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虽然这个办法依然不可能保证找到第21舰队,但是要比其他方式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斯科特没有更好的选择。
也正是如此,斯科特才把舰队的航速定为二十节。道理很简单,如果两艘快速战列舰跑得太快的话,执行侦察任务的轻巡洋舰就无法前出。
夜间八点左右,六艘轻巡洋舰就脱离了编队。
因为附近海域有很多中国潜艇活动,所以斯科特还为每艘轻巡洋舰安排了一艘驱逐舰提供反潜掩护。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并不适合用来执行反潜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轻巡洋舰也是“华盛顿条约”的产物,属于“条约型战舰”。
在日本海军与美国海军大力发展重巡洋舰,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着重发展以破交为主的大型巡洋舰(也就是袖珍战列舰)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却以轻巡洋舰为重。原因有二,一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财力衰竭,根本没有能力建造过于昂贵的战舰,而重巡洋舰的造价要比轻巡洋舰高得多,作战效率却不见得高出多少。二是英国在战后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宗主国,其拥有的海外殖民地的面积是本土的数十倍,因此需要在世界各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也就需要足够多的战舰,显然轻巡洋舰更加适合用来对付殖民地的叛乱,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
在大战爆发前,英国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主要扮演的是“炮舰”的角色。
比如在二零年代与三零年代,英国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就参与了镇压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作战行动,甚至进入了印度河与恒河,为镇压叛乱的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是平叛成功的主要力量之一。
显然,这些轻巡洋舰并不适合执行护航反潜任务。
事实上,英国皇家海军也从来没有想过用轻巡洋舰来对付潜艇。
虽然在大战爆发后,特别是在英国参战之后,反潜压力超过了一切,但是英国皇家海军需要建造更多的主力舰与航母,根本没有多余的能力来建造大型反潜战舰,甚至连建造反潜驱逐舰都有点力不从心。
别忘了,美国在参战之前就以租借的方式为英国提供了上百艘驱逐舰。
受此影响,英国皇家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轻巡洋舰并不多,也就不可能让这些数量有限的中型战舰来执行反潜任务。
此外,轻巡洋舰在英国皇家海军中还有着更加重要的用途。
这就是,为航母护航。
在“鹰”号被击沉的那场战斗中,为其提供掩护的轻巡洋舰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最终没有能够挡住德舰,但是英国皇家海军却由此认识到,如果有更多的轻巡洋舰为航母提供掩护,那么航母就有足够的时间逃出敌舰的炮火打击范围。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更加认识到了轻巡洋舰的重要性,即在航母战斗群中,轻巡洋舰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即能在防空作战中成为防空支承点,还能担任前出警戒任务,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够成为航母的护航战舰。
当然,这也与英国皇家海军严重缺乏防空战舰有关。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没有多少重巡洋舰,而几艘快速战列舰都有更加重要的用途,不可能用来掩护航母。
可以说,英国皇家海军能够用来顶替快速战列舰的,也就只有轻巡洋舰了。
由此可见,英国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在战术使用上与中国海军的轻巡洋舰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海军中,轻巡洋舰一般不担负防空任务。如果遍在航母战斗群里,轻巡洋舰的主要职责是担任防空警戒任务,次要指责则是反潜。事实上,在中国海军中,轻巡洋舰的主要用途就是反潜。当然,这与中国海军的驱逐舰吨位偏小,反潜能力偏弱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海军的护航舰队里面,至少会有一艘轻巡洋舰,而且在没有护航航母的情况下,这艘轻巡洋舰肯定是舰队旗舰。
也就是说,中国海军的轻巡洋舰具有很强的反潜作战能力。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在派出了六艘轻巡洋舰与六艘驱逐舰之后,留下来为两艘快速战列舰提供反潜掩护的也就只有四艘驱逐舰了。
正常情况下,这不算少。
