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吉诺弯刀-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他需要更多地听取利弊方面的提醒,需要舆论更为一致的坚定支持。
于是,就有一部分中间派无所谓的朝臣,迎合圣心,站到了支持裁军的立场上。
随着讨论的日益深入,支持裁军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终于从声势上明显压倒了反对派的声音。裁军,日渐成为朝野的共识。大家热议的焦点,也从要不要裁军,转移到了裁军到何种规模,裁军的具体方案和步骤等等细节问题。
在这场大讨论中,有一个人发言甚少,但是忧心如焚,伴随讨论的深入开展和风向转变,他的沉默越来越醒目,他的脸色也越来越阴暗。
这个人,就是汉军的最高军事统帅杨彪。
在杨彪的沉默和阴暗当中,他对刘申的不满和厌恶,越来越鲜明。
他对刘申放纵这场讨论的进行,深怀不满,认为刘申终于要效法种种过河拆桥的历史故事,对汉军上演兔死狗烹的传统戏码了。
而自己,身为功高震主的、被刘申委婉敲打过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大概,也要如韩信一样,厄运当头了。
杨彪认为,刘申存着这个心思,已经很久了。他如今这样的行为,是不可能用言语和辨论劝转的。刘申的心意已经改变了,任谁也无法改变圣心所向。就算劝得了一时,过上几年,刘申的这个念头还会再度萌发,并再度采取行动的。太平岁深月久,忘恩负义的百姓势利短见,支持裁军的声音还会越来越响亮。
所以,彻底解决问题只有一个办法,要给国家更换一个更需要倚重军队力量压服各方的新皇帝。这个新皇帝,不可能是现任的朝野认可,与刘申政治见解和施政风格高度相似,一脉相承的皇太子。
这个皇帝,必须是另外的人。
而这个另外的人,也必定要为军队的绝大部分将领没有阻碍地接受。
所以,这个人,只能是新汉军创立者陈士钊将军的独生女儿,故大将军珍爱的妹妹,新汉军心目中的女神,第一笔巨额军费的捐赠者皇后陈琴儿所生的另外一个儿子,一个更加年幼,更加柔软的儿子。(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四章 杨彪叛乱(1)
(一)
在这场有关裁军的朝堂热议当中,杨彪除了上过一次奏章表达过反对意见之外,就变得低调起来。此后,他都是淡然地表示,皇帝是一国之君,汉军是国家的军队,皇帝才是汉军的最高领袖,汉军要不要裁军,如何裁军,何时裁军这些事情,都由皇帝圣心独断,身为军人,杨彪一如既往,坚决服从皇帝的旨意,不管圣心如何裁定,杨彪都坚决拥护,照办执行,没有二话。
杨彪的这个态度让许多人深感意外,没想到他竟然不加以激烈反对。一些臣子开始觉得以前可能错怪了杨彪,杨彪跋扈,那是他骄傲的性格使然,内心来说,他对刘申,应该还是非常忠诚的。关键时刻,他是支持君上的决定的。
但也有人注意到,杨彪虽然本人如此表态,但是,他却放任了手下的军官们持续上疏,表达激烈的反对意见。他如果要阻止这些上疏,那是轻而易举的,但是,他却什么也没有做。
在激烈的廷议和杨彪的低调沉默之下,暗流涌动。杨彪和他的心腹连续数十日秘密开会。密谋策划着彻底解决问题的重大行动。
这个行动便是:设法绑架挟持刘申,逼迫他签署退位诏书,以年老身体不好为由,传位于他和皇后所生的儿子,以皇太子失德不能服众为由,废黜他的皇太子位,另行传位于其他的儿子,然后尊刘申为太上皇,逼迫他携带若干嫔妃离开运京,前往温泉行宫居住,从此不问朝政,在那边颐养天年,而将我作为皇太后留居在运京,作为人质,防止刘申卷土重来,也作为要挟新军的筹码。新君登基后,将任命杨彪为护国亲王,在成年之前,由护国亲王为主辅政。
