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六合大拳师-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凤吟的姿势是腿脚朝台下,身子拧向一边,胳膊又探出来。这样虽然正面跟侧面貌似变化灵活,而另外两面却成了死门。进一步就掉下擂台了,回身就得扣一步。拧着身子就是走圈,出路也就是顺着手指引的方向扣步回身。
这就简单多了,只要抢在这回身一步给他逼住,就算将袁凤吟给逼死了。袁凤吟这不傻么?给你机会你都不动。
孟恩光很是担心,他才想起没有警告袁凤吟,形意自开了五行拳后,虽然劲力强劲,放可以阻其来路,摧其根,进只要力达梢节,属于同时打上几处要害的打法,一招能毙命。但毕竟在练功时为了逼着出来功力,就舍弃了很多阴毒的打法。
这些东西,无论是心意里的,还是李洛能先生通臂里的,都给去了。所以一直一来与形意交手而败者,才总能折服,纯粹以功力赢人。
但是生死搏杀,功力只是其中的一项而已。看凤吟摆这姿态,明显是想跟人比闭门破门的本事。就看方才铁燕彪那路四把走得,那哪里还是四把,人家明明警告了你你还自以为是。
袁承兴又退后一步,在他眼里,劝不住的冒失鬼就是该死,自己兜着吧。
机不可失,铁燕彪双手起把,朝着凤吟直扑而上,本来就站了个挨揍的姿态,这一扑一步就给凤吟把退路给踩死了。
两手一翻挤住凤吟的臂膀,双手扑按,凤吟撤步挂塌根本来不及,倒拧的劲怎么能有人家直来的大,身子一斜就给扑出去了。
因为他本来步子就跟身子拧着,这一踉跄前脚就横开了一步。鸡腿的好处就是两脚两膝都向前,说上步就上步,根本不用再调换步子,这就绝对的快了一步了,铁燕彪两腿一摩,双臂曲回,又是一扑,但就这当空,袁凤吟斜出去的身子成了一个反弓步,左手一招右手一掌就砍回来了。
很容易理解,就是左手翻劈带护,右拳合力撞砍。
这就叫刚碰刚必有伤,以横破直。铁燕彪步子没落定,就这当口袁凤吟的身子横扫而来,那气势宛如旋风卷白草,铁燕彪的身子就给掀了起来,一掌就给砍在左边肋条上。
铁燕彪一阵滚爬,手支着地打了半个转撞在台上的桌子上。
两人都玩障眼法,结果俩人都中了一招。铁燕彪张口就道:“你这不是心意拳!”
很天真,本来就是个八卦姿态。
这是劈挂掌接了个螳螂腰斩,就是腿为根基甩腰发力,这劲按凤吟的功底来讲,太轻了。到不是说这个动作的劲用轻了,而是这个动作本身的劲打到了,也轻。
这其中就得说道六合的基本功了,六合拳的很多合力都在特殊的基本功之上,所以练起拳来才古怪难看。如果任何拳法都能套用,那大可不必用那法子练拳。
其中各有所长,要出这个功夫,就必然下特殊的本事。而正因为这个特殊性,所以很多动作是带有副作用的,稍有不慎就会出危险。因为太自己跟自己较劲了。顺了不出功,抗大了伤身子。
其中的处理法子,都在老师那。所以老么要么糊弄你只是柔活了身子,长了力气,要么就得下大心血看着你练。而一旦处理不当,得了个功法但不全,甚至会弄得自残。
心意毒也毒在这,核对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六合那几个字,必须合上,不存在大概其的凑合。
这一下可以说了二合六成力,就是走了两处合劲,打了六成力气。不是不想再合了,是这个动作就合不上外三合。
很多朋友可能转不过弯来,转不过来也就这样了,这就是事实,因为动作本来就不同,哪能生搬硬套。打不出六合也没什么,各有各的道理,别丢了自我。
袁凤吟对铁燕彪道:“你的双把跟谁学的?不对。”
铁燕彪狠瞪着眼。袁凤吟道:“我都那么给你了你都奈何不得我,当然不对。我扑一把你看看。”
铁燕彪方才挨了那一掌,只感觉顺着肋骨一阵凉感觉身子被横着截开了一般的疼,就不敢动弹了。
那是震了脾脏,这阵缓过来了,只要没有内出血,就能熬过来。
铁燕彪站定身姿,心里一阵懊恼。本来还一位教训教训人家,没想到反被教训了。铁燕彪步子一趟,却是直进,这次没有轻易出手,而是两手护绕,走了一个蛇拨草。
袁凤吟还是二合二成力,就跟他硬抗,二人臂膀相交,袁凤吟没有往里走,而是往中了裹合,四手就抓在一起了。
你抗我不抗,铁燕彪的身子如泥鳅一般,两手上下一绞而分,左手上缠,右手下封,将袁凤吟的胳膊就闭成了“义”字。然后身子一低,猫头哈腰,就往袁凤吟右腋下钻。
