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主三国-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他们认为纸币造价成本太高,超出原有的预算。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图案不能固定。当时纸币上面的图案确定采用董卓的头像。他们提出,那头像经过带着汗水的湿手搓揉之后,必须会模糊。不利于维护董卓相国的伟大形象。董卓听到最后这条理由,这才息了发行纸币的念头。

第二卷 第312章 海水略黄

    第312章 海水略黄

    茫茫的大海一望无垠。极目处海天相接。“山映斜阳天接水”里面的天接水是虚假的。大海里面的海天相接才是真实的。远处,水天一色,很难看出海与天的分界线。天的一部分看着看着,就变成了海;海的一部分忽闪忽闪的,又化作了天。然而刘备、阎柔等人却不得不一直盯着看。三百里水路,只是大概的说法。随时青州陆地就会在海天相接的远处脱颖而出,田润到底有没有战船的谜底就在那水天一色的远处揭晓。

    刘备的两百战船,失踪的几艘就忽略不计了,按指挥船为标志,分为五队,每队四十艘。四十战船又分为五排,每排八艘。刘备的指挥船走在最前面。由于海上作战,船与船之间位置较远,不便总体指挥,整体船队并没有横向排开。其余四队,就跟在刘备船队之后。

    此时,海面有微风。指挥船能够以风帆获得足够的动力。其余战船则依靠士兵的划动前进。整体速度并不是很快。

    刘备看了很久,远是没有看见青州的影子。脚没有站麻,眼睛先不行了,就退开一旁休息。不久,阎柔也感觉不行了。也退了下来。就剩下三斗在看了。

    ……

    大战将即,刘备和阎柔的心里都有些紧张。退开一旁之后,都没有说话。两人都比较注意三斗。如果三斗看见青州之后呼喊的话,两人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冲上前去。

    而三斗却很久没有动静。其余也不是因为三斗的眼睛特别好。而是刘备、阎柔看的时候,三斗根本就没看。一直等到刘备退开之后,三斗这才上前的。所以,三斗才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

    日头渐渐西斜了。三斗终于说话了。只不过,说的话去是:“州牧,你看是不是该做饭了?”“啊,督邮的是问什么?”由于频率没调准,刘备没能听清。三斗就重新再问了一次。刘备一想,是该吃饭啊。吃饱了饭,才有力气打仗啊。于是,刘备便下令做饭。

    很快,饭就做好了。

    一千三百多人的饭,很快就做好了一部分。还是在指挥船上做饭,战船上不做。指挥船上,一次能做五百人左右的饭食。做好之后,刘备就通知停止前进。让一部分船只过来领取饭食。然后又再接着做。

    在通知停船之后,刘备又特地看了一眼天尽头。还是海天一色,没有陆地的影子。后来,刘备就没有再看了。过去安排士兵吃饭的事情去了。

    ……

    一共要煮三次饭。巨变是在第二次饭分发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发生的。

    发现巨变的人,即不是刘备,也不是阎柔,更不是三斗。三人都在下面的甲板。而且,还不是指挥舱里的士兵。雀斗上面的士兵下来吃饭了。发现巨变的人,是战船上面的士兵。

    战船船面距离水面的高度。远低于指挥船。如果说了望的距离,那肯定是指挥船上面更远。既然战船都看见了,那指挥船应该早就能够看见。

    不错,能够看见,但就是没有看见。没有看见的原因,是因为指挥船上的士兵注意观察的方向都在前方。而巨变则来自于东方。

    前来领取饭食的战船,东、西、北面都有。领了饭食,就得划开。吃完之后,再将碗筷送回指挥船,然而再返回到即将编队的位置。有那么一条战船,在领取饭食之后,正好往东面避让。船里的士兵有人面朝东方,一下,就看见了。

    东方有什么?难道是青州大陆?不是,是战船。

    ……

    来的是正规的战船,而不是刘备的那种自己摸索出来的战船。来的船就两类,一是斗舰,一是蒙冲。此时冲过来的,就是蒙冲。

    蒙冲,顾名思义,就是蒙面冲锋。以生牛皮蒙背。士兵们全部在生牛皮的包裹之中。船形窄长,迎水阻力极小,速度奇快,专事冲撞。而且,生牛皮上,还开了弩窗矛穴,具有直接攻击的能力。

