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主三国-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财宝是一种实物。是什么实物不是定,反正是非常值钱的东西。为了叙述方面,我们以“夜明珠”三个字来代替财宝。
很明显,夜明珠虽然有直接的使用价值,比如夜间照明;但那点使用价值跟它的价格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个人或者集体,捡到夜明珠之后,绝对不会拿来照明。而是会把夜明珠变买。变买之后,得到货币。继而,又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其它东西。
因而,捡到夜明珠,最终使个人或集体获得了很多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得到了好处。但是,国家却不是。
从宏观上讲,全社会生产出来的总体财富并不会因为夜明珠的出现而增加。夜明珠出现了,然后夜明珠转移了。货币随之逆向转移,到了捡取者的手里。随后,由于捡取者大肆购买东西,货币散向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的东西,也同时汇聚到了捡取者的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个****现象。一个是,购买夜明珠的人,所支付的货币,原来是死钱,现在变成活钱了。死钱,也就是那,那钱是存在的,但去是不流通的。极其富裕的人,才买得起夜明珠。那种极其富裕的人,是很有钱的。他们的部分钱财,到后来变成了一种符号,那一部分货币就退出了流通领域。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一个对货币流通没有影响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国家,或者皇帝,为了维持商品的正常流通,就会增发货币。然后,突然有一天,因为夜明珠的出现,一个天文数字的货币突然由死钱变成了活钱,迅速流向了四面八方。货币总额增加,而社会总财富不变,就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肿胀。
另一个****现象,就是夜明珠捡取者大量购买的东西,虽然大部分是日思夜想的,但还是有三成以上是临时决定的。暴发户的心理,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看孰轻熟重。他们一定不会珍惜这批购来的东西,一定会产生浪费。其浪费行为,使得许多物资的使用价值得不到体现,并减少了社会总财富。在精神上,会产生一定的坏影响;在物质上,因为社会总财富的减少而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于是,皇帝拿夜明珠来有什么用呢?除了夜间照明那种直接使用价值,一定好处都没有,只有坏处。如果皇帝想要让天下财富往自己这里流动,发行货币就行了,又何必多夜明珠一举?
由这里,我们知道了个人或集体的财富,跟天下、社会、国家的财富是两码事。
……
田润在上一世是成功者,但却仅仅是积攒个人和集体财富的成功者。现在,个人和集体财富对田润已经失去了意义。田润需要的,是增加社会总财富。因而以往的那一套学说,基本不能使用。
还好,田润学习的是财经专业,在理论上,接触过宏观经济。其中包括财政与信贷、工业经济、商业经济、高级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产业结构与政策、多元统计分析、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投资学、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博弈论等科目。
可惜,年代不对,国情相差太大。这些排列在一起的科目名称,就像是本届世界杯上的某支球队一样,阵容豪华,就是进不了球。至少过了一个月,田润都没有想出一个增加社会总财富的切入点,没有能够拿出可持续发展计划的纲领。
田润为自己的不中用而感到有些懊恼。以往上网看小说,别的人,通常只是历史专业,或者还是高中生,什么专业都没学过,穿越到古代之后就能够轻松搞活经济。自己是经济专业的,居然还无从下手,自己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了?
