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适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来聘公,遂由间道诣金陵。   

  —《诚意伯刘基行状》   

  既然刘基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山,为什么刘基的一些传记,都把刘基出山说成是主动的?说成是刘基识别了天命?   

  其实,这是为了美化、神化刘基和朱元璋。既然刘基确实懂得象纬之学,那么他就知道天命所在。不仅刘基被抬高了,朱元璋也就成了天命的护佑者。所以一方面求贤若渴,而且很有吸引力,所以天下归心。另一方面主动投奔,费尽曲折周章。所谓主圣臣贤,君臣契合,双方都被美化了。   

  然而,刘基与朱元璋的结合,是一次历史性的结合,是历史大潮把他们推动到一起来了。最终,他们创造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达应天。   

  朱元璋号称求贤若渴,他等了这么久,寒暄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天下何时定,就是天下何时成一统。天下统一才能安定。当然,朱元璋想的是自己就是一统天下的天子。章溢回答道:“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儒家认为,天道是帮助有德的人的。得道则得助,失道则失助。只有不妄杀的仁德之人才能顺天应命,统一天下。章溢一张口就是儒家的说教。这种说教,应该看成是四位先生的。章溢是在代表四位先生发言。章溢的发言既是对朱元璋的规谏,又是对朱元璋的肯定。他一方面要求朱元璋做个“不嗜杀人”的有德者,同时又很得体地称赞了朱元璋就是个有德者。正因为你有德,我们才来投奔了你。   

  刘基这次见面都说了些什么,没留下详细的记载,但刘基投奔朱元璋,对于朱元璋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天下何时而定”,朱元璋期望的答案是“明主出而天下定”,“主公就是明主”。不仅仅是朱元璋自己需要得到心理安慰,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要向天下人宣布:“我就是真命天子!”有了这道光环,他就可以号召天下扫平群雄了。刘基不是单纯的儒者,他还擅长象纬之学,能看天象,能预测,能知道天命。那么,刘基来投奔朱元璋,说明刘基认为朱元璋受了天命。刘基在关键时刻来投奔,具有重大意义。朱元璋十分看重这一点。后来,朱元璋回忆刘基功绩,曾反复提到刘基的这一贡献,首先就是:“陈朕历数之有在。”“陈朕历数之有在”,正是朱元璋当时最想得到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命已定,朱元璋就是天子。当然,刘基还与朱元璋“议勘定之机,措安黎庶之道”,讨论了如何平定天下,如何救助安抚百姓。朱元璋回忆,当时刘基“居勍敌之陲,迩山贼之寨,间道兼程,星驰来附”。朱元璋对刘基在他创业之初冲破艰险来到他身边充满了感动之情。        

→虹→桥→书→吧→BOOK。  

第37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6)         

  朱元璋对刘基等人的初次应答大为满意,命刘基参与帷幄谋议,宋濂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兼为朱元璋长子朱标讲授经书,任命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并建造礼贤馆供他们居住。   

  传说刘基料事如神、能掐会算,这是从哪里来的本领?传说刘基曾经得到过一部神奇的兵书。刘基在隐居深山的时候,知道当时青田山里头有灵异,所以每天他就面对大山,静坐凝思。忽然有一天,看见山中自动开了一个石门,他就沿着这个门往里走,看到石门里边的墙上有几个字,写着“山为基开”。刘基看到这几个字,拿一个石头敲击石门,里头又开了一个石门,他就走入山里。   

  贴士   

  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数以孔子之言导予。”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明史?刘基传》   

  他看山里边有一个像厅堂一样的大洞,洞里的石床上躺着一个道士,头枕着一摞书。刘基走上前去一看,原来道士头枕的是一部兵书。道士看见刘基进来,注意到头下的书,忽然开口说话了,“明日能熟之,吾当授汝”。如果明天你能够就把这个书读熟,能够背下来,我就把兵法的精要、秘诀传授给你。刘基是何等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经过一夜,第二天就把这部兵书全部背下来了。道士大喜,于是就把兵法全部传授给了他。   

