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
“我明天再来送饭,你明天想吃什么?”刘珊的语气变的欢愉起来。
杨锐想了一下,道:“送饭太耽搁时间了,我是因为马上要放假了,所以才没有请人……”
“我就剩下一门考试了,放假前都很闲的,你让我做点事情好了。我明天可以多做一点汤,我看你们都在喝水,不如我带材料过来,在院子里烧汤。你喜欢味道清淡一点的,还是辣一点的?”
“都可以。”杨锐不好拒绝,三言两语的与刘珊确定了明天菜谱,又问:“你准备怎么回家,车票买到了吗?”
“还不知道考试结束以后要不要留在学校呢。”刘珊迟疑了一下,道:“我准备考试结束了再去排队,不在乎早一天晚一天的。”
“那我来买票好了,现在这个时间,排队买张站票都不容易。”杨锐琢磨了一下,道:“你给其他人也通知一下,看他们想什么时间回家,我统一解决车票问题。”
现在买火车票都是要找关系的,尤其是卧铺和紧俏线路上的坐票,更是难买。
刘珊点头应了,她去排队也不一定能买到票的。
两人很快说到回家的一应准备,西堡中学有多人考到了北京,一起回家是很风光的事,即使不能说衣锦还乡,也称得上昂首挺胸了。
叮铃铃!
正说的开心,房内的电话铃声响起。
刘珊愣了一下才醒悟过来,说:“你们装了电话?”
80年代初的电话成本极高,中小型国家单位都不一定安装了,而且,不像是日后电信推广电话那样,经常免费安装且赠送话费,84年的电话初装费就要大几千元,能把一个单位的小金库给掏光了。
像是华锐实验室这样只有几个人的单位,除非级别很高,否则通常都是没有电话的,普通人对电话铃声也并不熟悉,总将之当做一种高端事物。
杨锐是习惯了电话的生物,一边去接电话,一边笑道:“我们是有港资背景的嘛,安个电话很容易,申请打出去,很快就批准了。”
说着,他对着话筒“喂喂”了一声。
刺啦啦的电流声顺着话筒传来:“杨锐,你在华锐实验室吗?你现在回来,庞校长想了解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
电话另一边是唐集中,语气颇为正式。
杨锐问:“哪个实验?”
“你们现在做的,钾通道的实验。庞校长想了解一下你们的实验方向和实验目的,从而决定是否有继续实验的必要,以免你们浪费了人力和物力,明白吗?”
“庞校长还能终止华锐实验室的实验?”杨锐听呆了。北大的副校长再牛,似乎也不能牛到这个程度。
唐集中提点似的道:“庞校长不能中止华锐实验室的实验,他能中止你的实验,快点回来。”
“啪”的一声,对面挂上了电话。
刘珊就在旁边,电话里的声音又大,让她听了个六七成,不由替杨锐着急道:“这是大事,你赶紧回去吧,可以骑我的自行车。”
“不急着回去。”杨锐摆摆手,继续拨通了电话。
刘珊急道:“你再不回去,人家生气了怎么办?”
