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羲之评传-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谋室獬晌恢殖墒斓氖樘濉L拼宜炝肌督医酥槟俊啡衔豸酥】谝唬ū适凭睿妇】颉āMㄆ焱贰⒌亟呕酒肫剑杂胁尾睿莼怪保峄韵杂宜剩痔逵谐し健⒄健⒈夥剑孀侄涞皇г瘸疲辖髦杏斜浠!独忠懵邸反蠖嘁灾蟹嫘斜市闯觯俅旆置鳎迦诖笱牛皆彩手校匀黄揭祝廖拊熳髦粢庠斯ぃ鼐∩衩睢N暇奶瓶讼群樱茄罢榈姆侗尽K宕怯涝担骸ɡ忠懵壅撸榈谝唬菏滥〕觯煜抡渲!ɑ仆ゾ
小楷《黄庭经》传为王羲之永和十二年(356 年)所书。褚遂良《晋右将军羲之书目》有著录。我们今天所见的《黄庭经》是后人的临本和刻本,真迹早已不复存在。《黄庭经》是魏晋时期流传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此书分内景经和外景经。外景经在东晋葛洪《抱朴子》中有著录。南朝梁陶弘景《论书启》云:〃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審犹得存否?〃由此可知南朝时将《黄庭经》作为王羲之的重要作品。
《黄庭经》的艺术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柳宗元《笔精赋》云:〃水散幽纵,《黄庭》宗之是也。〃《临池诀》云:〃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清代梁楠《承晋斋积闻录》云:〃《黄庭经》字圆厚古茂,多似钟繇,而又偏侧取势,以出丰姿。〃〃字紧结,较《道德经》更古。〃〃字有紧处,有疏处,无不各极其妙。〃《黄庭经》从结字上有较明显的左轻右重的现象,形成敬侧之势,左撇、左竖的左半字较细短,右捺右竖的右半字较细长,字形啊娜多姿具有运动感。用笔舒展,颇有〃今意〃。每个字不规整划一,字的大小悬殊比《乐毅论》大,这样便构成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对比,给人一种节奏感。《黄庭经》纵行清晰,但无横列,字与字之间的联结错落有致,书写比较自由,如行云流水,轻灵飘逸。从章法结字和用笔上讲都富有变化,但又很和谐统一。《黄庭经》骨肉兼备,刚柔相济,质朴秀美,丰腴含蕴,后人常将它作为小楷范本学习,故有〃初学黄庭恰到好处〃之说。东方朔画赞《东方朔画赞》(365 年)又称《像赞》、《画赞》是王羲之小楷书名作。此书迹未行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十五字。陶弘景在《论书启》中曾提及此作。诸遂良在《右军书目》中著录工羲之书迹,将此帖列为正书第三卷。
《东方朔画赞》原文作者是西晋夏侯湛,《文选》卷四七引臧荣绪《晋书》:〃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也,美容仪,才华富盛,早有名誉。与潘岳友善,时人谓之'连壁'。〃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他聪慧过人,〃寓目能诵,过耳则谙于心〃,性格诙谐滑稽。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包世臣《安吴论书》在评论南唐所刻的《画赞》时认为:〃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书法正传》则说:《东方朔画赞》,笔圆静而劲,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长耳,盖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用一人笔法??行 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有人说它是楷书的连笔字。不真不草,没有特殊的规定,书写时随意运笔,从容不迫,是一种最自由、最流便的书体,直到现在人们都在广泛使用。
行书,钟繇称〃行押书〃,有口诀认为:〃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若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相传为后汉刘德升所创。其实,任何一种书体归于某一人所创,往往是不大可能的,行书早在汉代就在民间流传,早期的行书如今在简犊文书中还可以见到,行书是隶书实用书写逐渐发展而成的。刘德升在整理发展行书方面功不可没,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今河南禹县),恒灵之时以造行书著名,虽已早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①根据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三国)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今大行于世。〃刘德升的学生钟繇、胡昭后来都有很高的名望,他们为行书立法是很有权威性的,理所当然地受到当时士大夫的重视,原先仅在民间流行的行书经过专家们的加工整理和提倡,正式与篆、隶、楷三种书体并列,登上了大雅之堂。
