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吉诺弯刀-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所鼓励的,兄弟之间,应该也并无私仇。弟弟之所以会听从昌平侯的建议,想要争取皇太子的位分,必定不会是因为兄弟间的私仇和贪婪权位之心,必定还是因为我做皇太子以来,做人有失德之处,做事有悖乱之举,才会令弟弟觉得不能任由我居于高位,将来成为国家的祸患之由,才会下定决心,一定要设法取而代之。我思之再三,觉得非常惭愧惶恐。若我的德行,就连同胞手足,也不能认同拥戴,又怎么能让天下万民、朝中百官心服口服,衷心拥戴呢?以这样的德行,去承继父皇的基业,怎么能让父皇母后放心呢?我高居太子之位,将为他日之君,我的失德失言之处,谬行乱举之处,很多臣下可能投鼠忌器,不敢仗义执言,我可能也听不到多少中肯的批评。所以,今天,我专程前来,一来是想要负荆请罪,请弟弟原谅我的失德乱行导致兄弟失和,令父母忧心,连累弟弟一家离开了皇宫,手足断离;如果说此事有错,错的根源首先还在我这个做兄长的,首先也该我反省自责;二来是想要恳请弟弟,也恳请各位兄弟姐妹,不吝指教,我身为皇太子哪里做得不好,哪里不能令兄弟们服气,哪里不能让天下人放心,好让我有机会诚心改过。若是我的德行真的不具,不能承担天下人幸福安康的无上重托,我,非常愿意代众位兄弟去向父皇恳请,不一定就要因循祖制,立长立嫡,而可在兄弟们当中,选贤任能,务以万民福祉为标尺,以社稷长远为矢的。”
皇太子坦诚地说:“昌平侯事发之后,我也已经进宫去求见了父皇谢罪,今天对弟弟说过的话,我也都对父皇一一陈明了,我也向父皇母后禀告过,在你离宫之前,将会来你的府上,求你原谅,求你指教,父皇母后都对我说,去吧,俗话说,兄弟之间的间隙,不可过夜,有些心结,若不当时解开,将来便会愈结愈深,终至难解。你们兄弟之间,有话不妨当面讲开,你做兄长的,做太子的,本来就应该更加主动,本来就该为兄弟们带好头。”
皇太子说:“父皇对我说,只可惜父皇年轻的时候心高气傲,不肯在先皇太后面前低头,不肯去弟弟那里真诚自省,没有那样的心性修养,能够以一片赤诚,感动弟弟回心转意,才导致兄弟间的怨结不断加深,终于悲剧收场。这是父亲终身的遗憾。父皇,真心地希望你们兄弟,吸取父皇的教训,都能比父皇做得更好,让天下人看到我们刘家,后继有人,一代比一代贤德上进,也让列祖列宗看到,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殷殷期望。父皇希望你们,能够用实际行动,来巩固天下的安定和乐,弥补愈合我们刘家兄弟失和给天下人造成的战乱创伤。”
长公主也接过皇太子的话头,说:“是啊,母后也对我们说,她由自己一生的经历,深深地明白了,别人的过失,说到底也包含了自己的行为过失在内。所以,在谴责别人之前,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母后也非常鼓励我们兄弟姐妹一起前来,敞开心胸,把话都说出来,把道理都辨明说透。”
(二)
崔承志万万没有想到皇太子会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会有这样一番秉承公心的无私之论。言谈之间,皇太子不但没有对自己的加害有任何的谴责怨恨,而且由此反躬自省,归咎于自己的德行亏失不能服众,更说出愿意主动让贤以利社稷的话来,崔承志听得是发自肺腑地震撼、感动、羞愧、感慨,含在眼里已久的委屈的眼泪,现在都变成了惭愧自责的眼泪,忍不住沿着脸颊流淌了下来。
他听了皇太子和长公主转述的父母的话,默然良久,然后心悦诚服地认识到,父皇选人的眼光,的确是很准确的,父亲所选的皇太子,的确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兄弟姐妹中最具备储君资格的不二人选,自己不论是文治武功、德行涵养,都远远达不到皇太子目前的境界,自己这样跳出来争夺太子位,在百官群臣眼里,实在是不自量力的跳梁小丑之举啊。真是给父皇母后丢脸了。
想到这里,他再也挂不住,面向皇太子,追悔莫及地双膝跪倒。
