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风流-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新政……还口口声声说什么祖宗之法,呵……
刘瑾小心翼翼地看向朱厚照,朱厚照也是愕然,脸上浮出讶异之色。
朱厚照想到周王认定叶春秋无罪,也是松了口气,只是一口气还没缓过来,随即周王居然要反新政?
朱厚照登基后,内帑的银子,可多是新政来补充的,周王此举,在朱厚照看来,不外乎是抢钱啊。
朱厚照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了。
可是这保和殿里,近半数的大臣拜倒,纷纷陈述新政之害,朱厚照意乱烦躁,只得道:“此事,从长再议吧。”
他虽这样说,可是周王却道:“陛下,祖宗之法……”
“好了。”朱厚照连忙打住他,别看朱厚照平时傻萌萌的,可是自己的钱和国家的钱可是分得一清二楚的,抢自己的钱,这就是犯罪,在这一点上,他没有商量的余地。
刘瑾长长地松了口气,可是想到这周王突然翻脸,却还是令他心里一痛,这一次,本是整垮叶春秋的好时机,可惜,太可惜了。
朱厚照已经长身而起,便决心要走,谁料这时,突然有人朗声道:“陛下,臣有一事奏请。”
朱厚照看过去,竟见叶春秋凛然拜倒。
朱厚照有些意想不到,道:“叶爱卿有什么事要奏?”
叶春秋道:“陛下先前赐臣镇国公爵,臣虽有尺寸之功,只是臣窃以为,陛下此举,恩荣太过,臣弟无福消受。”
“什么?”今日有太多的讯息,令朱厚照一时难以消受。
大殿之中,顿时鸦雀无声,这时有人醒悟到,重头戏真正的来了,何以周王突然翻脸,开始维护叶春秋,何以突然会矛头指向刘瑾?
在场之人都是精明的人,此时他们隐隐有着预感,接下来,答案就会水落石出。
却见叶春秋昂然道:“镇国府独掌招商局、研究院、新军署,权柄实在不小,臣弟年纪尚浅,无福消受,就说招商局,一年的盈余,尽高达两百万两纹银……”
两百万……
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样的盈余,几乎和国库的白银收入相当了。
朱厚照早知道招商局挣银子,可是万万料不到这个数目竟是这样大。
满殿都是窃窃私语,每一个人都为这个数字而吃惊。
叶春秋却是很直白地说了出来,事实上,大家之所以震惊,只是因为招商局的岁入增加得太快,去年不过数十万两,今年就如滚雪球一般的递增,大家对招商局的概念,还只是停留在去年的阶段而已。
叶春秋继续道:“除去必要的开支,还有镇国新军之用,招商局的纯利,依然可有百万之巨,而且随着许多工坊的扩建,明岁这个数字还会增长。”
呼……
不少人眼睛都红了,这简直就是聚宝盆啊。
叶春秋之所以肯说出来,是因为迟早这个数字根本就隐瞒不住的,与其藏着掖着,不如索性当着所有人的面多说出来。
叶春秋道:“镇国府实在过于关键,而陛下待臣弟甚厚,赐臣镇国公爵,臣愧不敢当,只是而今既为镇国公,看到这数目触目惊心,因此,臣有一个章程,今日想趁着陛下与宗室以及文武大臣都在,在此提出。”
众人奇怪地看着叶春秋,很是诧异。
却见叶春秋徐徐道:“镇国府从此往后,可将其分为万份。”
“……”
镇国府也可以分吗?
几乎所有人都惊讶第看着叶春秋,唯有周王朱睦柛显得很是淡定,自然,还有那英国公张懋,一脸沉默。
叶春秋沉声道:“这万份之中,臣即为镇国公,可独占三成,而至于宫中,亦是理所应当,占住两成,以供内帑之用,其余三成,大可兜售诸宗室亲王、郡王,以及诸国公,到时自然以股份的形式,任凭大家采买,最后这一成,方才开放寻常人购买。”
说完这些,顿了一下,叶春秋想着大家有可能不大明白,便接着道:“所持股者,即可享受镇国府纯利的分红,若镇国府今年纯利百万,则占有两成的,大可以从中得二十万两,以此类推。除此之外,便是股权,所持股份占百分之一者,即可参与镇国府的议事,研究院、招商局、新军一应主官的选调,都需先由镇国府推荐人选,再由各家进行协商敲定,从此之后,镇国府非一家一姓所有,不知陛下与诸公以为如何?”