这手太狠了。他就是一个“迅”字,接着两手一交,突然以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进攻,他穿的时间扯着袁凤吟的手,无疑就是用袁凤吟的胳膊讲袁凤吟自己跟捆上了。贴着腋下穿过,稍微蹭那么一下,袁凤吟这个被动的身子就得晃上一晃,只要有这么个空当,人早就穿过去了。
穿过去不说,还扯着袁凤吟的右臂给拧上了麻花,这不是为了擒拿,就是为了限制袁凤吟的活动。顺着后裆一掏,将右臂一提,这一条好汉就算交代了。
这是正经的鹞子穿林。
鹞子入林侧展翅,打得是束展二字一命忘。那是绝对的心意风格,干净利落,一步到位。
鹞子穿林走得确是见缝插针,鹞子抓裆。
鹞子抓裆这个是从猎鹰上来的。都知道老鹞子厉害,钻天穿林的,好的鹞子在丛林里,豹子野猪它都干得过。
它靠的技巧有二,一是抠着眼往上提,二就是从也野兽的肛门里往外掏肠子。
所以通常被猎鹰捕住的猛兽,死得时候通常是双眼失明,花花肠子流了一地。
动作各异,但理法相通。当初陕西义侠高鹞子决斗马黑子那场,两人体格相差悬殊,谁都看着高鹞子不是马黑子对手。但就一个照面,马黑子一起腿,高鹞子穿裆而过,没见怎么回事就把马黑子给废了。太快了。
铁燕彪有关中拳的底子,又合了四把捶。战后分析,这一脉怕是只得了四把。其他都在功力四把的根基之上做延伸。而实际上,在四把形成之前,十大形就已经很完善了。
袁凤吟当然知道铁燕彪什么意思了,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铁燕彪下如此绝手。这都是时候分析,当时太快了,容不得思考。
这一封一穿,袁凤吟若是拧身回顾,那裆就直接给人家了。若是退步拽肘,怕是一拽之后人家照样就穿过去了。
这就是所谓的天下武学,无坚不破,唯快不破。只要快,什么都得另说。
袁凤吟走得是个鸡步,鸡步最大的特点就是双腿严丝合缝,他胯下就没那个缝儿。袁凤吟想都没想,直接打了虎坐。右手一拧一插贴胯后,身子一坠,那擒拿轻易就给挣开了。
完没想到这个铁燕虎,挺高大一条汉子,竟硬生将身子也给坠住退了回来。
他深知这一穿过去的后果,本能就退出来了。这就是四拳八式鹰熊分形的功夫,都道心意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狠毒凶险,不留退路。不留退路哪行。
铁燕彪退出来,进时低,退时高,说是退,实际就是一抽身站起来了,后脚几乎没挪窝。右手向上一抄,左手一护挤住。
这一动就是本能一动,打不打也得先把自己护住。但就护住的时候,胳膊轮了个小圈,借着这合力,右脚七寸踢出。这是正经打了一个刮地风。可以理解为戳脚截腿,直接毁人胫骨。
八极里叫搓提,顺着脚背往上搓迎面骨。
这是传统拳各家都非常重视的低腿,螳螂八打里唤作七打鹤膝虎胫。打同小异,不过发力方式稍有差别而已,然而对于胫骨来说,也不差这点劲。
袁凤吟真没想到这个铁燕彪跟自己怎么这么大仇恨,原先还想套套他的拳路,让人这两手打得险些只有招架之功。
(猜不透就回家问问老师,起个兴致好好跟自己老师学。求真务实,细节是关键。没老师的就不要乱猜乱套了,先把弓步马步搞明白再说,不明白群里问。)
第四十一章 迈步耕犁翻浪劲
第四十一章迈步耕犁翻浪劲
有个挺有意思的词汇叫迎刃而解。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人就两条腿,开腿迈步,也没什么花样。但是开步与开步之间有大讲究。这一腿已经踢到了,好腿没过膝。袁凤吟也没怎么着,就是一提腿走了个迎门贴壁,貌似一个金鸡独立,但决然不是那么简单,搓踢碰上踢,袁凤吟的拳就钻进了铁燕彪的胸怀,这一拳不是上钻。就是迎门贴壁,一拳上来,铁燕彪就感觉一斧砍进来一般,仿佛一张大犁直冲而来,又似一道浪头翻上,人就腾着往后摔。
这个打得就是一个翻浪劲,用得是起把,打得是斩手。敌人给拔了根掀起来,但身子却又往下萎,铁燕彪脚底一浮,但身子却直不起来了,只能往后倒退,他是真没明白怎么回事,按说这一瞬之间,那腿戳上胫骨不断人也得疼痛不起。要知道自己这一腿是能踢断茶碗粗的木桩子的。
不明白?自己想去吧。袁凤吟当然知道他不明白,拳打人不知,你明白了我打谁去。
步子一落,手随步道,没接心意,却是接了一个单崩拳。形意相对其他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趟劲,一步上去欺身夺位,人就得往起了掀。
有人理解脚“踏中门夺敌位,就是神仙也难防”这句的意思是脚插进人两腿之间欺身。是有这层意思在里面,但决然没这么简单,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一步趟,正也趟侧也趟,槐虫步练得就是这个。