他真诚地向皇太子说:“皇太子这一番话,实在是出乎微臣的意料。微臣狂悖,原来自以为很多事情可以做得不输给皇太子,乃至在行动果决,能谋善断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光耀父皇的江山。现在,微臣才真正地知道了什么叫做仁君之德,什么叫做君王的器量和心胸,才真正懂得了皇帝选择皇太子的标准所在,原因所在。微臣现在知道了,与皇太子的格局气度相比,微臣的心思实在是太阴暗龌龊了,微臣的器量也实在是太卑下渺小了。皇帝的选择,的确是无比英明的,而微臣的罪行,也实在是罪不容赦的。皇帝皇后,以及皇太子对罪臣的宽恕大度,罪臣深深体悟到了,罪臣惭愧难言,没齿难忘。罪臣,现在真正知道自己的过失罪恶所在了,罪臣想要篡夺皇太子位,虽然不能完全说没有为天下未来的考虑,但绝大部分,都是出自个人的野心,出自对自身德行的无知倨傲,罪臣不敢冒充耿直之士,热血之臣,罪臣为自己的小人之心、阴暗之念,在此诚心诚意地向皇太子坦白、道歉、请罪,祈请皇太子的鞭挞责罚。愿皇太子在罪臣负罪离宫之日,今日,当着众位兄弟姐妹,代父母行使家法,惩戒罪臣,给其他幼小的兄弟姐妹们留个深刻印象,让他们永远记住罪臣的教训,将来永远不要被外人利用挑唆,被妄想迷惑蛊动,永远都不要再像我一样误入歧途,害人害己。”
说着,他便回头要内侍管家去取皮鞭来,欲双手奉上到皇太子面前。
(三)
皇太子赶忙阻止。皇太子前行几步走过来,亲自双手扶起泪流满面的崔承志。
皇太子说:“何须如此啊,何须如此。既然今日我们兄弟开诚布公地都讲出了肺腑之言,以往的心结,便自今日全然消解。我,对天盟誓,绝不会将此事放在心里,就比如我们幼时游戏厮打争斗,我绝不会因为此事对弟弟心存芥蒂,此时不会,将来,也永远不会。今日,我也隆重地拜托弟弟,弟弟毕竟与我,是同父同母的手足,休戚相关,悲喜与共,还望弟弟,以后多多监督我的做人做事,对于我的失德乱行,一定要直言不讳,及时提点,不吝批评,务要督促我改正为是。”
皇太子也对诸位兄弟姐妹们说:“这也是我作为长兄,对于你们的一片期望。不管是今日,还是将来,不管何时,我们兄弟姐妹都要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好天下人的安宁。我一个人做不到的,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必定能为天下人做到。我一个人做不对的,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也必定能为天下人做对。”
崔承志感动道:“罪臣也对天发誓,一定痛切反省,真诚改过,绝不会因为此事再起任何下劣之想,再存任何不轨之心。罪臣愿终身遵从太子的号令,做我朝的忠臣、良臣、直臣,君臣同心,共谋天下人的福祉!”
他伸手从前庭的花枝上折下一根枝条,一把折为两截,他说:“臣若有失言,便有如此枝,天下人人得而诛之。”
受到兄弟俩一片赤诚的感动,戎先、吐蕃两宫贵妃的儿子们便也自省道:“说到此事,我们身为年长的皇子,也有过失。我们明明看到四弟和皇太子因为政见分歧而屡有言语冲突,却没有想到应该去替长兄分忧,去开解弟弟的心结,去弥合兄弟间已有的细小裂痕,而是觉得事不关己,未加闻问,平日,对于幼小弟妹们身边的人也没有主动留心,对于弟妹们的活动也不主动关怀,若我们平日能多往这方面用心,今天也不至于出现这样让人感伤莫名的局面,也不致于累父母忧心操心。”
于是,兄弟姐妹们纷纷反省在这个事件中自己的过失。有的人说,曾经听到昌平侯的狂悖言论,但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及时提醒皇太子和报告父皇母后;有的人说,没有主动创造机会让皇太子和皇四子多多交流沟通;有的人说事发之后没有多去抚慰父皇母后,承欢膝下,让父母开心。
一时间,人人自责,互相道歉,真诚友爱的场面让随侍的内侍宫女们都觉得非常感动,忍不住纷纷落泪。
从小伺候皇四子长大的内侍管家,不由得老泪纵横,在心里感谢上苍:都是皇帝的仁德,皇后的贤良,感召到了上天的爱怜,让皇子公主们如此明礼,如此友爱,这实在是天下人的福气,是国家社稷的福气啊,本来因为与旧少主离别在即而郁积在心头的悲伤,也因此一扫而光。
皇太子遂令人上酒,年幼的弟妹以白水代酒,带领兄弟姐妹们共同盟誓,愿以今日之事为深刻教训,从今以后,兄弟姐妹团结一心,共同看护好天下的安宁,为天下的繁荣昌盛而共同努力。
大家一起举杯盟誓,同声共祝:“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在孩子们少年热血、发自肺腑的盟誓声中,昌平侯事件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它总算是有了一个能对天下人交代过去的结局。
(四)
