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消灭竞争对手。鄱阳湖大战彻底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朱元璋通往皇帝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虹▲桥▲书▲吧▲。
第42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1)
第二年,朱元璋亲自北上攻打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最后带领部下“袒背衔璧”,也就是赤裸上身,口衔玉璧,到朱元璋的军门投降。陈友谅的势力被彻底摧毁。朱元璋在陈友谅统治的地区建立了湖广行省。
汉政权灭亡了。先汉后周的战略至此完成了第一步。
贴士
友谅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太祖从子(朱)文正及邓愈等坚守,三月不能下。
太祖自将救之。友谅闻太祖至,撤围,东出鄱阳湖,遇于康郎山。友谅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友仁号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谅气沮。太祖舟虽小,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
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
—《明史?陈友谅传》
终于称了王
陈友谅被铲除后,朱元璋心里也明白,在各路豪杰中再也没有有能力和他抗衡的势力了。他不是不想称王,而是谨奉朱升的“九字箴言”,“缓称王”。东边的张士诚占据了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也早就称王了,朱元璋的心里一直不平。他不甘心继续做吴国公了,也不等小明王的“圣旨”,就自封为吴王,反正现在小明王除了能下个空头的“圣旨”外,什么也管不了他,一切都是他自己说了算,就是小明王也不能不听他的。这一年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朱元璋为什么要当“吴王”?因为他所在的地方—应天在古代属于吴。可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当的吴王,仍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王”,在名义上他仍然是大宋皇帝韩林儿的部下,因此他在使用公告、文书的时候,还只能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朱元璋这时候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年号,还是使用大宋龙凤年号。
朱元璋当了吴王后,在政权建设上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在自己辖区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中书省,设置了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汤和、邓愈等这些大将也都安排了相应的官职。
朱元璋心里明白,作为一个吴王,他离权力的终点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因为在他的东边还有张士诚等势力,而且大家共同的敌人—北方的元朝政权也还没有垮台。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趁机而起,一些人自己称王称帝,另一些人则打着元朝的旗号抢占地盘,因此在各地出现了很多军阀。元朝皇室为利用这些军阀镇压红巾军和各路反元势力,被迫给他们授以官职,可是这些军阀常常各怀鬼胎,不无野心,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
陈友谅被铲除后,朱元璋需要对付的元朝各路兵马,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孛罗帖木儿的军队纪律散漫;扩廓帖木儿怎么样?有纪律但是士气不振;关中的李思齐和张良弼是怎么样?他们所在的地区比较偏僻,远离经济中心,道路不通、粮饷不济。朱元璋对形势进行分析之后,他判断:河北、河南以及关中的各路兵马都是软柿子,可以先放一放。现在要做的是,完成“先汉后周”策略的第二步,集中力量消灭面前的对手,那就是地处江南的张士诚周政权。
直指“自守虏”,打败张士诚