“就是要知道他为什么生气,才好处理此事。”杨锐不觉得自己做不做实验能惊动到副校长,仔细想想,这多数是理查德的盘外招,但杨锐还得想办法确定。
唐集中的语气像是当着庞校长的面在打电话,否则,他应该给杨锐说的更详细一些才是。
杨锐想了一下,却是先拨给了捷利康,让他们派车派人过来。
理查德的主要精力肯定是放在做实验和写论文上,他说不定只是给庞副校长提了一嘴,这种情况下,杨锐与其自己应对,不如也找老外来帮忙。
崇洋媚外是病,杨锐却不是医生,对他来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
第342章 中止
庞校长的年纪很大了,至少看起来年纪很大了。老年斑在不经意间爬上了他的下巴和脸颊,并且在耳边形成密集的阵列,这让他在吼叫学生的时候,像是老虎斑一样凶猛。
当然,大部分时间,庞校长用不着吼叫,他只需要用轻飘飘的命令,就能操纵学生们的生活了。
对于掌握着许多行政权力的副校长来说,任何被他召见的学生,都应该是心惊胆战的。
大摇大摆的走进办公室的杨锐,多少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庞校长。”杨锐在对方的注视下,一直走到办公桌前才说话。
庞校长微微颔首,道:“你等一会,我有几个字要签。”
常用的冷落招数,但非常有效果,大概从公元前2000年用到了公元后2000年。
杨锐笑笑,没有像庞校长期待的那样站在房间中央,而是自己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庞校长抬头看了他一眼,继续低头批阅文件。
副校长的桌子上,永远有批不完的文件,只要他想,就可以一直批下去。
杨锐低头搜寻着脑海中的文献,不觉得浪费时间,也就不会耐不住性子,更不会像是副校长期待的那样心虚。
良久,庞校长合起了钢笔,道:“我听说,你最近在做克隆基因的实验,我要你停下来。”
非常直接的要求,让杨锐没有丝毫的转圜推拒的机会。这也是庞校长根据杨锐的表现而决定的策略。
任何老的脸上长斑的男人,都是不容忽视的。
杨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有点迟钝的道:“我们做的不是克隆基因的实验,准确的说,是克隆突变基因,然后分析钾通道的实验。”
“那也是克隆基因。克隆在伦理上还有一些讨论,你现在还是大一的学生,等你到大三的时候,会学到生物伦理学这门课,到时候,你就能够理解我们的一些担心了,在此之前,我要你停止克隆基因的实验。”庞校长仍然是直接的命令和说明,眼神也是非常严厉的。
杨锐却是稍微缓过来一些,他才不相信庞校长是因为生物伦理的原因要自己停下来。现代中国的媒体被外国人教坏了,总是学着美国人无病呻吟,科学界从来没有此等传统,2015年没有,1984年也不会有。
原因很简单,媒体总是看不清自己,觉得自己有社会责任,科学界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自己呻吟不呻吟,都不会得到世界的关注,顶多招来几个想占便宜的。
在生物伦理的问题上,中国科学界是没有主导权的,你的研究落后于别人,你除了谴责别人以外,又有什么资格决定整个世界的某个领域的伦理道德,就是想做点过界的事情,技术达不到,也不过是流于纸面。
而在80年代的中国,浸润在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绪中,生物伦理学实在是杨锐许久没有复习过的词汇了。
“我认为,克隆基因不会引起伦理上的问题,这仅仅是克隆基因片段,国内已经有成打的相关实验了,国外也有大量的实验,我们没有开发新的实验技术。”杨锐的创意在于克隆突变基因,而不是克隆基因本身。
通过突变基因的表现,对比正常基因,就可以知道钾通道在细胞级别轩的作用是什么。
而就克隆基因技术而言,它在50年代是尖端技术,60年代是高端技术,时至80年代,也就是普通的高级实验室技术而已,有大量的现成设备支持,实验条件完备的情况下,科研民工或者科研狗都能独立的将之做出来。
可惜,杨锐自己的思路很清晰,庞校长却并不认同,他耷拉着脸上的赘肉,道:“这的确是你认为的。你没有学过生物伦理学,所以你不能明白其中的伦理问题,我建议你学完大三的课程以后,再申请继续现在的实验。”
杨锐无言以对。
人家用没知识来藐视你,又该如何反驳?再说下去,都可以被没知识拨回去。