皇太子率领弟妹们自愿盟誓友爱互助的消息,传到了刘申那里,刘申心情大好,整个人顿时就光彩焕发。因为心情很好,疾病也霍然减轻了。刘申迅速地痊愈起来,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伴随着刘申的重新上朝,国家的一切,又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以前有些臣子,还觉得刘申对儿子处罚稍轻的,此刻,也都心悦诚服,对事情的结果,无话可说,相与共庆。
向兄弟姐妹们深情辞行,洒泪分别之后,新一代的岭南王崔承志离开了皇宫的住处,在内务府官员的陪同下,骑马走向了岭南王府。
路过京城的街道时,虽然不时地有百姓投来围观的目光,目光里有着种种无言的评论,但是,崔承志已经不觉得尴尬和难过了。此刻,他的心中澎湃着一股豪情,对自己的未来也不再悲观失望,而是充满了信心。
他决定就这样满怀信心走向新的门庭,新的身份,他决定要用自己的一生,为亲生的父亲刘申,名义上的父亲崔景龙,和自己的母亲增光添彩,他决心,要把岭南王府的美誉和传奇延续下去。
他虽然失去了皇子的身份,但是,他从此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正确的道路。
他就这样满怀着对人生的信心,而穿越了自己年轻时代的错误,走向了新的生命。(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 裁军风波(上)
(一)
不知不觉,新朝建立已经有20年了。
我和刘申也已经都步入了中年。我已经儿女成群,不再是当年如花似玉的青春女孩,而刘申则蓄起了胡须,头发也逐渐变得花白了。
他的第一根白发出现时,自己是非常的吃惊。戎先贵妃帮他拔了下来。他看着那根早生的白发,发了半天的呆,然后接受了自己开始衰老的事实。他感慨说:“是啊,不知不觉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家立业了,我们,怎么能不老呢。这世界,我们很快就要下场了,该轮到下一代人上场,去演出他们的时代了。”
戎先贵妃说:“能够让儿子们去操心,我们在宫里闲一点,享受下春花秋月,不也很好吗?”
刘申拉着她的手,说:“这话是谁最先对你说的呢?”
戎先贵妃老实回答说:“是皇后经常挂在嘴边的。”
刘申笑了一笑,说:“是琴儿。我就知道是她说的。”
戎先贵妃说:“说得不对吗?”
刘申说:“很对,说得很对。这世界,早晚都不是我们的,不管我们怎么舍不得它,它都会飞快地舍离我们而去。肩头的千钧重担,总会有放下的一天。我们应该相信儿子们。面对他们的新世界,他们会有新的想法,也会有新的办法。我们应该就像那下山的夕阳一样,蓬勃过,照耀过,就安静地西沉下山,留给世界最后一抹霞光。”
戎先贵妃看着刘申,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想了一想,便说:“皇上英明。”
刘申听了这个回答,再次笑了一笑,说:“这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错的回答。”
刘申在心里始终觉得,能够在这些话题上,和他有着深切共鸣,并且能够和他深入谈论的女人,在后宫当中,我是他的唯一。
随着年华的老去,儿孙的成长,我们之间的爱情,正在转化为日渐深厚的友谊。
(二)
建元13年,刘申再次心绞痛发作而病倒,病势沉重,几欲濒危。刘申自己也觉得这次肯定难逃一死,都召来了皇太子和顾命大臣,交代了遗嘱,将国家的命运和朝政托付给了他们。
朝野上下气氛紧张,万民悲痛,百姓们都期盼刘申病愈,纷纷到寺庙为君上的康复祈福供养。
消息传开之后,远在北方的勿吉翰克尔部认定刘申此番必死无疑,而他一断气,新君登基,汉人的朝廷必将有一番动荡,正好趁此机会,率领重新统一的勿吉各部,突袭汉地,企图抢回原来属于勿吉人的中部和南部草原,重建父汗乌林登木汗时代的辉煌,重新控制草原各族,并卡住西域往汉地之间的黄金商道,敲诈盘剥往来商旅,谋取暴利,充实勿吉人的财库。
这些勿吉人的突袭来势凶猛,攻势发动之后,一夜之间就奔袭千里,狂卷300里的边塞战线,横扫北方草原的26个郡县。因为事发突然,边疆郡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本地守军纷纷落败后撤,汉地民众惨遭杀戮劫掠,损失惨重,多有文武官员在这轮突袭中殉职身亡。
一时间北线边疆烽烟四起。
刘申奄奄一息,不能理事,皇太子便代为监国,诏令杨彪率部出击,迎战勿吉骑兵。
(三)