张士诚政权的中心在平江(今江苏苏州),他把它改称为隆平府,作为都城。张士诚所辖之地号称天下财富之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朱元璋称吴王前一年,张士诚也自立吴王,至此就有了东西两个吴王。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朱元璋决不会容忍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分析,张士诚这个人“驭下无纪律”,“胸中无丘壑”,张士诚统辖部队没有什么章法,军队纪律涣散,自己没有什么主见。而朱元璋自称,他统辖的军队有十万之众(以前鄱阳湖大战号称二十万),如果整顿军伍,备足粮饷,任命得力将帅,时机一到,可以一举歼灭张士诚。
◇欢◇迎◇访◇问◇BOOK。◇
第43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2)
张士诚以隆平府为中心,他的地盘都到哪里呢?南到绍兴,北领通州(今江苏南通),包括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濠州、泗州,一直北达山东的济宁。朱元璋针对具体情况,决定先扫除江北,然后再南下江浙。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派出徐达、常遇春、冯胜等大将带领“马步舟师”,也就是马军、步军、水军,水陆并进,直抵泰州。张士诚毕竟是一方之主,自然也不甘示弱。这年的闰十月初一,他用400艘战舰迎战,向江阴方向游弋。朱元璋对部下是这样分析的:从张士诚出兵的方向看,这是疑兵,并不是他的主力所在,而是在设疑使诈,想把我们的军力分散,然后攻打我们陆上的根据地,大家一定要防备好。他传谕徐达,在泰州、海安一带严密部署,这是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
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封朱元璋当时写的信,完全是口语。这很难得,古代的文书动不动就是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子曰书云”那一大套。而朱元璋的这封信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
贴士
“叫徐相国可将水陆军马二万人前去攻兴化、高邮、淮安。此数城贼兵,高邮军民不满五千,淮安仅有六千人,兴化不过是众百姓自守。常平章军马屯于海安城四外,不时出没,巡哨通州盐场等处,是必小心。张寇见我军马去攻淮安,深入淮地,离大军甚远,必来与常平章厮杀,不然,使大船于镇江上下攻略地面。所料不过如此。你每(们)见得高处,随着你每意见行着,休执著我的言语。”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诏令杂考》
朱元璋对于战争发展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常遇春深入敌后,离根据地很远,一定要遭到张士诚的攻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会用大船在镇江上下攻略地面,跟我们在陆地上争夺,这是又一种结果。朱元璋这个人,既有运筹帷幄的本领,又相信将帅的指挥能力,所以他最后说了这句话:“你们见得高处,随着你们意见行着,休执著我的言语。”你们这些将士亲临前线,更了解形势,肯定会临场发挥出很多高见,可以看情况行事,不要拘泥于我的这些话。这最后两句很有意思,它不但说明朱元璋相当有帅才,而且非常信任他的将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封信把他的安徽口语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大家仔细品味一下,比如“着”的字眼,是不是和现在安徽人说话一样啊?所以说,这个资料是很真实的,非常难得。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初一,朱元璋祭告大江之神,正式布置大军攻打张士诚。他对将士发出训示:“戒饬士卒,毋掳掠,毋妄杀,毋发丘墓,毋毁庐舍。”要求军队有纪律,不要抢,不要杀,特别是不要随便毁坏百姓的田地坟墓,不要毁坏百姓房屋。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标榜以仁治国,以礼治国,所以他要做出一个样子,给天下人看。他要求他的军队不要当强盗,更不能做土匪。不能随便毁坟墓,是其中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条纪律。中国人崇拜祖先,敬重祖先,挖别人的祖坟是最大的道德忌讳。朱元璋听说张士诚母亲的坟墓就在苏州城外,事先想到了这一点,特别嘱咐将士们一定要将其保护好,绝不可以放纵。劝勉他们努力在战场上立功,得到奖赏,而不是要去靠盗墓、抢掠获得不义之财。
