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六合大拳师-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手就能将指头拉坏,若能捉着凤吟胳膊一拉一撅,膀子也能给卸下来。

但凤吟打法上让了,小动作没丢,身子就往常有身上一倚,拐肘顶着,胯一逼来了个挨膀挤靠,这一靠虽然没发狠劲,却也逼得常有失了重心,也就什么都用不出来了。

边上那忻州冯氏三兄弟中的老三挠羊王有点坐不住了,“这明明是一路跤架嘛?怎么不上揣啊?抽别子也行啊。”

常庆在边上提着钢鞭,却见二人贴在一起,干着急也帮不上忙。

凤吟转身就将常有披在了背上,此时若一沉劲顶出一肘,常有也就交代了,但凤吟又没这么做,一拎而起又给放下了,一换手左边又进。

就这么缩头缩脑地玩了一阵,常有是羞愧难当,因为整个过程凤吟始终是保持一只手应变,而真打的话常有肋下,心口都不知道挨了多少肘了。凤吟这么披着,将常有当作了盾牌一般,拉拉扯扯总恰到好处地避让着常庆的钢鞭。

常有算是真火了,索性丢了一条锏,这两手抓着一条锏跟凤吟又杠又勒,完全没了章法。

就在这时,两人都感觉脸面一凉,寒光一闪,凤吟“激灵灵”就打了个冷战,这一闪之下凤吟还本能做了个保护常有的动作,在闪过之时,硬将常有一把硬揽过来,往怀里一带,旋了两个大马步就出了圈外。

常有跟个孩子似的被凤吟拽起来拎了一圈,这个羞愧劲没法形容了。虽然他本来就是个孩子,但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剑客了,又踢又打的,全然不顾凤吟的好意。

这边踢腾着,那边一剑又来,凤吟咬牙切齿凝目观瞧,却是那个“活石猴姑奶奶”。边上那常庆也舞着钢鞭打过来,哥俩并在一处,怒目横眉的,手提钢鞭铁锏,活像一对门神。三个神仙并合一处就打过来了。

凤吟这捂着腰赶紧抽刀子,简直是一场闹剧,可算开了个荤。

常有感觉刚才丢了铁锏挺难堪的,还趁空回去捡。常庆这时护着常有,上一步就挥鞭劈砸。

就在此时,凤吟的刀子也掏出来了,四人打在一处。

没想到事发突然,却见那活石猴奶奶一剑看似刺凤吟,但胳膊一拐,却把身边的常庆给拐开了,这步眼拿捏得好,这一拐常庆竟然被拐了个趔趄,比刚才凤吟玩那手明显多了。

那活石猴奶奶的胳膊往外拐,但剑也往外扫,一扫又把凤吟给逼住了,进不得身子,常庆也是安全的。

然后那剑尖又往左一飘,这一飘之时身子却是斜后退一步,看都没看,将地上那锏给一脚踢开了。

这可惹火烧身了,常庆的眼瞪得更大了,常有都喊出来了:“师姐你帮谁!”

却见那活石猴的身子一退即进,一剑就刺向凤吟,凤吟举刀就挡,开始还没好意思用那梳,用前边小枝接的,却见那姑奶奶的剑一扁一翻,用剑脊就给荡过去,那剑擦着缝就朝凤吟刺去。

凤吟手往右拨,身子往左避,没等动弹那剑已一翻一扣又一刺,将退路给封住了。

凤吟赶忙两手招架,心想我这两把刀,一把四个叉,两把就八个叉,我就不信拦不住你。

但小姑奶奶那剑却似那铁鞭锏一般,一翻一正,硬是拨得凤吟两手不得劲,拿不住人家的兵刃,自己的手到有点吃力。

凤吟心理暗暗佩服,人家这个剑掌握的,简直比自己的指头还灵活,这才发现自己的腕子有点死板了。此时想用那梳去啃兵器,却也啃不住了。

一阵“叮当吱喇”的摩擦声音,凤吟就看着那剑尖在自己面前划来划去就是没办法。这不光剑好,是小姑奶奶借劲借得好,完全顺着自己的劲路走的,所以毫不费劲就照着破绽了,真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而且就不知道这个小姑娘听劲怎么那么快,就能通过兵器之间这一丝相连,感觉出自己的下一步动作,提前就给自己封上了,这比刚才自己玩常有还要高明许多。