王羲之的行书是学王廙的,王廙宗钟繇,所以王羲之的行书风格是变制钟繇行书而来的,其代表作有《兰亭序》、《姨母帖》、《孔侍中帖》、《丧乱帖》。关于钟繇的书法,王僧虔《论书》云〃钟公之书,谓之尽妙,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世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行书是也。〃当时铭石书皆用八分,由于钟繇最精于隶书笔法,所以铭石书为最妙。在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中,钟繇被列为隶书门,这充分说明钟繇精熟于隶书。钟繇虽然对行书的创造倾注很大的热情,为其笔画规范尽力很大。但这种新型的书体毕竟处于初创阶段,尚不完善,钟繇为行书立法很大程度上停留于〃破〃,〃立〃的成分相比之下较少。钟繇作行书带有较重的隶书笔法,即所谓〃隶味〃。
王羲之对于行书体态笔画加以全面改造,摒弃了某些隶书特征,使之面貌一新,显得清新华美。这种书体受到了朝野的青睐,人们争相仿效。
王羲之行书的笔画体态有一种生动的欹侧之势,〃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①字与字之间有如唐大宗所形容的〃烟霏露结〃②的映带关系,即所谓〃状若断而还连〃。将草书引入行书,行书。草书相间是王羲之行书的新特点,字的形体富有变幻,侧锋用得较多,运笔迅速,笔势连贯流利,形体简略。
兰亭序
脍炙人口的《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名词和象征。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历来被认为是最为纯正典雅的行书范例,被历代文人书家所效法。《兰亭序》是王羲之与朋友在悠游之余乘着酒兴用茧纸(麻纸的一种)、鼠须笔信手写成。日后王羲之想再写得好一点,然而〃书百数十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自己也叹为不可企及。书法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是有其偶然性的。在一特定的氛围、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时再重复一遍很难再现原来的面貌。《兰亭序》是在兰亭聚会后即兴创作而成的,那时可谓是① '唐'张怀瓘:《书断》。
① '南朝'袁昂:《古今书评》。
② 《晋书·王羲之传论》。
〃四美具〃(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即佳宾、贤主),是最佳创作环境和心态,千载难逢,日后王羲之再重写所以达不到原来的艺术水准。
《兰亭序》的别称很多:晋人称《临河序》、唐人称《兰亭记》、宋代欧阳修称《修禊序》、蔡襄称《曲水序》、苏轼称《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宋高宗赵构称《禊帖》。还有称《兰亭》、《兰亭集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自撰自书的作品,它是一篇杰出的散文,又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王羲之对此书此文颇为得意。
唐太宗曾以他的帝王之尊收集王羲之的字画,唯独没有《兰亭序》,根据线索,此作藏于浙江永兴寺辨才和尚处,传说派萧翼前往赚而得之,成了唐大宗的收藏。后来随唐太宗一起入昭陵殉葬。
关于《兰亭序》的流传情况,唐代刘饨《隋唐嘉话》有这样的记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陈)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隋炀帝),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大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翼)就越州求得之(一作〃乃遣问辩才大师,欧阳询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今诸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兰亭序》,我们现在见到最好的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的临本,以及定武刻本,当然还有些其他的好本子,正如古人所说〃兰亭无下拓〃,这是比较而言的。《兰亭序》对后世影响很大,研究者很多,评价极高。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兰亭序》章法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纵成行,横不成行,这是考虑纵向阅读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为整体严密,避免呆板。如果纵不成行横成行,不但阅读困难,而且显得杂乱,字体也不是依框格而写的,一般上下结构的字偏长,左右结构的字偏宽,笔画少的字偏小,笔画多的字偏大。字的长短扁方书写时比较随意。