太平新朝建立后,天下安定,刀兵不起,昔日威震四方的汉军,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刘申又坚持爱惜国力,注重民生,予百姓种种休养生息,不同意继续扩张领土,向南向西开疆拓土,引发与更边远的西域各族及西南各族的战争。于是,汉军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投闲置散的状态。杨彪身为汉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地位逐渐下降,从你领导汉军时期的几欲与皇帝比肩的辉煌位置,滑落到一般贵族臣属的地位。虽然刘申一直对汉军非常重视,然而,毕竟今时不同往日,杨彪很多意见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杨彪对此感觉非常失落,罢朝归来,面壁独坐,内心总不免有些悻悻然。
北线烽烟一起,杨彪的精神立刻为之一阵。他觉得非常高兴,因为汉军再次大显身手,战绩为全国瞩目的时候终于又到来了。
他雄赳赳气昂昂地领太子命,率领10万骑兵,进军草原作战。
两支精锐而庞大的军队,在勿吉草原的中部迎头相遇,随后开始了激烈的交锋战。
翰克尔惊讶地发现,虽然你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但汉军骑兵的凌厉强悍,丝毫未有衰减,他们在杨彪的指挥下,无论是正面作战,还是迂回包抄,种种战术依然如前娴熟灵活,而且远程攻击的能力伴随冶铁和火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甚至较前还更为强大。
双方骑兵部队在草原进行了约有半年时间的多次交锋,杨彪气势如虹地夺取了战争的指挥权,对勿吉部队进行了分割包围和长程追击。
最后,双方军队在一个叫做武陵的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决战。决战持续了8天时间。最后的结果是,杨彪全歼了翰克尔部,翰克尔在血战中宁死不降,抵抗到最后一刻,全身上下血流如注,最后被汉军乱箭射死。勿吉人的这轮攻击被彻底击溃,大部分参战军队被歼被俘,史称“武陵大捷”。杨彪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汉军的再次全胜又一次撼动了整个北部和西域地区。
此战之后,有长达100多年的时间,无论是汉地的北方,还是隔着河西走廊的西域地区,再也没有任何民族的军队,敢于主动发起对新朝的挑战。
新朝太平繁荣的局面得到强有力的维护和巩固。杨彪再次继你之后,为新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四)
但是,杨彪的表现却远远没有你那样好。
他被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定要报复一下前段时间,朝廷对于他的冷落及忽略。
他得意洋洋地凯旋而归,一路飞扬跋扈,不把前来迎接祝贺的地方官吏放在眼里,任意欺凌怠慢,言辞冷嘲热讽,举止倨傲无礼。
伴随着他一路从北线返回运京,沿途弹劾他的折子也是雪片般地飞往刘申的案头。
刘申逐一翻阅了沿途地方官吏谴责弹劾杨彪的奏折。
然后,他依然决定亲自出城,率领京城的文武百官和百姓,以全套隆重的仪仗,去恭迎杨彪的凯旋。
他决定给予杨彪,你都未有享受过的无上荣光。
垂垂老矣的宰相魏国清,决定刘申这样做非常不妥,簧夜进宫,单独谒见刘申,劝谏刘申不可再给杨彪施加殊荣。
刘申对魏国清说:“魏卿,你还记得当年故大将军和我在金风寨盟誓时的约定吗。那时候,我答应过琴儿,答应过汉军,不仁不义,绝不会自刘申始。这是我对故大将军的承诺,也是我对全体汉军的承诺。汉军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就应当给予杨彪无上的荣光。刘申应做之事,都当尽心做到。至于杨大将军如何面对君恩,如何面对这极高的殊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刘申该给的,都不会亏欠于他。”
魏国清听出刘申已然明了杨彪的跋扈之态,也有了应对的心理准备,便也不再出言烦扰。
于是,杨彪凯旋到运京的时候,全城北门洞开,上百万人夹道欢迎,刘申亲率文武,在城门口迎接他的仪仗队到来。
杨彪一路骑马而来,一直前进到距离刘申站立位置仅有30步的距离,方才翻身下马,向刘申跪拜,行君臣之礼。
刘申宣布了对杨彪及有功之臣的种种隆重封赏。
杨彪对刘申的封授赏赐之丰之厚,感觉比较满意,于是便叩头谢恩。
刘申又上前几步,扶起杨彪,问候他一路的辛苦,亲把其臂,携手入宫参加庆功宴。
而杨彪谢恩之后,也便坦然接受了皇帝的把臂而行,一路与皇帝几乎并肩步行,进入了运京的大门,并接受了运京军民的热烈欢迎。