凤吟使出浑身解数,以为仰仗进退灵活的步法逼住姑娘进死角,但人家根本不费劲,将剑锋一转,一撩,就将凤吟的步子给截住了。真多亏步法灵活,若僵硬时一剑早被刺在大腿上了。

即便有了差距,但也不服气,非得弄个明白不行,心道稳住,稳住心神。再看那手,已经被划了好几条小口子了,不深不浅,刚好有个血印子。

令人汗颜的是,这姑娘不但逼得自己没了进路,而且同时还在阻挡那二位的进攻。一柄剑,将那二位揽在了圈外,而将自己又兜在了圈内。这车二真是太厉害了,不得不服,一个年轻弟子尚且如此,那当师父的更是没法说了。

就在进退之间,凤吟看出门道来了,这姑娘用得是剑,但打得规矩却是大枪扎法。

都道大枪凶猛,杆子巧,力气沉。但大枪本身马上战枪,双方都是身披重铠。大枪扎枪是含胸扎法,就是枪不送把,枪把在怀里揣着,枪扎四平。回枪出枪都是拿缩带环,这是大枪。

但就那准头来说,即便平地练得再好,大枪毕竟沉重颤抖,又在奔马之上,也不容易舞动调整。所以大枪实战与练功找劲不同,而是枪扎四点。

这姑奶奶虽然用剑,扎得却正是这四点。

凤吟心里一阵亮堂,那精神就上来了,内心一阵畅快,仿佛耳内只听得一阵唢呐之声,呜哩哇啦地嘈杂而欢快,那声势势要与天争雄一般,《得胜回营》,心道:姑娘,见谅了。

第八十二章 游鼍化险天下趟

第八十二章游鼍化险天下趟

凤吟之所以能一路披荆斩棘,鲜有对手,非但是自己有功夫在身,也是有一拨好老师不断调教,而且他也总能利用一些关系,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自然见识就多,感悟也多。

这就像一个后生水手,虽然未经历老水手的风浪,但是得知了老水手的经验与嘱咐,出海的时间也不至于慌了手脚。

过去由于装备的限制,马上大枪通常只扎四点,不似步下校场枪这等花样繁多,咽喉,当心,还有另两处正是使凤吟难堪的地方。其他变化按这四处要害灵活变通,不断演化。

至于败枪式,回马枪,那就是策略性的杀法了,但是也不离这四点。为什么,想想袁奉尧披挂上马那一身铠甲就明白了。也就明白为什么枪扎带环是绝技。

传统拳讲究“手是前锋,腿是战马”,也有讲“手打三分脚打七”,对心意拳来说,这个腿绝对不是“抬腿半边空”的腿,也不是“提膝护胸,勾足蹶肋,伸足朝天,左右抹面”那腿,就是战马之腿。步到手到,手随步走,横冲直入,不避虚实。“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

“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似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

那姑奶奶也是自家人,深知其中道理,就以那手腕之灵动,凭借三尺青锋,截着凤吟的战马先锋,然后取其咽喉当心。

没那么多弯弯绕,弯弯绕了反而会受那古怪兵刃的克制,就由自己的以逸待劳,变成画蛇添足反为所累。

《纪效新书》有一段关于长兵短用的问答:“夫长器必短用,何则?长枪架手易老,若不知短用之法,一发不中,或中不在吃紧处,被他短兵一入,收退不及,便为长所误,即与赤手同矣。”

问:“每见他人用枪,圈串大可五尺,兵主独圈一尺者何?”曰:“人身侧形只有七八寸,枪圈但拿开他一尺,即不及我身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枪无益,而我之力尽。”

形意后来有八字诀,斩、截、裹、胯、挑、顶、云、领。

那活石猴姑奶奶使的,正是“截”字法。静以待动有上法顺势而领搓之是谓截。

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关键一点是意在人先。

凤吟找着这诀窍了,心中悔不该玩耍,失了婴儿戏耍之灵性。这一时也找不来,只能另求他法了,你直接,我比你还直接,两手分身便刺,就是硬打硬。见着那小姑奶奶的剑来时,迎着上去就是一崩,这一崩不算完,下边那另一边就撩过去了,这手一去,那手又来,贴着右边臂下就顺过去了。

