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开国谋士群-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厮端的是条汉子!你还能再喝酒吗?”项羽越发欣赏樊哙了。
“我死都不怕,一杯酒算得什么!秦王心如虎狼,严刑峻法,杀人如麻,天下人困苦不堪,都起来造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的为关中王’。如今沛公拔得头筹,纹丝不动,秋毫无犯,还军霸上,专候大王前来处分一切。至于派兵把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范强盗和发生意外而已。如此劳苦功高,却连封侯之赏都没捞到一个!这且不说,大王反而听信小人之言,要杀有功无罪之人。樊哙敢问,这样做与亡秦的暴虐无道有何区别?天理何在?窃以为大王如此对待沛公,很不可取!”武夫樊哙的一席长篇大论,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居然使得四座皆惊鸦雀无声,二项的剑舞也嘎然而止。项王脸膛发红,竟然感觉到有几分惭愧,无言以对。他只是对樊哙说:“坐。”樊哙就在张良下首坐下。酒筵重开,局面却有几分尴尬。
过了一会,沛公起身如厕,做出不胜酒力的模样,招呼樊哙一道出去照应。稍后张良也跟着出帐。剩下的几个人面面相觑,都有点反应不过来。
刘邦出帐以后好久没有消息,项羽就派都尉陈平去看看情况并促请沛公回席。项王自问并无恶意,但他却没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觥筹交错刀光剑影之下的“鸿门宴”对于客人是什么况味,没想到人家已经不寒而栗准备不辞而别了。只是沛公倒还是有些担心和过意不去。他说:“是该走了。只是我们出来时没跟项王辞行,怎么办呢?”樊哙朗声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趁项王还没改变主意,早走为妙,哪里还顾得上那些形式!”张良说:“樊将军所言极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你们马上就走,我留下来负责处理善后就是。不会有什么事的。”又问刘邦:“大王来时可带了什么礼物?”沛公说:“我带来白璧一双,打算献给项王;玉斗一双,打算送给亚父。遇到他们生气,没敢进献,请你替我奉上吧。子房多加小心!”张良说:“遵命。”
为了不惊动主人,张良让沛公将带来的百余车骑都留下来,单身匹马疾速返程,令随同而来的亲信将领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手持剑盾步行侍卫,从骊山经芷阳抄小路返回霸上。刘邦对张良说:“子房如此安排,甚是稳当。从这条路到我们的军营,不过20里。我们赶紧走,估计到了,你再进去道歉。”话音未落,刘季拍马溜之乎也。
张良估计沛公等人已回到霸上军营,才回到大帐赔罪。他说:“沛公酒量有限,已经醉得一塌糊涂,不能亲自来向大王辞行。特意叫我奉上白璧一双,拜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送给大将军。区区菲物,不成敬意,尚请笑纳。”项王问:“沛公现在哪里?”张良回答:“他本来就喝多了,又怕大王责备,就先走了。现在想已回到霸上军营。”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上。范增接过玉斗,抛在地上,拔剑怒击,玉斗粉碎。老头儿恨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良机坐失,夫复何言!”张良毫无表情,没有做声。
项羽也没有说话。作为叱咤风云的一代霸主,他的智商并不低。其实,各色人等心中的那点小九九,他基本上洞察若火一清二楚,只是不动声色罢了。他何尝不知道亚父是全心全意为自己打算,何尝不晓得此时干掉刘邦事半功倍易如反掌。但是,他不愿,不肯,更不屑。
刘邦很可能是个潜在的麻烦制造者。不过,他既然是有功之臣,又已经低眉折腰表示坚决拥戴自己,服从命令听指挥,自愿交出关中之地,无条件接受对他的一应安排……也满够意思了。凭什么杀他?杀他有什么好处?何必杀他?
