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幸福的小农民-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细细想来,爸妈亲说得很有道理。当他们再问什么集最大时,便能准确地说出是年集最大。

    年集最大是个什么概念呢?孙刚觉得与九十年代的chūn季物资jiāo流会规模基本不相上下。

    那时寒假里的最大乐趣,就是由妈妈领着去赶年集了。

    得知赶集消息的孙刚,兴奋得夜里睡不好觉,梦里净是穿着新衣的小伙伴,小nv孩捂着耳朵躲在墙角,调皮的男孩子故意将单个的鞭炮点燃,随手甩在小nv孩们的脚下,一声炸响紧跟着一声尖叫,快意酣畅的男孩子随即像一群活泼的猴子四散逃掉。

    在梦中笑醒的他,被细心的妈妈掖了被角。

    天sè微亮,便催着妈妈起chuáng做饭,而妈妈沉着地笑着刮他的鼻子:“小皮猴,快起来洗手洗脸,今天一定让你赶年集赶个够()。”

    穿衣戴帽,洗脸刷牙,出得mén外,呼朋引伴,但见被和煦的阳光笼罩其中的乡村,缕缕炊烟像一棵棵长在乡村年味里的树木,被零星鞭炮炸响的晨风醺得摇摇晃晃。

    爱出风头的大公jī,调皮地从一个柴垛跃上另一个柴垛,从一个土堆飞上另一个土堆,用它有力而悠长的yín唱引领着昔日乡村最朴素、最悠闲、最抒情、最纯净的jiāo响乐。

    隔了这矮矮的石墙,听见邻居大娘、婶子们与母亲相互打着招呼,相约着去镇上赶这年末岁尾的年货大集。

    只等妈妈喂罢jī鸭猪养,刷罢锅碗瓢盆,孙刚急忙跑着前去打开紧闭的大mén,村头巷尾已满是急着赶年集做自由jiāo易的街坊,他们或骑自行车、或推着小车,或赶着车,或步行,老人孩子们欢笑着,形成乡村年前里一道不可或缺的独特景观。

    几里地之外的年货大集上,已有震天的鞭炮声在清脆地炸响,年味就在人们匆忙的脚步声里,就在人们爽朗的笑意里,就在街头车水马龙的喧闹中,就在这集市上飘来的乡情浓郁的热闹声中,乡村的空气里聚满了浓烈的年的气息。

    凡是年货没有备齐的,孩子没有置办新衣的,都需要在街上东走西逛,jīng挑细选,准备个盆盈钵满。

    乡下人很要面子,走亲串友或伺候亲戚,总要倾其所有,jī鸭鱼ròu、瓜桃李果,烟酒糖茶,样样不可或缺。

    条件好些的家庭,自然置办得齐全一些,自然全家老少欢天喜地;日子过得紧帮一些的,心里感叹着好过的年与难过的chūn,他们思虑着要在chūn天里买féi料、买种子、买秧苗、给孩子jiāo学费,而算计着以后的省吃俭用。

    赶年集的人们,一路在比较着今年的收成与来年的打铺,羡慕着人家的孩子在学校里发了几张奖状,也算计着什么东西该买什么不买()。

    nv人们则无可奈何地叹息着,老的该买小的该买,唯独自己的不该买。

    年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膨胀了好多倍,年集的外围都是集市驻地的乡亲设立的看车处,自行车、手推车等等jiāo通工具,可以按照规定的区域放置。

    集市上分成蔬菜市、衣帽市、家具市、杂品市、鞭炮市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是人山人海,每个板块都是物尽其有。

    衣帽市,琳琅满目的新衣让人看得眼huā缭luàn,小孩子并不懂得或计较衣料的好坏,感觉只要颜sè鲜yàn,与自己原先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可以了。

    蔬菜瓜果与小孩子关系也不大,反正年后走亲戚时缺不了好吃好喝。

    真正在意的却是母亲能不能接受孩子捶足顿xiōng的软缠硬磨,那上百头、上千头的手工大鞭炮,那缠了一圈又一圈的万头长鞭,那竹筒般细长的huā炮,那需要用脚跺响的踩炮,那向墙上猛摔的摔炮……

