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第3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伦帝国的首都巴比伦城,洗劫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地城市。占领了叙利亚,占领了卡迭石,就等于封堵了古埃及的一条强盛之路,古埃及自然不能善罢甘休,战争一触即发。
公元前1298年,法老率军朝奥伦特河谷进发以征服卡迭石,卡迭石是奥伦特河畔的一座古城和要塞,自公元前十四世纪初起为赫梯王国的首都。
拉美西斯拥有2万士兵和200辆战车,而他的对手则是穆瓦塔里什国王,他拥有1万名士兵和3500多辆战车。
由于横渡奥龙特河组织不善,埃几大军纵队行动脱节,第一支队在法老的率领下,已于午前进抵卡迭石,在该城西北扎营,第二支队渡河后尚在行军,其他支队仍在半渡之中,各支队间失去联系。
这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军队抓获了两名自称是赫梯族逃兵实为赫梯细作的贝督英人,他们说有重要情报要通报给埃及人。
这两人被带到了拉美西斯面前并向他交代说,穆瓦塔里什的部队距离此地很远,法老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城池。
拉美西斯此时已视卡迭石如囊中之物,未等大部队集结完毕,即独自率领一支部队冲向靠近卡迭石西北的平原地带并在此宿营。
只有当他的卫兵抓到敌军先头部队的两名士兵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进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此时为时已晚。
躲在城堡内的赫梯族人突然发起进攻,措手不及的法老军队溃不成军,四下逃窜,只有拉美西斯带领贴身侍卫奋力抵挡赫梯族人的进攻。
多亏有两件出乎意料的事才让拉美西斯得以全身而退,首先是赫梯族士兵攻进了埃及军队的营地之后,立即忙着抢夺财物,却把乘胜追击敌军的事忘在了脑后。其次是法老的后续部队及时赶了上来,救助拉美西斯及其士兵。
这时,整个战局被彻底扭转,本该轻易取胜的赫梯族人身困险境,接近黄昏时分,双方停战。晚上,埃及其他支队的士兵赶来增援法老。
卡迭石战役中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而且,双方都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亚述对赫梯和埃及的威胁,以及两国内部的困难等。所以,卡迭石战役实际上也标志了埃及同赫梯之间争霸战争的基本结束。
但是,拉美西斯二世借助自己的宣传,把这次几乎要葬送其前程的征战,变成了在一位伟大领袖领导下的英雄壮举。
拉美西斯把这次战争刻在了诸多神庙上。他带来了新的表现风格。阿布·辛拜勒神庙描绘卡迭石之战的浮雕中,以前叠放条纹装饰的表面现在则被用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景,营造出更富戏剧性的动感场面。
浮雕中刻画的拉美西斯与战车的形象可以让人了解到这种全新的风格,而人们对画面细节中的“四只手臂”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
埃及人与赫梯人之间的冲突一直延续到穆瓦塔里什国王去世之后。公元前1283年,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第21年,赫梯的新王阿图西里什向埃及提出了缔结合约的要求,并派人给埃及送去了合约草案。拉美西斯二世同意缔结和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
拉美西斯二世于公元前1213年辞世,经过70天他被制成木乃伊的遗体,以一个伟大法老所能享用的最隆重方式下葬。当时王位继承人,他的儿子莫尼普塔乘坐皇舟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沿尼罗河将父亲的遗体送至底比斯。
一路上臣民百姓无不洒泪相送,向这位给他们带来太平盛世的伟大法老致敬。船队到达底比斯城后,送葬的队伍又朝开凿于帝王谷的陵墓进发,在王陵内安放的除了拉美西斯二世的棺椁之外,还有让拉美西斯二世在冥界也能过上富贵生活的无尽宝藏,最后陵墓的大门被封上,以便让法老能平安地长眠。
但事与愿违,一千八百多年之后,因为哈马斯这个阿拉伯人的一个建议,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墓被盗掘,陵墓内陪葬的宝物被洗劫一空,而拉美西斯的木乃伊也不得安宁,被穆巴克下令扔进了红海,最终无影无踪了。
同样被穆巴克打扰了亡灵的,还有一位法老,那就是战无不胜的图特摩斯三世,两个被他刨坟掘墓的法老,都和卡迭石这个地方联系在了一起,这让穆巴克的心里顿时蒙上了一层阴影。
穆巴克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但是对于那些在埃及民间广为流传,而且神乎其神,透着诡异气息的法老诅咒传言,穆巴克一点儿都不陌生,而且并不觉得有任何可笑。
因为就在之前,所有参与挖掘埃及法老陵墓的阿拉伯士兵,都染上了诡异的怪病,没过多少天,就病死了,还活着的一个就是下达这个命令的穆巴克,还有一个就是提出这个建议,并且支持了盗掘的哈马斯。
卡迭石虽然早就随着赫梯王国的覆灭,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那里毕竟曾经是两个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法老,扬名立万的地方,谁知道那两个法老闲着没事,会不会故地重游,万一瞧见了穆巴克这个玷污了他们肉身的混蛋,到时候降下惩罚的话,那可就完蛋了。
“还有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通过奥伦特河?”
