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了改元的正月初一,等得到他的死信以后,朱元璋才感到可以放心改元了。仓促之间就选了个“吴”字作为纪年,而且说成是从正月初一开始。   

  按照晚明人的说法,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也是一代豪杰,他做了十几年的大宋皇帝,肯定会有很多值得记载的事,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完全不知道了。“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既然小明王这个大宋皇帝没有继续做下去,就让他退出历史舞台吧。一代豪杰最终又成了“牧竖”。   

  贴士   

  草泽崛起,不无凭依鬼怪与夫暴戾纠纷之气象。然建国十有余年,其间所以能自立,要必有可记,惜载记冺,冺莫究万一。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悲夫!  

  —(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   

  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小明王必有许多可记的事迹,明代人李文凤甚至说他“不谓中国之汤、武不可也”,把他的起义反元比作商汤王、周武王。而且他说陈友谅、张士诚也未必如一些载记中所说的那样骄佚荒淫,所谓,“纣之为虐,不必如是之甚”。钱谦益称他们为“国初群雄”,于此已见史家之卓识。可惜,许多史实在胜利者的笔下被抹杀了。   

  小明王已经不在人世了,朱元璋的下一步,就是向天下至尊的宝座发起挑战了,这叫问鼎中原。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在讨伐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开始修建应天城墙和宫殿了,应天可是未来的首都,城池需要坚固,宫殿需要壮丽。 

  据说,在宫殿的基址选好以后,朱元璋和刘基有一段对话。   

  朱元璋说:“先生你看,现在殿前面的地势不够开阔,是否可以把殿址往后移动?”   

  刘基看了看地势,说道:“也好,只是不免迁都。”   

  这一段话,在一些笔记传说中有记载,确实有这样的对话吗?很难证实。后来谋士刘基被神化,说他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在他身上附会了很多故事,这可能也是附会的。   

  还有传说,应天城城墙修好以后,刘基陪同朱元璋视察新修好的城墙,朱元璋说:“这城墙非常坚固,如同铁桶一般,没有人能够越过。”刘基说:“除非是燕子。”这也许只是一句随口而说的话,但是后来人们把它说成是刘基对靖难之役的预言,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篡夺了皇位,燕子就暗指燕王。这可能吗?这些传说,只能看做是神话了。   

  与此同时,朱元璋正准备在南北两个战场展开战斗。在南方战场,他要消灭方国珍、陈友定,也就是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的割据势力;在北方对元朝的统治发起总攻。         

。§虹§桥书§吧§  

第48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1)           

  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   

  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了。这个从社会底层走来的英雄,即将向最高权力发起冲击。从投军那一刻起,到现在才不过十五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到现在也不过四十年。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一天。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成长为一个呼风唤雨的英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千军万马在他的调遣下,如臂使指,挥洒自如,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出精彩大戏。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朱元璋终于要对元朝政权发动总攻了,吴元年也就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派三支队伍同时出击。   

  北部战场是主战场。北伐中原,夺取大都,最终推翻元朝的统治,是朱元璋最终的目的。北伐战争由朱元璋亲自指挥。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地理和人文的原因,北伐战争很难成功。东晋的北伐,南宋的北伐,无不以失败而告终。朱元璋的北伐能够成功吗?   

  这个仗怎么打,朱元璋曾与谋士刘基、陶安等人进行讨论。刘基认为张士诚的平定,使元朝廷闻风胆丧,可以乘胜长驱中原,直下大都。朱元璋以为不妥,说:“我起兵以来,与各路豪杰的征逐,得力在谨慎,临小敌如临大敌,故常获胜利。今王业垂成,不可因中原的动荡混乱而生轻视之心。必须谨慎行事,以保万全。”   

  其实朱元璋心里早有了盘算。他召集徐达、常遇春商讨北伐大计,他分析了一下当今天下的大势:山东有王宣父子,可是王宣父子“狗偷鼠窃”,没有什么长远目标;河南有王保保,这个王保保是谁?王保保是元朝末年一个最大的军阀,同时也是元末支持元朝政权的最强有力的一支武装。王保保本是汉人,可是后来元顺帝赐他蒙古名,叫扩廓帖木儿。他的舅舅也是他的养父是元朝平章察罕帖木儿。王保保名义上遵奉元朝,实际上专横跋扈,最终导致了“上疑下叛”。不要看他这么有力量,可是对上,他不受信任;对下,他的部下也不一定听他指挥。关陇地区,也就是西北,是李思齐、张思道的地盘,这两个人虽然是元朝的官员,可是他们之间彼此是面和心不和,互相猜疑,而且他们与王保保之间也矛盾重重。   

  朱元璋分析完形势,给部下打气说,为什么元朝注定要灭亡?就是因为这些人鼠窃狗偷、专横跋扈、互相猜疑造成的。现在我们要北伐中原,各位将军,你们有什么高见?   

