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吉诺弯刀-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

    昭阳宫。我的卧室里。

    我和皇四子母子单独相对。

    我坐在床沿上,眼神哀戚地看着他,久久不发一言。

    他低头跪在我的脚边,浑身流汗,大气也不敢出一口。

    我越是长久地沉默着,他就越是惶恐不安。

    终于,他憋不住了,流泪伏地哀求:“儿臣知罪,儿臣罪该万死,儿臣求母亲息怒,求母亲保重身体,求母亲责罚。无论父皇母后怎样责罚儿臣,儿臣都心甘情愿认罪伏法。儿臣不敢为自己的行为有所辩护。”

    我看着他,长叹了一口气。

    我说:“你起来吧,到这边来,坐下。”

    他迟疑着不敢起身。

    我说:“儿子,母亲现在不想责罚你。母亲有些心里的话想要单独和你谈谈。母亲想要给你讲一个很长的故事。我现在很后悔,在你们还小的时候,没有及时给你们讲过这个故事。如果我早一点讲了,也许,今天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我把儿子从地上拉了起来,让他坐在我的身边。

    我说:“我想给你讲两个人的故事。这两个人,和你的关系都很亲近。一个,是你的外祖父,我的亲生父亲,当年的燕塘关总兵陈士钊将军。另一个,是你的舅舅,我养父的儿子,举世闻名的战神故大将军。”

    我说:“这故事,我生平还没有对谁讲过。你是世界上第一个听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儿子,你要认真地听。”

    那天,昭阳宫里的灯火彻夜通明,我们母子在一起长谈竟夜。

    我给儿子讲了父亲的一生,讲了他和母亲最后的诀别,讲了他如何英勇牺牲在崔家集的打谷场上,为中止战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讲了他的遗体运回燕塘关后我母亲的抚棺痛哭,讲了我和你去打谷场的祭奠,讲了你带我去参观总兵府的停棺处看到的地上十多年不散的阴冷湿印。

    我也给儿子讲述了你的一生,除了我们之间的爱情。我讲了你清风寨练兵的艰苦训练,两进草原的奇袭作战,讲了你浑身上下的无数伤痕,讲了你南征北战的艰苦卓绝,讲了混乱战争期间的斩首尝试,讲了你元宵节带我去燕塘关的城楼上看烟花,说必须要有人作为石头垫在轮下,让失控的战车停止下来,讲了你千里奔波回来看望我,劝说我无论是婚姻还是生育,都当为天下的福祉考虑,不能只考虑一己之私,讲了我们在宝镜湖边的今生诀别,讲了你无字的墓碑,讲了你溪源峡谷的壮烈阵亡,讲了刘申攻灭南汉,登上父亲宝座的那个瞬间,讲了刘申在宝座旁边设立的那个空白无人的座位。

    我在讲述中不知不觉泪流满面,数度因为悲痛哽咽而无法出声。

    我的儿子听着我讲述这些他出生之前发生的故事,听着这里面的艰难困苦、惊心动魄,他看着我在他面前泪如雨下,看着我在他面前哽咽失声,听着听着,他不禁为之动容,眼泪也跟着我一起流淌了下来,他也听得内心追悔莫及,数度啜泣失声。

    (三)

    那一天,我们母子从下午谈到深夜,从深夜谈到黎明,曙光微露的时候,我终于讲完了这个漫长的故事。

    我对儿子说:“孩子啊,这就是你外祖父和舅舅的一生。他们年纪轻轻死在战场,都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还天下人以太平。为此,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舍弃了与亲人挚爱的白头偕老。他们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舒适温馨的生活,迎向血雨腥风,纵然身首异处,纵然死无葬身之地,也无怨无悔。如果没有他们的这些付出与牺牲,你的少年和青春,都会和母亲一样,和你父皇一样,在刀林箭雨中度过,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在生离死别、朝不保夕的恐怖中度过,你怎么能平安地降生在这座繁华的城市,怎么能有这样安定舒适的皇子生活,怎么能有机会来做这些不孝不弟的事情?”

    我说:“难道,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就是为了让你再来为了一己之私破坏掉吗?”

