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读,丁点时间都没有放过,可要说举重若轻的原文背诵,那是肯定做不到的。
“你怎么做到的?”胥岸青不等朱家豪回答,再次问了出来。
朱家豪平铺直叙的道:“看过以后就记下了,我看过的东西不会忘的,我刚才说的你已经忘了吗?”
有一瞬间,胥岸青觉得朱家豪看自己的眼神,像是高等动物看低等动物似的。
“我还以为过目不忘是传说呢。”曾经的省状元胥岸青有点有点意兴索然,自己背了半天的东西,落到人家身上,却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这种颓废感——胥岸青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同桌,那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成绩似乎始终在班级的中游,好像很努力,却从未威胁过胥岸青的排名,不知道她当年看自己的眼神里,又有多少的无奈和不忿。
朱家豪大概听多了“传说”之类的说辞,不在意的笑了笑,又问:“你说,理查德的实验室能不能建起来?”
“当然可以,理查德在北大的实验室里工作,哪怕是挂名的,也是大好事,学校肯定会极力促成的。”胥岸青耳濡目染,对这些政治判断很是在行,心思也从“过目不忘”的低谷中走了出来。
朱家豪不解的转头过来,道:“你前面还说外国教授在北大工作不是外事活动。”
“不是外事活动,但北大得重视不是?”
“怪不得……”朱家豪恍然大悟似的。
胥岸青反而奇怪了:“怪不得什么?”
“怪不得系里在劝杨锐加入理查德实验室,肯定是理查德要求的。”朱家豪学人弹了个响指,发出沉闷的“啪”声。
胥岸青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响指什么的,听到“杨锐”两个字,胥岸青就像是见到了肉骨头的老狗似的,表情又凝重又紧张。
其实,经过了一个学期,胥岸青的心理原本应该平衡下来了,胥岸青也认为自己放下了。可现实是,他在杨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冷战,一次也没赢过!
这让胥岸青再听到杨锐的时候,反而更不自然了:“杨锐不是拒绝加入理查德的实验室?”
“理查德拒绝接受,一定要邀请杨锐加入呗。”朱家豪又打了个响指,这次清脆了一些,且道:“杨锐一直都拒绝,理查德一直都要求,好像因为这件事,他和学校都闹僵了。”
“什么意思?”
“他要学校帮忙吧,杨锐始终不松口,不就这样僵着了?”
“你说系里在劝说杨锐加入理查德的实验室是什么意思?”胥岸青这样问的时候,嘴角都是拧的。
在通过了理查德的审查以后,胥岸青是迫不及待的加入了理查德的实验室。他比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加州伯克利大学意味着什么。
最开始,胥岸青是开心而兴奋的,直到杨锐拒绝加入的消息传来,才给他的开心兴奋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胥岸青并不生气,他认为这是杨锐行差错步的开始——拒绝理查德的实验室的邀请,反而留在唐集中的实验室里,虽然唐集中也是国内有数的牛人,但就国内目前的窘境,即使理查德并非加州大学第一等的教授,也有太多的强项,在读书学习的选择上讲义气,实在是蠢透了。
然而,朱家豪说的,却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拒绝了。
劝说明显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且,劝说和邀请的等级似乎也是不一样的,而邀请和通过审查的等级又有不同。
想到在这种事情上都低了一头,胥岸青心里不由生起了闷气。
偏偏是不能向任何人诉说的。
“所以我才担心理查德的实验室建不起来,听他们说的意思,理查德提出了几个要求,其中就包括要他想要的实习生,如果杨锐坚持拒绝的话,理查德万一生气了,实验室是不是就建不起来了?”朱家豪全然不知胥岸青的心理,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一边尝试着弹响指,一边回答胥岸青的问题。
胥岸青沉默片刻,道:“不可能这么随意的,学校给理查德的实验室标准是按照国家级实验室的标准来的,怎么会因为一名实习生的加入或者不加入而改变?”
“我也是这么想的。”朱家豪连连点头:“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不过,我还是希望实验室能快点建,要是能用一支好的工程队,几天时间就把实验室弄好,理查德一旦开工,是不是就不好再走了?”