梁武帝说《兰亭序》为:〃龙跳虎卧〃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兰亭序》字字精妙,运笔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包世臣说:〃《兰亭》神理,在'似敬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有七个〃不〃字,二十个〃之〃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诚然,将同一个字写成许多形态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但王羲之为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的艺术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兰亭序》中的字左右顾盼,互相呼应,映带左右,长与短,粗与细,收与放,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变幻迷离,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形式美的法则,一幅书法作品过于统一,整齐划一,那必然刻板单调,如果是过于变化,使人服花缭乱,也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只有既有变化又很和谐统一才能得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感。书法作品要做到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其分寸的把握极为重要,有人说:〃大王之《兰亭序》字既精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大长,亏一分太短,极有分寸,直无遗憾,变化多端,尽如人意。〃草 书
秦代因时常有战争,原来的篆书写起来很麻烦,故出现流便的草书,赵壹认为草书〃起秦之未〃,许慎认为〃汉兴有草书〃①,从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大量草书真迹可以证明。在汉代,草书的使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东汉未年草书已经兴盛,其代表人物要数张芝了,他有〃草圣〃之称。汉代草书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的章草,即所谓〃隶书之捷〃。这种草书以独字出现,字与字之间不连贯,有严格的法则,这种草书为旧体;另一种为新体,即所谓今草,这种草书,书写比较自由,笔势连贯,很少保留隶书的笔意。张芝章草、今草兼能,三国两晋的书家皆以张芝为宗师。
咸康七年(341 年),朝廷出于某种原因,由王允之接替王羲之江州刺史的职务,同时将王羲之召回建康,拟委以侍中或吏部尚书职务,王羲之〃皆推辞不就〃。他闲居江州七年,在这期间他潜心于书法艺术,故名声大振。一时间人们争相仿效,就连庾翼的儿辈也不例外,学习王羲之书风。庾翼在荆州得知后勃然大怒,在致部下的书中说:〃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瘐翼自幼学习张芝草书,崇拜其书体,西晋书法学卫瓘,索靖,因推崇正统的张芝书体而名重一时,庾翼的章草正合时尚,所以颇受欢迎。庾翼称王羲之的行草是粗野鄙俗的〃野雉〃,唯有章草才是正统的〃家鸡〃。王羲之的草书也是学张芝的,王羲之的章草写得很精采,《晋书·王羲之传》云: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音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夫,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王羲之对章草与今草进行了认真研究,发扬两者的优点,摒弃了两者的不足之处。今草比较狂放,一笔连贯好几个字,不容易辨认学习,但它有流畅纵逸的优点。王羲之采用连续贯通的办法,保持今草的优点。章草有较浓的隶书笔意,书写也还较繁复,故不为王羲之所取,但章草不像〃一笔书〃那样难认难学,字的个体意识强。王羲之吸收了这一优点,发扬了单字的结构美。至于章草的较多波挑,则不在所学之列。王羲之改制过的今草,流畅遒逸,与章草的字字独立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极高艺术性又易于普及的新体今草书体。王羲之的今草书无论在用笔和结构上既合乎法度又富有变化,〃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有人说王羲之草书如有墙壁一拓直下,气象宏伟。王羲之的草书,大多是尺牍书,都是率意而为,不加修饰,自然天成,随机应变,顺理成章,整篇书作,生动隽逸。今草书写起来迅速快捷,一气呵成,文字上下呼应,婉转妩媚,既快又美,故很快〃大行于世〃。王羲之的章草书作传世的仅存《豹奴帖》一件,今草书作以《十七帖》、《破羌帖》、《丧乱帖》(行草)最为著名。
破羌帖
《破羌帖》因第三行有《王略始及旧部》一语,故又称《王略帖》,此外还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称。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桓温的收复旧京洛阳是永和十二年(356)八月,帖中云〃桓公至洛〃,所以书作所写时间经推断是在当年的秋季,当时王羲之已经辞官归隐了,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摧破羌贼,感到由衷的喜悦,《破羌帖》的字里行① 见《说文解字·叙》。
间流露出振奋的心情。