左右明拨任意行,碰不着算了,碰不着代表我周全,碰着了那就犯了招架十下八下。

凤吟这么一进,果然凑效,那小姑奶奶朱唇紧闭确实不敢大意了。凤吟一阵连环上步,但确实也不敢放松,完全换了姿态,此时身子也油滑起来了,而且节奏流畅,正打横进,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两手翻飞呼应。右边一个裹云,左边一个挑领,两手呼应,见机便进,反转间也就护住了手脚,人马无忧。

这才感觉,方才被那四条大楞子给唬住了,眼睛只盯着那铁器了,到把根基给忽略了,这回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得就是一路标准的鼍形,如同怪龙翻身,直搅得周遭稀里哗啦的,看你怎么办吧。

柳婷婷那姑娘却是一路轻巧,也是波折着往后退,这一退也巧,也是横退直打,直退横打,一斜之势,抢了对方的步眼,定逼着对方转换,转换之间就比对方快了半步,这半步的空档调换方向却是以正打斜,看退实进,这也是横拳的奥妙之处,混元一弹,就不分八面了,进也是退,退也是进。

“鸡有独立之能”,那独立只能不是提膝护身而是左右灵便。

俩人这么一周旋,竟然翩翩起舞一般,那小哥俩就插不上手了,看到兴致上也忘了刚才的仇恨了,一擦鼻涕站一边拄着鞭锏相视一笑竟看其热闹来了。

“好!行了行了。”一声喝想将二人拦住,说话的又是李太和,李太和貌相上非常谦和诚实,不像愿意出头张嘴之人,所以他一张口,面子在柳婷婷那里也就大了些。

但又因他好说话,柳婷婷便时常撒娇不受管教,虽然她是占了上风,即便退步也是占上风,这谁都看得出来,但她还是不满意,非得将凤吟怎么样了不行,看那一副撅着小嘴的样儿,都能挂上个葫芦了。

凤吟多聪明,根基又好,逗引着就把她的东西给引诱出来了,回头就能用。

以往都是柳婷婷教育别人,此时虽然占了便宜,将凤吟身上划了一趟又一趟口子,还是不依不饶。而且越打越带劲,发现凤吟这小子越打越黏糊,越打越筋道。这就跟吃了一碗好面条似的爽快,又多打了俩鸡蛋,这不一气连汤都喝了,心里就不得劲,咬着牙聚着精神,小脸儿都绷紧了。

李太和一个劲给凤吟使颜色,凤吟哪还顾的这些,这关头,谁也不肯先收手。

车二师傅说话了:“终了吧。”不管用。戴老拳师哎了一声又咽回去了,心道这俩孩子怎么一点没数呢。

二人越战圈子越大,实际是凤吟有意拉开战线,但这一扑棱,整个院子都满了,好似一窝鸽子同时扑棱起来了。

“行了!”李太和真看不下去了,他多少对凤吟是有点偏袒的。边上那大弓安拳师忻州三兄弟,人家是客,不方便插言,宋掌柜又不练拳,也干着急帮不上忙。几个孩子却看得津津有味,正过瘾呢。王树茂都凑上前了。

这时候一条凳子当空砸过来了,凤吟跟柳婷婷同时一纵分开了。那凳子哗啦几声滚到一旁。再看时,是东南角那古大力。小姑奶奶提着剑,真是小姑奶奶诶,脖子都见汗了,蒸汽顺着头发丝往外冒。

李太和一招手,赶紧歇着吧。

刚才给那凳子一惊,这歇下来时,真感觉到有点心力疲乏了,虽然浑身带着劲,但兴头已经没了,有点懒洋洋的。

车二冷冷瞪了柳婷婷几眼,柳婷婷不搭理他。东南角那吕奕霖探头一看柳婷婷气冲冲那样,一阵眉飞色舞,“哈哈”就笑出声来。

柳婷婷也不知道哪来的气,将那剑鞘瞄了又瞄才对准了收了剑,朝笑声来出白了几眼。

凤吟赶紧上前赔罪,李太和道:“行了行了。”

