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傲气凛然-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益民放下手中的小瓷杯,抬起头,认真回答:
“两个字——支持!不过小弟声明在先,除了首届四川大汉军政府成立时授予本人的军政次长一职之外,小弟不会再担任新政府中的任何职务,也不会以军人的身份去干涉新政府的民政事务。”
杨庶堪惊得张大了嘴巴,怎么也没想到主动权在手、而且深孚民望的萧益民会如此洒脱,年纪轻轻竟然没有乘势夺权的野心,连最基本的讨价还价都没有,只满足于军政次长这个不知排到哪个地方的虚名。
这么一来,满怀信心揣着同盟会最高组织优厚承诺到来的杨庶堪就不知所措了。
刘秉先颇为着急:“一鸣,你不会这样放弃吧?你为四川的革命是做过巨大贡献的,四川民众对你非常认同,都支持你,而且都想看到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的革命政府,你怎么能置身事外?”
萧益民微微一笑:“二哥,能告诉小弟你在同盟会中的职务吗?”
刘秉先脸上浮现愧疚之色:“愚兄得到中山先生的鞭策,回到国内又得到黄兴将军的信任,被任命为四川同盟会军事委员。”
萧益民点点头:“这是好事啊!原来的军事委员姜登选、朱庆澜等四人全跑了,不止他们跑了,像吴中庸、程潜、朱湘溪、王凯臣这样的中流砥柱,都在兵变前后陆续离开了四川,其余十几个外省籍的中级军官也走了,四川军队差不多成了清一色的自家人……”
“只是,这么一来,整个同盟会的军事委员似乎也没了,估计二哥这回的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哦,对了!差点儿忘记率领三千新兵驻扎在东郊的熊克武,估计他的排名在二哥前头。”
刘秉先没料到萧益民说出这一番话,方正的脸更红了:“一鸣,能不能不这么刻薄?这么多年了,你还是没改掉这个臭毛病。”
萧益民歉然一笑:“对不住了,二哥,我是逗你玩的,不过小弟说的都是实情,看来你任重道远啊!打算是留在成都,还是返回重庆?”
“回重庆,重庆军政府领导下的几千官兵严重缺乏训练,说得难听点儿,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少士兵至今仍旧肩扛铁叉、脚穿草鞋,连敬个军礼都不懂,让人寒心啊!”刘秉先非常坦率非常忧虑。
萧益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看来重庆的弟兄们都把自己的枪送给了熊克武,我很纳闷呢,身无分文的熊克武只带着几百个从湖北招募的新兵跑回来,怎么一转眼就拥有三千人枪?重庆同盟会刚从汉阳兵工厂悄悄买到的两千支新步枪,估计也送给了南京政府任命的川军总司令熊克武,不然熊克武哪里有胆子跑来成都?”
杨庶堪吓了一大跳:“一鸣,我们内部的机密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我们的队伍里有你的人?”
“用得着吗?有空你去问问熊克武就知道,要不是他抬出你和我二哥,我根本不会卖给他三万发步枪子弹。想想我就佩服他,手下三千官兵大半在路上才学会放枪,每支枪只有十几发子弹,他就敢浩浩荡荡杀向成都,果然厉害!”
萧益民说完,故意夸张地擦擦额头,做出一副大汗淋漓的样子,弄得邹文翰哈哈大笑,杨庶堪和刘秉先则尴尬不已。
刘秉先有些惭愧地望着萧益民:“一鸣,这回愚兄除了来喝酒,也是来求你帮忙的。”
萧益民收起笑容,坐到刘秉先身边,诚恳地说道:“二哥千万别说‘求’字,你我兄弟可是喝过血酒的,说吧,小弟只要能够做到,定会鼎力相助。”
刘秉先拍拍萧益民的手臂,猛然闭上眼睛,仰起脑袋大喊一声:“我要一个营的枪支弹药!”