    我说:“气死你的父皇,害死你的皇兄,伤心死你的母亲,让你的外祖父和舅舅死不瞑目,泉下难安,难道,这些,就是你心里想要做的吗?你做了这一切之后,引发全国的纷乱分裂,乃至重新点燃烽烟战火,就算你有朝一日,能够真的登上那个皇位,难道你会觉得心安理得吗?难道你就不害怕遭受天谴吗?”(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八章 昌平侯谋逆(7)

    (一)

    在那一夜我和这个儿子的促膝长谈中,我对他说:“儿子,那个皇帝的宝座,对你来说,就那么重要吗?你就这样愿意把自己搞到众叛亲离,手足反目,成为天下人的公害和敌人,来换取这个宝座象征的权力吗?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权力,可以保全长久,可以永不丧失,你自己,你的妻子儿女,可以在家人的寒心和天下人的侧目中福泽绵长吗?”

    我说:“儿子啊,这个世界上是有天理的!老天爷是有眼睛的!你一定要相信,有天理在,有公道在,有报应在!”

    我说:“以前故大将军的父亲在教训景云舅舅的时候曾经说过,你的成功和尊荣不可能通过伤害你兄弟的方式得到。”

    我说:“你景云舅舅当年没有听从父亲的教训,你的刘言王叔也没有听从先王的教导,他们最后,哪一个是圆满收场,得到善终的呢?血染的往事就在不久之前,儿子,你不能只看到王座的闪光和其中的利益,你要看到那些流淌的鲜血和横陈的尸体啊。我相信,在景云舅舅的最后时刻,在你刘言叔叔的最后时刻,他们的心里,一定都深深地后悔过,如果他们当时不作出错误的选择,不采取错误的行动,他们本来是可以善终的,可以不必有这样痛苦而屈辱的死亡,可惜,到了那个时刻,无论他们的内心怎样后悔,都没有机会再改正错误了。”

    我说:“儿子,昌平侯的死虽然是一个意外,但是,他也的确是因为你的野心而死的。如果你不为所动,断然制止他们的行动,他现在依然还可以活着的。你的野心,已经害死了一个自己的朋友,也差点害死了你的父亲,还让你的妻子儿女现在都处于死亡和囚禁的边缘,你还要让它伤害到多少人,才肯后悔停止呢?到目前为止,它除了给你带来种种恐惧和耻辱之外,带给你什么尊荣和安乐了吗?”

    我说:“儿子啊,天下的每一个人活着的时候,都是希望幸福安乐的。可是,你的幸福安乐,是不可能通过毁灭别人的幸福安乐来获得的。想要收获稻粟,就要播种稻粟的种子。你不可能通过播种毒草的种子,而收获稻粟。”

    我说:“儿子,从你出生开始,你父皇母后对你不好吗?你的皇兄,对你不好吗?我们伤害过你吗?做过让你伤心欲绝的事情吗?有对你存过加害之心吗?你对我们何来如此的不满与仇恨,必欲毁灭家庭的安宁而后快呢?”

    我说:“我的儿子,你从头到尾,有没有一刻意识到过,你已经成了有些人发泄私愤、谋求私利的工具呢?他们今天可以因为私愤加害皇太子,推你上位,明天,就不会又因为私愤,而谋害于你,再推别人上位,乃至取而代之吗?他们果然是为了你而去赴汤蹈火的吗?你要冷静下来,反省三思啊。世上最亲的人莫过父母手足,你为什么舍弃父母手足,而去依附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呢?”

    我说:“孩子啊,就算你已经做到了如此的程度,事情已经败露于天下人面前,你的父皇,对你做过什么不义的事情吗?你的皇兄,对你有过落井下石吗?你的其他兄弟姐妹,有趁人之危,趁火打劫,从中谋取私利的吗?你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惩罚,也就只有你亲生的妈,刚才给了你那一巴掌而已。我是想要打醒你啊,我的糊涂儿子。我是想要救你回头,想拉你重新回到本有的尊荣安定的生活,远离那个血腥的深渊啊。”

    (二)

    那天,我所讲的这个漫长的故事,和我声泪俱下的心声倾诉,深深地震撼了我的这个儿子。

    他跪在我面前,满面泪水地真诚忏悔道:“母亲,是儿子想错了,是儿子做错了。”

    他趴在地上对我叩头。

    他说:“是儿子太自私了。儿子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也愧对外祖父和舅舅的浴血与牺牲。儿子现在明白了,与外祖父和舅舅光明磊落,英勇无畏的一生相比,儿子的心思,实在是太卑劣龌龊了,儿子的生命,实在是太狭隘阴暗了。生为男子汉,儿子应当以救万民于水火为己任,应该以做乱臣贼子为羞耻。”

    他趴在我面前后悔莫及地痛哭失声。

    他说:“请母后放心,儿子今后一定会洗心革面,好好做人,绝不会为了自己的**而让天下再起争端,让天下人陷入痛苦。”