第二卷 第311章 水军情况
第311章 水军情况
经济问题,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搞经济的人头疼。写进小说的作者头疼,阅读把经济问题写进小说的读者更是头疼。因此,田润发展经济就不说了。肯定有说漏了的方面,今后也不准备再补了。
回过头来,说说田润的水军。刘备进攻青州,其着眼点,就是在赌田润到底有没有水军。没有,则摧毁船坞,抢夺巨船。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以抢夺的巨船在青州附近海面游弋,随时摧毁田润准备重建的船坞。如果田润建有水军,则刘备全军投降。那么,田润到底有没有水军呢?答案是:没有。
田润为何没有想到组建海军?不对,问错了。田润怎么可能没想到?不想建海军的人,为何那么在意海船?因而,可以判定,田润早就具有组建海军的想法。
想了,但是却没有建,这才是田润这边的真实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敌情估计不足。二是追求尽善尽美。
……
对敌情估计不足,估计很多人都会。在古代,我国是走在最前列的。海外各国。都是蛮荒之地。有的,甚至连人烟都没有。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长?再长,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人生命的长度都是微不足道的。因而,这个人提前做与延后做,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是差不多的。这是巨大的差距所造成的。兔子跟乌龟赛跑,兔子睡一觉,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有敌情逼近了,差距缩小了,才不能允许睡觉。对于海外,田润想,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也许还没有人烟。而其它岛国,好像还是在唐朝派出鉴真和尚之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因此,急什么呢?且让我睡一觉再说。
对于刘备,田润还是相对重视的。但是,三国英雄里面,田润最重视的是谁?难道是刘备?不,不是刘备。读者应该能够猜想得出,最重视的,应该是曹操。
到三国,第一问题,是能否在曹操的统治之下活命;第二个问题,是能否与曹操抗衡;第三个问题,是能否制约曹操的发展;第四个问题,是能否趁曹操还没有发展壮大之际予以歼灭。数到刘备没有?没有。
田润很幸运地躲开了第一第二两个问题。一上来。就是第三个问题。到190年春,与曹操交手的时候,田润已经有人口几百万,士兵二十几万;而那时的曹操,就只有一万余兵,还没有人口,没有地盘。于是,第三个问题还没有正经去想,就已经解决了。
有一个道理,是田润在以往商战里面深有体会的。那就是:越是壮大,就越是好发展。既然自己已经远远将曹操抛在了后面,那曹操就不可能再有机会了。既然曹操没有机会,田润就不需要再如临大敌了。因而在虎牢关,田润并没有特意去歼灭曹操,而是将曹操与其他诸侯同等对待了。
那不是田润大意或者轻敌了。上位,与下位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处于曹操之下,才会有杀曹操之心。而那个杀曹操之心,也不是因为私仇,而仅仅出于自保。处于曹操之上,就不必了。既然没有私仇。那么就应该像海纳百川一样,有容乃大了。
后来,曹操略有发展。但因为受到田润的影响,其发展速度想快也快不了。刚刚有了一点起色,曹操就死在了关羽的手里。之后,田润看过战报,询问过郭嘉,然后明白,真正说起来,曹操应该算是死在了田兰的手里。而田兰,田润认为自己是了解的。田兰是没有多大本事的。田兰都可以把曹操灭了,其原因当然不在田兰,而在于田兰所拥有的实力。而田兰所拥有的实力,实际上就是田润的实力里面很小的一部分。
如此一来,田润就有点把天下英雄不当一回事的感觉了。孙坚失踪,田润一次都没有派人去寻找过。孙策崛起,田润也没有在借粮给袁术的时候下烂药。田润都已经不关心孙策了。
田润对于刘备,要比孙策关心一点。这是因为,田润与刘备结过义。虽然恩断义绝,却还没有完全敌对。前段时间,有一些行动是专门针对刘备的,但目的却是为了刘虞。刘虞灭亡之后,北方就刘备一个癣疥。因而田润才派田豫出关寻找。结果没有找到,那刘备多半就是逃到岛国去了。
也好。如果刘备是个祸害,就让她去岛国祸害吧。因而,田润觉得这样的结果相当不错。毕竟还是有情分的。关羽犯了两次严重的错误,田润都没有杀;对刘备,田润就不准备赶尽杀绝了。田润没有想到刘备会具有大规模跨海作战的能力。
……