1948年6月,赋闲已久、在湘籍军政大员中素有“家长”之称的党国元老程潜,经过多方活动,重新出山,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在到任的欢迎大会上,67岁的程颂云大话炎炎:“我既然回到湖南,大家就不用再怕共产党了。头一个月,我判断他们绝不会来;到了第二个月,他来我也不怕;若到了第三个月,就只怕他不来!”其实,程潜资历虽老,却毫无实力,他只不过虚声恫吓而已。
项羽崇尚力量,对自己更有充分的、基于实力之上的自信。刘邦不制造麻烦,安分守己,当然再好不过。万一他真要搞事,瞧他那副孬样,又能搞出什么名堂?能经得住几揍?敉平扫荡,轻而易举,而且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总而言之,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一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信和对刘邦的蔑视。
顺便说一下刘项双方两个奸细的结局。
曹无伤。沛公一回到军中,立刻诛杀了曹无伤。曹无伤是个人物,左司马的位置也非同小可。与曹无伤同时或在其前后担任这项职务的,尚有(蓼侯)孔藂,(费侯)陈贺,(斥丘侯)唐厉等人,后来都成为大汉开国名将。也可以说杀死曹无伤的其实是嘴上不把风的项羽。由此足见此公缺乏政治头脑和用间意识,一味盲目自负,不知变通。韩信、陈平等拔尖人才先后弃项归刘;周苛等人被俘后,拒绝诱降,宁死不屈;却并无相反的对流情况发生,实在不是偶然的。
项伯。他继续获得项羽的信任,后来又多次帮过刘邦的忙。劝项羽厚待刘邦被楚军俘为人质的父亲和妻子,后来更干脆将之完璧归赵,即为一例。所以,项羽败亡后,项伯幸运地成为覆巢之下的一只完卵,赐国姓,封射阳侯,良非幸致。
五。运筹帷幄
三国谋士群中的顶级高手、晋朝的实际奠基人司马懿说过:两军对垒,不外乎5种结果:战,和,走(逃跑),降,死。
由于实力悬殊,刘邦只得违背本愿,冒着风险亲赴鸿门向项羽赔罪。张良成功利用了项羽性格中固有的自大轻信和妇人之仁,全力斡旋,终于达成谅解,有惊无险,全身而退。既然即时开战等于以卵击石,毫无胜算;那么退而求其次,在拱手交出主导权和战果后尚能适当保证自身利益,在弱势明显的情况下暂时求得和局,也算是差强人意了。
首先攻入关中的第二大帮主刘季已经公开表示服软听命,其他人自然就更无话可说。项羽得到众诸侯的一致拥戴,以盟主的身份统一主宰天下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堂哉皇哉,威风八面。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论功行赏,大封王侯。分封的具体内容可参看第一章第2节《韩信将兵:韩信其人(中)》。
项羽的理想是割土自雄,衣锦还乡。他自称西楚霸王,统辖梁、楚9郡之地,定都彭城,打算引兵东归。他自己不要关中之地,但也不愿交给刘邦。霸王封沛公为汉王,统辖边远的巴、蜀两郡;而将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封给对自己十分恭顺的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并令他们联手遏制汉王或有的异动。这让刘邦和手下将领们忿忿不平,甚至不惜冒险一战。在萧何、张良的极力劝说下,刘邦恢复了冷静,认清了形势,决定强忍一口恶气,等待时机,以退为进,从长计议。
巴山蜀水,山高水长。如果真的一退千里,远赴巴蜀的话,届时天下有事,汉王想要进取,恐怕也难以及时应变。张良又在沉思中皱起眉头。
刘邦自然也要论功行赏。他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珠玉两斗。张良计上心来,借花献佛,全部转赠给了项伯;同时诉说了沛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要求项伯伺机向霸王进言,将汉中之地加封给汉王,稍作弥补,示天下以大公。老友一如既往地慷慨,让项伯既高兴又有点儿过意不去,他对张良惟一的要求二话没说就一口应承下来,拍着胸脯包办。事情果然很快办妥。刘邦得到地沃人丰、临近关中的汉中,改都南郑,不用前往巴蜀了。汉中与巴、蜀连为一片,地形险要,易守难攻,退则足以自保,进则便于突前。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着,汉军的战略态势顿形改观。刘邦知恩图报,通过张良厚馈了亲家,两人情好日密心照不宣。
汉王奉命率领3万人马,就国汉中。张良一直送他到褒中,距南郑已经不远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又到了分别的时候。刘邦泪眼婆娑地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子房请回吧。后会有期!”两人依依惜别。张良身为韩相,只是刘邦的客卿,辅助沛公完成覆秦大业、送他就国后,他准备回到韩都阳翟,一展身手治国安邦。韩王成已经派人来催过好几回了。