凤吟又感觉谢过师伯,又将那兵刃还了。站在李太和身前,还生怕柳婷婷来气突然打他,还提着小心。柳婷婷只是歪着头不说话。

李太和道:“行啊闺女,把我麟角刀都破了。”柳婷婷故作生气地偏头瘪嘴。

“嘿”李太和看一眼柳婷婷噗哧笑了,笑得柳婷婷莫名其妙,一顿脚就离了院子,招呼都没打。宋永禄是她老舅,看着她招呼吧打跟着喊了一声,姑娘头也没回,也不知道生什么气。

凤吟晾在那里有点摸不着头脑,李太和道:“她是回去换衣服,上胭脂去了。不用理她,咱说咱的。”

凤吟这才想起来刚才那弟兄俩,回头一看二人又规规矩矩回了车二身边。凤吟向李太和简单一抱拳,又到了车二那里,向二位兄弟赔不是。

这二位也一副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样子,学者李太和道:“行了行了。”惹得车二师傅都笑了。

凤吟趁机向车二问道:“车师伯,方才那是什么剑法?”

车二道:“也不分什么剑法,权且就当是形意剑吧,都从形意而来。”

凤吟请车师伯赐教,车二道:“逆来顺受,和而不流,束展统一,攻守均有,神气圆满,六合一体,循环无端,练成一气。

如蛇吸食以顺制逆,以柔克刚引人一线之地,既使彼落空又不太过,使其不能反意反气反力。

身体中正,不偏不倚。手足无过不及,齐到齐止,而没有长入短手之缺点。劲整圆满,势正招圆。固定重心,车轮旋转。感觉最灵,反应最快,能要不势,莫要停势,不用说敌来打我,就是揽衣摸袖也不可能。

束展统一全身上下束而为一,缩小身形,团结精力,随束就展,攻其不防。

不论个人练习和对手应用,总要攻守均有,才能尽技击之能事。不然,攻守分拆,就容易失败。

神气圆满,动作形势虽方,而内则神气圆满无滞,体用自如。

内三合外三合,相合而成为一体。可操胜算。

人身之气,由任督之脉循环,毫不间断,练成混元一气,升降不分。若动用屡乖,意气不合,则不能成功。

心中空空洞洞,无物无我,浑然一气,周身无微不至,应用无处不有,或进或退,任其自便。”

凤吟谢言受教良多。又与戴师爷回礼,戴师爷颇满意,特别是凤吟的应变与把握能力。走江湖,非但要技术过硬,应变能力尤为重要。

凤吟想到前些日子思索所传京城的太极八卦之拳,知道李太和师伯与那位安鼎世先生都有研究,就打算当场请教,便向前去问,却在这时,听得那忻州冯氏兄弟有一位道:“袁小哥可擅于摔跤?”

第八十三章 倒拔玉柱掼金梁



倒拔玉柱掼金梁

凤吟请教李太和先生拳法,还没说几句就被人中途打断。说话的却是挠羊王冯荆山。

李太和小声嘱咐道:“他是联年‘挠羊王’,擅打惯跤,特别是抱腿,京津保定,蒙古好汉,不少都吃过他这亏,你得小心。”也不好说太多。

凤吟下了场,回身抱拳,实际他多少还是知道点意思的。

“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出招打闪纫针”,这是形容摔跤的几个技术特点。摔跤作为原始武技,自蛮荒远古就有,远至春秋战国秦两汉都有记载,作为一项军事操练项目与娱乐项目并存。历代都有朝廷支持,为振奋士气,宣扬武风的一种手段。流传于民间的更多是以一种娱乐比赛项目流传发展的,为角抵,相扑,或者称戏。很多节庆时日,如朝会、宴聚、祭祀之时,通常都会摔跤表演。

说是表演,但因其源于战场,虽然是以角力为主,但也技法丰富,“为拔步短打所拆”,可以拳打脚踢,擒拿锁固。有些大赛都是决生死的,直至摔死一方方分胜负。

明朝时摔跤与射箭等项目已为六御之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别教法势”,并且还有一些长短克制的战术性纲要法则。