要知道,四艘驱逐舰能够掩护一支规模在二十艘左右的船队。
问题是,第二印度洋舰队不是船队,是一个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因此也就更容易遭到潜艇攻击。
更重要的是,当时在附近搜寻第二印度洋舰队的中国潜艇有十多艘。
显然,对于面对的水下威胁来说,四艘驱逐舰远远不够。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第二印度洋舰队遭到潜艇伏击,那么在驱逐舰无法把潜艇挡在鱼雷的射程之外的情况下,两艘快速战列舰用来应对潜艇攻击的唯一手段就是二十九节的最高航速了。不管怎么说,当时没有一艘潜艇能够达到这个速度。
当然,如果与中国潜艇遭遇,那么第二印度洋舰队的行踪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事实上,这个时候,卓宇凡也不清楚第二印度洋舰队的情况。
当时,两位舰队指挥官都忽视了一点,即双方的实际距离与猜测的并不一样。
第三百二十一章 迷雾
原创第三百二十一章迷雾
到了二十五日凌晨,卓宇凡基本上放弃了与第二印度洋舰队决战的想法。╱оΟ
这个时候,即便侦察舰发现了第二印度洋舰队,卓宇凡也不见得会迎战,好的选择是拖到天亮,让舰载航空兵出击。
只是,直到天亮,侦察舰都没有发来消息。
这时,卓宇凡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英军有没有在夜间修复野战机场。
六点半左右,两艘小型航母各出动了四架战斗机,并且让剩下的战斗机做好了升空的准备工作。按照卓宇凡的部署,如果英军在夜间修复了野战机场,那么在上午就得出动舰载机压制英军的岸基航空兵。如果英军没有修复野战机场,舰载航空兵就得为迎战第二印度洋舰队做准备。
八点过,分成两批的战斗机到达了英军野战机场上空。
虽然英军试图在夜间修复机场,但是进展并不顺利。根据侦察机观察到的情况,英军仍然在努力修复被炸毁的跑道,只是仍然没有平整出足够的长度,而且机场上也没有多少英军的战斗机。
这下,卓宇凡稍微放心了一点。
到十点钟左右,他收到了由航母编队发来的确切侦察报告。参谋在判读了战斗机拍下的照片之后,确认两座野战机场不可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修复,而且两座机场上可用的战机数量不到二十架,且主要是一些性能落后的战斗机,并没有能够用来攻击第21舰队的轰炸机与攻击机。
显然,第21舰队暂时不会受到来自空中的威胁。
问题是,直到这个时候,卓宇凡都没有能够找到第二印度洋舰队。
在夜间前出的两艘轻巡洋舰已经在九点左右返回,而在白天执行侦察与搜索任务的水上飞机在八点前就出发了。
要不要安排舰载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
卓宇凡有点犹豫,毕竟可用的舰载战斗机并不多,如果派出部分执行侦察任务,那么剩下的战斗机不见得能够组成一支有足够威胁的攻击机群。再说了,只有一名飞行员的舰载战斗机不太适合执行侦察任务。
考虑良久,卓宇凡还是没有动用舰载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卓宇凡在这个时候错过了完败第二印度洋舰队的佳机会。
原因很简单,当时第二印度洋舰队就在主力编队南面大约三百公里处,在航母编队西南大约四百公里处。如果卓宇凡在这个时候安排舰载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而且重点搜索南面的马尔代夫群岛海域,那么在下午两点之前就有可能发现第二印度洋舰队,也就能够在天黑之前发动一次空中打击。
也许,仅靠几十架并不适合用来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发起攻击不见得能够取得多么理想的战果,但是只要能够重创第二印度洋舰队里的两艘速战列舰,哪怕只是让这两艘战列舰的高航速降低几节,那么在二十六日凌晨,卓宇凡就能率领主力编队追上去,用重炮干掉第二印度洋舰队。再退一步,即便主力编队无法在二十六日天亮之前追上逃跑的第二印度洋舰队,航母编队也有能力在二十六日上午再次发起攻击,由舰载航空兵来葬送第二印度洋舰队。
可以说,真要是这种情况,卓宇凡就能用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问题是,就算他派出了舰载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就一定能够发现第二印度洋舰队,并且在攻击中重创两艘战列舰吗?
显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问题是,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主要就是,第21舰队的舰载战斗机只能挂在二百五十公斤级航空炸弹,无法携带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如果携带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海鹰”就得减少再油量,航程将缩减到五百公里以内。原因很简单,小型航母上没有弹射器,而且飞行甲板过短,高航行速度也只有二十节左右。如果“海鹰”全重起飞的话,根本不可能从小型航母上升空,必须减重数百公斤。事实上,即便在携带二百五十公斤级航空炸弹的时候,“海鹰”的大作战半径也只有五百公里。也正是如此,在二十四日的时候,航母编队把舰载战斗机的出击距离控制在了五百公里以内。
用二百五十公斤级航空炸弹能够重创“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吗?