张良最后说:“大王何不烧毁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自己安于本分,没有东归的意图呢?这样还可以使项王更安心,自己也更安全。”刘邦立马照办。那些天,秦岭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狼烟滚滚,火光熊熊。
揆情度理,刘邦当时应该并无威加海内惟我独尊的雄心,张良似乎也没有一定要扶刘灭项兴汉亡楚的壮志,他们都还只不过是见机而作、走一步看一步而已。然而,形势比人强。
回去后,张良却很郁闷。原来霸王因为张良充当汉王谋主的缘故,迁怒于韩王,不让韩成就国,裹挟他跟随自己东归,一起回到彭城。张良多方譬解,无奈项羽不听。后来,项羽更将这个可怜的王爷降封为侯;即便如此,兀自意犹未平,又干脆将他杀死。
1959年庐山会议,毛泽东与彭德怀彻底闹翻。与这两个人渊源和感情都很深、临时奉旨上山救驾、有“当代韩信“之称的林彪元帅,认为彭具体做法确有不妥,而内心则对毛上纲上线翻脸不认人深致不满。他私下这样写道: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
杀害韩成,梁子结梗;事情做绝,项羽无疑就成了张良不共戴天的生死冤家。奇怪的是,项王似乎居然对此浑然不觉;全然缺乏应有的敏感。无国可立,无家可归,张良成为丧家之犬;除了辅助刘邦,已经别无选择。悍然杀戮无关轻重又没有纤毫罪过的韩成,让张良铁心成为自己的死敌,政治上的失策不在命人击杀义帝之下。这充分展现出项羽其人政治上幼稚和性情上暴戾的一面。
在范增的聒噪下,项羽还是有些担心刘邦,并对在鸿门宴上没对刘季采取断然措施不无后悔。他还去问张良:“跟你关系好得很的那个家伙究竟有没有异心啊?”张良说:“汉王烧掉了栈道,已经没有再回来的意思了。”
不久,田荣在齐国首先反叛,挑战项羽的权威;陈余随即在赵、代响应。项羽大怒,亲自领军前往齐地镇压。刘邦、韩信乘其无暇西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轻而易举还定三秦。几方警报同时拉响,项羽一时莫衷一是,对攻击的方向和秩序心存犹豫。这时张良写信给他,说刘邦只不过想得到本来就应该属于他的关中之地,目的只是达成当年怀王旧约,不敢有其他打算;又将田荣邀约各诸侯的策反书信故意送给项羽,危言耸听地强调指出:“齐与赵欲并灭楚”,诱导项羽孰轻孰重,孰后孰先。西楚霸王果然中计,被抑留牵制在北线战场,使得刘邦乘隙东进,势如破竹。张良趁机逃离彭城,抄小路投奔汉王。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刘邦大喜过望,连呼“天助我也!”两人执手对望,恍如梦寐。至此,兴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齐聚汉王麾下,铁三角形成,项羽的日子不好过了,从此每况愈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刘季出身流氓,性情粗鄙,斗大的字识不得几筐,有种种可嗤可笑之处。但他确实又极具人君风范:灵活机变,能屈能伸,高瞻远瞩,恢宏大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就三杰而论,张良来自第三方。萧何是老哥们、首义英雄。韩信则自敌营来归。韩信独立率兵开辟北方战场,负责战,克敌制胜。萧何留守关中,建设后方根据地,负责守,确保后勤供应。张良身体不好,没有亲自带兵,也不能料理繁剧;刘邦封他为成信侯,让他留在身边当自己的军师,负责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三杰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汉王当然也不例外。
汉2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为义帝发丧,号召各路诸侯征讨项羽。4月,他统率5国诸侯联合部队共56万大军,趁楚军主力转战于齐地的间隙,浩荡东征,攻占彭城。刘邦趾高气扬,以为自己稳操胜券,项羽已经难成气候。其实,当时楚汉双方综合实力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汉王统率数十万乌合之众,长驱直入,切到楚军腹地,虽然一时侥幸得手,但协调指挥大成问题,粮饷筹措也很伤脑筋,实难持久。攻下彭城之后,又未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政策措施,来瓦解敌人,收结民心,布置攻防;而是恶习发作,耽于享乐。他更没料到心雄万夫的西楚霸王竟然星夜率3万精锐部队回援,出其不意猛烈逆袭联军。刘邦措手不及,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灭,连父亲刘老爹和妻子吕雉都被楚军俘虏,诸侯们纷纷叛汉投楚。他只带了几十个骑兵逃走,一路狂奔到由大舅子吕释之率领一支完整的生力军驻扎的下邑,才惊魂稍定。
新败之余,刘邦万念俱灰,下马坐在马鞍上,长长叹了一口气,然后问道:“独霸天下看来是不可能了,就算想回到汉中,项王恐怕也不会答应,只得与他周旋到底啦。听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准备豁出函谷关以东地区不要,作为封赏。诸位看谁可以与我共同对付霸王建立功业呢?”