  大将常遇春说,现在南方张士诚平了,陈友定势力比较弱,很快也可以平定了,我们现在有足够的兵力,直捣元都,必可获胜。“都城既克,有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我们拿下大都,天下就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了,正所谓高屋建瓴。   

  贴士   

  太祖将命诸将北伐,谓信国公徐达等曰:“自元失其政,君昏臣悖,兵戈四兴,民坠涂炭,予与诸公仗义而起,初为保身之谋,冀有奠安生民者出。岂意大难不解,为众所附,乃率众渡江与群雄相角逐。遂平陈友谅、张士诚,闽广之地将以次而定。念中原扰攘,人民离散。山东则由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名虽尊元实则跋扈,擅爵专赋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今欲命诸公北伐,计将如何?”鄂国公常遇春对曰:“今南方已定,兵力有余,直捣元都,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挺竿而以可胜也。都城既克,有破竹之势,乘胜长驱,余可建瓴而下矣。”         

→虹→桥→书→吧→。  

第49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2)         

  —《明太祖宝训》   

  可是,朱元璋谋划得更深。他认为,元朝从定都大都到后来灭亡,在中原统治九十三年,如果从成吉思汗算起,大约有一百多年,朱元璋说元朝在大都(今北京)建都百年是个大致之数。元朝“建都百年,城守必固”,大都的城池肯定是很坚固的,防守肯定很严密。如果按照常遇春将军你的话,直捣元都,能保证一举攻破吗?我们的后方很远,如果粮饷不济,敌人的援兵四集,我们就陷入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的境地了。进退无据,岂非失利?   

  那么,这个仗朱元璋打算怎样打?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先打山东,“撤其屏蔽”,我们第一步打山东,不要直奔大都,打了山东就把大都的屏障撤掉了,打了山东再往西南走,“旋师河南,断其羽翼”,再把大都的翅膀切断,然后再西进,“拔潼关而守之”,夺取潼关,控制西北地区,“据其户槛”,就等于是把大都的门堵死了,这样天下形势就在我掌握之中了。这时候的元朝大都,势孤援绝,可以不战而克。控制了山东、河南、西北、关陇地区,形成了对大都的包围之势,逼迫大都投降。如果我们拿到大都以后,再鼓行而西,大同、太原、关陇之地可“席卷而下”,这时候再往西北打,那么就如同席卷一般。   

  大家听到这里,不禁拊掌而赞叹:“好!”   

  于是,朱元璋任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领大军北伐中原。由淮河进入黄河以北,直取中原。临行的时候,朱元璋特别告诫诸将说,征伐的目的,在于“奉天命,平祸乱,安百姓”。“命将出师,必在得人”。他说,你们这些将领不是不能战斗,但是“能持重,师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谁也比不上大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谁也比不上副将军常遇春。但是,我不担心常遇春不能战,担心他轻敌。他作为一个大将,冲上前线与一个小校拼命,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他鼓励徐达充分发挥能动性,说:“古云将在军,君不与者胜”。将军在前线打仗,皇帝不要瞎指挥,皇帝不掺和,将就能打胜仗。他针对每位将领的特点,一一具体指示。随后又召集各位将士训话,说,你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略地攻城而已,重要的是平定祸乱,使百姓得以安定。所过之处和攻占城池,不要乱杀人,不要抢民财,不要毁坏民居,不要破坏农具,不要杀耕牛,不要掠人子女,如果军中有民间遗弃的孤幼,父母亲戚来认领,就要归还人家。这是积阴德的好事,大家都要做好。   

  贴士   

  上曰:“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如卿言,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我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诸将皆曰:“善!”上顾谓信国公徐达曰:“兵法以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卿其识之。”   