  贴士   

  青田山中有异,刘伯温隐居时,日对之坐。山忽开石门,进入,见石壁上有字曰:“山为基开。”取石击之,石门又开,进入,内有道士枕书卧,遂取书看,乃兵书也。曰:“明日能熟之,吾当授汝。”明日果熟,遂授以兵法。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还有更奇特的传说。刘基之所以如此聪明,是他身上依附了一个奇人的魂魄。刘基少年的时候,在庙里读书。在僧房里有一个奇异的人,每天把门锁上,或者一个月、半个月不出来。一次,另外有人途经寺庙,想要借宿,但僧房已满,无房可住。来人发现这间房子锁着没人居住,就要求在这房子居住。僧人想拦阻,却拦不住。来人砸开了锁,进了这间房子。他发现屋子里有人躺在床上,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具尸体,于是叫人把尸体抬出去焚化了。   

  刚才不是说过吗?住在这里的那个人经常是十天、半个月不出来,实际上他人在这里,而他的灵魂出去周游了,十天、半个月灵魂又回来了。但这一次灵魂回来了,可是已经无处可落了,肉身没有了。灵魂没有办法落脚,就大喊:“我在哪里?我在哪里?”这时刘基正在读书,不胜其扰,听到喊声,就打开窗户回答:“我在此!”刘基本来想答应一声,制止乱喊,没想到这一答话,这个游魂听到了一下子就附在了刘基身上。你想,刘基一个人身上附着两个人的魂,能不聪明吗?于是刘基从此智慧大增,天文、兵法,所有的学问一览洞悟,所以后来成为明朝开国的翊运谋臣。   

  贴士   

  少时读书寺中,僧房有一异人,每出,神去锁门,或一月半月。偶有北来使客,无房可宿,见此空房,击开之,曰:“此人死矣。可速焚瘗,我住之。”僧不能禁,遂焚之。其人神返,身已焚,无复可生,每日叫呼,曰:“我在何处?”基知之,开窗应曰:“我在此。”神即附之。聪增前数倍。天文兵法一览洞悟。翊运为谋臣之冠也。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这件事够神奇的了,显然出于杜撰。然而这一杜撰的神奇之事也并非属于刘基,而是后来附会为刘基的故事。同样,据王世贞考证,这个故事本来是说宋朝人真德秀的。这个故事在真德秀身上已经够荒诞的了,现在把它移植到刘基身上,更是荒诞无比了。         

←虹←桥书←吧←。  

第38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7)         

  关于刘伯温,《明史》上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客观。“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世上关于刘伯温的传说非常神奇,大都说他懂得阴阳、风角这样的东西,这并不是刘基的根本。“基以儒者有用之学,辅翊治平”。真正的刘基,是他用了儒者的有用之学,辅助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并且治理了天下。“好事者多以谶纬术数妄为傅会”,那些关于谶纬术数的传说是好事者的妄加附会,“其语近诬,非深知基者”,那些说法都是荒诞的不可信的,也并不是真正了解刘基的。   

  宋初有一个宰相叫赵普,传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是一种夸张之词,这种说法的真伪也还可以讨论,但是从这种说法中,也足见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有很多治国方略。所以《明史》的结论是,刘基以儒者有用之学,辅助了朱元璋得到天下。那些关于刘基的各种传说,都是不可相信的。刘基在朱元璋打天下以及后来坐天下治国当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使他掌握的儒家学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基来到南京的三个月后,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就赶上了一场大战。地处长江上游的陈友谅率舟师数十万“倾国入寇”,浮江而下,攻陷了朱元璋的地盘应天外围重镇太平(今安徽当涂)。把守太平的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战死,院判花云被俘,也不屈而死。同时,陈友谅杀其主徐寿辉,篡位自称皇帝,改国号天完为汉,并且串通张士诚,继续东进,把战舰摆到了应天郊外的采石矶。陈友谅的大军,其“势甚张”,仿佛攻陷应天,指日可待。   