其间,杨彪得意洋洋之中,忘却分寸,甚至有那么一段路程,竟然略略走在了刘申的前面。
运京的中央王廷朝臣耳闻目睹他的这种狂悖倨傲,不由得联想起德鲁湖大捷之后故大将军面君时带着伤腿的跪拜请罪,更想起恩图会战与苏隆大捷之后,故大将军因为阵亡率太高的再三上表、自请贬斥。今昔对比如此鲜明,朝臣们不由得内心种种感慨,种种叹息。有义愤填膺的御史和文武朝臣,连夜便起草了措辞激烈的弹劾奏章,痛斥杨彪的君前失仪。
刘申将这些奏章都留在宫中,不作批阅,也不发还中枢,任其沉底。
杨彪却对刘申的处理感觉不爽,认为刘申应该严惩那些敢于进言中伤他的官吏。他甚至在朝堂上以自我辩白为由头,言谈语句之间,对刘申多有批评和嘲讽。
刘申让他在朝堂上自由发言,然后,以温和的语气,告诉臣属,应该尊敬那些为天下太平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能比万民的安居乐业更为重要的了。然后,他又宣旨,嘉奖了一大批在战事期间安定后方,组织军需,组织医疗等后续服务有功的中央及地方官员,表彰他们说,正是因为全国的团结一致,文臣武将各尽其责,本次战事才能如此辉煌。刘申向全体官员深表谢意,并代表国家,向他们隆重祝酒,表示愿意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将民众的安居乐业和周遍环境的和平,发扬光大,长久延续。
在一片团结奋进的气氛中,隆重的凯旋庆祝告一段落。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刘申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委婉地提醒了杨彪,战争的胜利,虽然他功劳莫大,但是,也绝非是他一人的功劳,也同样并不是汉军独有的功劳。没有各方的鼎力支持,胜利不可能来得如此之快。
但是,杨彪没有看出来刘申的用意。相反,他觉得刘申这样搅混水、和稀泥,淡化了汉军在战争中的作用,对自己不够敬畏,没有感谢的诚意。
他对刘申,从此存了一个不满的心结。(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三章 裁军风波(下)
(一)
武陵大捷又已经过去数年。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局面越来越稳如泰山。周边地区已经事实上不复存在能够和胆敢挑战刘申新朝的军事力量。
在长期的和平局面下,整个东亚地区和西域地区的各民族往来贸易,互相迁徙,混杂居住,彼此通婚,出现了文化和人种的大融合。很多民族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的界线早已模糊不清,很多年轻的国民,都已经数代混血,面目特征混同一体,说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族人,从外貌上也无法区分,大家都自认为是新朝的国民,并没有划分何宗何族的习惯了。
因为刘申的新朝国号中包含“汉”字,所以,国民大多自称为汉人,遥远的外族也多用“汉人”,指代刘申新朝的人民,用“大汉”或者“大后汉(区别于秦汉时期的汉朝)”指代刘申建立的新朝。
伴随太平的稳固,刘申的新朝开始大规模地建立普遍的社会福利制度。新朝建立了大量的官方免费诊所和药号,由国家提供医生和药材,免费为国民以及居住在汉地的外国人提供普遍医疗服务。当时,仅运京一个城市,免费的诊所就多达1200多间,免费药号多达上万家,遍布所有的坊市社区。这些诊所、医生和药号都由中央政府设立的“药事局”进行管理,“药事局”归属户部统辖。
此外,新朝也开始提供广泛的社会救济,在各地指派官员,建立了官方的养老院和济贫所,收容因为疾病残疾或者孤独鳏寡而流离失所,无人奉养的老人、病人、残疾人和乞丐,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临时食宿之所,冬季免费布施冬衣,提供御寒之所栖身,夏季提供避暑汤茶和清凉的过夜之所。