杨彪和他的手下在我和刘申所出的诸位皇子中做了仔细的挑选,最后,他们选定了皇九子作为未来汉军要拥立的储君。因为皇九子性格温和文弱,年纪幼小,身体不是很强健,看上去最容易受到控制。皇九子的保姆,是忠于杨彪的汉军将领家的女儿,值得杨彪信任。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划,他们反复推敲了行动方案的可能性和其中的漏洞,觉得万无一失了,杨彪便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立刻行动,赶在刘申下达裁军诏令之前,先把他捉拿扣押,以防夜长梦多。
但是,他们也分析了汉军中诸多将领对此事的态度,觉得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将领会反对背叛刘申,而另外一半将领中,肯定还有不少持骑墙观望态度。杨彪觉得,如果他们一击成功,刘申签署了传位诏令,木已成舟,那些骑墙观望的人大概就会顺水推舟,不会有激烈的反抗,而新立的君主依然是刘申与陈皇后的儿子,汉军中的其他将领虽然愤慨一时,但大势所趋之下,应该也不难接受。皇九子性格柔和,长相讨喜,人缘一直不错,深得很多汉军将领的喜爱,如果反对他登基,他的一生也必将成为悲剧,所以,大家估计也狠不下心来,无端毁掉这个孩子的一生。
左右权衡评估之后,杨彪等人觉得胜算和失败的概率是一半对一半,但是,他们全都是出生入死的军人,军事风格就是出奇制胜,奇袭冒险,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地决定放手一搏,赌一赌自己的胆魄和运气。
参与叛乱的核心将官与杨彪在集会地点秘密盟誓,不成功便成仁。
(二)
这一天,杨彪在退朝之后,呈递了奏折,请求单独面君,再次详细陈述对裁军细则的看法。他在奏折中声称,如果皇帝心意已决,认为应该马上裁军,他有一些有关裁军的细节建议,想要当面向刘申陈述,他可以帮助皇帝,让裁军进行得更圆满、更顺利。
刘申看到这个奏折后,便宣召杨彪进宫,单独面谈。
杨彪奉旨于夜间进宫,去刘申的书房接受召见。
在内侍官的提灯引领下,杨彪卸下兵刃,接受了搜身检查,步行进入了内宫的大门。看着包着巨大铜钉的朱红色宫门在身后缓慢地关上,走在宫墙之间长长的青石甬道上,杨彪心里十分感慨。跟随着前面内侍官手中的灯笼在地面上照射出来的黄色光团,他一边走,一边回想起当年刘申给予你的可以在宫中骑马,可以在宫中佩剑,可以任何时候不经请示入宫求见的特权,刘申从来都没有想到要把同样的特权赐予杨彪。尽管刘申在他凯旋时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尊荣迎接,但是,在刘申心里,故大将军和现大将军,还是大有区别的。刘申从来就没有在心里把杨彪视为兄弟和挚友,虽然杨彪跟随他的时间更长,为他作战的功劳更多,对他的忠诚从来没有变更过。
想到这里,杨彪心里就泛起一阵酸溜溜的感觉。要赢得君王的友谊,是那么的困难,而要成为君王忌惮防范的目标,却是那么容易。他愈发觉得,刘申对他的不能完全信任和完全放心,由来已久,如果这次不痛下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刘申,早早晚晚,和刘申之间的冲突将会爆发,而自己恐怕也很难得到一个善终。