要说八卦那个趟泥是不是,先别说能不能把人趟翻,就说劲向哪走就行了。两腿如钉,落地生根。脚打踩意不落空,就是一步到位,没有那些幻想的虚实变化,那个时间早来不及了。之所以五行拳看着简单,就是因为舍弃了那些预想的虚实变换。
而桩功到了一定程度,小腿是会起变化的,如果形意八卦都练,很明显会感觉到其中的不同。否着就没练真。(这个起点的读者读不明白就算了,练着的都不明白,没练的也不强求了。等第二部我来点简单的。练着的朋友不承认我也没办法,自己琢磨去吧。)
铁燕彪练着心意也没弄明白,反正就感觉自己被掀起来了,两手急忙相护与胸,又得调整身姿,稳定姿态。这是好习惯,倒了也得护住要害。
袁凤吟拗步劈拳占中,顺步崩拳就到了,正中中脘。这一拳就是平拳,没用什么压拳面的锥子拳。跟冲车撞上一般,铁燕彪胃里一阵翻涌。按说这一步就已经出结果了,袁凤吟鸡步一逼,左一拳又上来了。这一拳打得是崩,但是胳膊拧翻,浑身起横,一拳捣上去并没发合力,只是杵了一把,就把身子分出来了。
形意拳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光能蹿能出还不行,进去还得能出来。很多大家练了一辈子,就求怎么退身而出。都道心意毒,就是因为心意一把劲做到死,有多大本钱发多大劲力,老本都豁上去,所以大有无坚不摧的架势。而且出手不离上下要害,那套说辞我也不背了,就这么意思。
形意分重来后,强调功力训练,很多打法实际已经失去了,又取了三七虚实的步子,图得就是存个老本。所以练得是能进能退,五行连环拳在老刘这一脉往下是两套,非常简介,但奥妙无穷,其中一套就是所谓“进退连环”,之所以叫“进退连环”,是有这层道理在里面的。另一套,就是沿用了心意一路赶尽杀绝的练法。
第三把拳就到了,这一拳用得是膀,也是四把的头把艺,但是换了一面。心意诚于中,按本能袁凤吟是有心打死他的,毕竟这人连下毒手,虽然断了他的念头,但其心已动。但是袁凤吟骨子里却是一个善良之人,又加上不明白这人为什么如此痛恨自己。就感觉这人有一身好根基,而且又是同门,并且显然他的师父是怕他惹事,故意藏了打法。不然以他的根基不至如此。所以动了英雄相惜之心,就收回了力。
说是开弓哪有回头箭,这劲一发就如同泼水难手。但内家拳那么强调筋骨开合,图得就是这个能发能收。
铁燕彪“咦”地一声凄厉尖叫,就是等着白挨这一膀了。他也知道其势凶险,本能就发雷声调动四稍气血闭住五行,就是硬抗了。
拳就是这样,当身子的弱处练得结实了,也就成了武器。铁燕彪的身子瞬间铁铸一般,有点气贯满盈的架势,老本都翻上来了。
袁凤吟没有裁这一把,而是出双手箍住了铁燕彪的脖颈,使沉劈坠劲,给他打翻在地。
铁燕彪趴在地上许久,方才因为内外高度紧张,此时松懈下来有些不适,一直神情恍惚。袁凤吟将他拉起来,道:“兄弟,承让了。”
铁燕彪一脸愧疚,倒不是因为输了,而是真服了,在拳脚中,他就感觉到袁凤吟的拳虽然霸道,但始终以浩然正气贯穿始终。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也知道了恩师为什么一再告诫,切不可轻易出手。回想起来今日也就是遇见同门,而且入门较早,功力较深。若是他人,此时怕就伤在自己手上了,若义气用事,真将人毁了,那也是后悔莫及。
铁燕彪也没解释什么,一抱拳:“袁师傅,受教了。”强忍着胃里的翻江倒海,保持了武者的尊严与霸气。胜不骄,败不馁。同门较技,长进是个关键。
后来铁燕彪回去寻得恩师,一问才知,果然是师父还没传授打法,就是练法捷要都没解释透彻。只因为铁燕彪聪明而勤奋,想让他自己多揣摩,图个趣味,没想到他能偷着跑出来打擂。后来铁氏得了真传,又博学众长,技艺精神,又能投身教育事业,也可成为一代明师。
而先前破马贼那梁子,也就这么糊里糊涂地了结了。
这一战实在是快。袁凤吟目送铁燕彪离开,也是暗自叹息,没能邀请此人多逗留几日,也切磋些武艺。因为很明显能感觉到,此人另有技艺,而且较自己所学心意要深。或者此人是故意以心意对心意,讨些话头吧。而自己本想引他多走几个式子,竟然没能如愿。此人如此,他师父又是何等高深,真是天外有天。
袁凤吟在这次擂台,震撼不多,两次。这是一次,让他知道了天下武学博大精深,不能一叶障目,为人须谨慎谦恭。
袁承兴有点不高兴,就想随着去弄个清楚,又怪凤吟当打不打,不是心意好汉。迟疑了一阵又打消了念头。