  —《明太祖宝训》   

  同时被任命接受任务的有,中书平章胡廷瑞(后为避讳改名胡美,因为朱元璋又名国瑞)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军由江西进入福建,攻打陈友定。   

  湖广行省的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率领湖广兵马攻打广西。   

  朱元璋说,你们要努力建立功业,不要辜负我的任命。各位将领接受任务,行礼告别之后就分领兵马出发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发布了《致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檄》,即著名的《奉天讨胡檄》,直指元朝,申述讨伐的理由。在檄文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他一再申明自己北伐的正义性,他说,“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宋朝灭亡了。但是那个时候的情况是“君明臣良”,那个时候君主是英明的,大臣是优秀的,“足以纲维天下”,能够维持对天下的统治。         

◇欢◇迎访◇问◇BOOK。◇  

第50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3)         

  元朝初年,有元世祖忽必烈这样比较有为的君主,有很多忠良的大臣像郝经、刘秉忠这些人辅佐他,足以维持天下。但是就在元朝政治比较好的时候,还有不少人认为是冠履倒置,为什么呢?中国有一个观念,就是不能够“用夷变夏”,而只能够“用夏变夷”。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先进,所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些人认为这是冠履倒置。而后来的元朝统治,逐渐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纲常败坏,废长立幼,以臣弑君,以弟弑兄”,元朝的统治,很没有秩序,皇帝继承人把长子废掉立小的,甚至臣下杀皇帝,弟害父兄。还有“弟收兄妻,子烝父妾”的现象,什么意思?哥哥死了以后,哥哥留下的嫂子,由弟弟娶来继续做妻子;父亲死以后,父亲的小老婆由他的儿子继承来继续做老婆。这种做法在中原人看来是很荒唐的。   

  中原汉人以礼治国,重视伦理宗法,绝不允许这样做。但少数民族当中还留有很多原始的风俗,“弟收兄妻,子烝父妾”是很正常的事情,是他们民族的一种婚姻形态,汉族人不理解。元朝入主以后,这种现象仍然继续,上下相习,恬不为怪,这样下去的话,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长幼关系,各种伦常全都乱了,“渎乱甚矣”。   

  后来的元朝皇帝更是荒淫无道,大臣不理朝政,宰相控制大权,掌握司法监察的,公报私仇。各个衙门的官员都来毒害百姓,因此造成了众叛亲离,天下兵起。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保啊。这种情况谁出来收拾?这种苦难的日子,有头吗?有。“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生圣人”,说这个时候要拯救天下,就应当有圣人出世,圣人出世干什么?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圣人是谁?就是我朱元璋。   

  朱元璋胜券在握,此时的他,以救世主的姿态向摇摇欲坠的元朝统治者发出了征讨檄文。一个新兴的大明王朝即将建立,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看起来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朱元璋接着说,我本是“淮右布衣”,淮东的一个贫民,因为天下大乱,大家推举我当首领。“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控制了应天(今江苏南京)这个地方,现在已经十三年了。我控制的地方已经非常辽阔了,“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这么多的地盘,全都已经在我的控制之下。这个时候我可以说,我统治地区的人民,已经大致安顿下来;我统治的地方,生活已经稳定了,老百姓和军队的供给已经比较充足了;我的兵已经练得不错了,控着弦,拿着箭,现在箭在弦上就要发射了。我们现在还不敢放松,因为天下还有很多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深为忧心。于是决定派兵北逐群虏,把百姓从涂炭当中拯救出来,恢复我们的传统,恢复我们做人的尊严。   

  朱元璋在提出“驱逐鞑虏”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如果他成为全天下的统治者应该负的责任,他的意思是,我这次要驱逐鞑虏,除去暴乱,就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各得其所,大家一定要深刻体会我这句话。同时你们也不要压迫祸害其他的民族,如蒙古人、色目人。这些人“虽非华夏族类”,虽然他们不是中原的百姓,跟我们是不相同的民族,但是他们“同生天地之间”,如果他们愿意遵守法纪,愿意接受我们的管理,做一个臣民的话,我会对他们和华夏之人“抚养无异”,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对各个民族都要同等对待,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政权,他们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的汉人、南人在社会最下层。朱元璋说,我来统治中国的话,绝对不要这种等级制度,蒙古人、色目人只要他们遵守法纪,愿意做我的忠实臣民,我就要平等对待他们。朱元璋这种理念,既是他的一种斗争策略,可以争取广大的人心,又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包容胸怀,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一种广阔的胸怀。朱元璋北伐,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并不要搞民族压迫,所以他说如果你们蒙古人、色目人愿为臣民,遵守礼仪,我对待他们和中夏人民没有差别。         