    尤其是为了引人注目,他们将手工卷制的白皮大火鞭起劲地燃放着,震耳yù聋的炸响声至今还在孙刚童年的记忆里回响着。

    岁数尚小的亲戚家的nv孩子,妈妈也要想得到。

    和鞭炮市紧临的是一些红黄相映的宫灯和灯笼,还有货摊上那些紫sè的、黄sè的、红sè的、雪青的纸huā,用一根细细的铁丝做了支架,粘在上面也分外的显眼。

    现在想来,那些价格低廉的纸huā,打扮了nv孩子天真活泼的童年时光,现在已经做了母亲的她们,定是发自内心内心地感慨着时光的无情流逝,用酸涩的心情和复杂的眼光去回眸着遥远岁月里的自己。

    nv孩子胆子小,多是不敢玩鞭炮的,手里拿着那些发着轻微声响的“滴古点,”扑簌簌冒着接连不断的碎火星,在胡同和大街上游来串去,她们身穿huāhuā绿绿的新装,发间佩戴了鲜yàn夺目的纸huā,足以让这些nv孩子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想是农村的母亲受了歌剧《白máonv》中杨白劳的启发,杨白劳唱道:人家的闺nv有huā戴,爹爹我无钱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他用一根红头绳将闺nv喜儿打发得在自己面前又蹦又跳,又说又笑。

    孙刚很是佩服这些母亲琢磨透了这些nv孩子的心思,huā很少的钱便能打发她们个个笑逐颜开。这些蕴藏喜悦和酸涩的年集,让人深刻体会出了父辈们生活的不易和父母抚养孩子们的艰辛。

    历史已踉踉跄跄而去,岁月已蹀躞走过,赶年集的日子像是从孙刚的童年记忆里划出的一条长长的琴弦,弹奏着坦诚、友善、豁达和宽容的乐曲。

    年集里的那缕缕阳光,仿佛给孙刚储备了绿sè的向往;赶年集的日子又像是雪huā翩跹,灵捷如蝶,让孙刚对童年岁月充满了沦肌浃髓的理解和刻骨铭心的热爱。

    回想到现在,现在的年集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街上热闹,有新衣服,有鞭炮,有huāhuā的玩具。

    孙刚和妈妈去了几次,就把年货全买回来了,糖烟酒和鞭炮就由爸爸chōu空去买。

    街上人太多了,车子根本就开不进去,只好停在镇边小叔的家mén口,买了那么多东西还要一点点儿的背的车上,可把孙刚给郁闷惨了。

    最后几个集市,没什么东西要买了,孙妈还是约着婶子一起去逛,看还有什么需要去买的。接过孙刚说什么也不去了,在家里看mén。孙爸就有空去逛逛了,买些鞭炮、烟酒、礼品之类的,过年用来走亲戚。

    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



………【199。 过大年】………

    199。过大年

    临近过年,nv人们纷纷出动,将家里的衣物被褥拿出去洗,洗去一年的尘埃,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TXT**

    幸福,其实对农村人很简单,就是给一个盼头。

    农村nv人的幸福更实在,好吃好喝的让给男人,希望男人更有力气来扛住家庭的重担,亲戚来了吃饭,农村nv人也不上桌,剩的饭菜,就将就在灶间吃完了。

    村里在外地打工的都会赶在除夕前回到家中,往日安静的村庄也因此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凑在一起聊起在外面的见闻和经历,垂髫小儿、白发老人在一旁听得是津津有味。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孙刚家逐渐开始蒸馒头、切ròu、打鱼、打扫房屋、买鞭炮。

    打上来上百条鱼,给亲戚朋友每家几条,这样他们过年就不用买鱼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王爷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

    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刚过,几乎是一夜间的功夫,大街小巷,超市店铺,到处都在播放这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在这首委婉动听,深情绵长歌声的催促下,猛然从繁忙的工作中被唤醒,于是人们争先恐后的置办年货,大包小包的选购过年的东西,年的距离跐溜一下,便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3∴35686688

    在过年饭菜的准备上,豆腐也是不可少的。磨出来的豆腐是一整个盆子大小的,然后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将豆腐块放在水里面,隔三四天换一次水,天气又冷,不会坏,这样一直可以吃到正月底。