要讨伐张士诚,就要说出理由来,所谓“吊民伐罪,师出有名”。他写了一篇长长的檄文,述说张士诚的罪状。
首先他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声称自己负有吊民伐罪的使命。他说:“余闻伐罪救民,王者之师,考之往古,世代昭然。”世世代代都有那些正义之师、王者之师,为了百姓的利益来攻伐那些有罪之人。现在我的军队就是王者之师,我就是替百姓来铲除祸害。那么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情况呢?“近睹有元之末”,也就是说元朝末年,“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皇帝在深宫不了解百姓的疾苦,大臣控制着大权,擅自掌握着“威”和“福”。什么叫“威”?“威”就是厉害、威风,在百姓面前可以惩罚人,可以整治人;“福”是什么?“福”就是可以自己享福,可以呼群结党,把好处全给了自己的三亲六故;“臣操威福”,大权掌握在这些大臣的手中,他们可以任意作威作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官员之所以有了职位,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而是因为行贿,才能一步一步往上爬;“罪以情免”,犯罪的不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常常是因为人情而得到了免罪的判决。“台宪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台宪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纪律检查部门,管纪检的;“举亲而劾仇”,有的大官只推举自己的亲信,让他们升官,而检举、攻击那些自己的仇人;有的行政部门“差贫而优富”,把劳役负担全推给穷人,让那些富人得到优待。面对这些情况,朝廷“不以为虑”,还不知道这是一件坏事,不发愁,不忧虑,而且在不断地增加官员的数量;“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纸币贬值,物价飞涨,当政者不但没有想办法改善,反倒改了钞法,发行新的纸币;“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元朝末年,朝廷发动了数十万百姓,修挖、治理黄河,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死者枕藉于道,一片一片地死下去了,“哭声上震天庭”。因为朝廷有这些弊政,很多百姓就要起来反抗朝廷,他们用什么来号召百姓、团结百姓呢?用的是白莲教,也就是明教。
▲BOOK。▲虹桥▲书吧▲
第44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3)
朱元璋接着说:“不幸小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他这一段是说因为百姓生活没有出路,他们不得不在白莲教、明教的周围团结起来,反抗朝廷,可是这些人是乌合之众,他们没有远大的志向,不是要济世安民,而是为了图一时生存,所以他们做了很多越轨的事情,包括“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做了很多违反纪律的事情,不但没有给天下带来太平,反而使更多的人遭到祸害。
元朝的执政者是什么态度呢?他们动员了天下兵马来讨伐起义军,可是各路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官军无法应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乘势而起,有的人假托为了朝廷,有的人假托为了红巾军,有的人则直接自立为王,这时候天下大乱。
他接下去说到他自己,“余本濠梁之民”,我不过是临濠的一个普通百姓,“初列行伍,渐至提兵”,开始不过就是在军队里一个当兵的,后来渐渐地也有了自己的一支人马,我看那些用妖言惑众,联络百姓组成军队,到处烧杀抢掠,是不可以成就大事的。又看到元朝统治者也不可以维持长久,于是我就引兵渡江,引兵渡江到哪里?最终控制了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他说,我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祖宗的保佑,控制了江东地区,然后进而控制了浙东地区。我的地盘上游是陈友谅,陈友谅虽然很强大,但是最终还是被我打败了,我现在已经把湖广一带全部收入我的版图。现在强敌已经被铲除了,只有你张士诚还在与我对抗。
