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幸福的小农民-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到一户mén口,店主就得买一圈鞭炮放过,多少给点喜钱。

    耍龙的队伍玩上一阵便到下一户去了。如若那家店主不够大方,不愿掏钱,队伍里专mén要钱的那人便死皮赖脸的在店mén口坐下,口沫四溅的说着好听的话,不时还敲两下铜锣。举黄龙的人们也在mén口静默,那阵势,做生意的人家通常都招架不住,早早痛快的打发罢了。

    说实在的,这群人玩龙灯的水平的确不敢恭维,龙的造型绣的也很丑,耍龙的人年纪也太大了吧。

    还有一种的玩狮子的,狮子由两个人玩,第三个人背着一个大包,用来收钱,或者主人家给一包烟,一瓶酒之类的。很多家庭给个一两块钱就打发了,烟酒怎么也不止这个价格。玩狮子的一般都是去乡下。

    买完水果,驱车来到赵涵家,赵涵家里老早地就聚满了人,专mén等着迎接准姑爷上mén。

    孙刚一进屋,就感觉自己没直起腰来,顺着赵涵的介绍,挨个鞠躬问好。

    “叔叔好……”

    “大舅好……”

    “二舅好……”

    “姑姑姑父好……”

    ………………

    等一圈下来,孙刚感觉到天旋地转,有点儿晕……

    ……



………【202。 丈母娘家坐上席】………

    202。丈母娘家坐上席

    这年月新姑爷上mén比过去好多了,过去新姑爷来老丈人家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可以一起拦截他,有的人截住后要香烟chōu,有的人扔雪球打他()。15