    过年走亲戚之时,到了亲戚家,主人必然准备一碗米酒(醪糟),里面加几个荷包蛋。

    过去的时候,客人看到米酒后,都是要强行将jī蛋捡下来,说自己不喜欢吃jī蛋,其实就是想给jī蛋留给主人家的孩子吃。

    孙刚小时候,一年很难吃几回jī蛋,到了过年走亲戚,看到米酒,将里面jī蛋吃完,米酒就剩下来了,为此常常遭到爸妈的呵斥。

    米酒的做法,孙刚也会,自己曾经做过。

    今年孙刚打算做一盆子米酒,先是将糯米蒸熟,然后放入盆内,放点甜酒曲,然后散点温水,不断地用手搅拌,直至酒曲均匀渗透。

    然后放入陶瓷大盆内,盖上高粱竿的锅盖,放在灶台上,灶台一天三顿做饭,会有温度。一周内,酒香飘出来,即可食用()。

    倒在碗里发出略带酒气的清香,吃到嘴里酸甜可口。

    在冬日的早晨或晚上,坐在火盆边,喝着滚烫的醪糟,浑身顿生暖意。

    对于孙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享受。

    整理好里里外外的卫生,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除了准备各项过年的用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过油”,在这几天中,要挑选一天,支起油锅,炸一些ròu,鱼,豆腐,丸子等油炸食品。

    过去生活水平低,一年吃不了多少油水,所以在过年时,要多吃些油炸食品,补补油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时什麽东西都能吃得到,可这“过油”的习俗还在继续。

    今年是腊月二十九过大年,所以二十九的上午还有“半拉集”,也就是说还有一个上午的集市。

    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逢集,凡是年货未备齐的人家,便早早地动身赶到集市,不管价格贵还是便宜,抢购好最后一批年货后,人们就急急忙忙回家了。

    年货办齐了的话,就不用敢这个半拉集。所以,很多家庭上午,都在忙着贴chūn联。

    大mén口贴了对联,就表示开始过年了,有来要帐的,就不要进mén了,等来年再说吧。

    除了各个mén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chūn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车上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

    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

    今年chūn节,孙阳没有假期,只有阳历三月份才有探亲假,那个时候刚好能赶上孙刚结婚()。

    现在,贴chūn联的任务都包在孙刚堂兄弟身上,因为大伯、小叔、爷爷,还有自己家的院子和各个房mén,所以刚吃过早饭,大家便开始忙碌起来,把买好的chūn联拿出来,裁剪、归类、打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

    前几年,孙刚还分不清chūn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了规律。

    还有就是,贴mén芯的时候,那个“福”字,以前孙刚老是正着贴,现在才知道“福”要倒着贴。名曰:福倒了,福到了。

    相传古代有一位大财主过六十大寿,请了一名秀才赐“福”字墨宝,准备贴在mén上以添吉祥之气,秀才写好后,财主亲自拿去贴在mén上,偏偏这个财主不识字,把“福”倒着贴在mén上。

    到了晚上贺寿的人陆续前来,看到这个“福”字贴倒了,就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大财主的耳甲,他气得肺都快炸了,连忙命人找来秀才要加以重责。

    秀才明白缘由后,并没有急于申辩,而是仰首哈哈一笑:“恭喜!恭喜!老爷子,您的福到了啊!”

    “臭小子,你把‘福’字写颠倒了,是何居心?亏你还笑得出口……真可恶啊!”

    “老爷子,您别生气。今天是您的六十大寿,这福字颠倒不就表示您的福气到了吗?”

    财主听了秀才这番话,不仅怒气全消,还重重地赏给秀才数百两银子。

    这位秀才借着“倒”和“到”的谐音巧妙地为自己和财主解围,在众人面前维护了财主的面子。

    从此,倒贴“福”字的风俗便流传下来了,家家户户总在chūn节或其他喜庆节日里,于mén上倒贴一个“福”字。

    ……



………【200。 正月走亲戚】………

    200。正月走亲戚

    忙完这些,三叔四叔两家都陆陆续续的从县城回来了,大家帮忙一起动手()。3∴35686688在院子里摆好桌子,摆上一条刀头(一刀煮的半熟的猪ròu。),几个馒头,一碗米饭,在chā上一炷香。让去世先人先吃年饭。

    中午随便吃了一点,孙妈和婶子们从下午便开始了忙碌起年夜饭了。隆冬时节的村子是静谧的,偶尔有轻风拂过屋后竹林的沙沙声,耳朵里装着这样的和谐,心里塞满了感动()。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炊烟气息,乡亲们也在为年夜饭快乐的忙碌。

    匆匆路过屋前的村人相互问个好,嘴角带着笑意。

    孙刚早上把家里的大水缸偷偷注满空间水,因为在这里的风俗正月初一是不能挑水的。

    chūn节,是瞌家团圆的日子,是欢乐祥和的日子,是白发娘亲盼望儿孙归家的日子,是飘泊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日子,是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歇息的日子,是为来年奋斗的人整装待发的日子。