邹文翰和杨庶堪吓一跳,紧张地望向萧益民。
萧益民不由莞尔:
“二哥也太小家子气了,亏你还出过国见过大世面,真丢人!不过新步枪还真的没有,翻新的毛瑟98式步枪和汉阳式步枪倒有一千支,都是小弟在成都兵变中缴获的,略作修理,看起来和新的没两样,性能也不错,二哥要是看得上全拿去,再给二哥五万发子弹和一百支‘豹牌’驳壳枪,希望二哥不要嫌少。”
刘秉先无比感动,站起来要鞠躬,被萧益民一把扯到沙发上,硬是不受他的礼,弄得刘秉先差点儿流眼泪。
杨庶堪深受感动,抬起手向萧益民致谢:
“一鸣,我们感谢你的大力支持!你放心,明早我就去熊克武司令的军营,把这事告诉他,哪怕不能和你联手重整川军,也要为你的边军和华西集团谋取更多利益,你和华西集团都是革命的功臣。”
“谢谢苍白兄!这正是小弟心中所想,小弟还有个提议,不管各方谈得怎么样,都不要动武,成都城内外百万民众再也受不得惊吓和损失了。”萧益民恳切回礼。
一旁的邹文翰也很高兴:“看看,这不是挺好的吗?其实苍白你自己来就行了,一鸣的脾气和几年来的所作所为你也清楚,根本不用把老夫拖过来凑热闹。”
杨庶堪嘿嘿一笑:“没你老可不行,你老不在身边,我不好意思开口求他。”
众人听得有趣哈哈大笑,所有的心结和尴尬似乎一下子全没了。
刘秉先叹了口气:“一鸣,愚兄真没想到你会就任北京政府的职务,这点让人很不理解,你从来都是反对满清朝廷的,这一次为什么就接受他们的任命呢?”
萧益民反问道:“二哥,为什么中山先生一直嚷嚷退位,要请袁世凯出来统一全国?”
“这……这是两码事。”刘秉先连忙分辩。
萧益民摇摇头:“一码事!小弟接受的是袁世凯和总理内阁的任命,而不是什么满清朝廷,尹昌衡不也是接受袁世凯的四川都督任命吗?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高调表示同意,到了小弟这个小小的边军司令和校阅使就反对了?”
杨庶堪连忙出来打圆场:“秉先刚从日本回来,估计还不知道南北议和的进展。不过一鸣啊,你得站稳立场才行,像公然占领都督府堂而皇之祭奠的事情,再也不能发生了,影响非常之恶劣啊!”
萧益民立刻沉下脸:“苍白兄,我们开诚布公就事论事吧,如果有人为了一己之私杀害你的老师,你会逆来顺受?也许你们革命党为了伟大信仰,能够一笑泯恩仇,可我萧益民做不出这等龌龊事!”
“我这个人头脑简单,只知道谁要动了我的老师我的亲人,触犯了我的利益,他就是我的敌人!谁敢砍下我的亲友、兄弟一颗脑袋,我就砍下他们全家人的脑袋来祭奠我的亲友兄弟,就这么简单,与任何革命无关!”
书房里一片寂静,过了好一会儿,邹文翰才仰头长叹,接着微微点头。
杨庶堪和刘秉先面面相觑,转而望向萧益民,惊讶地发现萧益民脸上的杀气变成了如沐春风的笑容,好像刚才一番话不是他说的一样,正在优雅地给大家斟上新茶呢。
杨庶堪不敢再触萧益民的霉头,只得顺着他的意思感叹道:
“一鸣,能成为你的朋友,是一种福气啊!但愿以后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永远都不会走到彼此的对面去。”
“呵呵,怎么会呢?其实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同盟会最近不是在大力宣传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吗?我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也非常钦佩。”
萧益民略作停顿,从边上茶几底下拿出张《华西时报》,递给杨庶堪:
“苍白兄,为何这么多同盟会成员和各省代表都反对的事,同盟会高层还罔顾民意、一意孤行?难道一定要把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作价三百万日元卖给狼子野心的日本人,才能维持同盟会的生存吗?”