    所以,nv方家的亲戚要事先为他策划好路线,让他悄悄地进庄,吃过饭后再悄悄地溜走,但小孩眼尖,通常还是少不了一场“遭遇战”。

    进了丈人家之后,就围上来一帮闹玩的人。主要是表小舅子和叔伯小舅子,还有表小姨子和叔伯小姨子。

    这帮愣头青可不管你三七二十一,上来就蹾你,手掌里蹭了一把炭灰画你的huā脸,掀开你的脖领子往里灌沙子……

    无论如何,你得耐得住这顿蹂躏,千万不能急。一急,人家就说你不识逗,就没人理你了。

    当真如此,也不是怎么舒服的事,至少你的人缘就要大打折扣。

    其实,这样的闹剧也不会持续多久,关键时刻,必有人来救你。不然的话,丈母娘都不干。

    在孙刚小的时候,他跟着别人也参与过这样的事情,几个人拦着新nv婿不让过,向他要糖果吃,有的大人要香烟chōu,所以每年新nv婿带着很多香烟备用()。

    这样的遭遇在最近几年变少了,毕竟人的思想也转变了。

    孙刚只能算是准姑爷,所以赵涵的表弟、堂弟之类的,都没闹腾。只有妞妞对比较熟,所以她就依偎在孙刚身边。在众多审视的目光中,孙刚总算有一点儿安全感。

    刚坐下不久,赵妈就煮了一碗甜酒(醪糟)荷包蛋出来,里面有六个荷包蛋。这叫过午,是每个nv婿必须经过的阵仗。孙刚推让,荷包蛋吃一个两个可以,吃多了很腻。

    过午时几近中午,饥肠辘辘的人们通常会吃个饱,别急,这只是序曲,接下来的jī鸭鱼ròu才是正餐。

    最后把jī蛋分给几个孩子,孙刚喝了一碗略带酒香的米酒。

    午饭,饭桌上的中心是孙刚,赵涵的亲戚都让着孙刚坐上席,但他是一个小辈,推让半天,才心有忐忑的坐上去。

    今天的主角是孙刚,其他人都是陪客的,一切都要看孙刚的意思。孙刚不撂盅,别人就得陪着喝;孙刚不撂筷,别人就得陪着吃。

    遇着那种没有眼力见儿的姑爷,就是“见着好吃的不撂筷”的那种,把陪客的都急得抓耳挠腮的,但干着急,没办法。15

    事后,让人家念叨出八里地,谁谁家姑爷,吃起来不撂筷咧。这话是很难听的,连累老丈人家也都跟着挂火,听说还有因为这闹离婚的呢。

    吃饭时,孙刚坐北面朝南,这是最尊贵的位置。

    饭前先上四盘点心,叫“吃馃子”,每人一杯清水或茶水()。姑爷吃一两块,就放下了筷子,说吃好了。别人走过场似的客气一下,就说,撤了吧。撤了馃盘,然后上菜。

    过去成席面的讲究的是六碟六碗。其中一定要有一碗烩丸子。丸子是豆腐炸的丸子,外焦里嫩,最好的里面呈半空状。烩丸子是最后一道菜,蕴含着圆圆满满的意思。

    千万不能做第一道菜上,那样的话,就是骂人了,意思是让人家趁早滚蛋。

    现在不讲究那么多了,什么好吃上什么,只要家里拿的出来的。

    不大一会儿,满桌子好菜都端上来了,很多食材都是孙刚年前送过来的。

    jī鸭鱼都是孙刚养的,蘑菇、竹荪是孙刚空间产的,口感柔而不腻,润而不滑,属菌中的上品。

    孙刚在外面很少喝酒,不过看着今天这架势,不喝不行。

    幸好,在座的都是长辈,没有像孙刚这年岁的半大小伙子,没有怎么攀着孙刚喝。就那样,孙刚挨个敬下来,每个人要敬两盅,下来也有半斤酒了,这个量刚好,微醺,还不至于喝醉。

    杯斛jiāo错,主宾尽欢。

    喝的差不多了,就让赵妈去下饺子了。

    这要是换做在农村,最后仍然得新姑爷说话,说喝好了,来饭吧。人家才能给你上饭,你不说,饭就不能上。

    新姑爷没说话就上饭,是失礼,就会有人质问,没酒了是咋?还是有酒不让喝了?这都是让人十分尴尬的事情。

    新年里的饭食一律是饺子。赵妈包的饺子小巧玲珑,一碗能盛好多个。

    一嘴一个,吃起来很方便()。

    孙刚的大哥孙亮告诉过他,吃饭的时候要小心,要用筷子慢慢地把饺子一夹两半,先吃一半,然后再吃另一半。这样做,一是显得斯文,二是防止其中有诈。

    孙亮就“深受其害”。他小姨子专mén给姐夫包几个辣椒馅的饺子。辣椒馅的他也得吃,但至少有个思想准备。孙亮就冒冒失失地吃下去,辣的他个呲牙咧嘴,把他小姨子的笑的够呛。

    幸好赵涵没有妹妹,也没有表妹。

    因为时间关系,孙刚和赵涵又去她舅舅、叔叔、姑姑家,吃完一顿饭马不停蹄的赶往下一家,这就是过年的节奏。吃完饭,临走时,每家还要塞一个红包,意思是:头年上mén,不能空手而归。

    这是习俗,孙刚谦让一下,也只好收下。

    初四的下午,在赵涵家吃过午饭后,孙刚带着赵涵,还有赵涵准备给孙刚亲戚的礼品,回家了。

    初二去,初四回。回来的时候,感觉人好像瘦了一圈,吃啥啥是香的。

    回到家,赵涵收到孙爸孙妈的热情欢迎。烤了一会儿火,赵涵去房间休息了,这几天她也跟着孙刚,比较累。

    孙刚对孙妈说:“妈,我没出洋相,就是吃不饱。”

    在赵涵亲戚家,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甩开腮帮子大吃特吃,每次吃一碗就撂筷子,不好意思再重(g)碗儿。