    来的蒙冲有多少艘?一眼望去,约有几十艘,并不是很多。刘备这边,各队都在吃饭,船队的队形本来就比较散乱。被蒙冲一冲,顿时搞了个七零八落。

    很快,海面上就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能够辨别的,就是船形不同。刘备的战船要比蒙冲稍稍大一点。而且刘备的战船并没有把士兵蒙进生牛皮之内。

    很快,海面上就开始箭矢横飞了。不一定是哪一方射出的箭矢。刘备士兵射出的箭矢,最主要的,是掉入海中。没有掉入海中的,一部分射中敌船,另一部分射偏了。射中敌船的,又有大多数被生牛皮阻挡而跌落落底,小部分插在了生牛皮的上面。但短时间内,还不能对那些蒙冲里面的士兵形成威胁。射偏了的,多数落水了,少数射往其它的蒙冲和自己的战船。

    ……

    蒙冲船少,而刘备军兵多。在发箭方面,刘备军占据优势。但是,由于刘备战船上面的士兵没有躲在生牛皮里面,因而在受箭方面,也是冲当其冲。

    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必须让船只列队而战。列队之后,敌箭就相对来自固定的方向,那就容易抵挡了。于是,阎柔说:“哥,我众敌寡,混乱与我军不利。命令战船向指挥船靠拢吧。我们以指挥船为依托,列阵而战。”

    阎柔说完之后,等了一会儿,却没有听到刘备说话。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总还是应该吭一声吧。更何况现在军情危急,正在交战之中呢。于是,阎柔就往刘备看了一眼。哪知,阎柔却看到刘备呆呆的,似乎着了魔一下。

    阎柔就抬手往刘备肩膀拍了一下,刘备才醒过神来。阎柔接着又说了一遍自己的请求。刘备却道:“这个,先别忙。依贤弟看,来的这支船队,是哪家诸侯的?”

    “当然是田润的了,”阎柔道,“这儿已经是青州的近海,一般的诸侯,是不敢在这儿放肆的。”刘备笑了笑,反问道:“我军不正好就在这儿放肆么?”

    ……

    眼前战况不利。然而刘备却呈现出一副胜券在握的笃定,这不由得让阎柔暗自佩服。“对,哥说得对,”阎柔大声道,“这一定不是田润的军队!”末了,又补充一句,“田润的渔船都是铁船,哪有军队用木船的?”

    其实阎柔的看法并不是这样,阎柔还是认为来敌是田润军。对于田润军,不仅刘备怕,而且其他将士也有点怕。阎柔以为刘备跟自己的看法是相同的。也认为是田润军。故意说不是,是为了激励士气。因此,阎柔顺着刘备那么说。并且,立即将来敌不是田润军的判断通过传令士兵传了下去。

    不错,田润的渔船是铁船,而且还非常巨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田润依然存在着没有水军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时间。190年夏季田兰才打下的青州。制造出那样巨大的渔船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在制造那种巨大的渔船的同事,还能不能制造更加巨大的战船,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其实,出征之前,刘备和阎柔就反复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一致认为,没有水军的可能性是的确存在的。而现在,水军来了。阎柔发觉,当时自己和刘备讨论的时候,遗漏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讨论的时候,就认为田润的水军是一支装备铁船的新式水军了。

    没有一支装备铁船的新式水军,并不代表着田润不能够组建一支传统的水军。而眼前的来敌,就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从交战的情况看,来敌的训练不错,指挥也很好。来敌的战船,似乎比自己这边的战船更符合水面战斗的特性。除了来敌船只较少之外,阎柔一时之间根本就没有看出敌方有任何弱小的地方。这样的水军,在青州近海出现,必然就是田润的水军。

    阎柔想,刘备一定是看到敌方的总人数较少,准备不惜代价,全歼来敌,所以才故意说来敌不是田润的军队,用以振奋军心。

    ……

    很快,阎柔就听到就有士兵在喊,这不是田润的军队。远处的情形看不真切,而指挥船甲板上的士兵却看得清楚。但见士兵们脸上普遍浮现出喜色。刘备的判断起到了效果。

    兵贵神速,宜当机立断。阎柔干脆不问刘备了,直接下达了靠拢的命令。刘备这个船队的四十艘战船,还能行动的有三十来艘,逐渐都靠了过来。靠拢之后,敌方蒙冲就不能直接冲撞了,而只能在外围游弋射箭。由于来箭的方向趋向于固定,战船上的士兵就比较容易躲避了。前面的颓势立即就终止了。