    刘申的儿子毕竟就是刘申的儿子。他后来果然像他父亲那样言而有信,从此他就再也没有令人失望过。

    (三)

    颜观心咆哮昭阳宫大殿后的第五天,刘申下旨宣布,严惩本次谋逆阴谋涉及的所有人等,削去颜观心家族所有成年男丁的爵位,有官职者一律罚俸三年,降职一等。昌平侯的父母妻儿和所有从人,立刻驱逐出京,迁回老家,着当地官府严加看管,安分度日。

    随后,刘申又下旨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皇四子过继给故大将军、岭南王崔景龙作为承嗣义子,着令革除皇室弟子的身份,改姓为崔,赐名承志,赐字守和,着承袭你的岭南王位,即日携眷属全部迁出皇宫中的居处,搬入岭南王府长久居住,着令他在太学的老师和京兆尹,每日督促其在府中闭门思过,努力学习圣贤学说,每年中秋,由皇帝亲自考察学习成绩,三年内不得出府,不得开门见外客,今生未奉诏令,不得擅自入宫,不得入朝为官,亦不得入太庙祭祀,死后葬入崔氏陵园,入册崔氏族谱。

    刘申用这样的方式,将我们的这个儿子从皇室中永远除名了,把他与政坛完全隔绝,彻底断绝了他觊觎皇太子之位的可能性。

    这是对他的一个拯救,也是对他的一个处罚。

    我的这个儿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父亲的处罚,从此真的认真学习圣贤学说,后来成为学术界的一代大儒。

    而他言出必行的真诚改过,后来也有了应有的回报。

    在刘申的王朝覆灭后,刘姓的整个宗族都遭到了篡位者的血腥屠戮。

    唯有我这个儿子的一支,因为早就不再是刘姓宗室的成员,名义上早已成为了你的后裔缘故,得以幸免保全。

    这一脉后代,就成为我和刘申,唯一绵延到了久远后世的一支。(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九章 父子交心

    (一)

    刘申废除皇四子的皇子身份,将他过继给崔家承嗣的旨意下达后,皇四子,现在他是第二代岭南王崔承志,入宫领旨谢恩。

    在刘申的寝宫中,在父亲的病榻前,他和刘申彼此相对。

    这是谋篡储君位事件发生之后,他们父子第一次单独相对。

    这也是他们以父子的身份最后一次彼此相对。

    从今天开始,皇四子就不能再称呼刘申为父皇,而要降低为臣子身份,称呼刘申为皇帝。父子俩的心情,都是百感交集,无法言表。

    父子二人相对静默着,良久无声。

    宫室里光线阴暗,空荡而安静。

    只有无数的尘埃,在射入宫殿的阳光中上下浮沉。只听到室内屋角的铜漏,轻微而规则的滴水声。青铜立鹤嘴里的袅袅香烟,氤氲着室内的空气。

    此时此刻的相对无言,包含了他们父子之间的多少千言万语啊。

    (二)

    不知道过去了多长时间。

    刘申终于发声了。

    他说:“听说,你母亲那天和你深谈过了?”

    崔承志回答说:“是的。皇后陛下已经教训过罪臣了。”

    刘申说:“你,可是真正的明白了?”

    他说:“你不是因为恐惧惩罚,才做出这种真诚的样子的吧?”

    崔承志惶恐道:“罪臣听了皇后陛下的彻夜教诲,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知错悔过了。罪臣决不敢欺瞒皇帝。”

    刘申不语地看了儿子好一会。然后,他声音嘶哑地对儿子说:“你,可知道你父皇此刻的心情吗?”

    崔承志伏地泣涕说:“臣知错,臣捶胸顿足,后悔莫及。”

    刘申说:“父皇知道,你只是一时鬼迷心窍,头脑糊涂,从根本上来说,我从小看着你长大,你并不是一个本性恶劣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处心积虑要谋害同胞手足的恶人。父皇知道,只要你真心悔悟知错了,你是能够改过自新的。”

    崔承志泪流满面,不能作答。

    刘申说:“我是真的不愿意我们从此父子情断。但是,你也要理解父皇。若是父皇顾念父子之情,对你不加处罚,你让我如何去面对皇太子?将来,又凭什么去管教你的兄弟姐妹们?若是两宫贵妃所出的儿子们,将来也和你学习,要谋篡夺取我朝的皇位,你想过那时的天下,会是如何的情形吗?你舅舅浴血一生所取得的成果,就都要被你们这些不肖的后辈,化为乌有了。这太平的局面,那是各族百姓累骨如山、血流成河才换来的。你让父皇怎么能够对你的这种示范行为坐视不管呢?”