眼看着刘申的寝宫就在眼前了,看着刘申书房里的灯火通明,看着他宫殿屋角的飞檐,杨彪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和你最后诀别时的谈话。他想起你把倒满的杯子拂落在地的动作和当时的神情,想起你对他的规劝。他在内心不由得有点发虚,原来,大将军在那么多年之前,就预见到了今天的情形,预见到了杨彪的想法和反应。他在心里说:“对不起,大将军。杨彪知道,当天你的那一番谈话,处处都是为杨彪着想,为国家着想,为君上着想,你的一番苦心,感昭日月,但是,杨彪始终和你不同,杨彪不是出身豪门士族,在贵族阶层中没有你那么深厚的影响力根基,杨彪也没有一个美貌如花的妹妹,嫁给皇帝,成为皇帝最宠爱的女人,杨彪更不是汉军的创立者,与汉军之间,只有共同浴血的情谊,没有血肉相连的亲情。杨彪的实力,还不足以让汉军全体将士生死追随,还不足以抵挡君王对杨彪的明升暗降或者连根拔除。杨彪的确没有你那样的胆魄和自信,不像你那样,可以成竹在胸地等待君王先负义动手,再行应对,杨彪必须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才能自我保全。只能有悖你的临终嘱托了。”
杨彪又在内心自我辩解说:“好在我并没有不臣之心,并不想要对刘氏家族斩尽杀绝,取而代之,自己绝对没有称帝篡位的想法,如果皇九子对军队倚重,肯乖乖听话,不触动军队的利益,军队将会坚定拥护他,做一个像刘申那么能干贤明的君主,继续保卫大将军生前留下来的太平局面。想来,大将军在九泉之下,也能够体谅杨彪的苦衷,能够原谅杨彪今日的行动。杨彪并非一个犯上作乱的小人,事到如今,都是君心难测,迫不得已。”
在这样一番纠结缠绕的内心活动之后,内侍官停下了脚步。杨彪从自己的心思中惊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刘申书房的台阶,站在了他将要废黜的君王的门前。
他把内心翻滚涌动的各种杂念乱想强行压制了下去,稳定了一下心神,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朝服,调整了一下脸上的表情,鼓起勇气,大声禀报:“臣杨彪,奉旨进宫奏事,求皇帝接见。”
说着,他便面对刘申书房的大门,恭恭敬敬地跪拜了下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五章 杨彪叛乱(2)
(一)
杨彪和刘申彼此面对着。
自从上次杨彪从北线凯旋以来,君臣间再也没有单独面对过,彼此之间都已经很久没有端详过对方了。
那时候,距离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并不遥远,朝堂的风气和君臣间的关系还是很健康的,没有后来那样的森严等级。君臣议事时,臣子并不需要一直跪在地上,或者是站立在台阶之下,更不需要趴伏在地上回话。君臣之间,往往可以相对平等地坐而论道。
刘申邀请杨彪在他的对面坐下。内侍小心地给杨彪奉上今春上供的新茶。
茶碗的盖子一打开,顿时满室盈香,空气中充满了春日江南的气息。
杨彪的脑子里不由得再次浮现出和你在北线大本营最后话别的情形。你的身影出现在袅袅上升的茶水的雾气中。杨彪再次感到一阵内心的悸动。他暗自咬了咬牙根,强行把有关你的念头摁入记忆的湖底。
刘申隔着袅袅白汽,看着杨彪脸上的微妙表情。
君臣默默地各自品了一口茶。
刘申说:“大将军此来是想要就裁军事宜,给我一些好的建议吗?”