    孙妈笑了。

    还是家里的chuáng舒服,休息了一晚上,孙刚感觉jīng力尽复。

    农历的正月初五,在民间也算一个遗俗。首先,在叫法上人们不说初五,而是说破五()。就象人们把五月初五,说成端午一样。

    破五这两个字,都是借谐音而来的。

    一个是破五与泼污同音。人们在过新年的时候,都穿得新崭崭的,里里外外拾掇得tǐng干净,垃圾,污水不能象平常那样luàn倒luàn泼。

    再说初一才接来财神,chūn神,灶神,luàn泼污水,luàn倒垃圾,也怕冲犯了神灵,所以只好先把这几天的垃圾污水积攒起来,等到初五这一天才泼倒出去。

    既是泼污节,神仙们是会躲避开的,即使碰上,也不会怪罪。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五日。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fùnv们也不再忌mén,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当天还要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mén五路,皆可得财。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chūn节期间镇上的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mén,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然而,对于很多打工回来的人家来说,每至初五,总有一种恍惚萦怀,淡淡的说不出滋味的略带忧郁略带心神不定的恍惚。

    因为城市里一般都是初七初八上班,一般初五都得走了()。大致chūn节的浓厚的气氛至此,明显地陡变稀薄了。

    多数人的心里老是有个莫名的事放不下,也不是什么特大特急的事,凭以往的经验,对于有班可上的人来说,是收收心的日子,不然,好一段日子过不来劲。

    对于他们来说,收心,陷入了chūn节“末梢”的恍惚。

    在破五鞭炮声中,“哎,年前才回来,初五就走,这年过的也太短了。”很多家庭的老人都在叹息。

    年轻人也不说话,闷着头收拾东西,看得出来他(她)也舍不得离开热闹的家。但是,没办法,都是为了生活。

    老人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村口,孩子上了车,走了好远好远,还舍不得离开,依然挥着手,就算孩子看不见,也不在意。

    另一个意思是破五与破吴同音。

    越王勾践在吴国吃苦罪,卑躬屈膝,总算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把他放了回来。勾践为了复兴祖国,报仇雪耻,他卧薪尝胆,劳苦田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积蓄了雄厚的物力和兵力。于是,起兵伐吴,经过艰苦的浴血奋战,最后在农历正月初五,攻破了阖闾城,灭了吴国。

    后来,民间形成这样的风俗:正月初五这天,人们要吃破五卷儿,用面捏成窝儿还要喝破五汤。

    究竟这样的规矩,是怀念吴国灭亡的悲惨,还是庆贺越国灭吴的胜利,那就谁也nòng不清楚了。

    过了破五,新一轮的挑战又开始了:孙刚带着赵涵,叔叔伯伯家,大姑小姑家,也是挨家吃喝,折腾了二三天。

    ……



………【203。初八】………

    203。初八

    孙爸这几天把家里的亲戚走的差不多了,很远的地方就让孙亮、孙鹏他们捎着去了()。首发

    王燕娘家的亲戚,是王燕大着肚子回娘家,让她爸爸走亲戚拜年的。

    赵涵在孙刚家一直呆到初七的下午才回去,第二天要赶去上班。

    孙刚算是闲了下来,家里的亲戚也走完了,总算松了一口气,走亲戚吃吃喝喝的也tǐng累人的。

    农村都是这样的:进了正月mén,吃喝玩乐忙慌神;小牌哗哗响,南村北庄去串mén。

    初八的早晨,比往常晚了些时间,孙刚已经醒了,还是不想起chuáng,这个年过的确实有点儿累。

    正月初八的到来,在城市里,代表着岁月更替和吉祥新禧的chūn节已经过去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如今的chūn节被人们妆点得异常的丰富。

    城市里各个单位及家家户户的mén口都贴上了吉祥鲜yàn的对联;办公大楼都chā上了国旗和彩旗;每到夜间,满街的彩灯、霓虹灯光彩夺目,树上挂着的串灯如火树银huā,让人们置身于神话般的世界里;从早到晚街上不时地传来阵阵的鞭炮声,特别是一到饭时,震耳yù聋的鞭炮声让人想起炮火纷飞的战场;饭桌上jī鸭鱼ròu山珍海味层出不穷,白酒、果酒、啤酒、饮料让人们飘飘yù仙()。

    然而,对于很多城市里的大人们来说,却别有一番感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累,乏味。