    刘申说:“你是绝对不能再留在刘家了。否则,我将来也没有理由,再去惩处那些跃跃欲试的乱臣贼子。你明白父皇的不得已吗?”

    崔承志悲伤道:“臣明白皇帝的苦衷。臣是自作孽不可活。臣心甘情愿,领受皇帝的处罚。”

    刘申说:“年轻的时候,我们都难免犯错误。很少有人,能一个错误都不犯,一个跟头都不栽,就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父皇年轻的时候,也犯过很多的错误。这一生,让我觉得最内疚、最难过的,就是我没能和你们死去的叔叔友善相处,没能避免骨肉相残的悲剧。这件事情,一直都横梗在我的心里。将来死后,我不知道怎样去和你们的爷爷解释。现在,每日每夜,我都兢兢业业,不敢对国政天下事稍有懈怠,就是因为,我想要为天下人多做一点事情,将功抵过,将来面见列祖列宗的时候,能够多少弥补一点我们兄弟阋墙的过失。”

    刘申说:“因为我深知其中的痛苦和不智,所以,我也特别愿意看到你们兄弟之间,重演我们兄弟之间的悲剧。看到你们兄弟不和,互相算计,就像看到年轻时候的我们兄弟。我的内疚惭愧,就势不可挡地涌将上来,心里非常的煎熬。我深责自己年轻时候不修己德,处置不当,没有为你们兄弟,做一个合格的榜样。因此,我也格外期待,你们能比我做得更好,能够中止这种错误的跨代传承,能够为后来的刘家子孙,立一个正确相处的榜样啊。”

    刘申说:“在这一点上,儿子,你,能够不让你的父皇伤心失望吗?”

    崔承志流泪道:“臣一定铭记这一次的深刻教训,一定从现在开始,时时处处注重言行心念,臣一定不让皇帝伤心失望,臣,也一定不让臣民,对新朝的气象伤心失望。请皇帝相信臣的决心,臣这些话语,全都是发自肺腑的。”

    刘申点头。他说:“你是发乎至诚的就好。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人,如果以天下人的安乐为自己的追求和快乐,那么,无论是为君,还是为臣,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他都始终会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需要权力,不需要地位,他自然就能够赢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他,不需要皇冠的光辉。他,自身就有内在的光辉。他不惟自带光辉,而且,能够照亮他所在的国家,他所处的时代,乃至光照千秋。”

    刘申说:“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虽然父皇惩戒了你,夺走了你的尊贵,然而,父皇也什么都没有拿走。一个人真正的尊贵,是别人拿不走的。能够拿走的那些,都不是真尊贵。父皇今天拿走了你别人能给予能夺取的那种尊贵,希望你,由此而能看到那种别人不能给予也无法夺取的真正的尊贵。”

    刘申看着儿子,向他伸过手去。

    他们父子的手,彼此紧紧相握。

    刘申说:“在阿爹的心目中,你,不管是什么身份,永远都是我的好儿子。”

    刘申说:“你,从今以后,都会让阿爹以你为荣,为你而骄傲,对吧?”

    崔承志坚定地点头道:“皇帝放心。臣,誓愿为您做到,为自己做到,也为天下人做到。”

    刘申点头,说:“也为你的母亲,一定要做到。”

    (三)

    刘申父子在他的寝宫倾心相谈的时候,我独自待在昭阳宫的暖阁当中,再次面对着你永远离开留下的那个空白。

    我感到很愧疚,也感到很悲伤。

    你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在这个世界上,只留下这张空椅子,留下这片空白,可是,你换取来的天下太平,它依然还是如此脆弱的。

    人们之间太容易恶意相向,太容易彼此加害,太容易反目成仇,太容易兴风作浪。

    就连我的儿子,竟然也成为了太平盛世的破坏者,险些挑起世界新一轮的波涛汹涌。

    竟然,就连我亲生的儿子,我看着长大的儿子,最像我的儿子,我一直打定主意要把他过继给崔家,给你做义子,弥补我对崔家的过失的,寄托我对你的深情的这个儿子,他,也曾是太平的敌人。