张良进言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军数一数二的猛将,与项王有隔阂;彭越是个将才,他正和齐王田荣一起在梁地与楚军对攻;这两个人眼下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关东地区,那就给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好了,这样肯定可以打败楚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
汉王深以为然。于是派遣随和去游说策反九江王英布,又派人去联络彭越,都获得了成功。不久魏王豹反叛,刘邦就委派韩信率军攻击,先下魏地,接着先后攻占了代、赵、燕、齐等国,开辟了北方战场,所向克捷,一路凯歌。刘邦亲自掌握的正面战场,情况却一直不甚美妙,常常吃紧,败多胜少。最后得以战胜楚军,凭借的果然是张良所说的这三个人的力量。
汉3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紧紧围困在荥阳,忧愁恐惧,就同郦食其商量对策。郦生献计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子孙于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封商朝子孙于宋国。秦朝却不取法先贤,一反常态,失德弃义,侵吞六国,灭其社稷,实行郡县制,使得诸侯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重新拥立六国后裔,授予他们国王的大印,各国君臣和百姓必将感恩戴德,竭诚拥护陛下。须知仁者无敌!随着德义的施行和声名的远播,陛下就可以称孤道寡独霸天下。就算项王,到时候也不得不整肃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见陛下。”刘邦大喜,道:“居然有这等好事。高见,高见!分封六国之后就有劳先生了。赶快刻印,你出发时好带着。”君臣自以为得计,置酒高歌,夜深才散。
郦食其还没动身,张良从外面回来,进见汉王。刘邦正在吃饭,说:“子房来得正好!有人给我献了一条削弱楚军力量的妙计。”随即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把郦食其的话转述了一遍。然后问:“子房,你看怎么样?”
张良反问:“是谁给陛下出的这个主意?真要这样做,陛下的大业就完了。”刘邦大吃一惊,追问:“此话怎讲?”张良说:“请让我借用陛下面前的筷子,把形势比划一下。”刘邦赶忙将空置的一双筷子递给他。张良接过筷子,一边比划,一边连珠炮似地说出了一番令刘邦醍醐灌顶的道理:
从前商汤伐桀、武王伐纣而封其后人,那是汤、武自料能够置桀、纣于死命。今天陛下有把握得到项羽的人头吗?此其一。
周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后,在商容住过的闾巷口树立牌匾进行表彰,拜谒箕子的住所以示尊崇,重修比干的墓表达追思。今天陛下能够做得到吗?此其二。
周武王曾经尽发巨桥的粮食、尽散鹿台的钱财以救济贫穷的百姓。今天陛下能够散发府库的粮食和钱财来周济久困兵事生计维艰的民众吗?此其三。
武王灭商后,把战车改成轩车,倒置兵器并用虎皮覆盖,向天下表示偃武修文,不再用兵。今天陛下能够放弃武装,推行文治,不再用兵了吗?此其四。
武王将战马放在华山南面牧养,表示不再使用。今天陛下做得到吗?此其五。
武王又将牛放在桃林北面牧养,表示不再用来运输和积聚粮草。今天陛下做得到吗?此其六。
那些追随陛下的谋臣勇士,他们之所以愿意抛妻弃子背井离乡,内在的驱动力只不过是梦想能够得到一块哪怕是小小的封地。今天如果重新分封六国,拥立韩、赵、魏、燕、齐、楚的后代为王,那么这些谋臣勇士就会离心离德,一哄而散,返回本国,各事其主,与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祭扫祖坟,建功立业。还有几个人会跟着陛下玩下去?你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还能靠什么打天下?此其七。
况且,力量决定一切。楚国目前一支独秀,强大无敌。重新封立的六国,也只会惟楚国马首是瞻。陛下凭什么能使各国臣服听命呢?此其八。
刘邦听了,如梦方醒。他放下碗筷,把吃到嘴里尚未咽下肚去的饭菜吐了出来,仿佛那就是郦食其的主意似的。他恨恨地骂道:“考,老郦这个书呆子,险些败了老子的大事!多亏子房回得及时!”当即下令将已经刻好的六国王印予以销毁。
吕思勉指出:封建之制,至秦灭六国,业已不可复行。然当时之人,不知其不可行也。乃以秦灭六国,为反常之事。陈涉一呼,旧邦悉复;戏下之会,益以新封;几谓带砺山河,可传苗裔。然不可行者,终于不可行也。五年扰攘,所建侯王,几无不殒命亡国,耗矣。
