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天国-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人买。至于说顾氏企业的种种机器设备,那可都是来自于英国,是他最好的合作伙伴。当然,他不会没有听顾同临在闲暇时提起过,当初因为拒绝缴纳二十万两的饷银差点就被太平军杀掉的那段趣闻轶事。
“顾氏企业的确没有政治背景。”阿礼国这是一句公道话。
“当然没有。”布尔布隆抖了抖报纸,“作为他们共盟党的刊物,在这个时候公开赞扬顾氏企业为了资助政府北伐捐款三百万的行为,并仔细介绍了顾氏企业的情况,就是在表明他们的一个立场。”
“您是说他们并不是完全要剥夺富有人的财富?”马沙利看着布尔布隆。
“这个答案其实我们早就该有了。”布尔布隆笑了笑,“难道您没有看见过大大小小的个人商号和作坊?”
“可是能够做大的好像并不多见啊?”阿礼国摇了摇头。
“这恰恰就是顾氏企业能够成功的地方。”布尔布隆合起报纸放到了茶桌上,又轻轻地拍了拍,“您想必还是没有真正认真地看完这里面的东西。顾氏企业对所有被雇佣的人员,承担的是与政府企业一样的薪水以及种种福利,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受到了政府的关照。据我所知,他们不仅是涉及民用产品,还担负着军用物资的生产,别人能和他们比吗?那些爱算小帐的,当然不会受到政府的青睐,也就只能是自生自灭了。”
………【第一六九章天朝红军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
“的确,阁下分析的的确很细致。”马沙利赞同地点点头,“我们是应该看到这一点,在这里,没有他们政府的帮助,企业也好,贸易也好,都是很难做大的。当然,也包括我们。”
说到这里,马沙利朝着阿礼国无奈地笑了笑,“从我们有了当初的通商口岸,真正想想,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就拿你们的布匹来说吧,质量不错,价钱也应该说不是不合理,可就是卖不动。说来说去,除去鸦片和一些有钱人喜欢的玩意儿,好像也没有什么能赚钱的东西了。”
“他们喜欢鸦片,不是我们英国人非要搞那个。我们英国人讲究自由,人有自己喜欢一切的自由,我们只是为了他们那些不愿意离开鸦片的公民们,才不得不这么做的。难倒我们可以坐视他们的苦难不管?”阿礼国咕哝着,气势显然不是那么壮。
“呵呵,我可没有任何诋毁贵国鸦片贸易的意思。”马沙利叼起大雪茄,使劲地吸了一口。
“贸易吗,有买有卖,是非先放在一边儿,不过,马沙利阁下的话是对的。”布尔布隆很有仲裁者气势地摆了摆手,看着阿礼国,“我们的布匹其实都不错,中肯地讲,贵国的就更是出类拔萃,为什么在这里就很难有好的销路呢?原因似乎并不复杂,一个是因为贫困,一个是他们更习惯了自己自己纺出来的土布,再加上从前那个大清国的不理会。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来一个好笑得事情。二位想必也曾经注意过他们这里的人习惯穿的那种裤子了吧,呵呵,那个裤腰肥大的足够装下两三个人。”
“哈哈,您不说我倒还忘记了,据说这里的男人们还没有穿内裤的习惯,大概也是因为裤腰太肥了吧……咳……咳……”马沙利笑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被嘴里的一口烟呛的咳个不止。
“您倒是知道的很多啊。”布尔布隆微微皱了皱眉头,现在是在说正经事,他不喜欢马沙利这样的轻浮态度,“我最近无聊的时候大致想了一想,他们这种裤子的样式,从经济的角度上说不可取,可从裁剪加工的角度上看,似乎又有其一定的道理。不管怎么说,这就是一种习惯了,习惯有些时候是很难一时半会儿的改掉的,更何况我们的商人们都是急于求成。可是现在,大家不妨看看,由于天京政府首先从军队开始改装,接着是学生,短短的两年时间,城市里的市民们是不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布匹卖不出去,可是他们自产的纱锭还是新式布却从不为用销售渠道犯愁。回过头来,还说说那个顾氏企业,有天京政府这么在前面替他们趟路,他们能不发达吗?”