杨彪说:“不敢。陛下对裁军这样重大的事情,一定是谋定而后动的,想来对于如何施行,都已经成竹在胸了。臣治军多年,对军队的情况还是略有一些了解,若陛下有所咨询,臣愿意为陛下提供一些情况,供陛下参考。”
刘申疲倦地笑了一下,说:“大将军和我知交多年,是汉军的最高统帅,有关裁军这样重大的事情,我没有听过大将军的意见,怎么敢轻举妄动呢。早就想延请大将军过来单独请教了,只是,我对此事尚未下定决心,恐怕过早宣召大将军入宫议事,外界会以为我已经下了决断,转为逢迎君上,我就再也听不到多少畅所欲言的中允客观之论作为参考了。故而延迟至今。个中缘由,还望大将军体会,某绝对没有轻忽大将军意见的想法。”
杨彪起立拱手道:“陛下言重。臣虽然蒙陛下洪恩,做了汉军的统领,但汉军始终是陛下的汉军,我们或战或和,都唯陛下马首是瞻,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臣一介武夫,自知于这样的重大国政上,见识远远不及陛下高瞻远瞩,故而前期无有多少发言,臣但知身为军人,应该始终以故大将军为榜样,坚定拥戴陛下,支持陛下的决定,为陛下的前进扫清障碍,如此而已。”
刘申点头,示意杨彪坐下。他说:“很好。大将军在此事上的坚定支持,是我莫大的荣耀和欣慰。大将军于施行此事,有何条陈建议,朕愿洗耳恭听。”
杨彪心里跳了一跳:果然,刘申对裁军心意已决,之前所说的那些,不过是客气话而已。而且,他在最后一句自称为“朕”,暗示了无上的君权和臣子的责任,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绵里藏针。
杨彪于是将思忖多日的若干裁军实施建议,向刘申一一道来。
刘申仔细地倾听着他的建议,在心里判断着杨彪的诚意。
刘申觉得,杨彪的这些建议相当及时而重要,有很多细节问题,的确是他因为不是特别熟悉军队的情况而难以想到的,杨彪的建议很好地弥补了自己的考虑不周,而杨彪向他提供的解决方案参考,也很有价值,简单易行,干脆麻利。杨彪的确是军事方面的杰出天才,只要事涉军事、军队,他的实干才华,就如同出鞘的精钢马刀一样,寒光闪闪,锋利无比,让满朝文臣武将,瞬间都黯然失色。
刘申不由得在心里叹息,若这样一个人才,处事为人能够像你那样光明磊落,让人仰慕感动,该有多好啊。他也不由得惭愧自己德行欠缺,没有福气,在太平盛世里,再也得不到第二个你那样的盖世英雄的辅佐了。
(二)
杨彪陈述完毕之后,刘申面露感激和喜悦之色。
刘申说:“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啊。大将军对军队状况了如指掌,果然是考虑周全,算无遗策,每一条建议都如同及时雨,正是朕所需要的,对朕启发甚多,提醒甚为重要。”
刘申说:“裁军此事,若能圆满成功,为国家节约下大量的财富,惠利民生,大将军当居首功!天下万民,也必当深深感谢大将军的恩德。”
杨彪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原本就是人臣本分。”
刘申说:“大将军放心,以上事宜,朕都将一一遵照大将军的建议去实施,以大将军的意见为朕的意见。大将军回去之后,不妨上个书面的奏折进来,以免朕刚刚听漏或者记得不全。”
杨彪再次起立,拱手施礼道:“臣遵旨。”
他一直保持着行礼的姿势,没有回到座位。
刘申审视着他。
刘申说:“大将军可是还有其他的话,要对朕说?”