实际袁凤吟用的算是连环拳的一马三践,践拳似马奔,连环一气演。打要远、气要催、拳是炮、龙折身。脚打踩意不落空,追风赶月不放松。
袁凤吟鹰捉虎扑打千斤秤很多武师也都见过,只道是有一身傻力气。后来又见他与袁承兴对拳,又感觉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但就方才三拳两脚之间,感觉到了其技艺之精神。再上去讨那个没趣就没劲了,半天就再没讨阵的。
袁承兴感觉再等也不会有人登台了,转身去了后台,看都不看了。袁凤吟自己不能叫场,也退在一旁。
本来是袁承兴要打夜战,现在他转身走了。小姑奶奶那几个都是太谷那边的,也算有头有脸的,不能让人家出来卖武。袁凤吟转了一圈,除了宾客就是兄长,处境有点尴尬。
擂台突然就显得空旷起来,在火光下显得神秘而深沉。台下人影重重闪闪,有点梦幻之感,让人突然就忘了处境。凤吟站在高台之上,身边这么多人,如此喧嚣,却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孤独。对面有几处火光,如果能望过去的话,那是关帝的祠堂,这戏台,实际是搭给关帝看的。
那有数重门,门上有匾,“义气千秋”、“忠义仁勇”、“大义参天”、“威扬六合”。
青面笑着走上来,对凤吟道:“东家,您歇歇,我走一段你看看。”
袁凤吟满心温暖。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青面总是有办法的。
青面缓缓起拳,就以太极拳之理法为根基,太极拳舒缓为标榜,将螳螂勾松开,将拧旋处放大,就以螳螂拳打了一路太极,打得是舒缓优美,又是低腿仆步的大架子,也让人耳目一新。
就在青面的行拳中,台下再次人影晃动,散场了。
袁凤吟感觉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就一个人随着众人离开了场地,众人是各回各家。凤吟沿路郁郁独行,想想些什么,又想不起什么。
有风,不大,微微能感觉到来袭西北方向。但吹得枯草有点“沙沙”之声。那声音在幽远的深夜显得有些鬼祟。
袁凤吟越走越感觉后面有个什么东西在跟着自己。比老鼠慢,比猫小,比蛇动静大,轻轻地蹭着草,没有呼吸。
袁凤吟走两步,那声音也随着自己的脚步跟两步,若不是那声音离着自己两丈,根本听不出来。袁凤吟快走,那声音也快。袁凤吟慢下来,那声音也慢。但总是有的。
袁凤吟就不像回头,就被那声音逼得一直向前,离住处也是越来越远。
直到一片荒郊之地,袁凤吟站定脚步,迅速回过身子,却见一团东西团在地上,袁凤吟就想到了三魁死那天。
袁凤吟慢慢调整呼吸,肢体,准备拼死一击。但三魁的影子却始终在他眼前晃动。凤吟平静下来,却见那个影子缓缓站起来。
四目相撞,却听那边道:“阿弥陀佛——”
序章 位卑不敢忘国忧
序章位卑不敢忘国忧
同治中期,清政府于列强侵犯一再忍让,于各不合理之要求一再妥协,也无力抵抗。与英法合作,效仿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大搞洋务运动,武装军队,建造船厂。
与内平定了各地起义暴动。在内腐外辱的地步下稍稍得已喘息恢复。吸取教训,调整内乱后的经济状态,降低赋税,鼓励耕作,发放两种,安抚民心。大兴科举,笼络人才。
一些外交大臣也行走海外,学习科技,购买枪炮。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
大清得以缓解死亡这一阶段,因自同治在位期间稍显端眉目,得以被称为“同治中兴”。中兴的主持大臣主要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他们在镇压反抗人民和平定社会动乱方面发挥了很大效果,同时亦成为了之后洋务运动的重要官员。
实际与外,这根本算不得中兴,列强要得是白银于领土这些实惠,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还等着这些苦难的人为自己生产物资,收集白银。不过在能力可控之下,给留了一个再次养肥待宰的时期。
