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总统-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恭亲王奕訢听到他想当皇帝的谣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联合醇亲王奕譞提名了他的二儿子载滢,兄终弟即也符合大清皇位的继承规则。载滢此时十四岁,早就过继给了他的叔叔,也就是恭亲王八弟、钟郡王奕詥,他死后无子。恭亲王虽然被剥夺了议政王的头衔,但此时掌管着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臣,是大清的三号人物,又有醇亲王和西洋公使们的支持,载滢很快也成了朝中大臣热议的皇位继承人。
同治皇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作为淮系集团的政治领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到了不表态不行的地步。但这时,两宫太后还是没有表态,连一向很会站队的李鸿章也糊涂了,他连日召集亲信私下商议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但没人能理出个头绪来,可如果盲目表态,一旦站错队,后果将很严重。
那日袁保恒参加完李府的秘密会议,回到家中吃晚饭,愁眉不展,宋骁飞问:“莫不是宫里出了什么大事?侄儿最近常去附近的裕泰茶馆喝茶,听几个旗人说当今皇上染了天花,命不久矣。”
文化街附近的裕泰茶馆,是一家百年老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两层清阁楼,外面有一铜像,一位掌柜模样的人戴黑色瓜皮帽,弯腰作揖,恭迎四方来客,里面方桌木椅,陈设雅洁。在晚清,上至达官贵人,下及三教九流,闲下来总会去茶馆坐坐,议论国是,八卦娱乐,所以茶馆也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裕泰茶馆附近住的都是官宦人家,信息含量比一般的茶馆都要高。
但宋骁飞说皇上“命不久矣”,这话在封建社会是不忠,袁保恒皱眉道:“小孩子家,不要乱说话。”
“这事坊间多有传闻,朝中人心浮动,为册立新君的事争吵。”宋骁飞说,“我想你今日愁眉不展,大概也和此有关。侄儿已猜到谁会继承大位,或许对叔父的仕途有所帮助。”
袁保恒道:“啊?你知道谁将继承大位?两宫太后迟迟不肯表态,中堂大人都为此烦恼呢。”
宋骁飞说:“两宫太后迟迟不表态,我想她们心中必然已经有了人选,只是现在在做准备工作。”
袁保恒看宋骁飞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便放下碗筷,把他叫到书房私聊。关好门窗,袁保恒说:“你说说看,会是郡王奕纬的长孙溥伦吗?”
宋骁飞说:“不会,溥伦有皇帝的命,但没有当皇帝的运气。”
“为什么?”
“慈禧太后首先就会反对。一来溥伦的爹载治不是道光长子奕纬的亲儿子,是过继而来,血缘关系较远。另外,一旦溥伦继位,皇后阿鲁特氏就会上位,成为皇太后,慈禧和慈安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而皇帝年幼,一般是由皇太后垂帘听政,叔父你听说过哪朝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吗?”
“有道理。那载滢有希望吗?”
“不可能,他的年纪太大,已经14岁,快到了亲政的年龄,而且,他的生父是恭亲王,他们父子要是联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日子就不会太长了。”
“今日有人还在朝会上提起恭亲王的长子载澂。”
“他更不可能。就是恭亲王自己也不会支持他。按照大清的祖制,亲王的儿子以外藩入继大统,也就是当皇帝后,父亲必须回避,做一个贤(闲)王。一旦载澂当了皇帝,恭亲王就得靠边站。洋人那边现在还需要他周旋,慈禧太后不会同意。”
“阿鲁特皇后肚子里的孩子呢?”
“这个更不可能,国不可一日无君,她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谁都不能肯定,况且慈禧太后根本不喜欢阿鲁特氏。同治皇帝死后,她能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都很难说。”
“那你认为最后谁会继承皇位?”
“醇亲王之子载湉,载湉的生母即醇王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对慈禧太后来说,载湉暨是内侄又是外甥。”
“你觉得慈安太后会同意吗?”
