,呃……因为他们往往只求温饱,且很能吃苦耐劳,而青龙百业兴旺,正是需要更多劳动力的时候。

    正因为如此,镇国府在山海关外,直接就设立了粥棚,还有专门的人员在那里负责接待灾民。

    放眼望去,青龙一带的城市规模已经开始扩大,几乎是沿着它与秦皇岛的铁路沿线,犹如春笋一般,冒出了许多的市集和工坊,宛如一条玉带一般,使这一带已经开始积蓄了六七十万人口,今年的钢铁生产量预期已经超过了往年,预期的钢铁产量将达到五万吨,而煤炭的产量更是可能达到七十万吨。

    可即便如此,显然还是不足,在青龙附近的卫星城,叶家投产的几个巨型钢铁工坊已经开始预备开工了,用的是最新的设备,招募了上万匠人,甚至为了支援关外即将发生的铁路修建狂潮,大量在京师镇国府的钢铁匠人被抽调到了关外,随时准备卯足了劲开始生产。

    这里是一群大老粗们组成的世界,正因为如此,也没有太多的规矩,镇国公虽然尊贵,可是在唐伯虎的建议之下,一套统治的结构也开始产生了。

    首先,便是行政中心的确立,原来的镇国府,不过是一栋六层小楼,从前绝大多数公务都在这里进行处在,可是现在,明显的变得不合时宜起来,因此,在青龙城外的十几里地之外,新的镇国府将会在这里修建。这将是一个恢弘的建筑,占地百亩,主要是叶家的办公、议事以及生活起居的场所,在镇国府的对面,则规划了小内阁,小内阁是一座六层巨大建筑,占地也是不小,这里将是未来镇远国的行政中心,而在这附近则修建了各个衙门,都是一栋栋的楼,如众星捧月一般,将镇国府和小内阁围在中央位置,与之相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广场,毕竟是郊区,而且大漠中的土地本就不值钱,所以这广场足足有五十万平方米,比后世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还要庞大。

    研究院的土木建筑师们,如今已有了丰富的大型工程方面的经验积累,因此对于这个浩大的工程,很快就拿出了数套方案。

    在法令方面,叶春秋开始废除了跪拜法,即只要出了关外,即便是贵为镇国公的他,所有人都不得行跪礼,只需作揖即可,这当然也未必是叶春秋是有心思弄什么积极进步的东西,只是因为,而今的关外,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变得无比快捷,叶春秋以身作则,将一些俗礼废除掉,这便省了其他人花费太多心思在这虚礼客套之中,见了镇国公也不过是作揖罢了,你又算老几,还得让人跪着说话?

    所谓上行下效,这才是叶春秋的目的。

    时间眨眼而过,已到了年末,而这里每一日都在改变,这座从无到有的城市里,每一个人都在见证,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的束缚,没有礼教,看似混杂,却在暗中,又有一套约定成俗的规矩,而在这时候,叶春秋终于收到了一个从关内来的消息,那便是李东阳的裁处。

    李东阳没有被抄家灭族,甚至没有被杀头,而是被罢黜,流放了三千里。

    三千里只是个虚数,不过叶春秋依然还是知道,李东阳是完蛋了。

    真要计较起来,李东阳所犯的是谋反大罪,按理,是应该处于极刑的,可是当邸报传来,叶春秋还是能够理解朱厚照的心思的。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改造儒学

    对叶春秋来说,朱厚照并不是一个令人难以读懂的人,所以他没有太多的深究,便明白了朱厚照对李东阳宽容的缘由。

    在朱厚照的心里,李东阳代表的是一个过去,是一个过去朱厚照的父皇所引领的时代,作为三朝老臣,李东阳几乎与先帝朱佑樘度过了太多的生涯。

    朱厚照终究还是心软的,其实叶春秋很清楚,朱厚照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天子,任何一个合格天子所拥有的品质,在他身上都寻觅不到任何的踪迹。

    可是叶春秋却清楚,朱厚照是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

    而叶春秋更明白,大概也是因为朱厚照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们才能在身份悬殊之下,成为最好的兄弟。

    叶春秋心里吁了口气,也不过是一声叹息罢了。

    之所以有这声叹息,是因为他太过于了解,朱厚照在圣裁时的犹豫和挣扎了。

    “这个家伙……”叶春秋不禁摇头苦笑。

    不过对于朝中的动向,有时却令叶春秋不由担忧起来,新军战胜了鞑靼人,并且一举开始镇守大漠,这使得关外镇国府的实力与日俱增。

    可实力的疯狂增长,自然而然也引起了朝中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再加上反商的读书人虽是群龙无首,可对于镇国府依旧报以仇视的态度,青龙的许多事,都遭到了他们的抹黑和嬉笑嘲讽,甚至有专门的报纸以讥讽镇国府和商贾为乐,而且居然也能热销。

    也就是说,反商的需求还在,虽然在朝中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抗衡力量,可是叶春秋却很明白……这些人依旧还是多数的。

    这便是叶春秋宁愿在青龙的原因,关内拥有上千年的旧俗,理学的学说,更是深入人心,在那片土壤里,催生了无数的大儒,他们保守,因循守旧,没有意愿,甚至是仇视任何改变,毕竟从前的那一套规则对他们是有利的,新政可能动摇他们超然的地位和特权,所以对于任何可能改变的事物,他们会发自本能的进行反对。

    也正因为如此,一群新的儒生也已经开始出关了,叶春秋专门设立了崇文馆,将一批新的大儒蓄养起来,让他们编撰儒家经典。

    叶春秋对于这个还是有过深思的。要对付这腐朽了千年的儒学,要嘛就是独立创新,弄出新的学说取而代之,要嘛就是在儒家的经典之下,对理学进行批判和否定。

    前者太难,叶春秋知道孔圣人和孟圣人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地位,只怕就算是镇国府的商贾们,虽然对于关内许多读书人心里厌恶,却也绝不敢将孔孟而圣打倒,那么……就只好选择后者了。

    于是,改造儒学,就成了崇文馆里的最大职能了!