阿里显然也猜到了穆巴克的担心,不过他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总督大人!现在正值汛期,从卡迭石方向渡过奥伦特河是唯一的选择,那里的水位较浅,人可以直接淌水过河!从别的地方,想要把二十几万人全部渡过河去,我们缺少足够的船筏!”
穆巴克闻言,面色变得更加阴沉,朝着哈马斯又挥了一鞭子,大声道:“加快行军速度,大军前往卡迭石!”
……
卡迭石!
曾经恢宏的城堡早就已经不见了踪影,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供人凭吊。
杜学文和薛讷率领的大军,也早早的就进驻了这个地方,原本按照薛讷的建议,他们应当驻扎在奥伦特河西岸,等阿拉伯大军渡河之时,半渡而击。
但是杜学文在想了半晌之后,还是否决了薛讷的提议,关键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如今所能掌握的兵力太少了,除了驻扎在苏伊士港,亚历山大港和开罗的守军,再加上战死的,杜学文麾下,只剩下了三万五千人马。
凭借三万五千人马去守卫漫长的河岸,根本不可能,一旦放阿拉伯大军过河的话,他们很快就会消失在广阔,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到时候,他们就算是想追击,都难以做到,最终杜学文在询问了向导之后,选择了卡迭石,只要扼守卡迭石,阿拉伯人就无处可逃。
虽然这样一来,他们也要面临着背水而战的困境,可是他们别无选择。
“兄长!这里实在是太残破了,根本无险可守,若当真是如那些俘虏所言,穆巴克当真麾下有三十几万大军的话,就凭我们现在这些人,在平原上作战,如何能胜!?”
杜学文正在视察地形,就听见薛讷抱怨着走了过来,不禁笑道:“怎的?丁山!难道你还怕了不成!?”
薛讷闻言,顿时面色涨红,忙辩解道:“谁怕了!我不过是在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避免损失!不用去做无谓的牺牲!”
杜学文听了,只是淡淡的一笑,没有说话,继续朝着四周聊望着。
薛讷等了半晌,也不见杜学文言语,忍不住道:“兄长!我们难道真的要在这里阻击穆巴克的大军,这……还是太危险了!”
杜学文面色平静的说道:“丁山!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也知道在这里和十倍于己的对手作战,对手又是精锐的大食骑兵,肯定会非常危险,但是我们别无选择了,身为大唐的军人,就要随时都准备好,为这个帝国献身,这是军人的宿命!我们无法逃避!”
杜学文说这番话的时候,不禁想到了他的父亲杜睿,当初杜睿远征三韩的时候,杜睿就是以身为饵,诱使倭国的大军,进入重围,最后被全歼。
杜学文不相信杜睿当真是算无遗算,料定自己肯定不会有事,杜睿之所以那么做,只是为了大唐最后的胜利。
现在杜学文要做的,和当初的杜睿一样,都是如此,他之所以要在卡迭石这个地方阻击穆巴克的大军,也都是为了大唐帝国最后的胜利。
身为军人,为了胜利,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
“丁山!以三万众对战三十万,其危险,为兄不是没想过,不过在大唐帝国的利益面前,没有什么是更重要的,只要最后胜利是属于大唐帝国的,我没什么不能舍弃的!”
薛讷闻言,不禁也被杜学文的豪言壮语惊呆了,一想到,和杜学文相比,他居然还在担心安全问题,不禁心中一阵愧疚。
“兄长!不如小弟在此处阻击敌军,兄长率另一军,沿着奥伦特河布防,再设置第二道防线,也好确保万无一失!”