    但是,刘备这边还没有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还是只能被动防守。伤亡虽然小了,却未能终止。仍然在慢慢地伤亡。刘备、阎柔都在想办法,但是却没有想出来。

    三斗提出,以火箭射蒙冲。蒙冲是蒙了生牛皮的,是很不容易点燃的。不过,在想不出其它办法的时候,不是办法的办法也只好先拿出来顶一下了。于是,火箭的命令就传下去了。

    果然,火箭没有什么作用。射了半晌,只引燃了一艘蒙冲的生牛皮。并且很快就被敌船扑灭了。

    ……

    阎柔没有想出办法,暗自着急。哪知,敌军的指挥官更着急。很显然,敌军并不想仅仅拥有那么一点点优势,而准备对刘备军施予更大的杀伤。因而,敌军忽然之间,就改变了打法。

    敌军忽略集中了十来艘蒙冲,选了一个方向开了过来,接舷登船而战。

    这一段,因为战况不是很紧张了,刘备和阎柔都观察了一下海面战场的整体情况。敌方的蒙冲,冲往刘备这支船队的,有二十几艘。往远处看,后面的一支船队,也同样遭遇到数量相当的敌军蒙冲的冲击。再远,就看不见了。刘备共五只船队,两百战船。也就是说,敌军蒙冲的数量,极有可能是一百艘。因为从艘只的数量上看,敌军干的是以一敌二。

    但实际上敌军的蒙冲要比刘备的战船小一些。刘备的战船,标准装载三十人。此时便是标准的载人量。根据个头推算,敌军蒙冲每船装载士兵大约二十人。因而敌军总人数,也就是两千人左右。

    刘备这边的总人数是上了万的。在我众敌寡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放于旷野,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旷野不行的话,直接肉搏也行。尽量别玩花招。越玩花招,就越是有变数。我众敌寡,本来就有优势。因而越是没有变数,就对刘备军越是有利。

    接舷登船而战,本来就是刘备军的期望。只因为敌军蒙冲速度极快,而没有着手实施。哪知,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敌军反而主动肉搏来了,正中刘备、阎柔的下怀。

    ……

    蒙冲还没有完全接触到刘备的战船,嗖嗖嗖,就跳过来几个敌兵。这边,刘备的士兵因为早就看见了,所以也有所准备。敌军一到,刀枪棍棒就上去了。顿时便有好几个敌兵被打入海中。但还是有敌兵躲过了这一劫。

    一名敌兵站住脚跟,就意味着后续的敌兵可以从这个位置跟上。只消那名敌兵坚持片刻,他就不再是单独战斗。阎柔就看见了这样一名敌兵。人在空中,刀一展,就是一片刀光。落下来,倒劈开了一些指向自己的兵器。最后,那名敌兵在腹部、胸部被刺中之后,终于踏上了刘备的战船。

    阎柔看见,那名敌军士兵极狠。于自己的伤势看到不看一眼,舞动大刀,就与四五个人战在一处。也许是狠劲发作。一时之间,以一敌四居然还不分胜负。

    看到这样的武功,阎柔有些吃惊。原来,那并不是普通士兵,而是将领啊。普通士兵,是不可能这样厉害的。

    紧接着,后续的敌兵士兵也跃过了船舷。人数逐渐增多。人多了,阎柔就看出来了。原来,敌军士兵个个都很能打。

第二卷 第308章 发展副业

    第308章 发展副业

    粮食不能卖到领地之外。那就只能内部消化了。前面在贮存的时候说过,田润知道还有蝗灾,只不过时间、地域不甚具体;加上田润还要打仗,因而田润会大量贮存粮食。

    田润的这种贮存,始终说来,都只是一时之策,不可能无止境的增大贮存量。就长期来看,粮贱伤农,还得让农民伤一伤。农民受了伤,才有利于农民转产,或种植经济作物,或转行从事畜牧业等等。这才是农民生活可持续提高的良策。