追求尽善尽美,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合理。换个说法。要做就做到最好,好像就合理了。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理想情结。不做则已,要做,则往最好做。对于一些任务性、被迫性的事情,人们或许会敷衍塞责。但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倾尽全力,达到自己有可能达到的最上限。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客观上,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这是自己无法改变的。在现在这个时候就是。田润知道内燃机、蒸气机的原理,但是却做不出来。简简单单的“气缸”二字,就难住了田润。气缸,就是一种引导活塞在其中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圆筒形金属机件。圆筒形金属机件以及活塞,田润都能够制造得出。但是,就是不能加工到那样的精度。精度不到,一是漏气,二是摩擦磨损,根本就无法使用。因而,气缸是刚刚起步的重工业无法完成的任务。
做不出气缸,就做不出蒸气机和内燃机。尽管有煤有水,尽管还找到了石油,也只能干瞪眼。不过,田润并没有为此而懊恼。田润希望做到的只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到最好。
不能使用机械力,那么就只能使用人力和畜力了。但那个划桨的方式却是可以改变的。很久以前。田润向马钧提过这事。马钧当时想了,没有结果。后来就忘了。然后,在190年冬,造船的时候,田润再次向马钧和郑浑提起。这一次,马钧很快拿出了一个方案。
马钧的这个方案,其实并不属于发明。因为马钧的方案,就是原来的翻水车。马钧只不过将翻水车改变了一下。原来是将水往上提,现在改为将水往后送。还是采用的龙骨叶板链条传动。其执行部分仍然以长条形卧于水中。但驱动部分则改了一下,改成了前后两排共八人驱动。
田润拿过方案之后,赞赏了一下。然后询问为何不使用畜力。马钧说,畜力的好处仅在力大;但畜牲却没有人听话。如果畜牲发脾气了,该快不快,该慢不慢,那就糟了。因而还是人力好些。田润认可了这种说法。
不过,田润却没有认可翻板刮水的方式。田润觉得螺旋桨应该是能够生产出来的,就说出了自己的构思。马钧、郑浑二人均对螺旋桨的构思大为惊叹。螺旋桨对于现代人来说,应该很熟悉。电风扇,就是一种螺旋桨。只不过电风扇扇的是风。田润的螺旋桨则准备用来推水。
郑浑很快就把螺旋桨就做出来了。田润一看,根本就不行。郑浑做的,就是风车那种螺旋桨。桨叶很窄。窄叶桨通常在高速的环境下使用,如飞机。而在田润的船上,因为是人力驱动,转速一定不高。转速不高,那桨叶窄了,推动力就不够。
加宽桨叶,这四个字,对于现代工业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在田润这里,却难住了所有的能工巧匠。他们不断地试制,不停地拿给田润看,也多次地拿水中检验其推力,结果却一直没有成功。一来二去,把造船的进度都耽误了。最后,田润决定,前十艘船,做成民用渔船。以马钧的龙骨叶板刮水的方式推动。战船先不做。
到191年11月,具备强劲推动力的螺旋桨还是没有试验成功。田润就只有十艘民用渔船,没有战船。水军也还没有开始组建。
……
田润的巨船,说是民用渔船,实际上是非军事“国营”渔船,船上人员并不是真正的百姓。
孟林担任船长的那艘巨船,在救起刘备和纪美花岸之后,曾经在大岛歇脚。归来之后,孟林曾经将航海情况向上级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孟林汇报的情况,到田润这里的时候。又已经去掉了经济方面的枝叶,只剩下了“屋久岛有人居住”七个字。
这算个什么情况呢?田润在上一世,知道得虽然不详细,但还是知道岛国是有人的。田润曾经听其他玩三国游戏的人说过,岛国上面有很多武将,内政都不错。田润就记住了一个名字,叫做卑弥呼。因而,孟林的汇报没有能够向田润提供崭新的信息。
……
刘备此时的六万军队,已经有五万能够在水面作战。但达到水军级别的人却不多。加在一块,也不过两千人左右。因而刘备的五万士兵还是不能一次性到达目的地。
在全面占领岛国之后,刘备战船制造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刘备还是认为,决定胜负的始终是陆军。水军,现有两百多战船、五条指挥船,已经足够了。主要就去造超级运兵船了。不过,由于运兵船太大,工艺十分复杂,截止9月,总共也只造了两艘。