(未完待续。)
第九百八十八章:大家一起发财(第三更)
如果镇国府是个实体的话,那么这个新出现的实体随着它的壮大,势必会成为所有人眼红耳热的对象。
之所以引人忌惮,是因为它的特殊结构而已。
这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体系,完全独立于朝廷之外,它拥有自己的实业,拥有自己的财源,拥有自己的军队,如果非要给这个机构寻一个相似的集团出来,那么叶春秋只能用英属东印度公司和荷属东印度公司来类比。
没错,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实体,可是这个利益实体现在完全操持在了叶春秋的手里,这是一件何其可怕的事。
现在还只是宗室有所顾虑,那么将来等它壮大之后呢?百官难道不会有顾虑?即便是宫中,难道在它滚雪球一般壮大的时候,不会有所顾虑吗?
要打消所有人的顾虑,那么现有的组织结构,显然是无法解决当下问题的。
叶春秋只好用一种最原始的股权结构来将所有人容纳入这个利益实体中来。
宫中独占两成,叶春秋则独占了三成,另外的五成,除了三成由宗室皇亲与勋贵去购买股权之外,最后两成则让给了民间。
宫中等于是躺着收钱,保证了内帑之用,而叶春秋的三成,亦保证了叶家在镇国府中的超然地位,至于宗室和皇亲,还有勋贵,他们原本是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的,可是现在,却有了一个食利的机会,至于最后这两成,表面上是给民间,任其去购买,其实说白了,这时代的商多是以官商为主,这些商人的背后,却是朝中某些特定的人士。
分红,总是一件愉快的事,毕竟躺着挣钱的买卖,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而真正打消大家顾虑的,是投票权的问题。
按照大家的股比,可以插手镇国府的事务。
对于独占两成股份的天子来说,就有了随时干涉镇国府的权利,周王这一次突然反转,也正是因为叶春秋当初留下给他的那封关于镇国府收益分配股权的信。
想想看,叶春秋不过占了三成而已,也就是说,这镇国府,单单是天子和宗室,就几乎掌控了五成以上的话语权,叶春秋此举,等于是将镇国府的权利,拱手让给了朱家。
这对周王来说,绝对是个很大的利好,可以说是具有难以拒绝的诱惑,而且叶春秋在私下里承诺,周王府采购的股权将占据全部股安全的百分之三。
可别小看了这百分之三,因为叶春秋已经明言,现在的镇国府虽是两百万的盈余,可将来还会继续暴涨,周王府不但有了一份额外的收入,与此同时,这个本来无所事事的宗室藩王,现在却有了那么一丁点干涉镇国府的权利了。
可是对叶春秋来说,他也很满足于现状,因为他很明白,这个股权越是分散,独占三成的叶春秋,其实控制力只会更强,因为只要自己不谋反,宫中、宗室和勋贵就不可能团结一致地对叶春秋进行反对,本质上,他们不是铁板一块。
看上去,叶春秋的股权没有占了半数,可实际上,叶春秋却依旧是镇国府真正的掌权者。
而且在将来,每隔一年,占了百分之一股比的人都将可以参加未来的会议,决定镇国府未来的方向,镇国府的盈利以及未来的方向都将抛出来给这些大股东进行检验,比如扩大镇国新军的问题,比如未来某些人事权,当然,任谁都知道,镇国府绝是离不开叶春秋的,而镇国府上下的人,绝大多数是由叶春秋提拔出来的,股东会议,也只是让大家表个态,隔三差五地来点个头,做一回主人翁而已。
可若是叶春秋一毛不拔,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死抱着镇国府不放,镇国府的未来能走多远呢?
显然是走不远的,镇国新军已有六百人,可你想扩大到六千乃至六万?宫中会同意吗?即便宫中同意,王公大臣呢?社会的舆论呢?
将来镇国府将来若是需要扩大生产,需要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人员,与士绅们产生了矛盾,又将会如何?