张士诚是什么人?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揭露了他的老底,“为民则私贩盐货”,你当百姓的时候,就是一个卖私盐的。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盐是政府控制的物资,不得私自贩卖。贩卖私盐,在江湖上抢劫,这是你张士诚当百姓的时候所干的事情。你后来聚了兵,联络了一帮凶徒,“负固于海岛”,在海岛上称王称霸,这是你的第一宗大罪。
因为你考虑到你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暂时无法和元朝对抗,因此就假装投降元朝,你对上欺骗元朝,对下抢掠百姓,这是你的第二宗大罪。
后来你控制了浙西,有了一些军队,队伍的规模并不大,才多少人啊?不满数万。你的地盘不算大,不满千里。可是你却胆大包天,居然自己立了年号,称了王,叫什么王?吴王。号称东吴。所以当时有两个吴。一个是张士诚的东吴,一个是朱元璋的吴,号称西吴。张士诚也斗胆自立为王,这是第三宗大罪。
你千不该万不该,居然带领军队来攻打我的地盘,可是我一出马就把你的弟弟擒获了,你不死心,再次攻打我。因为你失败了,所以再次投降元朝,这是你的第四宗罪。
你表面上接受元朝之名,但实际上你在自己的地盘里发号施令,控制元朝派来的丞相,让他们听你指挥,以下犯上,这是你的第五宗大罪。
你“占据浙江钱粮,十年不贡”。表面上你要做元朝的官,投降元朝,可是浙江地区是天下财富集中的地方,这个地方相当富庶,堪称鱼米之乡,可是你十年不向朝廷不向国家交税、纳贡,这是你第六宗大罪。
此外,“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丞相达失帖木儿,南台大夫普花帖木儿”,你是看着元朝的势力不行了,就把元朝派来的官员害死了,这是你的第七宗大罪。
“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你依仗着你的粮食给养充足,有天险做屏障,引诱我的部将投降你,抢掠我的边民,这是你的第八宗大罪。
贴士
朱元璋讨伐张士诚的檄文:
予闻伐罪救民,王者之师,考之往古,世代昭然。……
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台宪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不幸小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颍,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
虹←桥书←吧←。←
第45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4)
元以天下钱粮兵马大势而讨之,略无功效,愈见猖獗。然事终不能济世安民。是以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或假元氏为名,或托乡军为号,或以孤军自立,皆欲自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
余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渐至提兵。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与立功,遂引兵渡江。赖天地祖宗之灵及将相之力,一鼓而有江左,再战而定浙东。陈氏称号,据我上游,爰兴问罪之师。彭蠡交兵,元恶授首,父兄子弟面缚舆榇,既待以不死,又列以封爵,将相皆置于朝班,民庶各安于田里。荆襄湖广,尽入版图,虽德化未及,而政令颇修。
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兴兵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全势,诈降于元,……其罪二也。其后掩袭浙西,兵不满数万,地不足千里,僭号改元,其罪三也。初寇我边,一战生擒其亲弟,再犯浙省,扬矛直捣其近郊,首尾畏缩,又乃诈降于元,其罪四也。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令,挟制达丞相,谋害杨左丞,其罪五也。占据江浙钱粮,十年不贡,其罪六也。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丞相达失帖木儿,南台大夫普花帖木儿,其罪七也。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其罪八也。凡此八罪,……理宜征讨,以靖天下,以济斯民。
爰命中书左相国徐达总率马步舟师,分道并进,攻取浙西诸处城池。已行戒饬军将,征讨所至,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备有条章。凡我逋逃臣民,被陷军士,悔悟来归,咸宥其罪。其尔张氏臣僚,果能明识天时,或全城附顺,或弃刃投降,名爵赏赐,予所不吝。凡尔百姓,安业不动,即我良民,旧有田产房舍,仍前为主,依额纳粮,以供军储,余无科取,使汝等永保乡里,以全其家,此兴师之故也。敢有千百相聚,旅拒王师者,即当移兵剿灭,……凡予之言,信如皎日,咨尔臣庶,毋或自疑。