新朝还广泛开许社会各富裕阶层兴办民间慈善,多有大商贾成立了救济商会,共同兴办社会福利,惠及当地的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政府对这些救济商会一方面加强管理,严格审查,另一方面奖励善行,频作表彰。对于民间慈善的杰出人士,朝廷特予恩惠,可以抬籍,封赐为荣誉贵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奋斗,新朝各族人民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依,社会行善之风大为昌盛,当时远来中土经商的西方、南方等国的商旅,初到新朝疆土,都深为当地人的厚道善良和热情所感动,惊讶于新朝各处的干净整洁、彬彬有礼,震惊于民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很多周边的小国、小部族,都深深仰慕新朝的社会福利系统,纷纷派遣官吏前来体验学习。而新朝也对他们不吝帮助。刘申对有意于广泛惠及国民的小国、小部族不仅提供经验模式方面的支援,而且多有厚礼相赠,帮助他们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由此,刘申的仁君美誉,声名远播四海,成为四海共同景仰的一代仁王圣主,许多小国和小部族,主动对刘申以“父君”敬称,感恩刘申慈父般的关怀与帮助。
(二)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伴随社会福利事业的欣欣向荣和美名传扬,有大臣上疏提出,如今四海安定,皇帝是天下万民万族爱戴的贤圣共主,眼看着在数十上百年的时间内,都不太可能再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每日耗费巨额的金钱,供养着一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庞大军队,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上疏者恳请刘申慎重考虑,要不要逐步裁撤压缩国家军队,仅保留精锐在军籍。这样不仅国家可以有更为丰厚的财力来改善民生,而且可以解放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制造、流通、贸易领域去,令国力更为强盛。
刘申接受了内阁大臣的建议,将这篇疏奏明发邸报,遍传中央及各地官吏阅览,并许可大家围绕疏奏的内容进行各种附议。一时,这篇裁军疏奏成为了朝廷热议的舆论焦点。
围绕要不要裁军,裁军到什么规模,何时开始,全国文臣武将各抒己见,从各自的角度,向刘申和内阁阐述了其中的利弊。
在热闹的朝议之中,主要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以汉军将领和利益相关部门为主,力陈汉军不可裁撤,认为汉军虽然无有实际的作战功能,但是汉军的强盛存在,是国家安定的基石,是必要的国家威慑,这方面的浪费,不唯必要,而且重要,皇帝绝对不要自毁长城,埋下远端祸因。这一派朝臣痛陈故大将军从赤手空拳入峒城觐见,到从500兵马艰苦起家,创建这支举世闻名的强大军队的艰辛,希望皇帝不要忘记建军的根本,不要被实用主义的论调所迷惑,一定要坚定地保持国家军队的庞大和强悍,这才是天下繁荣太平的根本。
另一派则以中央及地方的财政及各类文臣为主,也包含部分头脑清醒的汉军将领。他们认为,一个王朝的兴盛,往往刚开始建朝时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然后天下平定之后,王朝能够延续多久,往往是看王朝的政治是否得到民心的拥戴,这才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国家的财力越丰富,越能让百姓生活得舒心如意,百姓生活舒心如意,自然对朝廷忠诚不二,天下各族也都仰慕景从,恨不能都来投奔在新朝生活。民心所向,就是最根本的太平之策,谁能与天下万民都热爱都仰慕的政权匹敌呢。圣人自古都说,仁者无敌,从未说过强者无敌。周朝、唐朝都没有特别强悍凌厉的国家军队,但依然是当时最强盛最安定的国家,是世界仰望的中心,可见强大的国家军队,并非太平盛世的绝对必要要素。何况,此次裁军,并非要将国家军队连根拔除,而只是适当控制规模,也有利于军队本身集中财力,提高精锐部分的战力,对军队的发展并无害处。
双方观点在邸报和廷议中反复交锋,各各都有精彩的论述。
在这种热烈讨论的氛围下,裁军,成了朝政的第一大热点。
很多朝臣也看出来了,刘申和内阁既然同意将疏奏明发邸报,让众多官员参与评阅,皇帝的心意应该是可以揣测的,刘申心里,也认为裁军是当前形势发展的所需。只是,他需要更多地听取利弊方面的提醒,需要舆论更为一致的坚定支持。
于是,就有一部分中间派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