本质上,叶春秋给镇国府下了一个紧箍咒,却同时又放开了手脚,他给了宫中和王公大臣们一个否决权,同时用分红对他们进行了赎买,得到的,却是一个稳固的后方,因为对镇国府来说,在两京十三省的锱铢必较显然没有必要,出了关,出了海,镇国府所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那里有更广褒的土地,更丰富的资源,有着无限的可能。
就好像一口锅一样,当人的眼睛只局限于锅里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为了多吃一口粥,而与同锅吃粥的人同室操戈,可是当你发现你走出这个屋子,有着数之不尽的食材,你还会在乎这锅粥,谁吃得多一些,谁吃得少一些吗?
这些,将会统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下。
叶春秋知道,单凭这个,还是不足够吸引人的,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给自己股东们描述更好的前景。
看着殿中大多数人闪过欣喜的神色,于是叶春秋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样继续道:“今岁的二百万两银子盈余,除百万纹银需要投入生产,以及镇国新军军费和工程靡费之外,可供分红的银两,则有百万之多,每年的年末,镇国府将成立一个股东局,邀请股比超过百分之一的人进入,成为该局董事,股东局下,将设检察,检察的人选,将由股东们一起选出,检察负责查账,以及纠察新军不法之事。”
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措施了,设立一个检察,专门负责查账,以防镇国府报了假账,忽悠大家。叶春秋给的可不是空口的承诺,显然是给了大家一个定心丸,账目每年都会算清楚,大家该得多少,一文不会少,查账的人员,则是由大家一起选一个可信之人。
大家一起发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未完待续。)
第九百八十九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第四更)
叶春秋现在所提出来的,其实不过是个初步的构思而已,更完备的体系,未来自然会配套而出。
可即便是这新奇的想法,也足以让人啧啧称奇,因为大家不得不佩服叶春秋的是,这一手,确实很漂亮。
因为很明显的,这么一个体制,显然保障了许多人的利益。
比如天子,天子这是空手套白狼的节奏啊,自然是高兴的。
真正会死心塌地支持叶春秋的,怕就是宗室和勋贵了,他们本来在大明之中,是当猪一样地养的,现在却平白得了好处,怎么不沾沾自喜?
而某些大臣也动了心思,他们的下头,可也有不少的‘家奴’在外头做买卖的,这镇国府显然是个聚宝盆,若是能从中得一点股份,必定是稳赚不赔的。
英国公张懋对叶春秋开始的态度是中立,此后却变得偏袒起来,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叶春秋给其他五个国公也都许诺了百分之一的股权,百分之一,看似是很少,却恰恰有了进入股东会的资格,而且是落地分红,有什么不好的呢?何况从知道叶春秋的这个决定开始,张懋就明白,一旦叶春秋将这个提议抛出来,肯定会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到了这个时候,这姓叶的,必定会无罪,身为英国公的张懋,也是个聪明人,当然是要趁机结交叶春秋了。
之前,张太后那儿,周王屡屡前去拜见,其实不是去告叶春秋的状,而是在讨价还价,寿宁侯会占百分之二,而建昌伯能得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一二,相加起来,就是一年平白得到三万两银子,只要镇国府能兴旺发达,张家将来就算没了张太后,也照样吃香喝辣的节奏啊。
越是勋贵,越是讲究的是稳当,毕竟一个家族生根发芽,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如日中天,所以聪明的人,往往会在家族最强盛的时候,谋划自己的后路,所以有人四处购买土地,有人到处购置宅邸,有人收买人心,可是土地再多,也可能会遭遇败家子。
可是这种股权结构,却很对张太后的胃口,张家兄弟是什么货色,张太后怎么会看不清?将来若是自己当真走了,失了圣宠,张家靠什么维持呢?依着这两兄弟折腾劲,天知道会如何!可是镇国府不一样,股权是不可以变现的,你只能每年领钱,这总算是一条后路了,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或许靠着这个,也能维持张家的衣食无忧了。
而对于所有人来说,包括叶春秋在内,他们真正喜欢这个体制的,是因为这个体制的稳定性。