虽然中国海军一直认为,二百五十公斤级航空穿甲弹就能对付战列舰,而且也在海战中取得过类似的战果,但是在具体作战效能上,二百五十公斤级航空炸弹算不上理想,不然中国海军也不会在一九四一年底就基本上淘汰了这种炸弹,让所有的俯冲轰炸机都改用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重要的是,用俯冲轰炸机投弹与用战斗机投弹有很大的区别,即便是以俯冲性能见长的“海鹰”,其俯冲投弹角度也比俯冲轰炸机小得多,因此在投弹前赋予炸弹的初速低得多。
战后,中国海军用缴获的战列舰做了测试。在正常情况下,从八百米高度上、以七十五度俯冲角投下的二百五十公斤级航空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在一百四十毫米左右,而把投弹高度降低到五百米的话,穿甲能力降低到了一百二十毫米左右,如果投弹角度低于七十度,则穿甲能力将大幅度降低。
显然,这个威力根本不足以击穿“乔治五世”级的水平装甲。
当然,有人认为,“乔治五世”级上并不是所有部位的水平装甲厚度都在一百七十毫米以上,因此二百五十公斤级航空穿甲弹能够对其次要部位构成严重威胁,如果非常幸运的击中了舰尾,导致战舰的转向机构受到损伤,那么就能够降低战舰的高航速,甚至使战舰丧失机动能力。
问题是,在指挥作战的时候,没有任何一名指挥官会把赌注押到琢磨不定的运气上。
显然,卓宇凡加不会跟运气赌大小。
要知道,在航空作战能上,卓宇凡并不比其他人差,因此他也非常清楚,用几十架并不适合执行轰炸任务的战斗机去对付两艘速战列舰,绝对不是明智选择,因此只要还有别的选择,他就不会这么做。
重要的是,卓宇凡根本不知道第二印度洋舰队就在其南面三百公里外。
在苦等一夜无果的情况下,卓宇凡理所当然的想到,就算斯科特已经北上,也很有可能察觉到了前方的危险,在天亮前后就已经转向了。重要的是,卓宇凡非常清楚斯科特手里的底牌。以第二印度洋舰队的作战能力,根本不可能在白天击败第21舰队,甚至不可能顶住第21舰队发起的攻击,因此斯科特肯定会在白天与第21舰队保持距离,争取在夜间与之决战。
这样一来,卓宇凡就加没有理由让战斗机飞行员去执行完成不了的任务了。
只是,卓宇凡疏忽了一点,即斯科特也在根据获取的信息做出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安排舰队的作战行动。
当天上午,斯科特就收到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消息,即中国海军的战斗机再次出现在了野战机场上空。
显然,第21舰队依然在附近活动,并没有走远。
对斯科特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机会。
只是,斯科特首先看到的不是机会,而是潜在的危险。说白了,第21舰队没有离开很有可能就是在等待第二印度洋舰队返回,因此斯科特直接杀回去的话,很有可能遭到突然打击。
结果就是,在中午之前,第二印度洋舰队就减速了。
随后,斯科特还出动了全部水上飞机,加强了搜索力度。
只是,水上飞机的搜索范围都不到三百公里,准确的说只有两百公里出头,因此也没有能够发现卓宇凡的主力编队。
可以说,两位指挥官对战场情况的了解都严重不足。
由此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即两人在做出战术部署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都不是如何找到与击败对手,而是如何避免遭到对方的突然袭击。虽然卓宇凡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他也有这方面的担忧。别的不说,主力编队一直在航母编队附近活动,就是直接的证据。如果卓宇凡放开手脚,他就不会这么保守,至少会在二十五日白天扩大搜索范围,等到夜间再退缩回去也不迟。