    年夜饭前,孙刚点燃了万字头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一会儿整个村子里都响起了这种声音,此起彼伏,你响罢来他登台。

    然后全家入席,爷爷nǎinǎi是当之无愧的上席,别看两位老人家一个八十,一个八十一,现在经过孙刚空间水的调养,身子骨还很硬朗。孙刚每隔两天就会在nǎinǎi家厨房的水缸里注满空间水,反正她家吃水一直是孙刚挑的。

    爷爷nǎinǎi撅着嘴,慢条斯理的泯酒,吃炖得烂熟的土jī。

    叔叔们一边喝着好酒,一边谈论着大事。

    nv人们边吃饭边唠叨着家长里短。

    几个孩子依旧上蹿下跳,却不担心打翻了碗会挨骂。

    大黑小黑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啃着大家扔下的ròu骨头。

    窗外,天sè已黑,远处不时传来“砰砰”的爆炸声,伴随着或红或绿的彩光,那是村里的人家在燃放焰火。

    四世同堂,幸福吉祥。难道不是吗?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坐在一起吃团年饭,这才有年味儿()。

    年夜饭后,孙刚在院子里放了几筒烟huā,腾空的焰火在高空绽放,如怒放的huā朵,如盛开的菊huā,如灿烂的流星,美仑美奂,分外妖娆。

    喜庆的火光映亮了半面山坡,孙刚在心中默默祈祷,祝福来年的日子,一如既往的幸福和快乐!

    烟huā之后进入一年一度的chūn晚环节,这个年年看年年骂,年年骂还年年看的节目,离了它,还真不知道大年夜里该干什么。

    孩子们也挤到电视机前,但他们并不真的爱看这般喧嚣的节目,孩子是冲着电视机前的果盘来的,那里摆满了糖果瓜仁。

    婶子们和嫂子们就开始包饺子,这是昨天孙刚huā了几个小时剁出来的馅子,有的压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分工很是明确。

    由于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包一个硬币饺子,谁能吃到,就说明他有福气。

    有的人肯定会问,硬币的饺子肯定与一般的饺子的外形不一样,是的,如果仔细看是不一样的。

    但是,饺子一锅煮那么多,一涨开样子都差不多,所以如果想挑着硬币饺子吃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客厅里,大家围着电视看着chūn晚,孙爸几兄弟到旁边的屋里打起了扑克,他们五兄弟也只有在过年期间才会打牌,经常说:“féi水不流外人田,自家人输赢还是在自己家里。”

    夜渐渐深了,外面时不时的还有烟huā闪耀,爷爷nǎinǎi年纪大了,早早的回家休息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chūn风送暖入屠苏;千mén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最重要的日子当属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是一个让人最高兴、最快乐、最幸福的好日子,这一天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笑()!

    这一天人人讲吉利话,看到的也是一张张的笑脸。

    过chūn节是由虞舜兴起的。舜继天子位,带领着大臣们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农历新年也由此而来。

    chūn节即是大年初一,从零点开始算起。这个时间鞭炮齐鸣——出天荒,节日的欢乐笼罩了千家万户。

    天一放亮,fùnv们便笑呵呵地忙着煮饺子。煮时,有的地方要鸣放鞭炮,有的地方用芝麻秸烧火,意味着新的一年响响亮亮,节节增高。还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

    饺子还要多煮,意在年年有余。饺子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上几碗,意在人丁兴旺。

    老年人常说,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千万不能睡懒觉,如果谁家睡了懒觉,错过了,将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过不前。

    缘于这样的说法,虽然三十晚上守了整夜的人,但人们都没有一点睡意。

    天还麻麻亮,孙刚便招呼几兄弟赶快起chuáng,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给老祖宗上坟。孙刚几兄弟,带上瓜果酒ròu,纸钱鞭炮,来到祖先的坟前祭拜。

    大点儿的恭敬叩拜,年幼的马虎的点头,一行人说说笑笑,炮声震天,向先逝的老人报告家中安好。孙刚的大侄子对响声震天的炮仗既爱又怕,总是匆匆拜完便拉着他小姑姑—孙小雨的手躲去安全地带,却不肯离开。