“她会。因为载湉只有四岁。她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很多年。”
“载湉如果当了皇帝,醇亲王岂不是会成闲王?他会同意吗?再立一个儿皇帝,清流大臣们和洋人那边不会善罢甘休。”
“所以我估计册立新君这事,两宫太后会独断,不会和醇亲王商量,会突然宣布,让他措手不及。而且,两宫太后不会听取清流大臣和洋人的意见,毕竟这事大清国的内政。你可以把我的判断去告知中堂大人,这样他也好早作准备。”
袁保恒一听,宋骁飞分析得很有道理,便跑去李府,将宋骁飞的话跟李鸿章汇报了一番,李鸿章一听大为赞赏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贤侄孺子可教,现在终于不再纸上谈兵。”
果然,慈禧太后提拔荣禄兼任步军统领,也就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京城卫戍区司令,牢牢控制了京城。她还做通了慈安太后的思想工作,加上李鸿章表态支持她,心里有了底气,同治皇帝一驾崩,慈禧太后马上召集各王公大臣宣布:“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敬听”是客气的说法,意思是“你们听着”: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再继承皇帝位。
醇亲王奕譞听到这个消息,都惊呆了,我儿子继承皇位这么大的事情,两宫太后竟然都不跟我商量一下,于是在大殿上嚎啕大哭;哭得昏了过去,可见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清史稿。奕譞传》中是这么说的:“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
恭亲王也措手不及,两宫太后也没跟他商量,他只得点头同意,毕竟,将成为闲王的是醇亲王奕譞,而不是他。
可怜的载湉,小家伙时年四岁,在睡梦中被人叫醒,套上龙袍,一路哭喊着要“妈妈”,还是被太监用轿子抬进了宫中。
1875年正月二十,载湉登基,年号光绪。醇亲王奕譞立即上奏两宫太后,请辞一切本兼各职,到河北昌瑞给同治皇帝修陵去了,同治皇帝的陵墓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完成,耗银四百多万两,可买七艘军舰,可见当时大清国还是相当有钱的,国富民穷而已。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光绪皇帝即位以后,清廷的政治权力格局发生大变化:四号人物醇亲王成了闲王,神机营由荣禄代管;为了抑制恭亲王的势力,慈禧太后把有功的李鸿章地位进一步提升,除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还授予李鸿章首辅的地位,恭亲王继续主管总理衙门和军机处。
宋骁飞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因为帮李鸿章准确预测光绪皇帝继位,李鸿章对他刮目相看,邀他当私人幕僚。李鸿章再次会见宋骁飞时,又叮嘱他记住那句话:“我年轻时,也自以为写写文章,振臂一呼,就可以提升民心士气,改变世界。现在我入仕三十年,明白一个道理,这世界哪都有规矩,懂规矩的人方能成事。”
宋骁飞一听,想起了同治皇帝的悲剧,点点头说:“谨遵中堂大人教诲,想改变世界,须先适应它。”
第一章 中日第一战
1874年4月16日,台湾海峡风高浪急,一艘五十余米长的白帆木质商船,在风浪中摇摇晃晃,朝台南的屏东开去。这艘商船的旁边,也是一艘木质商船,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站在船头,目光坚定地遥望前方,海风如刀割在他的脸上,吹起了他身上和服的衣角。这两艘商船上,还有全副武装的3000名日本下级武士,他们名义上是去为1871年被台湾原住民杀死的54名琉球岛民报仇,实际上是想到台湾建立殖民地。于是,中日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战争一触即发。
事情的起源,是1871年琉球国去中国上缴年贡的船队在归途中遇到强台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因语言障碍,产生误会,船上69人中54个被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和台湾当时都是中国的地盘,原住民之间产生流血冲突再正常不过,而且琉球船队分明是去中国缴年贡,说明琉球承认中国是宗主国。日本人不知道哪根神经错乱了,跳出来喊:“杀琉球人就是杀日本人”,西乡从道带3000人气势汹汹地前去攻打台湾。