只是,这种局面对卓宇凡加有利。
在二十四日夜间,他也收到了消息,即李向龙指挥的第22舰队成功突袭了珀斯港,并且在二十四日的四次轰炸中,基本上瘫痪了珀斯港,使美军难以在短期内撤里澳洲,第22舰队则在夜间后撤了几百公里。重要的是,如果第21舰队在二十六日依然没有找到第二印度洋舰队,李向龙就会率领第22舰队返回,与卓宇凡一同对付斯科特,然后再返回南印度洋。
也就是说,拖下去,卓宇凡至少能保证不会遭受惨败。
当然,卓宇凡并不想错过单独击败斯科特的机会,因为这是证明他自身能力的一次关键机会。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二章 最后的机会
原创第三百二十二章后的机会
二十五日白天,双方都在白忙活⒌原创首发'
到了下午四点左右,在后一批水上飞机到达大搜索半径处的时候,斯科特下达了转向加速的命令。
虽然此时斯科特依然不知道第21舰队在哪,但是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即第21舰队并没有离开,肯定在拉克沙群岛与马尔代夫群岛之间的某个地方,而且其舰载航空兵无法在夜间活动。
对斯科特来说,这是他后的机会了。
在二十五日白天,第22舰队没再轰炸珀斯,美军的侦察机也没有发现第22舰队,因此可以大致推断,第22舰队很有可能已经离开了南印度洋,说不定此时正以三十节的速度返回北印度洋呢。
也就是说,如果在二十六日天亮之前依然无法找到第21舰队,斯科特就得做出一个他一直在回避的选择。这就是,要么退回到孟买港,继续躲在港口里面,让中国海军不得不在北印度洋上保持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舰队;要么南下前往南非,离开印度洋,不再与中国舰队纠缠。
虽然在斯科特看来,后者是加理想的选择,因为只要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聚集了足够的实力,就肯定会轰炸孟买,摧毁停泊在港口里面的舰船,第二印度洋舰队甚至连发起反击的机会都没有,回到孟买就是等死。但是斯科特加清楚,这么做等于抛弃了仍然滞留在澳洲的一百多万美军,因此皇家海军司令部肯定不会让他去南非,至少不会下达正式命令,到后得由他来背黑锅。
如果能够干掉第21舰队,那就截然不同了。
到时候,就算斯科特率领舰队前往南非,也没人会指责他。至于澳洲的美军,根本就与他没有关系。
显然,关键就在这个晚上。
率先加速的依然是担任前出侦察任务的轻巡洋舰。
这次,斯科特依然把所有轻巡洋舰派了出去,而且把前出距离增大到一百五十公里,并且为每一艘轻巡洋舰安排了一艘提供反潜掩护的驱逐舰,留下来保护两艘速战列舰的驱逐舰依然是四艘。
天黑前,第二印度洋舰队的航速就提高到了二十四节。
十点左右,在轻巡洋舰前出了一百五十公里的时候,两艘速战列舰的航行速度提高到了二十八节。
这已经是其能达到的高航速了。
这个晚上,卓宇凡也做了类似的部署。
天黑之前,主力编队就转向南下,航母编队则在东面大约两百公里处转向,只是航行速度仅为十四节。
对卓宇凡来说,这也是他后的机会了。
下午四点左右,两艘小型航母又出动侦察机,对英军的野战机场进行了侦察,发现英军修复机场跑道的工程进展得非常顺利,法迪福卢环礁上的机场已经平整出了一条长度在四百米左右的跑道,已经足够让战斗机起飞了,只是要让战斗机降落,跑道的距离至少得达到六百米。
据此,卓宇凡做出了判断,即到了二十六日,这两座机场都将修复。
显然,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卓宇凡有把握再次炸毁这两座机场,比如在二十六日清晨,再次发起攻击,或者是在二十五日夜间由主力编队前去炮击,但是他必须考虑其他因素,而且都是一些谁也把握不准的因素。
比如,第二印度洋舰队在二十五日夜间返回的话,那该怎么办?