说的什么万无一失,说白了,薛讷这是要代杜学文去死了,他守在最前面,让杜学文去设置第二道防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还不是等到薛讷自己拼光了之后,给杜学文争取应变的时间。
杜学文依然面色平淡,摇了摇头,道:“不必了!丁山!我们手里的兵力本来就少,不宜再分散了,如果当真要死,你我兄弟两个就死在一起好了,男儿汉,大丈夫,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何等快意!”
薛讷知道杜学文是打定了主意了,杜学文和杜睿一样,都是倔强脾气,虽然也都善于听其别人的意见,可是一旦作出决断的话,谁都没办法改变。
“好!就死在一起!”
杜学文点点头,继续观察着四周,他虽然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但是谁又当真愿意死,他在此处观察,就是在寻找着那一线生机。
其实他完全可以不必如此,按照之前的战略,他要做的不过是将阿拉伯在埃及的军队全部留在埃及就是了,可是杜学文左思右想之下,突然觉得与其将阿拉伯大军留在埃及,不让其逃回叙利亚,倒不如,将其在埃及全歼的好。
正看着,杜学文突然眼睛一亮,想起了当初杜睿和他说过的一个战例,或许那就是他们的一线生机了。
杜学文崇拜他的父亲杜睿,以杜睿为自己追赶的目标,但是他真正的偶像,并非杜睿,而是小时候杜睿和他说过的一个西方将军,一个叫汉尼拔的迦太基人。
汉尼拔,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军事家。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他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
汉尼拔的童年正处于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汉尼拔从小就经受着战火的锻炼,九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
二十五岁时,年轻的汉尼拔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虽然年轻,但他却在父亲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军事才能的人。
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
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
有人曾这样描写他:“没有一种劳苦可以使他的身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一样受得了。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里,他总是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第一个投入战斗,交战之后,最后一个退出战场。”
杜学文将汉尼拔当成自己的偶像,完全是因为大致相同的成长轨迹,以及汉尼拔的战略思想。
第一:从外交上孤立敌人。
汉尼拔精通各种语言,尤其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还有高卢语。这样不仅仅是为了指挥他手下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雇佣军,还是为了和罗马周边国家、民族结盟,从外交上孤立罗马。
从外交上孤立敌人,尽量争取可能的盟友!
这个思想是汉尼拔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的。在战前汉尼拔和希腊地区的城邦达成了一起进攻罗马的盟约,他还派遣了大量的信使,和刚被罗马征服的高卢人达成了盟约。所以一开战,罗马人便同时在西西里、希腊还有伊比利亚开战,三面作战使得罗马人迟迟不能集中兵力取得一个战场的胜利。
第二:就是汉尼拔最令人惊叹的杰作了,模糊的国界线,军队就是国家的边境。汉尼拔考虑到了战争对国家经济的破坏和平民的危害,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把战争引向罗马本土,从而最大化的削弱罗马人的战争潜力,而减少迦太基的损失。
这个思想的指引下,汉尼拔完成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行军,哪怕部队不断逃跑、减员严重、道路不通、土著骚扰不断,汉尼拔也没有放弃,从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第三:分化瓦解。和外交孤立不一样的就是他的对象是自己当前的敌人而不是可能的盟友,这在以前“敌人是敌人,朋友是朋友”的西方是从来没有过的,甚至以后都出现的非常少。他利用间谍、俘虏还有有计划有针对的进军从而分化了罗马和罗马同盟间的关系,使得罗马人一度不相信自己的附庸军团同盟军团,最终汉尼拔的战略有了效果,意大利第二大城邦卡普阿倒向汉尼拔。