“你来看看,竟然还请出万民唾骂的盛宣怀出面,做这笔误国误民买卖的代理人,你们这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吗?”
杨庶堪接过报纸,匆匆扫了一眼,抬起头惊愕不已:“你们的报纸从哪里获得的消息?”
萧益民苦笑一下不说话了,邹文翰颇为恼火地说道:
“你别看不起我们身处内陆的报人,很多事情我们知道的你未必清楚!告诉你也无妨,我们报社半年前就和英国人的《字林西报》合作,达成新闻互通、信息共享的合作协议,如今我们的四个年轻记者就在《字林西报》当实习记者,南北两京和上海等地的新闻自然传到我们报社。”
“更何况这次你们临时政府的议员们闹得沸沸扬扬,我听说湖北和北方数省的同盟会议员以及代表,这几天都先后宣布脱离南京临时政府……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你们还想瞒着国人吗?”
杨庶堪苦笑道:“邹老、一鸣,其实我个人也是非常反对这件事的,秉先老弟在南京的时候,为此还和黄克强吵了一架,最后闹得不欢而散,我们又说不上话,只能带着上面的指示赶来成都了。”
刘秉先迎着萧益民似笑非笑的眼睛:
“别这么看我,我和你一样坚决反对任何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而且在日本四年的求学经历,让我彻底看清了日本人的伪善和贪婪面目。你知道的,我这人什么错误都敢犯,但我绝不犯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错误,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
“说得好!二哥,你不愧是我二哥,更不愧为一个真正的中国军人!小弟支持你,只要你哪天觉得累了,就回到小弟这来,小弟这里永远有二哥的一张大椅子!”
萧益民兴奋地叫起来。
杨庶堪连忙站起,挥舞双手,质问萧益民:“一鸣,你不革命也就算了,还来挖革命的墙脚,太不厚道了吧?”
萧益民哈哈大笑,一把拉过杨庶堪,将他按在沙发上:
“苍白兄,我可告诉你,不管同盟会今后有什么大买卖要做,你都得先给小弟通风报信,小弟自然不会少了你那份儿,如果不声不吭、悄悄地和别人做买卖,小心小弟给你把事情搅黄喽,哈哈!”
杨庶堪用力挣扎起来,想打萧益民几下又没力气,只好冲着邹文翰大声嚷嚷:
“邹老,你怎么也不管管这顽徒?整个人就一身江湖黑道的作风,亏我还在南京把他夸得像花一样,早知他这么无赖,我就躲得远远的了!”
邹文翰眉飞色舞地说:
“苍白啊,你说对了,一鸣在成都洪门一帮元老的支持下,已经正式开堂了,他如今是洪门‘义字辈’的瓢把子,手下除了几千官兵,还有五六千义字辈的江湖兄弟,你要是怕他,今后在街上看到就躲着点,知道吗……”
第099章 以退为进露杀机
四川都督尹昌衡最近小日子过得非常痛苦,好不容易求得方方面面的头面人物出面,艰难地和萧益民达成了口头和解,盘踞城外虎视眈眈的老同学刘存厚,以及激进派枭雄熊克武接着双双发难,大有分不到一杯羹决不罢休之势。
再加上刚刚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和陆军部派来的视察员,整天对都督府横眉竖眼挑毛病,尹昌衡连睡个安稳觉的机会都没有,高度紧张的神经日夜绷得紧紧的,这种日子熬到何时才能到头啊?
窗外下起了第一场春雨,淅沥沥的雨点非常烦人,却挡不住一辆辆马车从四面八方向明远楼汇集。
再过一个小时,春节后四川省政府的第一次军政会议就要召开,出席会议的除了重庆来的副都督张培爵、新编川军第一至第三师的三位师长、抢到川军第五师番号的熊克武、心满意足接过川军第四师番号的刘存厚之外,还有省议会议长张澜以及民政、交通、税务和警察等各厅局的负责人,大家要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恢复全省税收的问题,说白了就一句话:大半年没有分文税赋,苦日子再也过不下去了。
位于明远楼顶层的都督办公室前,川军新任参谋长孙兆鸾推开虚掩的大门,疾步进入,递给尹昌衡一份电文:“刚刚收到的上海急电。”
“下次记得敲门!”