显然,主力编队必须留下来,应付二十五日夜间的威胁。这样一来,就只能让舰载航空兵在二十六日清晨出动。问题是,英军肯定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比如在二十六日天亮前就向野战机场派遣战斗机,增强防空力量等等。重要的是,如果英军在清晨出动侦察机,那么就有可能在二十六日上午、也就是第21舰队攻击野战机场的时候,发现其航母编队,然后发起攻击。
正是如此,卓宇凡认为,继续在拉克沙群岛南面等待是非常不明智的决定。
说白了,如果没有在二十五日夜间找到第二印度洋舰队,那么在天亮之前,他就得率领舰队撤出英军岸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至于轰炸英军设在岛屿上的野战机场,那肯定是以后的事情了。
当时,还有一个因素让卓宇凡不得不做出撤退的决定。
这就是,小型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非常弱。
满载排水量仅有一万吨出头的小型航母,在搭载了三十架作战飞机之后,所能携带的航空燃油与弹药非常有限。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小型航母全部编在登陆舰队里面,就与其自持能力有关。别的不说,登陆舰队主要在战线后方活动,而且往往会编有几艘、甚至十多艘补给舰,因此能够加方便的获得补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自持能力上的欠缺,让小型航母难以担当重任。
到二十五日下午,两艘小型航母上剩下的航空燃油,仅够出动不到一百架次。
显然,这个出动量远远不足以完成一场大规模海战。
此外,两艘小型航母上的航空弹药也没有多少了,主要是在开赴战场的途中进行了好几次实弹训练。
如果舰载航空兵无法作战,那就无法压制英军的岸基航空兵。
显然,卓宇凡不得不选择撤退。
打定撤退的主意后,卓宇凡就做出了安排。
因为第二印度洋舰队从南面北上的可能性大,加上在夜间遭遇的概率高,所以卓宇凡让主力编队率先向南撤退,而且航速较高,航母编队则留在后面,并且通过降低航速的方式与主力编队保持一段距离。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如果英军在天亮后出动岸基航空兵,那么首先找到的肯定是离得近的航母编队,因此航母编队将吸引大部分空中打击,而主力编队受到空中威胁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重要的是,能够损失的不是主力编队,而是航母编队。
在把第21舰队交给卓宇凡的时候,李向龙就明确提到,如果战局不利,可以考虑牺牲掉两艘小型航母,但是无论如何也要把两艘速战列舰带回去。中国海军仅有五艘速战列舰,而且没有建造速战列舰,因此这两艘速战列舰的价值非常重大。至于小型航母,因为数量众多,而且价格低廉,又算不上是真正的战舰,所以从一开始就被海军当成了可以损失的消耗品。
这个时候,卓宇凡并不知道,他正与斯科特迎头并进。
只是,第二印度洋舰队在马尔代夫群岛西面,第21舰队在马尔代夫群岛东面,两支舰队的航线相距大约两百公里。
可以说,受马尔代夫群岛阻挡,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两支舰队不会遭遇。
要知道,斯科特派出的侦察舰只前出了一百五十公里,而卓宇凡在夜间出动的侦察警戒舰只前出了不到一百公里。
问题是,马尔代夫群岛并不是一道严密的障碍。
马尔代夫群岛整体上呈南北走向,群岛的南北长度接近两千公里,而东西的大宽度也就只有两百公里左右。
重要的是,群岛中的岛屿分布并不密集。
即便在群岛中部,也就是岛屿多的地方,也只有十多座大型环礁,且这些环礁都相距数十公里。
此外,马尔代夫群岛的岛屿都是珊瑚礁,海拔高度都非常低。
主要的就是,双方都没有把侦察舰全部集中在航线的正前方,而是向航线的右侧扩大了侦察搜索范围。
二十五日夜间十一点左右,英舰“欧里亚勒斯”号进入了卡尔迪瓦海峡,并且把航向转到了四十度,即朝东北方向航行,航速高达三十节。几乎同时,中国海军的“蚌埠”号轻巡洋舰到达法迪福卢环礁东南大约一百公里处,并且转向到二百三十度,也就是朝着卡尔迪瓦海峡航行。
按照斯科特的安排,“欧里亚勒斯”号将前往法迪福卢环礁,负责为岛上的英军提供防空警戒,而在夜间则负责监视卡尔迪瓦海峡的东入口,为第二印度洋舰队提供一百五十公里的预警空间。
“蚌埠”号执行的也是侦察任务,只是其主要使命只是监视卡尔迪瓦海峡。
在马尔代夫群岛中,卡尔迪瓦海峡是群岛中部,唯一可以让大型战舰通过的海峡,再往南就只有六百多公里外的一度半海峡有足够的水深。也就是说,在群岛两侧活动的舰队要想到达群岛的另外一侧,都得经过这条海峡。
事实上,这也正是斯科特选择在法迪福卢环礁上修建野战机场的主要原因。
别忘了,法迪福卢环礁就在卡尔迪瓦海峡东端。如果中国舰队要从卡尔迪瓦海峡前往马尔代夫群岛西面,就必须从法迪福卢环礁南面通过,也就会被部署在这里的英军岸基航空兵发现。
显然,两位指挥官都非常清楚,这条海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不管是撤退、还是找对手决战,都应该盯住这条海峡。
结果就是,双方都向卡尔迪瓦海峡派遣了侦察舰,而两艘轻巡洋舰将不可避免的在海峡里面遭遇。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峡之战
原创第三百二十三章海峡之战
二十六日,凌晨一点左右
在相距大约四十公里的时候,“欧里亚勒斯”号与“蚌埠”号的雷达几乎同时探测到了对方,而且都做出了准确判断。
当时,在这附近,就没有这两艘战舰的友舰,因此出现的战舰肯定是敌舰。
收到消息的时候,两位舰队指挥官都大为震惊。
原因很简单,双方都认为对方不会让侦察舰前出到一百公里之外,因此对方的主力舰队肯定就在侦察舰后面不远处。
这下,问题严重了。
在斯科特看来,第21舰队、至少是主力编队就在那艘轻巡洋舰后面,而关键是为什么要进入卡尔迪瓦海峡?