第四:信息的获取和间谍的应用。汉尼拔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在异国他乡、别人的老家门口纵横驰骋16年,就是汉尼拔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汉尼拔在开战前就对罗马派出了大量的间谍并且派出了大量的信使联系周边国家。
并且汉尼拔还派遣了大量的间谍和信使进入罗马,刺探军情,离间罗马人和罗马同盟的关系。汉尼拔在意大利的进军路线连罗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那是因为汉尼拔知道罗马人不知道的道路,这就是间谍的作用。
令人津津论道的特拉西米若湖战役之所以能够按照汉尼拔的部署,就是因为在此之前汉尼拔巧妙地穿越了大草地,越过了罗马重兵把守的大路,把罗马军团甩在了后面。所以罗马人怕汉尼拔进军虚弱的罗马,不得不在后面紧紧追赶、急于求战,从而掉入了汉尼拔精心设计的战场。
第五:汉尼拔在其战争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军队中有很多的雇佣军,早在远征意大利之前,汉尼拔就在西班牙征集了一支优秀的善于作战的雇佣军部队为其战略目标服务。
在汉尼拔远征意大利之前,他手下只有2500名左右的士兵是迦太基公民,其它的士兵都是从欧洲和非洲各地雇来的,应该说汉尼拔是世界上较早大规模使用雇佣兵部队参加作战的军事统帅。
虽然使用雇佣军可以减少迦太基人的伤亡,不过,大量使用雇佣军也是有其弊端的,一部分雇佣军在进军罗马的途中因为受不了艰苦而逃跑,因此,当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汉尼拔的远征大军就已经不足半数了。
另外,雇佣军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迦太基政府不能提供给汉尼拔时,为了维护雇佣军巨大的开销,汉尼拔必须在罗马境内攻城略地,抢夺财产。这样的掠夺,自然会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但不管怎么说,雇佣军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迦太基的克隆人军队。除此之外,汉尼拔十分重视谋略的作用,他所用的“火牛计”反映了当时人们如何利用一切战争资源的思想。
汉尼拔十分重视收买人心,有时候,他将自己扮作来自上天的神,使那些迷信的当地酋长相信他所说的话。在领导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雇佣军部队时,汉尼拔经常把打胜仗后俘获的奴隶分给自己军队中的高卢人,使他们有获利的机会,从而更死心塌地的为他去作战。
汉尼拔的几次胜利使其在意大利半岛上的同盟者愈益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寄希望于汉尼拔能够消灭罗马,使他们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就是最早的“战争红利”驱动心理。
甚至连杜睿都十分推崇汉尼拔,其许多思想和作战方法都有着理想主义的光芒,甚至可以说,他是后世“高边疆”战略理论之父。
杜学文将汉尼拔当成自己的偶像,而不是他的父亲杜睿,完全是因为汉尼拔的战略思想,更加天马行空,更加匪夷所思。
就如同这一刻,杜学文记起来的那个可以成为唐军一线生机的战例一一坎尼会战!
薛讷见杜学文突然笑了起来,忙道:“兄长!可是又有何计划?”
杜学文笑道:“或许这一次,你我兄弟两个就要名扬天下了!”
第六百三十一章
坎尼之战!
发生于公元前216年,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此前迦太基军队主帅汉尼拔入侵意大利,并且屡败罗马军队。而为了截断罗马之粮食补给,进一步打击其士气,汉尼拔于是进兵至意大利南方的罗马粮仓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军与罗马军相遇,大战爆发。汉氏运筹帷幄,成功地以少胜多,击溃了由罗马执政官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与瓦罗二人所统领的大军。而此战虽然并没有令迦太基彻底击溃罗马,但汉尼拔战术运用之高妙,便是在战术思想高度发达的后世,仍被誉为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之一。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时,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在冬季时率领大军经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并迅速地在特拉比亚会战与特拉西梅诺湖会战中连败罗马军两次。