“是啊,这也就难怪他们会死命地去维护这个政府了。”阿礼国像是对布尔布隆,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念叨着。
“嗯,这个话是说对了。”布尔布隆叹息了一声,“不过,我琢磨半天也搞不懂他们这套政治或者说是经济体系到底是个什么,至少有一点暂时无还是相信,他们不是在我们欧洲闹腾的那种政治思潮,就像当初他们号称信奉上帝,却把上帝改的面目全非一样,这个所谓的共产主义,不过就是他们一贯提倡的天下大同的衍生品。中国人的文字太复杂了,说不清楚。”
布尔布隆这可不是说的官话,作为法兰西帝国派驻这个东方古国的一线官员,为了对他的帝国负责,他的确是煞费了苦心,中国通还算不上,半个中国通估计差不了许多了。其实,拜上帝教和眼下的天朝共盟会,对他来说,也许后者听着更舒服一下,至少没有了以前对他的上帝的那种亵渎。有时候他甚至猜测,林海丰为什么要把拜上帝教的教义更改了呢?莫不是因为后来的中法同盟,天京政府不想刺激盟友而有意这么做的?
“哈哈,公使阁下这么一说,我是顿开茅塞了。以我看,那么咱们有些事情就不必着急,等着吧,天京政府是我们的先驱,只有他们去改变了这里的人民的意识,才会有我们更好的明天。”马沙利笑了。
布尔布隆笑了笑,“呵呵,我们应当正视现实。现实是什么呢?现实就是以前我们曾经急于用坚船利炮敲开这个国家的大门,而现在人家的大门打开了,还比我们预想的都大。通商、传教、居住都可以,公使馆也修建在了他们的京城,可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是啊,说明了什么呢?通商吗,正像刚才布尔布隆分析的那样,卖进来的都是基础工业产品,税率还有暂时的优惠,可轻工品根本没有任何市场。反过头来,你必须用相等的税率从这里进口大批的轻工业品、药品之类的东西。允许你自由传教了,可惜的是信教的却越来越少,如果教士们意志力再薄弱一点儿,估计就会被人家洗了脑。
还有那个想得到的侨民居住权,这个就更厉害了。住吧,住多少年都可以,天京政府才不会阻拦你,只要奉守天朝的法令。结果呢,来的人越来越多。现在,马沙利在这个方面是最有体会了,由于国内的企业呈现出下滑的势头,失业工人日益增多,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开始流出本土,涌进广州、福州和上海,简直就像西部的大淘金。同样,这里也会有成千上万这里的人涌向他的祖国,可是,这些人什么都不会,去干什么呢?学习,晕了,这又不是学生,他们去学习什么。
真是越来越搞不明白了,他甚至都希望天朝的大门是不是应该稍微的关上一点儿了。
布尔布隆看看两个似乎各自想着自己心事的老朋友,目光停留在了阿礼国的身上,“阁下,从朋友的角度上,我想劝告您一下,形势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明朗了,再和那个满清牵扯在一起,只怕连个退路到时候都没有了。”
“呵呵……呵呵,”阿礼国尴尬地笑了两声,“唉,……”
布尔布隆摇了摇头,“台湾不是久留之地,得不到大陆的接济,岛上那点儿残余人马还能坚守多久?如果不是阁下暗中的那点儿救助,恐怕他们早就完蛋了,还是以前那句话,千万不要引火烧身。杨秀清在公开场合多次声称他们的财力物力可以支撑同时打几个方向的战争,那不会是危言耸听,更不会是没有所指。”
“是啊,就他们的那只近卫军而言,恐怕天下再难找到能与他们想匹敌的军队了。”马沙利叹息声中,又有着羡慕。
临近四月了,除去张乐行的游击纵队活跃在鲁豫皖各地之外,天朝红军主力在正面的战场上还并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军事攻势开始。
天朝军队已经完成了全部向工农红军的转变,尽管还只能说是在形式上是这样,尽管具体到每一支部队的装备,尤其是在思想作风上,还会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种种差异和不足,但是,现在的天朝军队毕竟不同于了以往,他们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
天朝已经形成了以野战红军为主、地方安全部队、农军为辅,有着新思想的三位一体的强大武装力量体系。
三月底,太平天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部、海军部、后勤部宣告成立。
继正在西南英勇奋战一年多以前就成立了的红一方面军之后,在襄阳,天朝最高革命指挥委员会正式发布成立了以石祥祯、罗大纲、杨辅清、张遂谋为首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节制着红四、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五个正规军十四万余人。
在寿州,陈玉成、李侍贤、李开芳、曾天养为首的红三方面军也随即宣告成立,包括红一骑兵军在内的三个在华南养精蓄锐一年,憋得嗷嗷叫的主力军北上,加入到了红三方面军的序列,连同在安徽新整编的红五、红八、红九、红十军、鲁豫皖游击纵队、红军教导旅,组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的野战兵团。
为了加强对各地的领导及发展的需要,天朝成立了华东、华南、西南、华中四大军政委员会。不仅如此,在广州,还成立了以胡以晃、林万青为首的南方方面军。
这是一次奇特的军事准备工作,说它奇特,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公开在天京、上海等地的报纸上一一发布的。随着这些重大消息的公布,还伴随着种种令人乍舌的新闻出现。诸如天朝科学院与军械局各属企业紧密配合,开发出了射程超远的重型海岸炮,并陆续在配属到各个海防要塞。天朝红海军的三个舰队,从年底开始将陆续列装新式的国产大型驱逐舰等等……