即便如此,垂死挣扎的大清统治者将整个国家作为自己的陪葬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至始至终,大清是不放心这些中兴大臣的,“要用,但严加防范”,始终有八旗绿营部队“协同作战”,名为保险,实为监视。在这种畸形的重用下,而那些四下奔波的大臣,也不过是一个跑腿传话的而已。然而好在早年,这些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还算争取了一丝残喘的余地。
被动挨打,自秦时一统六合,就开始筑墙防御。即或如此,历代都以泱泱大国自居,心中无疆域之念,皆为“天下”,天子坐得天下,没有边的傲慢。因为这盲目与面子,在通商事宜上几乎就是赔本贸易,对外一再优惠政策。
传统文化差异悬殊,道德水准差异也极为悬殊。在他们心中那三拜九叩的臣服,不过是人家换来优惠通商条件的一小块敲门砖而已。
“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惟尔荷兰国……僻在西陲,海洋险远。历代以来,声教不及”,然大清“朝廷德化所致”,居然万里迢迢跑来进贡,因此格外开恩……“天朝上邦,怀柔遐方、加惠四夷”。
经济贸易跟国家发展没了关系,成了照顾外邦的恩赐。
后来,在列强的瓜分之下,这种无知的傲慢气质终于转为“垂垂若丧家之犬”之相。我天朝曾取笑夜郎自大,如今复为夜郎,太丢脸了。
至于爱国大员,这种大国优越感与知耻自强之心,在上层社会还稍微保留了一点威严正气的影响力。
相貌堂堂的外交大臣李鸿章,“矜持、自信和傲慢”,“容貌仁慈”,就特别有代表性。
“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从容貌来看;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这不是因为他给你巨大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对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
然而李中堂这类清醒人,也只是努力保持着这丝体面,深知救国无望。“抽心一烂,土崩瓦解”。
他总结说自己的一生“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整个晚清,裱糊匠这又何止是他一人。整个历史,裱糊匠又何止显于晚清。
《资治通鉴》司马光曾言:治理天下譬如居屋,破旧便修补,除非大坏是不能另造的。
只要清政府未曾改换风气,举国上下未有精神,这一切的奔波劳苦,于事无补。
光绪元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里曾这样谈到对时局的看法: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媾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方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力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
以下引自《曾国藩赵烈文之辩》,足以对照时代境况。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时忧心忡忡地对赵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中央政府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中央政府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灾祸。
听了赵烈文这番话,曾国藩立刻眉头紧锁,沉思半天才说:“然则当南迁乎?”显然,他不完全同意赵烈文的观点,认为清王朝并不会完全被推翻,有可能与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政权南迁、南北分治、维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样。对此,赵烈文明确回答说:“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他认为,清政府已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偏安一隅,恐将彻底灭亡。