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羲之评传-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正,高风逸迹,邈不可及,为古今第一。〃③明代解缙书评:〃大王如子之燕居,申申夭夭。〃王羲之闲居后如孔子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王羲之辞官后神逸心旷,从容不迫,纵情山水,刻苦学习,效法张芝池水尽墨。他热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王羲之毅然变法,锐意创新,使他的书法艺术发生了飞跃,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王羲之天资聪颖,自小酷爱书法艺术,四、五岁未曾读书前就能写一手好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加痴迷书法,他的进步使他的老师都感到惊奇和激动。〃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十九岁时就很受当时周顗、王导、王敦等名人高官的器重,他三十岁时社会上就出现了〃王书热〃,足见他书法才智过人。历史常有这样的天才人物,青少年时代脱颖而出,才华横溢,以后便沾沾自喜、懈怠满足起来,故而昙花一现,以后便无声无息了。王羲之一生对艺术执著追求,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断地创新改体,立志超越前人、超越同辈、超越自我。经过几十年奋斗与努力,他的书法艺术终于在东晋一枝独秀,在书法史上独领风骚。
 

第六章 关于王羲之的书论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来自实践,当然对于书法理论也不例外,书法理论和其他文艺理论等理论一样,它能指导创作,甚至能开一代书风。一种书法理论的产生和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政治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甚至与创造某种理论的人本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也不能截然分开。不同的理论它的审美标准、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书论中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是〃尽善尽美〃,而韩愈却不以为然,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犹能换白鹅〃德国美学家姚斯曾经这样说过:〃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注定是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①。人们在接受某种文艺作品时凭自己的直觉产生共鸣与否,但更重要的是作出理论评价时必须寻求某一种理论依据,书法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往往只存在理论家创造性的阐述后产生存在意义,获得艺术的生命。这一现象猛一听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但只要仔细研究一下世界艺术史,就会感到这是事实。荷兰画家梵高,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的画无人间津,他开个人画展时只有他一位朋友为照顾他的脸面和情绪,买了一幅画。然而经过理论家的评论,而使他的绘画作品价值连城。中国画家石壶在世时默默无闻,理论家发现了他而使他名声大振。书法理论同样也起到指导性作用,书法史上书风之所以不断地演变,显然与客观要求分不开,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书法理论的导向。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创造者的作品只有进入读者批评阶段才能完成,评论家的褒贬使作品升降,这并不意味着评论可以随心所欲,信口雌黄,而是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审美标准,这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早在秦汉时代的书法家就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提高到理论的高度,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著作,例如秦朝李斯的《论用笔》、西汉萧何的《论书势》、东汉蔡邕的《笔论》、《九势》等。这些理论一般都比较零散简略,到了东晋王羲之将书法理论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使之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王羲之的书法理论著作有《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十二章》、《记白云先生书诀》等。