西乡从道,日本狂热的好战分子,是号称“日本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之弟;此次去打台湾,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许可,可以说他这三千人算标准的倭寇。西乡从道和他哥哥西乡隆盛的想法一样,认为日本这样的小国,要发展必须让下级武士们去侵略别的国家,从新领地掠夺资源。从长崎港口出发前,他把两艘商船的外壳全部刷上了新漆,安装了从西洋买来的四门大炮,冒充军舰,神气十足地要去占领台湾。
当时同在长崎的日本大藏卿大畏重信劝西乡从道:“你还是别去了,这不是拿三千武士的生命开玩笑吗?就你那两艘破船,在台湾海峡里一开西洋火炮,大炮的后坐力就能把船掀翻了。”
西乡从道哈哈大笑:“没关系呀,中国肯定没人知道这军舰是假的,等他们明白过来,台湾早就在我的手里了。”
果然,直到现在中国历史书上还记载着:1874年,日本两军舰率领3000日本兵入侵台湾,史称“牡丹社事件”。错误的历史书始终在暗示后人,清廷洋务运动很失败,当时的日本经过几年的明治维新,实力很强大,所以中国被打败,清廷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
实际上,这完全是污蔑洋务运动,清朝政府的**官僚无能、思想落后,没有海防观念,才是中日第一战不败而败的原因。
1874年的日本,连海军都没有。去攻打台湾的,是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两艘商船,日本直到1883年,才有两艘像样的铁皮军舰。明治天皇1868年建新政府,此后还经历了几次内乱,直到1877年,还爆发了西南战争。
反观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就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大批国有军工企业绝对达到了亚洲一流水准。早在1865年,李鸿章就开办江南制造局,容闳赴美国采购制造机器,先后建了机器厂、洋枪楼、汽炉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厂房一直扩展到黄浦江边,开始建造兵轮。金陵机器局1870年就已能制造多种口径的大炮、炮车、枪炮弹。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接管天津机器局,扩大生产规模,日碾黑色火药可达到900公斤。由左宗棠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从1866年到1874年,造成炮舰15艘,这些炮舰的战斗力并不弱,以“湄云”号炮舰为例,舰长54。03米、宽7。8米,排水量550吨、采用国外购置的2汽缸蒸气机,航速9节,装备口径16cm火炮1门,口径12cm火炮2门,比日本1875年侵略朝鲜的“云扬”号军舰还先进。1872年左宗棠率师进驻兰州后,还建立“兰州制造局”,由广州、浙江等地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为西征军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为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1874年大清国的军事硬件装备,比日本牛叉得多。
最重要的是,大清国那时不差钱,当时西方国家都崇尚自由贸易,也不对中国搞武器禁运,只要有银子,别说先进的军舰,连整支舰队都可以买。1863年,清政府就差点花八十万两白银购买了阿思本舰队,也就是英中联合舰队,舰队有中级兵轮三艘、小级兵轮四艘,船上六百名军官及水手都在英国招募,整个舰队1863年都开到了天津港口,清政府的官员却脑袋卡壳,因为军舰指挥权和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吵起来,解除了合约。要不然,这支雇佣的海军,1875年就能把日本海军给灭了,很可能就会改变中国的近代史。
可见当时中国的落后,主要是清朝那烂到根上的吏治,官僚昏庸,抱残守缺,不懂睁眼看世界,不熟悉世界贸易和外交规则。大清官员擅长的,就是自诩为天朝上国,以不适合国情为由,拒绝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观念,喜欢把窝里斗的权谋当智慧,想方设法去愚民,久而久之,直接把民族的智力拉低到下半身的水平。