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赵烈文立即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赵的谈话确实非常坦率,他实际上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清军因明亡于李闯、吴三桂因红颜一怒大开城门而入关,所以“创业太易”;入关后为震慑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汉人而大开杀戒,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诛戮太重”,这两点决定了清王朝统治缺乏“合法性”。而清王朝后来的君王——可能他心中所指为康、乾、嘉——的“君德”故然十分纯正,但善与恶并不互相掩盖弥补,何况“天道”已给他们带来了文治武功的“盛世”作为十分丰厚的报答,因此这些后来君主们的“德泽”并不能抵消清王朝“开国”时的无道,仍不足补偿其统治的合法性匮缺。对赵从清王朝得天下的偶然性和残暴性这两点否定其统治的合法性的这番言论,曾国藩并未反驳。沉默很久后,曾才颇为无奈地说:“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
当时的中国,非但朝廷昏庸无能,民族精神之衰落也早已惨不忍睹。
“应付鸦片战争之朝廷命官,其见识思维毫无过人之处,对世界大势懵懂无知,事过之后亦无奋起学习之热情。”
“太平军事起,曾国藩惊呼:无兵不足以痛苦,无饷不足以深忧,惟欲求一耿耿忠愤血性之士而不可得,此则足以堪忧也。
同治中兴之领导阶层,绝大多数都无法摆脱小圈子利益之怪圈,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终究退居其次。满洲王公贵族集团之贪婪腐化、鼠目寸光、自私无耻。
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其压制思想自由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中国之学术文化,完全限于停顿。学术几无可称之处。所谓乾嘉学者,说到底不过是寻章摘句之腐儒,完全没有经天纬地之伟大创造。其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国人血性热情,毫无助益。等到列强瓜分中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文明固有之伟大精神被连根拔起,彻底摧毁。”
各地商帮精英对于国防一事也无能为力,只能在商业上努力与外邦抗争。武行精英提倡“尚武精神”、“强国强种”。很多爱国志士也都投身于变法维新之列,大拳师更是以七尺身躯,首当其冲,做得更加直截了当。
旷世奇才左宗棠,不负林则徐大人晚年嘱托,以“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之威势据理力争,得钦差使命督办新疆军务,抬棺出征,终于收复失地,包住疆土,守住了西北边线。
左宗棠的志气,也影响着商号镖行的爱国人士,逐渐投入到西征行列之中,支援粮饷,将商号设到俄国,在国家垂死挣扎之际,在商业上也与外邦拼死决战。
而这几位大人的铿锵话语,也始终激励着有志之士,上进、爱国。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有汾浍以流其毒,况茫乎碧澥沧溟;虽蛮貂之邦可行,勿污我黄图赤县。”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
“位卑不敢忘国忧。”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这些或在朝野或在民间的爱国志士,在被笑为“东亚病夫”的晚清时期,以生命的精诚,擦出了最后一星火花。
本卷说讲叙的,六合镖局的镖师,以形意之道义理法,广交同道,打通自太谷、张家口、库伦、恰克图,乃至哥萨克领地的东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