—(明)陆深《平吴录》
朱元璋罗列了张士诚的八宗大罪,是昭示天下人,我朱元璋是在替天行道,为天为民来除害。其实这些罪状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他所列的八项罪,逻辑上极为混乱,一会说他投降了元朝,但是一会又批评他不给元朝交纳贡赋,他是替元朝讨伐张士诚呢,还是替百姓讨伐张士诚呢?朱元璋反元,张士诚也反元,照理说他们是战友才对,而此时朱元璋却对张士诚不忠于元朝提出批评,所以说这通檄文的逻辑是混乱的。然而,这通檄文有一个核心意思,核心是什么呢?一句话,因为张士诚占有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地盘,拥有相当的势力,对北不臣服于元朝,对南威胁到朱元璋,所以必须要彻底消灭他。
大家要注意一点,这时候元朝还没有灭亡,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还没有被攻克,所以这时候元朝还是一个“合法”政府,是当时中国土地上最名正言顺的统治者。朱元璋提出张士诚的八大罪状,其中好几条都是说他背叛元朝,欺骗元朝,杀害元朝的官,这几句话给谁听啊?是说给元朝的当政者听,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元朝君臣对于朱元璋的疑虑和压力,他们会认为朱元璋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是替元朝来办事。认为他和扩廓帖木儿、李思齐这些人差不多。
朱元璋很狡猾,他只说了一句话:张士诚,你倚仗势力,侵扰我的边民,夺我的地盘,所以我要打你。这是他讨伐张士诚的真正目的。其余的大部分话是说给元朝君臣和天下臣民听,现在攻打张士诚是师出有名。朱元璋的策略就在这儿,我们看这通檄文逻辑混乱,实际上朱元璋有他自己的小算盘。
他公布了张士诚的八大罪状之后,接着就派徐达总率马步舟师,分道并进,攻打浙西各路城池,而且宣告,凡是能够放下武器、投诚自首的敌方将士,“咸宥其罪”,都可以赦免。如果百姓安业不动,也就是说这时候你不要添乱,不要帮助敌兵,安业不动,即我良民,原来归谁所有的田地和房子还归谁所有,如果敢于“千百相聚,旅拒王师”,如果你们敢抵挡我,那么我就消灭你。
。←虹←桥书←吧←
第46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5)
朱元璋在吴元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派徐达带兵大举进攻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实力雄厚,储备充足,朱军围困平江五个多月,没有攻打下来。于是朱元璋派使者送信给张士诚劝降,可是张士诚根本看不起朱元璋,不予回答。最后,张士诚准备突围,可是平江被围得水泄不通,最终突围失败。张士诚亲在突围的军队中殿后,坐骑几次受惊,最后连人带马掉在了水里,差一点毙命。
但是张士诚却仍然不肯投降,带领士兵巷战。徐达的兵太强了,张士诚被迫跑回自己的府中,打算自缢而死。也该着他倒霉,连自杀也没有成功,被朱元璋的将士救了起来。
张士诚被押解到应天府的中书省,由李善长来审判。张士诚也是和朱元璋同时起兵,各据一方的豪杰,如今失败了,自然无话可说。所以张士诚兀立帐前,沉默不语。李善长对张士诚大声呵斥,张士诚十分藐视李善长,说你狗仗人势。李善长也不示弱,说你一个盐贩子在这里逞什么威风?
张士诚拒不服输,李善长只得带他去见朱元璋。张士诚闭着眼睛不说话。朱元璋说,你有什么话现在说出来还不迟。忽然张士诚开口说话了:“天日照尔不照我。”什么意思?你命好,我命不好。战场上风云瞬息万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还说什么。
朱元璋下令将张士诚处死。怎么处死呢?命令武士用弓弦把他勒死。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处死方式很残酷。实际上这在古代的死刑当中应该是一种优待了。古代的死刑很多,砍掉头、剁成肉酱、五马分尸……各种各样的极刑数不胜数。用弓弦勒死,保留一个全尸,算是一种优待。张士诚死的时候47岁。
在通往皇帝宝座的路上,朱元璋又消灭了一个对手。“先汉后周”的策略至此完全实现了。
小明王在瓜步翻了船
朱元璋消灭了吴王张士诚,自己的王位算坐稳了,但是仅仅当王并不是朱元璋的最终目的,他一直想要改变吴王的身份,以便进一步向皇帝宝座的道路推进。条件越来越成熟了,可是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并不是来自敌方,而是来自自己的营垒,就是那个空头皇帝,压在他头上的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