庞校长不知道见过多少学生,瞅杨锐一眼,就知道他不服气,却是不在乎的道:“你回去以后,不许再继续这项实验,否则,学校就会做处理。不要心存侥幸。行了,你去上课吧。”
庞校长是有权力开除学生的,他说要处理,自然是真的会做处理,除非杨锐放弃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否则,这就是一个难解的题目。
实验项目被叫停,在国内国外都是非常普遍的,一些是因为实验本身的问题,一些是因为政治因素,当然,最多的还是经济因素。
因为伦理问题被叫停的生物实验很多,比如克隆人,比如剥夺人体感官实验等等,被叫停皆有数十年。
然而,克隆基因的档次太低了,虽然有克隆两个字,但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杨锐知道庞校长是在难为自己,也只能挣扎道:“我们现在的实验进程很顺利,很可能是全国领先的进度……”
“我们不能因为科研成果,就放弃伦理的要求,学生就好好读书,不要急着做事,好大喜功,等毕业分配,工作了以后,你们有的是工作。”庞校长又提醒了杨锐一句,却是自始至终都没有问到杨锐的具体工作。
80年代的学校对学生是有生杀大权的,用官方的语言来说,学校要负起对学生的管理职责。事实上,学生的所有社会关系,都维系于学校,具有权力的领导,对学生是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大部分时间,学生都是没有反抗余地的,尤其是单独的学生,实在是力量微弱。
杨锐曾经解决过教务处主任的问题,但同样的伎俩,多数是无法用在副校长身上的。
“得你们出场了。”杨锐出了行政楼,坐到了捷利康的皇冠车上,颇有些疲惫。
搞研究就够累了,做政治只会让人觉得更累。
“我们也只能表明态度。”捷利康在天津的经理是个英国人,算是对理查德的一个对冲。
杨锐撇撇嘴:“先问清楚情况好了,要是能弄清楚理查德给他开了条件就最好了。”
“我们是商人,职业就是问清楚情况。”捷利康的天津经理亦是相当自信。
……
第343章 糖衣炮弹
杨锐等了一盏茶的功夫,就见捷利康的天津经理从行政楼里出来了。
开门坐上副驾驶,杨锐问:“是因为理查德关系吗?”
“他没说理查德,不过,我提出由捷利康公司出资,与他们合建实验室,被拒绝了。”捷利康的天津经理是个年轻的英国人,外表矜持,语气高傲的用英语道:“其他学校都是抢着要和我们合建实验室,或者合作项目的,这位庞校长说北大要做研究,会优先与学术机构合作,竟然不想和我们这样的商业公司合作,担心钱多的校长,我是第一次见到。”
“优先与学术机构合作,比如加州伯克利大学?”
“他没有说具体的名字。不过,拒绝我们应当是利益冲突,唔……只能是利益冲突。”捷利康的天津经理斩钉截铁的说。
捷利康在中国是有多个合作项目的,每年也会投入一定的资金以维护公司的形象,这些纯外汇的投入是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最喜欢的,往往都要争抢才能得到。
在过去的两年里,包括北大清华和中科院在内,都与捷利康等英资港资公司接触过,有的拿到了钱,有的没拿到钱,但不管拿到还是没拿到的,仍然在继续积极的与之接触。毕竟,像是捷利康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现在也就是那么几家,属于生物或者其他专业领域内的公司就更少了。
庞校长毫不犹豫的拒绝,只可能是这笔钱拿不到手,否则,谁又会嫌钱多。
相比来自英国的跨国公司,庞校长显然更喜欢来自美国的名校教授。
对此,捷利康的天津经理颇有些愤愤不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位最靠近首都的捷利康经理,得到的恭维太多,拒绝太少了。
他扬起下巴,道:“你说的这个理查德,一定和北大签署了排他性的协议,让北大支持他做出克隆突变基因的实验,生物制药公司很喜欢用这种方式限制大学的教授,没想到这个大学教授也学过来了。”
“如果能确定他们的协议就好了。”杨锐有点自言自语的说。
“我可以帮你问一下。”捷利康的天津经理带着浓浓的自信,说:“排他性的协议必须和北京大学签署,这位庞校长不告诉我们,我们也可以问其他人,中国的单位不是很在乎协议的保密。”
“那拜托你了。”杨锐皱了皱眉,他也不认识其他的外国公司了。
捷利康的天津经理笑着点头,又开门出去,再进行政楼。