因为这个股比之中,一旦如此分配,就意味着镇国府内牵涉到了许多人的利益,将来任何人都别想一家独大。
叶春秋若是想一人将镇国府吃下,宫中不是吃素的。而皇帝若是想独揽镇国府,只怕也没有这么容易,因为陛下这是砸大家的锅啊,这么多宗室,这么多的皇亲国戚,这么多的勋贵,还有背后许许多多的世家大族,皇帝想要靠着一纸诏命就想吞并镇国府,简直就是笑话。
在这镇国府里,显然是一个天子与叶家,会同王公士大夫共治的结构,这种超稳定的状态,可以使叶春秋完全不必担心有人在背后打自己黑枪,因为任何人抱有什么野心,即便这人是未来的天子,到了那时,最急的恐怕未必是叶家,多半会是这些宗室和皇亲,还有各大国公以及不少隐藏在民间资本背后的士大夫,他们必定是第一时间就要跳出来为叶春秋保驾护航的。
在所有人还在震撼之中,只听叶春秋继续道:“今年,镇国府将扩大车坊,还将推出诸多新车,除此之外,还将进行大量的投入,明岁,纯利有望突破三百万至五百万,到了后年……”
又一波的利诱砸出来……
钱啊……这都是钱啊。
叶春秋的大话,有人可能不信,可是有人却是信的,仙鹤车怎么来的?水晶怎么来的?这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要说谁能挣银子,你非要对这位镇国公服气不可。
而至于镇国府的镇国新军,似乎也不必有所担心了,因为虽然镇国公几乎掌握了镇国新军的全权,可是在理论上,镇国新军属于镇国府,而镇国府是大家的,叶春秋只是占了多数的股比,拥有最大的话语权而已,所以至少在理论上,镇国新军可以属于宫中,也可以属于叶家,甚至可以属于宗室,可以属于任何一个股东。
这就暂时排除了造反的嫌疑。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钱了。
朱厚照的脑子已经开始飞速地运转起来了,若是五百万两纹银,即便投入三百万去再生产和各种镇国新军的军费,那么至少也有两百万的分红,宫中占了两成,那就是独得四十万啊。
张家兄弟混杂在其中,幸福来得太快,让他们觉得有些眩晕,前几日,张太后召他们觐见,语焉不详地说了一些,当时张家兄弟还不大明白到底怎么回事,现在算是完全明白过来了,这种感觉,真有点从天上掉下钱砸在他们身上的既视感。
而周王面带微笑,似乎这位德高望重的贤王,现在也处在某种大圆满的快乐情绪之中,其实藩王有地有粮,这没错,可是说到钱……
还真不多,这是大明特有的经济体制决定的,叶春秋给周王的许诺最多,其他的藩王,其实所占的,只是一星半点,而周王府一家就占了百分之三,百分之三啊,躺着六七万两纹银入账,这还只是开始呢。
英国公张懋也不禁露出了一点微笑,当初,叶春秋将书信给了徐鹏举,让他传书给了南京的魏国公,而魏国公毫不犹豫地开始与英国公、黔国公、定国公进行友好的磋商,除了那黔国公离得太远,一时也通知不上之外,各公族将能在这里机制里得到不少的便宜,这显然是很愉快的事。(未完待续。)
第九百九十章:大局已定(第五更)
没有人怀疑镇国府的未来,因为前两年,大家已经亲眼见证了,从无到有,再到如今叶春秋抛出了足以令人惊心动魄的账目。
只是……有心人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叶春秋在排排坐、分糖果,可问题在于,似乎有的人,却完全被排斥在了这个体系之内。
陛下得了好处,他的内帑问题解决了,镇国府照旧练他的兵,照旧拿出钱来继续发展,可是多余出来的分红,也足够弥补内帑的不足,陛下什么都不需操心,只管躺着挣银子也就是了。
宗室得了好处,不消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钱。还有贵族和大臣,都还能或多或少从中分一杯羹。
可现在的问题在于,刘瑾呢?
又或者说,宦官呢?
许多宦官能够得势,是因为他们是陛下的贴心小棉袄,因为陛下有些不方便做的事,总需要他们去完成。
就比如朱厚照,他要玩,花钱大手大脚,可是他没钱,国库的钱是不会给他轻易动用的,毕竟这涉及到了国计民生,所以这个时候,太监就出现了,又或者说,刘瑾就出现了。
出于对刘瑾的信任,朱厚照便将这些事交给刘瑾去办,刘瑾呢,则趁着陛下需要钱,则狐假虎威,跑去外头找钱,打着皇帝的名目,说是新政也好,说是其他也罢,反正谁要是挡路,你就是给天子难堪,所以就收拾了你,你能奈何?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被刘瑾打倒了,也有人因为攀附上了刘瑾,借此飞黄腾达,中官只要攀上了刘瑾,无论在地方上再怎样的胡作非为,那也没关系,你要告状就告状好了,人家可是给天子办事的,你告中官横征暴敛,不就是骂皇帝贪财吗?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厚照依旧支持新政,没有人会跟自己的小钱钱过不去,小皇帝自觉得自己太穷了,毕竟即便是天子,也有发家致富的愿望。
可是现在呢?