    回到家中,天也大亮了。孙爸在清扫院子里的鞭炮碎屑,孙妈也烧开了水,就等他们上坟回来后就下饺子。

    吃过饺子,孙刚的任务就是先给村里爷爷nǎinǎi,外公外婆和舅舅拜年,然后去村里挨家挨户坐一会儿()。

    过年拜年走亲戚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老习俗,走亲戚不仅使年的气氛更加浓重,同时也使人们的亲情更加深厚。

    拜年是农村人很看重的一件事,早先拜年,是要下跪的,跪天地,跪祖宗,跪父母,跪长者。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面包含了无尽的酸甜苦辣,在长者面前的这一跪,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现在这一跪拜礼日趋淡化成一种走访的礼节,即使在农村,也很少有磕头拜年的了。

    说是拜年走亲戚,其实就是亲戚家拎着礼品上mén,坐一会儿,也不会留下来吃饭。村里的其他邻居就空着手坐一会儿,意思一下。

    儿时拜年的时候,会背着空书包去,用来装亲戚邻居给的水果和糖果。

    比较亲一点的还给压岁钱,孙刚按照妈妈的吩咐死活不要,他们就硬装在衣服口袋里,当时孙刚当然心里偷着乐。

    等到中午回家,再一五一十向妈妈汇报拜年结果,内容无非是哪几家的年已经拜到了,还有哪几家因为人不在没拜到,收了多少压岁钱,都是谁家给的,以便妈妈再找个机会,给人家的孩子还礼。

    从初一开始,一家一家地互相走,走完了近亲走表亲,表叔表姑表舅表姨,舅姥爷姨nǎinǎi,爱走亲戚的四辈五辈旁枝瓜蔓的亲戚都走,半个正月都不闲不着。

    走亲戚积极xìng最高的还是孩子,年纪小的要跟着大人去,年纪大点的,就要担当起独自走亲戚的重任,代表父母给长者拜年。走亲戚先要学规矩。

    走姑家姨家姥姥家等至亲,无论怎么样都没人笑话,而关系远一点的就不行了,一旦失了礼,就会留下笑柄()。

    过年走亲戚是不能空着手的,这是礼节。现在大都带烟酒水果或牛nǎi饮料之类,看长辈还要带点营养品。

    亲戚多的,一天要串好几家,最后在一家吃饭。有道是穷怕亲戚富怕贼,穷人家自己吃饭都困难,招待亲戚就更难了,但谁也不愿背上个穷名,所以亲戚来了都是诚心挽留。

    孙刚出去拜年,孙爸孙妈在家里,摆上茶果瓜子以及香烟,烧好炭火,这是给来拜年的人预备的,自已家要出去拜年,家里也会来人拜年,不能冷落了客人。

    太阳刚升起,男男nvnv、老老少少,都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大规模的拜年开始了,整个村子里都是来来往往的拜年队伍,比赶集还热闹。

    家里的老人不用出去,而是在家里等着接受年轻人来拜年。

    该去的家庭是一个也不能落下的,落下就要出问题了。回到家里老人要逐一盘问都去了哪些人家,如有遗漏就要赶紧回访。还有意料之外的人来拜年了,也要回访。

    在村子里过日子谁家不愿意把人际关系搞好啊。

    一上午时间,孙刚都是在忙碌中度过,见人就要道声“新年好!”。

    初一中午在孙刚大伯家吃的午饭,走亲戚都是上午,下午就是休闲时间,大家一起打打牌,聊聊天。

    正月十五以前,男人们天天喝得兴奋,nv人们每天忙得开心,而孩子们每天玩得过瘾。

    直到把亲戚走完,备下的年货基本吃尽,mō着装满jī鸭鱼ròu的肚子,躺在chuáng头才体会到一身的疲惫,回首正月的日子和浓浓的亲情,却也其乐融融。

    ……



………【201。 准姑爷拜新年】………

    201。准姑爷拜新年

    正月初二这一天,孙刚这儿的习俗是:所有还没有熬成婆婆或丈母娘的老、中、轻的媳fù们要带领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称“拜新年”()。

    拜新年就是刚结婚的小两口正月里到老丈人家去拜年。

    拜新年的主角是新姑爷,他们在正月初二这天可真的有苦也有甜。

    甜的是,新nv婿只有这一天是贵客,吃饭坐上席,这也是他们一生中在丈人家享受规格最高的一次特殊的待遇。

    苦的是天天都会被灌的醉醺醺的。

    已成年未结婚的子nv,要去姥姥家拜年。别看平时,máo脚nv婿见到岳父岳母,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小心翼翼,只知道干活表现,可在初二这天,岳父、岳母在这天要好好地招待nv婿。