《破羌帖》共九行八十一字,结字峻美,笔意练达,笔法人神,骨肉相宜,〃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①《破羌帖》中的〃破〃。〃禽〃仅用两笔写出,笔画简略而形态俱存,特征明确。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有一个〃今〃字,但书写不同,第一行〃今〃字前的一字是〃洛〃字,笔画较硬,故〃今〃字,肉较多,写得较软。而最后一行的〃今〃字,考虑前后两字的用笔形态,故第一笔写得较硬,以两笔完成此字。这是基于章法和字与字之间对比关系考虑的,〃画省〃是总体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如果每个字都平均对待笔,画极省略,势必通篇稀稀朗朗显得松散无力。《破羌帖》中的〃虞〃、〃摧〃则保留其较多的笔画以便与其他笔画少的字形成对比。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①《破羌帖》许多字筋节刻画都非常精采,〃贼〃字第一笔画近似乎直角笔、力劲健,笔势的转换穷极变化,〃求之〃两字垂笔特长,连笔而书,气韵生动。〃适〃字为断句的最末一字,字体稍大,有横断截流之势。
丧乱帖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并裱于一轴,为白麻纸本。此帖中唐时流入日本,现藏日本皇室。其释文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关于此帖的写作时间目前无处查考,研究家们根据帖中所说的〃先墓〃、〃修复〃作出考证推断。王羲之家的先墓在何处,韩玉涛认为〃先〃不是指王羲之的父亲,他父亲的墓在临川,〃先墓〃而是指他祖父及以上人的墓,这些墓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述在〃临沂都乡南仁里〃。〃先墓〃初〃离茶毒〃,韩玉涛经过分析认为发生在晋室渡江前后,〃再离荼毒〃只有一次,即在永嘉十二年。
琅玡临沂的先墓是由燕军〃荼毒〃的,而荀羡斩了王腾之后即〃修复〃,所以断定《丧乱帖》是永和十二年八月所写。
王玉池根据《宝晋帖》中的《旧京帖》(又名《先墓帖》)推断〃先墓〃在〃旧京〃,即西晋的京城洛阳。永嘉五年六月刘曜陷洛阳后掘西晋许多陵墓,《丧乱帖》写于陵墓修复后。王羲之逝世前收复洛阳只有一次,即永和十二年桓温打败姚襄进入洛阳,并及时修复陵墓,故王玉池认为《丧乱帖》写于当年的十月前后。
《丧乱帖》是人们熟知的名帖,为唐代响拓,摹填水平极高,反映了真迹的精神面貌。
此帖书写的主要内容是〃先墓再离荼毒〃,〃高〃通〃罹〃,遇难之意,先墓遇到极其残酷的灾难,引发了感情的波澜。起初情绪尚能控制,比较平静,字势凝重,工整。当写到〃号慕摧绝〃、〃哀毒益深〃时,悲痛与愤慨的心情难以抑制,便〃痛不欲书〃了;写到〃痛贯心肝〃时已〃意不在字〃①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第1 版,第143 页。①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② 《中国书法全集19·王羲之王献之二·作品考释》。
了;写到〃痛当奈何奈何〃时便逸笔草草,连笔而书。在这里我们看到由行入草的全过程,正如韩玉涛在《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中所说:〃中国一切书体中,只有草书是最抒情的。??无病呻吟,不能做草;情不浓郁也是写不好草书的。这个道理,在《丧乱帖》,又一次获得了证实。〃从《丧乱帖》中可见雄强、浓郁的右军风骨,书帖的前两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这种美被惨淡之美所代替了,这是由于感情变化使然,韩玉涛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
笔者认为,在书法上由行入草并不难,但如何处理,这并非单纯的感情的驱动和摧化所能奏效的,《丧乱帖》由行人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痛当奈何奈何〃,〃奈何〃两字写得很草,但只有前面一个字的大小看上去并不突兀,然后随着情绪的变化,草的成分逐步加大,到了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踪影,全部变成草书了。观其全幅显得和谐统一。从表面看,王羲之信笔而书,并没有预先在布局上刻意安排,但以他的功力和修养一出手就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功到自然成〃。情况正如庾肩吾在《书品》中所说,在王羲之笔下:〃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留,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钻??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然而,对于王羲之来说,他虽有高深的修养和功力,如没有一股激情(浓郁的感情)也是不会产生这一珍品的。但对于一般书法家来说,感情不管怎样急剧变化,也不会挥笔写出传世之作,辩证法就是如此。
《丧乱帖》有些字有明显的倾斜之势,〃势如斜而反直〃,如〃荼〃、〃当〃,但颇有分寸,不失平衡,险峻疏朗,拙中生美,使人感受到一种大家风范。