    于是,前几年,田润就真实地做了收购粮食的事情。也就是在税收之外,另外收购。但田润收购的价格,一年比一年略低。田润这样做,并不是与农民夺财。就是既要让农民受伤,又不能让农民所受的伤太重。

    这里,有一个区域经济的问题。如果不提前处理,待恶化之后再处理,就更会加吃力了。这里说的“区域经济”中的“区域”。主要指并州山谷、幽州苦寒之地。但如果真要按实际情况来说,就麻烦了。因而,区域问题,就简化为高山地区与平原地区。

    ……

    不言而喻,平原地区的粮食单产高于高山地区。当平原地区出现粮贱伤农现象的时候,高山地区还没有出现。是否将平原地区的粮贱伤农现象往高山地区转嫁,又是一个问题?

    通常读者会认为,如果转嫁了,就相当于伤及无辜。好吧。我们先假定为不转嫁吧。不转嫁,会发生怎样的事呢?不转嫁,并不等于说高山地区就不会发生粮贱伤农的现象;而是说,高山地区发生粮贱伤农现象的时间会延后几年。延后几年之后,高山地区的粮食单产也同样会在到粮贱伤农的程度。这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无法绕过去的障碍。

    这下知道了,不转嫁的后果,给高山地区带去的好处是,把粮贱伤农现象的时间延后几年。坏处有没有呢?

    有。坏处就是,在延后的几年之内,继续提高了高山地区的粮食产量。

    说不定有些读者会不理解。粮食产量提高了,居然是坏事。前面就整出来一个“粮贱伤农”,这一次,又整出个什么来?

    平原地区粮食单产高于高山地区,并不是因为平原地区的农民更加勤奋。在宏观经济的角度下,个体农民的劳动技能被平均化了。平原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农民,其劳动技术和劳动态度都被视作一样了。

    于是,粮食单产的差异,就来自于地域的差异。有那么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叫做“因地制宜”。高山地区,不太适合粮食生产。延后几年,让高山地区的粮食单产提高,实际上就是耽误了高山地区有可能发展的副业。因而就给高山地区带来了坏处。

    粮贱伤农的现象,在田润的领地内,189年就有了。当时,田润并没有将“粮贱伤农”转嫁到高山地区。现在是190年12月,田润终于决定:转嫁。

    ……

    转嫁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把平原地区的余粮拉到高山地区来出售。最大限度地使领地内所有地区的粮价一致。在189年,正是大战即将开始的时候,田润为战争所储备的粮食数额巨大。190年,又是蝗灾。因而,田润向粮食丰产地区采购的粮食数量特别大。

    但是,191年呢?191年田润还能采购那么多粮食吗?就算能够,191年的粮食产量,绝非190年可比。190年可是受了蝗灾的。191年出产粮食的地区将会更多,数额将更为巨大。靠田润保姆式的减负,绝不可能实现农民生活的持续改善。因而,必须让“粮贱伤农”的现象普及到全领地。

    12月,田润就下令,将库存粮食取出。在全部领地范围内出售。这样的出售,必将促使农民在来年春季减少粮食的播种。

    田润这么干,目的和意义已经清楚了。可行性呢?

    实际上就是粮食的运输问题。人手方面是不需要考虑的。这方面,正好,田润不是一直都在修路嘛。马匹是有的,马车是有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道路。道路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田润非常愿意利用既有的条件,不喜欢修建空中楼阁。

    ……

    粮食深加工,在这个年代是很难推行的。在民间,虽然也有一些糕点的做法,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能长期保存。没有防腐剂,没有抽真空的塑料袋。因而,田润对于粮食深加工的问题并没有多想。

    不过,有一天,田润突然就想到了面条。面条,百度百科说,是一种用谷物或豆类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团之后,再制成的食品。真是放他亲戚的狗臭屁。谷物和豆类充当面料的材料都只是现代的事情。在古代,材料就只有一种:麦子。

    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它就起源于中国。不过却没有注册。极有可能会被有些国家抢注。面条在中国东汉年间就有记载,也就是在三国之前就出现了。田润想起面条,并没有改变面条的发明史,而只是把面条的推广时间提前了。