对于王羲之的书法理论著作除《自论书》以外,有些人认为是〃依托〃,即伪造的,所以对王羲之的书法作系统深入地研究非常困难。研究者需要真实可靠的典籍依据,王羲之的理论著作被贴上〃假冒〃的标签,故而许多研究者也只好袖手作罢了。有的人举出上述著作的疏漏、矛盾或语言文字上存在的与王羲之名位、修养不相符之处,来证明其著作不是出于王羲之之手。诚然,人们列举的某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以此来全面否认其著作及其真实性,说服力也是不足的,土羲之的书法著作当时在传抄翻刻过程中与原意发生偏差,这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我们不拘泥于个别字句从总体把握,就会发现有一个体系贯彻始终,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如果没有深入的艺术实践和浑厚的书法功底,是绝然不能写出来的。倘若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照上述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一致的关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② '唐'韩愈:《石鼓歌》。
① '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1 版。一。王羲之:〃文义冠世〃、〃备精诸体〃是彪炳晋代的名流,上述著作主旨大要的提出似乎是非王羲之莫属的。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中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此篇非右军不能道〃。对王羲之的《论书》评论说:〃非自道,必不能如此确而妥。〃周绍良先生说:〃这两篇文章至晚当是六朝时代的人总结王羲之书法而写成的。因之它是可以作为讨论王羲之书作参证的重要依据。〃①对于时代久远的文论、著作,如有人从分析的角度加以否定,有时会得到有些人的认可,因为一时拿不出真凭实据,难以推翻那些〃否定〃,弄个水落石出。有的只好存疑于世,必须等待地下文物的出土。如《老子》、《孙膑兵法》就是一例,这两部著作被怀疑达一千多年,直到考古工作者从长沙马王堆和山东临沂银雀山的古墓中拿出了证据,这两部著作才被确定无疑。
 

一、《自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尤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须使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自论书》的有关内容,南朝刘宋时虞龢的《论书表》有过表述;《晋书·王羲之传》也有载录;唐代孙过庭《书谱》曾复引,它们虽有字句上小的差异,但大意则相一致。
根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的全文,《自论书》共120 余字,是一篇王羲之自评书的记录。对于王羲之的书法理论著作很多人认为是依托,不足信,唯对这篇书论历来没有争议。后人普遍认为〃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特盛,超逸之士的言谈往往播于世上,传为美谈。〃经过流传,人们将此记录下来是很自然的事,至于各种古籍所载的《自论书》个别处有所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羲之将自己的书法艺术放在中国书法史这个高层次上来衡量,他认为〃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而他自己的书法与钟繇、张芝则不相上下,呈并行之势,或者有些地方超过他们,与张芝的草书相比,其水平尤其接近。王羲之对自己书法艺术的评价是中肯而客观的,并没有言过其实,也没有谦谦君子之态,充满了一代大师的自信。王羲之学习钟繇、张芝是花过一番苦功的,钟繇的《宣示表》曾得到王氏家族的高度重视,家族中很多人都临习过,唯有王羲之的书法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王羲之曾说他〃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其实王羲之的草书天然纯真,气韵生动,公认胜张,如今从《十七帖》等草书可以看出。王羲之承认张芝的〃临池学书,池水尽墨〃①的功夫,但王羲之晚年的功力并不比张芝逊色。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与其同时代的大家相比,〃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平南即王平南,王羲之的伯父王廙;李式是卫夫人的侄儿,他们都是名噪一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显然是超过他们的,在这里则云〃论君不谢〃。
① 周绍良:《绍良丛稿》,齐鲁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
① 《晋书·王羲之传》为〃池水尽黑〃。
这篇书论对书法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意〃存在于点画之间,而不是在点画的表面,这种〃意〃是玄妙的、高深的,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他认为〃意〃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后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时说〃出神入化〃就是说它具有〃意〃的内蕴,〃意〃是玄学的〃意〃,以表示玄学的情绪。用书法作为玄妙感情的抒发,早在卫夫人的书论(传)中,就已经提出把〃意〃和形式看成一个整体,作为创作构思前的一种准备,王羲之对〃意〃作了进一步深化,将〃意〃作为〃书法〃和非书法的界限。
 

二、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一)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凶吉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旨杀戮也。