“应该吧。”胥岸青呵呵的笑了两声,已经没有聊天的兴趣,只问道:“你从哪里听来的消息?”
“实验室的其他老师都这么说来着,还说系里要给杨锐奖学金什么的,都被他给拒绝了……”朱家豪滔滔不绝的。
“我先出去了。”胥岸青已经无心聊天了。
出了楼,胥岸青就去找相熟的同学打听消息。
和杨锐类似,家庭条件极好的胥岸青虽然傲气十足,但也交了不少的朋友,尽管不免有狗肉朋友,可要打探起消息来,还是非常方便的。
几个来回,胥岸青就从某位大四生那里问到了确实的答案:
“系主任亲自拜访,杨锐确定不会加入理查德的实验室。”大四生像是新闻联播似的告诉胥岸青答案。
“那理查德的实验室呢?还建不建了?”这是胥岸青切身利益相关的。
大四生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我听说杨锐是把主任给说服了。”
“他把蔡教授给说服了?凭什么?”
“三寸不烂之舌吧。”大四生悠然神往。
胥岸青心里更是满满的怀疑。蔡教授可是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国外的院士,水平不用说,忙也忙的要死。胥岸青不觉的三寸不烂之舌有发挥的余地。
肯定有什么秘密关节在里面。
“杨锐在哪里?”胥岸青决定,亲自去问一问。
……
第339章 进度
“这下子,理查德就算是知道了吧。”黄茂看着胥岸青离开的背影,问:“这个学生你认识吗?要不然,我去给他说说,先不要给理查德报告,拖延几天算几天。”
“用不着,理查德本来就是知道的。”杨锐略作考虑,说道:“国内的实验室水平,最多也就是咱们学校的这种了,理查德新建的实验室也不可能超过多少,研究员也是一样,除了理查德自己,他也只能从国内找研究员,进度不可能比我们快。”
杨锐还是颇有信心的,他的信心一方面来自于自己,他脑海中的资料和论文,能够让实验少走无数的弯路,而另一方面,杨锐的信心来自于黄茂。虽然黄茂本人没有意识到,但能成功的成长为院士级人物,那他在科研方面一定是有过人之处的。
黄茂现在还没有用高不可攀的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但他已经完成系统的学习和基本的积累,正常来说,现在的他已经具备了在实验室里爆发的基础。区别只在于是两三年后,论资排辈且积累更多,然后在学校实验室里爆发,还是现在就在杨锐的实验室里爆发。
最重要的是,黄茂当年的研究方向,就包括了钾通道相关,对一名研究员来说,研究方向固然有阴差阳错的情况,但要是到了四五十岁功成名就,仍然做这方面的研究,那就一定在这个方向有优势或者兴趣。
作为研究,它本身应当是人类所不知道的范畴,既不知道它的面貌,也不知道研究它需要什么知识,是否需要极强的数学水平?是否需要全面的化学基础?是否需要流体学或者电磁学方面的储备?研究之前,谁也说不上,尤其是在生物体系内,擅长数学的大牛,擅长化学的大牛,擅长物理的大牛层出不穷,无数的研究员既要拼实力,也要拼运气,同样的研究,解读的方向不同,结果也可能全然不同。
譬如dna双螺旋结构这个诺贝尔奖的发现,它是沃森和克里克通过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分析得到的螺旋参数,没有相应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再牛的犇也玩不转它。
而以马后炮的观点来看,黄茂在钾通道相关的问题上,显然具有正确的解题姿势,说不定还有灵感类的玄学加成。
杨锐觉得,自己配合黄茂,再加上几十万美元构建起来的实验室,这样的组合对付理查德还是有把握的。
理查德虽然是加州大学的牛人,但也就仅止于牛了,他比唐集中这样的北大牛人的牛处在于身处知识的中心地带,有信息的优势和物质的优势。放在30年后的中国,像是理查德这样的教授再来北大,也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访问学者,断然不会得到如今院士级的礼遇。
黄茂却没有杨锐这样的自信,连文献都没心看了,忧心忡忡的道:“理查德一个人也够厉害了,就我看,老唐的凝胶实验室,也是靠他一个人撑起来的,其他助理研究员什么的,也就是助理的水平。”
杨锐笑了:“你自己也是当助理的,是想说自己没用啊?”