刘备的军队真的具备远程跨海攻击能力吗?这得看“远程”远到什么程度了。实际上,根据以往的经历,刘备的攻击能力是不能超过五百里的。超过五百里,就不能保持编队,就不能形成战斗力了。
因而田柔在安排攻击青州的行动时,并非直接由岛国出发。而是通过长奇岛、珍岛、泰安半岛、梦金浦里四个跳板型岛屿,将整体距离分割开来。其中的每一段距离,都少于五百里。
说9月,是因为刘备9月就开始出兵了。对,刘备准备在冬季开战而不是夏季。但距离过远,调动船只过多,筹备粮食巨大,一切都在拖延时间。待刘备军到达梦金浦里的时候,就恰好是11月了。
……
什么叫不遗余力?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去,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不过,那是理论上的。且看刘备的不遗余力。
刘备出动战船两百艘,指挥船五艘,运兵船一艘,士兵总数超过万人。留下的士兵约有三万八千多人,战船二十多艘,运兵船一艘。这就是现实当中的不遗余力了。刘备做到的是,集合最大攻击力。不能形成攻击力的,留下就留下。
五艘指挥船,刘备和阎柔、三斗在一艘,四名水军将领梁宽、赵衢、盛曼、蒋舒在另外四艘。除此之外,陆军将领公孙续在刘备船上,鲍隆、霍弋、董厥、魏邈在另外四艘船上,严纲和王颀在运兵船上。武系将领已然全部出动。
……
没有选择风和日丽的日子出发。这是因为,自梦金浦里至青州,尚有三百里海路,六天后才到。六天之后的天气,这会儿是没办法预测的。总之在这11月份的严冬季节,是不可能出现大风暴的。
六天三百里,每天是五十里。其实如果船少的话,是能够走得快一些的。船多了就不行。得以最慢的那艘船的速度为准。这个道理,跟陆军行进速度的计算差不多。
还有就是,清晨起锚的时候,会有一些船只因为铁锚未能抓实海底,被海流冲走。被冲得不远的,就返回原位。大队这边,也会派出一些船只到近处寻找一番。找到了,带回。找不到,就算了。凡是种种,都会延缓前进的速度。
仿佛是天佑刘备一样,五天,平安无事地过去了。仅有不到十艘船失踪。这对于如此巨大的船队来说,是相当少见的。清晨,船只编队。由于即将到达青州,还特别对弓箭等兵器进行了检查。
第二卷 第307章 粮食生产
第307章 粮食生产
不是猎人技术差。而是狐狸太狡猾。就拿现代来说,自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获利了、那个获得了,国家获利没有?可以回答是获利了,没有关系。没有根据的回答,热情可嘉。
八五年以前,是改革开放初期。初期最容易获利,也最容易出乱子。到八五年的时候,我国出现了解放后第一次严重通货膨胀。通过调整之后,领导层认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才是关键。
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个伤心的命题大概就是八七年左右被提出来了。第m届n中全会,把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提到议事日程上;第w届x中全会决议,把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上来;第y届z中全会提出,三到五年内,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现在是二○一○年,大家已经知道了,国营大中型企业没有搞活。大部分退出了“国营”,小部分类似于烟草等垄断行业的企业还在继续“国营”中。
相信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就如何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提出一番独到的见解。可惜。我们不能在这里征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建议。那是上层的事情,是别人的事情。我们没有资格去关心。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经济问题,真的很复杂。现代中国,同样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
田润属于一种实干型人才。田润不是不想,想得有可能比一般人多得多。但田润不会总是在想。田润给自己划定了时限,最多一个月。接近实限的时候,田润看到完善的方案八字没有一撇。于是,田润就转向了不完善方案的制定。