  朱元璋刚刚得到应天不久,立足未稳。他召集诸将,讨论对策。诸将议论纷纷,“恇拜扰不决”,莫衷一是。有人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人主张先收复太平,以牵制陈军;有人主张暂避兵锋,声称钟山上有王气,请求据守钟山;也有人认为迎战必败,主张弃城投降。刘基进来得晚,听诸将所谈,瞪着眼,一言不发。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见刘基不言,知道他有话又不便说,就起身召刘基进入内房,问道:“今汉兵旦夕压境,诸将纷纷,先生默不言,有意乎?”刘基说:“请赐臣宝剑,先斩主投降及弃城逃跑的人,然后再说话不迟。”朱元璋说:“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再赐你宝剑。”刘基说:“陈友谅乘夺取太平之势,沿江而下,气甚盛。而我军刚刚拿下应天,立足未稳,又地处下游,士气不高,如果仓促接战,必然失败。而一旦失败就没有退路,满盘皆输。要想得天下,必须打败陈友谅,胜则为王,败则为俘虏,决一雌雄,在此一战。”“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在此时刻,不能听任部下议论纷纷。天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以伏兵击之,必胜。为今之计,你应该打开府库,奖赏军士,鼓舞士气,统一意志,稳定军心,准备决战。如此,王业成就,即在此刻。”刘基深入剖析进退利害,犹觉分量不够,于是就拿出了他的绝手好戏,他肯定地说:“我曾经望气,发现敌衰我旺,我军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形势很清楚,只能进不能退,退却必败;用兵之法也很清楚,两军交战勇者胜,只有敢战,才能必胜。在犹豫不决时,神秘力量更能鼓舞士气。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话大喜,认为他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相合,因而坚定了信心。他赐给刘基宝剑,拜他为军师,令三军进退听命于刘基,有不服者斩之。诸将无不悚然听命。   

  贴士   

  众恇扰,计无所决。基独张目不言。因请间曰:“明公创有建康方为生民造命。奈何使诸将人人持所见?请赐上方剑,先斩议降及奔钟山者。夫天道后举者胜,王师得人为本,臣夜望气衰旺已判。急倾府库以兴士怒,审谋以敝敌势,兴王大业,在此一举。”   

  —(清)查继佐《罪惟录?刘基传》   

  朱元璋积极迎战敌军。他用反间计,利用陈友谅的老友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引诱陈友谅东进,并在卢龙山设伏待敌。陈友谅中计,急趋龙江。常遇春带伏兵乘雨出击,徐达等率兵来会,对陈军内外夹击。陈军大溃,被杀被溺而死者无数,军卒二万余人被俘。其将张志雄、梁铉、俞国兴、梁世衍等都投降了朱元璋。朱军缴获巨舰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十余艘,战船数百艘。长期以来,朱元璋行韬晦之略,一直采取避强敌锋芒的战术,而这次是朱元璋和强敌正面交手。这是一场硬仗,朱元璋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龙江之战的胜利,不仅保卫和巩固了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陈友谅失败后,再没有其他势力可以轻易挑战应天的地位。朱元璋政权以应天为中心,得到迅猛发展。后来,他的军队沿江而上,夺取安庆、九江,都基于龙江大捷。龙江大捷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示了他的战略眼光,应变决断的胆略,也使得朱元璋对他更加信任倚重。         

→虹→桥→书→吧→BOOK。  

第39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8)         

  朱元璋深深地倚重刘基,甚至在刘基因母亲去世暂时回乡时,朱元璋也要写信给刘基询问军情国事。当时记载说“基条答悉中机宜”,刘基每一次给朱元璋的回答和建议,都能够切中要害,解决问题。   

  刘基以及前面说到的李善长、朱升、宋濂、叶琛、章溢,无不是以儒者有用之学帮助朱元璋打天下。   

  后来,刘基被传说得神乎其神,朱元璋身边的其他一些儒士也被涂上了神奇的色彩。比如海宁县有一个叫叶兑的人。记载说他“以经济自负”。古人说经济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钱财、财政、economic。中国古代,“经济”两个字是治理国家的意思。治理国家、治理天下叫做经济。古代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西汉的司马迁、司马相如善于写文章,居住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这里的“经济”讲的就治理国家、治理天下。   