    他们节日期间千篇一律的三件事:喝酒、看电视、打麻将。

    饭桌上虽有山珍海味,却怎么吃也不香;电视几十个频道并没有可心的节目;打起麻将来比上班都累。

    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jīng神上的,无非是人们的需求口味高了。

    过去的chūn节在物质上是十分匮乏的。年前是农村杀年猪,一般是,杀的猪是留一半卖一半,开年chūn天的种子和化féi少不了要huā钱。

    至于没养猪的,只能买上三五斤,在自家的院子里用冰雪埋严,再浇水冻上。

    因为这点ròu要一直吃到出正月,只能节省着吃。至于水果,那时只有苹果和梨。过年时会买上一些。能huā上几块钱买上十斤八斤的,便是孩子们最大的口福了。

    鞭炮很便宜,但不会买很多,用大人的话说就是,过年了,听听响吧。

    但那时的年却过得津津有味。数量很少的鞭炮则是孩子们的宝贝,揣在兜里查着数放,遇到不响的哑炮,还要用手剥开,把火yào倒出来,当作呲huā放。

    一到了晚上,孩子们都聚在一起,拿着自制的灯笼走东家串西家。有的灯笼是用纸糊的,有的则用罐头瓶子代替:用一小木板钉上钉子,透出钉子尖的一面朝上,平放在瓶子里()。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用光明预示着吉祥,有的人家会冻冰灯:用水桶装满水拿到室外去冻,当水面和靠水桶的水冻成一层冰时再把水桶里的未结冰的水倒出来,拿到室内一化,便可倒出一个水桶形状的冰壳来。在院子里选一高处,放上一个点燃的蜡烛,再把冰壳扣上去,就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冰灯。

    如今的过年与过去相比,早已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经济的繁荣都使chūn节在物质条件和文化层次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在物质丰富,吃穿不愁的情况下,对过年产生累和乏味的感觉。单是口味问题吗?想来也不尽然。

    思来想去,还是思想方面的原因,是缺少一种jīng神的追求。

    过去虽然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但都有一个追寻的目标,在困难中跋涉,都有一种充实的感觉,对生活都有美好的向往,对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

    而一但生活得以改善,吃穿不愁了,便滋生了一种满足,一种安逸,一种懒惰,一种懈怠,对生活的jī情也在这种懈怠中逐渐消失。

    看来人是需要有一点jīng神的。

    孙刚躺在chuáng上,想了很多,磨蹭了很久,才不得不起chuáng。

    洗漱、锻炼,这是每天早晨必不可少的。

    扒开屋后的积雪,屋后是太阳照shè不到的位置,所以一直残留一堆雪。

    孙刚几天前塞进去的几个梨,硬得象石头一样的冻梨,用手擦一擦,捂一捂,一口咬上去,便lù出雪白的梨ròu,尽管上面有一道道整齐的齿痕,尽管啃得咔咔作响,冰得用手直捂腮帮子,但却吃得又香又甜()。

    孙刚吃了一个冻梨,冰的呲牙咧嘴的。

    只好钻进大棚里,里面温暖如chūn,红红的西红柿像一盏盏小灯笼,青翠yù滴的黄瓜散发着chūn的气息……

    把成熟的西红柿、黄瓜摘下来,nòng回家,在新年的日子吃上自己种的新鲜反季节蔬菜,那也是一种享受。

    今天是顺星节,是一个可以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

    这个节日主要是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平平安安,这也是流传下来的节日,任何人也不可能去更改变这个习俗,可能很多人已经忘记了顺星节,但是农村老一辈的人,基本上都忘不了。

    而且今天还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主稻谷丰收,天yīn则年歉。幸好今天天气晴朗,尽管孙刚不相信这个说法。

    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谷日节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值得继承。

    民俗也是可以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

    在这个很多人早已疏离了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现在农村都简化了这些习俗,虽然不再隆重的去张罗,但是还会去意思一下。