至满清入主中原,满清头几位皇帝也都是马上皇帝,尚武崇战,因而“布库”之戏得以广泛传播。

“出则两两作势。各欲候隙取胜。续则互相扭结,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扑矣。”

也逐渐完善并在武术中独立出来,以摔为主,形成一套独立的技术手段,并且极具表演性与实用性。

清时摔跤发展达到鼎盛状态,有“三年拳不如当年跤”的说法。

摔跤通常是四种风格。

一为八旗善扑营传出的鞑子跤。善扑营为清代禁卫军之一。康熙时,康熙以皇族近亲少年演练布库戏,制服权臣鳌拜。后“康熙朝定制,选八旗勇士之精练者为角抵之戏。名善扑营。”承应演习掼跤、相扑、射箭、移石、马术等军技。“凡大宴皆呈其使与外藩部之角抵者争较。优胜者赐茶赠以旌之。”清朝定制“满语骑射”为国策,包括王公大臣、八旗子弟以能演布库戏为荣。至今日的同治皇帝,虽然年幼却也是布库高手。

善扑营由侍卫处统领,设正副都统,皆由亲王贝勒担任。善扑营设左右两翼长负责日常训练,比赛表演等。摔跤手叫扑户,分三等扑户还有四等候补。经选拔可晋升为大清侍卫。这就类似历朝的官跤,吃高俸禄。

皇帝于每年冬至日举行掼跤检阅。日常在沙性土地上练习,在御前摔跤,铺垫棕毯,所以名为“捏毯子”或“摔毯子”。

比高时扑户们身穿硬质棉布开胸短袖商议叫褡裢。腰间系有个骆驼毛质成的绳带叫中心带。下身穿长裤外穿我裆套裤。腹前系一条彩裙,脚下穿官腿靴子。边沿扑户们内穿跤衣褡裢外穿披风。

善扑营扑户除来源于满家八旗外,还有外番扑户和回子扑户。

所以流传出来后,曾一度有很多回回高手,被称为回回跤,但在主流摔跤中,与鞑子跤属于一路。

后来就分成了北平跤、保定跤、天津跤三大主流。

天子脚下也称王,北平跤承继“善扑营”风格,有王者风范,技术动作大、出场跤架小,形似狸猫夜巡,白猿欲窜,即有以力降十会,苍鹰扑兔的刚猛,又有一巧破千斤,兔滚鹰翻的轻盈迅捷。

连摔带踢,勾踢揣别拧,踢腿上步,横腿摔人。

保定为直隶行政中心,保定府散手快跤,迅速猛烈,手法上擅用撕崩捅把位占先,腿法上上下配合,打闪认针;将敌我各类反应摸索的了如指掌,听劲快,跤劲变化快,瞬息万变又突然难防。风格上妙计连珠,以快打快,长于以小制大,左道旁门,散揸相合,瞬间将对手制于末路。

天津跤风格介于北平保定之间,善于学习,对两边跤手技法风格特点都很熟悉。动作粗野刚猛,又灵活迅速,与地方上武术界交流也多,相互沟通借鉴,将灵巧力量溶得一体自然。

这是后来,在当时还没形成这么完善,俗语就是鞑子跤,布库跤。

“布库,并谓之撩脚,本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仆地为定。其人皆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七、八层密缝之,使坚韧不可碎。初则两两作势,各欲伺隙取胜,继则互相扭结,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仆矣。”

二一路为蒙古搏克跤,“摔跤赌羊”的习俗自古就有。威武雄壮,凶猛漂亮。

搏克摔跤比赛时,身穿缀有数百枚闪亮银泡或铜泡的牛皮坎肩,胸前裸露,后背正中镶以装饰圆形龙、狮纹金属片。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腰扎花皮带战裙,下着用白布缝制的肥大摔跤裤,外穿套裤,绣有花里胡哨的吉祥图案。足蹬扎有加固皮条的皮靴,威风凛凛,昂首挺胸。