当然,无论是在报纸上,还是在其它的场合,天朝的领袖们无一不是亲切地告慰所有的天朝后方百姓,努力做好各自的本职事情,巩固和发展天朝的大好形势,全力支援前方。而且,他们还都会总是不约而同地重复着同一句话,“再有一年,至多两年,天朝将进入全面的和平,永远远离战争”。
………【第一七○章强龙精神万岁!】………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是准备。不仅是要有大量的军队、要有大批的物资和设施、要有比之军队又更多的支前民众,还需要更多、更充分的舆论上的总动员,这个动员,恰恰正是前面那些准备能够得以达到最佳境界的基本。它会激励和鼓舞自己的军队、民众,会打乱对手的阵营,也会收到许多额外的效果。
正像布尔布隆看到的《红星报》那样,天朝的一切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宣传他们的政策和真正的施政行为,宣传他们新的统一战线。他们提出,爱国、革命不分先后,只要都是中国人,为了国家尽快走出战争深渊,为了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有,一切问题能不用战争手段去解决最好,大家都可以坐下来慢慢地谈,只要是对天下的人民有利,因为天朝政府维护的是国家的荣誉和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天朝政府甚至还宣布,在未来的所有新区,天朝政府保护一切合法的私有财产,暂时不进行除合理减租减息之外的土地改革。
当然,天朝政府不会沉浸在这种简单的说教之上,或者是期盼着这样就会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他们向来是恩威并重。在进行着以上那些善意的劝告同时,他们还运用种种历史上的变迁来为他们即将开始的最后一战助威,在褒扬各个时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而奋战的民族英雄的同时,还提到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刻意提及了被满清的文人们深埋在篡改的历史长河里,已经鲜为人知的冉闵的那个“杀胡令”,对这位“武天王”甚至不乏赞誉之处。
在这期间,李秀成的一篇关于“天朝政府及历次反对满清政府的作战,都不仅仅是对汉民族,也是一场全体中华民族抗击满清蛮夷殖民统治的伟大、光荣的正义战争”的论述,令众多的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在仔细地琢磨之后,不免又为之震撼和赞叹。
文章引经据典、从国外到国内,在多个方面,详细向人们阐述了什么是殖民统治。阐述了满清殖民统治中华国土所产生的实际恶果。他剖析了野兽行为的满清剃发易服令、比秦始皇焚需坑儒更甚的文字狱及长达数十年惨无人道的禁海令。一个出自苦寒极地的蛮夷,竟然能叫创造和拥有了数千年文明史的汉人忘记了自己的祖宗,依靠的是什么?就是一个残暴,他彻底撕掉了所谓康乾盛世的丑恶嘴脸。并痛心地展示给人们,满清殖民统治的两百年,带给中华民族的只是人类文明的衰败,还有经济的倒退。
他警示人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一点。这正像人们念念不忘的民族英雄岳武穆、文天祥一样。如果否认满清对中华大好河山的统治是残暴的殖民统治,那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满清的残暴行为,就是值得赞颂之举。史可法等一大批抗清的民族英雄们就是历史的最大罪人,而被千万民众所不齿,所唾骂的千古罪人、大汉奸吴三桂就是民族的英雄。
在文章中,他甚至预言,如果人们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满清殖民统治中国的这个问题,那么,在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之后,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满清”,他们会以种种的借口,再次完成他们对中国的样式不同的殖民统治,最终彻底摧毁汉文明。
他最后宣称,没有汉文化和汉文明,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任何对汉文化的恣意篡改、压制、甚至是消灭的企图,都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恶意践踏,都是中华各民族的敌人。
作为共盟会的宣传部长,天朝工农红军总参谋部的临时负责人,李秀成的这篇文章的分量,可想而知。它会让人们自然不自然地联想到冉闵的那个“杀胡令”。它又从理论的角度,告诉了所有的人,一切敢于继续把自己绑在满清政府战车上的人,都是汉奸。而所有为了红色天朝与满清浴血奋战的勇士们,都将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
李秀成这篇惊世之作刊载出来后,很快被当作教材因发到各行各业。
为此,共盟会机关报又发表了一篇社论,《强龙精神万岁!》。