    这不,今天村子里很多院子里都支好桌子,摆上供品,然后祷告一番,意思一下就行了。

    ……



………【204。 社火闹春】………

    204。社火闹chūn

    “刚娃,今天你在家里照门,我和你爸上街去。”孙妈忙完这些对儿子交代着。

    “你们去街上干嘛?今天又不是逢集。”孙刚很奇怪。

    “我们去看社火。”孙爸对着正在梳头的孙妈说道,“麻利点儿啊……”

    社火,是北方农村一种庆祝chūn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

    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在孙爸孙妈小时候过chūn节,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也没有天天可以吃到的大鱼大ròu,但每年正月里的社火表演却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那时,从农历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什么踩高跷、耍旱船、舞龙狮、大头和尚戏柳翠、麒麟送子小放牛等,每天都有一拨一拨的社火队来表演,观看的群众也是一拨接一拨。锣鼓的喧闹声响彻银川的大街小巷,真是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社火游街时,到处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身影都追随那红红火火、流光溢彩、神采飞扬、魅力四shè的社火挪动脚步。社火往哪里游,人群就往哪里跟随;社火向哪边走,眼神就往哪边瞄。

    懂历史的,看“空城计”、看“大破天门镇”、看“七品芝麻官”,不懂历史的小孩子们以看热闹为主,看哪个扮相好,看台子上的小演员们,在十几米高的杆子上摇摇yù坠,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一时间,扮演者和围观者自然融入一起,都沉浸在热闹非凡的节庆中,一起去分享五谷丰登的喜悦,去体会休闲,去感染世界。e^看

    提起社火,孙爸孙妈每年都少不了去街上看,那真是叫人无语。

    社火表演中,踩高跷是必不可少的。踩高跷的人扮相五huā八门,古装的有白娘子、小青、许仙,《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也是主角。

    现代的角sè有留着分头的学生、戴着眼镜的账房先生、穿着时装的摩登女郎等,一个个踩着3尺左右高的高跷边走边舞,引得大人小孩跟着跑。

    加上高跷队伍中头扎冲天辫的傻小子和手摇蒲扇的麻老婆打情骂俏般穿梭其间,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其实,踩高跷不容易,而高跷表演更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技术活,当高跷演员踩着高跷从一个小木梯一直上到3张摞起来的桌子上,然后一个鹞子翻身从桌顶翻下来,爬起来接着又是一个大劈叉表演,其惊险程度真让人咋舌,没有真功夫谈何容易!

    耍狮子也是如此,狮头狮尾两个演员,要顶着数十斤重的道具,在绣球的引导下,一直要爬上5层方桌摞起来的顶端,而且又是翻跟头又是前空翻,看得人又兴奋又紧张,真为耍狮人捏了一把汗……

    也只有在社火表演上,才能看到真正玩狮子的,那些正月里上门要钱的,就是随便耍两下,摇摆几下就要钱。

    相比较而言,划旱船、小放牛、máo野人、大头娃娃等表演,看点主要是演员流lù出的情趣,不用为演员的安全担心。

    听孙爸讲他少年时,曾与小伙伴曾跟在身披山羊皮套服、头戴máo野人面具的“máo野人”后面跑,不时好奇地用手mōmō“máo野人”身上的皮máo,“máo野人”不但不生气,还回过头来,用máo茸茸的手mōmō孩子们的头以示友好,那感觉真是好极了。

    社火表演是一种哑巴戏,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其脸谱更为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如牛皋和周仓,额头上画有图案化的“牛”字和“周”字,宋代秉公办案的包公、人称“包青天”,其额头上的“日”、“月”,象征他铁面无sī,公正廉明,与日月同辉。

    那时,社火队每到一个“大字号”(大商店)门前都要停下来,给这个“字号”的人耍一场社火,以增加商号的喜庆气氛。

    社火耍完后,店里的老板总是笑yínyín地捧出一沓钞票以示犒赏。几乎参加演出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既让大家感到了喜庆和快乐,还有物质鼓励,作为耍社火的人,怎能不高兴呢?

    一般社火表演要到正月十五达到**,白天锣鼓喧天,夜晚街上张灯结彩,人们在街头的摊点上边吃刚出锅的元宵,边欣赏着燃放的焰火,当然还少不了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忘却生活的穷困,陶醉在节日的喜庆和美丽的夜景中。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

    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要我送你们吗?”