“我有没有用没关系,要咱们的研究有用才行,否则麻烦可多了。你能承受研究经费全部白费的结果吗?”黄茂压低声音道:“普通的研究,就算没结果,好歹过程是有用的,咱们现在做的,一旦被理查德抢先,中间的过程也是没用了。整个实验做下来,最少要十万元的经费,就算你有分红……”
“50万。”杨锐打断黄茂的话。
黄茂不解的问:“什么?”
“我准备了50万的经费,所以说,我能承受10万元的经费损失,当然,我也能承受50万的经费损失,现在是二月了,到3月末,我还有新一季度的分红。”杨锐之前的分红也没有花完,因此有着相当多的资金。他现在其实处于一个研究员极完美的阶段——有高昂且长期的专利费回报。
在30年后,大部分的生物系教授,都在追求杨锐所做的事情。为何有那么多的人投身于癌症抗病,或者艾滋病的靶向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这些终身服药的疾病能够提供长期而高昂的专利金。
如果将教授们的资产排个序,生物和医药系的教授通常是排名前列的,而越是基础学科的教授就越穷。简而言之,能够做出专利的教授是最舒服的,一次投资终生受益的典范,其次是能做出项目的教授,以年赚数百万为标杆,超过标准杆的人数着实不少,收入最低的是做纯学术的教授,即使可以搞一些学术**,比如将100万的经费弄走50万,但过程复杂亦有风险,总归不是最完美的途径。
80年代的中国,教授们还没有开辟相应的商业模式,一度让卖茶叶蛋的超过了,至于黄茂这样的小讲师,几乎可以和穷苦挂边,听着杨锐轻松说起50万,实在是难以执行。
黄茂担心杨锐是吹牛,不由道:“你还有心说笑啊,这可是严肃的事。”
“我严肃着呢,50万的经费,我保证。”杨锐停了一下,接着道:“我知道理查德肯定是个厉害人,咱们的水平和经验赶不上人家,就不能在经费上吃亏,否则怎么竞争。”
“你这是孤注一掷了?”黄茂瞪眼。
“50万元的经费而已,怎么就是孤注一掷了?”杨锐用炫耀的口吻道。
黄茂摇头:“你就算有100万,也不能这么花吧,难道以后就不过了?要是这个项目能赚到钱还好,要是一分钱都不能回本,你不心疼?”
“心疼肯定有,但事情还要做的,咱们做好了,不光能回本,说不定还能赚一笔。”研究了钾通道,再到制药就是一步之遥,这笔专利会有大批的制药公司有兴趣。
若非如此,理查德也不会想降之昧下来。
“钱是你的,你来决定。”黄茂其实也愿意经费充足的做研究,他耸耸肩,道:“咱们最好现在就开始,只能赢不能输,否则要被理查德反咬一口的,就像刚才那个学生说的,相信咱们剽窃的人,怕是比相信理查德剽窃的人多的多。”
“磨刀不误砍柴工,咱们做自己的就好了。”杨锐指指手边的文献,继续低头看期刊。
要做这种研究,首先要了解前人的研究。若是20年以后,这就是输入几个关键字,然后查找相关文献的过程。但在1984年的中国,检索关键字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杨锐的脑海中即使有一些论文,也可能全面的无所遗漏,另一方面,钾通道正是现在的研究热点,他们也确实需要知道别人的进度如何,并在别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论点。这是科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你要搞黎曼几何,首先也得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做基础,像是钾通道这种论文,需要依托的地基就更多了。
没有数据库,没有搜索引擎,杨锐和黄茂就得一本本的翻书翻期刊。
多亏了北大的条件好,两人的英语水平又高,否则,就是一本成品的论文放在面前,普通人也不敢抄。
多少确定无疑的研究都要被讨论和争论,没有一点儿水平的抄袭论文都是抄袭不出来的。
几本期刊看下去,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期间孙汝岳跑了一趟图书馆,帮两人换书,这也是杨锐的银弹攻势得到的额外好处。
黄茂看完了一篇论文,没有紧接着看下一篇,而是端茶喝了一会儿,问:“你说,如果理查德在国内的实验室就是一个幌子,怎么办?”