(二)夫欲书者,先乾砚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三)昔宋翼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夸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屈折',如屈折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四)若要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乃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五)夫书先须引八分、章革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六)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千金勿传。
此篇是《笔阵图》的题记。《笔阵图》最早见于孙过庭《书谱》。孙在《书谱》中说,〃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① 以上段落(一)(二)??为本书作者所分。
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①后来唐代张彦远将《笔阵图》收入《法书要录》中并标明是卫铄所撰,《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为王羲之撰,但特别说明〃旧传〃《笔阵图》是卫夫人撰〃俱不可考验〃。《书苑菁华》根据《法书要录》将《笔阵图》定为卫夫人所撰,而《题后》的作者为王羲之。《笔阵图》和《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作者如今仍难以确定,多数学者认为上述二文在唐代以前已是旧传,它们产生于六朝似无疑。古代技艺一向保密,非家人不可传,卫夫人、王羲之为自己后代学书而撰也有可能。此二文就其文体、内容以及论述的书法要旨与六朝书论相一致,与王羲之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对照分析并不矛盾。孙过庭曾说当时流传的《笔阵图》是〃图貌乖舛〃,也许并不言过其实,因为在流传中辗转抄录,产生讹错,加之可能掺入读者自己的文意,致使与原来的面貌发生差异。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孙过庭所见的《笔阵图》是否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那篇短文,就不得而知了。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很多人认为是正派书论的经典,如今仍有很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题后》可分为五个段落,作者首先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书法的工具材料、匠心、本领、结构、用笔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段落是论述书法艺术的创作方法,构思要领。在动笔之前先乾砚墨集中思想,静静地思考,预先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振动使筋脉相连,做到意在笔先,尔后写字。如果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如算筹一样,那就不是书法了,仅仅是得到一些字的点画罢了。这一部分提出了两个著名论点:
即意在笔先,在书法创作前总有一个大致的构恩阶段,这种构思有的较具体,包括字的大小、惬仰、平直、振动等考虑在内,有的人则考虑得比较粗略,无论是何构思,但在实际创作时出乎意外是常有的事,这就必须随机应变,不时地作调整。有时会在创作时出现意想不到的极佳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神来之笔〃。我们不应否定在书法创作中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作品最后的面貌往往与预先构想不相一致。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有〃意在笔先〃的构思过程,大书法家在挥写的那些杰作之先头脑中决不是一片空白,〃意〃总是存在的,只是〃意〃的具体程度不同罢了。现代不少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准确他说在书法表演时,握笔急书,一会儿一幅杰作便诞生了。他预先背熟几首古诗反复练习书写。他在表演前无须具体构思,只需把原先的模式背出来,即便是这样,也有 个意在笔先的过程,只不过比较简单,想一下写所背熟的那个作品就可以了。有人认为:〃意在笔先〃在创作中是〃意〃对技术性问题的控制,这对意的理解虽然有些局限,但也是不错的,说明〃意在笔先〃是不可省略和避免的。本文中的〃意在笔先〃的〃意〃是指形象,蒋孔阳曾经说,〃中国画意在笔先,这意不是指思想,而是指结合了思想在内的形象。必须把形象在内心完全酝酿成熟,体态、神韵宛然如见,再行落笔。由于形象先已完整地成长起来,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自然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虽然是对绘画而论的,但就书法而言,道理也基本一样。这个部分的另外一个重要论点是〃状如算子〃,〃便不是书〃。书法艺术不同一般工艺,字的笔画、结体、上下前后必须富有变化,通过点线面的粗细、大小、刚柔对比变化产生美。〃状如算① '唐'孙过庭:《书谱》,《草楷对照孙过庭〈书溜〉》。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年第1 版。子〃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如此刻板,就无美可言了,艺术和非艺术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是能否创造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作为艺术的书法是有这一特征的。如〃状如算子〃就失去了这一特征,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那只是一些点画凑合而已。