    我不由得想起了你回运京时和傅天亮之间的对话。你早就知道,你用生命换取来的太平,将会是脆弱不堪的,它必定还会失去。然而,你依然义无反顾。你对傅天亮说,因为人们渴望过上太平的生活,哪怕就是为了让他们短暂地满愿,你也心甘情愿过这样艰苦卓绝的一生,有这样让人不忍卒闻的结局。

    我现在更加深切地理解了广济禅师的开示,人们若不去除自私自利之心,若不能自律贪婪争夺之心,天下的太平,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始终都是根基不稳的。稍有风高浪急,就会土崩瓦解。

    若要建立真正长远的太平盛世,依然只能从人心入手。去贪婪、去谋私,这才是太平真正的根基。

    然而,我,若不能去除自己的贪婪占有之心,不能去除自己的一己之私心私念,又怎么能指望天下的人心能够改变呢。

    那么,我对于你的这种深爱,是贪婪占有之心吗?是私心杂念吗?

    我,是不是需要放弃和你之前的这种深情,才能够最终解脱天下的动荡之苦呢?

    我需要为了终极的太平,而舍弃私情私心吗?

    一个人必须做到无私,他才能为天下,带来太平。

    这就是你用一生为我演示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章 兄弟情谊(上)

    (一)

    过继承嗣的旨意下达后,皇四子在宫中的住宅即刻被内府兵丁团团围住,全家大小都被圈禁在院中不得外出。

    随即,有内侍过来宣旨,要求他全家立刻收拾东西,当天日落之前必须从宫中搬出,由内务府派遣车辆,连人带东西,全部运往岭南王府。

    旨意执行时那种肃杀严厉的气氛,让皇四子府中的许多女眷紧张到瑟瑟发抖。平素伺候的内侍宫女,一律不得带出,都需留在宫中重新分配差事。皇四子一家顿感失去了左膀右臂,在惶恐和凄凉的心境当中,乱纷纷地各自收拾细软和生活用具,由内务府的人搬上车子,陆续运往宫城外的岭南王府。

    全城的百姓,都眼看着车子一辆又一辆地从宫城里出来,往岭南王府的方向逶迤而去,不由得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皇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咎由自取,也有人认为刘申对皇子的处分太轻,竟然没有人头落地,也没有全家抄斩或者流放边地。不过,马上就有人出来说,新朝方立未就,皇室就自己杀戮儿孙,人伦断绝,大不吉祥,皇帝这样的处置正是仁政的体现。话题也转移到了你的身上。不少人唏嘘故大将军一生战绩辉煌,功业千秋光耀,身后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未免太过凄凉。还有人称颂说,今上不忘旧恩,以皇子为崔家承嗣,实在是崔家的莫大光荣,说明今上对故大将军的友谊是真诚深厚,经得起岁月流逝的考验的,今上对汉军的汗马功劳,是铭感不忘的。

    一时间,皇子承嗣故大将军的事件,就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写了许多的诗词抒发种种感想。

    与此同时,岭南王府的仆役们也紧急收拾院落,布置大小眷属的住处,准备迎接第二代岭南王崔承志的入住。由于庭院久闲无主,一切从简,突然之间要入住这么一大家子人,而且还是皇帝的亲生儿子,怠慢不得,一时间收拾布置起来,还真是措手不及,把舅舅选过来的管家和仆役们忙了个烟尘四起,汗流浃背。好不容易赶在日落之前,把府邸收拾得差不多了,于是,管家便率领众仆役列队在门口,等候恭迎新王一家的到来。

    (二)

    日头终于偏西了。皇四子的住处已经搬得差不多空空荡荡了。部分家眷也由他的妻子带领着,已经启程前往新的住所。

    皇四子留在最后一拨离开。

    他一个人从前院到后院,走了一遍所有的房间,看着空空的柜子和博古架,看着满地的丢弃的杂物和垃圾,心里感觉到格外的空洞和凄凉。

    从他满了8岁离开昭阳宫单独居住在这里以来,转瞬已经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已经那么熟悉,成为了他生命中当然的组成部分,他从未想过会有一天,以这样的方式仓皇离去。如今,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往烟云,从今以后,他就不再是皇子,也永远没有资格再住在这座巨大的宫城里了。这里,已经永远不再是他的家。他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有着另外的责任、另外的身份、另外的祖先和另外的未来。