所有方案都建立在既有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天外飞仙。首先是农富。关于农业的国情,不消多说。农业是有着最广泛的基础的。现代定义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这样的定义或许放在现代很合适,但在百废待兴的三国,还不行。三国这儿,还得把农业分为农林牧富鱼。这儿说的农业,仅指小分类下的农业。
小分类下的农业,又叫狭义农业。现代又定义为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田润这儿,仅指粮食作物的种植。田润把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划归富业。
按照减肥的理论,粮食里面,主要就给人类提供了淀粉。人类因为摄入大量的淀粉而肥胖,所以粮食就是万恶之源。,粮食作物,是不应当存在的。他们认为,种粮不如种菜,吃粮也不如吃菜。而淀粉这种东西,在粮食以外的蔬菜及水果等植物里面比比皆是。他们还说,种粮。一年一季,周期长,还占用大量的土地;种菜,周期短,卖出价格还高。他们为现代人勾划了一幅美好的前景:早晨四点钟起床。为什么这么早?因为要吃三十斤菜。不起这么早,是赶不及上班时间的。
在这个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时期,减肥的理论,我们就直接无视了。三国时期,战争直接伤亡,造成了一定的人口减少。还有一次瘟疫,也死了不少人。但三次蝗灾,让庄稼颗粒无收,饿死的人数却高居首位。如果,第一次蝗灾已经过去。由于田润粮食储备充足,并借了粮食给袁术,全国范围看,人口未受影响。
田润还是认为粮食最重要。打仗,打的就是粮食。不打仗,活命也要靠粮食。现在,要发展经济,不从粮食入手。也是不行的。这是因为,经济方面,基础最牢实的,就是粮食生产。
……
关于粮食生产,田润已经做了一点点事情。早在辛毗全面负责的时候,领地的官吏,就不仅仅是断案的官吏。他们都肩负着提高粮食生产的责任。当时,田润提供的办法是,在当地农民当中自己去寻找;找出种田能手,然后想办法推广。七年过去,成效自然是斐然的,但去不是均匀的。河北平原这边的粮食单产,明显要高于晋中平原。
提高粮食产量,是最初级的事情,也是做过了的事情。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按现代眼光看,主要有品种和田间管理两个方面。田润领地实际施行的方法是田间管理。由于品种上没有改良,产量提高了,但并不是很高。粮食亩产,由185年的400斤,提高到了600余斤。
现代有杂交水稻,有双季、三季稻,粮食亩产上千斤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读者也许会有感受,三季稻基本不能吃,双季稻也不是单季稻好吃。粮食产量越高,地力越差。过分地掠夺地力,土地就会盐咸化。
因而,千万不要以为600余斤的单产低了。2000年云南省的粮食单产。还在500斤以下呢。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万颗子”就算是收到了。上税交租留种,自己再吃一部分,还有盈余。有了盈余,又该怎么办?
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吃盐、吃菜、吃肉、穿衣等问题。这些问题,一部分,由农民自己解决了。自己在房前屋后种菜,自己养猪等等。但始终还是有些问题是不能自行解决的,就比如说吃盐。
也就是说,粮食有了盈余之后,将会有两条出路。一条出路是贮存,以备粮食欠收之时所需;另一条出路是出售,并且以出售换来的铜钱,去购买不能自行生产的盐巴,以及农具等物品。当然,在铜钱这个环节,也会出现储存的现象。那是另一回事,以后再说。
粮食生产,有丰收就会有欠收。丰与欠,是比较出来的。一般农民,不知道还会有两次大面积的蝗灾,但他们凭着代代相传的经验。自然地就会贮存。田润是知道还有蝗灾的,只不过时间、地域都不甚具体;加上田润还要打仗,因而田润也会贮存。
粮食有盈余,贮存一部分,出售一部分,这是很正常的。看上去,似乎农民的生活好转了。事实上,也的确好转了。至于可以说,已经超越了“饱”字了。但是,这并不是田润的目标。田润希望农民的生活能够一直好上去。
……
于是就需要继续前瞻。而继续前瞻,问题就出来了。粮食有盈余。贮存一部分,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售卖的环节。
如果仅仅是一户农民有余粮出售;其他人欠收,口粮都不够,那他出售的余粮很快就会被别人卖走。欠收的、口粮不够的人越多,余粮就越好卖。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不是一户农民有余粮出售,而是户户有余粮出售。大家都把余粮拿来出售,又卖给谁呢?