◇欢◇迎访◇问◇。◇  

第51节:第九讲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4)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至正年间,元朝的统治已经百孔千疮,民怨沸腾,天下群雄并起,元朝的灭亡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在群雄的竞争中,朱元璋最终胜出,是因为他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因为他有知人之明,能使天下人才为其所用;因为他有卓越的才能,善于组织千军万马攻克战胜。   

  但在根本上,他的成功,在于他顺应了时代潮流,顺应了民众的意愿。他在北伐檄文中高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就表达了民众的要求,突出地说明了朱元璋军队的反民族压迫和反阶级压迫的性质。   

  贴士   

  讨元檄文原文: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本根。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生圣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明太祖实录》   

  徐达领导的北伐战争在顺利进行,根据朱元璋布置的进军路线图,一路经卫辉、彰德、邯郸,几乎是一帆风顺,然后折而东向,抵达临清。传檄东昌、乐安驻军在临清会师。七月十五日,自临清向北数路推进,沿德州、沧州、清州一线北上。七月二十三日,攻克直沽,元丞相也速等望风逃遁,大都惶恐。直沽,也就是现在的天津一带。明朝军队继续北进,打到通州,这个通州是北通州(今属北京)。经过激烈的战斗,通州被攻克,明军(这时候明朝已经建立了)进军大都。元顺帝召集后妃和皇太子安排人员留守,于二十八日夜晚带领臣属,开健德门(今北京德胜门北土城),逃离了大都,出居庸关北上大漠。   

  与此同时,远在南方的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就是元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一,诏告天下,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为北京。而在第二天,八月初二,徐达在通州下令进取大都。明军到大都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下,城门紧闭,徐达命士兵填土登城而入。徐达登上齐化门城楼宣告夺取了大都。元朝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数人被处死,其余未妄杀一人。明军俘获王子六人,及玉印玉玺,派人查封府库、图籍宝物,封闭故宫殿门,由指挥张焕率千人把守,宫人、嫔妃、公主则由原来的宦官护视。徐达下令严禁士卒侵暴,百姓生活平安如故。一些躲在西山的元朝官员,得到消息,纷纷赶回城中投降。徐达派兵前往古北口等关口侦查巡逻,同时派人赴京师献捷。 

  元朝在中原近百年的统治,至此宣告灭亡。   

  朱元璋对北伐的布置确实高屋建瓴,切合实际而又严密有序。几十年的征战磨炼,朱元璋锻炼出杰出的指挥才能,当得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了。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52节:第十讲 咱们的大明国(1)           

  第十讲 咱们的大明国   

  朱元璋不仅称了王,还要称帝。这个手握乾纲的人,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将要怎样治理这个国呢?古往今来,山河轮替,朱元璋会像往古的那些帝王一样走进历史吗?朱元璋不是一个一般的皇帝。他的出身不一般,创业不一般,治国也不一般。这一切都强烈地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且看朱元璋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   

  一切都是为了登极称帝,可到了这一天却假装三次   

  “推让”   

  正当徐达带领北伐军队大踏步地前进的时候,朱元璋感到,他即位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虽然这时还没有夺取大都,元顺帝还没有退位,可是那都是指日可待的事。他要向天下宣告,他就是受天命的天子。占据正统的至尊地位,将会更加迅速地推进他的事业,更加迅速地让他的事业稳定和巩固下来。   

  在中国古代的君主宗法制社会当中,有一件最虚伪的事,就是皇帝在即位之前的“三推让”之礼。什么叫“三推让”之礼?想当皇帝的人,想了几年几十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在即位之前,他们偏偏表现出很不着急的样子,一定要演一出戏,说登上皇位当皇帝,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天命,而是民心,而是为了大局,是大家推举的结果,我是不得已才登上皇位的,推让一次不行,推让两次,推让三次,最后在万民的拥戴下,他勉强接受了大家的拥戴登上宝座。   