现在满殿的大臣,为数不少都在高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新政。就在朱厚照忧心于钱的问题的时候,叶春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宫中内帑的问题,陛下,只要镇国府的生意做得好,陛下的内帑便可保无忧。
你看,这新政……
新政的效率很低,放出这么多中官,贪墨的钱财不知多少,先是办事的差役从中得了一层好处,之后就是中官从中谋取了一层利益,接着还要孝敬某些重要的人物,最后才会送进朱厚照的口袋里,所以虽然惹得天怒人怨,可是每年所增加的内帑,也不过是二三十万两纹银而已。
现在所有人看着朱厚照,而站在朱厚照一旁的刘瑾差点没一屁股瘫下去。
这……刘瑾现在算是完全明白了,这等于是皆大欢喜,就自个儿触了眉啊!
刘瑾努力地朝张彩挤眼色,想让张彩出面说上几句,可是张彩不傻,这个时候,你出来说任何话,所面对的不只是叶春秋,也不只是内阁的大学士,不只是那些御史,便是连今日站在班中的诸位宗室藩王,便是其他几个国公,怕也未必答应。
没有人知道镇国府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大家却是知道,现在叶春秋所提出的,对那么多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张彩不敢触这个眉头,所以很聪明地,选择了装聋作哑。
终于,朱厚照很愉快地想通了,似乎……朕暂时也不缺钱是不是?似乎……
他眯着眼睛,然后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接着道:“朕没有想到啊。”
先是做了这么一个开场白。
然后他微微仰面,徐徐站起,背着手,踱了两步,显然,以前为了中官,朱厚照是没少背黑锅的,现在他决心不背了。
“朕万万想不到,中官之害竟是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啊。”
他的语气悲痛而有力,当年他就是这样忽悠诸位师傅们的,现在只是情绪照搬办了,道:“先帝将江山交到朕的手里,朕以为祖宗之法,致使弊病丛生,于是让刘瑾开了新政,原以为可以天下清明,可以裁撤掉冗员、冗官,可以效仿先帝一样,建一个清平世界,可是朕看了许多奏报,真是触目惊心,朕……朕真是有错啊,苛政猛如虎,这是王师傅教诲朕的话,朕今日方才幡然醒悟,这些中官,朕如此信任他们,谁曾想,他们竟如此恣意胡为,如此胆大包天呢,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宫中,都代表了朕啊,他们残害一个百姓,即是朕的过失,朕真恨不得下诏罪己,好生检讨自己的过失,传朕的旨意吧……”
朱厚照深吸一口气,肃然道:“立即召回所有中官,废黜新政,对于那些危害一方的,统统都要严惩不贷。”
呼……
这回,是真正的大局已定了。
叶春秋先是挑起了百官对新政的怒火,先行煽风点火,让反新政的力量浮出了水面;接着又收买了宗室和勋贵,使他们也成为了祖宗之法的捍卫者,而在这巨大压力之下,镇国府的分红,成为了压垮新政的最后一棵稻草。
现在……总算情势一面倒了。
没了新政,就没了中官,那些在地方上权柄极大,作威作福的中官,某种程度都是刘瑾和张彩这些人爪牙,叶春秋等于一剑将他们的爪牙都斩断了,而接下来,中官召回,势必要严惩一些人,这些人都是刘瑾的徒子徒孙,可以想象,接下来若是攀咬出了点什么来,那……
叶春秋抬眸,意味深长地看向了刘瑾。
刘瑾已是吓得魂不附体,身躯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控制住了内帑,就控制住了陛下,而显然他失算了,这一跤摔得很惨,他甚至没有心思去报复,因为此时此刻,报复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想着怎样自保才最重要,他整个人萎靡不振,一下子扑倒在了朱厚照的脚下,惶恐地道:“陛下,奴婢万死。”
(未完待续。)
第九百九十一章:陛下威武(第六更)
现在,刘瑾跪下请罪,并没有让太多的人感到意外。
刘瑾当然是万死的。
当初的时候,刘瑾和朱厚照是命运共同体,有钱大家赚嘛,所以新政有再多的弊端,大家也是肝胆相照,刘瑾办事,朱厚照收钱。
朱厚照收了钱,当然打死不能承认新政有什么问题了,你们闹吧,朕就不松口。
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当大家一致认为新政祸国,朱厚照缺钱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那刘瑾和朱厚照还存在那稳固的关系吗?