“什么意思?”
“实验室怎么都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布置好吧,理查德本该争分夺秒,难道就浪费一个月的时间,等咱们学校给他建好实验室?”
“你怀疑他在加州大学,已经开始做实验了?”
“不是不可能啊,他要是下了命令,那边先开始做也不奇怪吧。”
“那我们就要加快进度了。”杨锐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他可影响不到美国。
……
第340章 分阶段
华锐实验室。
黄茂一边对着新买来的低温超速离心机流口水,一边赞叹:“这台比蔡教授实验室里的型号还新,自己的实验室大不一样啊。”
“只要能做出东西来,我是不怕花钱的。”杨锐将一张离心机的注意事项和时间分配表贴在墙上,道:“现在,咱们实验室里就有两个工作组了。一个是你我组成的工作组,一个是魏振学和涂宪组成的工作组,我们优先使用设备,但也要提前两天申请,紧急任务临时讨论决定,但尽量不干扰其他组的工作。”
“我明白。”黄茂连连点头道:“我以前工作的实验室里,有七八个工作组,每个星期都要重新分配一次时间,能争取12个小时的连续时间就是撞大运了,对了,我每周大约能用多长时间?这个离心机。”
“这要和老魏商量一下,最少一半的时间吧,除非他们的实验特别紧张。”杨锐停了一下,出门在院子里喊道:“老魏,你们最近用不用低温离心机?”
“不用。”魏振学也忙着呢,从隔壁房间喊了一声,又没了声息。
杨锐回来耸耸肩,道:“看来时间都是我们的了。”
“想什么时间用,就什么时间用?”
“是呀,想什么时间用,就什么时间用。”
黄茂深吸一口气,吐出来笑道:“这简直就是我梦想里的生活,最好的仪器,尽情的使用,没人争抢……”
黄茂说着说着,颇有些感怀。也是华锐实验室的条件太好了,就80年代的中国来说,一间等同于国家级标准的实验室是相当难得的,通常只有教授级的人物才有可能拥有。事实上,普通的牛牌教授都不一定能得到国家级标准的实验室。
就中国目前的科研经费的分配来说,高端实验室这种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即使经费在增加,实验室的水平在提高,也轮不到黄茂此等小讲师来享受。
所以,杨锐轻轻松松的就将他诱惑了过来,且笑道:“这也是我梦想的生活啊。研究员最理解研究员的需要,你签署了华锐实验室的协议,就是最正确的决定。我们再给你找两个实验助手,咱们的研究小组就算是齐备了,实验大纲你写好了吗?”
“我想第一步应用dna探针技术,只要证实了突变基因,写出论文,我们就算是占据有了有利位置,就算不能拿到所有的原创资格,但继续下去,应该能保持领先……”
“将整篇大论文分成一个个小论文?”