肯定是不能卖给农民了。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八成以上的人口,就算是排除在外了。那些余粮,就只能卖给非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是一种准确的提法。但如果这样提,分析起来就复杂了。所以,我们用城镇人口,取代非农业人口的提法。
假定上一年,也就是去年,供需平衡。农民出售的余粮总额与城镇人口购买的粮食总额相当。到了今年,粮食增产了,余粮更多了,出售的余粮总额大幅度增长了。而城镇人口购买的粮食会不会增长这么多呢?
很明显,不会。田润领地内,城镇也在发展,人口也在增加。但那个增加的速度,无论如何是赶不上粮食增产的速度的。没办法,农民太多了。
于是就供大于求了。粮食价格直线下滑。去年一斤粮换一斤盐,今年十斤粮也换不回一斤盐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
……
这个时候,有一个办法可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那就是把农民的余粮卖到远处去。对于田润来说,远处,也就领地以外。
卖到领地外,而不是送到领地外。卖出去,必然就涉及到换回来。老实说,田润根本就想不出能够换回来什么,再加上领地以外的货币与领地内不同。一时之间,田润并不想与领地外进行和平贸易。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两句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就是货币。其实。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读者“幽兰黛尔”提出,田润应该发行纸币。这个建议,跟田润的想法不谋而合。但发行纸币,首先遇到的,便是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关于这种“纸”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的。随后就是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田润这儿,有纸。但数量少,成本高,质地粗糙。没有一点“货币”的样子。
其实遇到的,是印刷术。这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同志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
田润不懂造纸术。对于印刷术,学过一篇课文,是关于毕生的活字印刷的。因而,田润就仅仅了解一些活字印刷的原理。那篇课文,着重介绍的原理,在于“活字”而不在于印刷。对于最基本的印刷,田润一无所知。
假如就将手边能够得到的纸当为货币,纸质差,就算是克服了。上面不印点图案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印上自己的头像。若仅仅是这样,通过盖章的方式也是可以办到的。但是,那货币可不是墙上挂着的图画,那是需要在千万人手中流转的。
现代纸币的特性,大家应该很清楚。将纸币丢入水中,上面的图案是不会变化的。经过千万人的搓揉,图案也是不变的。
田润这时只有墨汁和印泥,弄个图案,行;保持图案不变,就不行了。如何强行做成纸币,那样的纸币,在带着汗水的湿手搓揉之后,粗糙的纸上必然会变得一片模糊。到时候,又如何来鉴别纸币的真伪呢?
……
纸币就算了。田润领地还是使用原来的铜钱。这个时候的铜钱,叫做五铢钱。是灵帝中平三年所铸,叫做四出五铢,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廓,亦称“角钱”。田润并没有想过要自己铸钱。只是在自己的领地范围禁止民间铸钱。
东汉币制承袭秦制。但五铢钱虽称半两,而实际重量则有所不足。四出五铢,说的就是新币就只有四钱。
哪知,献帝初平初年,董卓控制朝政之后,因为朝政吃紧,就把民间的铜货、铜钟等铜制品都熔掉拿来铸钱。长安原来收藏着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的十二个铜人,也被董卓熔了。
董卓大量造币,投入市场,本来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本来就是非常恶劣的事情。但事不止此。董卓发行的新币,根本就没有四出。直接铸成了一钱的小钱。
当时,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董姓代表说,小钱的铸币方案规划缜密,充分体现了董相国的良苦用心。减轻铸币重量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不但方便携带,还能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而当时投了弃权票的司马王允则指出,新币分量太轻,不利于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
据不可靠小道消息说,在小钱铸币方案最初刚刚提出的时候,董卓曾经前瞻性地提出要使用纸币代替五铢钱,但遭到李儒、周毖等亲信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纸币造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