    “不用啦,我们自己走着去。”

    在路上可以看到,不时有成群结伙的人们,骑着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带着一家老小涌向镇上去看耍社火的。

    孙爸孙妈走了不久,村子里响起了锣鼓声。

    孙刚站在大门口,循着锣鼓声往稻场里望去,围了很多人,听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村里人在扭秧歌。

    正月里,孙刚家乡附近的村子里,最大的热闹,就是扭秧歌。

    十几个人扭,一大帮子人围着就是看秧歌。

    在乡下,尤其是正月里,除了拜年走亲戚,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什么是好看的呢?当然是秧歌。

    秧歌,本来就不是舞台上严肃的歌舞,是娱乐,是宣泄。

    复杂一点的,热闹一点的,不仅有唢呐,有锣鼓,有成百号人的舞之蹈之,还有杂耍,还要nòng些huā样,比如nòng个“老汉推车”,其实老汉并不是真老汉,真老汉力气不够,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装扮,嘴上粘了白胡子,独轮车被装饰得huā枝招展,满载着丰收的果实:金黄的yù米,通红的高粱,碧绿的西瓜,都是用五彩纸糊成的。

    这样,内容就丰富多彩,就不仅仅是娱乐,也有宣传、渴望丰收的意义。

    推车的老汉也不是死巴巴地只是推着车走,要踩着鼓点,要推着车扭。

    还有“跑旱船”,哪有什么船,将车糊成船的样子,一人在前面牵了长长的红绸,船上盛开着大朵的莲huā,跃动着féi硕的鲤鱼,这叫“连年有余”。

    “舞狮子”的,也没有狮子,就是人戴了面具又蹦又跳。

    无论是哪一支秧歌,队伍里总有一个丑角,今天扮成老太太,耳朵上吊两只红辣椒,专门跟推车的老汉眉来眼去;明天扮成孙猴子,前钻后跳,手里的金箍bāng翻飞舞动,专门驱赶那些挤进了秧歌队伍里的小孩子;后天又扮成féi头大耳的“猪八戒”,专跟漂亮的姑娘作对,那股子死乞白赖的劲头,惹得围观的fù女们一阵阵哄笑。

    丑角的意义,就是出洋相,逗乐子,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在他的感染下,男男女女情绪高涨,达到忘我的境界,把个秧歌扭得热烈火爆,把个冬天扭得chūn意盎然。

    有时候,秧歌扭着扭着,一群人就扭疯了。

    原来,是打鼓的鼓手,暗暗使了坏心眼儿,把个鼓点子越敲越快,越敲越快,快到人们几乎是脚不沾地,小跑着才能踩上他的鼓点子。

    虽说是小跑,可又不能luàn,身上依然要扭出韵律,扇子依然要舞出huā样。

    不一会儿,汗水不仅从鼓手的脸上往下淌,也从每个扭秧歌人的脸上往下淌,把脸上的粉彩冲成了七沟八渠的大huā脸。

    男人的胡子眉máo白了,女人的刘海围巾白了——全是白huāhuā的霜。

    扭到最后,有跟上鼓点的,有跟不上鼓点的,脚下的步伐便luàn了套,在一片luàn哄哄的笑声里,秧歌达到了**,戛然而止。

    当然,孙刚这个村子,只有一些年纪大点儿的会扭秧歌,年轻人都觉得很搞笑,有点不好意思学。

    而且只会一些简单的,拿着两把折扇,在那扭来扭去。

    这也属于社火活动的一个简化版,孙爸孙妈还是喜欢去街上看热闹的,真正的社火活动,那都是半专业的人耍的。不像村子里,都是业余的。

    正月,真是个快乐喜兴的日子。

    ……



………【205。 欢度元宵夜】………

    205。欢度元宵夜

    元宵节就要到了,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书mí群2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chūn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有关元宵节吃汤圆的话题也随即展开了,元宵节吃汤圆的起源: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chūn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chūn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