尹昌衡放下手中毛笔,不悦地看了孙兆鸾一眼,接过电文缓缓查看,忽然间,尹昌衡跳起来,冲着孙兆鸾大声咆哮:
“怎么这样?啊?!怎么会这样?你们不是信誓旦旦地说,萧益民顾全大局,不会再报复了吗?为什么他还不罢不休,连逃到上海躲起来的谢炯也不放过?为什么?!”
“这……大人,谢炯当时也做得实在太出格了,连徐维岳怀孕六甲的小妾都不放过……”
“闭嘴!”
尹昌衡一脚踢飞椅子:“谢炯是有罪,萧益民杀谢炯我没任何意见,可他怎么连谢炯一家老老小小七八十口人全给杀了?杀完还不行,还把所有脑袋都挂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电线杆上,这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这是禽兽!是疯子、是发疯的禽兽!”
尹昌衡歇斯底里的怒吼声,瞬间传遍整座明远楼,吓得门口过往军官全都跑开了,谁都不愿意这个时候触他的霉头。
孙兆鸾惨然一笑,擦去脸上的吐沫,后退一步,给尹昌衡端端正正地敬了个军礼:
“大人,属下家中老母病重,不能继续从军了,孙某今日起解甲归田,回家尽个儿子的孝道。请大人保重,再见!”
尹昌衡呆呆望着毫不犹豫离去的孙兆鸾,恼怒之下大叫一声,将硕大桌面上的所有东西狂扫一空,宽阔的办公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破碎声,飞舞的稿纸飘来飘去,久久不落。
皇城之内的明远楼下,一双双眼睛惊愕地望向楼上,脸带笑容的刘存厚走到双眉紧皱的熊克武身边,示好地笑了笑,随即低声问道:
“锦帆兄来得这么快?听说刚去了一趟北校场,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熊克武冷哼一声,随即自我解嘲地笑道:“人家不在家,故意躲着咱们,不愿来出席会议,兄弟我不赶紧回来,难道还坐在那里等着喝茶啊?”
“哦!不过,刘某听说,一鸣老弟一大早就亲自把北京来的那帮大老爷送出东门,随行的一溜马车上装的全是蜀绣、羚羊皮这类的本地土特产,估计是送人耽误了,没时间过来开会吧……”刘存厚脸上全是温和的笑容。
熊克武可能是脸上肌肉有点儿累了,收起笑容,奇怪地问道:“莫非积之兄也出席了昨晚萧公馆的送别盛宴?”
刘存厚笑着摇摇头:“没那个福气啊!不过一鸣老弟也挺够意思啊,昨天下午卖给刘某五百支‘豹牌’驳壳枪和十万发子弹,对刘某的第四师弟兄还是非常支持的,这不,刘某砸锅卖铁,总算把手枪营组建起来了,哈哈!”
【文、】熊克武眼角抽动几下,借口前面有老朋友招呼,匆匆做个揖转身离开,不知心中暗骂恶心他的刘存厚多少次娘。
【人、】刘存厚得意洋洋,笑容分外欢畅,转向刚走过来的副都督张培爵:“都督大人,你怎么脸色不好?”