杨彪说:“正是。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陛下能够恩准。”
刘申说:“大将军请讲。”
杨彪跪下道:“陛下,众多汉军将士追随陛下多年,如今即将裁军,许多将士将会卸甲还乡,从此远离京畿,今生想要再次见到陛下,殊为不易。臣今日代广大汉军将士,向陛下恳请一个特别的恩典,希望在裁军旨意颁行之前,陛下能够在汉军建军纪念日,也就是故大将军在清风寨第一次向汉军500骑精锐发表讲话的那一天,亲临京郊大校场,参加汉军最大规模的一场阅兵,让庞大强盛的汉军,最后一次将他们的英勇和荣光,呈现于陛下的眼前,也让广大汉军将士,最后一次再沐浴君恩浩荡,亲见陛下与他们驰骋在一起,与他们荣辱与共,血肉相连,让他们在归乡之前,把陛下的英姿,永远地铭刻在记忆里。臣也斗胆恳请陛下,在校场对广大汉军将士,亲口谕示国家对他们的感谢和对他们的铭记。”
杨彪叩头道:“陛下若肯亲临阅兵,对于汉军全体将士,都将是一个莫大的惊喜和感动。相信在陛下的亲口谕示之后,所有的汉军将士,都将理解即将到来的裁军,同样是为天下的根本福祉而行,都能认同陛下的英明决策,都能踊跃响应,自觉服从遣归的安排。”
杨彪强调说:“臣深知这些年陛下为国事操劳,圣体欠安,不宜军旅奔波,然而,臣以为,裁军之前,陛下的这一趟阅兵,至关重要,其他人的动员效果,都无法与陛下亲往军中的看望和动员相比。臣恳请陛下,深思熟虑,能够特别开恩,亲临军中,满足全体汉军将士的共同心愿。”
杨彪的话,入情入理,深深打动了刘申的心。
刘申本来对汉军也是有着特别的感情,说到裁军,虽然理智上觉得势在必行,情感上,还是多少有些唏嘘感慨的。本来刘申就在考虑,要不要在裁军圣旨颁行之前,去军中看望一下那些为他浴血奋战的将士,给予特别的安抚和嘉奖,杨彪这个建议,对刘申来说,是正中下怀。
刘申沉默了一会儿。杨彪期待地跪在那里,等待着他的决定。
刘申思考的时间并不长,然而,杨彪心里有鬼,觉得这段时间长如万年。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听到了刘申的声音。
刘申说:“大将军的建议非常好,朕正有此意,朕准奏。大阅兵的事就请大将军来安排吧。朕听从大将军的安排,届时一定亲往校场,勉励感谢全体汉军士兵,并有诸多特别的恩赏。”
悬吊在心上的一块巨石砰然落地。
杨彪感到整个人都一阵轻松,额头上的皱纹瞬间舒展。
他精神振奋地伏地礼拜,大声谢恩道:“臣代全体汉军将士,感谢陛下的隆厚圣恩。臣等率汉军精锐将士,在大校场恭迎陛下的视察!”(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六章 杨彪叛乱(3)
(一)
刘申在书房单独接见杨彪后的第42天,汉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仪式在京郊大校场举行,刘申带领朝中的部分文武前往郊外进行阅兵,观看三军骑射攻防校演,然后举行例行的秋季围猎。这是自金风寨会盟以来,军史上的隆重大事。
阅兵仪式和秋季围猎,皇帝一般是不带宫中女眷前往的,虽然我作为皇后和皇太子的母亲可以跟随前往,但当时我的身体非常不好。我正怀着与刘申最小的女儿,已经有7个半月的身孕。因为年纪大了,精力体力不比从前,这次怀孕我感觉到非常辛苦,甚至比怀着皇太子的那次还要痛苦疲惫,每日腰酸背痛,头昏眼花,稍稍处理一点事情,就累得脸色苍白,气息不匀,躺在床榻上一动也不想动。这种情形显然不适合跟着刘申去郊外鞍马劳顿,于是刘申就让我留在宫中安心养胎。
临行前,刘申过来昭阳宫看望我,向我辞行。我靠在软枕上,刘申伸手摸着我圆滚滚的肚子,感觉着强有力的胎动,一方面喜不自胜,一方面也眷恋不舍。
他说:“希望这一胎是女儿。儿子们长大了,不是入朝从政,便是习武从戎,都不能常年在你身边尽孝,还是女儿们体贴,可以围绕在你身边,和你作伴,照顾你的饮食起居,就算出嫁了,只要嫁得不远,每天进宫也不是难事。若这一胎是女儿,我不会把她嫁远了,给她招个入赘女婿,让她就住在宫里,专门替我照料好你,让你每天舒心快乐。”
我笑着说:“汉王想得这样长远,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呢,以后的事情哪里说得定。就算是女儿,将来谁知道她的心意是想要远嫁,还是留京?”