社论以中华民族的图腾为题,围绕着龙的形象展开,再次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那个头像骆驼、角像鹿、眼似兔子、耳似牛、颈如蛇、腹如蛤蜊、麟同鲤鱼、爪同鹰,掌同虎的龙的图腾造型,它不仅象征性地包含了天空、陆地、海洋中全部动物,还混含着松柏这类植物的因素,也就是说,龙是一切生物的图腾。它是生命世界里一个整体的象征。它博大、复杂而深沉。
社论写道,这个有着几分狰狞,因而却显示出其威严、不可侵犯的想象中图腾,恰恰映射出了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秩序、追求共生、追求大一统的深度心理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是来自于我们祖先的生活写照。我们的祖先是个农耕为主的民族,而农民最关心的就是每年的收成,收成的好坏直接意味着未来一年的生活。所以,我们的祖先养就成了农民的性格,安天命、守本分、惜和平。这就是小农性格。
正是因为我们祖先的性格使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使得我们的祖先们历经了万千劫难,甚至出现了“五胡乱华”时期险些灭种的悲惨境地。当然,它也造就了我们祖先超强的民族融和能力,并吸取了其它各民族的精华,丰富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的文化。
社论说,一个民族的存在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性格,而民族性格必然又要决定着一个民族命运。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堕落,不能否认,我们在沿袭祖先的习惯,片面强调了“龙”精神的宽容、博大之处,却忘记了它应该具有的凶恶。
正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些文化精华,才能使得我们可以融化掉一个又一个对中华大地进行殖民的蛮夷,使其最终成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这个民族也得以延续下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也正是因为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的不足,使得我们一次次忘记了血的教训和难以泯灭的疼痛。
现在是一家人了,难道就应该忘记他们以前的残暴?同样不能忘记他们以前留给我们的教训。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仇恨,不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是教训,需要的是永远不能再出现第二次。我们不是大汉族主义,我们同样追求的是大家庭的和睦,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但是,作为这个大家庭中人数占了大多数的汉族人,必须承担起整个大家庭的重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整个的中华民族文明带去影响。
满清的殖民统治即将完结,他们的后裔也许同样将会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当然,那需要他们自己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会强求。但是,即使他们成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也要永远为自己的前辈所犯下的那些罄竹难书的罪孽,及对我们中华文明的破坏而应该感到难以洗刷的羞耻和愧疚。否则,他们就没有生存的必要了。
而我们,和所有的屈辱史一样,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必须要牢牢地记住,我们更不能忘记了那些为了彻底粉碎他们的殖民统治而牺牲的民族英雄们。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天朝政府号召全体中华民族的成员,彻底掘弃小农意识,彻底掘弃那种不思进取,随遇而安的民族糟粕。要想屹立在世界之林而不倒,要想不受外辱,光有勤劳的精神和宽广的胸怀是远远不够的。不仅不够,还会被那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
我们就是要高度褒扬有史以来一切为了抵抗外辱而奋斗和牺牲了的英雄们,不管他本人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的缺陷。只要他们是为了我们的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他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一个没有民资英雄的民族,永远是一个垃圾的民族,这种民族就不该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要继承民族英雄们的精神,必须要有顽强的进取精神,必须要有强龙的凶狠一面,必须要有一个强悍的民族性格。那就是要像我们天朝的红军将士那样,敢于对一切说“不”!我们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强龙。敢犯我强龙者,虽远必诛!