【书、】消瘦的副都督张培爵扶扶近视眼镜,顺手摘下大盖帽,掏出手绢,边擦汗边叹气:
【屋、】“大都督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会议改到明天举行了……我得先回去看看,我住的那座破院子满是积水,再不回去今晚不用睡了。”
张培爵说完,便大声宣布会议改期的消息,正在大厅里分成一堆堆交谈的百余官员惊愕不已,叽叽喳喳闹腾一阵,最后只能垂头丧气地陆续离开,宽广的大厅里很快人影一空,只留下满地的肮脏脚印和水渍。
北门城墙上,拒绝部下撑伞的萧益民,正在与一个个守卫城门的官兵亲切交谈,从官兵们挺直的身躯和热切的目光中,很容易看到他们对司令萧益民的尊重与爱戴。
萧益民是送走袁世凯和陆军部的特使之后返回的,进城后突然记起议会前天送来的通知,于是临时决定登上城墙看望自己的弟兄,从明天起,北门的防务就正式移交给成都警察局接管了。
与官兵们交谈完毕,兴致盎然的萧益民沿着城墙向西走去,笑着说要走到西门才下去。身后一群军官很乐意走一走城墙,这样的机会毕竟不多,可以一面走一面欣赏绵绵春雨中的成都城。
城墙外的景致非常迷人,烟雨迷蒙,引人入胜,可城墙内就不好看了,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到处是挖开的道路和拆毁的墙垣,整座城市泥泞不堪,东门和西门之北、南门之西的城墙被挖开一段,同时增建三座新城门,而且名字都起好了。
这个巨大的城市改造工程之所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原因是成都兵变之后造成的巨大损失所致,几十条繁华的街道烧没了,十几万民众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废墟上,巴不得政府快点儿改造城市,也好让他们通过出让地基扩建大街,来获得点建新房的补助,好好重建一个晚上睡觉不漏风不淌雨的新家。
省政府和新上任的各级官员也需要一个大举措来获得民心,借以宣示政府的合法性和统治力,所以在春节前十天,由省政府、军政部和新成立的成都市政府联名上呈的提案,很容易就获得省议会超过半数议员的通过,紧接着第二天就开工了。
萧益民走到振兴路北端上方的城墙上停下,遥望城内宽阔的柏油马路和两旁整齐排列的一栋栋高大楼宇,随行的十余名弟兄以为萧益民在欣赏自己的功绩,一个个满面春风地指着南边议论:学校那栋大楼很阔气,医院新建住院大楼比教堂好看等等不亦乐乎。
唯有身材高大、满脸沧桑的边军新任参谋长包季卿不凑这份热闹,他仔细遥望城外的几座大工厂,再走到城墙边沿俯身往下看,观察良久,回到萧益民身边,半闭着深凹的双眼,指指脚下:“司令,从这儿挖!”
众弟兄惊讶地回过头来,望着脸如刀削的参谋长,包季卿仍然望着南面笔直的振兴路,脸上没有半点表情。
萧益民开怀不已,指指周围的弟兄,大声说道:
“看到没有?这就是参谋长目光高远之处,你们一个个走马观花,可曾注意到这个地方才是关系到我们安身立命的关键点?只要从我们脚下打开一条通道,再建起一座桥,城外的三个重要工厂,和城内的整个西北区域就能连成一片,加上我们买下的西城墙外紧邻大营的那片土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区,说得狂妄点儿,就是一个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众弟兄这才恍然大悟,看向包季卿的目光都不同了。
“司令,没通过省议会行不行?”
副官郑长泽低声问道,弟兄们关切地望向萧益民。
萧益民刚要请包季卿解释,哪知包季卿不屑地哼了一声,紧紧英国军用雨衣领子,一言不发向西慢慢走去,似乎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值得他来解释。
萧益民没有半点儿不快,反而一脸暧昧地反问郑长泽:“长泽啊,你说我们谁也不管,自己造一个城门,成都各界会有什么反应?”
郑长泽和弟兄们都在思考,枟毅大咧咧说道:“谁敢有什么反应?挖了也就挖了,难道有人敢过来咬我们的卵泡啊?”
众弟兄哄然大笑,萧益民忍不住笑骂起来,让大家自己想去。
向西走出十几步的包季卿也乐了,他停下脚步回过身,向枟毅招招手,枟毅连忙跑过去,陪着他一起慢走,低眉顺眼地请求参谋长给自己好好说说,看看除了硬干,还有其他什么好招数。
包季卿非常喜欢勇猛干练、赤胆忠心的枟毅,当时包季卿的妻子就是枟毅从大火中背出来的,所以包季卿很耐心地向枟毅解释:
“别以为司令是一时头脑发热,我估计他早已胸手成竹,他之所以问你们,完全是希望你们能多开动脑子,一个优秀的将领除了冲锋陷阵之外,必须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包括与自身有关联的军政和民政事务,明白吗?”