  叶兑投书于朱元璋,给朱元璋提出了“一纲三目”,提出怎么一步一步地夺取天下。我们知道,当年张良见汉高祖刘邦首先分析了楚汉之间的成败;诸葛亮一见刘备就提出了未来的天下三分之势;现在,这个海宁人叶兑又给朱元璋提出一纲三目,这些都是在帮助所谓明主,为他们策划夺取天下。   

  然而叶兑不图官不图财,他把一纲三目的计策送给朱元璋以后就辞别了。几年之后,事实发展完全如同叶兑所说的一纲三目,朱元璋次第削平群雄,夺取了天下。   

  朱元璋的身边谋士众多,这些读书人以儒者有用之学向他提出了治国理想,帮他制定了治军的策略、平定天下的策略,最后成就了他的帝王之业。   

  血战鄱阳湖,瓦解陈友谅   

  朱元璋成就帝业的道路并不平坦,当时的形势是群雄并起,朱元璋在夹缝当中生存。各路豪杰都想当皇帝,你死我活,谁能取得最后成功,还是未定之数。朱元璋得到应天以后,以此为中心,地盘逐渐扩大,相继控制了皖南的徽州、建德、婺州,进而占领了浙东的诸暨、衢州、处州。在他的周围,东北有张士诚、西北有陈友谅、东南有方国珍、南边有陈友定。而这些人当中,以张士诚最富,陈友谅最强。要夺取天下,从哪里入手?孰先孰后?诸将的意见并不一致,一些将领认为,张士诚实力弱小,又占据了富庶之地,应该先易后难,先打张士诚。这时谋士刘基为他分析天下形势,主张先强后弱。他说,“攫兽先猛,擒贼先强”,打败了强敌陈友谅,就可以占有夺取天下之势。   

  他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说张士诚只知道顾自己,我们不要担心他;“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的部下,但挟制了徐寿辉,操控大权,名号不正。而此时陈友谅“地据上游”,在长江上游,湖北、江西都是他的地盘,“其心无日忘我”,没有一天忘记要进攻我们,因此“宜先图之”,应该先除掉他。如果灭了陈氏,张士诚就会更加孤立,“一举可定”,我们一举就可以打败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反之,如果先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必然会借机向我进攻,我们就会处于两面受敌的险境。这就是所谓先汉后周的策略。朱元璋同意刘基的意见,把先汉后周作为夺取天下的基本策略。   

  贴士   

  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势成矣。   

  —《资治通鉴后编》   

  但是这时发生了一个情况,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的部将吕珍突然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此前小明王受到元军的压迫又回到了安丰,小明王处境危险。情急之中,小明王向朱元璋求救,从道义、名分上朱元璋有义务援救。朱元璋打算亲自前往救援,却遭到刘基的劝阻。长期以来,朱元璋遵循学士朱升的韬晦之略,“缓称王”,一直奉小明王韩林儿为主,实力得到有效保存和稳步发展。刘基来到朱元璋军中后,就提出应该摆脱小明王的牵制,在适当时候亮明自己的旗号,争取主动,以利于争夺天下。这时朱元璋不仅不摆脱小明王,还要去亲自援救他,刘基当然要反对。刘基说,更为严重的是,陈友谅一直在寻找机会,随时可能进攻我们,绝不能轻易把大军调离,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虽然吕珍只是张士诚的部将而不是张士诚本人,但这样行动同样违背了先汉后周的策略。但是,朱元璋不听。小明王毕竟是主公,作为部将见死不救,还算什么豪杰?将来谁还相信自己?朱元璋在小明王危难时伸出援手,也正是他品德的可贵之处,忠诚,重信义,是他后来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朱元璋没有听从劝阻,三月,他亲自率军北上,赴安丰营救小明王。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40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9)         

  前面说过,陈友谅进攻集庆,朱元璋在龙江迎敌,打败陈友谅,陈友谅仓皇逃走。朱元璋乘势西进,占领了江西洪都(今南昌)等原属陈友谅的大片地盘。陈友谅被打败,疆土日益缩小,心里不平,决心报仇雪耻。   