以《海国图志》为例,就可以看出晚清时中国为什么会完败于日本。早在1842年,魏源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基础上,编撰了五十卷本的《海国图志》,第一次向国人介绍“海权”,但清朝的王公大臣,基本上只对美色和美食书籍有兴趣,魏源自费出版《海国图志》,很多人翻开书一看,这是什么烂书,既不讲美色,也不讲美食,连心灵鸡汤都没有,哗啦啦全扔茅房里。到1852年,《海国图志》扩充到一百卷了,还是无人问津。结果,《海国图志》漂洋过海,到了善于学习的日本人手里,大受欢迎,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言归正传,1874年的日本,实力与中国不可同日耳语。但日本就敢挑战中国,凭的不是什么坚船利炮,而是西乡从道不怕死的勇气。当时,西乡从道的部队在长崎港待命时,英国、美国反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不租用军舰给日本,日本政府因此下令暂缓出兵,但西乡从道竟然说:“延迟出兵将会有损士气,如果政府强行阻止,我愿退还天皇的全权委任敕书,以贼徒之姿直捣生蕃的巢穴,绝对不会累及国家!”宁愿当土匪,也要为国而战,晚清不是缺少这样的将军,而是没有。
于是,西乡从道带三千日本陆军到台湾登陆,遭到台湾原住民的猛烈攻击,水土不服,患上热疫,病死了五百多人。清政府这边,李鸿章看清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大力支持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
西乡从道没料到大清国还有李鸿章撑着,一下子傻眼了,急忙联系日本政府,想通过外交途径捞点好处。于是,仗着美国人撑腰,日本政府向清政府索赔50万两白银,后来在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斡旋下,西乡从道于1874年12月开始从台湾撤军,清廷答应赔给日本五十万两白银。
恰好没过几天,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即位。虽然给日本50万两白银来大清帝国来说九牛一毛,毕竟给同治皇帝修个陵墓就花四百万两白银。但宋骁飞作为一个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的爱国青年,觉得给小日本这样的大尾巴狼一个铜板都是浪费,于是,他尽到一个幕僚的责任,在李鸿章说起这事时建言说:“日本这样的弹丸小国,它的资源太少,要发展现代工业,必然会走对外扩展的军国主义道路,我们不得不防。如果不加以遏制,日本会先占据琉球,再图谋台湾和朝鲜,到那时,整个东北就危险了。等到最后,日本会不会以蛇吞象,侵略整个中国都很难说。”
这话也正中李鸿章的下怀,于是他在朝堂之上,对两宫太后进谏:“日本近在肘腋,将永为中土之患!”他提出要重视“海防”,朝廷应该花重金购买西洋军舰,加强防御东南沿海。话音未落,养心殿上就跳出两人说“我反对”,在朝堂上和李鸿章公开大吵了一架。
第一个老头,就是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时年63岁。第二个人,就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协办大学士翁同龢。
第二章 日本又来了
先说左宗棠,他是晚清中兴名臣,但人品一般。他和曾国藩是湖南老乡,心高气傲,会试三考三败,一怒之下回乡教书,人到中年之后,左宗棠突然又有了政治觉悟,觉得人生不能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于是撕破面子去巴结曾国藩。老曾很仗义,看在老乡的面子上,划了一部分湘军归左宗棠全权指挥,老左这才开始慢慢自立门户,从一个教书育人的私塾教书匠华丽转身,成为杀长毛贼不眨眼的悍将,并打了几次大胜仗,慈禧太后终于慢慢知道湘军中除了曾国藩,还有左宗棠这号人物了,感叹湖南真是出人才呀,一个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复合型人才呀!
1863年,太平天国完蛋了,天京被曾国藩攻克,老曾向朝廷报告说洪秀全的幼子洪天贵已死。左宗棠却去告御状,指责曾国藩说谎:洪幼主逃跑了!老曾这人一生最重“诚信”,惊闻左宗棠在背后捅他一刀,盛怒之下,跟左宗棠翻脸。
没了曾国藩罩着,左宗棠的仕途开始原地踏步,便动不动大骂曾国藩是伪君子,以此为乐。李鸿章一生都以老曾的学生自居,自然对左宗棠很不爽,左宗棠没科举功名,李鸿章在朝中一提起左宗棠便说:这家伙考了三次都没考上进士,不会是脑瓜子不好使吧,或者跟魏延一样有反骨,孔老夫子的圣贤书没读好呀。