    此时年末将至,叶春秋在老镇国府里,此时刚刚见了大儒方默,这位新近声名鹊起的大儒,在青龙很有几分名气,而且得到了商报的追捧,他现在乃是崇文馆的副总裁,职责就是修书,诠释四书五经。

    叶春秋对这个人很有兴趣。因为他提出了返璞归真,意思便是,当今大行其道的理学儒派,是歪曲了经典,因而对于程朱进行毫不客气的批判,可他推崇的是什么儒呢?乃是汉儒!何谓汉儒,讲究的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事实上,汉儒和理学是全然不同的,譬如同样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而今的程朱诠释之下,乃是作为臣下和儿子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于君父,而这位方默副总裁,却认为这是程朱歪曲了经义,实则这句话孔孟的本意在于,则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它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什么是正呢?

    即是每一个人遵守自己的本份,叶春秋此时是君,那么有了权力,亦要有理所应当的义务,若是城门吏见了镇国公,理应行礼,而镇国公虽是高高在上,亦要回礼,以示居上位者对于臣下的尊重,否则,即便是城门吏,亦可臣投它国,而若君正,予以臣下尊重,那么臣下,方要以死报效。

    这里的君臣父子,不是理学的所谓极端的忠诚和孝顺,而是各安本分。

    获得了叶春秋的接见,这让方默很是激动,他的这套理论,虽是得到了一定人的支持,却同事也得到了许多的批评,镇国公特意见他,显然是别有深意的。

    当他抵达了镇国府,由人领着到了叶春秋的镇国府公房,先朝叶春秋行了一礼。

    叶春秋少了几分和下属谈公务时的肃然之态,含笑道:“先生请坐。”

    方默显然有些严谨,摇头道:“公爷居上位,学生虽是卑贱,可是公爷也应对学生回礼。”

    “啊……”叶春秋倒是在报纸中看过他不少的文章,方才想起什么。

    这个家伙,还真是……挺较真的。

    叶春秋只得起身,给他作揖还礼,宾主这才落座。

    叶春秋率先道:“久闻先生大名,不知先生在崇文馆里可住得惯吗?我记得先生乃是浙江人,和我也算是同乡了,先生在这里,只怕饮食不入口吧。”

    方默道:“这里衣食住行,都很方便,饮食也是花样极多,倒也不至于水土不服,只是天气干燥了一些。”

    叶春秋倒不是一个太能跟人寒暄的人,接着便直接进入正题道:“先生的文章,我倒是拜读过,有一些文章倒是很有道理,只不过,先生何以认为程朱误人呢?”

    方默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谈话,和自己的学说息息相关,此时的自己,倒是颇像是贾谊,他最害怕的便是那一句,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方默没有犹豫,便答道:“因为程朱歪曲经义,十恶不赦!”

    这位方大儒倒不是一个喜欢转弯拐角之人,这点倒合叶春秋的意,他勾起一丝温和笑意,道:“这是何故?”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思想武器

    方默倒是对叶春秋的感兴趣有些意外的,叶春秋一个上位者,而今如此彬彬有礼地接待他。

    作为一名大儒,想到自己的学说,方默侃侃而谈道;“敢问公爷,若是如他们所说的一样君臣父子,那么孔圣人岂不是不忠?孔圣人乃是鲁国人,更是鲁国的臣子,可是鲁国内乱,孔圣人非但没有效忠,反而离开鲁国,前去齐国,成为了齐王的臣子,敢问,这是君君臣臣吗?此后孔圣人又回到了鲁国,很快得到看了重用,拜为了大司寇,在鲁国摄政,使鲁国得以大治,可是很快,齐国给鲁国送了八十名美女,使鲁国君臣沉湎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圣人大失所望,不久之前,便离开了鲁国,周游列国。敢问公爷,若是以程朱而论,这孔圣人,岂不是也成了无君无父之徒?”

    “这程朱只让人谨记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纲常,却决口不提君王与臣子只见的权利和本份,这不是孔孟之道。”

    叶春秋不禁想到了一些事情,忍不住呵呵一笑。

    这家伙若是在从前敢在关内说这样的话,只怕非要被人打死不可了!

    不过某种意义来说,他说的是有些道理的,于是叶春秋便继续问道:“那么敢问先生,什么是真正的孔孟之道呢?”

    方默道:“各司其职,便是礼,君王有君王要做的事,臣子有臣子的义务,父亲有父亲的责任,儿子也该有儿子所守的规矩,这个规矩,便是礼,只是这礼,绝非是臣和子无条件遵守,因为臣与子需要守礼,君与父,更该知礼,君王失礼,则要失臣,臣子失礼,则要受戮,而不该是一切都无条件的服从。”

    叶春秋显得若有所思,他本是状元出身,对程朱之学,当然有所理解,于是道:“那么儒生应当如何?”

    方默道:“汉代的儒,与当下的儒不同,当下的儒,只晓得读书,读圣人的经典,逐字逐句的,将其奉若神明,可是秦汉的儒,则是学以致用,公爷是儒,可是出关与鞑靼人一决雌雄,一马当先,不避矢石,这才是真儒。诚如汉之陈汤也是儒,年少时好读书,奉旨出使西域,见北匈奴称雄西域,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