    农村很多人在男nv婚姻问题上,还仍然保留着老辈子传下来的先定亲后结婚的风俗。

    定亲与结婚之间一般要间隔一到三年。当然也有定了亲马上就结婚的,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犯了“超速”的máo病,双方都怕寒碜,才草草地办了婚事,以遮人耳目。

    超速就是未婚先孕。这事放在现在已经算不得什么事了,但过去的人们是很在意的。倘是没结婚就生了孩子,那是十分丢人的事,一家子都跟着抬不起头来()。

    定了亲但没结婚的姑爷,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算是“准姑爷”。准姑爷每年正月也到丈人家里去,去的真正目的是接媳fù住婆家。

    去了也拜年,也作揖问好,但这不过是一般意义上的拜年,不能叫拜新年。孙刚这里很直接地称之为“接媳fù”。

    孙刚就属于准姑爷,今天就打算去县城里给赵涵的亲人拜年,顺便接她来家里住几天。

    结了婚的姑爷才是名副其实的姑爷。新姑爷则是指当年刚结婚的姑爷。拜新年的是新姑爷,所以有的地方也叫“新姑爷上mén”。

    第二年以后,虽然一般每年正月也都要去老丈人家走一趟,但这时的姑爷已经成了老姑爷,揖照样作,却都不再叫拜新年了,所受的种种待遇也大不一样了。

    因此,拜新年是很值得珍惜的事情,是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的事情。

    拜新年有固定的时间,都是在大年初二,最晚初三。大年初一在自家拜年。

    农村有“一个姑爷半拉儿”的说法,即是“半拉”,则自然要先拜自家长辈,然后再去完成那“半拉”的任务。

    每年正月初二早上,大道上那些穿红着绿意气风发的年轻男nv,大多都是去拜新年的。

    在农村,新姑爷拜新年是很隆重的事儿,双方都非常重视。

    姑爷这一头老早地就做好了各种准备。年前已经买好了礼品。礼品大多是烟酒和白糖,现在还有箱子装的水果。酒一般也都是在本地能够上数的。

    拜新年,不仅拜老丈人,也拜媳fù儿的其他至亲,也包括其他亲mén近支的长辈()。

    事先派新媳fù作信使和娘家都沟通好了,谁家该去,谁家不该去,都有了确切的计算。该去的没去,人家挑你,说你礼数不周;不该去的去了,人家笑话你,说你有东西没处搁了。

    农村人朴实是朴实,但礼节多,稍一疏忽,就出疵儿,给人落下话把儿。

    老丈人家年前年后的也没闲着,都在为新姑爷上mén做着准备。

    腊月杀猪宰jī,自家不敢狼狼虎虎地吃喝,处处都要缩减些。谁要是稍微大路一点,准会有人说,啥啥啥得留着点了,正月新姑爷上mén用呢。

    说这话的,大多是丈母娘。俗话说,丈母娘最疼姑爷。其实,疼姑爷就是疼闺nv,没有哪个当娘的不疼闺nv的。

    初二这天早上,孙刚老早的就起来了。

    先是把该带的一应物品拾掇齐整,要走几家亲戚,每家都要送上mén,一样一样过数,仔细的很,深怕被赵涵的其他亲戚挑理儿。

    然后孙刚jīng心打扮自己,穿上一身新衣服,显得十分的jīng神。

    孙刚出了大mén,当妈的终是不放心,孙妈又颠颠地追出来,把拎着耳朵嘱咐了多少遍的话又叨叨了一遍: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说话掂量着,千万别漏兜喽。

    路上行驶着摩托车、拖拉机、小车,当然还有步行的,这些都是出mén拜年的。

    怀着忐忑的心情,孙刚进入了县城境内,县城里很热闹。

    孙刚把车子停在一个水果摊旁边,准备买几箱猕猴桃和梨。

    “咚咚咚”,敲锣打鼓声从不远处传来。孙刚循声望去,原来是一队玩龙的民间组织正挨mén户的耍龙,讨要喜钱()。

    这是本地的一种过年习俗。玩龙队伍大都是外地上了些年纪的老汉,过了初一便开始挨家挨户的耍龙灯讨喜钱,主要针对当地做生意的人家。

    每到一户mén口,店主就得买一圈鞭炮放过,多少给点喜钱。

    耍龙的队伍玩上一阵便到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