王羲之许多帖都属便条一类,或记述生活琐事,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而《丧乱帖》是一篇通过追述往事抒发自己情感的优秀小品,这篇小品文理兼优,短小隽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造就书圣的主要因素
文字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的工具和载体,而书法则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故尔每一位作出历史性贡献的书法大家如刘德升、蔡邕、钟繇、张芝等都与汉字本身发展规律相联系,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他们的积极贡献又反过来推动汉字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前进。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成因与贡献,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对汉字的要求、前人成就和艺术发展的需要。文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字体逐渐从多异到规范统一,便于书写。
而作为艺术品的书法,其发展趋势追求点画形态和结体的多样化以求艺术效果的多样与统一。使人们在实用中得到美感享受,但它不是复古,追求繁杂。先秦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文化相应下发达,文字的发展比较缓慢,甲骨文……金文……大篆,虽然文字的结构形态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象形面貌,笔画复杂。小篆奠定了汉字方块的基础,书写不像以前那样麻烦而且便于在竹、木片上进行刻画。但它笔画粗细一样,比较刻板。汉代,由于盐铁加工及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商业、贸易日益兴旺,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要求文字简洁,书写方便,让更多的人掌握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纸发明以后,文字的大量书写不再依赖刀刻,为文字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汉代的隶书将横、竖、点、撇、捺等笔画进行整理规范,并在横画上进行装饰,这就是所谓有的〃蚕头雁尾〃的文字美化,不过笔画的波磔写起来很费事,从整体看,文字也比较呆板。
于是东汉时期正、行、草相继问世,有的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刘德开创造行书,蔡邕在隶书、张芝在草书、钟繇在正书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书法艺术都有很高的价值,王羲之以他们为师,继承和发扬了他们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造,把书法艺术导向全新的领域,是书法史上另一座独秀高峰。
梁武帝萧衍云:逸少学钟势巧,及其自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夏习不能无楚。
张怀瓘《书断》曰: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广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
由此可见王羲之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不是囫囵吞枣,是通过〃自运〃和〃增损古法〃来进行的。综上所述,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字本身发展的规律,也为〃书圣〃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如果脱离了特定时代,我国不可能出现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时世造英雄〃,英雄是时代的产物。书圣在东晋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在东晋时代,〃书圣〃这顶桂冠落在谁的头上?当然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造就一位大书法家,光有大环境还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有很好的小环境,对于学习研究书法,王羲之周围的小环境当时是很难相比的。王羲之出生贵族大家,。他首先不用力一日三餐发愁,不必为生计劳碌,生于这种家庭的人容易饱食终日,不学无术,或者成为骄横跋扈的纨绔子弟。然而王羲之充分利用家庭的优越条件,刻苦学习,研习书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①在王羲之的家人中不少是书法家,父亲王旷善隶书、行书;从伯王导工行、草,他将钟繇的《宣示表》真迹赠送给王羲之;族伯王敦《宣和书谱·草书二》称其喜颠草:〃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岳父郗鉴有《灾祸帖》存世,有人评论其字丰茂宏丽,刚决不滞。