左宗棠呢,连曾国藩都瞧不起,更别说他的学生李鸿章了。见李鸿章提出海防论,赶紧跳出来,吵着提出“塞防论”,他在《奏章》中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再说翁同龢,这个人呢,状元出身,文采出众,书法也很叼,但就是心眼小。他反对“海防”,主要因为“海防”是李鸿章提出来的,凡是李鸿章提出来的政策,他一般都反对。原因傻子都看得出来,他和李鸿章有私仇。
在剿灭太平天国时期,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弃城逃跑,曾国藩让李鸿章代为上书报告朝廷,本来这也是例行公事,结果李鸿章妙笔生花,翁同书被判“斩监候”,相当于现在的死缓。翁同龢的父亲一听儿子受此重刑,受不了这个打击,一口气没缓过来,两脚一蹬归西了。咸丰皇帝这才找个理由将翁同书改判充军新疆。父死兄徙,翁同龢从此跟李鸿章结仇,一辈子水火难容。
慈禧太后在帘后一听,这几个都是我大清的忠臣呀,海防也好,塞防也好,都是想保我大清江山,为什么吵得这么厉害呀?慈禧太后读书不多,没学过数学的集合,但也明白这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呀,几个老头吵来吵去耳朵听着都起茧,反正大清国现在不重修圆明园了,自己的四十大寿也不用大办,赫德掌管的海关每年还收入不少税银,朝廷不差钱,于是和慈安太后一合计,决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去收复新疆;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军,为了表示对李鸿章的意见更重视,还任命沈保桢为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去搞南洋水师。
而日本人,上次侵略台湾尝到甜头后,觉得大清国人傻钱多,又把目光投向了大清国的另一个附属国朝鲜。侵略似乎是日本军人的天性,很早就到了令人发指地步,在1868年,“征韩论”就在日本兴起,打和不打朝鲜,成了一个问题,大臣们分成两派,先是在天皇面前吵,后来觉得不过瘾,发展到大街上像黑社会一样火拼。
等到1875年5月,天皇也烦了,觉得再等下去花儿也谢了,反正刚从英国买了三艘炮舰,成立了海军,就同意这帮好战分子去朝鲜闹事。
打头阵的,就是海军少佐井上良馨,他很激动,指挥着“云扬”号炮舰,耀武扬威地去了朝鲜釜山海域。
“云扬”号炮舰就是一木壳造蒸汽机船,长37米,排水量只有249吨,速度才10节,载员65人,装备口径16cm和14cm的火炮各一门。通过数据对比,你会发现,它的性能还比不上大清福州船政局的“湄云”号炮舰。井上良馨比较幸运,那时朝鲜还没有伟大的猪体思想,也没有金整日那样拥有超能力的领袖,不然,他扔块石头,就能把“云扬”号砸出个大窟窿来。
1875年的朝鲜,学着老大哥大清国闭关锁国了上百年,又没有洋务运动,实力简直弱爆了,面对云扬号这样一艘破炮舰也束手无策,赶紧向宗主国大清求援,李鸿章负责海防,恭亲王于是让他全权负责此事。
李鸿章觉得宋骁飞对日本比较熟悉,那天很闲,也很久没跟宋骁飞聊天了,喝了口六安瓜片茶,问他:“日本炮舰已开到朝鲜海域,贤侄,你怎么看?”
宋骁飞说:“日本这种强盗国家,将来必为我大清之祸,现在趁他没长大,赶紧掐死他。”
李鸿章说:“老夫在朝堂上也说,日本在朝鲜胡作非为,将为中土之患!可惜翁同龢那样的短视之辈,说老夫就是想趁机购买西洋军舰捞回扣!现在左宗棠抬着棺材西征去了,看样子能收复新疆,老夫也想海防出点功绩,可惜现在老夫手头无可用之人呀。”
宋骁飞说:“我斗胆向中堂大人举荐一人,他必能荡平朝鲜的日寇,威慑日本。”
李鸿章问:“谁?”
宋骁飞说:“刘铭传!我听闻文正公也曾夸他是帅才。还有那五千待罪淮军,刘铭传带他们去捍卫朝鲜,守住琉球,将功赎罪,一箭双雕。”
刘铭传和五千待罪淮军是李鸿章最近的心头大病,他也一直想找机会向慈禧太后chayexs。。chayexs。推荐他们,但听了宋骁飞的建议,还是摇摇头说:“刘六麻子性格过于急躁,现在还不宜复出。而且他还因为上次秋狩的事跟老夫怄气,老夫写信给他,他竟然不理解老夫的苦衷,指责老夫一再言而无信,说他永不复出了。二来,他现在还遭清流的非议,尤其是帝师翁同龢肯定会大力阻拦,他现在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地位也如日中天。老夫现在办什么事他都反对。”
入李鸿章的幕僚后,宋骁飞已对朝中各位大臣的兴趣、爱好、性格、往事等都搜集了资料,研究了一遍,他听说过翁同龢和李鸿章有私仇的事,便拍着胸脯说:“中堂大人尽管放心,我有八成的把握,去说服翁同龢,让他来举荐刘铭传。另外,我去说服刘铭传复出。”
李鸿章将信将疑,但如果宋骁飞能促成此事,对他来说,是极好的事,便说:“你可以去试试,不过打仗最需要的是军饷,我最近已经向朝廷要了不少银两购置铁皮军舰,这也是一大难题。”
宋骁飞说:“中堂大人,我斗胆问一句,去年因日本从台湾撤兵,清廷答应赔给日本的五十万两白银,可曾拨付?”