    可不要小看面条。麦子,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麦子的贮存,对于田润来说,以干燥的形式放在山洞里,保质期还是很长的。但民间就不行了。民间没有山洞的条件,就只能放在屋内。屋内的温度,就没有山洞好了。因而。麦子在民间的贮存期很难超过半年。但是,奇怪的是,制作成面条之后,一下子保存期就延长到一年以上了。这里面的科学道理我们就不去想它了。知道有那么回事儿就行了。

    有了面条,对于田润来说,必然会想到方便面。方便面是怎么做的呢?田润可不知道。不过,田润记得陈保国打了个广告。有人端上方便面,陈保国说,我不吃油炸食品。当时,看到那则广告的时候,田润还觉得很奇怪。方便面是油炸的吗?后来一查,还真是油炸过的。

    当然,田润能够做的,只能是油炸普通面条了。油炸之后的结果,也不是方便面,而是一种类似于小吃之类的食品。吃上去,口味还不错。但应该跟保存期无关。田润炸过一次,就忘了。事隔几个月之后,第二次油炸面条的时候,一名女亲兵学会了。再后来,才传了出去。

    ……

    田润对待的农业,单指粮食种植。其它作物的种植,算到副业里面去了。这种算法。其实更科学。因为无论怎么算,狭义的农林牧富渔最终都是要归到广义的农业里面去的。很明显,经济作物的种植,就带有明显的农业特征。

    现代定义的狭义副业,指指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或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那些生产活动中,采集倒好说。渔、猎就不好说了。渔应该归入渔业,猎应该归入牧业。而编织、刺绣呢?已经是工业范畴了。农民,闲瑕时间干工业,那工业就变成了农业里面的副业。谁定义的?居然比我还会胡扯。

    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有菜、果、材、特四类。菜就是蔬菜。蔬菜是不容易保存的,因而田润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给予安排。在蔬菜方面。统治者能够做的,仅仅是品种推广。本来应该还有品种发明、发现的。但田润觉得投入产出比不高,不划算,就把农业科研这部分给砍了。田润就让农民自己去发明和发现。当农民发明和发现之后,再由官吏向其它区域推广。

    官吏的这种推广,对于发明、发现新品种的农民而言,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新品种得到官方认可之后,就会比较容易出售。坏处在于,两三年之后,别处农民学会了,新品种就变成了旧品种。发明、发现新品种的农民就不能依靠新品种继续获利了。

    这里,存在着一个国情。就是农民的惰性。某个新品种被某个农民发明或发现了。报告官府。官府核实之后,开始向辖区内推广,并通告其它辖区。在这种时间,发明或发现者就会获得超额的暴利。其他农民本来是有机会迅速学会的,但因为惰性,我国农民行事普遍讲求稳妥。他们要多观察一段时间。等到他们确认,发明或发现者富裕了,他们才会学习。慢的这几拍,正好就是发明或发现者获得超额好处的时间。由此,就获得了发明和发现的动力。

    官吏推广新品种蔬菜,是由地方官吏们在日常治理当中经办的。与田润此时构思的宏观经济有关系,但关系并不密切。

    ……

    果,指的是水果。水果与蔬菜相比,存放时间就长了。因而,水果可以集中种植。既然山地不太适合种植粮食,那么就可以集中种植水果。而水果自身,也恰恰是山地品种优于平原品种,地域上的差异跟粮食正好相反。符合了有所失必有所得的普遍规律。

    柑橘,是很容易想到的水果。我国是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柑橘资源丰富,优良品种繁多,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夏朝就有了记载。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柑桔,已属于优质的贡品级别。

    田润在箕关附近选了一个地方,筹备国营果园。这里面的杂事很多,当然就交给下面的人去办了。

    材,指的是材料。即。为其它产业提供材料。比如豆类,一开始是战马的精饲料。棉花,油菜,苘麻、蚕丝、茶叶、烟草、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我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有人据此认为,棉花的传入,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其实上,在西汉,关陕一带就有了棉花的种植。只是还没有大量传入内地。

    油菜,中国和印度是原产地。陕西省西安半坡社会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菜籽或白菜籽。古代油菜称芸薹,东汉服虔者《通俗文》中说,“芸薹谓之胡菜”。现在就叫做油菜了。油菜最早种植在当时的胡、羌、陇、氐等地,即现在的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一带。田润北伐时经过的云中附近,就有油菜。