这次的时间更短,皇冠车的司机在外面抽了两支烟,就见经理回来了,赶紧用手扇风,然后坐回到司机位上。
“问到了吗?”杨锐没有搞稳如泰山的把戏,直接问了出来。
“是与理查德签署了协议。”捷利康的天津经理喘了口气,道:“协议的具体内容,是以理查德为主组成团队,完成数个项目,协议时间是1+2+2,先做一年,可以再延长两年,最多延长4年,总协议时间不超过5年。经费由北京大学出一部分,理查德也会出一部分,在此期间,理查德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大学,据说加州伯克利分校也同意了,说不定也会出一些钱,作为交流活动的一部分。”
按道理来说,理查德作为访问学者,他的工作单位仍然应该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是要写在论文里的信息。一所学校的科研成果积累,也是由此而来的。
不过,80年代的中国大学任性一点,美国人通常也是不在乎的,在这个院士都不一定能发表顶级期刊的年代里,中国高校与美国名校的差距,实在是大到了可以获取同情,吸引慈善的程度。
杨锐将捷利康的天津经理说的话,细细品咂了一番,说道:“理查德打的好主意,他的署名权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付出的全是加州大学。当然,加州大学也不在乎一两篇文章的署名权,他们更想和中国的大学搞好关系,还真有点左右逢源的架势。”
左右逢源用英文不会说,杨锐就随口用简单词汇代替了。
坐旁边的英国人耸耸肩:“你如果想结束这样的协议,恐怕得出一大笔钱才行。”
“我没钱用在这种地方。”杨锐说:“得想一个简单的方法解决此事。”
“我可以提供一个。”
“哦?”
“特拉普先生的提议仍然有效,您可以选择任何一所英国的大学继续深造。”
“多谢,我想还是有更简单的方法的。”杨锐想,如果干脆不管实验,直接写出论文,或许是真的简单。毕竟,只要论文完成了,那他也不会继续参与实验了。
不过,没有实验就写论文等于是编论文,风险还是极大的,尤其是这种情况下,如果理查德仔细检查,足以令杨锐身败名裂了,就和倒霉的李鑫差不多。
杨锐下了车,皇冠一溜烟的开走了。捷利康的几个辅酶q10工厂都是满负荷运作的,天津工厂是最新的工厂,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
杨锐站在停车场做了个深呼吸。
现在的空气还是好的,停车场也像是个空地似的,除了寥寥几辆汽车以外,停的最多的是摩托车。
“高教司综合处似乎是搞不定此事了。”杨锐仰头活动着脖子,心想:请景存诚估计也没什么用了,实在不行,就只能自己退出,让黄茂带人做完这个项目,然后发表自己的第一个通讯作者论文。
就黄茂的水平来说,独立完成此项目是没问题的,不过,在目前的竞赛状态下,黄茂是否能够比理查德更早的完成项目,杨锐就没什么把握了。
杨锐将能帮忙的人一个个的数下去,暗想:实在不行,就只好去找系主任了,不知道他肯不肯帮忙说话。
生物系的主任蔡教授是学部委员,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院士。
这种大犇级人物,在学校或者研究院都是横冲直撞的,除非是大校长出头,否则蔡教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若是愿意给杨锐说话,庞副校长也得缩起脑袋。
不过,蔡教授也不一定是好说话的,杨锐和他唯一的交流,也是蔡教授劝说他加入理查德实验室的时候。虽然最终是杨锐说服了蔡教授,但这点香火情够不够用,杨锐也说不上来。
像是王教授似的爱才如命的教授终究是少数,杨锐也说不清蔡教授的性格。
杨锐的脑袋里转着各种念头,双眼无神的望着跟前的花坛。
入冬的北京,到处是灰黄的树叶和光秃秃的树干。地面也变的无比干涩,翘出地面的树根苍老的像是20岁的沙皮狗似的。
“咯咯”的轻笑声,抚乱了杨锐的思绪。
“你想什么呢?”人行清华分理处的郝玉,有点好笑的给杨锐打招呼。
紧接着,她又问道:“我刚才看你从一辆皇冠车上下来,是你朋友的车吧?”
“对,单位的车。”
“皇冠要好几十万吧,什么单位这么有钱?”郝玉直戳戳的打问,看到杨锐从这样一辆车上下来,郝玉还真的是好奇心迭起。
杨锐是他们分理处的金牌客户,尽管大部分时间,杨锐都是小陈的客户,也不妨碍郝玉八卦一番。
杨锐未答反问:“你怎么到学校来了?今天不用上班?”