枟毅挠挠头:“明白一些,不是全明白,不知道司令会怎么去做?”
包季卿笑道:“怎么做?不出三天他肯定要挖开城墙,谁也挡不住,这不是鲁莽,而是一种权力和威严的宣示!”
“司令之所以在这次庞大的旧城改在中让出所有利益,不接下任何的工程,除了一眼就看到新政府外强中干之外,就是把力气用在这个地方,以及大营西面准备开工的骑兵大营。”
“其次,用不着一个月,新政府好不容易弄回来的几十万两银子肯定用光,承包工程的商人们没有钱必定停工,被政府收去宅基地用于街道扩建的十几万民众得不到钱起房子,届时一定会联合起来闹事,到那个时候谁能解决这个大问题?”
“当然是我们司令了!除了司令,我想不到有谁能扛起来……参谋长,你这么一说我彻底明白了!”枟毅佩服不已。
包季卿笑道:“还有呢,这几天你也看到,新政府各级官员和成都各大商家都眼巴巴地来拜访司令,司令对每个人都是那么和气,我琢磨,我们大营对面那片常平仓,很快就属于我们的了。”
“枟毅,你小子别以为仅仅是开一座城门、霸占一块地这么简单,这里面非常复杂,不但牵涉到一场四川最高权力的角逐,还会影响到各个集团今后的前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枟毅顺着这思路一想,最终还是没有想到其中关键,张着大嘴巴道:“对啊!政府没钱只能靠卖地渡过难关!对了,这几天青羊宫和文殊院的两个主持也派人来了,而且都是入夜之后悄悄地来,不知道他们和司令商量什么?”
“很简单,只要你仔细留意满城的谣传,你就知道司令的深谋远虑了。”
包季卿说到这儿叹了口气,停下步子,回头望望后方与弟兄们谈笑风生的萧益民,拉这枟毅的手臂,继续前行:
“枟毅,从现在起,你要多学多想,紧跟司令学习,注意他怎么待人处事和作出决定的方式,学好了你将终身受用!说起来,我们两个都是有福之人啊,遇到了司令这样的经世之才,上天待我们不薄……”
第100章 天命所归
萧益民的耐性根本没有首席军师包季卿说的那么好,所以第二天他的新建工兵营就全体出动,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到了振兴路北端的城墙角下,挥舞钢钎、铁锹和十字镐,开始大规模的拆墙。
也许真的应了一夜之间传遍整个成都城的“天命”,当工兵营长秦山奇一声令下的时候,阴沉沉的云层不知何时分开,射出一缕金色的阳光,将北城墙照得金光闪闪。不一会儿,东面的文殊院敲响了晨钟,上百和尚的唱经声悠扬飘渺,传遍四方。
得知情况的成都市民目瞪口呆之后,大为惊叹——神了!
为什么说神了呢?这和最近流传于成都的一则风水堪舆的消息息息相关:
省议会通过再开三个城门的决议公布没两天,一个穿着邋遢的疯道人就在大街上胡言乱语,说成都之所以百年安稳,完全得益于呈“睡龟形”的一圈城墙,原本是延年益寿、安定繁荣之相,可要是再开三个城门,这个天赐的吉兆就要毁了,变成了“爬行乌龟”。
这乌龟一爬行,脑袋肯定要伸出来的,脑袋伸出来就是挨刀的货,就此以后成都恐怕再也不会安稳了。
这个传言非常有市场,刚开始谁也没注意,谁知流传得越来越广,几千年迷信过来的民众越来越担忧,等到新政府发现不妙想要辟谣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议员们纷纷说干脆不要管它就当没听到,否则越辟谣越像有这么回事,反而会弄得民众更加紧张。
又过了几天,流言变得更为丰富,说是有个土生土长的贵人会干出一件大事来挽回危局,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凶兆,最终能制止灾难的发生。
结果不言而喻,一个绰号叫“小茶壶”的本地土生土长的贵人果然干出件大事,和谁都没打招呼他就派兵挖开北城墙了,而且听说还要捐资在城东、城西和城北各造一座大桥,方便成都的父老乡亲出入,今后马车和行人再也不用总挤在用了几百年的三座小桥上。
不少特别迷信的民众悄悄到青羊宫和文殊院去询问这件事,所有的道士、和尚没有一个直接说“是”,而是云里雾里绕得大家头晕,再稍稍暗示一下就算完事了,糊里糊涂的民众出来之后,脑子里就是觉得萧小哥果然是天命所归的大贵人,他修桥铺路挖北城墙绝对是挖对了,他是在为成都几十万生灵积阴德啊!