两百多年来,所有在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抵抗满清殖民者入侵进行的战斗中,所有在为了反抗满清殖民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而进行的不懈奋斗中英勇捐躯的各界民族英雄们,永垂不朽!
不用问,这篇社论显然就是出自林海丰之手。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天朝最高革命指挥委员会宣布,从即日起,对战功卓著的工农红军将士,将开始颁发民族解放功勋奖章,即八一勋章,勋章分为三等,纯金、纯银和铜质三种。
接着,天朝最高革命指挥员会开始在社会各界,公开为不久以后的天朝红海军四大主力舰队旗舰征询命名,要求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四位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强大的政治武器,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台湾就是天朝这种策略的第一个硕果。华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南方方面军副总指挥林万青从福州发来电报,伪满清福建巡抚兼台湾知府、台湾兵备道孔昭慈,派遣使者请求投降。
………【第一七一章什么反攻大陆,反攻个鸟啊】………
孔昭慈,山东曲阜人,正宗的孔夫子第七十一代裔孙。
其实,遍看孔家的后裔们,在清代,能够真正显赫门庭的人那可真是寥寥无几的。原因很简单,为了统治住比本族人数不知多了多少的中华疆土,满清政府必须要高举孔夫子的大旗,举是要举的,但满清政府不会完全听这个泥像的圣言,他的后裔们一样必须得剃发易服,不要说是孔夫子的后人了,假使孔夫子再世,这个辫子他也得照样拖在身后。
孔夫子变了,他是满清塑造的孔夫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从前那个孔夫子说的话,现在他还敢说吗?一定不敢。他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是“王”?自然是现在坐在龙庭上的这个了。为了避免前后矛盾,也许他还会唱民族和谐、民族一家的优美曲调。甚至当他看到了那篇李秀成的文章及《红星报》社论的时候,一定会说那都是谬论,满清是兄弟,自己人,既然是兄弟,谁当王还不是一样。
这只是猜测,不过,从满清大封孔夫子,又如同优待自己八旗子弟那样的优待其后人来看,很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唉,汉人就是这点可怜啊!很会随遇而安。所以,几乎和满八旗类似,孔家人自然守在老祖宗的牌位下,尽情享受一切,不思进取,自然,也就不会有几个有出息的人了。
孔昭慈倒是个进士出身,外放广东、福建一直做的都是个小小的知县,当林万青领导的大起义爆发的时候,他也没有袖手旁观,就如同被挖了祖坟一样,亲率乡勇助战。林万青部遵照天朝统一安排退守发展闽西根据地,福建官员大肆宣扬其战绩,向朝廷邀功请赏,他自然也不落后。于是,得到了个台湾知府的缺位。
台湾穷,这个知府虽然不如内陆的好,令孔昭慈欣喜的却是在天朝大军横卷闽粤各省的时候,他却躲过了一场大劫难。
随着战局的发展,起初还沾沾自喜,或者还对他的大清朝抱有极其强大幻想的孔昭慈感到了危机。他发觉,尽管太平军没有大规模进攻台湾,也没有像他的主子当初那样实行海禁,可是,台湾这个孤悬在外的小岛还是被完全隔绝孤立起来了。他们得不到任何来自内陆的接济,大清管不上他们,内陆的民众、甚至是洋商都不肯和他们发生任何贸易往来。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英国人和美国人上岛了。为了这个,他着实兴奋了一阵子。这不能说他是喜欢洋人,不要大清的气节。其实,他就好比被困在荒山上,许久不见外人的孤苦者,偶然看到了活生生的同类(当然,这些同类长得和他尽管有区别),哪能不兴奋呢?