“我送票据过来的。”郝玉指了一下怀里的小木盒,扬起了柳叶眉,问:“你愁什么呢?眉头都皱起来了。”
“想打糖衣炮弹,还没找到办法呢。”杨锐笑着开了个玩笑。
郝玉也用玩笑的语气笑道:“打糖衣炮弹的办法应该找小陈啊,他数着日子想炸你呢。”
……
第344章 渠道
杨锐没有把郝玉的话当回事。他的糖衣炮弹是要打向学校领导的,而现在的学校又不像是扩招时代的学校,他们不欠银行的贷款,也不需要银行的贷款,在所有费用都来自于财政拨款的时代,学校领导与银行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根本不会交汇。
然而,郝玉却是有些将功赎罪,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心思。
下午回到银行,她就将杨锐和皇冠车的故事,说给了分理处的所有人。
分理处主任与负责杨锐的小陈同志,顿时给上了心。
“这是我疏忽了,最近一段时间,我专注于所内的工作,与大客户的联系不够紧密。”小陈迅速的做自我批评:“我一定要加强学习,改善工作,恢复与大客户的关系。”
当着所有人的面,主任点头赞许,又说了些场面话。等到小会结束了,主任又拉着小陈小声说:“杨锐这边没有再跟了?皇冠车可不便宜呢,他是不是用咱们的贷款买的。”
“不会。”小陈说着笑了一下,道:“其实,他就是用咱们的贷款买的又能怎么样,到时候能把钱还上就行了。”
他实际上想说的是,即使还不上也没关系。
现在的银行,对贷款的要求比收款的要求严格多了,毕竟是自己家印的钞票,收不回来也不心疼,而贷款本身是有注水经济的作用的。
在84年初,各家银行的贷款任务都如山一般沉重,没有几个银行职员能想得到日后的收款措施。
主任也就是这么一说,现在能买得起皇冠的不是一般人,能买得到皇冠车的更不是一般人。
杨锐有车,或者是有私家车坐,都算是有实力的民间人士。
主任摸着下巴琢磨道:“我估计,杨锐给小郝说的半真半假,你再继续打问一下,要是有咱们能帮忙的地方,咱们就给他帮这个忙,这一次,让他买咱们的国库券。”
“就买国库券,再贷款不行?我看他好像不太想买国库券。”
“这天底下,有人想买国库券吗?”主任笑了。
小陈也笑了:“您都知道他不想买了,再让他买,他能行吗?要不然,咱们还是想办法贷款给他?”
主任摆摆手:“这不是让你看看咱们能不能帮忙吗?要是能帮忙,国库券还是贷款,他也不在乎的,是不是?再者,贷款是往外出钱,国库券是往里进钱,咱们只出不进,他只进不出,这个关系也不好维持不是?”
小陈心领神会,转念又忧心道:“这皇冠车办不了的事,咱们能帮忙吗?”
“那我肯定不能打包票,不过,中国的事,无外乎人情世故,北大的领导我不认识,但领导总有亲朋好友吧。我在清华分理处做了这么些年,接触一个领导,就能接触100个领导的身边人,这些人,总有用得着银行的时候,你说对不对?”