很明显,在此之前,第21舰队一直在马尔代夫群岛东面活动。
也正是如此,斯科特敢于率领第二印度洋舰队北上,并且安排“欧里亚勒斯”号轻巡洋舰进入卡尔迪瓦海峡,到法迪福卢环礁附近活动。第21舰队的侦察舰进入了卡尔迪瓦海峡,而且主力编队很有可能就跟在后面,表明第21舰队不但没有放弃与第二印度洋舰队决战的机会,还在积极寻找第二印度洋舰队。如此一来,战斗肯定会在天亮只打响,除非斯科特选择避而不战。
显然,这不是斯科特的风格。
只是,此时斯科特遇到了一个难题。
这就是,他的主力编队在“欧里亚勒斯”号身后大约一百五十公里处,即便全速航行也要两个小时后能进入卡尔迪瓦海峡。如果第21舰队已经在海峡附近,而且同样是全速航行的话,就将抢先进入海鲜,因此也就能抢占到有利位置,等待第二印度洋舰队主动送上门去。
问题是,如果不去卡尔迪瓦海峡,还有好的选择吗?
显然,斯科特看不出还有好的选择。
主要就是,他并不知道第21舰队分成了两支编队,而且航母编队与主力编队的距离在两百公里左右。
也就是说,当时就算斯科特选择避战,并且及时转向撤退,那么在天亮的时候,他与第21舰队航母编队的距离将超过五百公里,即超过了舰载航空兵的大打击范围,因此不会遭到空中打击。
可惜的是,斯科特并不知道这一点。
结果就是,斯科特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即认为就算他选择撤退,也不可能在天亮前离开第21舰队航空兵的打击范围,肯定会遭到空中打击,因此打赢这场海战的唯一希望就是在天亮前干掉第21舰队,也就得及时进入卡尔迪瓦海峡。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即让第21舰队不能在夜间炮击法迪福卢环礁,让岛上的英军有足够的时间修复野战机场,从而在天亮后让岸基航空兵投入战斗。
只要岸基航空兵及时投入战斗,那么第21舰队的舰载航空兵就不足为惧了。
重要的是,考虑到来自岸基航空兵的威胁,第21舰队不见得会在天亮之后出动舰载机攻击第二印度洋舰队。
到时候,第21舰队首先得轰炸法迪福卢环礁上的野战机场。
打定主意后,斯科特没再迟疑,立即下令转向,率领第二印度洋舰队直接扑想卡尔迪瓦海峡。
此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
事实上,卓宇凡也不轻松。
与斯科特一样,他并不清楚对手主力的准确位置,并且理所当然的认为,第二印度洋舰队的主力就在侦察舰后面,即第二印度洋舰队已经进入了卡尔迪瓦海峡,正在朝法迪福卢环礁航行。
只是,卓宇凡有多的选择。
以当时的情况,就算卓宇凡的猜测没有错,他也能率领第21舰队撤退,至少能在天亮之前撤退到英军岸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外。如果第二印度洋舰队追上来,他就能用舰载航空兵打赢这场海战。
问题是,卓宇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