刘申认真地说:“我有一个直觉,这一胎必定是女儿,而且,是我们长得最美貌的女儿、性情最孝顺的女儿,和你一样。”
我叹息说:“我可不是父母们的好女儿。”
刘申说:“你当然是。”
刘申说,他此次去京郊阅兵和围猎,回程中还将前往皇陵祭奠先皇夫妇,大约要去20天的时间,期间,皇太子留守运京,代为监国,戎先、吐蕃两宫贵妃的儿子也留下辅政,他会带着三位10来岁的少年皇子同行历练。他说,已经再三吩咐过留下来的儿子们,每日要进宫给我请安,确保我和胎儿安然无恙。待他忙完这些事情回到运京,再来陪我迎接女儿的降生。他安慰我说,虽然这次怀孕年纪比较大了,感觉上比较辛苦吃力,但是,我这些年身体调养得不错,底子还是挺好的,应该可以足月顺产,让我不要紧张,但放宽心,等着他回来。
我感谢了他的关心,说会带着宝宝安心静养,平安等着他回京。
刘申又再三嘱咐,他出发的时候不用劳心费力去送行了,派两宫贵妃率嫔妃们前去送行就好了。当夜刘申宿在我宫中。生皇太子和生长公主的两次难产,给我留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让我对这次能否顺产有些忐忑不安,刘申这一离开,让我心里更觉得有些无依无靠。刘申在我耳边温存软语,诸多宽慰安抚,让我的心情平复下来,感觉安定了很多。
(二)
刘申离开之后,平日热闹的宫廷,瞬间就冷清了许多。所有的房间,也都显得空空荡荡的,格外阴冷。
不过凡事有弊也有利。刘申离开之后,宫中的琐碎事务也减少了。有两宫贵妃帮助着打理宫中事务,我便清闲了下来,每日在昭阳宫中安心休养。
这一日,我起床不久,正躺在美人榻上听佛号数念珠,内侍总管匆忙来报,说傅天亮有特别要紧的事情恳请立刻面见。我从美人榻上撑了起来,传令让他进来。
傅天亮的神情非常紧张,他带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
傅天亮卫队中的一个名叫马志初的副官,与杨彪府上的内务管家是儿女亲家。昨天晚上,杨彪府上的管家偷偷来到这位将领的家中,向他密报了一个惊天密谋:杨彪和手下部分心腹将领,拟在阅兵结束,围猎开始时,突然向皇帝的御林军卫队发动袭击,以优势兵力密集扣押刘申和随行官员,挟持刘申,以性命相威胁,逼迫他写下退位诏书,宣布废黜现任皇太子,另立年幼的皇九子为新君。拿到刘申的诏书后,杨彪一伙便假借圣旨,指控皇太子谋逆,令刘申伤心退位,以刘申亲征的名义,打出皇帝的旗号,号令三军围困运京,兵临城下,必要时强攻破城,占据皇宫,扶持皇九子登位,实现不改朝的君主换代。
计划成功之后,新君登位,即应尊刘申为太上皇,另迁温泉行宫居住,颐养天年,而皇太后继续留在宫中奉养,抚育新君至成人,兼为人质,防止刘申复辟。同时,宣布因为汉军在君主换代中辅佐有功,尊封杨彪为摄政王,授权杨彪手下的若干将领参与辅政,建立类似军政府的内阁班底,并允许军队参与中央及地方内政事务,赋予军队更大的权力,刘申的裁军之想从此罢议。
杨彪府的内务管家说,他觉得刘申是一个好皇帝,皇太子也是难得的好太子,杨彪这样折腾,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就算政变成功,也终究不得民心。他觉得军队不应当有和国家不一致的利益,否则军队就不再是万民的安全屏障,而变成了威胁国家的洪水猛兽,这已经严重背离了故大将军当初的建军理想。他不愿意跟从杨彪谋逆,留下千古骂名,更不认为杨彪的逆天之举能得到全军全民的支持,杨彪早晚都是败亡的命运,他若附逆,早晚玉石俱焚。于是,他左思右想,决定冒死前来向亲家通风报信,给自己的家族留一条后路,也给皇帝一个机会反败为胜。
傅天亮的副官马志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得全身热汗水流,哪里敢怠慢,连夜到傅天亮府上密报这个消息。傅天亮估算了一下刘申的日程,刘申此时应该已经结束了大阅兵,和随行官员在杨彪等大部队的陪同下,前往猎场了。按照杨彪的计划,这时他们应该已经动手袭击了御林军卫队,扣押了刘申。若他们失败,刘申必定号令周围武装力量勤王灭贼,应有紧急诏令传到运京。此时那边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就说明他们已经得手,刘申已经被他们扣押了!