上场时步法先似骆驼慢跑,徐徐向前。至中途,两手攥拳,四下猛抡,抬腿踏步,边舞边行,成为狮步。接近场中时,两臂伸直似鸟飞之势,上下振动慢舞,称为鹰步,极有礼节,输者不自馁,赢者不自傲,相互扶持,有王者风范。

蒙古跤自早于善扑营赛事密切,相互交流比赛,展示武艺。“摔毯子”便是两场帝王殿前与善扑营的赛事,届蒙古王公年班觐时定期在腊月二十三灶王对,正月十九宴九大赛。

所以这二路跤跤路相通。

三一路为绿林跌扑跤,这类就是外传的跤手,结合江湖中各家拳法擒拿跌扑之技融贯而成,在跤上算被三地主流跤利用吸收,丰富了鞑子跤,只算是几个特殊技法。在江湖上跌扑摔又为踢打摔拿四技之一,没有独立出来,说是自古民间流传的跤法吧,又不是那个传承,说有历代宫廷跤吧,而如今宫廷又兴鞑子跤,所以说起来不能算是独立的一路,只是在分析技术时,能从满汉跤上来讲讲。

再一路就是五台山下忻州挠羊跤。挠痒就是扛着羊走的意思,挠痒跤传说为北宋岳飞部下老兵所传,地面上以擂台赛的形式,一直非常流行。“立了秋,挂锄钩,唱戏挠羊放牲口。”盖当庙会,英雄跌对。

挠羊赛定的“过五关斩六将”,跤手连胜五人便为好汉,连胜六人就可得头羊。此跤是一跤见胜负,身子沾地就属,输者淘汰,不作循环,赢者继续与新手赛。为此必须小心谨慎,稍有闪失就在无机会。所以挠羊跤就形成了一种防守谨慎严密,而又非常有技巧的一门跤术,他有一套独特的技术,而且杀伤性极大,落地之时稍有不慎就会毁人手足。

实际各地跤手都很有武德,毕竟比赛是带有表演性的比赛,即便是踢场子的,也会留些余地。但是各家都有各家毁人的法子,顺手一用后果都不轻。因为除了赛事跟场子表演这些,比武比跤之类的事情都是非常流行的,单纯一点花活根本混不下去。

人心难测,世事难料。挠羊跤场就选在打谷场或戏台前广场,场上竖一杆大旗两杆小旗,旗面上各写八个字:“英雄跌对跌死无罪”。

而且因为影响范围大,届时有八方各路挠羊好汉登场,有时间摔个一天一夜头羊都未被挠走。非常精彩,也充满风险。

在本故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三大主流跤场一直看不起忻州跤手。因为挠羊赛本来就在社火庙会时办,他的垫场都是孩子跤,也是一跤定输赢,没有什么表演展示跟语言艺术,也没有什么鹰飞虎跃的走场。而且跤服随便,通常是光着膀子随便穿一条裤子,就没了抢把占位这些技巧,就是两人抢抓臂膀,搂头抱腰等,而且动作非常难看,两人手抓在一起相互推拉扭打。在王者风范的京津跤手看来,这上不了台面。

但正因如此,忻州跤极其实惠,他除了通常的拽拉拧揣别等技法,形成了一套搂腿、扛腰、上肩,掼摔的法子,而且自训练,抱腿,反抱腿,上百种情形都整理完善,凶猛诡异,令外地跤手难以防范。

所以主流跤手虽然看不起挠羊跤手,但也心怀畏惧。京津保定三地跤场很多,流行踢场子。很多山西客路过之时,都爱上场跟他们掼两跤,通常三局下来令人威风扫进。而且抱腿法以巧胜强,刁钻凶狠,后来在大比赛中都有的跤手被挠羊汉一个假动作吓得自己主动倒地。

后来挠羊汉为了交流统一也开始穿褡裢跤衣,而且技法丰富细腻,又隐秘难窥,我抱人必跌,人抱我难行。有横摔鞑子跤手的蒙古跤王,跟挠羊好手较技时,也会尝到“天外有天”四字。