所论自然极是。强大如项羽,高明如韩信,都见不及此,到死都没能明白这个带根本性的道理。刘邦其实也是似懂非懂,他的问题出在另一方面,“于是有汉初之封建”。这个且待后文再说。不过,窃以为吕先生应该补充一句才算得上公允确切:“独有张子房已知其不可行也”。
出身“相韩五世”的贵族之家,自己也曾竭力拥立、辅佐韩王成并亲自担任韩相的张良,与时俱进,独具只眼,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思想和认识的高度超迈了同时代的任何人。他成为千古一人的“帝者师”,实在是实至名归。
汉4年(公元前203年),韩信攻破齐国,想自立为齐王,令苦于应付楚军的刘邦极为恼怒。经张良劝说,汉王派遣他亲至齐地把齐王大印授予韩信。这其实做的是一桩顺风人情,无本生意,但却有效笼络住了说客盈门的韩信,效果极佳。诚如东汉荀悦所论:“取非其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刘邦倘若当时与韩信闹翻,后果将不堪设想。
汉5年(公元前202年),汉王追击项羽到固陵。诸侯军失约未至,汉军战败。刘邦向张良问计。张良说:“楚军已是强弩之末,崩溃在即。韩信、彭越没有得到明确的封地,他们不来会合是很自然的。如果陛下能够大方一些,与他们共分天下,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立马前来。如果不这样做,事情就不好说了。不如把陈县以东直到海滨的地区都给韩信,将睢阳以北直到谷城的地盘许给彭越,让他们好有新的动力,各自为扩大自己的封地而战。这样,打败楚军就不会很费力,可以计日而待。”刘邦依计而行。果然使者一到,韩信、彭越就各率大军前来会合。于是才有垓下会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精彩历史剧目的轮番上演。
同年2月,刘邦在山东定陶即皇帝位,是为汉高祖,定都洛阳。大汉王朝正式建立。6月,迁都长安。
第二年正月,高祖大封群臣。有人认为张良并无战功。高祖笑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哪个都没有这等本事,包括朕!可自择齐地3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推让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有幸在留县与陛下遇合,这实在是天意。陛下用我的计策,侥幸时或成功。只要把留县封给我就足够了,3万户是不敢当的。”恭敬不如从命。于是高祖便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万户。在功臣中排名第一、获封酂侯的当朝宰相萧何,食邑也不过8千户而已。
秦朝、项羽相继灭亡,大汉立国,君臣们都心花怒放,欢欣雀跃。惟有张良的心情异常平和冷静。他悄悄去祭扫过韩成的墓,若有所思。
这年冬天,汉都长安下了第一场鹅毛大雪。雪絮飘飞的深夜,留侯张良写下了一首新诗:
雪夜迷踪
说是去看你其实
是我温暖的围巾渴慕冰凉的雪
却又不能象雪花一样
恣意飞舞所以
说是去看你
选了这么一条路
说是去看你
路也非路
一切都来投靠白色的苍茫与辽阔
什么都遮住了
什么都遮不住
草原的心事蕴了整个冬季
终究被雪说破
说得满身遍野
当我沉静
幽然独行
如果我也怀藏着心事
风雪寒夜会更诗情些
通往你门前的雪也会更哀愁些
然而,我什么也没带
枯树望我
轻淡似雪
说是去看你其实
是雪的冰凉想测我围巾的温度
其实是你决定这个方向
我不过是雪花无心
恣意飞舞
六。定国安邦
大汉开国,刘邦登基。他先裂土分封了8个异姓王,又依次封赏了主要功臣20余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间决定不下来。
高祖在都城洛阳的南宫里,从阁道上望见将领们常常三五成群坐在沙地上交头接耳,就问留侯:“这些家伙在扯什么呀?”张良故意危言耸听:“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准备谋反呢。”刘邦将信将疑:“是吗?天下刚刚安静下来,怎么又要搞事呀?”
张良说:“陛下起自布衣,利用这些人浴血奋战,终于取得天下。而今你贵为天子,预先获得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帮与你关系亲近的老朋友;而所诛杀的,则是陛下平生所仇恨疏远的人。现在军吏计算战功,恐怕就是拿出整个国家的地盘来,也不敷封赏之用。这些人担心好事轮不到自己,反被陛下抓住过去的小辫子加以诛戮。于是便心事重重,惴惴不安,聚在一起预谋反叛。”
刘邦担忧起来,急切地问:“那该如何是好呢?”