  陈友谅处在长江上游,可顺流而下,向东进攻朱元璋的核心地区。他加紧备战,修造战船,大型楼船“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此时陈友谅得知朱元璋亲自援救安丰,肯定无暇西顾,认为复仇的机会来了,就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即朱元璋离开应天以后一个月,动员全部精锐,挥师东进,企图一举夺回洪都。   

  陈军声势浩大,号称六十万,家属百官倾巢出动,仅楼船就达数百艘,同时有飞梯冲车,百道并进。洪都的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大将邓愈,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陈友谅一连围攻了一个多月,还没有攻克,但攻势一直不减。   

  再说朱元璋前往援救安丰,经过徐达和常遇春力战,攻克了安丰,救出了韩林儿,他想扩大战果,进而夺取庐州,正在与张士诚的军队进行激战。而这时后方却传来陈友谅调动大军攻打洪都的消息,朱元璋吓出了一身冷汗。果然不出刘基所料,陈友谅在背后下手了。如果陈友谅顺江而下,不攻打洪都,而是直攻应天,后果将不堪设想。   

  洪都被包围得很严,朱元璋得到消息时,洪都已被包围一个多月了,朱元璋要求洪都守军再坚持一个月,自己会亲自带兵来援救。朱元璋下令徐达和常遇春撤回包围庐州的军队,赶回应天,以防万一,并调集舰队从水路前往洪都增援。七月初六,朱元璋亲自率军援救洪都,徐达、常遇春、冯国胜、俞通海、廖永忠等大将,刘基、陶安等谋士都随从出征,朱军号称二十万。听说朱元璋带大军来援救,陈友谅撤离洪都(南昌),掉头向东进入鄱阳湖,在康郎山与朱元璋相遇。时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   

  你想,陈友谅的军队是60万人,朱元璋军队是20万人,可以说两军都拿出了全部力量,双方交战,战斗异常激烈。   

  前面讲过了,陈友谅的船很大,而且是“连锁为阵”,把很多大船连接起来结成兵阵。朱元璋的船很小,不能仰攻,自然处于劣势。“连战三日,几殆”,连续战了三天,朱元璋的船几次搁浅,被敌人包围,险些丧命,差点失败。   

  也许正是天意,在关键时刻,忽然刮起了东北风。   

  朱元璋趁着风势,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船。陈友谅的战船大,不利进退,朱元璋的战船比较小,很轻快、轻便,反成了优势,再加上这一场风,一场火,陈友谅反变为劣势。大火把汉军烧得非常狼狈,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等被烧死,陈友仁号称“五王”,是个独眼龙,非常凶悍,他一死,陈友谅部队的士气自然大受挫折。   

  战争连续进行,仍然不见胜负。朱元璋在作战当中所坐的船,帆樯是白颜色。陈友谅军队的探子侦查到了这个情报,就马上报告给陈友谅,陈友谅下令所有战船集中攻打这支白帆、白樯的船。朱元璋一看形势不好,知道自己的目标暴露了,第二天把所有战船的帆樯全部涂成白色。这样一来,陈友谅的军队一时失去了目标。二十二日这一天,“自辰至午”,战斗从早上7点多钟,一直打到11点多钟,刘基坐在朱元璋的身旁,协助指挥。忽然,刘基从椅子上站起来,大喊一声,“快走!”拉住朱元璋逃到旁边的小船,两个人还没有站稳,只听轰的一声,朱元璋的坐舰被打得粉碎。陈友谅看到朱元璋的坐舰被打碎了,哈哈大笑,认为朱元璋必死无疑了。可是不久,他看见朱元璋又坐在其他船上指挥,立刻泄了气。朱元璋没有死,陈友谅不禁大惊失色。这时候朱元璋调整兵力,调动船只,从后面包抄陈友谅的船只。陈友谅士气大减,从此“敛兵自守”。什么叫“敛兵自守”呢?收兵了,不进攻了,守住现有阵地。双方陷入了僵持之中。朱元璋想挑动对方,你来打吧,我们决战。但对方不响应。这种情况下,仗还怎么打?朱元璋部下有人想,既然人家不应战,仗打不了,我们干脆撤军吧,趁此机会也好休养士卒。但朱元璋不同意,说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撤,那前面的仗不是都白打了吗?下一步怎么办呢?此时刘基提出建议,他说,我们不如撤离此地,封锁湖口,截断陈友谅的归路。朱元璋说,好,就按你说的办,我们调转军队,截断湖口。         