我们说过,朱元璋做了吴王,谁的吴王?尽管势力很大,但他还是大宋皇帝韩林儿部下的吴王,用的是大宋龙凤年号。如果头上有一个大宋皇帝,朱元璋如何能名正言顺地去做皇帝呢?老百姓也不答应啊,这么做不顺乎民意。
朱元璋长期使用小明王的旗号,是因为自己的势力不够,必须用小明王来号召天下,加强自己的权威;也因为时机未到,要用小明王这块挡箭牌来隐蔽自己的野心。
刘基早就劝朱元璋摆脱小明王,举起自己的旗号,以利于争夺天下。现在羽翼丰满了,小明王对他已经没有用了,可以除掉了。不过,怎样除掉为妥呢?不能够公然发兵去攻打,又不能够公开刺杀、废掉他。如果直接除掉韩林儿,就会如同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西楚霸王项羽杀死义帝一样留下千古骂名,而且给刘邦一个吊民伐罪的口实,朱元璋没有这么傻。最好的办法是假他人之手。
朱元璋决定以优待的方式来对待小明王。既然小明王是皇帝,就理应把他供起来,不能让他再待在安丰小城受委屈了,还是把他接到应天为好。至正二十六年年底,朱元璋认为时机成熟了,派大将廖永忠,前往安丰迎接小明王来应天府。应天是天下重镇,朱元璋根据地的核心,小明王当然应该到这里来。迎接礼仪也必须十分隆重,虽然现在小明王没有什么实力,是来投靠朱元璋,但是还有皇帝的身份。朱元璋要做个样子给天下百姓看,看我朱元璋多么大仁大义。廖永忠带着兵马护送韩林儿一家老小,前往应天。小明王的仪仗浩浩荡荡一路而来。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想不到走到长江的瓜步渡口,韩林儿所坐的船被风浪掀翻了,韩林儿和他部下的很多大臣不幸溺江而死。
。▲虹桥▲书吧▲
第47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6)
这是天大的事啊!廖永忠把这件事报告朱元璋,当然朱元璋要对他斥责。可是皇帝在你的护卫下丧命了,仅仅斥责一顿就了事了,这合情理吗?朱元璋没有对廖永忠加以追究,反倒是跟随廖永忠的那些人,说廖永忠一路上始终都尽心尽力,最后船翻在江里的时候,他还不顾生命前去抢救,可惜没有抢救成功。这样,廖永忠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了。奇怪的是,朱元璋也就顺着下了这个台阶,一切不了了之了。小明王之死就成了一个“千古疑案”。
其实人们都看得很清楚;廖永忠的“重大过失”,其实是有意为之,而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他背后有个主心骨。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朱元璋该当老大了,小明王不除,朱元璋出不了头。廖永忠是个明白人,作为朱元璋的亲信大将,要主动替主分忧,替主解难,自己就当仁不让了。当然,公然杀害小明王是不行的,最好用别的办法,如果小明王能够死于意外,比如天灾,这样谁都没有责任。廖永忠奉命前往迎接小明王,他清楚自己该做什么。长江里的风浪谁能算得准呢,小明王翻了船,也应该是天命了。
不管这个做法是不是有点不正派,总之现在好了,问题解决了。大宋皇帝韩林儿一死,龙凤年号也就失去了依托,朱元璋不必再用龙凤年号了,当然,元朝的年号也不能使用。但是纪年还是需要的,朱元璋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年号。他为自己建了一个年号,这个年号只有一个字,“吴”,就以龙凤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下一年(1367年)为吴元年。
仔细一想,这个年号有点不合常理。第一,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以一个字做年号的。朱元璋身边有不少足智多谋的饱学之士,不会连这点也不清楚。每当制礼作乐,必然咬文嚼字,以一字为年号,合于制礼作乐的常规吗?第二,“吴元年”之“吴”自然是来自“吴王”之“吴”,因为这时朱元璋是吴王。但是,朱元璋称吴王并非在“吴元年”(1367年),而是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至此已经四年了,岂能以元年称之?至于年号用一个字,如果说朱元璋尚未称帝,不得与称帝比,那么,张士诚建大周,先称诚王,后称吴王,同样是王,其年号为“天佑”二字。朱元璋为什么要用一个字的年号呢?
值得怀疑的还有,韩林儿死的时间不明。韩林儿作为大宋皇帝,朱元璋名义上奉之为主达十几年,可是韩林儿是哪一天死的,谁也说不清楚,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所以不管他死于哪一天,在史书上必须都要写他死在年底之前,否则就赶不上正月初一改元。我的推测是,韩林儿的死已经过了改元的正月初一,等得到他的死信以后,朱元璋才感到可以放心改元了。仓促之间就选了个“吴”字作为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