留侯反问道:“功臣当中,一向被陛下憎恶、又为群臣所共知的,谁数得上头名?”
刘邦脱口而出:“当然是雍齿。这厮跟我也算是老熟人,却不止一次侮辱过我,使我蒙羞。本来早想干掉他的,看在他也立了不少战功的份上,一直不忍心下手。”
留侯说:“那好。就赶快先行封赏雍齿吧,借此向群臣传递一个信号。大家看到雍齿受封,就会安下心,明白一个都不会少,要来的早晚会来。”
刘季是何等聪明伶俐之人,一点就透。连称:“子房就是有办法!高,实在是高!”
于是马上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食邑2500户。同时催促丞相、御史大夫督率有关部门抓紧工作,加快定功行赏的进度。
这一招的效果立竿见影。不惟雍齿喜出望外,叽叽喳喳的群臣一下子也都放下心来,鸦雀无声。个个都在心里美滋滋地想:“雍齿尚且如此,还能少得了我那份?用不着瞎操心啦。”一场潜在的轩然大波就这样被化解于无形,事情轻松圆满得以解决,结果皆大欢喜。
功臣们大多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为大汉江山的横空出世,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们获得各等封赏,也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的。然而也有例外的侥幸者,比如齐人娄敬。
群臣争功那会儿,娄敬还是个即将前往陇西服役的戍卒。队伍路过洛阳歇息时,他放下拉车的绳套,穿得破破烂烂,前去拜见老乡虞将军说:“我想晋见皇上,陈述有利于国家的大事。”虞将军知道这人有点名堂,答应引见,并叫人拿出一套靓衫来,让他换上。娄敬却不愿意换,说本色一些,素面朝天,也许效果更好。虞将军也就不再勉强。高祖听说有新兵蛋子要面见他陈说军国大事,有些好奇,就召见娄敬,赐了他一顿美食。娄敬吃得油光满口,心花怒放,擦擦大嘴巴,开始说话。
他建议高祖迁都关中,说了一大篇理由。刘邦听了,犹豫不决,便征求群臣的意见。左右大臣几乎清一色是山东六国人,众口一辞认为建都洛阳满好,不必迁往关中。他们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朝伊、洛,阻山带河,地形险要,足资凭借。再说,周朝建都洛阳,世祚传承了好几百年;秦朝建都咸阳,却二世而亡。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高祖就去请教留侯。张良说:“洛阳四周虽有山河之险可资凭借,但中间地区狭小,不过数百里,缺少纵深,没有回旋余地,土地贫瘠,四面受敌,不是适合的用武之地。至于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岷山,中间地区宽阔,沃野千里,又没有遭受战争破坏。更兼南有富饶的巴蜀之地,北有边塞的畜牧之利,西、北、南三面可以凭险固守,只须掌握东面,就可牢牢控制诸侯。这样,如果天下安定,就可以利用黄河和渭水的漕运来输送全国物资,以供应京师;如果有人反叛,大军可以顺流而下,粮草物资也可以顺水输送。这就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高祖大喜,立即决定迁都,西入关中。先选址栎阳(今陕西临潼北),不久徙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长安就此成为大汉王朝的帝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太史公说得好:读书不如力田,力田不如逢年。机运对每个人而言实在太重要了,当然你还要有能力把握住它才行。娄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建言迁都得到首肯,龙心大悦,娄敬自然不用再去戍边。刘邦赐他国姓,改名刘敬,任命为郎中,号为奉春君,备受亲信;当然,皇上烦了的时候,一样骂得他狗血喷头。刘敬尝到甜头,更是来劲,又建议高祖将六国诸侯后裔及豪杰贵族社会贤达10余万人一并迁徙到关中居住,以便控制。后来,更因参予汉朝与匈奴的战和事务有功,获封为建信侯,食邑2000户。端的好彩也么哥。
我想,如果张良故意不认可娄敬的意见,大加批驳,说他纯属无事生非妖言惑众,刘邦会不会龙颜大怒,立马将这个不安本分夸夸其谈的家伙砍头呢?哈哈。
作家孙犁说他读《韩非子》,单对其中两句话印象最深:其一是“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其二是“色衰爱弛。”
刘邦认为年轻美貌能歌善舞的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象自己,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如意。很多大臣苦苦谏争,但郎心似铁,没有一个人能够使高祖改变主意。人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