虹桥书吧BOOK。  

第41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0)         

  朱元璋的所有船只向湖口集结,封锁了鄱阳湖湖口。这一次是决胜之战,能不能取胜,什么时候能取胜呢?这时候刘基又说话了,以金木相犯之日决胜,在出现金木相犯的天象时,就是这场战争决胜之时了。   

  陈友谅看到朱元璋撤离,不但没有退出战斗,反而封锁了湖口,截断了自己的归路。此时汉军因为长时间远途作战,粮食已经用完了,陈友谅派出几十只船四出筹粮,可是这些船只,又被朱元璋的军队烧毁了。没有粮食,断了归路,汉军士气大大低落,陈友谅陷入困境。   

  面对大势已去的陈友谅,朱元璋没有忘了使用文攻的策略。这时候他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信中言道:“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我的本意是想跟陈将军您达成友好的约定,你控制你的那一方,我控制我的那一方,各自保存各自的地盘,我们谁都不要称帝,大家一齐等着真命天子现身,然后我们都归顺于真命天子。“公失计,肆毒于我”, 可是你不听我的话,你错打了算盘,是你先起了杀心,想把我的部队赶尽杀绝。“我师轻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我的军队兵有勇、将有谋,稍微一反击,一下子就夺取了你的十一个郡,你还不知道自己反悔,还要继续兴兵打我,于是你被我“困于洪都”,遭到失败,如今又在鄱阳湖被我打得惨败,下场如何呢?结果是“骨肉将士重罹涂炭”,你看你的那些家属,你的将士们都被杀了,非常惨啊。“公即倖生还”,如果你现在要是能够保一条命,好好地回到你的老家的话,请你赶快除去你的帝号,你不要再惦记着当什么皇帝了,“坐待真主”,等着真命天子出来吧。这话是什么意思?真命天子是谁?朱元璋显然说自己将来是真命天子,我还没有做皇帝,你就去做皇帝。如果你要不听我的话,将会“丧家灭姓”,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短短的一封信,里面却两次出现“以俟天命”、“坐待真主”的话,实际上明白无误地宣称了朱元璋要当皇帝的强烈欲望。即使陈友谅不来进攻,朱元璋早晚也会除掉陈友谅。因为陈友谅已经提前宣布自己做皇帝,朱元璋心里想:这个皇帝的称号,是你可以随便用的吗?留给将来我用吧。   

  陈友谅十分沮丧,战场上的惨败加上书信的侮辱,使他怒火中烧,心绪不宁。八月二十二日,陈友谅准备冒死突围。朱元璋的军队尾随陈军之后,用点着火的木筏攻击陈军,当时水面是一片火海。朱元璋的军队追击陈友谅的舰船,一直追了几十里。这时,乱军之中飞来一支箭射中了陈友谅的眼睛,穿过头颅,陈友谅一命呜呼。群龙无首,陈军无心恋战,大败。汉军土崩瓦解,五万多人投降了朱元璋。   

  后来刘基回想这次战争,写过一首诗,他描述说:“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如雨。火龙熺焰冲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说将军身上穿的那些金甲,扎满了敌人射来的箭,就像刺猬一样。战士们穿着铠甲,浑身流着汗,像下雨一样。火龙炮火连天,冲到天上去,把天都照亮了。大火把湖水都染红了,把湖水都搅动起来,战斗的激烈壮观可想而知。   

  贴士   

  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千万橹   

  欢声激烈似雷霆,猛气咆哮震貔虎。……   

  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如雨。   

  火龙熺焰冲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   

  —刘基《送杜安道》   

  朱元璋也曾回忆这次战斗,他说鄱阳湖之战:“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这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贴士   

  至于彭蠡之鏖战,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自旦日暮,如是者几四。   

  —朱元璋《御宝诏书》   

  这就是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对陈友谅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是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九日。这是一场生死决战,朱元璋拼死救援南昌,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鄱阳湖大战彻底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朱元璋通往皇帝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