“我知道,我知道,如果我们能用克隆突变基因的方式来确定钾通道的某些作用,这篇论文或许能登上顶级期刊,但这不是科研竞赛吗?我们得先确定拿到这个原创成果,既然如此,分散发表论文,也就不可避免了吧。”黄茂担心杨锐不同意,极力劝说。
能够登上顶级期刊的论文,大都是长期研究,极具价值的论文。一个研究小组用三年,五年,乃至二十年的时间研究出来的成果,撰写于一篇文章,然后发表在science之类的顶级期刊上是很常见的。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做了20年的研究,结果根本登不上顶级期刊。
虽然也有一些人的一些论文,是用很短的时间写成,并刊登于顶级期刊的,但这种文章的水平却是不会逊色,自然对论文撰写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过克隆突变基因研究钾通道,这是很有机会登上的顶级期刊的创意,然而,顶级期刊是不要半成品的,他们会要求得到答案,也就是整个系列的实验全部完成,并分析得到了结果。
若是以正常的研究进度来说,此项目耗费一两年的时间都很正常。
然而,理查德假如放不下该项目的诱惑,执意也要研究,那正常的研究进度是不够看的。
阶段性的研究,阶段性的发表文章,通常是此时最好的选择。
而被黄茂担心是好大喜功的杨锐,仅仅笑了一笑,道:“我同意。”
“你……你同意,太好了。”黄茂双手合十,松了一大口气。
下午时间,杨锐就将孙汝岳和何成拉到了自己的实验室。
孙汝岳是他在北大的实验助手,而像是钾通道这种以提高逼格为主,兼有专利的实验,杨锐是准备在两个实验室随时做的,也算是测试一下学校的反应。
何成所在的北京化工学院考试的时间较早,现在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让他能够抽出时间来参与杨锐的实验。
这样两名大学本科的学生做实验助手,自然比不上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实验助手。
不过,杨锐因为对实验有着相当的信心,倒是不在意实验助手本身的知识水平了。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除了考试,杨锐都将所有的时间用在了华锐实验室里,偶尔去唐集中的实验室里点卯,也是看文献,写提纲的,或者做一些相关的独立实验。
唐集中的电泳实验室原本研究的就是分子生物学,dna探针之类的东西也算是范围之内。
当然,哪怕不在范围,唐集中也不会管他,且不说杨锐近期连续发表了数篇有水准的论文,就他坚贞不屈,贫贱不移的作风,也值得唐集中鼓励。
若不是要与学院的政策保持一致,对于挖角的理查德,唐集中早就扑上去撕碎他了。
杨锐能够坚持留下来,唐集中要说没有一点点触动也是不可能的。
无形之中,杨锐在唐集中实验室里的地位都得以提高。
到了月末,即将放假的李学工和许静也短暂的加入了华锐实验室。不过,许静对实验室的工作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只呆了两天时间,又主动退出了。
刘珊也不是很喜欢枯燥的实验室,但她愿意呆在实验室里。
84年的中关村荒凉的能逮到兔子,刘珊来了两次就改变了初衷,第三次来的时候,带来了满满的一个食盒。
手工木制的食盒比小笼包的笼屉还要大点,一共有四层高,像是两个电脑机箱并到了一起。
看着刘珊将这个巨大的食盒搬进实验室,正在做实验的杨锐和黄茂都呆住了。
“我找同学做的,然后给你们做了点吃的。我看你们在外面买的东西都不太干净,应该少吃点。”刘珊稍微有点脸红。
“你在对外经贸大学,又不是在蓝……篮子技校,怎么能做这么大一个盒子?”杨锐首先围着硕大的食盒转悠。
刘珊将食盒一层层的取下来,说:“我们宿舍一个女生的爸爸是木匠,她跟着学的。我不知道你们有几个人,就按照5人份来做了,有西红柿鸡蛋、木须肉、炒白菜、拌萝卜……”
“五人份的饭菜要花多少钱?太破费了,我给钱你。”李学工主动掏口袋。
80年代不比后世,个人的工资很低,物价相对于工资其实很贵。一两毛钱一斤的米面,尽管只有后世十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价格,但在40元每月的工资水平下,大部分公务员的生活条件是及不上后世1200元月薪的。
正因为如此,请客吃饭在80年代是件大事,往往是要开家庭会议才能决定的。
刘珊虽然是自己做的饭菜,可有肉有蛋,也是花费不菲的。
刘珊没接李学工的钱,笑道:“锐学组之前给的钱还没用完呢,买菜买肉也还有剩,你不用给了。”