王羲之自小生在这样的书法世家,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的熏陶,加之伯父王廙、表姑卫夫人等名师的因材施教,这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得有一位在美术学院校执教多年的教授曾这样说过:〃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分是从老师处吸取,七分从同学那里得到。同学、同辈之间的相互观摩切磋,往往使人进步很大。〃这位教授的话是符合实际的。同学之间水平相近,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大致相同,他们在学业上、艺术上可以相互启发与促进。
卫夫人的儿子李充,以及王羲之的其他同辈,他们有很多时间在一起练① 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习书法,讨论研究技艺,自然进步很快。
王羲之从弟王洽书法上颇有成就。王羲之曾与他〃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②王羲之还与庾亮、庾翼、谢尚、谢安、谢万等交往甚密。他们出生于书法世家,收藏丰富。郗鉴之子郗愔、女郗璇书法水平都很高,直到王羲之娶郗璇为妻,王羲之的书法并不在他们之上。虞愔《论书表》说:〃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未年,乃造其极。〃王羲之处于书法艺术氛围很浓的环境中,高手如林,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自然有利他书法水平的提高。
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运用的工具材料相同,理念相通,两者的产生与发展相辅相成。在中国绘画史上,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往往作为书画同源的先河与依据。①从书法史上,我们可以得知许多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画家必备的造型能力,使其成为书法家创造了有利条件。原来是一位书法家后来成为了一个画家的也不乏其人。近代吴昌硕是一位书法家,三十余岁才进行绘画创作,但凭借他古气盘旋、朴茂雄健的书法功底,使他的作品格调大大高于一般画家,故成为中国画的泰斗。
〃积学可以致远〃是很有道理的,绘画基础对书法有促进作用,而绘画对书法的仰仗尤为重要,一幅意境隽永、高雅清新的中国画往往只因〃狗爬田〃的题字,而大煞风景,归于失败。
王羲之在绘画上下了一番苦功,绘画训练达十五六年,作品有人物鸟鲁,特别擅长画鹅,具体作品有《对镜写真》,这可谓是最早的自画像了,可惜这些画作仅见于记载,今人无法一饱眼福了。画人最难,没有一定的造型写实功底是不敢染指的。书法绘画同属于造型艺术,它们有共同之点。正因为王羲之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年纪不大就很快熟悉传统的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王羲之在绘画初期受益于伯父王廖的辅导,王廙是西晋未东晋初著名书画家。唐张彦远说:〃晋室过江,王廖书画为第一〃。王廙在自己的绘画作品《孔子十弟子图》上题款赞扬王羲之:余兄于羲之幼而歧疑,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
同时他教导王羲之说:〃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②王羲之遵循伯父的教导,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地进行创造。
王羲之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文学造诣很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兰亭序》文采飞扬,是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文学修养无疑是他成为书圣的重要条件。
王羲之很晚进入仕途,后来又早早地辞官退隐,看似坏事,但正如老子② '唐'张怀瓘:《书断》。
① 沈柔坚主编:《中国美术辞典》,第76 页,〃书画同源〃条。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第1版。
①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② 《中国美术辞典》王廙条。
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便因祸得福,有更多的时间放浪山水,倾心钻研书法。郝经对王羲之作过这样的评论:〃自放山水间,与物无竞,江左高人胜士鲜能及之,故其书法韵胜遒媚,出奇人胜,不失其正,高风逸迹,邈不可及,为古今第一。〃③明代解缙书评:〃大王如子之燕居,申申夭夭。〃王羲之闲居后如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