第三段落讲笔法技巧的重要性。钟繇的弟子宋翼起初作书如〃算子〃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此后三年都不敢见他的老师,所以〃潜心改迹〃他所写的字,其笔画〃一波,常三过折笔〃,一(撇)〃常隐锋而为之〃,书论接着将笔画与自然界的万物相比拟,横画……列阵排云,戈……百钧弩发,点……高峰坠石,'屈折'……钢钩,一牵……万岁枯藤??。
宋翼过去字写得很差,晋武帝太康年间,有人在许昌郊外盗钟繇墓时发现了《笔势论》,宋翼读了这部秘诀,领悟了精神实质,后来就名声大振了。可见古人对笔法技巧是非常保守的,不肯轻易传人,谁得到的此类文字就如获至宝。在流传的过程中,加进一些个人的经验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在论述了楷书和行书以后,接下去论草书。这便是第四段落。草书的笔法技巧当然就有所不同了,草书要〃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字形要像龙蛇一样灵活、多变。笔画相互钩连,但仍要锋棱起伏,用笔不得任其齐平,大小一样。这样就可以使书法作品气脉贯通,具有多样变化的美。就是书论中所说的〃安点〃,是〃点〃的书写技法,要〃作余字总竟〃,和〃空中遥掷笔作之〃,有点的字先把其他部分写完,然后〃安点〃,那点要在空中远远地落下,而〃安〃在字上,就像将笔远掷过去而留下的点迹。在这段,精辟地概述了草书的三种要法:即(1)要缓前急后,状如龙蛇,钩连不断,棱侧起伏。(2)要篆隶相杂,融为一体,应势而运。(3)不得急促匆匆作草书,应凝重而曲折。第五段,说明写楷书先要引八分,章草等笔意进入楷书当中,然后才能发人意气,如果直取通行的字体,就不能发人意气。各种书体就其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它们的用笔意趣可以相互融合,贯通与促进,这称之为〃书体互通说〃。第六段是作者说他年轻时学卫夫人的书法,自认为很不错了,可是当他渡过长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的书法,又在许昌看到钟繇、梁鹄的书法;在洛阳看到蔡邕的《石经》;在堂兄王洽那里看到张昶的《华岳碑》,这才明白学卫夫人书法是浪费时光,故改师向名碑学习。他告诉人们学习书法要博采众长,要转益多师,方能有所成就,仅学一家,最后只能是徒费年月,浪费光阴。
对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不少人都认为是伪托、〃胡说〃,其主要论据是,王羲之见到名碑后认为,从师卫夫人学书是一种错误,是浪费时光,王羲之幼年学书于卫夫人,后来又向伯父王廙学习,那些名碑拓本自能见到,很正常,有何过错?特别是〃千金勿传〃绝非王羲之之言,实属诋师之语。也有人提出〃可藏之,千金勿传〃不像是王羲之的原后,等等,说法不一,但以此断定全文为伪,尚须斟酌。至于王羲之在叔父处见到过名家碑拓,也是一种推测,以此论定这篇书论是伪作也难以服人。
仔细分析《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会发现它的个别字句确是后人添加上去的,例如〃蔡邕《石经》三体书〃其中〃三体〃二字是妄加的,因为三体《石经》是《魏石经》。然而我们不能以此完全否定文中所说的事实。以往文化典籍传播,全靠传抄,在辗转传抄过程中,讹误难免。有些人想从不同的版本中,纠正其误,还其原貌。〃疑古派〃兴起,根据各本讹误,而疑为伪托。地下文物出土,又为〃国粹派〃提供了有力依据,陆续可证并非伪书。以〃可藏之,千金勿传〃,不像王氏原话,不知何所本?以此而断定全文为伪,更是空穴来风,荒腔走板了。古代高士之作,〃藏之深山,传之其人〃并不鲜见。传非其人,是作者最大遗憾!语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与酒徒对饮,左手执杯,右手执著,冲锋陷阵,舍死忘生,灌黄汤而已,与不知诗者谈诗,不得共门而入。话不投机半句多,简直是对牛弹琴。王氏之〃千金勿传〃,极为郑重,深恐传非其人。历史上的疑案,中外皆然,如《浮士德》、荷马《伊利亚特》、《史记》中的个别篇章、岳飞《满江红》等,证之王氏诸作,不足为奇。窃以为在学术上大胆怀疑是可以的,但必须有充足的依据,否则会造成混乱。
 

三、《笔势论十二章》
《笔势论十二章》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撰。载于唐代韦续《墨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没有标明作者,而是说〃不知何代所辑〃。《四库全书》没有指出此文是韦续所辑。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可能《笔阵图十二章》在初唐已经流传。《墨薮》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说明此文与《笔阵图》、《题后》有联系,有人分析《题后》有可能是从本文中摘录汇集而成的。孙过庭认为〃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而《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断定此文绝非出于右军之手。孙过庭所说的《笔势十章》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十二章已无从查考。《笔势论十二章》是否是王菱之所撰仍值得探讨,但认为是王羲之一派的书论,则无大的争议。