回到眼前,这一位挠羊王冯老三,也是个四下踢场子不留名的人物。当然当时跤场并不发达,踢得也不光是跤场一行,凭着那一套抱腿,大有倒拔擎天柱,横掼架梁的张狂劲。

这位冯老三也是进过草原见过世面的,此时胸有成足,很想试试凤吟这个转来绕去在他手上还管不管用。

第八十四章 活捉朝天鬼倒树

第八十四章活捉朝天鬼倒树

曾经老刘在时,曾在给凤吟演练较场打法时,就取了燕形穿扣抄法,蛇形拨进裹法,对比参照着各类马步拳为凤吟演示了很多独特的摔跌破摔跌之法。其中就强调了这一类,但当时是以摔为主,多是讲用,没怎么讲破。但却在各类用法上体验了各个感受,其中尤为惊心无助的就是两腿离地。

那段时间是段有意思的时间,是放弃了六合,去学习其他,虽然当时没有一一讲明根底,但随着凤吟后来的见识,慢慢就对上了号,这也感觉到了武术的五花八门,各放异彩。

今天不管对方好意歹意,当然是不能错过这次较量机会的了。而且人家是挠羊王,成了名的人物,能屈尊与一个后生较技,已经是一种认可了。

凤吟走上前去,客气了一下,道:“前辈,我不懂摔跤。”实际凤吟说得也是实话。

冯荆山道:“别来这一套,摔完了再说。”

冯荆山是个中等偏上的身材,体型非常好,一看就是个练武的。他长得却不是寻常山西人的相貌气质。大脑门圆砣砣的没有额外的棱角,颧骨不高,但稍宽,侧面看面颊之上向硬生一横骨直插耳门,显得头面非常粗旷。下眼睑很直,却是斜吊着的,上眼皮是通常的弧形,整个脸非常饱满,配上这双眼显得有点神灵塑像的感觉,一条油亮的大辫子绕在脖子上。

凤吟道:“前辈,我是不会跤。”

冯荆山一撸衣袖就已经过来了,道:“你敢不敢伸手?”

凤吟道:“我是不知道规矩。”

“嘿!”冯荆山叫了一声:“五局三胜好了,我多给你次机会。”

“前辈是要变着法儿摔我吧?”凤吟一边撸袖子一边跟他闹起来。

冯荆山道:“别前心后背的,我比你大不了多少。你要怕了,我允许你上打手,无所谓。”

凤吟道:“那承让了。”

凤吟真不懂摔跤,光听说京城有摔跤的,也不知道什么样子,传说还得跳两步“鹰舞”走个换步的架子走走场。但此时真不会,不会就走点转掌吧。

凤吟开始正对着冯荆山,现在一出步,就成了侧对着,然后将手探回来转了两步。冯荆山本来以为上手就来,看凤吟准备走走场,就也走了几个调戏人的弹踢步,却见凤吟在那绕八卦,这才相信,这小子可能真不会。

冯荆山也是条好汉,就一换式子,他走了几步踢摆。实际他也不擅长,他一走,凤吟看出他水平来了,什么腿什么腰,什么胳膊什么挠,都有了点数,就等着冯荆上上手。

冯荆山以为凤吟年少,方才又挺累,就让凤吟抢把,凤吟老不动,他也不太好意思,道:“开始吧。”

摔跤,摔呗。也不知道摔跤准不准捆人,准不准横人,还那琢磨呢。

冯荆山就开始试探着上手,他上手镐,凤吟就本能地用拳给他钻开,拨开,虽没还手,但让冯老三弄了几下也没得手。凤吟感觉不太好意思,就努力放松,想着按人家套路来。

冯荆山也纳闷,这小子怎么回事,刚才明明抢把很有一套,这个时间怎么这么客气,难道是诱敌之术?去他妈的诱敌不诱敌,右手虚晃奔凤吟左臂一探,凤吟举手一架,冯荆山身子一拧左手直奔凤吟左胸襟,凤吟右手迅速往下拨,冯荆山就趁凤吟这一拍,左手在凤吟臂下一顺一穿一攥,一把就撸住了凤吟右臂,这一把镐住了右手趁着被凤吟一架,一把就插进凤吟腋下了,两臂合力,马步一拧,合腰力一旋,就将凤吟往左掀。

凤吟身子就被掀得往右倾,但本能反映就一搂冯荆山的脖子,冯荆山也赶忙停了拧,左手一松一送,就搂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