开城门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直到浇筑混泥土完毕开始封顶,都没有任何政府官员出现阻挠,反而是新开城门的两边空地上插满了祝福的香烛。
萧益民没有因为这个小小的诡计成功而得意,相反,他连续几天都和自己的参谋长在一起,为下一步的计划实施反复探讨。
就在新开城门封顶的那一天,萧益民以四川边军总司令兼川康陆军校阅使的名义,分别给袁世凯本人和陆军部发去三封电报。
三封电报的大致意思如下:
一、请求袁大总统恢复原驻藏军偏将军包季卿的名誉和军籍,请求授予包季卿四川边防陆军少将参谋长职务;二、本月初起,康藏各地连续发来告急电报,康藏叛乱死灰复燃,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叛乱距离甘孜城仅四十里之遥;三、恳请尽快下拨边军粮饷,否则三千五百边军将士难以开展最基础的军事训练,将要沦落到吃糠咽菜的地步。
当天下午,三封电报齐齐摆到袁世凯的案头,袁世凯看完电文内容,难得地大笑起来,笑完忽然发现自己不认识这个包季卿,连忙询问一旁的杨度和梁士诒。
梁士诒连忙劝道:“大帅千万别把这个包季卿留在成都,此人比属下早一届考取进士,而且年纪比属下还要小一岁,他年轻时文武兼修、风流倜傥,是蒙古族中罕见的文武双全、出类拔萃的人物,要不是在金銮殿上慷慨陈词,立志从军报国,老佛爷恐怕已经把他点入翰林院了!”
“之后包季卿先是分到广州将军处担任参军,两年后被选拔出任驻日本使馆二等武官,九年前,驻藏大臣凤全奉旨前往拉萨,从日本回国后担任禁卫统领的包季卿自告奋勇,先行出征,作为偏将开赴成都……直到凤全被杀死之后,才没听到包季卿的消息。”
“早先属下尚以为他死在康藏的平叛战争中,没想到他还活着,如此大才,留在成都可惜了!”
“的确如此,大帅,包季卿的大名属下也曾听说过,有道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大帅还是把他招到身边来吧。”杨度完全同意梁士诒的意见。
袁世凯犹豫了,低头看看电文,再看看康藏叛乱再起和萧益民索要军饷的两份电文,心里斟酌再三,最后慷慨地说道:
“既然萧益民这小子看上了这个包季卿,就让其留在四川边军吧,有道是君子不夺人所好,身为全军最高统帅,我怎么好意思和一个小字辈抢人?传出去会被人笑话的……”
“再者说了,萧益民这小子才二十二岁,有个老成持重的人在身边帮他也好些,何况我已经有了你们两个旷世奇才,夫复何求啊?罢了,罢了!”
梁士诒和杨度又是惋惜又是感动,齐齐向袁世凯深深致礼。
袁世凯笑着示意两人不用客气,随后和蔼地吩咐梁士诒:
“翼夫,你帮我拟个回电给萧益民,就说包季卿的事情我知道了,军部对他的恳求予以满足,对包季卿的任命即日下达,让他戒骄戒躁好好练兵。至于边军的粮饷嘛,让他自己想办法吧,身处天府之国还向我哭穷可不对;关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