李鸿章知道宋骁飞想打那五十万两赔款的注意,说:“已经先付了十万抚恤银两,剩下的四十万两白银,西乡从道刚从台湾撤军,户部还在准备,没来得及拨付。不过,要是不给日本银两,就违反了万国公法,日本会跟我大清国翻脸。”
宋骁飞说:“迟翻脸不如早翻脸。不过刘铭传率领五千待罪淮兵入朝抗日,慈禧太后那边,还需要中堂大人去做工作。”
李鸿章说:“圣母皇太后那边,老夫自然去争取,应该没有问题。”
宋骁飞说:“最后,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到时候刘铭传大人出征,我想和他一起去。第一次见面时,我就跟中堂大人提起过,我从小就立志征战沙场,为国建功立业。”
宋骁飞心里的想法是这样的:自己是李鸿章的幕僚,相当于是大领导的秘书,靠着老李这棵大树,虽现在好乘凉,但现在自己没有科举功名,得做好两手准备,积累自己的人脉,特别是在军事方面,才能实现自己再做民国大总统,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这也是他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所以他才主动要求跟着刘铭传出征。
李鸿章也正愁没人约束刘六麻子,便说:“你去实战历练一下甚好。到时候,老夫会给你一个锦囊,遇到难题时,你就打开看。”
宋骁飞点点头,道:“谢中堂大人,我这就动身去合肥找刘铭传,烦请中堂大人写一封介绍信。”
第三章 购买蚊子船
李鸿章给宋骁飞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代自己去合肥请刘铭传出山,信中说:“朝鲜时局为艰,一旦有失,东南沿海岌岌可危,国有赖公之大才,以成定海神针”,拍了刘铭传一通马屁,但嘱咐宋骁飞不可太心急,可在刘铭传家里住个十天或半个月再给他。
宋骁飞收好信,正要走,李鸿章叫住他,又写了另一封信交给他,滴蜡封好,信封上的收信人是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
赫德出生于爱尔兰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有多余的粮食也会酿酒卖,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1853年从英国贝尔法斯特之皇后学院毕业后,19岁的赫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先后在英国驻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1863年11月任海关总税务司,全盘引进了西方海关的管理制度和经验,按章征税,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两三千人的大部委,竟然没人贪腐,海关税收在1861年达到496万两,1871年为1121万两,到1902年已达到3000万两,这充分说明了反腐不分东西,还得靠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赫德来大清国,当然不是学习白求恩发扬国际主义人道精神的。他长期居留北京,还有个业余工作,就是当“推销员”,给大清官员推销各种英国的机器和炮舰,回扣自然是丰厚的,清政府1863年想购买阿思本舰队,就是他牵线搭桥的。李鸿章经常找赫德买军械和机器,两人很熟。李鸿章把给赫德的信交给宋骁飞,说:“你去请刘铭传出海,不能空着手去,不然,显得我太没诚意。你既然懂洋文,就由你负责,去找赫德买炮舰,日本人找英国人买了三艘,你就买四艘吧,你告诉赫德,老规矩,购船的银子直接从五口海关关税中抽取,等户部拨付给日本的50万两白银到账,我再给他补上,你这次要尽量压价,剩下的钱,充当你和刘铭传去朝鲜的军饷。”
宋骁飞心想,姜还是老的辣,赶忙谢过李鸿章。
北海旁有一所老北京四合院,灰墙青瓦,绿柳依依,宋骁飞见到了满脸大胡子的赫德,他亲自到正门口迎接宋骁飞,宋骁飞学的是中国式哑巴英语,口语不怎么样,半天说了一句蹩脚的英语:“nicetomeetyou!”
赫德哈哈大笑,竟然用流利的汉语答道:“你好!李鸿章大人已经跟我打过招呼,说你要来看炮舰。”
宋骁飞点点头,把李鸿章的亲笔信交给赫德,也笑道:“真没想到,你一个英国人,北京话说得比我还溜呢。”
进到客厅,赫德从一个黑色牛皮箱里取出一叠厚厚的英文图纸,用手比划着给宋晓飞推销:“这种伦道尔炮艇,是我大英帝国最新研究出来的高级炮舰,排水量有440吨和320吨两种,一艘军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