更何况,他手里还拿到了大清朝廷的圣旨。要说这份圣旨也是来的难得,居然是乘坐英国商船才送进来的。也许是朝中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来台湾吃这个苦,也许还是朝廷就想坚定他的忠心。这次太后是格外地开恩,一下就给了他三个头衔,福建巡抚兼台湾知府、台湾兵备道。太后还特意高度评价了一年多来他在台湾的重大贡献,希望他恪尽职守,为将来反攻大陆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孔昭慈高兴了几天。一是,孔家大户掰着指头数,能够在大清朝任职最高的也就是当过兵部主事,后来在贵州按察使任上被太平军斩首了的孔庆鍸了,没想到,他算是为祖上争得了一个大荣誉,福建巡抚,还是从一品的巡抚,尽管这个帽子显然是个空头的,毕竟以后的家谱上总要记下这闪亮的一笔。
其二呢,知道了朝廷允许英美驻使台湾,这就至少能够解决一些他的眼前急。他本来担心跟洋人走近了以后会遭到后人的唾骂,现在可好了,可以放开手去干,只要对大清反攻大陆有利就成。至于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丧权辱国的事情,只要朝皇上、太后那里一推了之,是皇上和太后叫我做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他的确想了不少的高招,诸如购买洋枪洋炮,从英美商人手里采购些急需的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稳定住岛内渐渐不安的局势。可惜,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罗锅子上山前(钱)紧,圣旨是来了,来了一张纸,换走的却是台湾府库里难得的那点儿积蓄。没钱,没钱洋人那是什么也不和你干的。
不干还好说,可恶的是英国人似乎走到哪里都不愿意跟鸦片失去亲昵,随着英国人的到来,鸦片迅速肆虐台湾。他管不了,也根本不敢去管。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了,真可谓是狼烟四起,一批批的山民开始作乱,尤其是他费劲周折,用圣人思想武装起来的练勇也纷纷倒戈。他起初并不明白,可是当群起的暴民扯起抗英大旗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太平军们从来就没有打算安静地叫他过上几天好日子,岛内早有他们陆续潜入的奸细,就是他们挑起了暴乱。
“驱逐英夷,拒绝鸦片,否则向官府开战!”看上去条件还算蛮不错的,至少还没有直接喊着要消灭他。可是,这个条件又实在是太难做到了,英国人是谁?英国人厉害啊,他们不听圣人的,只认钱。
再看看外面,孔昭慈就更没有可硬气的地方了。什么澎湖列岛、什么金门,人家太平军更本就没打。可是到了今年,对岸随便发来的几发炮弹,就把金门岛吓了人走岛空,谁见过打的那么远的炮?不跑才怪,没有人愿意和生存过意不去的。他明白了,太平军是不想费大力气,可还要拿下台湾。
连续一年了,他再没有得到过来自他的那个大清朝的只言片语。美国公使馆的朋友告诉他,海上现在是天京政府红海军的天下,俄国人屡战屡败,早被封锁了。来往的民用船只谁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叫他暂时先忘了他的政府。
这个时候,他才又联想起他知道的那些史实,当初大清平定了台湾以后,朝廷上下纷纷叫嚣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或是说“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纹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更有甚者,竟然抛出了不如“弃其地与红毛”,“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等等的奇谈怪论。就是那个被捧上了天眼看着就下不来的康熙也曾以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我呸!想到这里,孔昭慈气恼的偷偷朝着地上狠呸了一口。什么大帝,什么康熙大帝?当初假如不是郑家据守着台湾,你能来收复?国之疆土一寸、一厘也是大。我看是有人把你后面的那两个字写错了,前面那个丢了一点,后面那个只是一个味儿,该叫“康熙太低”才对,写历史的那些人不是聋子,就是瞎子。
什么反攻大陆,反攻个鸟啊。一帮子没有见过大世面的杂碎,你们就没有真正打算要过台湾,老子竟然是死催的,昏了头了,来到这么个鬼地方。
内忧外患,逼着他只好另找出路。从这个时候开始,天京政府的宣传他也开始看了,看了之后,他又不禁有些奇怪,这些宣传资料怎么这么快就都流到了他的手边?
他其实是很顽固的,不过,也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