经过这些败绩后,罗马人委任费边为独裁官,其决定与汉尼拔打消耗战,并截断其补给线和拒绝与之正面交战。
但是这些战术并不为罗马人所认同,当罗马人在汉尼拔大胜的惊讶中醒觉过来后,开始怀疑费边战术的有效性,结果给了迦太基军队回复元气的机会。费边的战略使得那些极欲在短期内终结战争的主流人士感到失望,而且当时人们亦普遍相信若任由汉尼拔在意大利抢掠而不阻止的话,则罗马的同盟们可能会背叛并与迦太基人结盟,因为其会因罗马的消极战略使认为罗马无法保护自己。
在前216年,罗马元老院重新开始执政官选举,并选出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与瓦罗为执政官。与此同时,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组成了。
以往罗马人的战争大多只是由一名执政官与两队罗马军团负责,并由罗马的同盟分担部份兵力,同时召集四队罗马军队在同一场战争里已很罕见。
但在此次,形势极为险峻,所以罗马决定派出不只四队而是八队罗马军团前赴战场。大军包括了二千四百名罗马骑兵与四千名同盟骑兵,总共有八万六千四百至八万七千名士兵。每一军团有着相同数量的同盟军备队。
和罗马军团相比,迦太基的部队只能用寒碜来形容,说好听点是杂牌军,说难听点是一帮乌合之众。
迦太基的商人与富有的农民们没兴趣也不愿意把岁月付诸戎马生涯,故而迦太基的士兵绝大部分是从与其通商或被其战败的半开化部落中募来的。
汉尼拔手下只有两千五百名士兵为迦太基公民,其余兵众来自许多非洲与南欧国家。迦太基军队中各部落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命令和沟通很成问题,而且武器种类繁多,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独门兵器,战法也各不相同。
利比亚腓尼基人步、马战并用,善使重型长矛。这些非洲人是汉尼拔最信赖的部队。西班牙步兵与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巨剑,于近战时用以砍、刺。法国人的祖先高卢人披着一头染成红色的长发,通常进行步战。他们赤膊上阵,近战时挥舞一把大砍刀,打起仗来不要命的特像李逵。来自巴利阿里群岛的士兵是使用投石器的能手,飞石伤人,百发百中,有如水浒中的没羽箭张清。非洲兵体格强壮,吃苦耐劳,个个是田径高手,但是军事技能差了点,他们光头文身,打仗时用长枪与弓箭,有时也用长剑。
汉尼拔的优势在重骑兵,伊比利亚人的战马力大体壮,在行军中通常每匹能载两人。在作战时,一人留在马背上战斗,另一人则下马步战,像后世的步坦协同作战。
高卢人也有骑兵,但是战斗力最强的还数来自众多努米第亚部落的非洲骑兵。他们手持标枪与剑,左臂披一块豹皮或狮皮作为护卫,几乎光身于马鞍之上。他们是无畏、不倦与善战的斗士,大概也是全军最为精锐的作战力量。
由于各自背景不同,所以汉尼拔麾下的部队士气也参差不齐,比如西班牙人和高卢人的立场就很动摇,当年加入迦太基部队多半也是革命机会主义。除了多努米第亚部落的非洲骑兵,其他部落战斗力只能算平平,利拜尔人和凯尔特人更是菜鸟,根本没有作战经验。和人数上和质量上占压倒性优势的罗马人对拼的话,汉尼拔几乎没有胜算的机会,除非有奇迹发生。
然而自从两年前汉尼拔率领部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从意大利北部打得罗马人措手不及以后,罗马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被他亲手打破。一连串的胜利使他,汉尼拔,一个年仅26岁的迦太基将领的儿子,已成为让整个罗马最恐惧的人。
在坎尼会战爆发之前,汉尼拔已经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并占有了阿普利亚平原的坎尼城。
坎尼城是罗马一个巨大的补给仓库,汉尼拔攻占此城,将罗马与其重要补给来源断开。坎尼被夺取使得罗马军队发生骚乱,若只是失去了一处地方与仓库,并不足以引起骚动,但坎尼是对各被夺省份的控制点。
罗马的两位执政官为了迎击汉尼拔,亲率大军向南行军。经过两天,其于奥非都斯河左侧找到汉尼拔的踪迹,并在距离其六英里外扎营。平常两位执政官会分别指挥其所部,但这次因两部军队合一,所以因应罗马法律的要求,两位执政官在日间轮流作出指挥。
执政官保卢斯,本性骄傲自大,首次带兵上阵,就一心要战胜汉尼拔。当时汉尼拔派出一支小部队,对罗马军队发起了试探性进攻,保卢斯成功将其击退,这让保卢斯信心倍增,一心想着要与汉尼拔进行决战。
而另一位执政官瓦罗则不同于保卢斯,其心思缜密并且步步为营,而且其知道即使罗马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与汉尼拔在平原上对战是极不智的。
瓦罗的想法绝对正确,因为汉尼拔具有骑兵的优势,不论是质量或是数量上。尽管有着这些顾虑,但是保卢斯却认为在取得初捷后退兵为不明智的,于是将三分之二的兵力驻扎在奥非都斯河东侧,并指令余下的军队渡河,在北岸离迦太基军营更近的一个高地上设下第二个军营,此军营设立的目的在于抢夺粮草并且骚扰敌军。