领导说经验,做职员的自然要捧场。小陈一副荣幸之至的表情说“对”。
主任滔滔不绝的讲了半天,才意犹未尽的道:“你先去问杨锐情况,回来以后,咱们再开会讨论。
小陈依言而去,正好逮住犹豫不决的杨锐。
作为一个项目或者一个课题,杨锐对于克隆突变基因本身,实际上并没有浓厚的兴趣,他个人更喜欢应用性的技术,而非基础性的研究。
如果能做出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制成副作用更小的止痛药等等,这种成就感是空前的。但是,只是发现药物的靶向目标,然后看着别人用这种研究制成药品,成就感就变的间接性了。
自己读研的时候,杨锐对于研究的东西是没有选择的资格的。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里,杨锐才真真正正的体验到了不同类型的研究。
杨锐私下里比较,相比一系列的纯学术论文,他似乎更喜欢辅酶q10的生产技术,尽管明知道自己的学术论文,最终会转化成有用的东西,但辅酶q10的生产技术所带来的那种能够做出实际东西的快感,还是胜过了所谓的未来成绩。
所以杨锐本身是不在乎克隆突变基因是他做出来的,还是黄茂做出来的。
做科研的人,尤其是做自然科学的人,除了少数如理论物理这样的专业,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最终的目标都是转作科研老板了。
确定方向,获取经费,分配任务,督促进度,检查成果等一系列的工作,是大部分的教授级人物的追求,更是牛牌学者的日常。
杨锐没有一颗爱因斯坦或者霍金般的大脑,那他唯一有可能走上科研巅峰的道路,也就是成为爱迪生或者奥本海默了。
当然,这是一条权力和声望并重的坦途,杨锐只是不确定,自己是否这么早就专做老板。
20余岁的黄茂,还没有50岁时的经验和能力,虽然潜力无穷,却尚未证明自己。
杨锐也无法确定现在的黄茂是否能赢下与理查德的科研的竞赛。
如果输了,且不说一条价值数百影响因子的创意丢掉了,前期的投入也都要打水漂了。
但是,杨锐也不能无视庞校长的警告质疑继续这项实验,即使他明知道这是来自利益方的乱命,庞校长却有程序正义的保护。
而再换一个角度看,即使杨锐继续参与实验,他也不能保证就能胜过理查德。
加州大学的名牌教授,想来是有些水平的。
小陈的建议,给杨锐展示了另一条路。他也不管小陈是不是真的能帮上忙,还是大略的说出了情况,并且许诺,问题解决以后,愿意购买10万元的国债。
再过几个月,国债二级市场将开放,被允许个人交易的国债不再是一潭死水,反而会有不小的涨幅,尽管不会像邮票的涨势那样夸张,但也不算是损失。
杨锐拿到手又没有花出去的分红不少,另一方面,为了筹建实验室,他不能用于长期投资的现金也不在少数,因此不再吝啬于购买国债。
对小陈来说,十万元国债的刺激性不亚于连发三个月的奖金,过滤掉乱糟糟的科研名词,他立刻兴奋的返回与主任商量。
分理处的主任亦是毫不犹豫的召开全处的会议,商讨取悦于杨锐的方式,并直言道:“咱们分理处建立多年,有着良好的社会关系,大家也都建立了许多健康的个人关系和个人渠道,现在,就是利用这些渠道的时间了,想个办法,给杨锐同学,引荐一位生物学界的名人。”
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大客户服务与会议。由政府雇员组成的会议,商讨如何利用政府政策的漏洞,是此类会议的主旋律。
分理处的大姐大首先举手:“生物学界的名人,是什么人?”
分理处主任耐心解释:“各个生物研究所的学者啊,主管科研的领导啊,最好的选择是学部委员,就是中科院最厉害的那几个……”
“这我们哪认识啊。”会议室里一片嚎叫。
“又不是让你们认识,能找到介绍认识的人就行了。”
“给介绍人好处不?”大姐大本能的抓住重点。
主任点头道:“当然有好处,要是事情最后能成,我可以找房管局的,帮忙解决一套两室一厅的楼房。”
现在的住宅都是国家的,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房管局则掌握着大量的现房,以低价出租的方式,给本地市民居住。不过,此类房子亦有不同的档次,好的如白崇禧的白公馆、汪精卫的汪公馆,宋美龄蒋介石的爱庐,差的有角落里的楼梯间。
对高干以下的当地居民来说,两室一厅的楼房差不多是顶级条件了。
在这个人均居住面积仅仅三五平米的年代里,四世同堂十二平都不算新闻,五六十平米的楼房可以说是奢华级享受了。
而且,这样的房子虽然没有产权给个人,但只要人活着,都是可以一直续租下去的,住房改革的时候,此类公租房也都是优先卖给个人的。
这次连郝玉都是轻吸了一口气,问:“主任,房管局能答应了?”
“我想办法,你们不用管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