    麻的纤维粗细长短同棉相近,可作纺织原料,织成各种凉爽的细麻布、夏布,也可与棉、毛、丝混纺;有一些品种的麻相对木质化,纤维短,只适宜编制绳索、麻袋等。同时,麻还是药物,也是造纸的原料。

    不知道麻是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的。此时在幽州上谷郡内就有麻的种植。

    蚕丝就不用说了。由于抵御弓箭的需要,田润士兵贴身**衣一律由丝绸制成。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需求了。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历史上还有重要的“茶马互市”。不过,在三国,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还没有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而那些,田润当然是知道的。

    烟草,据说是16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的。其实并不全是。唐代黄滔《景阳井赋》说:“台城破兮烟草春,旧井湛亏苔藓新。”唐代钱起《蓝上采石芥寄前李明府》说:“隔溪烟叶小,覆石雪花舒。”唐代白居易《令狐相公栽竹》云:“烟时蒙胧侵夜色,风枝萧疯欲秋声。”宋代陆游《小园》道:“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所谓烟草,就是一种叶片植物。烟草能抽,其它叶片植物其实也能抽。有一些“知青”,在没有烟抽的时候甚至还抽过南瓜藤。这说明,能抽的植物比比皆是。抽起来味道好的,就不好找了。这其实只要有人去抽就行了。抽烟的人,自然而然地,就会去筛选出味美的烟叶出来。

第二卷 第309章 轻重工业

    第309章 轻重工业

    特,指的是特殊物品的生产。它们本来算在“材”里面。因为特别重要,才被分离出来。具体来说,主要就是药材和调料两大类。就不再细说了。

    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一蹴而就。每一样都可以种,但每一样都不可大面积种植。这是因为,在这个年代,对经济作物的需求还不是很旺盛。得随着需要的增加而逐渐扩大种植面积。

    田润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多数放在并州,先是“国营农场”的方式进行。准备待市场扩大了,形成了上规模的需求了,再放归民间。

    牧业。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想到牧民和游牧民族。田润的领地在祖国的北方,与北方游牧民族所在的区域接壤。边境地区的汉族居民,也有从事放牧作业的。这部分,是既有的,也是不需要改变的。

    田润所要倡导的牧业,却不是这种自然的散放牧业,而是集中的车间式牧业。具体的品种,就是猪和鸡。本来还应该有鸭子的,但由于水乡不多,不太方便而作罢。这部分,田润仍然以“国营”的直接经营方式来生产。与经济作物种植不同的是。由于单个百姓的财力微薄,这部分放归民间的时间,也许会在很久以后。

    渔业就没怎么弄了。渔业主要不是指捕鱼,而是养鱼。领地大多不够养鱼的条件。无法实施专业的养鱼作业。

    因为水利建设的需要,有一些零星的塘堰。有条件的塘堰里面养了鱼,但那却是散放的养鱼。跟“网箱养鱼”之类的正规渔业不可同日而语。

    青州海岸线很长,多渔民。这个时代,渔民的捕鱼能力是比较低的。大海,对于那些渔民来说,就相当于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尽管去捕就是了。海边渔村,临时挖池养鱼,是为了防止鱼死了,卖不上好价钱。而官府能够做的,也就是帮助渔民,把捕捞上来的鱼卖出去。其中,基础设施道路,已经有了。

    富业,还是农民闲瑕时候的作业。不过,不包括农民干工业,更不包括农民当兵。指的,就仅仅是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资源而进行的简单手工作业。由于时代的局限,这是不好管理的。因而田润就放任不管。

    林业,在这个时代还不需要。这个时代总人口太少。森林的自然生长速度远远快于人们的砍伐速度。因而,田润没有兴办林业。放任民间砍伐森林。但是,却对土地开荒进行限制。必须在官府批准的前提下,才能够毁林开荒。私自开荒的土地,种出来的劳动成果一律没收。这也算是间接地保护了森林了吧。

    农、林、牧、富、渔过了。大农业也就算是过了,接下来就是工业了。

    ……

    工业,实际并不神秘,它其实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从工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就两个阶段,手工业和大工业。其中的手工业,又约等于农业里面的副业。

    工业的分类,最基本的,是重工业和手工业。怎样才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