  这三推让是一个姿态,实际上是要借此表现他登基的合法性,要借此机会宣布他的政权、他的皇位是上天授命给他的,是受臣民的推戴的,是合理合法得到的。   

  小明王死以后,吴元年的七月,他的首席谋臣李善长,第一个出来劝进,劝进书中这样写道:“四方群雄刬消殆尽,远近之人莫不归心,诚见天命所在。愿早正位号,以慰臣民之望。”说现在啊,四方群雄差不多都铲除干净了,远近的人都心向着您,可见天命所在。希望吴王您早早地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位号,以安慰大家的企盼之心啊!这是第一次劝进。这时候朱元璋觉得现在时机并不成熟,说:“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途尚梗。”现在很多地方还乱着呢!还没形成统一。以前历代皇帝,知道天命降临,还要再三谦让,如果我真得到天命眷顾,还着什么急呢?现在我不过仅仅控制了天下的一个角落,还不是登位的时候。他就这样拒绝了。这是一推让。   

  到了十二月,也就是五个月过去了,这个时候,朱元璋即位的条件比原来更加成熟。战场上的南北方向,都取得了胜利。应天城内一应登基准备已经就绪:新的历书《戊申岁大统历》已经颁布,新的法律《律令》已经颁行,皇帝即位朝服、后妃官员朝贺礼服都已备好。皇帝即位的各项礼仪也都演习多遍了。很多人认为朱元璋这时候可以即位了,于是在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长再一次率领文武百官劝进,这个劝进表和上一次差不多,只是更为详尽了:   

  “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舆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苍生咸仰,红日方升。盖闻以道化民者谓之皇,以德教民者谓之帝。……钦惟殿下,勇智自天,聪明冠世。扫除六合之风尘,拯救兆民于水火。……天下归赴,若江汉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汤之巩固。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上以答于天心,下以符于人望。……臣善长等爰合群情,躬身劝进。……发政施仁,参赞两间之化育;制礼作乐,开拓万世之太平。谨奉表劝进以闻。”   

  —《明太祖实录》   

  但是朱元璋仍然没有接受,他谦虚地说,我功德浅薄,还不足以担当皇帝的大任。因为要当皇帝,要给万民造福,我现在有这么大本事吗?没有。所以我现在还不能当皇帝。   

  他一定要亲耳再次听到群臣的劝进。李善长这些人心里很明白,于是再次叩头说:“现在天生圣者而为民,如果您不登大位,谁来带领大家除暴乱,救苍生?只有吴王殿下您能够带领大家除暴乱,救生民,能够救济百姓,安定天下,如果吴王殿下您还不答应的话,我们以死相请。我们今天就死在你面前。”态度非常坚决。         

。▲虹▲QIAO书吧▲  

第53节:第十讲 咱们的大明国(2)         

  贴士   

  天生圣哲,本以为民。……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今殿下除暴乱,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协天地,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臣等敢以死相请。   

  —《明太祖实录》   

  第二天,李善长等人再次带领百官向朱元璋劝进,说:“殿下有谦让的美德,四方都知道了,神明都感动了,但愿您为了百姓要答应臣等的请求。”   

  朱元璋说:“既然是上天的旨意,百姓的要求,诸位又屡请不已,那么我就勉从舆情,我就勉强听了大家的话吧!但是这件事,事关重大,我们一定要隆重其事,不能草率。烦请诸位斟酌商定各项礼仪。”   

  于是他命刘基选择吉日良辰。刘基选了哪一天呢?他选了一个正月初四,第二年的正月初四。可是就在他选日子的十二月份常常阴天,如果到了正月初四即位那天仍然阴天,岂不是有点不祥,到那一天能不能云开雾散呢?朱元璋心里头有点不踏实。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迁居新宫,同时祭告上帝皇祇,说:   

  “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祇,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祇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明太祖实录》   

  如果上天认为我可以做生民之主,即为那天就天气晴朗,如果不行,就出现异常天气,让我知道。朱元璋当然期盼即位时天气晴朗,但是从祭告这一天就开始阴天下雪。他忐忑不安地等待。一天、两天过去了,一连十几天雨雪不停。到了正月初一,雪忽然住了,朱元璋松了一口气。正月初四,朱元璋心情非常好,满城都是喜庆的气氛。朱元璋在大队仪仗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前往郊祀坛。南京当时有一个郊祀坛,这个坛还不像后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那样分开,而是“天地合祀”。到了郊祀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