事情十万火急!傅天亮一边派人密报皇太子、老丞相魏国清,一边亲自入宫来见面我请示如何处置。(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七章 杨彪叛乱(4)
(一)
听完傅天亮的汇报之后,我不由得一阵心慌气急。
想到刘申已经落入杨彪的手里,生死未卜,我的心便紧紧地揪成一团。刘申心脏一直不太好,不知道杨彪会给他施加怎样的压力,会不会伤及他的身体。杨彪既然已经破釜沉舟地走到了这一步,断无半途而废之理,如果刘申坚持不肯写退位诏书,他会不会加害刘申,然后在刘申死后矫诏围城?刘申向来有心疾,说是在围猎途中劳累猝死,也是让人难分真假的。
我一生当中从未遇到过这样天大的危机,事关天下安危、王朝存败,一时之间,我头脑一片混乱,不知道如何处置为好,只觉得一阵阵肚子发硬,腹内隐痛,无力地瘫坐在榻上,抚着孕肚,喘气不已。
少顷,皇太子和魏国清得到密报,也都赶来昭阳宫请旨了。
我逐渐冷静了下来,鼓起勇气来面对危急的情势。我听取了皇太子、魏国清和傅天亮三人对当前情况的处理意见,与他们一起仔细商量了应对措施,最后形成几点共识:
一、由皇太子下令,用皇帝玉玺印和兵符为印信,立刻更换京畿卫戍部队的指挥官,由傅天亮及卫队手下全面接掌京城防务,统一节制京畿卫戍部队,关闭城门,全面加强城防和战备,清查逮捕卫戍部队中的杨彪同党,准备迎战杨彪的叛乱部队;
二、由皇太子和魏国清联合下令,用皇帝玉玺印和兵符为印信,令陈守业迅速调集京畿附近忠于刘申的汉军部队,向运京靠拢勤王,准备与叛乱部队城下决一死战;
三、由魏国清负责通告百官当前情况,分工负责,实现宵禁,处理好京城治安维护、前线军需供应、伤病救治、物资供应、安抚百姓等工作。
四、由两宫贵妃的儿子接管御林军,负责保卫宫城,与母亲一起安抚宫眷,同时立刻清查宫内与杨彪勾结的宦官。
现在,只剩下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如何确保落入杨彪之手的刘申的生命安全,如何确保杨彪不至动手杀害刘申。
就是这一点,大家都没有想出好的办法。
(二)
这时,我开言说:“只有一个人,能够制止杨彪杀害皇帝。这个人,就是我。我亲自去围猎御苑,我去见杨彪。”
我话音刚落,他们三人便异口同声地说:“万万不可!”
皇太子代表他们三人跪下祈请道:“母后保重身体。母后现在有孕在身,不久将要分娩,一身两命,怎么能去亲身涉险。虽然从杨彪的计划来看,从他平日对故大将军的敬重来看,他并无加害母后之心,然而,如今他铤而走险,已经没有了退路,母后此去,深入虎穴,他会不会一不做二不休,谁也难以料定。就算他仍旧不加害母后,能不能听从母后的劝告,不伤父皇的性命,也在未定之间。母后这番奔波辛劳,会不会中途身体出什么状况,也没有人能打得了包票啊。如今父皇生死未卜,身处险境,母后怎么能自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