《笔势论》〃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外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辩其所由,堪愈膏育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本文篇首先言明这是给他儿子子敬学书所撰。研习书法,不但要有悟性,还要娴熟其规矩,故写了十二章。章有所指,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
学习掌握篆籀书并不难,〃功省而易成〃这话是有道理的。虽然在今天看来,篆籀书笔画繁复,记忆困难。但就用笔而言,它比隶、楷、草、行来得简单。
古代入学书专注,时问充裕,所以写好篆箱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无论写什么书体,都要熟练地掌握其他一些书体,尔后专攻一种,这样必然会〃形彰而势显〃了。
创临章第一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所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昼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本文将创临列为第一是有见地的,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必须继承传统,学习前人的成就。当然,前人的经验可以诉诸文字,但有些问题难以用文字表达。而在他们的作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欣赏分析还不能奏效,必须临摹以掌握其要领、技巧,要不厌其烦地一遍、二遍、三遍、四遍、五遍??的临摹,但也不要单纯地追求遍数,要以达到〃滑健〃纯熟为目的。
这里体现了一种辩证观点,临摹必须坚持一定遍数,但光有遍数也不行,还必须达到〃遒润〃、〃抽拔〃的要求。
临摹名家作品要求理解和有悟性,最终是为了掌握别人的笔意技巧。临摹要循序渐进,每一次、每一阶段都应有具体要求,这样才有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对我们临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此文的前两句与《题卫一夫人〈笔阵图后〉》〃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有所不同,与本篇《启心章》〃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不一样,而本篇《视形章》又有〃金书锦字,本领为先〃之说,以前不少人提出疑问,其实这并不矛盾,这是因对象不同而论的,《创临章》、《视形章》都是对初学书者基础而言的,所以强调掌握法度,以本领为先,《题后》、《启心章》是讲创作方法,是高层次的要求故提出〃意在笔先〃。这与现代美术教育一样,素描基础训练要求人物比例结构必须准确,但创作时则要求对形象进行艺术处理(包括夸张),创作之前做到〃意在笔先〃,深化主题,创造意境,显然这两种要求是不相同的,然而是正确的,合理的。
启心章第二
夫学书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弯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
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婉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本文列入第二要点的是〃启心〃,所谓启心,就是启迪心意,要求作者在书法这一抽象的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意向,做到书意和心意一致,这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晋成绥公《隶字体》云:〃应手隐心,心由意晓〃,即要求书法有意境。蔡邕《笔论》:〃纵横有所象者〃,〃象者〃不是指象物的外形而是指某种形态的精神气势,不是用点、画、字的外形如惊蛇、楚浪、虬龙??字的形体结构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各种字体都有一定的特征规范,书法不能超越这个规范,但这也不是刻板的,不可变化的,但要求万变不离其宗,在变化中仍要保留字体的基本面貌和总体风格的一致,字的点画远近安排必须和谐适当;点画的布局应该精心研究,点画的疏松、紧密〃相附〃做到疏密有致,字要写的方圆周正。这里的〃圆〃指结体,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对方圆的特定含意作了这样的阐述:〃凡言用笔,首辨方圆。方圆之分,形貌外须注意其使转之迹:方者多折,断而后起,昔人譬之为折钗股;圆者转换不断。〃研习书法首先要知道笔势的源本由来,各种书体的笔意,融古今书法为一体,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①
视形章第三
视形象体,变貌尤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精研,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正。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显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洪,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诸;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通篇结构,分间布白、行与行之间要写得〃上下齐平〃、字必须写得〃均其体制〃,〃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但有人持不同观点,清代包世臣曾经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