    他站在自己新婚的卧室里,回想着妻子当年嫁过来,被封为皇子妃的情形,深深觉得对不起妻子儿女,也对不起妻子的娘家。

    他又想起了在这里伺候自己一家多年的内侍宫人们,想起他们自儿时起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忠心耿耿的维护,尽职尽责的规劝,如今仓皇一别,今生难再相见,心下万般难舍,却又不敢彼此倾吐惜别之情。自己离开之后,他们也不知道将来会流落到哪宫哪院,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劣行而遭到牵连歧视,不知道新的主人们会不会对他们好。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失德恶行造成的。

    他又想到那些跟从自己谋篡皇太子位的人。他深知,跟从自己谋篡皇太子位的那些同伙,不管现在有没有遭到处罚,一个一个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结局只会更加悲惨,想要求得一个自己目下的凄凉,也都渺不可得。

    想到自己的一念不慎,就造成了这样严重的后果,祸害了这么多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追悔。

    正在他面对满目凄惶,心情低落的时候,内侍管家小心翼翼地走过来,最后一次向他禀报:皇太子殿下驾到!

    (三)

    “他这时候过来做什么?”崔承志悻悻地说。

    内侍管家说,皇太子殿下并不是一个人过来的,他还带来了宫中到了懂事年龄的诸位皇子和公主们。一行人目前正在前厅,等着他去迎接。

    崔承志的心上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沉重得他连一步都迈不开。

    他发自内心地不想去和兄弟姐妹们相见,真心愿意悄无声息地离开宫城,不要遇到任何相识相熟的人。然而,现在他已经不再是和兄弟姐妹们平等的皇子身份,不能以身体不好、疲惫等理由拒绝相见。他只能按照臣属的礼节,匆忙赶往前厅,去迎接这些皇室的显贵。

    远远地,他便看到皇太子站在伞盖之下,立于前厅的台阶之前在等候着他。年长于自己的吐蕃、戎先两宫贵妃的儿子一左一右地站在他身边。长公主站在他们后面一点的位置。

    其他年幼的弟妹则跟随在皇太子的身后。

    他的脸一阵火烧火燎,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过去见礼。

    按照臣子的礼节迎驾已毕,皇太子命他站起来回话。崔承志便站了起来,看着自己的长兄。这对同父同母的手足兄弟,在昌平侯事件之后,第一次面对面地相见。两个人的目光交汇着。一会之间,便有无数的话语从两人的心头滑了过去。

    皇太子叫了一声:“弟弟。”一阵人声杂沓,年幼的弟妹们便也跟着,有的叫哥哥,有的叫弟弟。

    崔承志听得心头滴血。他转过脸去,说:“你们是来看我的笑话的吗?这样称呼我,是想要让我更加难堪吗?”

    长公主说:“弟弟,不管身份如何,我们都是父皇的儿女,我们兄弟姐妹间情谊,是不会改变的。”

    戎先贵妃的儿子也说:“是啊,弟弟,我们是来给你送行的,没有人有笑话你的意思。你这一出宫,以后相见的机会就少了,特别是妹妹们,大家心里都很难过,不约而同地想来送送你。”

    崔承志的眼泪涌了上来。兄弟姐妹们也忍不住泪水盈盈,最年幼的妹妹们就哭了起来。一时唏嘘悲泣之声四起。

    崔承志声音颤抖地说:“你们不害怕我这种存有加害同胞之心的人吗?你们不会巴不得我离开得越远越好吗?”(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章 兄弟情谊(下)

    (一)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皇太子开声说话了。

    皇太子说:“弟弟。弟弟妹妹们今天过来,是舍不得你走,请准了父皇母后的许可,过来给你送行的。而我,今天来,更是特为来向你负荆请罪和求你指教的。”

    “你?向我?负荆请罪?”崔承志掩盖不住内心的惊讶。他不相信地看着皇太子,在心里揣摩着,他是不是在说反话讽刺自己,暗中责怪自己为何不去太子府负荆请罪。

    但是,他看着皇太子的眼睛,觉得他神情庄重严肃,不像是说反话的样子。

    崔承志说:“皇太子是来责问我,为什么还不去皇太子府上负荆请罪,恳请你的原谅吧?”他说:“皇太子放心,今日奉旨搬家时间紧迫,走得急,改日罪臣必定亲往府上谢罪,任凭皇太子教训。”

    皇太子摇头道:“不。弟弟。应该先来请罪的是我。”

    他说:“昌平侯的事情出了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惊。反躬自省,检讨原因,觉得我们兄弟同父同母,自幼一起长大,兄弟情谊,鲜少冲突。纵然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对朝政持有不同的看法而时有意见分歧,但这都是公事,各抒己见也是父皇所鼓励的,兄弟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