于是,在眼前形势之下,朱厚照想明白了,终于开了口,要裁撤新政,既然要裁撤新政,就必须有理由,理由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官残害百姓。
那么问题就又来了,是谁纵容中官残害百姓呢?
一般人想背这个锅还真不容易,虽然方才朱厚照痛心疾首地说这是朕的过失,可是……
别开玩笑了,皇帝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新政害了这么久的民,而陛下是天下之主,这个锅,陛下可以背吗?
皇帝不背,谁来背?
刘瑾一脸惨然地拜倒在朱厚照的脚下,他怎么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新政是他提出来的,事儿也是他办的,中官的人选,有不少也是他推荐的,好嘛,你能说陛下这几年来,唯一的施政,也就是这所谓祸国的新政,都是皇帝的错吗?
当然不能,刘瑾除了主动说出自己万死,把问题揽在自己身上,似乎便别无他法了,因为他是奴,朱厚照是主,主子不能有错,要错,就怪身边的女人,或者……是身边的太监。
很不幸,朱厚照此时身边没有可以怪责的女人,那当然就是你这个太监了。
刘瑾满肚子的悲催,算是真情流露地痛哭流涕道:“奴婢恳请陛下降罪奴婢,奴婢该死啊。”
朱厚照看了一眼刘瑾,冷着脸,却是没有说话。
早知道叶春秋这儿能解决内帑,还用得着那么费事,让你这奴婢四处胡搞瞎搞,搞得满天下人骂朕。
想不到这些,朱厚照便怒从心起,他正待要怒气冲冲地发泄一句,可是看到刘瑾这个样子,却不免又一次心软了。
终究……朱厚照其实是个重情之人,否则刘瑾早就死了十次八次了。
于是朱厚照皱着眉头道:“让厂卫和有司,好生查一查这些中官吧。”
该说的都说得差不多,朱厚照也没了心思继续这场廷议了,便长身而起道:“今日之事,就到这里吧,朕想静一静,众卿家都散了吧。”
无论如何,叶春秋算是安然无恙了,这使朱厚照也长长地松了口气。
不过……朱厚照狠狠地看了叶春秋一眼,旋即起身道:“叶春秋,你来暖阁。”
此时满殿之中,有人情不自禁地想要雀跃,自然也有人忧心忡忡,叶春秋看着依旧还跪在那儿的刘瑾,心里知道,这一次刘瑾只怕要焦头烂额了。
刘瑾之所以在陛下面前得宠,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身和陛下是有感情的,而其次就是,陛下的许多事要倚重着他,很明显,现在第二条已经化为乌有,刘瑾对于陛下来说便可有可无,现在要看的,就是这个感情可以维系多久了。
叶春秋面无表情,并没有因为废黜了新政而显得狂喜,见朱厚照已经举步去了暖阁,便也在众人的目光下朝着暖阁而去。
等叶春秋抵达暖阁的时候,朱厚照已坐在了这里,愣愣地发着呆,似是想着什么心事。
叶春秋进去后,故意咳嗽了一声,朱厚照方才抬眸,笑道:“你这家伙。”
叶春秋却很认真地朝朱厚照行了个礼,道:“今日若非陛下,臣只怕死无葬身之地了。”
说起来,若不是朱厚照主动承认是他下的命令,叶春秋的罪责是跑不掉的。
朱厚照并没有觉得得意,而是显出了几分肃然,突然道:“其实……朕现在回想了一下,嗯……若是方才朕没有挺身而出,其实你也可以脱罪的,是不是?”
“额……”陛下越来越聪明了,当叶春秋给周王交了底,再加上之前反对新政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次御审,虽然不能轻松过关,可至少也不会太过严重。
叶春秋道:“臣没有想到陛下……”
“这是应该的。”朱厚照毫不犹豫地道:“朕没有让你吃亏的道理。”
他很认真地看着叶春秋,接着道:“不过……现在朕心里挺难受的,哎,刘伴伴到底是坏呢,还只是办事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