两军于这个位置对阵了两天,在第二天,汉尼拔向瓦罗挑战,相约于明天正式交战。瓦罗拒绝了,当其要求被拒绝后,汉尼拔意识到奥非都斯河对罗马军队的重要性,于是派出骑兵向正在河边取水的罗马士兵进行骚扰。
瓦罗并没有因此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是下令士兵严守营盘,但是对于保卢斯来说,汉尼拔派出的这些骑兵直接对罗马军营进行骚扰,掠夺并干扰罗马军水源供应,是不可容忍的行为。保卢斯因此被激怒,并于次日,即公元前216年8月2日,集合南北两营大军,在与汉尼拔军营隔岸相望处布下战阵,向汉尼拔挑战,要与其决一死战。
罗马军将右翼置于奥非都斯河附近,当时传统的阵形是步兵置中军,骑兵置两翼。罗马人依照此法摆阵,但选择加厚中军的纵深而不是加阔其战线阔度,这是因为其军队数量多于迦太基的,所以其战线可以与迦太基人的等长,并希望以此迅速击溃汉尼拔的中军。罗马军队一队紧跟着一队,当罗马军队前进时可以确定其具有统一的战线。
步兵排成数十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装步兵放在阵形中心,每列之间有一定距离。骑兵放在步兵的左右两翼,右翼是罗马公民组成的少数骑兵,左翼为意大利联盟的骑兵。整个队形突出深度,其优点在于以重装步兵的强冲击力来突破对方的阵线。罗马执政官瓦罗指挥右翼,另一位执政官保卢斯指挥中路,塞维利阿指挥左翼,每个指挥官都精选一千骑兵作为机动部队,以便必要时出击。
面对罗马军队的阵形,汉尼拔没有可调配的空间或撤退的可能,因为其背后为河流,而罗马人的优势兵力会逼使其军队后撤,最后其可能被切割并逐个被击溃。
而且最为致命的是,坎尼这个战场不同于此前的战场,一目了然,没有可以伏兵之地。
此外,瓦罗也知道罗马步兵当初在特拉比亚会战里,成功穿透了汉尼拔的中军,所以其打算再次施行同样的战术,并且凭借着巨大的兵力优势取得更大的战果。
汉尼拔为了应付罗马军的优势兵力,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阵形,为了对付罗马的布阵,汉尼拔使用了双重包抄的战略,将最不可靠的两万五千名高卢新兵置于中军,并混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兵。
一万二千名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兵则分列两边,汉尼拔依据各兵种的特性与战斗素质来布阵,其使用了各兵种的优势与缺点来实行其计划,其计划首先命令其两翼的精锐骑兵先击溃较弱的罗马骑兵并从后攻击罗马步兵,罗马步兵肯定会因数量上占优,而将汉尼拔的中军逼向后撤,而汉尼拔此时则可将原先安放在两侧的非洲重装兵向中间进攻,对罗马军队形成包围。其中军并不是一条直线,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阵,以诱敌击之。
汉尼拔铁心要打一场包围战,但迦太基军队的数量远少于罗马人,包围敌人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貌似自杀的行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尼拔的过人的胆识,不过汉尼拔把左翼直接摆放在了奥菲杜斯河的一个拐弯处,这样河水就充当了迦太基左翼的保护伞,罗马人不可能穿越河水去包围他们。既然左翼得到了地势的保护,那么原本用来保护左翼的重骑兵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机动起来。
汉尼拔另一个高明之处是他对步兵的部署,迦太基的步兵阵型是一个新月形,或者说是弓形。两侧的非洲重步兵是坚持不动的,中间的漫长阵列却可以像弓弦一样来回摆动。在作战中,迦太基中央地带的步兵不断后退,慢慢把罗马军队引入一个大的口袋中,两翼的非洲重步兵则逐渐向中央靠拢,这个口袋在慢慢收缩。
如果把罗马人比喻成被装在袋子里的猎物,那迦太基骑兵则可看作猎人打向袋子的棍棒。对罗马人来说,即使他们突破了迦太基的中央阵线,他们也改变不了被消灭的命运,因为前方就是奥菲杜斯河,罗马人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来重整部队,那将又是一次“特拉西米湖”式的屠杀。
汉尼拨还对坎纳的天气规律作了详尽的了解,掌握了中午时分一般有强劲东南风的情况,据此,他将各路方阵面向西北展开,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力的有利因素。为了切断敌人的退路,汉尼拨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敌阵后方的树林里,以便在风起时从后面打击敌人。
待迦太基军摆阵完毕,罗马军主帅瓦罗针对敌方两翼强,中间弱的阵势,临时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