“从实验经费里走,完了让何成算账。”杨锐也拦住李学工,又笑道:“饭还冒着热气呢,咱们就多些刘珊,先吃了再说。”
“对呀,放冷了就浪费了。”刘珊开开心心的给几个人盛饭,然后给杨锐的碗里浇上鸡蛋番茄汁,加上最多的鸡蛋。
黄茂满含深意的瞅了瞅杨锐,两口拨干净米饭,又添上一碗,又迅速吃完,一拍肚子:“我继续工作了。”
李学工、何成和孙汝岳也是一个比一个吃的快,时间紧张,实验时间自然紧张。
……
第341章 崇洋媚外
吃饱喝足,杨锐的心情也不由变的甚好。
做实验是很枯燥辛苦的事,每天十多个小时的时间,虽然时有空闲,多数也是用来看文献了。除此以外,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员的精神都是相当集中的,尤其是追求精准的大论文,即使是很小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所以,集中精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篇大论文做下来,如果要求中间没有任何失误,对实验员自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心理上的负担是很沉重的,总要担心这里是不是出了纰漏,让前后时间都白忙活了。
杨锐对实验方案是比较有信心的,毕竟是验证过的,但能不能做出来,能用多长时间做出来,其实并不一定。
绝大多数的研究员,终其一生都在做一些前人验证过的实验方案,比如著名的印记杂交实验,或者杨锐准备进行的pcr实验,都不知被人做了几千几亿次,可做不出来的人仍然大有人在。
和其他时间不同,杨锐现在还有追赶时间的任务,所以更是不能容忍失败,每天的精神紧张也快到了神经衰弱的程度。
自实验开始一周以来,杨锐再没有任何的社交活动,此时翘起脚来,喝一杯热热的茶水,整张脸都舒展开了。
刘珊忙着收拾东西,就在院子的空地上,就着水龙头将碗碟筷子清洗干净,然后和杨锐轻松聊天。
杨锐也从严肃的实验室里坐了出来。
华锐实验室是类似四合院的结构,只是建筑规模更大,占地更多,中间空出来的地方,如今载上了一丛花,两棵树,还有一洼菜地,妥妥的中式风格。
刘珊逗弄了一番菜地里的小葱,笑道:“我下次干脆带锅过来,在这里煮东西好了。恩,把这块菜地扩大一点,再种一点油菜之类的,应该能省不少事。”
“种油菜我不反对,我就怕油菜种好了,你又想养几只鸡了。”杨锐笑着端起茶杯。
“养鸡太麻烦了,再说了,你看我现在有时间养鸡吗?”刘珊弹弹身上的灰,道:“养油菜也要你们自己养,我可没时间。”
“你在学校里忙什么呢?”杨锐顺势问了出来。
“就是上课,看书……对了,我加入了一个经济学社,是苟建平教授组织的,我觉得挺有用的,能学到不少东西。”刘珊边说话边撩起头发到耳根,望之更显秀气。
杨锐重复了一遍苟建平这个名字,问:“这个教授多大年纪,是什么样的人?”
“40岁左右吧,是我们学院的副教授,怎么了?”
“我好想听说过,你说的这个经济学社有多少人?”
“12个人,前两届收的人少,这一届也就收了4个人,我们经过了两轮面试呢。”刘珊语气里其实是有一点点的得意的,每届4个人的学社,在对外经贸大学内颇有名气,进入自然也颇不容易
杨锐点头道:“进去了就好好表现,苟建平教授这里应该有不错的发展。”
杨锐知道的经济学家不多,充其量就是凯恩斯,张五常这样的名人。
苟建平这个名字因为特殊,也被他记了下来,印象里,此君最终也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成为了院士级的牛人,且不时的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出现。
而在中国,跟着院士混,科研地位是不用愁的。
不论是评奖还是申请经费,最终决定够不够格的,其实也就是该领域的一小撮人,院士又是其中的核心力量。
一名院士做老师,或者稍加关怀,评奖和经费申请都会变的异常轻松,即使不做研究了,院士的人脉资源也是别人羡慕不来的。
刘珊有点诧异的笑笑,道:“当然要好好表现了,进入学社不容易呢。”
“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记得通知我。”
“知道的。”刘珊停了一下,声音放低些道:“你要帮忙的话,也一定要通知我。”
“当然。”
“我明天再来送饭,你明天想吃什么?”刘珊的语气变的欢愉起来。
杨锐想了一下,道:“送饭太耽搁时间了,我是因为马上要放假了,所以才没有请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